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添加的危害

合集下载

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与食品安全

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与食品安全

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食品制造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了一些非法添加物的存在。

这些非法添加物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1.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的定义及分类非法添加物指的是未经授权或未达到标准的添加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常见的非法添加物包括有害色素、毒害物质、禁用药物等。

根据添加物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将非法添加物分为以下几类: - 致癌物质:如苯并芘、二恶英等;- 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汞、铅、镉等;- 色素:如苏丹红,亚油酸胺黄等;- 防腐剂:如硼砂、硝酸钠等。

2.非法添加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非法添加物的存在对食品安全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威胁。

首先,非法添加物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或长期慢性疾病,如肝脏病、肾脏病等。

其次,非法添加物可能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影响人体健康。

此外,一些非法添加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3.控制非法添加物的措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非法添加物的滥用。

以下是几个措施的建议:- 加强监管: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确保食品生产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 严惩违法行为:对于非法添加物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加大处罚力度,通过法律手段打击非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 提高消费者意识: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非法添加物的认识和辨识能力,从而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 加强行业自律:食品行业各个环节应加强自律,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标准,自觉抵制非法添加物的使用。

4.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最终受害者,他们有权要求购买到安全的食品。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应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及时揭露非法添加物的存在。

学校食堂卫生监管严禁食品添加非法添加剂

学校食堂卫生监管严禁食品添加非法添加剂

学校食堂卫生监管严禁食品添加非法添加剂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学校食堂这样与大量学生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地方。

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学校食堂卫生监管必须严禁食品添加非法添加剂。

本文将从添加剂的定义、危害、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添加剂的概念和作用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质量、保持食品特性,以及便于储存和运输等目的而添加的化学物质。

根据国家标准,添加剂分为色素类、防腐剂、甜味剂、香精等多个种类。

添加剂的作用是提高食品的外观色泽、延长保鲜期、改善口感和增加食品的风味等。

二、非法添加剂的危害尽管添加剂在一定限度内是合法且必要的,但是非法添加剂的使用危害极大。

1.健康危害:非法添加剂往往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导致身体不适以及潜在的慢性疾病。

2.营养价值降低:某些非法添加剂能够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3.食品安全隐患:非法添加剂可能导致食品中的细菌滋生,增加食品腐败的风险,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三、学校食堂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措施为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学校食堂在食品监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1.制定管理规范:学校食堂针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建立了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规定了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量的上限。

2.食品供应商管理:学校与食品供应商签订合同,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抽检和监管,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食品符合卫生标准和法规要求。

3.食品检测与监控:学校食堂配备专业的食品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对食品进行日常的抽检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问题的食品。

4.加强宣传教育:学校食堂通过举办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向学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监管的建议尽管目前学校食堂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相对严格,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保护学生的健康。

1.加大力度打击非法添加剂:通过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监管,查处和惩罚使用非法添加剂的食品加工企业,提高非法添加剂的成本和风险,形成有力的震慑效果。

化学物质在食品中非法使用的危害

化学物质在食品中非法使用的危害

化学物质在食品中非法使用的危害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然而,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使用化学物质来提升食品的口感、保质期等。

这些非法使用化学物质的行为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一、非法添加物可能导致急性中毒非法添加物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制造商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添加了未经准许的化学物质。

这些非法添加物往往具有很强的毒性,有些甚至具有致命性。

比如,硼砂这一常见的非法添加剂能够使食品保持弹性或增加重量,但是长期食用含硼砂的食品会给人体带来肾脏和生殖系统的损害。

二、慢性中毒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除了急性中毒的风险,非法添加物还存在一种更隐蔽的威胁,即慢性中毒。

这种中毒通常是由于人体长期摄入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的食品所导致的。

比如,亚硝酸盐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防腐剂,常常添加在肉制品中。

然而,长期摄入过量的亚硝酸盐会导致亚硝酸盐中毒,并与食管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非法添加物诱发过敏反应非法添加物不仅对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危害,还可能诱发过敏反应。

其中,苏丹红、塞尼丁等染色剂常常被用于食品染色以追求良好的外观效果。

然而,这些染色剂并不可靠,很容易引发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

对于某些过敏体质的人来说,一旦摄入了含有这些非法添加物的食品,过敏症状就会加重。

四、降低免疫力,增加疾病风险非法添加物还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举个例子,一些食品中添加的吡他滨等抗生素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食品的产量和质量,但是长期摄入这些含有抗生素的食品会破坏人体的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削弱人体免疫能力,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增加疾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化学物质在食品中非法使用的危害不容忽视。

