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学视角浅谈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融合教育模式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融合社会

浅谈如何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融合社会

浅谈如何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融合社会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我国大部分地区也设置了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学生进行针对性、隔离式的教学,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特殊教育的要求,但是其与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隔离,使得特殊学生难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对学生社会技能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融合社会在特殊学校中的意义,提出了融合社会教育在模式使用的策略。

标签:特殊教育学校;意义;策略;社会融合由于特殊教学学校的学生在生理或者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了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增强生活的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通过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来开展教学工作,但是传统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学形势对社会融合教育的渗透不强,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积极更新教学思路,促进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融合。

1 社会融合教育的意义概念在特殊教育中使用隔离教学的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确保特殊学生收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并能够通过学生的需求开展教育活动,使得教学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教学中与社会生活之间缺少紧密的融合,导致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难以有极大的提升。

而将融合教育应用到特殊教学中,能够让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相融合,与正常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原是一种用来描述残障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共同学习和活动,这样就能够激发特殊学生的潜质,引导特殊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生活中,有助于促进特殊学生全面发展,让特殊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极大的增强了特殊教育的效率。

2 社会融合教育的模式社会融合教育是在一体化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来,其在不同的国家中展现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西方国家社会融合教育模式的种类比较多,其也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教学环节中,如:教育配对、资源教师等;而我国有效的借鉴了西方社会融合模式的优势,并通过在普通学校中开设特殊教育班、随读班的方式展现出融合教育的特色,但是就目前而言,学校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正常班级的教学中,对融合教育有所忽视,使得特殊学生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并没有展现出融合教育的实际价值。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的教育已经不再如过去那样单一和有限。

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融合教育,也就是让具有不同障碍的学生一起上课学习,让他们共同成长。

其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听障学生,他们也应该融入到正常教育体系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本文将会讨论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问题,探究如何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定义听力障碍是指一个人的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甚至丧失的一种情况。

听障学生是一类具有听力障碍,需要特别关注和照顾的学生。

与正常学生相比,听障学生需要额外的帮助和支持,以便他们能克服自己的困难并在教育体系中获得成功。

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指的是把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以及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融合教育强调多样性和包容性,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了解和支持,体现了平等和人权,能够有效促进孩子们的全面成长。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优势1. 改善听障学生的社交能力在传统教育中,听障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十分困难,甚至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

但现在,随着融合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听障学生可以与正常学生在同一教室里学习和互动,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这些机会可以帮助他们实践自己的社交技能,并促进他们与他人互动和学习的机会,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激发听障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听障学生轻易地在大多数传统课堂中失去兴趣,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课堂上的大部分信息,也缺乏学习的挑战。

然而,当他们处于融合教育环境中,他们将被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

这意味着学生会更有趣地学习,并且在更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3. 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成就事实证明,融合教育可以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成就。

随着融合教育的普及,老师们正在采取更多的方法,例如视觉提示、口语教学等,帮助听障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环境中,听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自信地学习,并在教育领域中获得更好的成果。

