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一)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统计分析》计算分析题题库及答案a试卷号:1013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统计分析》计算分析题题库及答案a试卷号:1013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统计分析》计算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013)一、计算分析题1.日元对美元汇率由122.05变为105. 69,试计算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幅度。

解: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幅度:(122. 05/105. 69-1) X 100"6=15. 48%,即日元对美元升值 15. 48%。

日元升值有利于外国商品的进口,不利于日本商品的出口,因而会减少贸易顺差或扩大贸易逆差。

27 .下表是某国A,B 两年的基础货币表,试根据它分析基础货币的结构特点并对该国两年的货币供给量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解:(1)由给出的基础货币表可以看出,发行货币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是构成基础货币的主 要部分,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基础货币的比重较小。

(2)A› B 两年中,发行货币在基础货币中所占的比重未变,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比重下降,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的比重上升。

因此,在该国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B 年的货币供应量相对于A 年是收缩的。

28下表是某公司2010年(基期)、2011年(报告期)的财务数据。

请利用因素分析法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方向。

解:该分析中从属指标与总指标之间的基本关系是: 净资本利润率二销售净利润率*总资本周转率*权益乘数 下面利用因素分析法来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方向:销售净利润率的影响;(报告期销售净利润率一基期销售净利润率)*基期总周转率*基期基金权益乘 数二(20T9)*0. 9*2. 5=2. 25总资本周转率的影响二(报告期总资本周转率一基期总资本周转率)*基期销售净利润率*基期基金权 益乘数=(L 1-0. 9) *19*2. 5=9. 5率=(2. 3-2. 5) *19*0. 9=3. 4229下表是某国A、B两年的基础货币表,试根据它分析基础货币的结构特点并对该国两年的货币供给量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某国A、B两年基础货币表单位:亿元解:(1)由给出的基础货币表可以看出,发行货币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是构成基础货币的主要部分,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基础货币的比重较小。

我国货币供应量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分析【摘要】货币是一国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流通媒介,而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就与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货币供应量的合理性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合理投放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中国2008-201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被定义为在一定点时间上全社会具有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的存量。

当今,我国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流通中现金M0,也就是在银行系统之外流通的现金;第二层次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羊类存款。

第三层次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1则能够体现出在经济体系中的实际购买能力;M2则不但能够体现实际的购买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可能的支付能力。

这篇文章主要依据2008-2017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基本总结与分析。

近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重要不可忽略的事实即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快速增长。

一、我国货币供应量现状由图1的M2近十年的总量走势可以看出,广义货币的供给量一直呈较快速度上升,由2008年1月的417846.17亿元到2017年9月1655700亿元,可以看出M2总额扩大了近4倍,其上升速度较快。

由M2同比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看,08年后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上涨,同比增长率一度达到30%的高值;而后随着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其增长率也就下降到今天9%左右,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在减慢。

二、影响货币供应量因素货币的供给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相乘所得到的数值,那么它们就成为影响货币供应量总额的关键因素。

(一)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即中央银行投放并直接控制的货币,主要为商业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公众所持有的通货。

电大《金融统计分析》期末复习重点内容资料必考重点

电大《金融统计分析》期末复习重点内容资料必考重点

电⼤《⾦融统计分析》期末复习重点内容资料必考重点电⼤《⾦融统计分析》期末复习重点内容资料⼩抄第⼀章⾦融统计分析的基本问题第⼀节⾦融活动与⾦融统计分析⼀、货币、信⽤、⾦融货币作为购买⼿段不断地从⼀个商品所有者转给另⼀个商品所有者就构成了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产⽣的货币的运动形式。

信⽤是商品买卖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

货币流通与信⽤活动密不可分地结合在⼀起就构成了⾦融。

⼆、⾦融体系⾦融体系包括以下五个⽅⾯:1.⾦融制度:涉及⾦融活动的各个⽅⾯和环节,体现为有关的国家成⽂法和⾮成⽂法,政府法规、规章、条例,以及⾏业公约和惯例的制度系统,具体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信⽤制度等。

2.⾦融机构:是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分为银⾏和⾮银⾏⾦融机构两类。

3.⾦融⼯具:⼀般解释为信⽤关系的书⾯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书;常被称为⾦融产品或⾦融商品在⾦融市场上进⾏交易;在统计中,常以⾦融资产和⾦融负债来具体体现。

4.⾦融市场:是⾦融⼯具发⾏和流转的场所。

随着现代电⼦技术的⼴泛应⽤和⼤量⽆形市场的出现,⼈们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融商品供求关系或交易活动的总和。

5.⾦融调控机制:是指政府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市场体系所进⾏的政策性调节的机制,⼀般包括决策执⾏机构、⾦融法令法规和货币政策三部分内容。

