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心源性猝死的大数据分析与模型

心源性猝死的大数据分析与模型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Arrest,简称SCA)是指心脏突然发生临床上致命的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及血液循环中断的一种疾病。
SCA的发生率较高,且致死率也很高,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SCA的发病原因及早期预警机制,大数据分析与模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手段。
本文将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模型来研究心源性猝死的相关问题。
一、收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为了进行大数据分析,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数据库。
我们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数据,比如从医疗机构获取病患的病历数据、从电子健康记录系统获取病人的监测数据等。
这些数据将为我们后续的分析和建模提供有效的材料。
二、特征选择与数据清洗在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进行特征选择与数据清洗的工作。
特征选择是指从大量的特征中选择对研究目标有意义的特征,而数据清洗则是为了去除异常数据和噪声数据,保证数据的质量。
特征选择和数据清洗是大数据分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在完成数据清洗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手段来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和关联。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找到不同患者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关联分析找出与SCA相关的危险因素等。
同时,我们可以建立预测模型来预测个体患病风险。
例如,通过监测心电图数据、心率变异性等指标,结合已有的病例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个体是否存在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四、模型评估与改进建立模型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评估模型的好坏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比如准确率、召回率、F1-score等。
如果模型效果不理想,我们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模型的改进和优化,提高预测准确性。
五、应用与展望心源性猝死的大数据分析与模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病例讨论记录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I. 病例概述。
1.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张某某。
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_吴家辉

中国当代医药2016年1月第23卷第1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3No.1January 2016·临床研究·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吴家辉1钟伟济2杨笑芳1吴轶赟11.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急诊内科,广东中山528415;2.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广东中山528415[摘要]目的探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特点以及死亡原因。
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治过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应临床记录资料的整理与非心源性猝死人群对比,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上的特点,探讨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从而找出预防、减少该疾病的方法。
结果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60岁之前,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之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心源性猝死患者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2.8∶1。
本研究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占64%,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死因明确的患者中死于情绪波动的患者占多数。
结论心源性猝死患者(尤其是50~60岁)应当入院进行治疗,避免由于过度操劳等情况带来的情绪波动。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临床分析;病因;发病特点[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1(a )-0026-03Clinical analysis on 400ca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WU Jia-hui 1ZHONG Wei-ji 2YANG Xiao-fang 1WU Yi-yun 11.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Cheng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15,China;2.Chen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15,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s and causes of death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Methods 400ca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08to April 2014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ir clinical materials were arrang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on-cardiac sudden death cases.The ages,gender propor -tion,and disease features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the prevention measures.Results The SCD patients were mainly 50to 60years old.Before 60years old,the incidence of SCD increases along with age,while after 60years old,the incidence goes down.As to the gender of patients,males were more than females,with a ratio of 2.8∶1.In this study,64%of the SCD patients had coronary heart disease.According to interview and inves -tigation,among patients with explicit cause of death,emotional fluctuation was the most common cause.Conclusion SCD patients (especially those between 50~60years old )should be treated in hospital to avoid emotional fluctuation caused by overfatigue and other reasons.[Key words]Sudden cardiac death;Clinical analysis;Pathogenesis;Clinical characters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急性症状发作后1h 内患者丧失意识导致的自然死亡。
老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

老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老年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此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心源性猝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尸检结果。