这些非法使用化学物质的商家不仅违法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更是置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广大市民不仅应该加强对食品的认知度,还要提高法律意识,当发现任何可疑的食品时,应该积极举报,共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非法添加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检测

非法添加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检测

非法添加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检测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持续引起关注,非法添加化学物质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加强对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检测工作。

本文将就非法添加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检测进行探讨。

一、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危害非法添加化学物质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过规定标准或没有经过相关审批的情况下,向食品中添加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是色素、防腐剂、增稠剂等。

这些非法添加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导致严重的疾病。

二、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为了检测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种方法利用了样品中物质在液相中的不同性质,通过不同的保留时间和峰形,可以定性和定量地检测出非法添加的化学物质。

此外,质谱法(MS)也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它可以通过分析样品中物质的质谱图谱来确定其中是否非法添加了化学物质。

三、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控制措施为了减少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其自律意识和责任心。

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确保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同时,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扩大对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检测范围和频率。

此外,加强对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惩罚力度,加大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以起到威慑作用。

四、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与食品安全随着食品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

一方面,食品工业技术的先进应用可以帮助生产企业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了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在食品检测方法的研发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使得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检测变得更加准确和灵敏。

总结起来,非法添加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通过加强对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监管和检测工作,可以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非法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与防范

非法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与防范

非法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与防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街头巷尾的非法食品添加剂问题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非法食品添加剂不仅令人感到恐慌,更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本文将探讨非法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非法食品添加剂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威胁。

非法食品添加剂是指未经核准或超过安全标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这些非法添加剂往往具有毒害性、致癌性或致畸性等危害性,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其中,最常见的非法食品添加剂包括苏丹红、呋喃丙酸等。

苏丹红不仅会导致人体内部器官损伤,还会引发癌症及其他严重疾病;呋喃丙酸则会引起急性中毒反应,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其次,如何有效地防范非法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市场的监督力度,对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

另一方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自律也是防范非法添加剂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生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生产的食品安全可靠。

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也是防范的重要环节。

通过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增强其对非法食品添加剂的辨别能力,消除了人们在购买食品时的隐患。

除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建立非法食品添加剂的举报机制,鼓励公众举报非法行为,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并对举报行为进行适当奖励,以此激发社会的参与与监督。

此外,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提供便捷的投诉渠道和高效的解决机制,让消费者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得到维权。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审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食品添加剂是经过科学评估和临床实验证明安全有效的,但在现实中,一些食品添加剂的审批过程可能存在问题,导致一些安全隐患。

因此,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审批的监督和透明度,提高审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助于减少非法添加剂的出现。

非法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危险性

非法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危险性

非法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危险性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非法添加剂在食品中存在的危险性。

非法添加剂是指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认可,未经过正确合规程序添加的化学物质,它们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讨论非法添加剂的危险性,并提出预防措施。

首先,非法添加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

有些添加剂含有毒性物质,如铅、汞等重金属,长期摄入这些物质可能导致中毒。

另外,非法添加剂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破坏人体的正常代谢机制,对器官和组织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例如,某些非法添加剂被证实会引起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病症。

因此,食用含有非法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明显的威胁。

其次,非法添加剂还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

由于非法添加剂的化学性质不明确或未经严格检测,这可能会导致其残留在食品中并进入环境,从而污染水体、土壤等资源。

此外,大量非法添加剂的使用会加剧食品安全问题,增加食品检验和监管的难度,对监管部门带来的压力巨大。

针对非法添加剂的危险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严惩非法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对违规者依法追责。

同时,政府应加强食品监管体系,建立更加全面、有效的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中的非法添加剂。

此外,加强对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确保从源头上杜绝非法添加剂的产生。

此外,消费者也应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有信誉的品牌和正规渠道购买食品。

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产品的合法许可证明、生产日期和质量检测报告等信息来判断食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价格过低或者包装不完整的产品,消费者也应该保持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非法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危险性不可忽视,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威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非法添加剂的危害。

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与控制技术

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与控制技术

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与控制技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的存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和消费者的权益,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系列非法添加物检测与控制技术,以提高食品质量和保障公众健康。

一、非法添加物的定义和危害非法添加物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违法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品、药物、有毒物质等物质。

