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 姜夔《扬州慢》教案

合集下载

姜夔《扬州慢》优秀教案

姜夔《扬州慢》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重点: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启发探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扬州慢》姜夔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二、诵读品味1、学生自读,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4、学生自读,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6、全班齐读三、自主赏析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四、整体探究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景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情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板书:今日萧条昔日繁华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板书:厌恶战争感慨今昔五、再读诗歌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六、拓展延伸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上阕下阕景情空惊今日萧条厌恶战争昔日繁华感慨今昔。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扬州慢》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分享《扬州慢》的题目背后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扬州慢》原文。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和思考。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扬州慢》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词语言和意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思考。

2. 记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诗词背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扬州慢》的词句和韵律。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进行诗词背诵和朗读。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背诵和朗读练习。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诗词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背诵和朗读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 记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以《扬州慢》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或故事。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以《扬州慢》为灵感。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投入和创造力。

2. 记录学生在分享时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篇1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授课方法】品读、欣赏【授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每一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见长,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展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扬州慢》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扬州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词人姜夔及其作品《扬州慢》。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感受词牌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在课后,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扬州慢》教案《扬州慢》教案一、背景材料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

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

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

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

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

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二、谋篇立意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三、层次结构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四、写作特点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

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

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

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

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五、重点难点解析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

姜夔《扬州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姜夔《扬州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姜夔《扬州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 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并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 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于《扬州慢》的兴趣。

2. 学习诗歌内容(20分钟)分段阐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分析诗歌的句式、修辞手法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4. 欣赏和朗读(15分钟)请学生逐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文学鉴赏(2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6. 创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诗歌,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诗歌。

四、学生作业1. 完成创作练习,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诗歌;2. 阅读并理解姜夔其他诗歌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姜夔的《扬州慢》展开,通过分析诗歌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的作业反馈,帮助他们做出进一步的提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

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2)了解作者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历史的感慨和对百姓的同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扬州慢》的字词解释和诗句翻译;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 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扬州历史的感慨和对百姓的同情;(2)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扬州慢》;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扬州慢》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姜夔姜夔《扬州慢》教案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

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

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扬州慢姜夔四)、总结全文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

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五)、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感情基调:悲切感伤,黍离之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