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2019五模语文答案

合集下载

东北师大附中第5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东北师大附中第5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东北师大附中第5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B.(A.创作者必须高度关注接受者C.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D.原文说的是优秀的创作者,“瞬间的表象折射着生命的光辉”与原文不符)2.A.(文章中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辑的三个表现部分,是并列关系))3.C.(原文说是“合适、得体的‘年轻态’创作生产”)4.B(“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错误,根据材料一“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可知,是“抵消”“达到相对”,并非“不排放”。

)5.B(“对解决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表述错误)6.宏观规划:把实现碳中和跟碳达峰的目标放在一起,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设定了具体时间节点;具体目标:设定具体的碳减排的目标,加快绿色能源替代;利用方式:关注到碳循环经济模式,把发电、工业生产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每点2分)7.C.(不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而是对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思考。

)8.表层含义: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1分)深层含义:“沙之书”象征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穷无尽的空间。

(1分)作用:情节结构上:既交代了写作对象是“沙之书”,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2分)主题表达上:《沙之书》象征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暗示了人类在无限之物前的渺小与恐惧。

(1分)艺术手法上: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9. 人物:传统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而这篇小说淡化人物形象,文中两个人物一个“面目模糊不清”一个只是“单身”,都是不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形象。

(2分)情节:传统小说围绕人物有鲜明的矛盾冲突,情节一波三折。

而这篇小说围绕卖书、买书、迷恋书、恐惧书、藏书。

没有人与人的冲突。

(2分)环境: 传统小说的环境通常有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有揭示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本篇小说环境描写简单,开头结尾,寥寥数语。

10.C.11.D.(曲水并非祭祀仪式)12.C.(“探求古墓残简的主旨,并用当时的文字抄写”是武帝命秘书所做之事;辨明显节陵册书文字并非武帝之命。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下面是某场辩论会决赛的部分辩词,请根据提示作答。

正方二辩:人类总是有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我们应该以做红花为目标,做绿叶的人也想做红花,做绿叶的只是没有达到目标而已。

反方二辩:对方误认为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进步。

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做红花,不是只有红花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绿叶也能起作用。

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

反方二辩:正方二辩犯了严重的错误,要以红花为目标,并不代表去做红花。

对方也默认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红花。

主持人:时间到。

下面有请正方二辩提问。

正方二辩:奥斯卡金像奖中有一个奖项.是颁发给最佳男女配角的,你们认为他们是红花还是绿叶?反方一辩:是绿叶。

正方二辩:为什么你们认为是绿叶呢?反方二辩:他们是出色的绿叶,像雷锋一生都在默默地为人民服务,而去世后一直被人们传颂,他就是绿叶,而不是红花。

①双方的辩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反方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在“主持人”的话语下面,正反双方均运用了________。

(论证方法)【答案】 (1). 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或者人要当红花还是绿叶) (2). 人应该做绿叶 (3). 举例论证(或者事实论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提取关键信息和分析论点、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辩论赛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开头的两段,正方二辩说“我们应该以做红花为目标”、正方三辩说“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反方二辩说“对方误认为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进步”“对方也默认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红花。

”可以推知双方的辩题为“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

根据“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推知正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红花”,进而得出反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绿叶”。

在“主持人”讲话后,双方都引述事例,所以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东北师大附中2024届中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东北师大附中2024届中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东北师大附中2024届中考语文五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绛先生心怀恬淡..,一生与世无争,醉心于读书。

B.在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代表全体学生发言,显得有点儿矜持..。

C.中国古典诗词一挥而就....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了。

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宽宥.(yòu)裨.益(bì)自诩.(xǔ) 崭露.头角(lòu)B.确凿.(záo)客栈.(zhàn)镌.刻(juān)繁弦.急管(xuán)C.脸颊.(jiá)光纤.(xiān)赫.然(hè) 期期艾.艾(ài)D.旌.旗(jīng) 咫.尺(zhí)寒噤.(jìn) 姗.姗来迟(shān)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一项是()A.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B.乔布斯的生活片断被无限放大,他的话受到人们的热捧,甚至“不要为别人而活’’这样的话也被一些年轻人断.章取义...,奉为“创业宝典”。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擦窗口和重要象征。

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

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

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

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艾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

书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规范,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书院的管理架构主要是“山长负责制”。

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

书院生徒参与管理比较普遍,很多职务都由学生担任,“斋长”是其中最主要的职务,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担任。

学规是为古代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

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语言严肃而不失婉约书院学规是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

【考试必备】2018-2019年最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升高自主招生语文模拟精品试卷【含解析】【4套试卷】

【考试必备】2018-2019年最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升高自主招生语文模拟精品试卷【含解析】【4套试卷】

2018-2019年最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自主招生语文模拟精品试卷(第一套)(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③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山后退了一些。

④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⑤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A.①③②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⑤③②①④ D.⑤③②④①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4题。

