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地质口诀

地质口决快速记忆法地质年代表口诀记忆法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和时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四方上下曰宇,指空间,故有庙宇一词往来古今曰宙,指时间冥古宙,四十六(亿年)地球一片灰蒙蒙太古宙,三十八主要分布在北华片、片麻岩火山岩五台运动花岗嵌元古宙,二十五宙分古中新三代滹沱长(城)蓟(县)青白口(纪)震旦纪,荒诞极无脊椎动物找裸替显生宙,五亿七宙分三代古、中、新古生代,好繁盛大量化石在地层寒武奥陶和志留海生无脊水中游鱼类生在泥盆里石炭二叠水陆栖中生代,两亿五秦祁昆仑画条弧南方为海北为陆侏罗纪,爬着行地上霸主是恐龙白垩纪,环境恶恐龙菊石全绝灭新生代,三、四纪哺乳动物盖被子台湾喜马被海淹二百万年(前)褶成山事过不久人出现不过暂把地球看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逢沟必断,有沟必火二氧化硅定共生金硅氧化不相容不足变木多发光过剩结晶成石英一滑二石三方解四莹五磷六正长七英八黄九刚玉滑石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中华大地构造歌中华厚壳小块集,罗迪尼亚另聚齐。
喜马拉雅冈底斯,羌塘兴凯属泛非。
西域地块多迁移,亲近中朝变扬子。
东西排列转南北,陆块滑动数千里。
天山印支碰撞多,偏安欧亚东南翼。
东移陆壳坐洋幔,东亚逆转燕山期。
拼合碰撞冈底斯,缩短顺转白垩纪。
太平洋底西俯冲,背斜走滑造油藏。
高原山脉大台阶,地理环境定型迟。
地质年代划分资料

中新世N1、上新世N2
距今1~25百万年
③第四纪Q
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
距今12000年~1百万年
全新世Q4
距今小于12000年
2000年
6000年
8000年
12000年
晚期
中期
早期
古期
新近沉积第四纪沉积
新近沉积第四纪沉积
新近沉积第四纪沉积
新近沉积第纪、青白口纪、震旦纪
距今600~950百万年
古生代
①早古生代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距今400~600百万年
②晚古生代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距今225~400百万年
中生代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距今70~225百万年
新生代
①早第三纪
古新世E1、始新世E2、渐新世E3
距今25~70百万年
地质年代划分资料
土与岩石的性质与其生成的地质年代有关。一般来说,生成年代越久,土与岩石的工程性质越好。根据地层对比和古生物学方法,把地质相对年代划分为5大代,下分纪、世、期,相应的地层单位为界、系、统、层。从古至今,地质年代划分为:
代
纪
年代
太古代
距今1800~2700百万年
元古代
①早元古代
距今950~1800百万年
最新地质年代表

地球地质年代表是指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
宙为最大单位。
宙分为:1.隐生宙: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年代。
2显生宙: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至今的地势阶段。
隐生宙分为:1.太古代:起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25)亿年前。
2.元古代:起始于24(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分为:1.古生代:距今5.7亿年——2.5亿年。
2.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晚年。
3.新生代:距今6500晚年——今。
古生代分为:一、早古生代:1.寒武纪:距今5.7——5.1亿年。
2.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
3.志留纪:距今4.38——4.1亿年。
二、晚古生代:1.泥盆纪:距今4.1——3.55亿年。
2.石炭纪:距今3.55——2.9亿年。
3.二叠纪:距今2.9——2.5亿年。
————————————中生代分为:1.三叠纪:距今2.5——2.05亿年。
2.侏罗纪:距今2.05——1.35亿年。
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6500万年。
————————————新生代分为:1.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0万年。
2.第四季:距今160万年——今。
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
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史

