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治疗新动向_高质量控制血糖的六大要点_王佳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
指南
摘要
本文是2024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医生和患者一个简单易懂的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本指南遵循独立决策的原则,不寻求用户协助,并避免使用无法确认的引用内容。
引言
中国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我们编写了本指南,旨在提供简单易行、无法律复杂性的防治策略。
防治策略
1. 健康饮食:建议患者采用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
2. 适度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3. 控制体重:建议患者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维持适当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4. 规律监测血糖: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水平,以确保血糖在合理范围内。
5. 药物治疗:对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可以考虑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简单易行、无法律复杂性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本指南提供的策略,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以提高糖尿病的管理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
南
引言
本文是2024年发布的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
该指南旨在提供针对二型糖尿病的全面指导,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预防
1.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2. 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相关疾病,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3.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肥胖者、家族糖尿病史患者等。
诊断
1. 根据血糖水平和症状进行诊断,包括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随机血糖等指标。
2. 需要多次检测以确认诊断结果。
治疗
1. 首选治疗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和增加体力活动。
2. 对于无法通过生活方式改善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3. 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管理
1. 定期随访患者,监测血糖水平和相关指标。
2. 提供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理解并管理疾病。
3.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包括定期测量血糖、按时服药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结论
该指南提供了2024年版的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二型糖尿病。
该指南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以实现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2型糖尿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2型糖尿病治疗有哪些方法比较好,这种疾病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2型糖尿病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形成的,虽然胰岛素治疗能暂时使症状缓解,但长期应用易诱发感染并产生诸多副作用。
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造成2型糖尿病的原因是很多的,如果不注意就会引起更严重的疾病,在生活中要注意2型糖尿病的影响,要注意及时的治疗。
糖尿病专家王健带我们来看看2型糖尿病治疗有哪些方法比较好:
1、积极治疗: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控制总热能:这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
摄入的热量能够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
肥胖者必须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
2、加强对糖尿病的治疗,要使其血糖、血脂、血压、体重达标,以减少其慢性和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以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维持正常体重: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3、综合调整: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
对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为预防对象,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措施,使易感人群及早改变生活方式,降体重、降血压、降血脂有助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4、及早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者,并给予干预治疗如拜唐苹或二甲双胍,以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社区开展人群筛查,建立防治网。
2型糖尿病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要及时检测血糖,及早发现及早采取饮食加运动或服用药治疗,干预血糖异常升高,减缓疾病的发展进程。
要尽快到医院去进行诊治,要相信科学的治疗才是最有效的。
最新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教学讲义ppt课件

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 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 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 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
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 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体重增 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 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 现更加明显。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 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在有心衰 (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 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 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 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
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饮食、运动、药物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2型糖尿病的常见治疗方法。
1. 饮食管理:饮食管理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可以通过合理控制饮食来控制血糖水平。
