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合集下载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

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指标体系一览表解析

南京现代化城市规划导则指标体系一览表解析
9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1)颐和路;2)梅园新村;3)南捕厅;4)门西荷花塘;5)门东三条营;6)总统府;7)朝天宫;8)金陵机器制造局;9)夫子庙。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依法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条例》进行原址保护,不得灭失。只有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需要,使迁移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才可以原状迁移,易地保护。易地保护要依法报批,在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定性指标
软件研发布局
聚集在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以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产业集聚区、徐庄、江东、新城等省级软件园、麒麟科技创新园及紫金科创特区内。
定性指标
二、产业布局
货运物流布局
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及综合交通优势,基本建成以国际化、枢纽型、综合性为基本模式的城市物流系统,远期成为服务全省、服务长江流域的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建设龙潭、禄口空港、江北化工园、桥林七坝、六合空港、尧化门、湖熟、滨江、雨花、永宁、新集、上坊、永阳、淳溪等14个物流基地。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
现代农业及乡村旅游布局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充分利用城镇组团间的绿色开敞空间,鼓励有特色的乡村和农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溧水白马、高淳桠溪、江宁横溪、浦口石桥、六合竹镇、新集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提高农业现代科技水平。实行“多元化、差异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培育高淳优质螃蟹、溧水青梅黑莓、江宁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浦口苗木及休闲农业、六合优质蔬菜、卫岗─孝陵卫农业科技六个都市农业产业群。
定性指标
商业商务办公布局
结合“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在强有力的轨道交通的支撑作用下,构建高覆盖率和高可达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都市区公共服务的扁平化、均质化发展。商业商务办公功能应纳入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建设,高端的区域服务功能引导向“新街口—河西中心—城南中心”构成的市级中心、江北中心和东山、仙林和雄州三个副城中心集聚,地区(新城)中心主要以本地区(新城)居民生活、生产服务功能为主。

论自然而生态化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兼及南京城市特色及其适宜的规划与适度的发展

论自然而生态化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兼及南京城市特色及其适宜的规划与适度的发展
Ab ta t W i tefs o sr c o n mo e iain o sr c : t h at nt t nad h c ui d m z t fChn s i , r n mo et uim s u  ̄ b i g o ie ct mo ea d e y r o rs r o w e en
o h e eo m n o Ur a o rs Ur a o rs n e o i t ted v lp e t f b n tu im . b tuit e dt f do tterao fi e e s na n n u h s n0 t rc si Swel awa frn w e s o la s y o e
d s utdf m 9 0 . vlp n f h i ui h s ot nc e yls gct ’S hrcei c. oig et ce o 1 9 sDe eo me t ect t r m a tee k db i i r r ot yo s b l on y aat s s L s c rt i n arciniterao tat s snwh or t d p trm c t iae dt t o h e ytuis ea f s r o i ov lgs n omo na oet. owene o f danw wa y t l a u ti rs S nf s edt i n e y
tu i id sr rm trea ge--h rtcino tu im rs u c s tewe rcueo Ura tu i a dtep r c o rs n u t o he n ls-tep e t m yf o o f o rs e o re , h bs u tr f bn o rs n h e f t t t e

(完整版)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

(完整版)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结构 在市域生态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水系格局、山林格局、交 通格局、城镇格局、古都格局、绿道格局等,系统构建南京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一江两河”展锦带——长 江、秦淮河、滁河
“四环六楔”显格局——明 城墙风光带、明外郭-秦淮新河 风光带以及绕城公路、绕城公路 沿线绿地形成的四个绿色环带, 以及从市域楔入主城的六条生态 绿楔。
江北副城绿地系统结构 “两轴三带六廊七园”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规划目标:规划建设防灾绿 地5处、新增固定防灾公园4 处;原有一般防灾公园及广 场7处,新增12处。 规划布局:固定防灾公园9处, 用于灾害发生后的避难、救 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 一般防灾公园及广场49处, 保证每个城市组团均有一处 防灾避险绿地。
环境风貌独特,南京充分发挥山水城林 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当前,南京市正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三城同创”工作,努力把南京建设成 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 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 谐统一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规划基础
自然资源丰富多元:南京市具有良好的山水景观格局。 城市绿地建设基础良好:南京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 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 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被建设部确定为全 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试点城市。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 和250年建都史。
“九道十八射”秀景观—— 在市域层面组织生态休闲绿道, 串联整合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 源,引导开展休闲旅游、体育健 身活动。同时结合由主城向外放 射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 省道等对外交通道路构筑景观绿 带。

