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现状和对策

丽水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现状和对策
丽水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现状和对策

丽水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现状和对策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加入WTO的双重背景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举措。作为正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丽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客观上制约着丽水农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不但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从而提高我市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而且对推动丽水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丽水经济与“长三角”的接轨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丽水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的现状

(一)特点

1、农产品加工开始起步,呈现快速增长之势

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效益农业的发展,在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努力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同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来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涌现了一批如龙泉市金泰竹业有限公司、丽水市富来森食品有限公司、景宁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上规模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据统计,200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915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80.1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家,从业人员16443人,加工产值达到18.42亿元。

农产品加工各主要指标都呈现快速增长之势。200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值由1996年到22.33亿元增加到80.17亿元,增长了259.02%,年均增长29.13%,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参见表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木材与家具,2001年比1996年增长了922.99%,年均增长59.21 %(参见表2);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由1996年的0.47:1增加到1.39:1。(参见表3)

2、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形成了加工产业带雏形

丽水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和垂直的立体气候。通过10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笋竹两用林、干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农业支柱产业,为发展具有生态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丽水市不但实现了农产品加工总量上的扩张,同时十分注重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丽水山区区域

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竹木、食用菌、水干果、蔬菜、茶叶加工产业系列,并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相对集中,初步形成了加工产业带雏形。(见表4)从表中显示的数据可以发现,从1996年到2001年丽水市农产品加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占主导地位的纺织、服装、皮革由42.68%下降到19.32%,以山区资源为依托的竹木及家具异军突起,由19.49%上升到55.5%,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支柱产业。

3、科技含量不高,粗加工比重大

我市的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还相当落后,主要体现在大多数企业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大部分农产品仅经过筛选、包装等简单处理就投放市场,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增值率低。2001年全市竹木、食用菌、水干果、中药材、茶叶、蔬菜、畜禽等七大主导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75家,属深加工企业为6家,产值6194.4万元,仅占75家加工企业总产值的4.5%。在我市农业产业中居重要地位的食用菌产业中,共有加工企业290家,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屈指可数,大多数企业仅仅进行简单的烘干、分级和粗糙的包装就将产品投放市场。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的低下,影响了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据分析,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2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只有1.39:1,远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二)问题

1、规模小,带动能力弱。2001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6915家。其中规模以下为6834家,占98.83 %,规模以上仅81家,占1.17%。大部分是年产值在50万以下的小企业,共有5664 家,占到了81.91%。在对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加工企业规模分析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现象。在竹木、食用菌、果蔬、茶叶、畜禽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4216家加工企业中,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下的有3257家,占了77.25%。我市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实现产值60780.2万元,带动农户1.8万户。而黑龙江省的一家企业——金玉集团公司,应用高新技术搞玉米深加工,开发出系列10多个新产品,年产值10.2亿元,创利税1.5亿元,带动农户8000多户。说明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明显存在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问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规模效益难以形成,并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技改资金投入少,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增值能力弱。我市的农产品加工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的技术设备简单、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由于经济欠发达,缺少资金投入,招商引资又相对困难。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更无力技改投入,虽也意识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品的紧迫性,但往往因缺少技改项目资金等问题,使得技术改造被搁置。如景宁县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拟

上技改项目—森林蔬菜深加工项目,预计投资1860万元,是一个很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但由于筹措资金难度相当大,如资金不到位,项目一时难以上马。如何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技创新,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已成为我市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的当务之急。

3、基地建设滞后,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未建有加工原料基地,加工原料大多依靠市场采购,采购风险大。有的加工企业虽通过“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了供应协议,但也往往由于“订单农业”不够规范,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企业或农户违约或毁约。由于原材料供应不及时,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的企业因此而造成了停工停产。如丽水市梅园食品有限公司由于缺少稳定的“鸭源”,造成季节性的停产待料现象。缺少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渠道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快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和健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已迫在眉睫。

4、缺乏宏观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在对嘉兴、台州等市(县、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的考察中发现,两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发展迅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重视。两市政府均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由政府办牵头,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士编写《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以此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并采取积极地政策措施,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控制。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已有几年,但至今还未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同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不大。如何结合我市资源条件和重点产业发展基础,站在一定高度,提高编制规划的档次,精心制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加强领导,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二、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方向和重点

根据丽水市的农业产业特征、区位优势,丽水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点领域应是竹木加工、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和中药材加工等五大加工产业。

