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导言详解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优质课:《物种起源》导言

高中语文优质课:《物种起源》导言

详尽地刊印出一 切事实和参考文献
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
把两方面的事实和
略举少数事实,作为说明
证据,加以详细叙述
不能把两方面的事实和 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
和比较,然后才能得 到完善的结果
对应了本段中的哪一个词语?
摘要
说明《物种起源》这本书是什么性质?
三、课文整体理解
1-3段简 单小结
交待写作经过 说明发表原因 指出摘要性质
二、解题部分:
绪论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第二章 生存斗争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 第八章 本能 第九章 杂种性质 第十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 第十五章 复述和结论 修订后记
以前的种
演变
现在的种 现在的变种
三、课文整体理解
筛选信
第四段

②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
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
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
是难以令人满意。
②句中有一个动词与
右面图示中的动词意
这个 结论
以前的种
变异 义是一致的?
演变
现在的种
现在的变种
三、课文整体理解

主要内容及观点
四、语言研习
1、准确性 ①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 是正确的结论。 “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成绩,继续搜集材料
“当时”:说 也明 说这 明个 认结识论有可限能。在现在有不正确的地方,
“我认为”:说明其他人,尤其是“创造论”者不一定认 为是正确的。

《物种起源》解说词

《物种起源》解说词

《物种起源》解说词尊敬的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将为您带来一场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之旅。

请随我一同进入查尔斯·达尔文的杰作——《物种起源》的世界。

在地球的浩瀚生命历程中,无数生物种类共同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生命图谱。

那么,这些物种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呢?《物种起源》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奥秘。

达尔文,这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观察与实验,提出了物种演化的核心理论——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就像一位无形的艺术家,通过优胜劣汰的规则,塑造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想象一下,在远古的时代,我们的祖先还是猿猴的一员。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某些猿猴逐渐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学会了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

这些猿猴的后代逐渐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人类。

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力量,它推动了物种的演化与进步。

除了自然选择,达尔文还提出了遗传变异的理念。

遗传变异是生物演化的基础,它为生物种群带来了新的基因组合,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就像一颗种子,在适宜的土壤和阳光下,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遗传变异就如同这颗种子,为物种的演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还阐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生物通过适应环境来生存繁衍,而环境也在不断塑造着生物的形态和习性。

这种相互作用推动了生物种群的演化和进步。

总之,《物种起源》是一部揭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巨著。

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背后隐藏的自然法则。

通过了解这些法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群的演化历程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命世界的美好与神奇,更有助于我们珍惜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

感谢您与我们一同走进《物种起源》的世界。

希望这部作品能激发您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热爱,让我们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

请问:这些关系是指( 某种生物和邻种 ) 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 ( 命运 )和( 变异趋向)。
小结:

这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 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 重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 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 异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 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 捕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把 握相关信息。

第一种理解:主要写了四方面内容。即《物种起源》的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 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第二种理解: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对《物种起源》 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 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种理解: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概述《物种起 源》的写作经过;为本书写了出版说明;阐明关于 “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物种起源 作者达尔文[英] 周建人
叶笃庄 方宗熙 译
《物种起源》导言
本书第一版刊行前,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 绪论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 第八章 本能 第九章 杂种性质 第十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 第十五章 复述和结论

★概括内容筛选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 概括写作的经过 刻苦钻研的精神 严谨治学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2、3段 阅 求真务实的精神 出版情况的说明 读 2段 提早发表的原因 实事求是的精神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背景及历史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认知,激发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种起源》的作者及出版背景。

生物进化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2.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背景及历史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物种起源》导言部分。

2. 课件:作者、出版背景、生物进化概念、生物多样性原因等。

3. 视频资料: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你们知道达尔文吗?他有什么重要贡献?引导学生回顾达尔文及其代表作《物种起源》。

2. 讲解《物种起源》介绍达尔文及《物种起源》的出版背景、历史意义。

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3.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圈的重要性。

4. 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讲解自然选择的概念,阐述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分析自然选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种起源》的重要性和生物进化的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思考题: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7. 板书设计《物种起源》导言作者:达尔文出版背景、历史意义生物进化概念生物多样性原因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六、教学内容1. 达尔文的生平事迹2. 《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概述3. 生物进化的科学意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达尔文的生平事迹及其对生物学的影响。

《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及其科学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科学意义。