(24分,7—12每题2分)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

大夫逄同谏曰:“今夫吴兵加齐、晋,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

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

吴之志广,必轻战。

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

”勾践曰:“善。

”其后四年。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吴使者泣而去。

勾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承其弊,可克也。

克:战胜 B.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栖:占领C.越其可逆天乎 逆:违背 D.吾老矣,不能事君王 事:侍奉8.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今天以吴赐越 B.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C.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 ②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B.①得与君王成以归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C.①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D.①异日尝得罪于会稽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下列加点词语属于谦称的是( )A.吾欲听子言 B.君忘会稽之厄乎? C.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 D.孤臣夫差敢布腹心11.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勾践具有仁慈之心的一项是( )①孤臣惟命是听②勾践不忍,欲许之。

东北师大附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东北师大附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联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东北师大附中吉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松原实验高中重庆一中东北师大附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联考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的象征。

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

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

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山水绘画承载人们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感知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山水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乃至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意象审美、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师大附中五校联考试卷语文

师大附中五校联考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尝试着去重新激活那个被层层叠叠的知识及社会生活沉淀物所掩盖起来的知觉的世界时,我们常常诉诸绘画,因为绘画会径直将我们重新放回被知觉的世界。

在塞尚、布拉克及毕加索那里,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遭遇到这样一些物件:柠檬、曼陀铃、葡萄、烟盒它们止住我们的目光,拷问我们的目光,这些我们惯熟的”物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向我们的目光透露着它们的秘密本质以及它们的物性形式本身。

如此,绘画将我们带回到对物本身的观看。

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

诚然,当我像字典那样去定义桌子——三条或四条腿支撑起的一个平面,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书写等等——的时候,我可能会觉得如此我就抓住了桌子的本质而完全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状、纹饰的风格等等这般伴随性的偶然之处。

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而且,正是桌腿每一次承载起桌面的独特方式、正是那从桌脚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独特运动吸引着我,并使得每张桌子都卓然有别于其他的桌子。

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是无关紧要的。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主要阐述了绘画如何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知觉的世界。

B. 材料一指出,在绘画中,物件的本质和形式通过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C. 材料一强调,在知觉的世界中,物与它的显现方式是无法区分的。

D. 材料一认为,桌子的本质在于其承载起桌面的方式,而不是其形状、纹饰。

2. 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材料一通过对比“定义桌子”和“知觉桌子”的方式,突出了知觉的重要性。

B. 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材料一通过描述桌子的细节,展现了作者对物象的细腻观察。

D. 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物与显现方式的关系。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

2019学年“拼搏一年·成就梦想”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第1、2、3、4、5、6、13、14、15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下面,其它题答案则写在答题纸内指定位置。

2.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

《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

中国古代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降,开始了“家天下”。

《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官位世代相传)以为礼”。

《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

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口率察举,每岁举孝廉、秀才两科,即岁举性科目。

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扩大范围。

原文“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A项把范围扩大到“百越”。

B项张冠李戴。

原文倒数第三段把礼的功能演进分为三个层次,“最初”的是“体现平等性的图腾观念”,而不是“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

C项曲解文意,“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错误,百越之人“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表明完成了成人礼,百越之礼中的“文身”才能使他们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2.C【解析】曲解文意。

“并没有点明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错误,文章第四段最后部分点明了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然后……提升为别贵贱的等级标志。

”3.D【解析】因果倒置。

原文: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4.C【解析】曲解文意,材料三“此外,微信、微博类社交平台,今日头条、网易等资讯类,秒拍、美拍等视频类以及映客、花椒等直播类的新兴自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也对市场进行了冲击”。

5.B【解析】未然说成已然。

从材料四“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可知。

6.①把握历史机遇,抓紧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②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

③重视受众的普及性,多迎合媒体受众的需要、兴趣、习惯等,呈现方式更直观、更大众化。

(每点2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C【解析】校歌展现的情感充满希望与期待,并非悲伤沉郁。

8.①“岁月钟声”就是指詹大胖子在五小的敲钟声。

②“岁月钟声”是五小孩子成长岁月的象征,五小的孩子伴随詹大胖子的钟声长大;
③“岁月钟声”代表对往昔岁月的感慨,是对时光飞逝、旧物不再产生的心灵回响。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9.表现:①作者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
②作者的小说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③张敬斋先生对《老残游记》有声有色的讲解和《老残游记》中大明湖上的对联给作者留
下很深的印象。

(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情感态度:①对五小教育理念的认同;②对母校教育的感恩。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10.D【解析】临:哭吊死者。

11.C【解析】废帝不是庙号。

12.C【解析】“段永知错就改”错。

“暗中谋划反叛”错,“归款”是“投诚、归顺”的意思,段永是想归顺皇上,不是要反叛。

故选C。

13.(1)只靠抢劫来的财物作为供给,安定时便如蚂蚁聚集,走投无路时便像惊鸟飞散,攻取他在于迅速,不在于人多。

(采分点:“寇抄”、“蚁鸟”、“穷”各1分,句意2分)
(2)段永在朝廷内外历任各职,在所任职的地方很有声望。

轻视财物,喜欢贤能之人,朝廷与民间因此而敬重他。

(采分点:“内外”“声称”“焉”各1分,句意2分)
14.A【解析】“寻”字表明寂寞的月,照进户内,来寻觅悠闲雅静的诗人。

15.【示例一以杏花为物象】①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杏花的欣赏喜爱之情;②五、六两句,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攀挽花枝赏花,表现出诗人爱杏花之深;③最后两句,诗人想象第二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