患者应避免高糖、高脂的食物,控制膳食中的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建议患者选择多纤维、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并分餐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高纤维食物如谷类、蔬菜和水果,能帮助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
2. 运动:适度的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锻炼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并帮助控制体重。
患者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此外,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可以帮助增加肌肉质量和代谢率。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开具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剂。
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等,它们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对于某些患者,可能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来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
4. 胰岛素治疗:对于无法通过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控制血糖的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必要的。
胰岛素可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并且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胰岛素治疗需要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便调整胰岛素剂量。
5. 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除了饮食和运动,患者还应避免吸烟和饮酒,保持良好的睡眠和心理健康。
此外,减轻压力和积极应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对疾病控制和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控制血糖水平。
饮食管理、适度运动、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都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对于每个患者来说,治疗方案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患者还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体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善疾病控制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Ⅱ型糖尿病治疗或有新思路

Ⅱ型糖尿病治疗或有新思路2014年05月22日新华网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1日刊登报告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有效抑制胰岛素降解酶的化合物,这将有助于开发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方法。
Ⅱ型糖尿病患者摄入糖分后,胰岛素不能有效降低血糖。
这主要是因为其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或与受体结合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明显。
医学界一直在寻找能适当抑制胰岛素降解酶、使胰岛素维持正常水平的物质,但鲜有进展。
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此前发现的胰岛素降解酶抑制剂要么无法在体内稳定存在,要么会同时抑制其他重要蛋白质的作用,而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对大量有此类抑制作用的分子进行筛查后发现,一种被称为“6bK”的分子作为抑制剂的效果最为理想。
不过这种化合物也并不完美。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饮食摄入的葡萄糖,这种分子可通过抑制胰岛素降解酶的过度活跃来保持胰岛素水平稳定,但如果向实验鼠体内注射葡萄糖,它的抑制作用则不再有效,体内血糖明显升高。
在进一步研究中,他们发现了胰岛素降解酶的另一作用机制,即这种酶会对胰淀素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胃肠激素产生影响。
胰淀素有助于调节血糖平衡,胰高血糖素则会使血糖升高。
在注射葡萄糖后,胰高血糖素水平会大幅上升,抵消甚至超过了胰岛素降解酶抑制剂的正面作用,使血糖不再受控;主动摄入葡萄糖则未出现这种情况。
其中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说,了解胰岛素降解酶的作用机制,并发现对其有效的抑制剂,有利于开发糖尿病的有效疗法。
尽管注射葡萄糖会使这种抑制作用下降,但毕竟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是通过饮食摄入糖分,因此这并不影响抑制剂的效果。
高胆固醇或致怀孕难2014年05月21日新华网对某些怀孕困难的夫妇来说,问题也许与其胆固醇水平高有关。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20日指出,除了高龄、肥胖等已知因素外,高胆固醇也可能会导致备孕夫妻“孕气”不佳。
该所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与新陈代谢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2005年至2009年间研究了501对有怀孕计划的夫妻,这些夫妻都不存在不育问题,其中女性的年龄介于18岁至44岁之间,男性年龄均大于18岁。
2024版《糖尿病管理新方针》正式发布

2024版《糖尿病管理新方针》正式发布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逐年攀升。
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我国糖尿病学会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2024版《糖尿病管理新方针》。
本方针旨在为广大糖尿病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糖尿病管理指导,以期提高我国糖尿病管理水平。
新方针主要更新内容1. 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最新研究,2024版新方针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微调。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阈值由6.5%调整为6.0%,更加符合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
2. 生活方式干预新方针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倡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3. 药物治疗2024版新方针对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更新,新增了多种新型降糖药物的推荐,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
同时,新方针还对胰岛素治疗策略进行了优化,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4. 并发症预防与管理新方针着重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包括心血管病变、肾病、眼病、神经病变等。
针对不同并发症,新方针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5. 血糖监测与评估新方针对血糖监测频率和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导医生和患者合理安排血糖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患者教育与关爱新方针强调患者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医疗机构、医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