生物进化理论对现代生物学的贡献。

物种起源绪论

物种起源绪论

阅读第5小节,思考问题
1、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作者推想出什么样的结论?(注意筛选信息) “评价读书,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 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简 而 言 之
物种由演变而来
2、那么作者作出这个推想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地理分布以及在地质 期内出现的程度等等事实。 亲缘关系: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比如老虎和猫的亲缘关系, 人和猿猴的亲缘关系。 胚胎关系:如鱼、蛙、鸡、猪、人,他们成形后差别很大,但早期 胚胎很相似,有鳃,有尾巴,这表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并且都是 生活在水里的。 地理分布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度:地质越深,生物化石的结构越简 单,地层越浅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这说明复杂生物是由简单生物演 变而来的。
4、那么通过对家养变异的研究,作者已经得出那些结论?快速筛选信息。 第一: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 第二: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 5、这两个结论其实说的同一个问题:变异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物种 确实由演变而来。
《物种起源》基本观点是:物种由演变而来,而演变又是经历变异实 现的。研究变异又需从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入手。由此可见:研究家 养变异对解释物种由演变而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家养变异的问题 在如此之重要,如果将它放到作品中,你觉得把它放在一本书的哪个 部位最合适?
分析课文第6、7节。
1、达尔文认为一般博物学家的法是什么呢?答案在第几小节?
第6小节。 2、齐读第6小节,思考:作者认为,研究这一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 (注意抓住关键句)。
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入手。
3、为什么以家养动物为研究对象?
举例说明家养动物与变异的关系:如,时间比较短,容易观察等。

物种起源导言

物种起源导言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1.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 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 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 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ɡēnɡ,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 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 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 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 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 首先,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使复句内部 的各种层次表现得既准确又严密,体现了 很强的逻辑性。(可以第6段为例) • 其次,修饰、限制性词语用得恰倒好处, 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再次,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有利于表 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 (二) • • • • • • • 1 2 3 4 5 6 7
一、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 1 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或段落的 主旨。 • 2 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 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 3 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 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章 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 4 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黑暗笼罩着无边无际的空虚混饨, 上帝那孕育着生命的灵运行其中,投入其中,施造化之工,展成 就之初,使世界确立,使万物齐备。 上帝用七天创造了天地方物。这创造的奇妙与神秘非形之笔 墨所能写尽,非诉诸言语所能话透。 第一日,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上帝将光与暗分开, 称光为昼,称暗为夜。于是有了晚上,有了早晨。 第二日,上帝说:“诸水之向要有空气隔开。”上帝便造了空 气,称它为天。 第三日,上帝说:“普天之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于是,水和旱地便分开。上帝称旱地为大陆,称众水聚积之处为 海洋。上帝又吩咐,地上要长出青草和各种各样的开花结籽的蔬 菜及结果子的树,果子都包着核。世界便照上帝的话成就了。 第四日,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管昼夜,作记号, 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普照全地。”于是上帝造就了商个 光体,给它们分工,让大的那个管理昼,小的那个管理夜。上帝 又造就了无数的星斗。把它们嵌列在天幕之中。 第五日,上帝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要有雀鸟在地 面天空中飞翔。”上帝就造出大鱼和各种水中的生命,使它们各从 其类;上帝又造出各样的飞鸟,使它们各从其类。上帝看到自己

《物种起源》导言

《物种起源》导言

《物种起源》导言《物种起源》导言(精选13篇)《物种起源》导言篇1教学目标学会筛选主要观点,学会筛选关键语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解题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B.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C.教师板书并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1—3)内容过简的原因(3)物种由演变而来(4)基本观点介绍研究的方法(5)(4—7)家养变异的作用(6)强调观点的正确(7)(解说: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又:可以联系“导言”体裁谈内容)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明确:A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 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本题把课后练习一换了一个说法,训练学生对观点的把握能力。

(请学生参看P14补白)(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以啄木鸟、职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以下三种看法由幻灯片打出。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

因为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

对于啄木鸟的例子。

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

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3)完成课后练习二的筛选要求。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1. 简介《物种起源》是英国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被认为是科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达尔文通过对物种起源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从而解释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和原因。

本文将以《物种起源》为主题,对达尔文的思想和贡献进行详细介绍。

2. 达尔文的背景和观点2.1 背景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肯特郡。

他从小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动物植物的研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然而,他的家庭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

然而,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却一直未曾放弃。

2.2 观点在继续研究动植物和自然界的过程中,达尔文开始观察到生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并逐渐形成了自然选择理论。

自然选择是指由于适应环境和生存竞争的压力,具有更有利特征的个体更容易幸存和繁殖,从而逐渐改变整个物种的特征。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对传统的神创论观点产生了巨大冲击。

他认为,物种的变异和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而非由上帝创造。

这一理论引发了广泛争议,但也为后来的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物种起源》的重要观点和论证3.1 物种的起源和进化《物种起源》主要关注的是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达尔文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证据,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

他认为,物种是通过逐渐的变异和选择过程产生的,而不是一种突变或创造的结果。

达尔文用大量的例子和实验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他观察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物种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适应性。

通过适应环境和生存竞争的压力,那些具有更有利特征的个体会更容易幸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逐步改变整个物种的特征。

3.2 物种间的共同祖先达尔文还提出了物种间的共同祖先理论。

他认为,所有现存的生物物种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

他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遗传信息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

达尔文的共同祖先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它打破了传统的神创论观点,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证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种起源》导言①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作了一些札记。

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②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将近结束;但是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并且我的体力渐感不支,所以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付印。