结果48例患者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35例,冠心病9例,高血压4例。
合并疾病:左心功能不全38例,糖尿病2例,脑梗死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2例。
血清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为2.8~9.1 g/L,平均为(5.5±1.2)g/L。
45例患者的心电图ST-T不正常。
无痛性心肌缺血表现者35例,复杂室心率异常者30例,其中LownⅢ级5例、Ⅳ级23例、Ⅴ级2例。
左室肥厚28例。
患者室腔均大,其中存在心尖部室壁瘤1例;患者主要冠状动脉内存在2支由于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狭窄91%~99%,1支狭窄45%~80%。
患者左右冠状动脉以及动脉分支均发生弥漫的重度粥样硬化(Ⅱ~Ⅳ级),均存在局部或是小灶性陈旧性心肌梗死。
结论对于老年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以及诱发因素必须高度重视,降低老年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关键是予以及时预测与积极防治。
标签:心源性猝死;老年;临床分析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因其心脏病发作发生的突然性出乎意料的死亡[1]。
各种心脏病都可能发生猝死,因大部分SCD患者均于医院外发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心源性猝死(ESCD)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安全,ESCD因其具有的死亡率高与发病急等特点亦成为国内外各医疗机构关注的重点。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ESCD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此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ESC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现将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48例ESC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所选对象均通过老年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标准予以确诊。
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病例讨论记录范文英文版Heart Failure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A Case Study DiscussionHeart failure is a serious medical condition that occurs when the heart is unable to pump enough blood to meet the body's needs. It can b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iabetes. In some cases, heart failure can lead to sudden cardiac death, a condition in which the heart suddenly stops beating, often without warning.Recently,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failure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The patient, a 65-year-old male with a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room with shortness of breath and chest pain. Upon further evaluation, it was determined that he was in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was at risk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The medical team quickly initiated treatment, including diuretics to reduce fluid buildup in the lungs and medications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Despite their best efforts, the patient's condition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and he ultimately experienced sudden cardiac death.This case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to prevent sudden cardiac death. It also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heart failure and ways to improve outcomes for patients at risk.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病例讨论记录范文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医疗情况,当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的需求时会发生。
心源性猝死58例临床分析

心源性猝死5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方法:对发生心源性猝死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包括:发病的病因,诱因,年龄,临床表现等。
结果: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病因,猝死常见的直接原因是室性心律失常。
结论:应高度重视心源性猝死的诱因及病因,尤其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控制,及时发现猝死的先兆症状,并给予积极的心肺复苏是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和减少死亡的关健。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冠心病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健康人、病情稳定或处恢复期的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
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也有24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突然中断,意识丧失,未及时救治发生生物学死亡。
往往发生于即刻、数小时,一般不超过6h。
其发生具有自发性、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严重威胁人类生命。
我院急诊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接诊心源性猝死患者58例,现就其临床表现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
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29岁,平均56.5岁。
1.2 猝死前主要疾病冠心病2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缺血性心肌病4例),高心病8例,肺心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风心病5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5例,糖尿病心肌病2例,健康人4例。
结果显示,冠心病是SCD的第一大病因,在冠心病性猝死中,以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最为多见。
1.3 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31例,平均年龄58.7岁,平均病程12年,高胆固醉23例,平均年龄55.3岁,平均病程10年,糖尿病10例,平均年龄57.5岁,平均病程6年,动脉粥样硬化43例,平均年龄60.7岁,平均病程16年,吸烟22例,平均年龄55.7岁,平均病程19年,饮酒9例,平均年龄54.4岁,平均病程17年。
4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临床分析

4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病因,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
方法:对4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进行年龄、性别、猝死前主要疾病、诱发因素、地点等项内容临床分析。
结果:心源性猝死患者,50岁~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女性=∶1。
其中%为冠心病患者,%患者有情绪不稳,%患者猝死院外。