华 南 地 区 茅 口 期 古 地 理 图
华南地区龙潭期古地理图
华 南 地 区 大 隆 期 古 地 理 图
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P3
河湖沉积环境
P2
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
P1
山 西 太 原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面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时代 P2 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 P1 山西组 太原组中上部 C 太原组下部 岩 性 红色砂泥岩,含石膏,干旱气候条件 杂色砂页岩,少量植物化石,半干旱气候 黄绿、灰绿色砂页岩,下部含不规则煤层, 植物化石丰富 黑色砂页岩含煤沉积及钙质页岩,近海平原 泥炭沼泽
D1莲花山组/Cam3,广西金秀河口美村
交错层理,D1 莲花山组, 广西横县六景
Rusophycus Cruziana D1莲花山组, 广西 横县 六景
泥质砂岩, D1那高岭组, 广西横县六景
砂岩, 黑色页岩, D1郁江组, 广西北流大风门
D2 东 岗 领 组 贵 州 独 山 ,
珊瑚礁,D2东岗领组,贵州独山
蜥螈(P1)—原始爬行类
大异齿龙(P)—背部具帆状构造
爬行类 reptile
中龙的分布与大陆漂移
两栖类一直在减少
以前人们对世界上两栖类动物数量的减少 的印象,主要是来自口耳相传的说道,并 没有多少确切的依据。现在,通过对从 1950年到1997年多达900种以上的两栖类 动物数量的时间序列研究,这些印象得到 了证实。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两栖类动物 数量的以每年平均4-5%的速度减少,并 且在1960年代有某些突然的下降。 [Nature, 2000/4/14, p. 752];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时代 C2—P1 C2 组名 太原组 本溪组 O1
古生代地质年代特点

古生代地质年代特点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
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05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4.3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0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3.5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2.9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 5亿年前)。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
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
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
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
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
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
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地质年代名称。
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个代,距今约 5.7亿年至 2.5亿年前,占显生宙时期的2/3。
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
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
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
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
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
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
植物也进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类大发展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因有蕨类森林而成为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期。
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
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加里东运动,在美洲称太康运动,在中国又称广西运动。
此时古北美、古欧洲、古亚洲、冈瓦纳古陆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
晚古生代

感谢观看
②板块北缘海槽区。主要出露在南秦岭一带,上古生界基本为稳定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昆仑山地槽的上古生 界见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地槽区。
③板块西缘地槽区。主要包括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川西等地,泥盆系为碳酸盐岩、变质岩及砂岩,石炭 系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有含煤沉积。下二叠统为灰岩夹硅质岩、板岩、砾岩或玄武岩,上二叠统为灰岩、基性 火山岩夹碎屑岩。
②板块南缘的秦岭—昆仑地槽。泥盆纪时昆仑山一带为一套厚度巨大的复杂岩系,由于枚岩、片岩及少量灰 岩组成。北秦岭泥盆系仅有中上统。为具复理石韵律的变质泥砂质沉积,夹灰岩和菱铁矿,局部含中基性火山岩 及火山碎屑岩。石炭系昆仑山一带为基性至中性火山岩、硅质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总厚2000~8000米,与下 伏地层常为了整合接触。秦岭北侧(山阳—桐城以北)二叠纪为厚达7000米的板岩、砾状灰岩。昆仑山、巴颜喀 拉山一带,主要为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为典型的复理石,厚度百余米至万米,华力西运动后,除部 分仍保持地槽状态直至三叠纪外,均已结束地槽状态。
晚古时代植物晚古生代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2.45亿年前,持续时间1.75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 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代时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发生和繁盛。鱼及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两 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出现了裸蕨植物群。孢子植物达到繁盛并在二叠纪晚期 出现裸子植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中出现了菊石、有孔虫和竹节石。
③板块北缘地槽区。主要出露在内蒙古、吉林中部一带。泥盆系为变质砂岩、砂岩、页岩夹板岩、灰岩。石 炭系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夹陆相火山岩。二叠系以碎屑岩(海陆相均有)夹灰岩、酸性熔岩。
①扬子地台。泥盆纪时地台主体升出海面,海侵范围限于滇黔桂地区,下泥盆统大多为陆相—滨海浅海相碎 屑到泥灰质沉积,中晚泥盆世岩相分异明显,由黔桂至湘粤、鄂西直至苏浙皖地区,依次为正常浅海相、以碳酸 盐岩为主变为海陆交互相、以碎屑岩为主及完全陆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早石炭世的岩相分异大体类似于泥盆纪。 晚石炭世海侵范围更大,至早二叠世早期是本区海侵最大的时期之一,浅海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晚期岩相自黔桂 向东至湘、鄂一带由浅海相灰岩渐变为常含燧石结核的灰岩,硅质成分增多,再东至苏、浙、皖、闽等地变为硅 质页岩及碎屑岩为主。早二叠世末,本区发生东吴运动,普遍上升,在西部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基性火山喷发,称 “峨眉山玄武岩”。东吴运动使本区晚二叠世早期广泛发育陆相至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海水较深地区以灰岩为 主,底部夹含煤沉积,西部地区仍有玄武岩喷发。晚二叠世后期本区又发生新的海侵,大致分为二种岩相:一种 以灰岩为主,一种以硅质页岩、硅质岩为主,西部及东南沿海闽西等地仍发育有陆相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课件