1、竹木加工业

竹木加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市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其中,竹子加工是我市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特色产业。我市以竹、木为原料的竹木加工近二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加工小件木制品开始,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人造板、木门、木制玩具、太阳伞、日用竹制品、竹工艺品、竹炭和竹醋液等八大系列,300多个品种,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竹木加工产业,对丽水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底,我市竹木加工企业达到3379家,从业人员近4万,产值34.7亿元。从

主要产品系列看,以中密度板、竹胶板、细木工板为主的人造板产量达到51万立方米,木制玩具总产值达5.63亿元,太阳伞产值达1.8亿元。我市有“浙南林海”之称,蕴藏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2.8万公顷,其中用材林86.29万公顷,竹林11.67万公顷,林木蓄积总量达到3810.5万立方米。丰富的竹木资源为我市竹木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竹木加工业直接关系到我市“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关系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生态示范区建设,关系到我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市的竹木加工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做强做大竹木加工业。一要合理调整竹木加工结构,合理控制和调减资源消耗型产品项目,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好的竹木制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和发展竹炭竹醋液、竹纤维、竹胶板及竹制日用品等竹加工产业;二是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竹木加工产业水平的提高。加快对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合理配置和整合加工资源,依托现有基础,扶强扶优,优势互补,通过改造提高或新建或联合兼并等方式,壮大加工企业规模,通过竹木加工园区建设等手段,加快竹木加工产业的集聚步伐,使我市逐步形成若干个具有山区区域特色的上规模、上水平的竹木加工产业带和产业群;四是加强品牌建设,健全市场体系。要通过统一品牌策略、加大广告宣传力度,采取灵活的促销手段等营销方法,加强产品的市场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构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

2、食用菌加工业

食用菌产业是丽水市的传统农业产业,也是极具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在丽水农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丽水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产区,在国际上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据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食用菌总产值10.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8.4 %,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6.67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丽水农业的发展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以及丽水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市食用菌产业虽然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正面临资源、生态、“壁垒”等问题的困扰,要进一步促进我市的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必须提升我市的食用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走“加工强菌”的道路。我市食用菌加工首先要瞄准国际市场,调整食用菌加工结构,进一步提高保鲜和速冻能力,增加鲜菇的出口;其次是要加快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使我市食用菌加工品向系列化方向发展,要重点发展食用菌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要充分发挥我市医药加工企业的优势,深化食用菌

药用价值的开发,提高食用菌的加工增值能力;第三是要实施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工程,在产品的分级、包装、商标、卫生防疫等方面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创食用菌产品精品品牌,尤其是要以“绿色”理念建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食用菌的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第四是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改变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家家搞加工、户户跑市场”的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科学的食用菌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良好的利益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提高食用菌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3、果蔬加工业

果蔬加工指以水干果、蔬菜为原料的加工业,他包括采后商品化处理、保鲜和加工等。水干果和蔬菜是我市重要的农业产业,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我市水果和蔬菜的面积不断扩大,2001年我市共有水干果基地5万公顷,水果总产量 27.4万吨,实现产值3.39亿元;蔬菜种植面积46.8千公顷,总产量达116.8万吨,实现产值9.23亿元。但是,我市的果蔬加工业非常落后,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能力非常弱,加工企业主要是从事粗加工,且规模小,果蔬产品缺乏规格化、标准化,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果蔬农产品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和运输,如采后贮藏加工跟不上,极易造成损失。因此,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在果蔬产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市应大力发展果蔬加工业,尤其是要十分注重果蔬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努力提高果蔬的转化和增值能力。一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一批果蔬加工龙头企业,彻底改变我市果蔬加工滞后的局面,加速果蔬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推动我市果蔬产业化水平的提升;二是要以绿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优化果蔬加工品结构。水干果加工的重点是采后的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以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要扩大水果罐头的生产,并逐渐创造条件发展果汁、果酒等加工项目。蔬菜加工要紧紧瞄准国际果蔬产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我市果蔬加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冷藏蔬菜、脱水蔬菜、净菜、蔬菜汁、蔬菜粉等产品项目。三是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果蔬加工设备,在果蔬加工中广泛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要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和要求来规范果蔬加工产业,在“原料—加工—流通”各个环节中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果蔬加工业的工艺水平。四是要依托我市良好的生态优势,按照"绿色产品"的要求,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水干果和蔬菜基地,积极发展果蔬加工专用品种。

