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合集下载

老人得直肠癌晚期还能活多久

老人得直肠癌晚期还能活多久

直肠癌在恶性肿瘤疾病中是很常见的,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直肠癌的出现对机体影响很大,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就比较差,如果确诊病情晚期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此时生存期问题备受患者和家属的关注,那老人得直肠癌晚期还能活多久呢?老人得直肠癌晚期生存时间的长短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如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体质、选择的治_疗方法以及心态等。

如果病情发现较早,尚未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患者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积极配合治_疗,则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生存期也相对较长。

如果出现了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会并发各种症状,甚至出现脏器功能的衰竭,此时生存期不会太长;如果患者治_疗不当,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老年直肠癌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也随之下降,耐受力相对较低,在选择治_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直肠癌晚期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较低,常用的方法有放化疗和中医治_疗等,其中放化疗短期效果明显,能够控制病情,缓解病症,延长生存时间,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损伤患者机体,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在治_疗前一定要对全身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适宜放化疗的才能进行,同时也要严格控制剂量和次数。

如果患者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可以考虑以中医治_疗为主,中医治_疗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龄大、身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耐受。

中医治_疗从整体出发,注重对患者进行整体的治_疗和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稳定瘤体,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另外对于选择放化疗的患者,辅助中医药的治_疗,也有助于起到增效减毒,进一步延长生命的功_效。

中医在治_疗直肠癌上优势独特,整体观念较强,能够从患者的全身着手,辨证施治,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30余年恶性肿瘤的中医临床经验,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提纲挈领,高度概括,并涵盖了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及基因理论等,用于治_疗各种肿瘤的中医药新思路、新理论-三联平衡理论,该理论所用的药是从2000多种中草药中选出360味效果确切的名贵药物辨证施治,使用内服外用相结合,病变与经络穴位相结合、治_疗与康复同时进行,攻毒与扶正并重,调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显示出多靶点、全方位、多通道、立体战的灵活策略,因而比单一的药品治_疗_效果好、持久。

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卢民泽;陈柏宇;陈利生;高枫;梁君林【摘要】目的比较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住院手术的489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肿瘤最长径、大体形态、病理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检出数、T分期、M分期、TNM 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左半结肠癌相比,右半结肠癌中粘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更多见,浸润深度更深,恶性程度更高,TNM分期更晚.【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9(025)001【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作者】卢民泽;陈柏宇;陈利生;高枫;梁君林【作者单位】百色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广西百色 533000;桂平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广西桂平 537200;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西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1]。

2013年我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结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所有恶性肿瘤第4位和第5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

以脾曲为界,结肠癌可分为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

近年有关左、右半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研究表明,结肠癌患者药物疗效和预后等与肿瘤原发部位不同有关[3]。

阐明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有利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和评估预后。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489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旨在探讨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现报告如下。

如何读懂肠癌的免疫组化报告?

如何读懂肠癌的免疫组化报告?

如何读懂肠癌的免疫组化报告?每一份肠癌术后的病理报告,都会有像上面的图中所示的那样,有一些免疫组化的指标。

这些免疫组化对于判断病变组织的起源,恶性的程度,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法等等是有指导意义的。

我也常常接受病友的咨询,询问免疫组化的各种指标的意义,所以今天我就来聊一聊如何来阅读病理报告中免疫组化部分。

不同的医院做的免疫组化,其内容并不完全一样,有些详细些,有些简单些。

1.CEA是大肠癌分泌的一组酸性糖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腺癌)。

一般认为,大肠癌分化程度越低,CEA阳性表达率越高。

2.p53基因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 对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起负调控作用,突变以后缺乏对细胞增殖的负调控作用, 可促进细胞转化和增生, 导致肿瘤的发生。

因此, 突变型p53是致癌基因。

由于野生型P53蛋白产物半衰期短, 含量低, 免疫组化法无法检出,临床上仅可检出存积而稳定的突变型P53蛋白。

3.Ki-67是表示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的指标,表示肿瘤增殖数值。

Ki67比例高的肿瘤往往对化疗敏感,化疗效果好。

4.nm23基因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之一。

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但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尚有争论,有研究表明,其在生存期≥3年患者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生存期<3年者。

提示nm23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是一个保护性因素。

nm23的阳性表达者预后较好。

5.MRP即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 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在人类正常组织及肿瘤中广泛存在, 是引起多药耐药的因素之一。