浅谈聋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的问题_1

浅谈聋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的问题_1

浅谈聋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的问题浅谈聋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得咨询题聋人中等教育如何与高等教育接轨得咨询题在现时期进行探讨,是深化教育改革得要求,是残疾人事业进展得必定,是社会进步得标志.它顺应了特别教育要体现现代教育进展思想得需要,是特别教育贯彻“三个面向”得需要.那个咨询题得探讨有着重要得现实意义和深远得历史意义,是关系到特别教育如何深入进展,如何完善特论文联盟殊教育体系得咨询题,关系到如何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得特别学生得咨询题.一、加快建立聋人学校,大力进展初级教育1适龄聋童入学率低通过抽样调查,新疆有语言残疾人7~15岁聋童入学情况是:听力残疾儿童人数为3900人,已入学人数为2244人,入学率为575%;语言残疾儿童人数为6700人,已入学为3873人,入学率为578%.从统计得入学聋童数字来看,还有大量聋人儿童失学,每年得入学率仍然非常低,如此就对聋人中、高等教育得进展极为不利.2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作用没有非常好发挥新疆经济欠发达,绿洲不连片,地域宽阔,交通不便等实际,在一般学校积极开展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和在一般学校附设特教班,这是新疆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得要紧办学形式和行之有效得途径.但据观看了解,新疆如此大面积得随班就读学生中,真正意义上得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学生可能寥寥无几,他们只是到一般学校去上学,去随班“混”读.实事求是得讲,随班就读工作质量不高,工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得进展时期.wWwCOm如何使随班就读走入轨道,如何提高质量,是特别教育得当务之急.听力和语言残疾儿童中有得听不见,有得可不能讲话,不知老师讲什么,他们交流靠得是手语.而学校得现行教育现状和教学环境非常难保证他们正常上学,他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需要有用技能和自理能力得培养和锻炼.因此,从新疆目前情况动身,在各地州应重点建立聋哑学校.3特别教育学校不仅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在数量上,新疆聋校共有8所,这八所聋校得建立是从1959年到2010年51年得时刻相继建立得,建校速度慢不能习惯我区特别教育得进展状况.新疆地域宽阔,特别教育学校不仅数量少,且分布不均.特别教育学校仅有8所,建立在4个地区,还有7个地(州,市)未建立特别教育学校,正常儿童不出乡就能够同意中、小学教育,而残疾小孩无法走读.不是他们不想上学,而是当地无特别学校可上,要上学就得离开乡,本县、本地、(州),离开父母.新疆占国土面积得1/6,县与县间,地区与地区间相距较远,一个残疾小孩本身出行就不便,有得听不见,有得行动不便,要上学就得到外地去同意9年义务教育,两者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如和田地区聋哑小孩上学要到喀什聋哑学校上学,基本上少数民族小孩,为了习惯学生教学,教师把手语编译成了维文,用维文授课、学生通过九年得学习,毕业后来到乌鲁木齐职业中专学校学习,该校要用汉语授课,学生要从头开始学习汉语,如此给教学带来了极大得困难,三年毕业后,回到当地,却要用维文和家里人交流,有得家长就不想让小孩上学,造成学生流失.新疆多数地(州、市)尚无特教学校.现有学校数量少,经费紧缺,设备简陋,缺少专业教师,原有得民办聋校相继关闭,特别教育得这种落后局面与新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得进程和各族残疾儿童入学要求极不习惯.事实讲明,加快建立特别教育学校,才是解决聋人中等教育得首要工作.只有进展了初等教育,才能进展中等教育,才能解决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得咨询题.二、中等教育生源缺乏致使新疆中等教育进展缓慢聋人中、高等教育要接轨,除上述讲得特教学校少外,中等教育得生源缺乏,致使中等教育难以进展也是重要缘故之一.其一,目前新疆得中等教育进展极其缓慢,全疆只有一所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和乌鲁木齐市聋校得高中年级,两所学校每年同意中等教育得聋生共有120人.其他七所聋校没有设中等教育,如此极不利于新疆高等教育得进展.其二,家长得片面得狭隘得思想认识.有得聋童家长认为小孩能识几个字,会写自己得名字,写个短句能写信,就能够了,不需要往高层培养,再加上经济负担重,因而,许多聋生上完了八、九年级,就回家参加劳动或工作了.还有得家长,只让小孩上完六年级就回家了.其三,残疾人得存在是一个社会咨询题,按比例安排具有劳动能力得残疾人就业,是解决这一社会咨询题得有效方法.而新疆边远地区得聋人学生毕业后得不到社会得承认,难以就业,从而妨碍适龄聋童入学得积极性,促使适龄聋童家长阻止其子女入学,使得初等教育得生员缺乏而导致聋人中等教育得不健全.由于生员缺乏,使得中等教育难以进展.大力解决聋人中等教育,加快建设聋人中等教育学校或职业教育.只有聋人初等教育总体水平向上进展了,才能促进和进展聋人得中高等教育水平,实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含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得特别教育体系.三、建立聋人教育协会,做好各方面得协调工作聋人教育要有合理化目标得统一,须建立全局性得、能够协调进展得机构.尽管目前己解决了归属咨询题,业务上由自治区教委治理,但在特教教学方法、教学探讨、手语得统一上等等,基本上各自为政,教学手语不统一,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在进展特别教育目标上,在进展特教规划上,在特教教学治理上、教学研究上缺乏统一性.各学校得手语也不统一,有时出现闭门造车现象.这些妨碍了新疆特别教育事业得进展.因此,应建立全省性得协调治理机构——聋人教育协会,发挥宏观操纵和调节作用,使聋校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使手语统一起来,把内地得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手段传递到边疆地区,使新疆得聋人教育教学有一个统一、合理化目标治理,形成网络化治理,使得新疆得特别教育纳入正常得进展轨道.总之,解决好聋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咨询题,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进展纲要》得具体措施之一.聋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得,靠每一个从事特别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究,摸着石头过河,为新疆得残疾人事业贡献自己得一份力量.。