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③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有许多论述,我没能指明它的来历和参考资料,但是我希望读者相信我的正确。

同时,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略举少数事实,作为说明,希望读者不要嫌其过简。

我极其盼望,并且感到有这样的需要,将来能把我所根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详尽地刊印出来。

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到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

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④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⑤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⑥根据上述理由,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

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同样的,或者更其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然后,我们将讨论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但是很不幸,我在这里所讲的,不得不很简略,因为要使这个问题讨论得恰当,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

⑦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

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

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练习一、速读课文,筛选出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

答案:1、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

(或: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2、我又确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练习二、按要求筛选文中语句。

1、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2、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

3、作者论述学生物变异有几种类型?是什么?4、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

要明确了解学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为处理学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两种,家养变异,自然变异;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可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

练习三、作者认为,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课文第7段从哪两个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明确:第一方面: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

第二方面: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新知道的就更少了。

练习四、在下面长句后的六项中,哪几项是概括长句要点时必不可少的?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1.研究物种起源的背景2.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3.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4.对物种起源的推断5.对错误学说的批判6.对物种起源的不同认识2、3、4、5不可少。

1、6找不到信息点。

分析:《〈物种起源〉导言》一文比较艰深,专业知识性强,对广大同学来说比较陌生。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却正是一篇训练筛选信息能力的好材料。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用“从总到分、逐步提炼”的方法训练我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整体浏览,分清主次,把握主要观点。

全文共7节。

我们先整体浏览一下,简单归纳各小节的大意。

第1小节,写一次去南美洲,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来后进行了长期的思考研究才写出《物种起源》。

向读者说明《物种起源》的写作以及关于物种进化理论的提出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20多年的考察、实验、研究,审慎地发表出来的。

第2小节,写《物种起源》现在发表的原因。

一方面,作为进化论的绪论部分的研究工作“将近结束”,有必要把阶段性成果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感觉体力不支;还有,有人也在着手研究。

第3小节,说明《物种起源》还并不是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全部内容,而仅仅是内容摘要。

因此,论点依据的事实和参考资料不能详尽刊出。

第4小节,开始谈专业性的知识,也是《物种起源》中最主要的观点:生物的种是从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上帝分别创造出来的。

第5小节,作者建议,研究物种变化及相适应的证据宜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入手。

第6小节,作者认为,物种的进化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遗传的原因,一是人工选择,且后者更为重要。

最后一节作者大胆指出:传统的神创造万物的“创造论”是错误的。

各小节大意归纳后,我们来筛选一下,哪些内容、观点是作者在这篇序言里所要谈的主要内容、观点?显然,第4—7节为主要内容,“创造论是错误的、一切物种都是进化的”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其次,局部分解,编号排队,选出关键语句。

筛选出文章的主要观点仅仅是筛选性阅读的第一步。

要学会辨析内容的性质、辨析内容间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弄清文章用哪些语句对关键句进行解说的,是如何解说的。

即要正确判定内容之间论证与被论证、说明与被说明、原因与结果、前提与结论等关系。

具体地说,就是要善于局部分解重要段落,对其内部句子进行编号排队,从而搞清其间的关系。

如第7小节包含全文主要观点,我们对它进行分解,运用提炼概括法,把这节内每一句话的大意浓缩出来:①我们对四周许多生物间的关系还有不了解是不足为奇的;②某些生物分布广泛而繁多,其邻种分布狭小而稀少;③暂时无人能解释上述问题;④上述物种间关系非常重要;⑤我们对过去生物间的关系知之甚少;⑥根据现在生物学“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⑦创造论在现今科学研究的事实面前“决不能成立”;⑧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⑨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最重要的条件。

分解后作者的观点水落石出:⑥⑧⑨三个关键句蕴含着作者的观点。

其中⑥句从反面说,⑧⑨句从正面说。

同时,我们还从另一个角度找到关于物种起源需要研究的入手阶段,即①⑤句。

这样一分析,不仅具体准确地把握了全文的观点,还解决了书后练习一和三两大题,起到了一石三鸟之效。

最后,句内推敲,解剖语言,明了“服务”对象。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

要真正全面又准确地筛选材料中的信息,还要具有辨析文章语言的能力。

辨析语言宜从对一句话冷静解剖推敲开始,这样才能搞清楚作者调动笔下的语言所“服务”的对象——思想。

解剖语言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准确,全面。

如对语言准确的分析:“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这句既说“事实”(一般的感性材料),又说“证据”(材料是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足见周密;既说“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又说“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足见谨严。

再如对语句意思全面的分析:“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和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长句信息量很大,怎样分析呢?从全句看,主要信息是“生物的种、变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主要信息可以分为两个要点:一、明确“生物的种、变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二、批判生物的种、变种,是创造出来的错误观点。

第三步,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信息“点”:上述认识仅仅是一种“推想”。

第四步,这个“推想”建立在“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认真思考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