4、茶叶加工业

茶叶是我市传统的农业产业,产茶历史悠久,现已发展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据统计,到2001年全市茶园面积12579公顷,茶叶总产量达到8213吨,年产值达到2.8亿

元。经多年的努力,我市茶叶逐渐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在"景宁惠明茶"之后,涌现了"丽水梅中田"、"松阳银猴"、"遂昌龙谷丽人"等一大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茶叶品牌。特别是近几年掀起的有机茶的认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茶叶的档次和水平,使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我市茶叶的发展得益于我市优越的产茶生态条件。我市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于茶叶的生长,所具有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山特有的云雾气候和远离污染源,都为我市茶叶的种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我市的茶叶生产水平很低,规模不大,无论是茶叶的产量还是质量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茶叶的发展水平与我市丰富的资源条件十分不相称。如何在发挥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做强做大茶叶产业是当前我市农村结构调整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市应根据国际茶叶消费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有机茶业为目标。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品牌建设。对现有众多的茶叶品牌进行重组,采取统一品牌策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扩大品牌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全面实施茶叶的有机化、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茶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有机茶的比重;三是要实施科技兴茶战略,加快茶叶良种化和无公害化的步伐,按照"茶园良种化、基地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标准化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四是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健全茶叶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五是要注重研制和开发茶叶加工新产品,提高茶叶精深加工水平。

5、中药材加工业

中药产业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产业,在我国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回归自然意识的日益增强,崇尚天然药物成了一种时尚,对中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据统计,目前国际中药市场份额达到300亿美元,并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药产业前途光明灿烂,中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加入WTO后,我国中药产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市具有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调查,我市有中草药2033种,占全省的85.2%,有中药材优势品种500多个,初步估计蕴藏量达到4亿公斤。在中草药品种中,厚朴、茯苓、元胡、灵芝等是我市的优势中药材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较大份额,其中厚朴产量占全国的40%,茯苓产量占全国的30%。全市已建立了百亩以上的中药材基地27个,总面积达0.67余万公顷。按照《丽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05年我市将规划建设中药材基地30个,面积达到1.33万公顷,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以上,中医药总产值达到8亿元。中药材产业必将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中药产业是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科研构成的中药产业体系。其中,中药工业处中心地位,特别是中药加工企业在中药产业体系中起龙头带动作用,发展中药产

业必须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我市的中药工业还非常落后,全市医药工业企业只有4家,其中只有一家专业从事中药材加工,2001年全市中药材加工产值不到1亿元。因此,我市要成为中药强市,必须在大力发展中药农业的基础上,强化中药工业的发展,培育一批中药材重点加工龙头企业;要以国禁药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植物药用开发技术、高纯度植物有效单体提取技术等中药加工高新技术,对中药材进行深度开发;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要加快中药材GAP标准化基地的建设,积极探索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和方式,实现中药材产、加、销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三、我市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意义的认识,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是促进我市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我市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市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我市农村小康建设和推动丽水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纳入丽水市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丽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根据丽水市的区域特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制定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具有丽水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道路,确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区域布局、重点发展产业及政策措施等。

要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导和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农业、计划、财政、金融、工商、卫生、经贸、质检等部门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协调发展、监督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更要通力合作,加强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大开"绿灯"、广开"方便之门",积极有效地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积极培育,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产、加、销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特征,农产品的产后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功能作用,发展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与其它"产后"相关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可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带动其它加工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把发展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的作为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心工作来抓。

要结合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基地建设,下功夫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产品竞

争力强、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强"山海协作",主动接轨大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来我市兴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要建立灵活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加工企业。要采取改制、重组、兼并、合并等形式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促进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认真贯彻《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用地用电、信贷税收、农发资金安排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要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通过设立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制开发基金等形式,鼓励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能力。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龙头企业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向转变,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通过农民参股等形式建立紧密的连接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3、注重特色,建好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为其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农产品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但影响到农产品加工的规模,而且直接影响到加工品的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因此,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和保证。

要利用当前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先发展具有我市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化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好加工专用农产品基地,尤其是要注重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态型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以及竹木、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为我市绿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工工业园区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要素、企业、产业的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块状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

4、科技先导,推进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市要改变农产品加工领域存在的"小、低、散"的状况,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的科技进步的组织和领导,根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计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建立科研风险保障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进步;要积极鼓励社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参与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科技攻关,积极引导企业自主投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步伐,积极引进国外和先进地区的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推广和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的科技含量。

