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评价

王安石变法评价
王安石变法评价

王安石变法评价

历史152吴枚1.部分同意。理由如下:

推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虽然变法推行的时间不长,但得到很好的效果。在熙宁间的六、七年内,京畿及各路兴修水利共一万七百余处,溉田三十六万多顷,等于全国垦田数将近十分之一,令人民得到好处。均输、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法之初步施行,有利于抑制豪强缙绅、高利贷者和富商大贾,给贫苦百姓带来一定好处。由三司制定的国家预算,大大裁减了冗费支出,每年可节省行政费十分之四。荒地的开垦和方田的丈量也使得政府税收有所增加。冗员冗兵的裁减,不仅使府库比前充实,也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当时全国保甲民兵约七百余万,为仁宗朝兵额之六倍,但训练费用仅占以前募兵费的五分之一。神宗时对辽、西夏作战虽仍不利,但熙宁六年曾收复了熙州、河州、洮州、岷州等地,使国防稍有改善,而神宗,哲宗二朝得获短期之安定局面。

但是,革新是很不容易的。先要有人敢创新,后因人们习惯旧事物,不接受新事物,会用尽方法去阻挠新事物的产生。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限制了他们对农民的剥削,打击了他们的经济特权,因此他们纷纷向神宗递上奏章和文书,攻击变法。这因此成为导火线。在进行变法前,王安石为人刚愎自用,未能接纳保受派的意见,使司马光等「旧党」大臣群起抨击,遂使新政的推行,倍觉困难。而王安石的变法中,朝臣认为新政违反祖制,有些富豪因新政损害他们的利益,故激烈反对。而且,王安石急于求成,在短短数年内,次第颁布纷繁的法例,一事未已,一事又兴,很难收到实际的成效。另用人但求拥护新法,而不问其品格,故幸进小人如曾布、魏继宗等均为所用,日后在变法派中起了分裂、破坏的作用。

自宋初以来,各级官员冗滥无能,基层吏胥贪墨枉法,故欲富国强兵非先澄清吏治不可。而王安石变法注重于理财,忽略了行政之改革。以百孔千苍之各级行政而欲其负责推行重大之变法,自不可能。在内政亟待改革的形势下,王安石又屡启边衅,对西夏等用兵,结果作战失利,使辽乘机略地,既损国威,又耗国力。加以久旱成灾,饥民流离失所,守旧派遂以天怒人怨为藉口,大肆攻击新政,使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亦大为动摇。新法本身也有缺点,例如贷款给农民,取息二分,仍嫌过高;农民借款容易,往往超借而难以清还。以上种种因素令都是导致黄安石变法失败的,其中变法主要在与保字势力的激烈争斗中败下阵来。

通过上述观点,我同意部分观点。

2.进一步探究:

王安石变法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与消极性的:

积极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调

整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④变法中实行的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等的措施,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且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消极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③变法过程上,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开题报告】王安石词主要特色论析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王安石词主要特色论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在诗文方面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但比起北宋其他几位大家,关于王安石的研究显得相对冷清,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其诗文及政治思想,他的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地位。王安石的词留存较少,但数量少并不代表没有研究的价值。对于王安石词,一些论者历来采取褒贬不一的态度。对他的词持批评态度的人物代表有李清照,她在《词论》中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对他的词持赞赏态度的人物代表有清代的刘熙载,他指出:“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惟未能涉乐必矣,言哀已叹,故深情之士无不问然。” 笔者较赞同后一种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认为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主张都赋予了他的词独特的色彩,王安石词在宋词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将在对王安石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词的主要特色,并探索这些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使人们对王安石的词有更加进一步的了解。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引言 一、王安石词的主要题材 ㈠咏史词 ㈡咏物词 ㈢禅理词 ㈣描景词 ㈤闲适词 二、王安石词的主要特色 ㈠脱离艳科 王安石词的创作背景:唐五代以来,在词的创作方面有着绮靡的风气,内容大都为男女恋情和伤怀别远,北宋初期的词也大多如此,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的词力求在题材上脱离艳科传统,“一洗五代旧习”。