结论:及早和长期干预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减少冠心病发生,避免诱发因素,有望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冠心病;临床分析心源性猝死指健康人、病情稳定或处恢复期的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突然、快速、没有预料的自然死亡。
近年,心源性猝死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本文旨在对4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病因、诱发因素等进行临床分析,寻找较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
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急诊科2004年6月~2006年5月的4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病例,男性33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2岁,平均岁,全部符合心源性猝死诊断标准,对年龄、性别、猝死前主要疾病、诱发因素、猝死地点等项内容进行临床分析。
2 结果年龄4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病年龄情况见表1。
表1 4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病年龄情况比较略性别男性33例,女性9例,男性∶女性=∶1。
猝死前主要疾病冠心病24例,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
高血压心脏病3例,占%,扩张型心肌病2例,占%,心肌炎1例,占%,心包炎1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预激综合症1例,长QT间期综合症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糖尿病心肌病1例,健康人4例,占%。
诱发因素有诱因可寻者32例,其中情绪不稳14例,占%,过度劳累6例,心理压力大3例,用力排便2例,口服利尿药3例,剧烈运动2例,过量饮酒1例,发热1例,诱因不明10例。
地点院外30例,占%,院内9例,占%。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应对措施

‘●
●
’◆
一 ◆
r ●
¨◆ ¨
r● -
I● l
●
● ◆
◆
・ ●
’◆ ◆
I● ●
l I●Biblioteka ’ ● 一 ●1● 同时加服 胃黏膜 保护 剂 ; 原有 溃疡者 , 对 应在病 情控 制后 使用 甲基泼 尼松 龙 。 ②并 发或 加重感 染 。 多见 于 病 情较重 、 体质 较弱者 , 易诱发 真菌 、 容 病毒 、 细菌 等
( 稿 日期 : 0 90 —4 收 2 0 — 72 )
纤 维素性 支气管 炎又 名纤维 蛋 白性 支气 管炎 、
中阑 临 床 护理 2 1 oo年 1 第 2卷第 1期 月
C ieeCii l rig Jn ay2 1 , 12 No 1 hn s l c s ,a u r 0 0 Vo. , . n a Nu n
症状 。 引起激 动 、 眠 , 别可诱 发精 神病 。 可 失 个 有精 神
致 窒息 报道 【 。 维 素性 支 气 管炎 患 者 在 病 因治 疗 2纤 ]
及对症 支持 治疗 基 础 上加 用 甲基 泼尼 松 龙 治疗 , 总 有效率 为 10 。 0 甲基 泼尼 松 龙 为 糖 皮 质激 素 , 抑 可
病史者 , 可能会 加重 已有 的情绪 不稳 。 可适 当使用 安
定 等镇静 药 。 类 肾上 腺皮 质功 能亢进 综合征 。 向 ④ 如 心性肥胖 、 月脸 、 毛 、 满 多 浮肿 、 血钾 、 低 糖尿 、 高血 压
制炎症 介质 的产生 , 降低 毛 细血管 的通透 性 , 减少血
浆外渗 , 减轻 上呼 吸道黏 膜 的充血水 肿 , 血管 收缩 使 作用加 强 , 炎及 抗免疫 反应 效果 明显 。 抗 密 切观 察用药 后反应 , 强一般 护理 、 加 心理 护理 及生命 体征 的监测 是患 者早 日康复 的关 键 。 参 考 文 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目的探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特点以及死亡原因。
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治过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应临床记录资料的整理与非心源性猝死人群对比,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上的特点,探讨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从而找出预防、减少该疾病的方法。
结果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60岁之前,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之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心源性猝死患者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為2.8∶1。
本研究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占64%,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死因明确的患者中死于情绪波动的患者占多数。
结论心源性猝死患者(尤其是50~60岁)应当入院进行治疗,避免由于过度操劳等情况带来的情绪波动。
标签:心源性猝死;临床分析;病因;发病特点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患者丧失意识导致的自然死亡。
心源性猝死具有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的特点。
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率和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剧增,心源性猝死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
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性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由此可见,对其临床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选择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其发病特点及死亡原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2008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治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从症状开始到死亡时间间隔不超过6 h)[2]。
上述患者的年龄19~75岁,平均(48.23±2.77)岁,其中男性患者296例,占74%,女性患者104例,占26%。
为了准确地判断心源性猝死患者所患疾病特点,本文随机抽取我院同期间343例非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24~68岁,平均(43.22±1.77)岁,其中男性患者201例,占58.6%,女性患者142例,占41.4%。
分析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上的特点,探讨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整个研究在心源性猝死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找出所选患者的死因并做好相关记录。
为找出患者的病理数据,需要对患者的心脏标本进行处理,按照国际通用的病例检测标准,首先对患者的心脏标本进行常规检查,相关医护人员使用手术刀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取出患者心脏左室前壁、乳头肌、左心耳、冠脉等部位,测量左心室壁的厚度,如果厚度>1.2 cm,则可判断存在左心室肥厚的现象。
安排医护人员对研究的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前资料进行整理,包括患者性别、死亡时的年龄等基本信息,找出各项信息的特点,分析预防、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方法。
1.3 观察指标观察心源性猝死患者和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性别,探讨相应数据的特点,分析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找出避免、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年龄特点分析相关记录数据可知,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并以60岁作为分界线,60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则逐渐降低(表1)。
2.2 性别特点分析相关记录数据可见,男性患者有296例,女性患者有104例,男女比例为2.8∶1,由此可知心源性猝死在男性群体中更常见。