南京规划方案

南京规划方案
四、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明健全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3.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4.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划审批,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5.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市民对规划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南京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规划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建设美丽南京、幸福南京而努力奋斗。
2.政策支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制保障。
3.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4.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5.宣传推广:加强规划宣传和解读,提高市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结语
本规划方案立足于南京市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旨在为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规划符合市民的根本利益,为建设美丽南京、幸福南京而努力奋斗。同时,本规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
(2)文化挖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5.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产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优化产业结构。
(2)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四、实施策略
1.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规划范围: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约6582平方公里。
(3)规划期限:2021-2035年。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09•【字号】苏政办发〔2021〕43号•【施行日期】2021.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4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8月9日南京江北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由国务院批复设立,是全国第13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

自设立以来,南京江北新区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工作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努力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较好地承担了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江北新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系统谋划推进新区发展,加强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努力发挥好综合功能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是指导南京江北新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南京江北新区(以下简称新区)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战略定位,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在拉开发展框架、优化功能布局、集聚创新资源、打造产业地标、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二、规划背景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09年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成果(报批稿)正式形成。

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规模和布局,成为引领南京全市以及各个区县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江宁区健康有序发展,南京市规划局决定会同江宁区政府组织编制区总体规划,其目的就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总目标、总定位、总规模和总布局,结合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成为江宁区指导“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城乡发展的基本依据,并可以作为指导所在江宁区规划城镇单元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宁区行政区域,包括9个街道,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要兼顾与周边区县的协调。

2、规划期限现状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近期至2015年(衔接“十二五”规划),远期至2030年(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可进行远景展望。

3、编制重点(1)江宁区现状描述与分析;(2)江宁区重要发展要素分析;(3)江宁区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分析;(4)江宁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落实分解;(5)江宁区空间布局规划;(6)江宁区功能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7)江宁区“十二五”发展和建设重点的引导和落实。

4、工作深度江宁区是城市空间以外延快速拓展为主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农业、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冲突激烈。

规划更注重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生态保护与利用、镇村撤并、重点工业园区的集中布局引导、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内容。