㈡以禅入词 禅理词在王安石的所有词作中占了很大比重,有11首之多。 1、后人对王安石禅理词的不同评价: 后人对王安石禅理词评价不一,有褒有贬,但笔者认为王安石的禅理词有他独有的特色,从这些禅理词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所尊崇的佛禅思想。 2、王安石禅理词中所体现的佛禅思想 ⑴、以心为本,随缘自适——高扬心灵的地位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烦恼。 ⑵、“忘机”——心灵创伤的自抚。王安石的禅理词大都作于罢相后,变法的失败在王安石的心灵中或多或少投下了阴影,他只能在禅境中忘怀世间的纷争,寻求心灵的抚慰。 ㈢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王安石就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创作主要包括下面两个部分: 1、集句体词的首创:王安石先在自己的诗中尝试了集句体,然后将这种形式运用到了词中,“集句成篇,借他人语句,表自身情感,创自己意境”,他是集句体词的发起人。 2、开豪放先声:王安石开豪放先声的作品主要体现在他的几首咏史词中,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打破了所谓的诗词分工论,把词提高到诗的地位,使词不仅可以言情也可以言志,直接为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苏轼和辛弃疾等人词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三、王安石词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人生经历对他的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安石作为一代名臣,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他词的创作必然产生了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革失败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对他的生活和心境都产生了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词的创作。 2、佛禅思想的影响: (1)、王安石与佛教的渊源,与佛教中人的交往。 (2)、王安石对佛教经典做过深入研究。 3、诗学思想的影响:诗作为个人抒情的传统比词要悠久得多,文人以词写心之时,必然要受到诗的影响,甚至成为其潜在的心理背景。王安石在诗的创作方面开始得较早,成就较词也要高,他在晚年写诗的同时尝试写词,诗学观念对他词的创作显然会有影响。 结束语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 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 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 1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王安石变法[1]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 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积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2变法前奏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后强化演练 1.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A.对上级趋炎附势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 答案:B 2.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的措施是() A.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 C.免役法D.均输法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是物资需求与供应,与物资流通有关,排除A、C两项;但其涉及官府,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排除B项。 答案:D 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故本题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项错误。 答案:D 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D.市易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A、B、C三项主要是关于农业的措施,D项是维护市场的措施。 答案:D 5.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王安石富国之法的内容,而富国之法推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针对的是北宋财政困难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三不足”原则 【摘要】春秋末年,孔夫子给奴隶制唱挽歌时提出了著名的“三畏说”,即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否则即为“小人”。一千五百年后,熙宁变法的总导演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说”,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在“评法批儒”时代,“三不足”成为王安石作为法家代表的勋章,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在变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王安石运用“三不足”之说猛烈攻击北宋的官绅豪强大地主阶级及其所奉行的传统政策,从而推动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革新“三不足”原则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改革变法活动中,王安石变法因其规模大,时间长,史料丰富,影响深远,毁誉不一,历来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建国后,新中国史学界的基本观点,主张王安石变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了大地主的兼并行动,对广大农民实行让步政策,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及其评价的问题,史学界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迄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历史学家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就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做具体的阐述,略述其在变法革新过程中的进步作用。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由此开始了变法革新之路,而关于“三不足”之说也正是由此开始流传的,想必正是王安石本人在这时对“三不足”精神特别强调,这表明他在从事“造端宏大”的变法革新之前,就开始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了[1]。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要变法革新,即是要改变自宋建立以来所奉行的一些政策法令,必然要损害到官绅豪强特权阶层的既得权益,因而必定要得到他们的拼死反对[2]。为此,于熙宁二年的春天,王安石对宋神宗说:“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3]”这几句话,虽是劝说宋神宗的,却表明了王安石勇敢直前,敢于斗争的态度与信念,而“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原则,就是王安石为迎接这场战斗而提出的,用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战斗原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这三个原则对扫除思想障碍,打退守旧派人物的进攻起了很大的作用[4]。 关于“天变不足畏” 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思想是继承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荀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加以强调之,而这并非是出于一时之激,早在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丧返回江宁,服除之后,他就撰写了一篇“天变不足畏”《〈洪范〉传》,驳斥了汉儒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开题报告】论赵良嗣与宋金“海上之盟”