2.3 患者所患疾病情况的比较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前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心源性猝死的400例患者中,有256例(64%)患者生前患有冠心病,54例(13.5%)患有急性心肌梗死,28例(7%)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4.25%)患有缺血性心肌病,18例(4.5%)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3.5%)患有扩张性心肌病,2例(0.5%)患者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2.00%)患有心肌炎,5例(1.25%)患有甲亢性心脏病。
对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343例患者中有129例(37.61%)患有冠心病,30例(8.7%)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甲亢性心肌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率分别为5.54%、4.66%、3.50%、2.92 %、2.04 %、1.17 %、0.29%,115例(33.57%)患有非心脏性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4 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走访调查患者死前接触的家属以及护士发现,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299例死因可以明确,其余101例死因不明。
死因明确的患者中有114例的死亡由于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引起,53例患者由于过度疲劳导致死亡,32例患者在过度饮酒后死亡,30例患者担心自己的病情从而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死亡,23例患者由于高温引起死亡,21例患者在排便过程中太用力死亡,21例患者在剧烈运动后死亡。
由此可见,情绪波动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3 讨论心源性猝死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以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最为常见[3]。
本文研究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以冠心病为主,占总数的64%,而其余各类心肌病患者也占有一定比例。
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由于快速出现心率失常导致死亡,根据相关的临床数据可以发现,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前自身神经系统不稳定[4],情绪波动较大,受到较大刺激,亦或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其突然死亡[5]。
本文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明确死因的299例患者中有114例死于情绪波动,53例死于过度疲劳。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范围越来越广。
资料显示,最易患心源性猝死的人群是45~60岁的男性,本文研究后得到的数据与之相差不大。
该年龄阶段的男性由于工作、家庭关系等因素养成抽烟、喝酒、不爱运动等恶习,从而导致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处于异常偏高的状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随之上升,而这些均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冠心病又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死因[6-8]。
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亡是不可预知的,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记载,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的心律失常、胸痛、眩晕、呼吸困难等,随之便是心跳骤停,这时候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不能感知患者的心音和脉搏,也测不出患者的血压等[9]。
观察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电图可以看到,患者在几次痉挛性呼吸时其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抖,冠心病作为一种心源性猝死的重要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患者由于剧烈活动或者情绪波动,会突然感觉到心前区疼痛,这种疼痛由心前区逐渐蔓延至手臂等地方,严重时甚至可以蔓延至手指部位[10-12]。
据不完全统计,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大约1/3的人会猝死,这就是常说的猝死型冠心病,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冠心病患者还会时常感觉到发热、惊恐、恶心等[13]。
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死亡方式,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经过大量的临床分析显示,避免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方法就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导致冠心病的根本原因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14-15],相关医疗机构建议,为降低“三高”,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习惯以及改掉恶习,在戒烟、限酒及控制饮食的同时,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
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定期进行检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加强自身对心源性猝死的了解和预防[16]。
[参考文献][1] 王美丽.心源性猝死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4):2866-2867.[2] 苏波,张燕翔,汪浩,等.高血压性心脏病猝死者心肌连接蛋白43的表达[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3):385-387,394.[3] 郑毅.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8):3528-3529.[4] 张方芳,李勋,丁兵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1):1142-1146.[5] Garg A.Primary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Challenge the guidelines[J].Indian Heart J,2015,67(3):203-206.[6] 罗良涛,赵慧辉,冯玄超,等.中医医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9):645-648.[7] 王剑利,吴寿岭,李云,等.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017-1020,1023.[8] 熊琴梅,陈智军,胡金柱,等.心肌病猝死高危患者无创预警参数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2):97-100.[9] Semsarian C,Sweeting J,Ackerman MJ.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J].Br J Sports Med,2015,49(15):1017-1023.[10] 易莉莎,姚尚龙,武庆平,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2):245-248.[11] 赵敏,黄生耀,黄建群.急性心脏事件体表心电图预警[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11):1044-1053.[12] 李厚荣,何娟,杜国伟,等.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9):678-680.[13] 刘明博,朱士胜,刘剑波,等.扩张型心肌病猝死患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9):690-691.[14] Vaideeswar P,Regi P.Supravalvular aortic stenosis with sudden cardiac death[J].Ann Pediatr Cardiol,2015,8(2):134-136.[15] 黃剑,陈建昌,徐卫亭,等.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J].江苏医药,2015,41(9):1020-1022.[16] 王君,张立晶,朱海燕,等.中西医结合救治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休克1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6):70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