05
晚古生代的影响与意义
对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晚古生代是许多现代生物类群的起源时 期,如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等。 这些类群的起源对现代生物多样性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VS
生态系统的形成
晚古生代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导致了生物多 样性的增加,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系统 ,为现代生态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详细描述
奥陶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4.4亿年前,导致大约85%的海洋生物物种灭绝,其中许多 是底栖生物。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气候变化、海平面下降和缺氧事
件有关。
泥盆纪鱼类大发展
总结词
泥盆纪鱼类大发展是晚古生代的一次重要生物演化事件,标志着鱼类从水生向陆生动物的过渡。
详细描述
在泥盆纪时期,鱼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演化出具有呼吸空气和在陆地上移动能力的鱼类。这些鱼类被称为肉鳍 鱼类,是现代四足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之一。这一演化过程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脊椎动 物开始占领陆地。
植物的演变
裸子植物
晚古生代是裸子植物发展的高峰期, 出现了许多新的种类和亚种。这些裸 子植物为地球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 的碳源和氧气。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在晚古生代也有了较大的发 展,如木贼、蕨菜等。这些植物在生 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提供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等。
03
晚古生代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多样性
晚古生代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时 期之一,出现了许多新物种和生态系 统。
海洋食物链
海洋环境
晚古生代的海洋环境变化多样,包括 热带、温带和寒带等不同气候区域, 以及浅海、深海和海沟等不同水深区 域。
随着新物种的出现,海洋食物链也变 得更加复杂,包括更多的捕食者和被 捕食者关系。
晚古生代

