上海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举例分析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技巧1、抓住外貌描写,五官、体态、穿戴,揭示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记忆。
2、品味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
3、留意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灵轨迹。
4、紧扣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5、揣摩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幻觉式(画面)“联想回顾”自言自语“紧迫、紧张时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常见题型】①标题的含义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②标题的作用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③标题的好处、妙处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⑤为啥以此为标题。
【答题思路】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普通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父亲的花儿降了”,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标题假如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别是环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这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如此我们就能够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教材的几篇课文:《羚羊木雕》——贯通全文线索;《顶碗青年》——表明写作对象;《在埃及数骆驼》——关联要紧情节;《生命的舞蹈》——象征或比喻;《秋天的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要紧情节;(6)一语双关。
3.分析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上面两种题型的综合式。
从两个方面答题:1、标题的含义;(普通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
4.怎么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具合适的标题,别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为人发服务》《走向日子》;(2)用能概括文章要紧内容的一具短语作题目:《草船借箭》《鲁滨漂流记》;(3)用贯通全文的线索作题目:《灯光》;(4)用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特定时刻、地方作题目:《在仙台》《景阳冈》;(5)用文章所写的要紧人物、情况、物品、地点的名字作题目:《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少女》《桂林山水》;此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主要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上海中考记叙文考点分析

【考点】记叙文之主旨把握[方法指导]一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来表现的,因此探究文本,寻找规律,能很快把握主旨。
如何寻找记叙文的主旨呢?一、捕捉关键句。
关键句在文中是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点旨的文眼、富有哲理的警句,回环往复的复沓及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等都是文章的关键句。
1、文眼:即文章的眼睛。
是理解主旨的钥匙。
2、警句:给人以启示的句子。
警句一是含义深刻隽永,二是文字精练扼要。
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的“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等。
3、复沓:也叫迭用、反复。
即反复出现的句子。
有些文章为表示强调某种意思、情感,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有力地揭示了主旨。
4、议论、抒情句子。
议论性语句在记叙文中有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抒情性语句一般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往往与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
在记叙文中,尤其是寓言故事,往往有一些议论抒情语句集中表现作者的用意。
因此议论、抒情句往往是主旨所在。
二、探究结构。
1、探究标题: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眉目”,能“传神”。
是主旨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集中体现在题目上,2、探究首尾: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提纲挈领作用,不少文章开宗明义,开头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3、探究照应。
照应又叫呼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中心,易于把握主旨。
、4、探究过渡句。
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就像桥梁,像榫头,又叫接榫句,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引领读者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三、挖掘文本 1、找重点语段。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重要语段,反映文章主旨的内容是一篇文章具体记叙的主要材料。
文章详写部分常常是重点语段,是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
2、剖析材料。
写人的文章要从剖析人物入手,由“人”及“义”。
【考点】记叙文之插叙的作用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
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

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一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加大,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只考课外篇目;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
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关键是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从平时列次考试结果情况分析来看,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
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二.说明文考点回顾: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科学证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神圣法则。