5、品牌制胜,质量优先,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农产品竞争已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农产品开拓市场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品牌的实质就是农产品的质量。因此,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改变我市农产品品牌多但小而散的状况。

我市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应在"特色品牌"上多做文章,尤其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打"生态"和"绿色"品牌。绿色消费已成时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已深得人心,我市又有发展安全食品的有利条件,因此要做足绿色文章,使尽量多的农产品加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行列。要保护和弘扬"景宁惠明茶"、"庆元香菇"等区域性和地方性品牌,严格产地标准,实施统一品牌策略,实现品牌共享和合力开发,提高品牌竞争力。要加强品牌宣传力度,采取多形式的宣传手段扩大品牌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

实施品牌战略,最根本的是质量优先。我市农产品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当前尤其是要提高农产品的突破"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能力。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建立和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应注意发挥我市独特的生态区位优势,加快我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从生态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等的一系列规范标准,实现农产品从生产资料供应到农产品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把农业产品与加工的全过程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范围,并严格按标准化规程进行操作。重点要抓好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按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要求,制定好有机香菇、有机茶叶、有机

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积极开展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重点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农产品以及出口农产品的认证申报,提高我市认证农产品的比重。要抓好农业标准监督检测体系的建设,对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资料的监测管理,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查制度,逐渐推行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6、积极引导,加强联合,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要面向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又要面向农村,承担引导分散的农户与市场相连接的重任。要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的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加工规模小,生产分散、与农民连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连接机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制”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合同价格、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入股分配等形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加工原料基地的建设,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渠道,获得充足、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

要根据农产品加工产业特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组织,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组织建设,统一规范组织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标准化程度,加强成员之间在技术开发、市场营销、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行业自律,有效避免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行为,协同作战,形成行业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特色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对策建议

6.3.1青海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对策建议 (1)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市场机会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充分进行市场调查,是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必要的并且首要的环节,市场调查的过程实际也是自己在市场上找感觉的过程,通过调查能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状况,分析自己的特色及不足,以及市场潜力和销售预测,同时重点进行市场细分,找准消费人群,从而赢得市场机会,找到突破口。同时要从实际出发,选准最有区域优势的产业在最佳地点进行开发,以求降低市场风险和产品成本。另外,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工程中,要将预定市场需求、企业投资能力和生产加工、经销能力、原料基地规模等有机统一起来,从而确定适度规模,顺利进入市场。 (2)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制约问题 青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多以散户为主,资金不足,规模较小,能力薄弱,这是青海特色农产品很难进入市场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应确实帮助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并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尽早出台关于特色农产品发展意见的相关政策,比如优惠的用地、税费政策,鼓励农民将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资金,并且要鼓励金融机构对特色农牧业的发展给予信贷支持,引导企业与信用社加强沟通合作,使信用社的支农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从而解决农民或企业的资金问题。同时,政府要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政策和资金补贴的落实,更好地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产前、产中、产后和加工经营中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加大力度,组织农民配合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产销企业、经销农产品的大型超市、配送中心、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等。政府部门要积极开通特色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与信息服务,是特色农产品顺利的进入市场。 (3)集中扶持小批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 针对青海省特色农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规模少,技术含量低,加工设备落后,进入市场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对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集中扶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园区集聚,加强配套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态环境,使农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延

2014年中国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

2014年中国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轮番上涨,累计涨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产需缺口扩大。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农产品生产的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引起的。 综合来看,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对于饲料粮需求的增长将显着大于对口粮需求的减弱作用,对我国粮食的总体需求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 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的基本态势都无法改变。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农产品供求是紧平衡,其实农产品供应在总量、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供不应求是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农产品供求变化。从城乡人口数量看,我国农村人口1995年达到顶点之后持续减少,而城镇人口和总人口都持续增加。1995年我国有农村人口85947万人,城镇人口35174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0.96%和 29.04%;2012年底有农村人口64222万人,城镇人口71182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47.43%和52.57%。这期间城镇人口增加了36008万人而农村人口减少了21725万人。一方面农村人口对城镇人口的供养比例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水平是农民的2-3倍,考虑到城镇人口较高的消费水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加速上升。因此,受城乡人口比和城乡人均消费比持续上升共同影响,最近十几年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加速上升。这也是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随着居民收入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蛋白质等摄入量会逐步增加。我国居民的饮食消费结构正在并还将发生改变,从过去的以满足居民直接口粮消费向满足猪牛羊等动物饲料粮消费、间接满足居民消费转变。作为蛋白质等来源的肉禽蛋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而这将消耗大量粮食生产饲料,从需求面拉动粮食价格上升。2001-2011年间,我国的人均口粮