浅谈学前聋儿融合教育

浅谈学前聋儿融合教育

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浅谈学前聋儿融合教育摘要:无论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权利,或是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思考,实施学前聋儿融合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聋儿同样有受教育权利。

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好环境,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并且达到从小培养健全的幼儿、关爱弱势群体的目的。

本文从涵义、意义、现状、具体措施等方面探讨学前聋儿的融合教育。

关键词:学前聋儿融合教育现状分析具体措施近年来,学前融合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早开展了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这些探索让广大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家长、幼教工作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希望,备受鼓舞。

一、学前聋儿融合教育的涵义融合教育指的是将残疾儿童和普通同龄儿童安臵在同一个教室一起接受教育。

它强调的是提供给特殊需要儿童正常化的而非隔离式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级中提供所有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如为特殊需要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安排特殊教育师资、提供特殊教育资源等,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从而促进残疾儿童接受适应其社会化发展的全人教育。

学前聋儿融合教育即在学前教育阶段将聋儿和健全幼儿融合在一起进行教育。

将聋儿和健全幼儿融合在一起,放在特教知识,又通晓普通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氛围内学习。

融合教育,继承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但是,其教育方式却是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的小孩学习。

对于现在的特殊教育发展而言,把聋儿教育目标与健全幼儿定制一样的教育目标,是不合理的。

根据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尊重个体的差异,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育,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二、学前聋儿融合教育的意义(一)保障聋儿受教育权利融合教育既保障了聋儿接受教育的基本权益,同时,也符合“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要求。

在健全幼儿的榜样作用下,聋儿可以和健全幼儿一起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服鞋子等等。

浅谈如何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融合社会

浅谈如何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融合社会

浅谈如何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融合社会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根基,特殊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自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逐渐将目光放在了特殊教育上,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培养方案。

特殊教育的对象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常态的儿童,通过特殊教育的方式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知识与能力上的增长。

在现今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学者与教师们也在努力向激发儿童潜力、完善个人品格的方向发展,让学生能够积极适应社会。

本文对特殊教育和学校的概念进行了一定阐述,从个人、家庭、学校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学生未来与社会的融合,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引言:融合在物理上是指通过一些反应成为一体,而在心理概念上是指一些不同的个体或者是群体可以通过接触或者碰撞的方式在认知、感情、态度上有一定的融合。

在特殊教育中,融合教育也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育理念。

通过教育环境与方法的设计让特殊的学生也能够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能够接受到来自普通教育体系下的知识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未来与社会良好地融合。

1.特殊教育及特殊教育学校的概述特殊教育是针对一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开展的教育方式,为了达到培养学生与让学生融入社会的目的,特殊教育形式与普通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儿童由于个人身体原因或心理原因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他们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与普通孩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往往需要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感受知识、体验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是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分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依据法律所建设的义务教育机构,专门针对特殊儿童与青少年开展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书本、教学设施上都有一定的不同。

1.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特点特殊教育所针对的学生是在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上存在明显不足的学生,从狭义概念上来讲往往是一些身心有一定缺陷的儿童。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教育公平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残疾人社会地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支持体系不完善等。

构建完善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同时,通过对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将为推动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1.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概念与意义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是指将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高等教育。

它是一种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融合教育的课堂中,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等方式,实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意义重大。

它能够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融合教育能够促进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融合教育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特色化、本土化发展。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是一种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教育模式,对于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经历了从起步、探索到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残疾人社会学融合教育

