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初中语文14
东北师大附中—(上)初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上)初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值: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测试(10分)(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5分)①庇.护()②玩耍.()③赋予.()④踱.进()⑤绽.出()⑥模.样()⑦附和.()⑧侥.幸()⑨拨.款()⑩逻辑.()(二)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5分)①不可思yì()②shì()可而止③不xiè()置辩④yì()想天开⑤鞠躬尽cuì()⑥fú()袖而去⑦相tí()并论⑧tú()劳无功⑨风声鹤lì()⑩鸿hú()之志二、古诗词积累(15分)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2.几处早莺争暖树,。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4.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5.姑苏城外寒山寺,。
(张继《枫桥夜泊》)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7.刘禹锡被贬官,一去二十三年,其中的辛酸与无奈无法言说。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他借用典故....抒发了自己贬离京城之久的感慨,这两句诗是:,。
8.文天祥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几经沉浮,备受折磨。
在《过零丁洋》一诗中,他就借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描写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境遇。
这两句诗是:,。
9.苏轼为人豁达,胸怀一颗爱国之心,虽被贬官多次但仍希望能为国效力。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就抒发了自己虽被调任但仍希望得到朝廷信任的强烈愿望,这两句诗是:,?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小壹同学在网站上查阅“批判性思维”相关资料时,读到了布鲁克菲尔德这本《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图书目录、试读内容以及读者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试读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这一说法出现在大部分问卷中。
约80%的学生声称,小组学习中那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他们受益最深。
似乎当同伴指出来的时候,学生更能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
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被同伴提问一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时的情形,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提出的不同角度当中,他们学到了很多。
不论是从它的预测性还是反复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发现都值得引起注意。
一节又一节,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学生不断地告诉我,正是通过小组学习中的同伴交流,才让有时十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血肉,更容易让人理解。
考虑到通过深度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假设和世界观有多难,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了。
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没有几个人能靠自己未完成,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这就像一条狗试图咬住自己的尾巴,抑或一个人试图在壁镜里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2020东北师大附中第五次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C【解析】A项,“已有了成熟的生态保护机构”与原文不符,那时只是刚出现生态保护机构。
B项,“是研究中国生态保护的最早文献”于文无据。
D项,“自南宋以后,这种设置保护生态环境机构的做法没有得到延续”属于主观臆断。
2.B【解析】“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就树立了科学发展观”错,齐国的做法只是契合了科学发展观。
3.D【解析】“达到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
4.C【解析】材料二第4段说的是“应激反应比较弱的普通人群,尚未达到临床标准时”。
5.D【解析】社交媒体不是专业团体,信息和报道未必可靠。
6.【答案】①针对媒体的措施: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强化事实,确保公众知情,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
②针对公众的措施: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③针对医护人员的措施: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④针对相关部门的措施: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⑤针对价值引领机制建立的措施:结合疫情防控,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价值引领机制,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7.A【解析】古诗中的炊烟是不伤感的,引用也不是为了对比。
8.【答案】第一问:①理直气壮的,调皮可爱甚至有些放肆;②自由的,活泼的,毫无顾忌;③无处不在,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息。
(每点1分,一共3分)第二问:作者在描写它们时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比如比喻(似那农家的儿女般)、拟人(炊烟是理直气壮的,是调皮可爱甚至有些放肆的)和排比(有的丝丝缕缕地溜出来,有的连哄带涌地挤出来,有的则粗细匀致地逸向一处)等。
(每点1分,一共3分。
不但要说出手法,还要举例)9.【答案】第一问:①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城市里面的确已经看不到炊烟了,作者是在表达对故乡那种亲密与温暖生活的追忆和怀念。
(2分)②作者是借此来表达对城市生活的疏离和隔膜,因为作者在舒适的城市中感觉不到愉悦,变得庸庸碌碌,思考和自由奔跑的能力都在减弱;(2分)第二问: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反复提及这句话,一是强化作者的感情表达,二是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2014东北师大附中四模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1.D【解析】原文第一段有“余杭的临平湖汉末出现过这种现象”的句子,“这种现象”指的正是前文提到的葑田。
2.A【解析】强加因果。
原文“更易形成淤塞全湖的葑田”与“这时葑田得到了大规模的治理”是转折关系。