区总体规划可在“类县域规划”的深度上,关注区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

南京城市规划PPT课件

南京城市规划PPT课件

南2京3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1.
城市交通规划——地铁规划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截至2014年8月,南京地铁有5条线路、92座 车站,线路总长180.2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 一百五十万人次,地铁线路长度居中国第4 (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世界第13位
总体规划 ZONGTIGUIHUA
5.
城市中心体系分析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南1京5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1.
城市交通规划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南1京6
SUCCESS
THANK YOU
2019/9/3
SUCCESS
3.
文化保护规划
“一城”指南京老 城 “二环”指明城墙 内环,明外郭、秦 淮新河和长江围合 形成的绿色人文外 环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南3京0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3.
文化保护规划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三轴”指中山大道、 御道街和中华路三条 历史轴线 “三片”指城南、明 故宫、鼓楼——清凉 山三片历史城区 “三区”指紫金山、 玄武湖、幕府山—— 燕子矶和雨花台—— 菊花台 3个环境风貌 保护区
南3京1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4.
城市江岸空间规划
规划中充分发挥长江沿岸资 源优势,加强港口岸线整合, 优化沿江布局,提升滨江生 活休闲景观功能;支撑国家 综合交通枢纽和滨江生态宜 居城市的城市职能,规划中 利用岸线总长307.6公里,其 中城市生活与旅游景观岸线 达52.3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吴建业城图
2.2 “明朝应天府城”规划格局
明朝的南京城初步奠定了今天南京城 市的格局。明朝的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 置形制,有宫城、皇城、都城及外郭四 道城垣,可分为6大功能区; 都城以外——3功能区,东部以孝陵 卫核心的陵墓区;南部为厩牧寺庙区; 西部为商贾云集的繁华市区的外延区;
明朝南京都城图
都市圈总体规划图(1991版)
市域城镇布局规划图(1991版) 主城总体规划图(1991版)
该规划成为九十年代全国城市总体规划的范例
2.6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1991-2010)》
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 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规划范围:市域——都市发展区—— 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城镇体系:市域空间发展格局强 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 指导思想,提出了“+”字型发展轴的构 想,即长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是市 域城镇的主发展轴,市域南北向德交通 干线为城镇的次发展轴。 市域城镇形成主城——新市区(3 个)——新城(7个)——重点镇(13 个)——一般镇(41个)五个等级结构, 发挥各级城镇不同区域服务中心的作用。
加强南京机场、铁路枢纽与周边城市高快速路网的衔接:扬州、镇江、句容方向:S243高速/城际 轨道Z1线;滁州、天长方向:宁滁、宁连-高速三环;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合 肥、巢湖方向:宁合、宁巢+联三高速;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芜湖、马鞍山、 宣城、溧阳方向:宁马、宁宣+联三高速、宁杭;快轨/城际轨道+城市轨道。
一城三区扩张示意图
都市发展区2010年规划图
2.6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1991-2010)》
主城用地功能优化:
通过优化用地功能结构,提升 主城整体品质,进一步保持和 发扬主城山、水、城、林融为 一体的空间特色。 老城——强调环境品质的 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体现;
新区——强调城市功能的
该规划是建国后南京第一部得到国家正式批准的具 有法规性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
规划目标:把南京建设成为文明、洁净、美丽的园
林化城市; 定位:两个中心——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在科技、文化上成为国际活动中心之一; 三个基地——以电子仪表、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 建筑材料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基地,科研教育基 地及外贸出口基地。 以圈层式城镇群体的布局构架进行规划建设。以市 区为主体,围绕市区由内向外,把市域分为各具功 能又相互联系的五个圈层,即中心圈层——市区、 蔬菜、副食品基地和风景游览区、沿江3个卫星城、
城市
南京、扬州、镇江、淮安、泰州、 宿迁、徐州、马鞍山、合肥、芜 湖、滁州、巢湖、淮北、宿州、 毫州、蚌埠、阜阳、淮南、铜陵、 六安、安庆、池州、黄山、宣城、 南昌、九江、景德镇 南京、扬州、镇江、淮安、马鞍 山、芜湖、滁州、巢湖、宣城、 溧水、高淳、句容、仪征、天长、 来安、全椒、和县、当涂、溧阳、 金坛、丹阳、扬中、江都、高邮、 金湖、宝应、洪泽、盱眙、明光、 凤阳、定远、长丰、含山、无为、 繁昌、南陵、郎溪 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芜 湖、滁州、溧水、高淳、句容、 仪征、天长、来安、全椒、和县、 当涂
南京市区道路规划图(2007-2030)
二、南京规划简史
1、 “东吴建邺城规划格局” 2、 “明朝应天府城”规划格局 3、 民国时期《首都计划》 4、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1-2000)》 5、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
二、南京规划简史
古代六朝建康城、明代都城均有严格的城市建设规制; 近代南京曾编制过七轮总体规划; 1949年后南京也曾编制过七轮规划; 其中80年版、90年版总体规划,2001年总体规划调整,对城市经济社 会和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科学的引领作用。
完善和多元化就业机会提供。
主城空间结构图
三、南京现行规划
1、南京都市圈
2、构筑一日生活圈和一小时通勤圈 3、城镇空间结构 4、市域城镇结构 5、市域城镇发展策略 6、规划空间结构
7、
三、《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
城市性质 :由“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 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调整为“著名古都、江苏省 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基于南京的 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综合交通等方面在全国的 现实优势和长期以来表现出来的在全国较高的综 合竞争力 。)
规划区范围:南京市行政区域
规划层次: 市域: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范围; 都市区:包括六城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 宁区、浦口区全部和六合区大部,以及溧水拓塘 地区,是南京高度城市化地区。 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 城共同组成。
规划层次
3.1 构建南京都市圈
徐州市
协作圈层
市区总体规划图(1980版)
3个县城和两浦地区、大片农田、山林和远郊小城镇,
这种布局被概括为”市-郊-城-乡-镇”。
圈层式城镇群体(1980版)
2.5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
1990年代以来,国家进入深化改革加 快发展时期,该规划在1980版规划基 础上,以区域协调发展的视野,在都市 圈范围内,思考解决南京的保护(控制) 与发展问题。 规划地域范围分为3个层次: 城市规划区——市域范围; 都市圈——规划修编的重点地域, 构筑形成“以长江为依托,以主城及外 围城镇为主体,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间隔, 以便捷的交通相联系的高度城市化地 区”。 主城——指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 内的地域,要以内涵发展为主,强化金 融、贸易、科技、信息、服务职能,通 过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 业,重点改善道路交通、加快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古都特色。
海狼体系基础培训(规划与发展) ——南京篇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南京概况 南京规划简史 南京现行规划 三副城规划 南京房地产板块分析
一、南京概况
1、区位 2、历史 3、地形 4、气候 5、行政区划 6、交通
一、南京概况