结语2024版《糖尿病管理新方针》的发布,将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
我们希望广大医生和患者能够认真贯彻执行新方针,共同提高我国糖尿病管理水平,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

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二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是由胰岛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症。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而二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治疗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病情严重程度。
下面将介绍二型糖尿病的常见治疗方法。
一、控制饮食控制饮食是二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患者需要避免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高糖食物,尤其是精制食品和甜食。
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低脂饮食,控制每日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适度分餐,确保血糖稳定。
二、定期运动适度的体力活动对于改善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身体代谢具有积极的影响。
患者应该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同时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和调节血糖水平。
三、药物治疗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如饮食和运动控制不能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医生会考虑开具口服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糖药、胰岛素增敏剂和胰岛素促分泌剂。
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指标,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四、注重心理健康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心理健康。
患者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疾病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感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因此,患者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态度,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和改善生活质量。
五、定期复查二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该定期复查血糖、肾功能、心脏功能等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血糖在理想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二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饮食结构和运动习惯,合理用药,注重心理健康,并定期复查检测。
只有全面综合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各位患者能够认真对待糖尿病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摆脱疾病的困扰,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0433通讯作者:邹大进,电子信箱:z w j d22@m edm ai.l co 专家经验谈2型糖尿病治疗新动向)))高质量控制血糖的六大要点王佳,邹大进文章编号:1005-2194(2009)05-0413-04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志码:A提要: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是人类难以攻克的难题。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生疾病,如何高质量降糖,延缓和防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当前治疗领域的一大挑战。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各项大型临床试验和多篇文献结果,总结高质量降糖新动向,即/SELECT0降糖六大要点,以求提高糖尿病防治效果。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质量降糖A new trend on type2d iabetes m e llitus therapy)si x key-po i n ts of g l ucose-l owering me thod s.W AN G J ia,ZOU D a-j i n.The Second M illary M edical University Changhai H osp ital D e p ar t m ent of Endocr i nology,Shanghai200433, Chi naSumm ary:A lt hough the m edicia l sc i ences greately developed now adays,diabetes m ellitus(DM)wh i ch acts as a w ho le-life disease,re m a i ns a d ifficult prob l em to ove rco m e.And it is a g rea t challeng e o f lower i ng g lucose lev els effecti ve l y,pre-venti ng and post poni ng t he onset o f chron ic comp licati ons to i m prove the qua li ty o f DM pati ents p life.Fo r better g l yce m ic contro,l the w r iter who has many years of c linical exper i ences on DM therapy,co m b i ned resu lts o f seve ra l large-scale cli n-i ca l trials,and then su mm arised the new trends o f lower i ng g lucose levels effectively,tha t i s,/SELECT0,wh i ch m eans si xkey po i nts o f g l ucose-l ow ering.K eyword s:t ype2d i abe tes me llitus;g l ucose-lo w er i ng effec tive l y邹大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我国目前有2型糖尿病患者约3000万人,其中治疗理想的仅占2519%。
大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治疗不规范、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缺乏及未系统监测,其次是未控制饮食和未合理运动,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没有同时治疗并发症、医生选药不当或经济状况差导致血糖不达标。
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质量降糖的要求便应运而生,这六大要点是平稳、早期、长期、有效、联合、降低总危险,简称/SELECT0高质量降糖六大要点。
1平稳控制血糖)))降低高血糖,避免低血糖,减轻血糖波动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即使采取最优化的胰岛素治疗,大幅度的血糖波动仍然存在。
而目前常用的H b A1c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情况,不能反映血糖波动情况。