(每点2分,共3点)
【示例二以月为物象】①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喜爱;②七、八两句写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以月代酒,借月待客,补酒薄之不足,表现出诗人爱月之深;③九、十两句写随着月光的流转,诗人不禁忧从中来,担忧月落,表达惜月之情。

(每点2分,共3点)
16.(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
17.A【解析】“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第一处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不容许怀疑,填“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第二处,是说优美的作品对人的影响,显然是“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指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海晏河清”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

用来形容天下太平。

从原文语境来看,第三处侧重“民风”,所以填“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

第四处,句中说产生“感化功能”,不能用“耳提面命”。

故选A项。

18.B【解析】A项,“呼吸……清幽境界”搭配不当。

C项,“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括号前已经把青年所处的“优美作品营造的境界”比作“风和日暖的地带”,故选项中“优美的作品”与前面不连贯。

D项,“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选项中“享受清幽境界”与后文的内容不连贯。

19.C【解析】句中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美育教育”重复赘余,“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育”后面不能再加“教育”;二是语序不当,应先“重视”,才能“提倡”。

A项,“美育教育”重复赘余;B项,“重视”与“提倡”的语序不当;D项,“重视”与“提倡”语序不当,“美育教育”重复赘余。

故选C项。

20.(1)④【解析】“画家不停地挥毫泼墨,数学家不停地演算推导,都锻炼着头脑的机敏性”这些
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材料与观点游离,应删去。

(2)“必定”改为“可能”“有时”“也许”“或许”皆可。

【解析】“必定”把或然误作必然。

(3)②修改为:就能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

【解析】原句颠倒了因果,应互换位置。

(每空1分,共5分)
21.①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或者人要当红花还是绿叶)②人应该做绿叶③举例论证(或者事实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论赛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开头的两段,可以推知双方的辩题为“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

根据“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推知正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红花”,进而得出反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绿叶”。

在“主持人”讲话后,双方都引述事例,所以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

参考译文:
段永,字永宾,祖先是辽西石城人。

他曾祖父段愄,在魏任官,为黄龙镇将,于是迁徙定居高陆的河阳。

段永从小有志向操守,乡亲们都称赞他。

魏正光末年,六镇动乱,于是携带老幼,往中山避难。

后来到洛阳。

任为殿中将军,逐渐升为平东将军,封为沃阳县伯,食邑五百户。

青州人崔社客举兵反叛,段永讨伐平定他。

进爵为侯,任命他做左光禄大夫。

当时有盗贼魁首元伯生,率领数百骑兵,西自崤、潼地区,东至巩、洛地区,攻陷坞壁加以屠杀,成为该地区的祸患。

魏孝武帝派遣京畿大都督匹娄昭讨伐他,匹娄昭请求率五千军队前往。

段永进言说:“此贼没有城池营栅,只靠抢劫来的财物作为供给,安定时便如蚂蚁聚集,走投无路时便像惊鸟飞散,攻取他在于迅速,不在于人多。

如果像星电迅速发动,出其不意,出动五百精骑,就可殄灭。

如果征集军队再去,他们必然远远逃窜,即使有大队兵马,也没有用处。

”孝武帝赞同他的计策,于是命段永代替匹娄昭,率五百骑兵讨伐。

段永侦察到贼所在之处,倍道兼进,将其击破平定。

帝西迁,段永当时未来得及跟从。

大统初年,联络宗族中人,暗中谋划归附。

秘密与都督赵业等袭击斩杀西中郎将慕容显和,将其首级送往京师。

凭功另外分封昌平县子,食邑三百户,任为北徐州刺史。

跟从擒获窦泰,收复弘农,攻破沙苑,都立有战功。

进爵为公。

河桥战役,段永力战先登,授予南汾州刺史。

多次升迁为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尔绵氏。

魏废帝元年,授任恒州刺史。

当时朝中权贵很多是其部下,谒见段永之日,车子塞满道路。

当时人都认为段永很荣耀。

孝闵帝登基,进爵为广城郡公。

入朝担任工部中大夫,调任军司马。

保定四年,升任大将军。

段永在朝廷内外历任各职,在所任职的地方很有声望。

轻视财物,喜欢贤能之人,朝廷与民间因此而敬重他。

前后多次增封食邑总计三千九百户。

天和四年,授任小司寇。

不久任右二军总管,率领军队出北路训练。

患病,在贺葛城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棺柩运回之时,高祖亲自去哭吊。

追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同华等五州刺史,谥号为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