区位
南京,江苏省省会,
地处华东区域长江下
游,北临淮安市,东 接常州,南靠安徽和 浙江,西连安徽。
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气候: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 平均温度15.4°C,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阴雨绵绵; 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行政区划: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鼓楼,白下,玄
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江宁、六 合区、高淳县、溧水县。
育区共六个部分。
《首都计划》城市总图
该计划功能分区规划直接影响着南京城 市的分区发展,特别是居住分区、大型公 建设施布局仍然影响着今天城市的布局: 所确定的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山路“Z” 字形干道网体系成为南京主城的骨架,目
前主城的主干路系统以此为基础建设而成。
首都城内分区图
2.4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1-2000)》

面积:全市总面积6600k㎡,其中市区面积4730.74k㎡,
江南八区总面积782.75K㎡。

人口:
区域/人口(万人) 户籍人口 全市 629.77 市区 545.97 中心城区 309.61
常住人口
771.309年末的数据。
一、南京概况
交通:
3.3 城镇空间结构 构建“两带一轴”的城镇空间 布局结构 沿江两带-沿江发展的江北 城镇发展带和江南城镇发展带; 沿路一轴-沿宁连--宁高高速 公路走廊形成的南北向城镇发 展轴。 南京今后的城镇、工厂、园区 等将主要在这“两带一轴”上 建设。
辐射苏北、对接宁杭 城镇群的主要载体 辐射安徽、苏中 地区的主要载体
数量 跨江苏、 安徽、 江西三 省27地 市
淮北市 宿州市 毫州市 宿迁市 淮安市
宁合昌战略 联盟圈
蚌埠市
阜阳市 淮南市 扬州市 镇江市
滁州市
南京都市圈
跨两省 9地市 28县市
六安市
合肥市 巢湖市
马鞍山市
芜湖市 宜城市
铜陵市 安庆市
南京都市圈 紧密圈层圈
跨两省 6地市9 县
九江市
池州市
黄山市
景德镇市
都城以内——三大综合区,东部为政 治活动综合区,南部为经济活动综合区; 北部为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 军事仓库等分区。
2.3 民国时期《首都计划》
民国时期在南京建都共23年,在此期间, 有关南京市的都市计划有七次。1929年12月 《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1930年 后,南京城市建设执行的基本是《首都计划》 的调整计划。该计划将城市划分为中央政治区、 市行政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文化教

铁路:京沪铁路、宁芜铁路(南京-芜湖)、 宁启铁路、宁西铁路(南京-西安)以及宁合
铁路(南京-合肥)交汇于南京 ;

航空:禄口国际机场距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 为35.8公里 ; 公路:有宁沪、宁滁、宁连、宁通、宁合、 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

宁杭等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 省市;
对接长三角发 展的主要载体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图
3.4 市域城镇结构
城镇结构:“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
“一城三区”布局示意图(2001年)
中心城区“一主三副”布局示意图(2001年)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
2.6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1991-2010)》
都市发展区布局: 规划提出构筑“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 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 的都市发展区空间格局”。 除主城外,在3个新市区要加快培育次区域 中心,形成多中心格局,共同承担南京区域 中心职能。

城市道路:南京快速路井字加外环系统中内 环线已闭合;主城“经六纬九”主干路系统 基本建成,次干路与支路系统逐步完善; 地铁 :南京地铁1号线,1号线南延线 ,2号 线、 2号线东延线 ; 跨江通道:南京现有四座跨江通道,分别为 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和南京 长江隧道,长江四桥在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