开题报告 人文教育 论赵良嗣与宋金“海上之盟”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在在北宋末年的徽宗朝,似乎了进入了“太平极盛”,史书中所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不识干戈”等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不曾想,就在宋、金联合灭辽后仅仅两年时间,随着北方金朝铁骑的两次大举南下,表面上繁盛一时的北宋王朝便土崩瓦解,不仅两位皇帝,而且数千大臣、宗室、后宫统统成了金人的俘虏,酿成了著名的“靖康之祸”。 对于北宋的速亡,南宋以降,人们为之迷惑不解,长期以来深刻反思不已。有人将其归结为宋徽宗、蔡京君臣的昏庸无道、文恬武嬉;有人把它归祸于王安石变法;还有人认为北宋不该和金人联合灭亡辽国。如此观点,不一而足。 对于其中被认为导致北宋灭亡的宋金“海上之盟”,后人亦多有研究,提出了不少看法。然而,就该盟中的关键人物赵良嗣,却少有人关注。赵良嗣,原名马植,辽末、北宋末燕(今河北省北部地区)人。世为辽大族,官至光禄卿,他南下献策,后来又七次出使金朝,负责盟约的签订和执行。因反对收纳张觉,被削职。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因金兵南侵,贬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处死。对于赵良嗣其人,有人赞扬他聪慧,但更多人称其奸诈,最后被打入《宋史·奸臣传》。赵良嗣的悲剧,值得关注。 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赵良嗣这个人物入手,考察他的生平事迹,系统梳理赵良嗣七次出使金朝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分析赵良嗣在宋、金海上之盟中的作用、贡献,用辩证的历史眼光评价赵良嗣其人其事,揭示其悲剧产生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廓清这段历史,就是对当前中国现实,亦不乏历史的启示。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序言 从北宋的灭亡教训切入,引入赵良嗣以及宋金“海上之盟”。 二、南下献策 1、赵良嗣的其人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2016年历史考研真题

2016年历史考研真题(全国统考) 21、弭兵运动 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之间势均力敌,疲于攻占,进入两强相持阶段。此时中原小国也因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普遍厌战,于是出现了以宋国发起的两次弭兵会盟。第一次在前579年,第二次在前546年。此后,晋楚40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种形势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22、嘉定和议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双方再一次订立和议。和议规定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为三十万匹、两;犒军银(赔款)三百万贯;维持原来边界。嘉定和议后,宋金都日益衰弱,无力再发动战争。 23、明代司礼监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司礼监在明初没有太大权利,明中叶后,皇帝不理朝政,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披红大权,实际上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 24、十通

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三、史料分析题: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9(1)、材料一中“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是指鸦片泛滥,大量中国人吸食鸦片,导致建康受损,身体素质下降,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为了购买鸦片,白银大量流失,导致饷银不足。材料三中“浙洋之事”是指英军攻打舟山,“羁縻”是指清廷设法安抚英军,与之和解。 (2)、林则徐希望在销毁鸦片的同时,尽量不与外国开战,然而英军如侵,在他看来是以下犯上,应当尽量招抚,同时要做好防务,把广州的税收大量投入到军事建设中。 30(1)、议事会是雅典民主的核心体制,最开始是四百人议事会,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改成了五百人议事会人民指的是希腊成年男子,不包括没有选举权的奴隶和外邦人蒂奥尼所斯指的是希腊酒神,这个节日是祈求葡萄种植能够丰收和酿酒的保护。 (2)、雅典的城邦政策集中表现为民主政治。(1)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2)其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500人会议、民众法庭,它们掌握充分的权力;(3)原来的氏族贵族势力则被铲除殆尽。雅典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中文名王安石变法/熙宁变 法/熙丰变法 变法时间1069年—1085年 变法人物宋神宗、王安石新法内容青苗法、市易法、三 舍法等 反对派司马光等旧党变法结果失败 变法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 贫积弱的局面 变法影响 北宋进入党派之争的 泥淖 1背景 ?三冗危机 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内忧外患 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 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 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2过程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没被仁宗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

