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类型篇-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 6 人际传播.ppt

互动行为的话语模式
Bob:(slamming door)Honey, I’m home…… Is anybody here?
Sandy: (coming through living room door) Hello, sweetheart. Yes, I’m home.
Bob: Good, I was hoping to find you here. We only have a couple of minutes before we have to go!
传播变成一种协调,一种对个人行为规则和规两个部分的作用:一是共享的 规则体系;二是行为意义的协调管理。
如果传播双方所依据的规则结构具有本质上的 差异,那么他们很快会发现一个人的行为并没 有引发预期的结果。因此他们会重新调整自己 的规则,直到获得某种程度的协调。
情感和关心的问题等等,传 社会渗透就是关系中增进亲密感 递给别人,让别人尽可能地 和信息透露的过程。
了解自己。适当的自我展露 关系的逐渐发展过程 :
在人际传播中居于中心地位, 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内容。
定向阶段(Orientation)
探索阶段(exploration)
情感交换(affective exchange)
function) 协调(regulating function)
人际吸引
外表吸引 相邻接近 传播频度 个人品质 相似性与互补性
意义的协调管理(CMM)理论 (theory of cooperative management of meaning)
侧重于人际传播中的意义沟通,以及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协调和管理意义。 按照CMM理论,一切传播都可以被看成 是一种协作,是人们依照一定的协调规 则进行的互动合作。
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人内传播不仅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 互动机制。
人内传播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 构成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二、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 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换句话说,人 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 互动关系的体现。
组织传播的信息:组织信息、公共信息
传播的信息(内容):个人信息(隐私)、群体信息、 组织信息、公共信息
一,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 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 传播。 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 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 处理的活动。
曼古埃尔《阅读史》中文版封面
书本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未有他人在场的沟通
2.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 相互认知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 )
理论 库利是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 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 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组织内传播可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又存在三种传播形式:下行传播、平行传播和上行传播两种。
组织传播的信息:组织信息、公共信息
非正式渠道传播,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 渠道。
人际传播原理

人际传播原理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在面对面的传播中,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使传者与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并共聚一堂,促膝交流,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而在以媒体为中介的传播中,媒体主要包括电话、交互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等,这些媒体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
人际传播的主要目的和动机包括获取信息、建立与他人的协作关系以及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在人际传播中,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同时,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它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总的来说,人际传播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交流情感、共享文化的重要手段。
传播的功能和类型

第三章传播的功能与类型一、传播的功能(一)传播的社会功能1、获取信息2、知识教育3、文化传承与交流4、舆论监督与引导5、社会化途径6、调节身心(二)传播的负功能1、媒介情境的非真实化2、信息庸俗化3、文化殖民化4、思维行为惰性化二、传播的类型(一)内向传播信息交流活动。
(二)人际传播1、含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2、特点:(1)运用双重手段,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更能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非制度化,主要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平等的传播活动。
3、研究焦点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两级传播理论”、“创新及扩散”理论等。
(三)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ABC(四)群体传播1、含义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2、群体的本质特征(l)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心、兴趣等而集合到一起的。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作用(1)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古代汉语的“组织”:“织纴组紃”或“树桑麻,习组织”。对其作 初步引申,如荀子所谓“人能群”以致驾驭强于己的牛马、唐代孔颖 达说的“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都有利 用组织进行管理的含义。 机械或静态组织观:强调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标准化目标以及组织内 部的权力等级和制度化特征,但忽视构成组织结构的最活跃因素—— 人。 动态组织观:把组织视为充满人文生机活力的动态群体,突出了人的 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以及相互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对下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水平传播