残疾人社会学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的实践模式
资源教室模式: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特 殊教育资源和教学支持
合作教学模式:教师与特殊需求学生共 同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融合课程模式:将特殊需求学生纳入普 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融合
社区融合模式:鼓励特殊需求学生参与 社区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参与模式:鼓励家长参与融合教育, 共同促进特殊需求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资源分配不均:特殊教育资源分 配不均,导致融合教育效果不佳
政策法规不完善:融合教育政策 法规不完善,导致实践过程中存 在诸多问题
融合教育实践的改进策略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融合教育能力 优化课程设置,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建立支持系统,提供个性化辅导和资源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融合教育的目标是让残疾人享有平等、公正、包容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和生活质量。
融合教育强调尊重残疾人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帮助他们实现潜能和全面发 展。
融合教育有助于消除社会对残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包容。
残疾人社会学融合教育的背景
残疾人数量:全 球约有10亿残疾 人,占世界总人 口的15%
融合教育的评估方法
评估指标:包括教育质量、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等方面 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评估结果:对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改进提供依据 评估反馈: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以便改进融合教育的实施
03
残疾人社会学融合 教育的实践探索
国内外融合教育的实践案例
美国:特殊教育法案,保障残 疾人受教育权利
英国:融合教育政策,推动残 疾人融入主流教育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2019年精选文档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2019年精选文档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

2017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其中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

1 我国特殊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听力语言障碍的人数达278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听障儿童171万,0-6岁的听障儿童约70-80万,每年新增聋儿3万,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导致儿童耳聋的病因很多,但大部分听障儿童无法通过药物或手术来恢复听力。

就儿童而言,听力损失会阻碍儿童学习言语和语言,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而且会导致他们的言语能力、认知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心理发育迟缓。

目前,这些听障儿童在入学阶段只有小部分在普校随班就读,大部分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性过渡环节。

长期以来,听障者生活在以健全人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两个群体的沟通越来越频繁,但由于沟通障碍,两个群体间常常会发生误解。

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认为这种摩擦是因为听障者“不懂事”或“不讲理”造成的;而听障者则认为受到歧视,不尊重、不接纳他们。

听障者在社会中处处受阻,他们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中。

究其原因则是听障者因听觉障碍不能听取、模仿和理解周围人们的语言,失掉了许多获得信息和学习语言的机会,造成了语言障碍;而且大多数听障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在全封闭的特殊学校就读,这无形中阻碍了他们与健听儿童的交流学习,甚至与社会完全隔离。

封闭的环境给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特殊学校的语言环境无法和普通学校相比较,其正常的语言交流很少,学生之间都是用手语沟通,这给他们的语言康复带来很大的阻碍,也阻碍了心理、社交能力的发展,并与健听儿童渐行渐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社会学视角浅谈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融合教育模式
融合教育,是20世紀90年代兴起的教育模式,旨在维护特殊需要群体的教育权利,挖掘其自身潜力。

以往大部分文章在分析聋人融合教育时,把分析对象主要集中于聋人学生,忽视对健听学生及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本文把社会学中“显功能”、“潜功能”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阶段的聋人融合教育,对其进行功能分析,详细分析了融合教育模式对聋人学生的显功能和对健听学生的潜功能,阐明融合教育是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标签:融合教育;高等教育;聋人;显功能;潜功能
[教育担负着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荣使命,如何使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

维护有特殊需要群体的教育权利,及满足其教育需求,是文明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责任。

自“融合教育”在国际教育界提出以来,特殊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且伴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残疾人高等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由于受到我国发展水平、社会认识的限制,残疾人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融合教育的提出和兴起,为我国解决残疾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和思路。

聋人作为残疾人的一个主要群体,融合教育实践同样适用于聋人高等教育。

一、融合教育的发展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1〕融合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与人权意识、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机会平等思想一脉相承。

特殊教育早期被拒绝于普通教育之外,在隔离环境中独立存在,与普通教育形成壁垒分明的二元化体系,至20世纪50、60年代达到最高峰。

〔2〕随着国际上有关人权议题一系列公约、宪章的影响,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针对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颁布了法律和法规,支持把残疾儿童纳入到普通教育体系中,并支持开展融合教育。

这些发达国家进行的特殊教育的变革和实践为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我国哈尔滨召开亚太地区有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教育政策、规划和组织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融合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Access and Quality)”,会上正式提出融合教育这一概念,号召世界各国、各地区积极开展融合教育相关讨论和实践。