正常人血糖受精密调控,将血糖控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414~718mmo l/L),但是HbA1c水平相似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波动的幅度可能相差甚远,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两组糖尿病患者,他们的H b A1c值仅相差011%,一组1d内的血糖波动很小,另一组血糖波动幅度很大,其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不相同,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是糖代谢紊乱加重的征象。
血糖大幅度波动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血管造成损害。
研究表明,波动性高血糖较恒定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
血糖波动性越高,发生各种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越大。
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同时是一种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波动性高糖可能是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生。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急性高血糖导致健康受试者脂肪组织和骨骼肌总体基因表达下调[1]。
低血糖是临床上血糖控制难以达标的重要障碍。
有学者提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
以色列14670例冠心病患者长达8年的随访研究提示,低血糖使冠心病患者全因病死率增高。
美国的一项研究中,对血糖控制良好、合并C H D的T2DM的患者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CGM S)检查,同时进行H o lter监测心肌缺血情况。
结果发现,在总共54次低血糖事件中,10次伴随胸痛症状,H o lter显示其中4次伴随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而总共59次高血糖事件中只有1次胸痛记录。
血糖正常范围内的时间段中,无胸痛发作或者心电图急性缺血性改变的记录。
另外在总共50次血糖急剧变化事件(血糖在60m i n 内变化超过516mmo l/L)中,有9次心肌缺血事件发作。
CGM S检查明确了低血糖事件以及血糖的急剧变化与心肌缺血事件明确相关。
在A bra i ra等[2]进行的退伍军人糖尿病试验(VA DT)证实,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比标准治疗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增加到117%,心血管事件增加4倍。
在VADT治疗随访中可以看出强化达标治疗是以低血糖为代价的,强化治疗组中,记录的低血糖(血糖<218mm o l/L)、严重低血糖、低血糖导致意识完全丧失以及夜间低血糖发生率都远高于标准治疗组。
低血糖能够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在A CCORD研究中,经历过低血糖事件的患者总病死率为313%,而未发生过低血糖的患者只有112%。
经历过低血糖事件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平稳的患者。
而在所有经历过严重低血糖的患者中,强化治疗组的病死率更高,而且主要是猝死增加。
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最佳的血糖控制不仅HbA1c应达标,而且还要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
这就要求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要兼顾降低高血糖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将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降到最低。
2早期控制血糖)))消除胰岛糖毒性,减少微血管并发症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缺陷突出,受高血糖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而持续高血糖可增加细胞内糖含量,产生糖毒性,损害葡萄糖的氧化过程和葡萄糖信号传导,减少胰岛素分泌,长期高血糖,还降低胰岛素基因表达,促使胰岛B细胞凋亡,使胰岛素分泌更加不足,血糖持续增高导致B细胞功能损害更加严重,直至B细胞功能衰竭,对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学者对553名未患糖尿病的男性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血糖及胰岛素浓度,其中466名男性同时检测C肽,结果证实,胰岛B细胞功能随空腹血糖升高而降低,当空腹血糖达510~514mm o l/L,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下降68%~ 73%,提示胰岛素一相分泌受损。
而类似的试验也提示,当餐后2h血糖达到正常值上限时,B细胞功能已开始下降。
有学者对B细胞葡萄糖敏感性进行研究,证实在与2h血浆葡萄糖浓度有关的NGT范围内(空腹血糖417~ 610mm o l/L,2h血糖411~717mmo l/L),B细胞葡萄糖敏感性下降50%~70%,而胰岛素敏感性仅降低20%,尽管此时绝对胰岛素分泌率增加。
餐后血糖浓度的增高本身就促进B细胞敏感性的减低,即葡萄糖毒性。
空腹血糖正常状态下B细胞功能也随着血糖的升高逐渐下降[3]。
UK PDS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小于常规治疗组患者。
而后对强化治疗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0年随访,从1997)2007年,将患者分为3组,2118例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组,880例常规治疗组和279例二甲双胍治疗组,在10年后总病死率为44%,失访率为315%。
结果证实尽管组间H b A1c的差异在开始随访的1年已经消失,但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心肌梗死和猝死事件及病死率在10年随访中持续下降,肥胖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后也不断受益。
这些发现提示/代谢记忆0效应与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密切相关[4]。
国内一项研究选取382例年龄在25~70岁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10~1617mm o l/L,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早期予强化胰岛素治疗,治疗中须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及是否出现低血糖(包括低血糖症状监测),疗程2周,血糖控制后再维持治疗2周后停用胰岛素治疗。
之后通过监测血糖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口服药。
若患者血糖仍控制良好,则继续停药观察。
若患者空腹血糖> 710mm o l/L或餐后2h血糖>1010mmo l/L,1周后复查,若仍为此水平,则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指南给予患者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研究最终指出,新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积极,较快纠正高糖毒性,使B细胞功能得以部分恢复。
随后的治疗,由于血糖达标,胰岛细胞负荷小,胰岛功能衰退减慢,慢性并发症发生率低,改善机体的代谢状况,延缓病程[5]。
因此,早期降糖治疗对远期胰岛功能保护有积极影响。
早期积极治疗,持续血糖达标,可以减缓B细胞衰减速度,解除糖毒作用,减少脂代谢紊乱带来的损害,延缓并发症发生,使患者早期受益。
因此,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不发生低血糖,血糖控制的目标要尽量接近正常,H b A1c最好达615%,甚至可达610%。
3长期控制血糖)))改善/代谢记忆0效应,纠正血管毒性作用在P i m a印第安人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纵向调查中,糖尿病病程<5年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病死率<1%,病程10~15年的患者,病死率318%,病程>15年的患者病死率在7%左右。
这说明糖尿病患病持续时间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