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及对策

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及对策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指导老师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物流,有利于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的流通价值,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几个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主要特点,在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特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现状;对策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which is rich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alizing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irculation,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for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abroa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Key words: At home and abroad;Agricultural products;Logistics;The 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引言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流动,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1]。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目前,中国物流行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中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物流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大大削弱了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已经成为中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目前,中国国内关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专家从各个角度开展了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但总的来说,研究还是贫乏的,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中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问题

中国冷链物流下游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国内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在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下游产业来看,除行业规范的缺乏外,传统物流观念以及冷链物流较高的成本是目前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果蔬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缓慢 从产品来讲,果蔬产品从采收、贮藏、包装、运输、销售都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持,一方面可以减少果蔬因腐坏变质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果蔬产品的质量水平,在国外发达国家,80%的果蔬是通过冷链物流来运输的,而中国目前则只有5%。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的果蔬产品每年在流通环节造成的损失占果蔬总产量的20%~30%,而由于受到传统的常温及自然物流、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费用高等因素影响,果蔬产品冷链物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 2.肉制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目前,国内大约90%的肉类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除外贸出口的部分外,肉制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冷链物流多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致使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同时由于国内肉制品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肉制品流通系统提供有效的低温保障,加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肉制品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肉制品零售商虽然希望提高冷链的可靠性,但由于零售点密度不足,分布范围较大,导致物流配送成本的大量提升,使肉制品冷链物流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3.水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水产品处于冷链物流阶段(21世纪初),是在冷藏库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冷藏链阶段(上世纪末)两个阶段基础上建立,建立了信息网络,维护良好资源、生态环境,且更重视冷链物流整个体系的成本核算。 目前我国水产品市场的主要特点是腐败量减少,变质量增加,首先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限时加工再入库规定的难以实行;其次批发市场(配货中心)的交易(配送) 场所没有温度控制要求,水产品出库后在没满足规定低温控制的条件下滞留时间较长,影响了产品鲜度;而水产品冷链物流配套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对水产品难以实现有效的监控措施。

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4875939.html, 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分析 作者:罗敏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3期 摘要:云南作为农产品丰富的省份,其对外贸易对本省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云南 农产品出口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优势以及障碍因素。探讨出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面对市场流通渠道不畅、品牌建设滞后、部分农产品受国外食品安全检疫制度和贸易壁垒影响等问题,云南省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从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等措施入手,进一步推进云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发展。 关键词:云南省;农产品出口;主要优势;障碍因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181-03 云南作为一个以农业为基本经济框架的省份,农业产品资源和气候资源非常丰富,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是发展特色农业产品的有利条件。2010年1—7月,全省各类农产品累计出口34.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9.9%,实现创汇额7.3亿美元,同比增幅44%,农产品在全省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16.2%。1—7月,全省水果出口2 862万美元,同比增长10.5%,其中石榴、葡萄、桃子、梅及李子分别出口512万美元、580万美元、258万美元和99万美元,出口创汇均居全国第一,而全省蔬菜累计出口14.7万吨,同比增长7.2%,创汇2.1亿美元,增长78.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比重28.8%。其中,卷心菜和花菜类出口3 660万美元,增长1.1倍,创汇额全国第一。 近年来云南和全国农产品状况表 数据来源:中经网。 一、云南省农产品出口特点分析 1.优势农产品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贡献突出。云南省具有较强资源优势的烟草、松茸、蔬菜、香料油、咖啡、茶叶、蘑菇、果仁、花卉等九大类重点农产品,一直占有全省农产品出口的绝大部分份额。2010年,仅这九类产品出口额就达到10亿美元,同比增长4%,占全省农 产品出口总额的74%。 2.出口企业的数量和出口规模同步增长。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观念转变,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完善带来的良好发展环境,使得投身农业产业化、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仅2009年,云南省就新增农产品出口企业达61家,新增企业出口额达5 800万美元。目前,云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总数已达到361户,户均出口达269万美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改经贸〔2010〕130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 根据《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为指导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我委组织编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障居民食品安全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初步建立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制订推广冷链物流规范和标准,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冷链物流企业,形成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网络健全、