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其奥妙就在于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草木植物在风力和果实重力的作用下,秆子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实心圆截面秆子和空心圆截面秆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理解分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上海专用)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理解分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上海专用)(2023·上海青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我的戏剧老师曲信先①把我从一个彻底的白丁..带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我的老师曲信先。
而我认识他,纯属偶然;他能收我为学生,则纯属我侥幸。
②1972年我在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此生头一次动笔,利用十个月长病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政策》,36万字——其实开始是想写短篇的。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茹志鹃看后鼓励我“可以走这条路”,但是说我不懂创作,36万字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建议我找个地方学习一下写作。
正好我有个同学宋厚生从农场上调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他告诉我文化宫正在招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
我说:我只想写小说。
他说:不是一样的?其实当时社会上也实在没有地方学习创作,我就有点勉强地去报名了。
③那时的曲老师也就三十岁,非常严肃,见了我只问:写过剧本吗?没有。
那你回去吧,我只收写过剧本的学生。
我写过小说,这里是前五章……拿回去,我不看小说。
④我转身要走,宋厚生把我拉住了,说:曲老师,你就帮他看看吧,这是我同班同学。
曲老师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勉强和不快:……那就搁那儿吧。
他甚至自己都不接我的稿子,从头到尾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却想:我本来就不想写戏。
⑤过了一个星期,厂里传达室到车间里来叫我:电话。
拿起来一听,居然是曲老师。
他说:宗福先我收下你了,我看了你的小说,你的语言特别好,写戏第一需要就是语言!你来吧!电话里的曲老师热情洋溢。
⑥我就这么戏剧性地、幸运地拐了个弯,入了戏剧创作学习之门。
然而我更幸运的是,遇到的是曲信先老师。
⑦记得这个业余训练班有二十多个学员,每周两个晚上上课,我们下班后从各自的工厂赶到文化宫。
上了一些戏剧的基本概念课以后,很快,曲老师就要求我们自己回去编一个小戏提纲,而且一个礼拜以后要交。
这可让我们抓瞎了!一周后大家交上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曲老师也不急也不气也不笑话,一个一个帮你们分析,这个好在哪儿,这个毛病出在哪儿,这个荒唐在哪儿……他用这种方式慢慢告诉我们: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能够在舞台上演出来的戏剧剧本。
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备考冲刺热点03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把握(一)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去除开头的结尾部分,也是顺叙。
)作用:文章先介绍事情的……结果,再介绍……,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这件事不可写长,否则是喧宾夺主;这件事要和中心有关,否则是旁逸斜出。
往往文章出题第几段属于哪种记叙的顺序,很肯定地判断是插叙。
)作用:◆(1)补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2)衬托主要人物(性格、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突出文章主旨,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4)使结构更加紧凑;(5)结构方面作用,可考虑铺垫(为下文故事内容作铺垫)、对比、衬托、照应……(二)标题:1.标题的含义有两种:(1)浅层含义:字面意义(与文章的情节相关)(2)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与文章的中心主旨相关)2.标题的作用有六种:(1)贯穿全文的线索;(2)透露情感主旨,点明主题,统领全文;(3)表明写作对象;(4)关联主要情节;(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写作文时如果标题运用了比喻手法,作文内容往往侧重于比喻含义的书写。
(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感/主旨(比喻的表达效果要落实到情感上。
)2.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物人格化。
+情感/主旨3.夸张:突出强调了……+情感/主旨4.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 +情感/主旨5.设问: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
+情感/主旨6. 反问:加强语气,态度鲜明,突出强调了……+情感/主旨(四)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要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在中考中的地位:现代文阅读第二篇必定是记叙文。
不过,这里的记叙文是广义上的,包括小说,散文等,往往是写人叙事类,内容浅显。
在中考中,记叙文阅读直接决定考生分数档,因为考察内容偏重主观性赏析和概括归纳,区分度较大。
二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一)考纲知识点:1 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2 掌握11种标点符号及用法: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3 识别应用4种句式: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
4 记叙文思路结构: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5 记叙文的6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
6 记叙文的描写及作用:分为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环境描写(自然、社会)两种。
7 小作文:对文章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依据内容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
(二)记叙文六要素:1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概括事件或文章内容: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策略:(一)标点符号及作用:逗号——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号——表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顿号——表示并列的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并列的句子之间的停顿;冒号——表示引出下文或提示下文;表示总结上文。
问号——表示疑问或反问;引号——表示引用;表示特殊含义;表示特定称谓;表示强调;表示讽刺反语;感叹号——表示强烈的语气;书名号——表示书报、杂志刊物、歌曲电影、文章诗歌等;破折号——表示解释;表示补充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表示话题转换;表示事例列举;省略号——表示内容省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二)4种句式:陈述句——陈述事实,句末用句号。