这些非法添加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致癌物质、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长期摄入这些非法添加物会导致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

二、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技术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提高食品质量,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非法添加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

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通过对食品的外观、质地等物理特性进行检测。

例如,利用显微镜观察食品中的杂质、颗粒等;利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等检测食品的成分和结构等。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来判断是否存在非法添加物。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3.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通过利用生物试剂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

例如,利用酶的特异性催化作用来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某种物质;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食品中的抗原和抗体等。

三、非法添加物控制技术非法添加物的检测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来控制和防止非法添加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是控制非法添加物的有效手段。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打击非法添加物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处罚。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监测和检查。

2.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意识食品从业人员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他们在食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接受相关的培训与教育。

非法食品添加剂的法律后果

非法食品添加剂的法律后果

非法食品添加剂的法律后果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然而,仍有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追求利益,不惜采用非法食品添加剂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或口感。

然而,对于这些非法行为,法律并不宽容。

以下是非法食品添加剂的法律后果。

首先,非法食品添加剂涉及的食品安全法律制裁十分严厉。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利用食品添加剂超出国家标准限量使用的,将面临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一系列严厉惩罚措施。

根据违法情节的严重程度,违法者可能会面临从几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的罚款,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对于非法食品添加剂行为的严惩,旨在切实保护人们的饮食安全。

其次,非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还可能引发连带责任。

如果消费者因食用非法食品添加剂导致身体受到损害,他们有权要求生产厂商或销售者承担侵权责任,并请求赔偿。

根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可以要求赔偿医疗费、交通费、误工费、精神抚慰金等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此外,如果消费者因食用非法食品添加剂而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其家属还可以将生产厂商或销售者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补偿。

此外,非法食品添加剂可能还涉及商业诋毁和声誉损害诉讼。

如果消费者因使用非法食品添加剂而产生了消极的观感,并通过社交媒体或其他途径公开披露,生产厂商或销售者可能会受到商业诋毁和声誉损害的指控。

在此情况下,生产厂商或销售者可以选择提起诉讼,要求消费者删除有关信息并赔偿商业损失。

此外,在一些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中,非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者也可能面临刑事诉讼。

特别是当非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了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时,相关责任人可能被判处刑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非法食品添加剂行为可能涉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妨害食品安全罪”等罪名,可处以监禁刑罚,甚至终身监禁或死刑。

总之,非法食品添加剂的法律后果严重而严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法添加的危害中成药、保健品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个别品种非法添加竟成了潜规则。

多年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未停止过对非法添加的专项整治和打击,但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不法商人仍然愿意铤而走险,打着中药治病,纯天然保健的旗号,偷偷在中成药和保健品中加入了西药成分。

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中成药和保健品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一些疑难病症,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补肾类药品此类中成药及保健品最常非法添加甲磺酸酚妥拉明、伐地那非、枸橼酸西地那非和他达拉非等化学药品。

由于此类药物均属处方药物,须凭处方购买,而保健品的生产及销售要求则低很多,因此这些壮阳药成分大都被非法添加在所谓的“抗疲劳”保健品当中。

目前市场上80%~90%声称能提高性功能的保健食品中,都非法掺入了此类壮阳药成分。

在没有医师指导的情况下,长期大量服用这种非法添加了“壮阳”药物成分的保健食品,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极大损害。

若服用过量,对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者身体危害十分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

2.2 抗风湿类药品此类假药擅自添加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氢化可的松、丙酸氯倍他索等肾上腺皮质类激素以及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萘普生、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解热镇痛和抗过敏类药物。

由于添加了激素类药物,风湿患者在服用假药后,症状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因而往往误认为假药的疗效好,但长期服用此类假药会造成药源性疾病。

过敏体质的人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可能引起过敏性反应,如皮疹、哮喘、皮炎等,严重的会出现表皮与粘膜剥落。

高热病人,特别是体弱的老人、孩子,滥用解热镇痛药,会使病人出汗过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

另外用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影响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而影响治疗。

2.3 止咳平喘类药品正规的治疗哮喘的中成药一般显效较慢,造假者为达到“速效”的目的,多在中成药中添加醋酸泼尼松、醋酸地塞米松等激素以及氨茶碱、磷酸可待因等化学药品。