3.B【解析】苏轼和范成大的行为不能推断出宋代人对治理葑田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高超的智慧,选项以偏概全,说法绝对。
且范成大行为的目的不能断定就是为了治理葑田。
4. B(帅:引导,带头。
)5. C(A ②为赵抃巡察无所不至,工作兢兢业业;B ①是赵抃上奏建议对君子的保护措施;②为赵抃治理时严而不苛;D ②为赵抃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6. B(原文的表述为“下公文通告各郡,在岭外为官的人有不能归葬的,都从他那里回去,可以供应他们路途费用”。
)7.(1)赵抃审察此事没有别的,说:“这只是酒食交往而已。
”惩处带头的人而释放了其他人,蜀地百姓很高兴。
(采分点:亡通“无”;是:这;特:只是;过:交往,各1分;句意1分。
)(2)大臣对此感到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是没有妨害的。
”(采分点:以为:以之为,对此感到;赖:依靠;伤:妨害;苟,如果,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进士及第,任武安军节度推官。
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视他为“铁面御史”。
他的言论着重想使朝廷辨别清楚君子小人,说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因为失误而受到谴责或失官,也应当保全爱惜,以成就他的德行。
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以参知政事监领,等到他任宰相后,仍然兼任原来的职务。
赵忭论述他应当免去,以保全国家制度。
又上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而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时做事以及奉命出使不守法令;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都免职离任。
请求到睦州担任知州,改变官职为梓州路转运使,改为益州。
蜀地路途远百姓弱小,官吏肆意做违法之事,州郡公开相互馈赠军粮。
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语文高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
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的论“劳动”等论述。
该论述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我们只消回顾一下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细心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马克思在下文又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补充: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
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
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
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
人在劳动中才开始形成社会。
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
”“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
吉林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科试卷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孟郊最重要的朋友和知音,非韩愈莫属。
孟郊与韩愈是贞元八年(公元792)进士科的同年友,但本次科考,韩愈及第,老诗人孟郊却名落孙山。
韩愈来看望孟郊,他没有因自己及第就觉得高人一等,反而为孟郊的淹蹇落魄而感伤,为他的被黜落而感到不平。
他在诗中宽慰这位前辈,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就愤郁愁闷,贫富荣悴,各有各的活法,没有高下贤愚之分。
无论你的处境如何,我们都永远支持你,敬重你。
韩愈之所以如此看重孟郊,除了因为孟郊是诗坛前辈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韩愈被孟郊鬼惊神哭的诗艺折服。
孟郊比韩愈年长十七岁,而登第却比韩愈足足晚了四年。
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其为人也。
孤高自许,向来不惮以人师自居,然在孟郊面前,却折节侍坐,甘心执弟子礼。
没有什么比韩文公的拜伏,更能说明孟郊诗歌的魅力了。
韩愈是中唐诗坛的领袖,而在某种程度上,孟郊之于韩愈,是友而兼师,孟郊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之高崇,可想而知。
孟、韩诗歌的奇思奥句,造就了贞元、元和诗歌新貌。
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李肇《唐国史补》对其内涵做了具体的阐释:“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
”平心而论,“流荡”“浅切”都谈不上“新”、“元和体”的“新”,是以怪、奇、丑、险在诗苑的竞相绽放而呈现新境的,即“元和之风尚怪”也。
东北师大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2007~2008学年东北师大附中初一年级语文科试卷下学期期中考试一、字词(10分)1.给加点字注音。
(4分)无端.()旌.旗()髭.须()差.役()踟蹰..()()溺.水()恣睢.()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6分)阴huì() quán()骨 yá( )门 bǐ( )谷祖jí() chī()笑 jiàn()落è()然和ǎi() diàn()农 xiāo()索 bǐ( )夷二、古诗词默写(15分)3.□□□□,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4.人生在世不称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6.但使龙城飞将在,□□□□□□□。
(王昌龄《出塞》)7.孤帆远影碧空尽,□□□□□□□。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运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的壮举的句子是:□□□□□□□,□□□□□□□。
9.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的意境雄浑、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写景名句为□□□□□,□□□□□。
10.杜甫《望岳》一诗中,写山集大自然之灵秀,极言山之高大的诗句是:□□□□□,□□□□□。
11.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请从古诗、词中找出具有这一特点连续的两句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
句子:,。
作者或题目:三、文言文阅读(15分)(一)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10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东北师大附中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2007-2008学年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初二年级语文试卷下学期期中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命题人:从立中;审定:唐雪晶)温馨提示:试卷平铺神气定,画笔在手竹在胸。
万马千军任驱使,运筹帷幄自从容。