可以表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
感叹句——抒发强烈情感,表示感叹语气,句末用感叹号。
疑问句——询问事情,表示疑问语气。
句末用问号。
【注意】句式中只有疑问句,没有反问句和设问句。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第一篇: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一、内容1、概括文章内容可以用线索来概括(1)以事物为线索——围绕这个物,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物件要出现在概括的话里。
(2)以人物为线索——这个人怎么样,干了什么事(或者这个人因为什么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3)以事件为线索——点出相关的时间地点(有时可有可无),概括人物所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以情感为线索——什么人因为什么事,产生了何种情感(情感的词语一定要出现,可在文中找)(5)以时间为线索——突出什么时间,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6)以地点(行踪)为线索——突出在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2、把握文章中心:第一、从材料入手提炼中心。
①写人的,要要概括出人物的品质或性格特点,再看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②记事的,要分析事件包含的意义,或者作者对事件的认识。
③要注意这样的文章结构,那就是写几个材料,每个材料都反映出人物一方面的性格品质特点,然后从这些材料总括出文章主旨。
第二、要善于抓住关键句。
对文章主旨起统领或者阐明作用的一般是重要的议论和抒情句,这些句子是把握中心的关键所在。
第三、文章中心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表露出来(尤其结尾)另外,标题,承上启下的句子,也有提示作用。
这些位置的议论抒情句要认真分析。
第四、顺着线索来分析,抓住了线索,就明白了文章的段落和层次内容,进而理解全文内容及中心。
3、材料的作用(人物、事件)(1)一定要注意:内容上有“表现,描绘,交代,反映”等词语,结构上有“铺垫,衬托,引出,呼应”等词语。
(2)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答:①渲染气氛,②交代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③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④烘托人物心理,⑤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⑥突出文章中心(如表现作者赞美、批判等思想的主旨)(选其中两三点就可以)二、语言(一)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句的表达效果表述规范指导:先答相似点,再答蕴涵的思想感情,再答怎样生动形象的。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上册语文记叙文描写手法的赏析

七年级上语文记叙文描写手法的赏析一、考点分析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具体的描绘,给读者以形象生动的感受。
《考试手册》对于“描写”表达方式单独提出要求:“能识别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识别描写的方法描写一般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具体分类和定义阐释如下表所示:2.分析描写的作用(1)人物描写的作用阅读作品,要善于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
例如: 1.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刘老师对学生的赞赏和鼓励,生动形象表现了刘老师敬业爱生的品质特点。
2.文中多次描写“我”的心理变化:“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
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这些心理描写,抒发了“我”对三轮车夫从同情到敬佩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车夫坚强、自尊的品格。
(2)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等作用。
例如《龙眼与伞》文段一: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雪自容灿烂。
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
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当我钻进温暖的被窝后,对一天甚至有生以来的情形都感到一种满足,这是在童年。
B、在童年,当我钻进温暖的被窝后,对一天甚至有生以来的情形都感到一种满足。
题型二【人物形象分析】
常见的题目类型有:
A、归纳人物的特点
B、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C、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
D、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是就文中的人物,再给文章补充一个结尾。
等细节描写,表现了:(4分)
(1);(2);(3)。
例3:《好老师是一盏灯(有删改)》静安
24.第8段画线句属于环境描写,它的作用是写出刘老师…。(4分)
例4:《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徐汇
22、第八段万籁鸣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笑一哭令人印象深刻,这属于神态描写,对内容、
结构所起的作用是:(6分)
例5:《柳叶儿》金山
例1:《青藏公路上的等待》奉贤
23.细读第(8)-(10)段是插叙,作用是:①交待了…(2分)②交待了…(2分)
例2:《二十六只蝴蝶》青浦
23、第(4)段在记叙顺序上是插叙,其作用是(1)补充交代…(2)为后文…(5分)
例3:《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徐汇
23、第五、六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插叙。其主要内容是:万籁鸣…作用是:呼应了……。(6分)
(7)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表达作用。
(8)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6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9)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0)能识别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例6:《要不要叫醒她》崇明(偏重语言特点)
23.品析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选一)(3分)
A、是被母亲叫醒的哦
B、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
例7:《提琴》浦东(偏重语言特点)
23.第④段划线句子“双手微微颤抖但用平静的语调”中“颤抖”和“平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例2:《茉莉橘子》嘉定
21.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3分)
例3:《柳叶儿》金山
2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突出强调……(3分)
例4:《好老师是一盏灯(有删改)》静安
23.第1段画线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引起读者……(3分)
例5:《看望》卢湾
21.第③段画浪线句缺少的标点符号,依次应该是(D)(2分)
A.,。,。B.:。,!C.,,。?D.:,,?