王安石变法

中国财政史 之王安石变法 张婷婷 (财经学院财政10 学号:1190110014023) 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均输法;二农田水利法;三青苗法;四募役法;五方田均税法;六市易法;七将兵法;八保甲法;九保马法;十军器监法。"虽然历史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变法活动,那么即使是一次失败的变法,那么我们也还是可以从得到启示。 关键字:王安石变法背景影响评价启示 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所经历的变革都在不断的推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变革更是对国家的繁荣昌盛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虽然有些变法失败了,但是仍然对后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代明君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那就让我们以史为镜进行探索,直面王安石变法,同时对我国现代化改革进行有益的借鉴。 千百年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褒贬不一,而作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应该是那些正面的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吗?梁启超则对王安石变法给予了这样的肯定“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的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倾之坡,其气节岳然若万刃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功,适用于时代之要求而求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能废。”梁启超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那我们从中又能够学到什么呢?

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当时的北宋阶级矛盾尖锐。而同时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同时西夏与辽国不断产生冲突。当然也免不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当时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激烈。同时“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的就是:冗官、冗兵、冗费。冗官,指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冗费,冗官、冗兵,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而“积贫”“积弱”,导致百姓生活困难。“积贫”“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积弱”指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而“三贫两积”问题则不断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这时王安石变法就应运而生了。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机构改革、赋税改革、兴修水利、军队改革、改革科举、等几个重大改革。这里我只针对其经济改革方面对王安石变法做一个简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2、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 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 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 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 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 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 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 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战国·佚名 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 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29.《逸周书》战国 30.《国语》战国 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 34.《史通》唐·刘知几 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宋·王溥 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38.《通典》唐·杜佑 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 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42.《贞观政要》唐·吴兢 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 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 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 二、专著: 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4.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王安石变法教案

王安石变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说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 (2)识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3)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获取整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3)通过研读史料,学会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改革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变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这段材料? 学生:在“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教师:哪三不足?大家能说一下吗? 学生略做思考。 教师:同学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教师:“三不足”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笔具有永恒光辉和现实意义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近千年前的北宋 重温王安石是如何以三不足精神为指导进行变法的。首先大家看屏幕,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看屏幕。 (二)预习诊断 教师:同学们根据导学案已经对本单元和必修中的相关内容做了预习,下面我要检测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思考屏幕上这道题。同桌间可以交换一下意见。 【模块链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 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你的预习成果? 学生甲回答:措施(1)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学生乙回答影响(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学生丙回答联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

宋代文学学习参考文献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宋初诗歌流派 参考文献: 1、《小畜集》 [宋] 王禹偁撰《四部丛刊》本 2、《林和靖诗集》四卷 [宋] 林逋撰沈幼征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3、《西昆酬唱集注》二卷 [宋] 杨亿编王仲荦注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 4、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5、陈植锷《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6、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全集》 [宋] 欧阳修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本 2、《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三十卷 [宋] 梅尧臣撰朱东润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3、《苏舜钦集》十六卷 4、[宋] 苏舜钦撰沈文倬校点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 5、葛晓音《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6、朱东润《梅尧臣传》,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 7、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 8、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第二章北宋词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参考文献: 1、《乐章集校注》三卷