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其主题是:融合教育:未来之路(Inclusive Education:the Way of the Future),“当
前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排斥和歧视弱势儿童和青少年的现象,改变这种排斥和歧视态度的最有效办法是让普通学校逐步融合化,接纳所有儿童,营造一个宽容的良好学习氛围,以引领创建融合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全民教育。

”〔3〕可见融合教育对于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促进人权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引领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二、发展高等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理念最早是针对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而提出的,面对特殊高等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聋人融合教育对于发展特殊高等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融合教育对于聋人高等教育的意义
(1)融合教育可扩大聋生选择专业范围
目前,聋生可选择专业范围狭窄,直接影响了聋生挖掘自身潜能的积极性,使聋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规模受到限制。

普通高等院校可在建设无障碍设施和提供无障碍的支持性服务的前提下,积极为聋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创造条件和机会。

扩大聋生专业选择范围可通过多个途径达到,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除开设隔离的主修专业外,还可开设与健听学生融合的辅修专业,即,可以把只为聋生提供的专业作为其第一专业进行隔离教育,聋生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大部分由健听学生组成的专业作为辅修专业,如:天津理工大学学有余力的聋生可以选择健听人的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辅修专业,通过三年的残健融合辅修专业学习模式,聋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水平的扩展与提高,也促进聋生与同龄健听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天津理工大学每年有近20名聋生取得双学士学位,这些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还可以通过融合教育模式让聋生参与普通专业的招录,或进行预科教育,让聋生和健听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学习、生活,如天津理工大学在2013年首次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开设融合教育班进行普通本科融合教育。

(2)融合教育促进聋生的社会化
高等教育作为学生进入现实社会的最后场所,对于青年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做好定位具有很大作用。

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学习,也存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习中。

融合教育使聋生有机会扩大接触范围,丰富聋生的生活,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好定位,规划生活。

残健融合教育,即聋人学生与健听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这种模式有利于聋人融入社会,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4〕
2.融合教育的潜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R.默顿根据人类行动的动机与社会后果之间的差异,将社会功能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个层次。

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期望达到的。

潜功能是没有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后果,与人们的直接目的关系不密切。

〔5〕融合教育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以及维护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这是融合教育的显功能。

同时,残健融合教育对于健听学生的影响,以及融合教育对于社会具有的功能,作为融合教育的潜功能,应该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

(1)融合教育对于健听学生的潜功能
共同的学习生活,健听学生会逐步了解、感知聋生,从而逐渐消除对聋生的偏见。

有研究表明,“有机会与障碍儿童互动、一起成长的无障碍儿童,长大以后会变得更宽容、更会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成年后会对社会中那些弱势人群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6〕
融合教育经历对于健听学生也是一次潜在生命教育,当身体有障碍的同学不畏困难坚持学习,健听学生看在眼里,体会在心里,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会珍惜自身现有能力、积极发掘潜能和珍惜生命。

他们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真正体会到人的幸福最主要是来自于无私的奉献、人格的自信与骄傲。

〔7〕
(2)融合教育对社会的潜功能
在我国,社会对残疾人存在着相当大的歧视,在普通高校中建立融合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社会包容度,改变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态度,使更多人重视残疾人的教育和发展;也有利于减少残疾人在进入社会并融入其中时遭遇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的障碍,提高残疾人就业机会、文化参与以及社区活动参与,从而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总结
开展积极的融合教育,有利于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聋人高等教育的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体现在:依靠普通高校硬件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完善服务支持体系,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校内闭路电视、教学楼内与课堂上的红绿灯显示、提供手语翻译等;建立健全聋生的招生制度和考核制度;培训相关师资及建设相关协调部门。

我国目前融合教育的软软环境、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的完善还存在很大困难和不足,但是,只要认识到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社会意义和必要性,特殊教育工作者怀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劲头,聋人高等教育一定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03):
37-42.
〔2〕邓猛.双流向多层次教育安置模式、全纳教育以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4,(06).
〔3〕彭霞光.全納教育:未来之路——对全纳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解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3-6.
〔4〕麻一青,孙颖.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2,(07):19-24.
〔5〕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1-262.
〔6〕Kishi,G.&Meyer,L.(1994),What children report and remember:Asix-yearfollow-up of the effectsof social contactbetween peerswith and without severe disabilities .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with Severe Handicaps,19 (4),277)289.
〔7〕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