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以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 发展改革委 二○一○年六月十八日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2010年6月)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农产品冷

浅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使得黑龙江省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的深化开放虽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也对其国际竞争力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找出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因素,由此提出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建议,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东北有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共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所辖哈尔滨为副省级市,齐齐哈尔为较大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黑龙江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多处平原海拔50~200米。 农产品:是农业中生产的物品,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麦以及各个地区土特产等。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及其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 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本国加工而再次输出国外,称为复出口或再输出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一)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简介 1.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 黑龙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粮食比重、面积、农产品贸易对农民增收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作用。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广袤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为大面积的耕种提供了可能,肥沃的黑土地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具有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基础条件。在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上均有较大优势,大米、玉米和植物油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并且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或地区相临,交通便利,地缘优势突出,因而,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黑龙江省的自然资源

浅析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销售渠道

浅析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销售渠道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和日常生活用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布局的调整,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相对落后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建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从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着手,通过探讨如何建立完善的营销渠道,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应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做到营销渠道多样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农产品销售体制健全化,切实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模式类型与特点 我国目前现存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模式主要有“农户+批发商”模式;“农户+龙头企业”模式;“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农户+供应商+超市”模式。各模式表现出不同的销售效率、渠道结构、稳定性等特点。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渠道权力严重向龙头企业倾斜,农户谈判能力弱,利益受不到保障;渠道结构呈现出“两端小中间大”的不对称性,农户和零售终端规模小,中间销售环节纷杂,造成销售不畅,效率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销售渠道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农贸市场风光不再。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主分销渠道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食品需求、促进农产品销售、繁荣城乡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传统的农贸市场渐渐不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营销渠道的主体主要由小型小户构成。我国农产品的经营主要还是分布在于零散的农户手中,小生产大市场形成了我国农产品销售的最大特色。表面上看,散户的经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也使消费者可以在零星农户中货比三家,选择最优。然而这样的发展不利于市场的控制和良性发展,同时消费者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选择购买,对于上班族的人来说无疑是不方便的。 三、当前中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农产品销售政策不完善 第一,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层次较低,管理不够规范;第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规模、结构、制度都有待改善;第三,市场供应不稳定,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自主营销的市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使得相关经营主体缺乏利益诱惑从而丧失了农产品销售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了销售渠道不畅通。

冷链物流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报告编号:160386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84875939.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03865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9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目前,中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因此每年带来的损失将分别高达4807万吨、555万吨和730万吨,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系统流通的在95% 以上。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以及居民消费质量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 《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对冷链物流市场的分析由大入小,从宏观到微观,以数据为基础,深入的分析了冷链物流行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冷链物流市场动态、冷链物流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以及冷链物流产业链影响等。 《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还向投资人全面的呈现了各大冷链物流公司和冷链物流行业相关项目现状、冷链物流未来发展潜力,冷链物流投资进入机会、冷链物流风险控制、以及应对风险对策等。

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 据2008年《中国粮食经济》报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有重大的地位。2007年我们国家粮食总产达到10030亿斤,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4年连续增产。 但是,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大打击,我国农产品现在的出口额同不断出现滑坡的趋势。造成农产品也难逃危机。比如番茄酱出口价难以上升,果品出口也受到了严峻的阻拦。 难以想象,在拥有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的名誉竟会出现农产品现在 的出口额同不利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绿色壁垒的含义 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虽然我国拥有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的名誉,但我国农产品出口水平却是非常的低下。其中,我们明确知道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 外部制约因素归结于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了;虽会给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了一点,但是同时大大的增加了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企业出口风险。 第二节案例分析——番茄酱 下面,我们就拿番茄酱做详细的解释。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导致企业海外市场订单减少或已签合同执行放缓,我国番茄酱出口也难以幸免。至10月,我国出口番茄酱56.4亿公斤,同比下降8%。截至11月26日,共检验各类出口番茄制品23.67万吨,比去年的44.39万吨下降53.3%。 与去年同期相比,番茄酱每个月的出口数量都有下降,去年每个月平均出口7万吨左右,今年在5万吨左右。另外,对于已经签订的出口合同,有些进口商因资金问题要求放慢执行。 我国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形式为原料型大包装番茄酱,产品单一,又多为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低。绿色壁垒是促进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绿色壁垒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杠杆。国内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 究 “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 30%, 其中, 在运送路上腐烂的果蔬每年就有万吨,可供2亿人的生活??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广东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副处长张锦生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此可见,在三农问题凸显的今天, 如何降低农产品的损失率、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尤其是政府层面的关注。农产品冷链物流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冷链物流, 也叫低温物流(LOWTEMPERATURELOGISTCS)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 其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 包括原料及产品) , 所以国外