其主要参与细胞内外多种复合物的转运。

MRP也在大肠癌中表达,MRP引起的耐药机制是一个独立机制。

6.EGFR,即抗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是原癌基因C.erb.1(HER.1)的表达产物。

但是EGFR免疫组化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无关,与针对EGFR的ADC 药物的疗效相关。

直肠癌能活多久

直肠癌能活多久

直肠癌能活多久近年来,直肠癌患者的发病率明显增多。

那么,直肠癌能活多久呢?手术是直肠癌患者较为经常使用的医治方式之一,对初期的直肠癌患者有着直接、有效的医治疗效,因此,及早发觉直肠癌,有专门可能率治愈的。

北京市医院生物医治中心专家指出,直肠癌初期手术后3年生存率可达60%-90%,患者在后期同意辅助医治并注意休养,仍是有极大可能实现人瘤共存的。

直肠癌的要紧发病年纪应该是45-60岁患者,可是研究发觉,此刻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提早了15岁,发病主体已经成了青壮年。

据调查了解,直肠癌大约以每一年4%的速度递增,而且发病年龄愈来愈年轻化,45岁左右成为要紧发病人群,癌龄至少提早了15年。

北京市疾病预防操纵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从北京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排名来看,肠癌的死亡率已经上升到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二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肠癌初期几乎没有病症,有的可能只是腹部不适或腹胀,这使得很多人并非在意,还有的患者因为显现便血病症而误以为是痔疮,结果延误了医治。

专家建议,大伙儿应重视肠癌的筛查,健康人群45岁以上应每一年做便潜血的检查。

直肠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有多长,要紧取决于医治方式是不是适当和病人的躯体性能。

另外直肠癌晚期患者及家眷应多了解直肠癌晚期的医治知识,多和主治医师交流,对直肠癌晚期生存期的延长有帮忙。

直肠癌病因一、吃得太好,动得太少是直肠癌的要紧病因。

肠癌与饮食适应紧密相关。

“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是诱发肠癌的要紧因素,胃肠道在消化高脂肪类食物时,需要更多的胆汁,多余的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容易使肠黏膜发生癌变;再加上都市人的运动量减少,机体的抗击力下降,而所有肿瘤的发生都和机体抗击力下降有关,运动量少还会致使肠的蠕动比较慢,存储的宿便比较多,增加患癌概率。

二、夜生活频繁,三餐无规律也是诱因。

长时刻的夜生活,三餐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饮酒无度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诱发肠癌的发生,而这些生活方式一样都出此刻年轻人身上,这就致使了此类疾病的年轻化趋势。

青年人结直肠癌160例诊治分析

青年人结直肠癌160例诊治分析

青年人结直肠癌160例诊治分析目的: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以期提高5年生存率。

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1月对青年人结直肠癌160例的手术治疗,分析症状、病程、病理类型、分期及随访情况。

结果:我国青年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国外,男性大于女性;以黏液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35%),肿瘤浸润较深;与老年人结直肠癌相比,恶性程度高、切除率低、5年存活率低(11.5%);误诊率高达60%。

结论:对不明原因的便血、腹泻或进行性贫血、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患者,应尽早肠镜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避免误诊。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Data of 160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of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3 to 2008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young people of our countr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ountries.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male was higher than female; th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was main pathology type(35%),the tumor infiltrated more deeper; compared with old people, colorectal cancer in young patients showed poor histological stages and pathological types, poor prognosis(11.5%); misdiagnosis rate was higher than 60%. Conclusion: Young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high risks should be suggested to have enteroscope examination,so as to improve early diagnosis rate,radical resection rate,and to improve 5-year survival rate.[Key words] Young people; Colorectal cancer; Prognosis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上升很快。

结肠癌与直肠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

结肠癌与直肠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

结肠癌与直肠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目的:比较结肠癌与直肠癌长期生存率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4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Ⅰ~Ⅲ期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

结果: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等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优于直肠癌。

尤其在Ⅲ期肿瘤患者(P=0.012)。

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部位(结肠癌或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结肠癌患者的预后要优于直肠癌患者,提示这两种恶性肿瘤存在不同之处。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features of colon and rectal cancers in prognosis.Method:140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stage Ⅰ-Ⅲcolon or rectal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ssessed with the endpoint of mortality after curative operation.Result:In both groups,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age,gender,tumor differentiation and stage.The prognosis of colon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rectal cancer(P=0.029),especially for stage Ⅲ(P=0.012).Multivariate analys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umor location in the colon or rectum,differentiation and pathological TNM stage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prognosis.Conclusion:The prognosis of colon cance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rectal cancer,especially for stage Ⅲ.This study shows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olon and rectal cancer.[Key words] Colon cancer;Long-term outcome;Rectal cancer据相关统计表明,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导致的死亡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1-2]。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