3、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考试题型:选择恰当的词语,进行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
例1:《柳叶儿》金山
2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B(3分)
例2:《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徐汇
(3)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4)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4种句式。
(5)能识别不同的文体,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
(6)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22.第11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夸张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生动地…(4分)
例6:《那夜,那对盲人夫妇》杨浦
22.第⑸段划线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生动形象……(2+4分)
例7:《父亲的植物学》闸北
25.文中画直线句都是父亲说的话,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看,这些句子的共同
点是反问,拟人,…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善良厚道、循循善诱的性格特点。(5分)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
五、阅读能力检测
看山老爹
⑴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⑵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⑽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2、能识别不同的文体,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
考试题型:简答题、填空题、概括题。
举1:长宁履痕
24.文章记叙有详有略,具体写了“我”三次穿鞋的经历:(4分)
(1)我出生时,妈妈给我穿的是手帕鞋;
(2)我幼儿时,妈妈给我穿的是虎头鞋;
(3)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做的一双“冲福尼”面的新布鞋。
三、记叙文阅读考点、题型分析
1、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考试题型:看拼音写汉字、改错别字。
例1:《母亲与照片》闵行
21.阅读第⑨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经济jiéjū拮据
例2:《青藏公路上的等待》奉贤
21.第(19)段加点词“贫瘠坚苦”中的错别字是坚,正确的写法是艰(2分)
例3:《看望》卢湾
9、能识别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考查形式:问答题
例1:《那些“怪教授”们》宝山
24.第(ll)段中的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语言描写,请分别具体分析其
作用。(5分)
例2:《履痕》长宁
25.第⑤段中通过对妈妈半夜里“灯下一针针纳鞋”以及麻绳的“闪、穿”
不矛盾,“颤抖”是因为舅舅对卖掉自己的家传古琴内心非常难舍与不安,“平静”是因为他对自己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的做法表现得坚定。
1、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
考试题型:句式转化、句子表达效果分析。
例:《那些“怪教授”们》宝山
22.不改变句意,将第(8)、(9)段中的画线句改成陈述
句,分别为书生也明世事;庄先生并非不学无术。( 4分)
21、根据上下文,在第四段横线处填入B最恰当。(2分)
例3:《屡痕》长宁
22.第②段加点的“落草”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出生。(1分)
例4:《那些“怪教授”们》宝山(偏重语言特点)
23.第(4)段中的加点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例5:《青藏公路上的等待》奉贤
24.第⑾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动词是C(A.找B.见C.逮),理由是
7、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表达作用。(6个区涉及,分值3—6分)
考查形式:选择题、问答题
例1:《履痕》长宁
26.题目《履痕》的意思是鞋印,从全文看,其作用是(1)是贯穿全文的主线;(2)突出了母爱伴随儿女成长的主旨。(6分)
例2:《柳叶儿》金山
2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抒发…照应…。(2分)
⑺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⑻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⑼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⑶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⑷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⑸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⑹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24、第(10)段画线句属环境描写,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4分)
例6:《蓝色萝卜》普陀
21.第3段从哪两个角度体现儿子的手巧:(2分)
角度一:正面描写儿子…角度二:…赞赏中…。
10、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题型一【赏析语言特点】
A、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点评。
21.第⑩段画线句的的错别字是“幸”应改为“辛”。(2分)
例4:《提琴》浦东
2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2分)
A.追根朔源B.溘然长逝C.忧心忡忡D.彬彬有礼
例5:《那夜,那对盲人夫妻》杨浦
21.在第⑸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出汉字。liáo liáo无几寥寥(2分)
2、能运用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
(11)能辨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12)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3)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能依据阅读材料和要求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