普遍称其为易腐食品冷藏链(PERISHABLE FOOD COLDCHAIN)。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人工制冷技术为手段,以生产流通为衔接,以达到保持食品质量完好与安全的一个系统工程(张迎新,2004)。而所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鱼肉、禽蛋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 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减少农产品的损耗, 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 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在整个流通中损耗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生鲜农产品需要通过低温储藏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保持天然食品原有的新鲜程度、色泽、风味和营养, 但我国目前大约有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相比之下日本果蔬在流通过程中有98%通过冷链, 果蔬损失率控

中国农贸市场现状

3.3.1.1中国农贸市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贸市场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贸市场在促进产销衔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引导生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贸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结亿万小规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承担着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和保障城镇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供应等方面,我国农贸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和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贸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中枢作用。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的历程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经历了艰苦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城乡农贸市场屡遭遏制取缔,农贸

市场缺乏赖以孕育、生存的体制环境和物质基础。 1978年至1984年,开放农市贸易以及“菜篮子”产品的产销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农贸市场开始萌芽。 1985年至1991年,国家全面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集贸市场蓬勃兴起与发展。 2001年至今,农贸市场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抓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同时,重点完善市场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管等现代物流功能。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转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重大目标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和食品消费的质量安全问题。在这样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背景下,我国农贸市场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基本构建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入以稳定数量、优化布局结构、提升质量档次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我国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发展基本概况 我国农贸市场历经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此后进入市场布局调整、经营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市场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国亿元以上的农贸市场数量有1800多个,而单体市场的交易规模还在逐渐扩大。

中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汇总

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17) ·北京城北回龙观大钟寺商品交易市场·北京岳各庄农产品市场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北京昌平水屯批发市场·北京大洋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北京顺鑫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日上综合商品批发市场 ·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北京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北京城北回龙观大钟寺商品交易市场·北京市西沙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北京南三环玉泉营果菜批发中心 ·北京大兴大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怀柔南华农贸批发市场 ·北京市良乡城东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中心 ? ? 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3) ·上海曹安批发市场·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上海华中果品交易中心

? ? 天津农产品批发市场(10) ·天津何庄子批发市场·天津金钟蔬菜批发市场 ·天津南开区红旗农贸批发市场·天津市当城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天津武清大沙河批发市场·天津金钟蔬菜粮油批发市场 ·天津红旗农贸批发市场·天津市当城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 ·天津武清大沙河批发市场·天津市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 ? ? 重庆农产品批发市场(3) ·重庆江北区盘溪农贸市场·重庆菜园坝果品批发市场 ·重庆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 ? 河北农产品批发市场(28)

·河北省石家庄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河北乐亭冀东果菜批发市场 ·河北石家庄高邑蔬菜大市场·河北省永年县南大堡蔬菜批发市场 ·河北青县盘古蔬菜批发市场·河北魏县天仙果菜批发交易市场 ·河北省衡水市东明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河北怀来县京西果菜批发市场 ·河北三河市建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河北秦皇岛昌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河北饶阳县瓜菜果品交易市场·河北唐山姚王庄果菜批发市场 ·河北无极县蔬菜批发市场·河北秦皇岛海阳农副产品批发 ·河北馆陶金凤禽蛋批发市场·河北固安蔬菜批发市场 ·河北保定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河北永年县中原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河北邯郸意蓝德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京西果菜批发市场·河北省邢台市食品蔬菜集团公司顺兴蔬菜批发市场·张家口市宣化盛发蔬菜水产副食品综合交易市场 ·中国沧州红枣交易市场·唐山市荷花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邯郸市农业科技贸易城·河北保定三丰粮油批发市场 ·沧州崔尔庄枣业有限公司·河北冀南蔬菜瓜果批发市场 ?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现状和改进策略研究[论文+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物流管理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现状和改进策略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我国拥有极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由于生产、采摘加工和流通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使得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整体效益并不高。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有资料显示我国在农业生产中的投资比例为80%,生产后加工投资比例为20%,而在美国的比例却分别为30%和70%。说明增加生产后加工投资,减少浪费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物流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支持体系,也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整合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有利于建立面向消费者的“产供销”一体化组织,帮助农民获得质量可靠的生产资料供应,增加农产品产量;有利于减少不必要损耗,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帮助农民增收,并实现收入多元化;有利于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加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并满足其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农产品物流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环节,因此,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本文将通过分析农产品物流的现状,指出目前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2.选题意义 对我国农产品物流进行了解,对我国农产品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浪费的原因,分析国内农产品物流现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同时借鉴