在组织权力系统中处于同层次的人们或单位之间的讯息(或信息) 流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水平传播节时高效,但无限制的水平传播可能破坏组织的权力系 统和造成信息过载的毛病。 水平传播的功能: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分享信息 解决冲突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 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 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 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 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 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 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 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 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 (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客我是社会的代表, 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传播的基本类型

情感性:人际传播的信息传递具有情感性,信息传递者可以通过情感表达影响接收者的态度和 行为。
优点:直接、快速、互动性强,能够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系 缺点:信息传递受限于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组织传播的概念: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
效性强
多样性:传播 内容丰富多样, 包括文字、图 片、音频、视 频等多种形式
互动性:大众 传播过程中, 受众可以参与 互动,如评论、
转发等
商业性:大众 传播往往与商 业活动密切相 关,具有商业
价值
优点:传播速度快,覆 盖面广,信息量大,传 播效果好
缺点:信息真实性有待 验证,传播内容可能存 在偏差,对受众的影响 力有限
策略:加强跨文化 培训,提高传播者 的跨文化意识,选 择合适的传播内容 和方式
新媒体传播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 方式 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
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包括社交媒体、博客、播客、视频等
新媒体传播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 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信息可以在 瞬间传遍全球。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具有广泛性、快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塑造文化等。 大众传播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大众性:传播 对象广泛,涵 盖各个阶层和
群体
快速性:信息 传播迅速,时
组织传播的重要性:组织传播在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协调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提高组织 成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微信是属于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它是通过手机网络平台,以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与对方进行人际交流。
传输内容的丰富性。
微信用户可以利用文字和图片及显示地理位置等方式显示当前的用户状态,同时朋友圈的用户可以以语音、视频等手段即时发表评价,满足了人们个性化表达,这也可看作是人际传播方式的一种延伸,视频语音等同于面对面传播,但同时也是属于依靠媒介的非面对面传播。
2、信息沟通的即时性。
微信能够显示用户的地理位置,可以选择性的信息沟通,同时作为一种即时通讯软件,及时了解自己关注的人和事,同时它可以借用微博网站、即时聊天软件发布各种消息并对信息进行快速接收和反馈。
传播情境的明显性。
微信的传播实质上是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它会因为个人和环境因素,选择性地进行信息沟通,同时利用语音、照片、表情等隐藏或表露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利用软件功能显示地理位置,这就构成我们所说的传播意境交流内容的私密性。
微信具有密码保护功能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的个人资料、聊天内容等。
他人很难盗取相关资料。
根据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将人际传播分为两类:一是满足性人际传播,二是手段性人际传播。
微信作为一种人际传播,同时具备有两种动机,因而也可以分成满足性人际传播和手段性人际传播。
1、微信中的满足性人际传播。
满足性人际传播的重点不在于沟通的功利性或实用性目的而在于沟通行为本身以及由这种沟通所达到的一种自我满足,是一般的社会性需要。
尤其是人际感情需要的满足功能。
微信这种感觉满足性人际传播行为主要体现在问候、情感交流、闲聊、娱乐等等方面。
2、微信中的手段性人际传播。
手段性人际交流的根本着眼点在于把交流本身视为手段和工具以寻求某种功利性的结果或目的。
它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告知性的交流,这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目的的行为,目的在于使受众接受某种信息的交流,比如班长以微信形式告知同学们考试的相关信息;二是劝服性交流,以劝服为重点的交流,其特点在于不仅传播有关信息,而且还强调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使受众在信仰、行为、思想、价值观念上都受到改变。
人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人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以下是 8 条关于人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的内容及例子:1. 人际传播啊,那可是人与人之间超直接的信息交流啊!就好比你和朋友面对面聊天,分享生活点滴,这可不就是人际传播嘛。
比如你今儿个遇到啥好玩的事儿了,赶紧和闺蜜说,她的回应又反馈给你,这过程就是人际传播呀!2. 人际传播有着很强的互动性呀!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有问有答,像下棋一样你来我往呢!你想想看,你和同事讨论工作问题,你说一句他回应一句,多有意思呀,这就是人际传播互动性的体现哟!3. 人际传播中每个人的角色都很重要呢!就如同一场精彩的戏剧,你我都是主演啊!比如家庭聚会时,爷爷讲过去的故事,其他人倾听、提问,每个人都在这个人际传播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呀,不是吗?4. 人际传播的信息传递那可是多样化的呀!不只是语言,还有表情、动作等呢。
就像你和朋友聊到兴奋时手舞足蹈的样子,这些非语言的表达也是人际传播的一部分呢,多神奇啊!5. 人际传播的效果可是很明显的呀!你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对方的想法或心情呢!比如说你鼓励朋友去尝试新事物,结果他真成功了,这就是人际传播产生的巨大影响呀,厉害吧!6. 人际传播的情境也是很关键的呢!在不同的场合说同一句话效果可不一样哦!像在严肃的会议室和在轻松的咖啡馆说话的氛围就完全不同呀,这对人际传播多么重要呀!7. 人际传播可是能建立感情的呀!想想看,和好朋友的深厚情谊不就是一次次聊天交流中积累起来的嘛。
好比每次和老友聊天后,感情就又加深了一层,这就是人际传播的魅力所在啊!8. 人际传播就是这么独特又不可或缺呀!没了它,我们的生活得多无趣呀!我们每天和别人交流互动,感受着人际传播带来的一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呀,难道不是吗?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人际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它让我们与他人紧密相连,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 自我为中心,就会容易导致误解和自我的社会孤立。 例如: 个性青少年 另类行为艺术
返回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 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一个人社会成 就的高低,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 往和传播中形成的。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
例:“我很难同意你的意见”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5.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 内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传而不通。