[宋] 柳永撰薛瑞生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排印本 2、《张子野词》二卷 [宋] 张先撰吴熊和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 3、《珠玉词》 [宋] 晏殊撰胡思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 4、《六一词》 [宋] 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 5、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6、谢桃坊《宋词概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排印本 7、施议对《论“屯田家法”》,《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 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4年印行 8、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排印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参考文献: 1、《东坡乐府编年笺注》三卷 [宋] 苏轼撰石声淮、唐玲玲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2、《豫章黄先生词》 [宋] 黄庭坚撰龙榆生校点中华书局1957年排印本 3、《晁氏琴趣外篇》六卷 [宋] 晁补之撰刘乃昌、杨庆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4、《小山词》 [宋] 晏几道撰王根林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 5、《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 [宋] 秦观撰徐培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排印本 6、《东山词》四卷 [宋] 贺铸撰锺振振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 7、《清真集》二卷 [宋] 周邦彦撰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 8、[日] 青山宏《唐宋词研究》,口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 9、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 10、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 11、钱鸿瑛《周邦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 12、赵治中马成生《周邦彦评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专题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论证

王安石变法文献综述

政府职能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及启示文献综述 摘要:在查阅了大量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及启示的文献资料,搜集、分析、归纳了多方的观点,主张客观的去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反对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片面的看待王安石变法,结合目前王安石变法研究现状,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一些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文献王安石变法评价 王安石变法是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古今中外,研究者不乏其人,成果斐然。自元祐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以来,迄今历史已经走过了九百多年。九百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以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仅以20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论王安石变法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著达90余种,发表的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衷一是。“大抵自来论介甫,其毁之者,凡一谋一法,只须其谋其法之出于介甫,则不问事实,而一切有非而无事。其誉之者,则又只须其谋其法之出于介甫,亦不问事实,而一切有是而无非”熊公哲《王安石攻略》第151页。“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了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候外庐《中国思想通史》495页。这段时间又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清代末年梁启超开创的运用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王安石及其变法重新评价,第二个阶段是20年代至40年代,这个时期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逐步受到重视,这个时期发表的文章共有93篇,其中关于王安石本人及其政治思想有20篇,关于变法29篇,关于王安石经济思想,政策18篇,关于哲学6篇,关于诗文18篇。第三个阶段是50年代至1965年,随着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内地史学的正统,众多宋史研究者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探索历史规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到1964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随着“左”的阶级斗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跟着对文艺界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宋史学界有些学者也展开了批判活动,这一时期共出版著作两种,文章52篇,其中王安石及其变法25篇,王安石经济思想和政策1篇,王安石思想5篇,文学11篇,教育1篇,人物9篇。第四个阶段是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成为有些人的阶级斗争工具,王安石及其变法被肆意歪曲,王安石被加上了“法家”的桂冠。第五个阶段是1977至2000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大陆学术界也开始了繁荣的春天,有关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也走上了正轨,同时,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大,新生的力量逐步增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大大增加。 目前,学术界对于王安石变法及其研究状况,集中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王安石变法总体的评价。对于第一点王安石的总体评价,这一方面成果最大,分歧也最大。第一种观点是一宋史前辈邓广铭先生和漆侠先生为代表的,认为王安石变法发展了生产,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因而对变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种观点认为变法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的再分配,将权利收归朝廷,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予以否定。第三种观点认为王安石变法本身具有复杂的性质,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反动的一面,应针对变法具体措施具体分析。他们所争论的是王安石变法到底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第二,关于王安石变法措施的研究。学术界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分歧,分歧主要是集中在对各项措施实施后的评估上。邓广铭先生和漆侠先生对变法的后果予以肯定。他们的观点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许多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对各项变法的成果进行了论证,彼此之间的分歧较大。第三,关于变法背景及人物的

王安石变法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本学期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重点: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官多兵多,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财政入不敷出。 问:国库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