三、⾦融统计分析⾦融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运⽤统计学的理论和⽅法,对⾦融活动进⾏分类、量化、数据收集和整理及进⾏描述和分析,反映⾦融活动规律,揭⽰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融制度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以及⾦融调控机制的实施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融统计⼯作是⾦融统计分析的基础。

做好⾦融统计分析⼯作取决于三个⽅⾯:⼀是科学扎实的⾦融统计⼯作;⼆是捕捉重要的现实⾦融问题;三是运⽤科学的统计分析⽅法。

⼀般可将实际统计⼯作分为两类,即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和专题性的统计分析。

第⼆节⾦融统计分析基础⼀、⾦融统计指标和⾦融账户⾦融统计指标是连接⾦融理论和统计⼯作的最基本的内容,前者是理论基础,⼜是后者的⼯作起点。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货币银行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货币银行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货币银行学》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货币银行学》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1.我国目前采用的金融监管体翩是( )。

A.分业监管 B.集中监管C.混合监管 D.交叉监管2.货币层次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 金融资产的重要性 B.金融资产的流动性C.金融资产的价值大小 D.金融资产的种类3.下列变量中( )属于典型的外生变量。

A. 利率 B.汇率C.税率 D.价格4.经济全球化的先导和首要标志是( )。

A. 金融全球化 B.市场一体化C.生产一体化 D.贸易一体化5.下列( )不是货币市场的特点。

A.交易期限短 B.筹资目的是满足投资性资金需要C.安全性高 D.流动性强6.中央银行通过( )调节基础货币。

A.国外资产业务 B.对政府债权C.对金融机构债权 D.央行票据、回购等负债业务7.金融市场要充分发挥功能需要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下列属于外部条件的选项是 ( )A.充分的信息披露 B.丰富的交易品种C.健全的价格机制 D.必要的技术支持8.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 )。

A. 一般利率 B.基准利率C.官定利率 D.市场利率9.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被称为( )。

A.赊销 B.银行汇票C.背书 D.商业票据10.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发生在( )。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C.金银复本位制 D.信用货币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_现代金融学_[共2页]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_现代金融学_[共2页]

现代金融学234货币供给量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存款、商业票据、可流通转让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等。

也可以理解为,凡是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各经济部门、企业和个人都可用于交易的货币,都是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货币供给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中,货币从哪里来,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流通,形成连续不断的货币运动的功能。

在现代货币制度下,一国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和对货币供给的宏观调控;第二个层次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

(一)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数”。

把基础货币通俗地定义为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

从“质”的角度看,基础货币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②持有者能够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具有很强的流动性;③它能够产生出倍数于它本身量的货币,具有多倍的伸缩功能,即派生性;④它的变化对于货币供给变化起着主要决定作用,具有较高的相关度;⑤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它,并且通过对它的控制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即可控性。

2.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基础货币一般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两部分。

现金的计算口径略有差别,有的是指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有的则指中央银行体系以外社会公众与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的学者认为仅指商业银行上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有的学者认为不仅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且包括超额准备金。

根据学者们的不同意见,我们可以将基础货币的计算口径由窄到宽作如下排列。

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通过上述对基础货币质和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基础货币的完整定义应该是指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过这两者的综合。

中央银行学复习题(1)

中央银行学复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1.(A)确立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确定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A.依法实施货币政策B.代理国库C.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D.依法金融监管2.按独立性程度不同分类,属于独立性较小模式的是(D)。

A.美国联邦储备体系B.日本银行C.英格兰银行D.意大利银行3.属于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量行为的是(B)。

A.提高贴现率B.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卖出国债D.提高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利率4.以下各项中不是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特点的是(C)。

A.强制性B.有偿性C.自愿性D.特殊性5.许多国家的金融立法中都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是(A)。

A.真实票据B.国库券C.银行承兑票据D.央行票据6.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之间关系正确的是(D)。

(其中:YF=要素净收入,TR=净转移)A.GNP=GDPB.GDP=GNP+TRC.GNP=GDP+TRD.GNP=GDP+YF7.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由于(C)对经济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中央银行在使用时一般都比较谨慎。

A.公开市场操作B.再贴现政策C.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D.窗口指导8.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对目标变量物价指数的传导是通过(B)变量。

A.利率B.消费C.投资D.收入9.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反映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C),负债方则体现着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B)。

A.流量B.存量C.渠道D.来源10.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B)A.集中存款准备金B.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C.充当“最后贷款人”D.代理国库11.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第一位资产项目是(C)。

A.外汇B.黄金储备C.有价证券D.再贷款12.货币发行按性质可分为(C)和财政发行两种。

A.信用发行B.准备发行C.经济发行D.垄断发行13.(C)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2022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最新)

2022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最新)

2022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最新)1、[多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

A.企业基金B.国家财政支出C.税金D.银行信贷。

E,价格体系【答案】BDE【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包括:国家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劳务费用的支付和价格体系。