好发于左侧结肠,最多见于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亦有发生于右侧结肠者。

二者的治疗方案、治疗敏感性不完全相同。

2016年6月5日的ASCO口头报告加利福尼亚大学Alan P. Venook教授等人进行的CALGB80405研究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关于不同解剖部位与转移性结肠癌生存率的结果。

数据显示,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关,亦与预后有联系,原发于右侧结肠(盲肠和升结肠)者预后较原发于左侧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者差。

肿瘤原发部位在左半结肠的 mCRC 比原发在右半结肠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

原发于左半结肠者西妥昔单抗比贝伐珠单抗更优生存获益(36 个月比31.4 个月),原发于右半结肠者,贝伐珠单抗优于西妥昔单抗(24.2 个月比 16.7 个月)。

大量临床、基础研究表明近端和远端的结直肠癌致癌的信号通路不同。

原发于右侧结肠者更倾向于膨胀性生长,有高度的微卫星不稳定性、CpG甲基化和BRAF突变;相比之下,原发于左侧结肠者则更倾向于浸润生长,存在染色体不稳定和非整倍体现象。

除手术切除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靶向药也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CALGB/SWOG 80405 (Alliance)关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药物研究结果在2014年的ASCO年会上就已报道过,使用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即FOLFOX(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FOLFIRI(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疾病整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都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研究者在一个小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当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在右半结肠时,西妥昔单抗不能发挥治疗作用。

CALGB/SWOG80405 III期临床研究数据,纳入了29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732例左半结肠癌患者,上述患者KRAS基因均为野生型。

经标准治疗后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差异

经标准治疗后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差异

经标准治疗后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差异摘要:目的比较经标准治疗后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5例结肠癌根治术后经FOLFOX4方案化疗后复发的左半结肠癌患者与右半结肠癌患者。

结果全体患者的中位DFS为13.0m,(95%Cl:10.99-15.00),其中左半结肠癌亚组中位DFS为17.0m,(95%Cl:13.00-21.00),右半结肠癌亚组中位DFS为11.0m,(95%Cl:7.97-14.02),HR:1.491,(95%Cl:1.055-2.108),p=0.0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左半结肠癌患者预后好于右半结肠癌患者,DFS明显延长,有统计学差异。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预后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恶性肿瘤,美国2012年结肠癌患者的新发病例就高达103 170例[1]。

结肠癌已经是影响人类生存的一个恶性疾病。

所以分析结肠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对结肠癌的治疗工作有一定价值[2]。

1材料与方法1.1 研究设计与患者资料这是回顾性研究,收集了近5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治疗的135例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患者病例并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至2015年9月。

右半结肠癌患者定义为盲肠癌、升结肠癌、右半横结肠癌的总称;左半结肠癌患者定义为左半横结肠癌、降结肠癌和乙状结肠癌患者。

其中左半结肠癌亚组67例,右半结肠癌亚组68例,具体构成及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见表1。

表1: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或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术后均接受标准的FOLFOX4方案化疗6个周期,不加放疗。

评价指标: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以下均简称DFS)定义为手术日期至患者出现病情进展的日期。

1.2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年龄用方差分析比较,率和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

好发于左侧结肠,最多见于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亦有发生于右侧结肠者。

二者的治疗方案、治疗敏感性不完全相同。

2016年6月5日的ASCO口头报告加利福尼亚大学Alan P. Venook教授等人进行的CALGB80405研究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关于不同解剖部位与转移性结肠癌生存率的结果。

数据显示,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关,亦与预后有联系,原发于右侧结肠(盲肠和升结肠)者预后较原发于左侧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者差。

肿瘤原发部位在左半结肠的mCRC 比原发在右半结肠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

原发于左半结肠者西妥昔单抗比贝伐珠单抗更优生存获益(36 个月比31.4 个月),原发于右半结肠者,贝伐珠单抗优于西妥昔单抗(24.2 个月比16.7 个月)。

大量临床、基础研究表明近端和远端的结直肠癌致癌的信号通路不同。

原发于右侧结肠者更倾向于膨胀性生长,有高度的微卫星不稳定性、CpG甲基化和BRAF突变;相比之下,原发于左侧结肠者则更倾向于浸润生长,存在染色体不稳定和非整倍体现象。