如通过邮政渠道寄递的假药“复方川羚定喘胶囊”“居氏祖传秘方”等,都是在中成药中添加了大量的氨茶碱和激素类药物。

长期服用此类药品或保健食品会导致依赖并加重病症,若服用者合并有糖尿病、结核病或病毒感染性疾病, 后果将非常严重。

2.4 减肥类药品近年来我国肥胖症的迅速增长,一大批保健品蜂拥而出,这类保健品中大多非法添加了盐酸氟西汀、盐酸芬氟拉明、盐酸西布曲明等化学药物,这些药物虽有减肥的效果,却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所以许多国家都把这些药物列入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药物单。

我国卫生部门对这类药物的使用作了严格的规定,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并撤销其批准证明文件,原因是西布曲明”可能增加严重心血管风险。

此类保健品中还常常被检测出添加酚酞等泻药,“酚酞”是用于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的药物,是一种刺激性泻药,过量服用或长期滥用可造成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神志不清、肌痉挛以及倦怠无力等症状,女性则会导致不孕。

最近还新出现了将原本用来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双胍类药物,被添加于减肥保健品中的现象,对于没有糖尿病的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消化道或肠道以及其他的不良反应。

2.5 降糖类药品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多数显效缓慢,疗程较长,而添加降糖的化学药品后,疗效迅速,但若长期服用会引起较严重的副作用。

此类假药通常在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苯乙双胍、盐酸比格列酮、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和格列奇特等化学药品,此类药物的原料药价格低廉,而被添加到中成药后以高出原来十几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销售,并冠以“新药特药”的名称。

这些化学药物都是用于医治糖尿病的常用药,但必须由医生处方才可使用,这类药物降糖效果明显,但是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如果长期大量服用,最终会造成病人的低血糖和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上也经常会遇到患者因私自服用过量号称纯中药的药物而出现病情加重或恶化的情况。

2.6 安眠类药品近年来,在具有镇静催眠功效的中药制剂和保健品中掺杂化学合成药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这些假药和保健品中往往添加了常见的镇静类化学药品如氯氮平、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和地西泮等,此类药物多为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

催眠药与镇静药均易发生耐药性和依赖性,患者在不知情下而长期服用此类中药,易产生较大不良反应。

如艾司唑仑具有长效作用的催眠药物有宿醉效应,即在服药后的次晨,醒后感到头晕、疲劳等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严重者可致死亡。

2.7 降压类药品西药降压药疗效迅速,但长期服用副作用大,患者希望服用副作用小、见效快的中成药或者保健品。

造假者迎合患者的这一需求,在某些具有降压作用的中成药和保健品中擅自添加盐酸可乐定、盐酸普萘洛尔、硝苯地平、利血平、缬沙坦和尼索地平等常用的化学类降压药品。

这些中成药及保健品由于处方中没有标明剂量、适应症、禁忌症等,患者服用的随意性太大,不可能实现平稳降压,将对服用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尤其是对于多数高血压合并有心脏病、肾病、高血脂等病的患者。

保健食品、假冒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现状令人担忧在我们所收集的样品中,中成药、保健食品问题尤为突出,非法添加主要集中在五大类品种,即补肾类、减肥类、降糖类、安眠类、降压类。

止咳平喘、抗风湿、降糖、降压等类的假冒中成药的非法添加情况也相对较多,而国药准字号的中成药,这两年则未发现有非法添加现象。

邮购中成药样品有70%自称国药准字号,经查均为假药,非法添加现象比较严重。

这些样品在国家药监局网站无法查到该批准文号,还有一些中成药号称为根本不存在的省批准文号如粤药准字***,豫药准字****。

其中非法添加的化学药物主要为价格低廉、起效快的常见化学药物。

为获取高额非法利润,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添加化学药物,使疗效一般的中成药以及仅起到保健功效的保健食品立即具有速效、高效和特效, 蒙骗消费者。

壮阳、补肾类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问题最突出的是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伟哥的主要成分)、伐地那非、他达拉非以及爱地那非。

由于我国规定不能批准性保健食品,所以不法企业常常将这些改善性功能的药物添加到抗疲劳类保健食品中。

减肥类保健食品中最常非法添加的是西布曲明、盐酸芬氟拉明和酚酞,其中盐酸西布曲明和盐酸芬氟拉明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但这些药物仍然被广泛地添加于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有近70%保健类减肥食品中被检测出此类药物,此外非法添加的减肥类保健食品品种也极为丰富,除了本研究所涉及的丸、片、胶囊剂外还包括各式减肥饼干、减肥咖啡、减肥茶等等。