千万注意卷面值3分呦!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2分)1、,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3、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4、,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5、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盛赞王维的诗歌,其中《使至塞上》中状写边塞风光的名句“,”即是代表。
6、《小石潭记》中微露作者谪居永州时的忧伤心境的两句话是:,。
7、《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运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的壮举的句子是:,。
8、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诗人的最爱。
很多诗人在诗中描摹了春天里各种动物和植物鲜活的情态,借以抒怀,请写出符合这一特点的连续的两句诗。
,。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马说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韩愈,字。
(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3.故虽.有名马()○4.不以.千里称也。
()11.请用原文回答:(3分)①文中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意思接近的句子是,。
○2作者在第二段中推究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12、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本文也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13.结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这与本文的观点如出一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练习
命题人:朱雪莉 2011、12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⑭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字,代著名家,之一,有《集》。
因被贬永州而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篁竹
..:(2)水尤.清冽:(3)坻.:
(4)嵁:(5)蒙络摇缀
....:(6)披拂
..:
(7)佁然:(8)俶尔
..:(9)翕忽
..:
(10)斗折
..:(11)犬牙
..:(12)差互
..:
(13)悄怆
..:(14)幽邃
..:(15)隶.而从者: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
2.作者怎样描绘潭上的景物的?
3.探究小石潭水源的语句有哪些?
4.作者对小石潭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如何?
四、课文理解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2.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了什么写法?
4.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第三自然段描写小石潭水源时,抓住了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7.小溪为何“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
”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深意。
9.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0.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的变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
《小石潭记》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全集》。
因被贬永州而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篁竹
..:丛生的竹子。
(2)水尤.清冽::格外。
(3)坻.:水中高地。
(4)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蒙络摇缀
....: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6)披拂
..:随风飘拂。
(7)佁然:呆呆的样子。
(8)俶尔
..:忽然。
(9)翕忽
..:迅速。
(10)斗折
..: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11)犬牙
..:像狗牙那样。
(12)差互
..:参差不齐。
(13)悄怆
..:忧伤的样子。
(14)幽邃
..:幽静深远。
(15)隶.而从者:跟随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作者怎样描绘潭上的景物的?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探究小石潭水源的语句有哪些?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作者对小石潭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如何?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课文理解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表明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移步换景”的写法,一步步地引出小石潭的景色。
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拟人修辞。
4.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澈透明。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用动静结合、定点特写、拟人修辞描写鱼的活泼快乐,写出水的清澈透明。
无一水字,却处处写水。
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及拟人修辞,既写出了鱼儿的活泼快乐自由,也抒发了作者的快乐。
6.第三自然段描写小石潭水源时,抓住了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
7.小溪为何“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
”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深意。
作者被贬官至此,面对未来,作者一片茫然,因此借岸势的参差不齐写出了自己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9.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气氛。
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贬居后的凄苦、孤寂、悲凉。
10.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
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
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
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凄苦、孤寂、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
所有这些都是作者身世遭遇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