2、[多选]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属于中央收入的税种有()。

A.关税B.车船税C.个人所得税D.消费税。

E,资源税【答案】AD【解析】现行中央地方收入划分为中央收入、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地方收入。

其中,中央收入包括:①关税;②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③消费税;④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利润、城市维护建设税;⑤证券交易印花税;⑥车辆购置税;⑦出口退税;⑧船舶吨税;⑨未纳人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的利润等。

选项B属于地方收入,选项C、E属于中央地方共享收入。

3、[单选]垄断资本是通过()实现的。

A.独占B.垄断组织C.金融寡头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拥有的资本称为垄断资本。

4、[试题]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是( )。

A.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B.市场配置方式和指令性计划配置方式C.市场配置方式和指导性计划配置方式D.指令性计划配置方式和指导性计划配置方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包括: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5、[试题]李某向某商业银行借款100万元,年利率为5%,以复利计算,2年后应偿还本息共计( )。

A.110.50万元B.110.25万元C.150.00万元D.200.50万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利率的计算。

2年后应偿还本息共计:100×(1+5%)2=110.25(万元)。

6、[单选题]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A.改变生存环境B.从事政治活动C.生产物质资料D.提高劳动技能【答案】C【解析】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16433.8
86910.7
10780.7
2003
221222.8
84118.6
19746.0
64372.6
137104.3
20940.4
103617.7
12546.2
2004
254107.0
95969.7
21468.3
74501.4
158137.2
25382.2
119555.4
13199.7
2005
(三)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乘数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的参数主要有通货比率和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比率是指现金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又称现金漏损率或提现率。这一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通货-存款比率越高 表明居民和企业等部门持有的现金越多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就越弱。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银行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一般来说,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高于定期存款,因此,定期存款比率影响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例,从而影响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信用创造能力。所以,总的来说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货币乘数,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决策,也用信贷规模来衡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
四、模型的建立与数据收集
(一)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货币供应量的年底余额(y)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外汇储备(x1)衡量黄金和外汇买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用信贷规模(x2)衡量信用创造和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模型如下:
y= β0+β1x1+β2x2+ui
(二)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是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商业银行收到一笔现金,除留足法定准备金外,其余部分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但支付方式是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进行的。因而制造了一笔派生存款。收款人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贷出去,又会创造另一笔派生存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可以创造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一)
摘要: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

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途径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
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增速下降趋势则是明显的),1998-1999年,在法定准备金率下调以及法定准备金帐户和备付金帐户合并之后,基础货币增速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从基础货币的构成看,基础货币增速下降主要是受对金融机构负债增速下降所致,1999年,非金融机构存款出现负增长,也对基础货币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因此为了达到调控基础货币的目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资产方的各个项目来实现。

历史数据表明,1993年以前,我国银行总资产中中央银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较低,因而这期间基础货币的变化主要由中央银行国内资产的运用所决定。

1993-1994年是我国经济周期发生转折的阶段,酝酿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94年初又进行了一系列税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人民币汇率的并轨和实行结售汇体制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形成了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的大量顺差,从而使中央银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增大。

1995-1997年,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使得中央银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大,1997年末达到42.1%。

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形势严峻,外贸顺差有所减少,因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上升趋势减缓,年末为43.7%。

可以说,近几年来,中央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国内外资产几乎均等,因而国外资产的多少、增长快慢就对基础货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增长速度看,1993年以来,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的增速呈明显下滑态势,1994-1998年其增速分别为:187.3%、49.8%、43.4%、38.3%和2.5%。

1999年1-9月份,国外净资产增长10.4%,这也是1999年3季度以来货币供应量增幅回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国内资产看,1994年以前国内资产一直占中央银行总资产的80%以上,可以说那时从资产角度看影响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就是国内资产的变化情况。

1994年后,由于国外净资产的增加,中央银行国内资产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到1998年末,国内资产占中央银行总资产的56.6%。

在国内资产中,主要是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如在1993年,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占中央银行总资产的70.3%,之后逐步下降,到1998年末为41.8%;其它还有对政府的债权,这一数值在1994年以前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1994年占总资产的9.1%,之后由于银行法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因而对政府债权一直稳定在1582亿元,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1997年以前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小,1997年之后,由于政策性银行等的发展,因而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增加较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1998年末达到9.5%。

从增长速度看,国内资产自1996年后增速迅猛下降主要是受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增速下降所致,1997年下降1.11%,1998年下降9.1%,而1999年1-9月却增长10.25%,相应地带动国内资产增长10.24%。

同样,对非金融部门债权自1995年后一直为负增长,对国内资产的增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与之相反,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增长在1997年达到高点,当年增长1660.7%,之后尽管增速下降,但仍是国内资产各项中增速最快的,1998年增长42.97%,1999年1-9月增长1
6.9%,对国内资产进而对基础货币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正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