出现干旱征兆,至晚期出现完全的氧化环境,红色沉积遍布各处。
我国南方自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后,华南海槽褶皱升起,其它地区也 上升成为陆地。泥盆纪的海侵由西南方向入侵,在湘、赣边境形成指状海
湾,上扬子地区及湘赣一线以东地区未受海侵影响,后者泥盆纪均属于陆
相沉积;早石炭世经历了两次不大的海侵,海水由长江深入到宁镇地区, 形成岩相复杂的早石炭世地层,中、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时地势渐趋低平, 海侵范围愈广,上扬子地区及东南一带陆续为海水淹没;二叠纪中期发生 了“东吴运动”,使地台升起,西部并有玄武岩的喷发,晚二叠世晚期又 有一次规模较小的海侵。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地台型浅海沉积以碳酸岩为主, 由于在整个晚古生代的海进过程中,也伴随着短期的海退,故也形成碎屑
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一、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陆
泥盆纪
生
植
石炭纪
物
二叠纪
特 点
矮小的裸蕨类 高大的蕨类为主 D1 :无 根茎叶 的分 石松、 节蕨、 真蕨、 种子蕨、 裸子植物为主 化,如裸蕨; 科达 松柏、苏铁、 D2:根茎叶分化,如 原始石松类 昆虫开始出现 银杏 D3: 出现小森林和原 全球第一次重要成煤期 始裸子植物 安加拉植物群 热带植物区 舌羊齿植物群 华夏植物群 欧美植物群
大陆漂移汇聚形成统一的泛大陆
三、中国二叠纪古地理
早二叠世时中国境内仍有广泛的海侵,构造格局和古地理 轮廓基本上与石炭纪晚期相似。 早二叠世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北方海槽基本升起,与华北— —塔里木地台连成一片大陆,致使从晚二叠世起,中国境内 沿昆仑、秦岭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的对峙局面。
塔里木——华北地台区,二叠纪基本为内陆盆地沉积。 中国南方区(龙门山——大雪山以东),早二叠世海侵广 泛。当时,早古生代以来长期上隆的上扬子区和闽、浙地区 全为海水所覆盖,形成中国南方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期。早二 叠纪末的上升运动(东吴运动),遍及整个南方区并引发西 侧玄武岩喷出。晚二叠世早期,广泛发育了陆相至海相交互 相含煤沉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古生代陆生植物繁生,是地史上形成大 规模煤炭的时代。晚古生代后期冈瓦纳 大陆是冰川广布的时代。晚古生代发生 海西运动,主要板块发生碰撞,大部分 地槽和活动带(除去古特提斯海和古太 平洋边缘活动带)褶皱成山,形成统一 的劳亚古陆,同时与冈瓦纳古陆相接形 成联合古陆。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一,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变,并形 成南海北陆的基本形势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第一节 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 发展
一,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 蕨类时代
从植物发展的角度讲,泥盆纪又称裸蕨 时代;石炭二叠纪又称蕨类时代。
裸蕨
真蕨
二,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 —— 从 无脊椎到脊椎;从水中到陆上
从动物发展的角度讲,泥盆纪又称鱼 类时代;石炭二叠纪又称两栖类时代。 蜓类和珊瑚类广泛分布,成为石炭、二 叠系的重要标准化石。
(二)世界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图)
古地中海地槽
环太平洋地槽带
三,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 四,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 方大陆冰川广布
小结:P300,第二、三段
晚古生代,在加里东运动之后随着陆地面 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大量发生 和繁盛。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 类植物达到极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 裸子植物。动物界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 脊椎动物,鱼类和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 两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 代发生了两次生物集群绝灭,一是在晚 泥盆世生物量的突然变化和生态系的更 替;一是在二叠纪末许多无脊椎动物如 三叶虫、蜓、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珊 瑚中的两大类)、大部分腕足动物的绝 灭,成为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
(二)华南地区上古生界的特征 1,包括泥盆、石炭和二叠系 2,厚度较大,但横向变化大 3,岩相以海相为主 4,煤层分布面积和规模不如北方 5,地层接触关系复杂
三,中国晚古生代矿产
(一)铁矿——宁乡式铁矿和山西式铁矿 (二)锰矿——桂平式锰矿 (三)铝土矿 (四)煤 (五)金属矿产
二,联合古陆的形成
(一)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由联合古大陆(泛大陆)和两大地槽 带构成的大地构造形势。 1)联合古大陆(泛大陆):海西运动 后,北方的乌拉尔地槽的褶皱封闭,使 北美、俄罗斯和西伯利亚地台完全对接 形成劳亚古陆;与此同时,古地中海地 槽的西段的一部分(西欧地槽)褶皱封
闭使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 陆部分连接,形成既连接而又南北对峙 的统一泛大陆。 2)两大地槽带:古地中海地槽和环太平 洋地槽带
鱼类
两栖类
蜓类
珊瑚类
三,晚古生代最重要的生物事件
凯勒瓦瑟尔事件:发生于晚泥盆世的生物 危机。 二叠纪生物事件: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绝灭。
第二节 海西运动与世界古地理 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
一,海西运动(华力西运动)
海西运动:发生于晚古生代,特别是石炭 二叠纪的地壳运动。 它促使联合古大陆 的形成,使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并导 致生物界的重大发展。
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三个古陆。海西运动导致蒙 古地槽(包括我国的天山-兴蒙地槽)褶皱使北 方的华北和塔里木古陆连接,使北方大部形成 陆地环境;与此同时,南方围绕扬子古陆仍为 广大海洋环境,并大范围的玄武岩喷发活动。 形成南海北陆的基本形势(P310图31-9)
二,上古生界特征
(一)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特征 1,只有上石炭统和二叠系 2,厚度不大,且较稳定 3,岩相变化不大 4,与下伏中奥陶统呈平行不整合 5,含丰富的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