除手术切除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靶向药也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CALGB/SWOG 80405 (Alliance)关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药物研究结果在2014年的ASCO年会上就已报道过,使用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即FOLFOX(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FOLFIRI(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疾病整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都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研究者在一个小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当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在右半结肠时,西妥昔单抗不能发挥治疗作用。

CALGB/SWOG80405 III期临床研究数据,纳入了29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732例左半结肠癌患者,上述患者KRAS基因均为野生型。

研究结果显示,原发于左半结肠癌中,西妥昔单抗治疗对比贝伐珠单抗获得了更长的生存获益(36月vs. 31.4月),而原发于右半结肠癌中,贝伐珠单抗较西妥昔单抗显示出了更好的生存获益(24.2月vs. 16.7月),该研究首次在两种分子靶向治疗的头对头研究中发现这种重要临床现象,即KRAS野生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选择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存在预后差异。

于是,研究者对数据重新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原发于左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长、西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而对于原发于右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短、贝伐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

但是上述现象仅发生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对于KRAS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解剖位置则与生存率、药物治疗有效率无关。

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Deborah Schrag对结直肠癌患者做了前瞻性队列研究,138,059原发于右侧结肠,97,311例原发于左侧结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于右侧结肠的肿瘤预后更差,死亡可能性较左侧高25%,再次印证了解剖部位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

对KRAS野生型结肠癌是否真的应该根据左右半结肠的解剖学分类进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选择呢?首先,众所周知,贝伐珠单抗作用于肿瘤周围环境而非肿瘤增殖信号传导通路,而左右半结肠的差异在本质上还是表现为分子水平的差异,因此,理论上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受到左右半结肠因素影响较小。

CALGB/SWOG80405研究中,贝伐珠单抗治疗左右半结肠癌的OS为31.4月vs 24.2月,其差异远小于西妥昔单抗在左右半结肠癌的OS差异,其差异原因更像是左右半结肠癌自然预后的差值;而作为针对结肠癌信号传导通路关键因子的单抗,西妥昔单抗在左右半结肠癌的明显OS差异很显然受到了左右半结肠不同分子表达特征的影响,因此,如果说左右半结肠癌治疗中存在药物选择,那么选择更多体现在在于西妥昔单抗,而似乎不是贝伐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对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在众多临床中OS一致性的超过了3年,获益明显,是左半结直肠癌患者的优选的结论不难得出。

而做出西妥昔单抗不适合用于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结论还缺乏足够证据。

首先,CALGB/SWOG80405研究本次报道的人群均是KRAS野生型,而非全RAS野生型,这在相当程度上稀释了西妥昔单抗在全RAS野生型的治疗获益;其次,包括RAS/RAF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如PI3K等均有可能会导致抗EGFR治疗RAS野生型患者疗效不佳,少数存在RAS扩增的RAS野生型患者同样显示抗EGFR单抗耐药,因此,在突变事件发生更多的右半结肠,进行更深入的分子检测,可能有助于筛选出右半结肠癌抗EGFR单抗真正治疗获益的患者人群。

左、右半结肠癌的界定结肠可以分为“远端(左半)结肠”和“近端(右半)结肠”,通常右半结肠是指盲肠、升结肠;左半结肠则包括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早在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Bufill等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证实了左、右半结肠癌的差异,首次提出左右半结肠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肿瘤。

事实上,左、右半结肠的胚胎来源和解剖结构均有所不同:右半结肠发生于胚胎的中原肠,左半结肠发生于胚胎后原肠;右半结肠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静脉血经肠系膜上静脉主要回流入右半肝,左半结肠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静脉血经由肠系膜下静脉进入脾静脉,再经门静脉左支到左半肝。

左、右半结肠癌的流行病学及症状学差异现有的数据显示,左半结肠癌较右半结肠癌高发,然而前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后者呈上升趋势。

美国医疗保险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右半结肠发病率总体上升25.26%。

右半结肠癌多见于女性,并呈现出显著的种族特异性;左半结肠癌则多见于男性,二者在症状上也存在差异(图1)。

此外,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发生同时性肝转移(7.1% vs 11.6%),且往往转移至左半肝,而右半结肠癌发生肝转移时易转移至右半肝。

图1 左、右半结肠癌的症状学差异左、右半结肠癌的分子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示结肠癌变的基因通路主要是CIN(Chromosomal Instability)途径与MSI途径(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CIN途径包括致癌基因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