降糖、降压、风湿、止咳平喘等类疑难杂症,由于现在医学界无法根治,于是就有不法分子利用病人求医心切的心理进行造假。

此类非法添加多见于假冒的中成药,相当一部分为邮购药品,患者服用后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此类药物中往往添加了多种化学药物,长期服用将严重危害身体器官。

这几类中成药及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化学药品主要集中在苯乙双胍、盐酸二甲双胍、硝苯地平、盐酸普萘洛尔、双氯芬酸钠等效果明显且价格低廉的老药以及醋酸泼尼松等皮质类激素。

8.2 制假的手段更隐蔽、更“高明”大部分非法添加的化学药物为临床常用的药物,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遇到避开治疗的热门药物,选择国内尚未上市的新化合物的情况,如我们在抗疲劳类保健品中检测出爱地那非。

更有甚者,不法分子制备热门药物的衍生物实施掺杂,给监督检测带来更大的难度。

由于中成药基质复杂,若采用普通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液相色谱的方法很难检测出掺入量比较少的药物,而制假者为了躲避检测,掺入的量往往是临床上使用量较低的药物,如在安眠类保健品和中成药中添加艾司唑仑(一次1~2mg即可达到催眠的效果)。

此外,制假者还可能不安常理出牌,如在减肥药中非法添加降糖类药物(盐酸二甲双胍)、在止咳平喘药中非法添加镇静安眠类药物(地西泮)。

这种“出其不意”的非法添加的检测往往难度很大,如果只考虑减肥类样品检测减肥药,止咳类样品检测止咳药,那么很有可能漏检。

而本研究方法则包含了最常见的七大类36种化合物的检测,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漏检的几率。

事实上,在本研究方法建立之后,我们对之前工作中检测过的部分样品重新进行了检测,也发现了一定量的“漏检”样品。

由于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往年将活性成分添加到胶囊壳的造假现象,现在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以配套赠送方式将化学药物添加在赠送的食品或药品中,这是近几年的非法添加的新动向。

8.3 化学药物的剂量、种类添加随意非法添加的中成药及保健品,尤其是邮购样品,多为偏远地区的“作坊”产品,由于受到生产条件和造假者文化水平的限制,这些样品中添加化学药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检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样品的添加量超出了该药物对人体的安全范围,如某个减肥的保健品中添加的最大剂量达到了近50mg,达到了而权威机构认定的安全剂量(10mg)5倍,同时存在的还有均匀性问题,一些粗制滥造的假冒中成药的胶囊剂中被灌入肉眼便能观察到未被研磨均匀的化学药片剂粉末。

另外,造假者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很多违法药品尤其是抗风湿类样品中同时添加了多种解热镇痛和皮质类激素等药物,我们曾在某个样品中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化学药物多达6种。

这些药物的添加量虽多为低于或者接近于临床的治疗剂量,但是盲目地将这些药物任意组合和重复使用,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危害。

尤其是降糖药物在临床使用上是具有一定针对性,如苯乙双胍( 降糖灵),因其副作用大,美国FDA已将它列为禁用药,国内内分泌科医师也很少用于患者;格列本脲( 优降糖) 则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等病,一般不会被推荐给60 岁以上的患者服用。

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现象则扰乱了该类药物应用群体的针对性,具有较大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隐患。

8.4 保健品外观包装华丽、假冒中成药说明过于简单保健品的外包装大多为精致的大包装和组合包装,制假者企图以其华丽的外表取信于消费者,引导消费者认为是名牌产品,质量可靠。

与保健品相反,很多假冒中成药的包装说明却过于简陋。

一部份邮购药品还是没有标示处方、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三无”产品。

由于没有标明成分,无相关控制项目,药检部门不能进行质控。

同时,患者常认为中成药相对安全,因而随意增加剂量,从而带来用药安全隐患,当出现不良反应或中毒症状后,也会因为没有成分标明,不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

除此之外,还会导致患者重复用药,从而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的几率。

8.5 贴膏剂、颗粒剂、口服液、饼干、袋泡茶等剂型的检测本研究主要对丸剂、片剂和胶囊剂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研究,因为这三类剂型的制造设备比较简单、技术要求不高,因此假冒中成药的多为此类剂型。

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的检测中也发现了一些非法添加的新剂型,如热门的减肥、补肾类保健品的剂型以及品种,可以称为琳琅满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