施拉姆:“所以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 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
案 例
一种新型人际传播方式: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即以电脑 网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非面对面的网络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万花筒,它的多样
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人为什么要与他人进行传播?人际传 播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隐蔽窗格,开发未知窗格和扩大透明窗格的过程。
个人通过观察自己公开的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发生 的环境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性格。 与周围的人接触,同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是自我 认知的基本途径。 人际传播的过程也是认识他人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也是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 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 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
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
如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
甚至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的交谈。
1.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取信息 信息获取方式:正式咨询、非正式闲聊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四、人际传播的特点
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运用双重手段使全部的的感官收到刺激,如语言、表情、 眼神、动作等)
对什么是人际传播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 “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 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二、人际传播的类型
人际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 1. 即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例: 交谈、谈判、讨论、争吵等等。
2. 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即依赖一定媒介的
非面对面的交流)
例: 通过电话、书信、短信、网络等传播媒介进行非面对 面的人际交流。
自我表达的媒体图式
1. 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语言(分声音 语言和书写语言)
a. 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也是自我表达的最基础的媒 体。 例如:
即便是同一条讯息内容,用词的粗俗与礼貌、 声音的有力与无力、语气的坚定或犹豫,声调的 高低、节奏的快慢等,都会引起听话者的不同反 应。
b. 书写语言是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不能或 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合,书写语言便成为人际传播 的最常用沟通工具。 例如:在手写的文字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等,都 在传递与传播者相关的信息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 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
的主要机制。
一般而言,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 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
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
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B.约哈里窗口理论
自己了解的信息
LOGO
传播类型 第五章 人际传播
本章主要内容:
一. 什么是人际传播 二. 人际传播的类型 三. 人际传播的动机 四.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什么是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
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典型图示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
别 人 了 解 的 信 息 别 人 不 了 解 的 信 息
自己不了解的信息
不透明窗格 (盲目区域)
透明窗格 (开放区域) 个人公开信息隐蔽窗格 (秘源自区域)未知窗格 (未知区域)
个人隐私
约哈里窗口
四个区域相互联系,一个窗格的面积发生变化
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窗格的大小。
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缩小不透明窗格和
A.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
我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
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
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我 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 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 自己对他人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④控制语言 例如:一个人嘴里说着“我很生气”,却是微笑着说得 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例如:高兴的时候开怀大笑等 总结: 单纯的语言表达是有一定限度的,将手势表情眼神动 作等体态与语言有机地加以结合,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意 义,也能传达一个更丰富的自我。
3.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外观形象。外观既包括身高、体型、 发型、脸型等身体特征,也包括通过服饰、饰物、随身 携带品的使用等形成氛围特征
五、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人际传播对双方都是一种自我表达活动。
在交往中,对方是否充分地了解、理解和 评价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自 我表达是否充分。
自我表达即是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
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 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一)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的自我表达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即任何能够传递信息 的手段和渠道)。
2. 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姿态 (gesture)
狭义姿态指手势和身体的各种活动姿势
广义姿态指面部器官活动构成的表情、神色 等
姿态至少有以下五种功能:
①强调语言 例如:演讲种配合挥手、握拳等动作,以强调语言力量
②补充语言 例如:话说了一半,而后半部分有点头或摇头等加以补充 ③代替语言 例如:眼神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