MSI途径主要涉及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的突变或启动子甲基化、生长调节相关基因的突变。

这两种基因突变通路与结肠肿瘤发生的部位明显相关。

目前的研究结论显示,左半结肠癌与抑癌基因(例如APC、P53、SMAD4)的失活,KRAS基因突变以及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相关;而右半结肠癌则与癌基因的激活、BRAF基因突变、MLH1基因的甲基化失活、MSI阳性表达相关(图2)。

基因分子通路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左右半结直肠癌在症状,预后上的不同。

图2 左、右半结肠癌的分子学特征解剖部位为何会影响疾病预后? 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影响疾病的预后,原因可能是原发于右侧结肠的大肠癌因为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易被忽略,所以确诊、治疗时间即“前置期”相对后延,从而导致预后更差。

胚胎时期,右侧结肠源于中肠,而左侧结肠源于后肠,原始发育的不同可能也会导致生后疾病预后的差异。

此外,前置期偏倚、环境因素、流行病学因素可能也与预后相关。

例如,右侧结肠的梭杆菌较多,可能是导致右侧结肠癌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另外,RAS、BRAF突变都可能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

左、右半结肠癌的预后临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无疑是左、右半结肠癌在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上有何不同。

2008年一项来自SEER数据库的大样本回顾性生存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右半结肠癌比左半结肠癌平均生存时间更短( 78 vs 89个月,p 2010年来自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左半结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右半结肠癌(71% vs 67%,p 总体而言,与右半结肠癌相比,左半结肠癌(尤其是晚期)生存期长、预后更好。

因此,临床上左半的患者应该给予积极的治疗,而右半患者预后较差,治疗时需谨慎。

肿瘤部位对治疗疗效的影响基于左右半结直肠癌的不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深入观察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在不同原发肿瘤部位的疗效的差异,以求能够给临床一些启示。

2014年发表于《J Cancer Res Clin Oncol》的AIO KRK-0104试验比较了应用西妥昔单抗、卡培他滨和伊立替康方案或西妥昔单抗、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

该试验分析了原发肿瘤部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显示原发肿瘤位于左侧的患者总生存期(OS)(p=0.016,HR=0.63)和无进展生存期(PFS)(p=0.02,HR=0.67)明显比右侧长。

研究人员指出:原发肿瘤部位和KRAS密码子12/13突变状态与应用西妥昔单抗一线化疗方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关联。

原发肿瘤位于左侧可能是对西妥昔单抗治疗非常敏感的一种预测因子,在CO.17等其他研究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而另外一个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也存在类似现象,AVF2107研究回顾性分析发现,贝伐珠单抗在右半结肠癌的OS显著要比左半结肠癌的患者差(15.9 vs. 24.2个月p 和CALGB80405研究的结果类似,FIRE-3研究是首个“头对头”比较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mCRC 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显示,与贝伐珠单抗+FOLFIRI相比,西妥昔单抗+FOLFIRI可使中位OS期延长8.1个月,使死亡风险下降。

后续FIRE-3试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AS野生型的mCRC接受一线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对比贝伐珠单抗治疗,西妥昔单抗组无论在PFS还是OS,左半结肠癌均较右半结肠癌明显延长,左半结肠癌的OS更是高达38.7个月,比贝伐珠单抗延长10.7个月,获益显著。

2016年最新发表的一项在亚洲人群中开展的研究供纳入121例(2007年-2013年)KRAS野生型mCRC患者,以标准化疗方案联合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显示,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相比,西妥昔单抗治疗组中左半结肠癌患者的ORR(70.1% vs 33.3%, P = 0.024)、PFS(15.0 vs 5.3个月, P图3 西妥昔单抗治疗组中左半结肠癌患者的PFS和OS 显著延长肿瘤部位是否改变临床治疗决策? 众所周知,目前指南推荐根据不同的治疗目标,基于分子分型状态(RAS基因)来,分子分型(RAS基因)状态制定患者的治疗策略。

为了实现更精准的治疗及最大化患者的生存期,面对新的临床证据,我们需要开始思考肿瘤的原发部位是否成为影响临床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众多研究结果都提示我们,化疗联合EGFR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能够使RAS野生型转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的OS超过3年,明显优于单纯化疗和贝伐珠单抗,相当于在联同RAS基因,在不同的维度下筛选了病人,使得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病人更加的精准,获益也更加明显,符合精准治疗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