农产品成云南最大出口商品 东盟仍是主要市场

农产品成云南最大出口商品东盟仍是主要市场 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农产品进出口实现双增长,特色产品优势不断扩大,成为全省外贸的一个强力支撑。据统计,今年1至6月,云南省农产品进出口实现16.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农产品出口40.4万吨,出口总额为8.2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占全省出口额的25.2%,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云南省农产品出口上半年保持增长并非“风调雨顺”:受连续3年严重干旱减产、国家对蔬菜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及成本增高等因素影响,云南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品种的蔬菜,从今年3月份以来出口持续下降,1至6月出口2.5亿美元,同比下降1.8%,成为影响农产品出口额下滑的主要因素。而受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及干旱影响,咖啡及松香出口也分别下降14.7%、6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云南省水果出口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果仁及鲜果出口7408万美元,同比增长330.2%,其中柑橘、梅李、葡萄、核桃仁等出口增速迅猛。此外,水产品出口500万美元,同比增长313.2%。而同样作为云南特色产品的鲜切花出口也达到2424万美元,同比增长52.9%。 从农产品外贸市场来看,东盟仍是云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多双边农业合作机制的建立及深入,云南农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都越来越受到东盟市场的认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昆曼公路的开通运行,为以汽车运输方式为主的农产品出口搭建起了快速通道,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成为云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地区。上半年,勐腊口岸各类农产品出口5.4万吨,增长4.8%;出口额9011万美元,下降6.6%。其中,水果出口890万美元,增长1倍;鲜切花出口783万美元,增长59.5%。 省商务厅外贸处负责人表示,云南省的农产品生产与东盟南亚周边国家有一定互补性。在传统大类农产品出口品种中,烟草、松茸、蔬菜、植物精油、咖啡、茶叶等都是云南具有较强资源优势的重点特色农产品,长年占据绝大部分出口份额。今年以来,云南省农业部门已围绕蔬菜、烟草、水果、花卉、食用菌等16类有较好出口业绩的品种,建成4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县,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集中、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农产品出口已达17.6亿美元。为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云南省商务部门今年积极调研农产品出口情况,努力开拓东欧红茶、野生菌市场,重新开启了云南红茶对波兰的出口贸易。 针对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滞后的情况,省级财政从今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力争到2015年,使出口基地备案总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50亿美元。(实习记者施阳报道) 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 新华网云南频道11月4日电(记者李萌)记者从云南省发改委获悉,云南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20年来,不断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在基础设施、能源、贸易投资、环保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农贸市场现状

农贸市场现状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农贸市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贸市场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贸市场在促进产销衔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引导生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贸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结亿万小规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承担着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和保障城镇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供应等方面,我国农贸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和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贸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中枢作用。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的历程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经历了艰苦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城乡农贸市场屡遭遏制取缔,农贸市场缺乏赖以孕育、生存的体制环境和物质基础。

1978年至1984年,开放农市贸易以及“菜篮子”产品的产销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农贸市场开始萌芽。 1985年至1991年,国家全面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集贸市场蓬勃兴起与发展。 2001年至今,农贸市场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抓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同时,重点完善市场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管等现代物流功能。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转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重大目标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和食品消费的质量安全问题。在这样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背景下,我国农贸市场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基本构建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入以稳定数量、优化布局结构、提升质量档次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我国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发展基本概况 我国农贸市场历经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此后进入市场布局调整、经营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市场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国亿元以上的农贸市场数量有1800多个,而单体市场的交易规模还在逐渐扩大。 图 2013年全国集贸市场按主营品种分类比重图另据农业部2014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产品农产品交易市场达1800多个,成交额达万亿元,全国经由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仍在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定位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模式定位 发布时间:2010-5-27 从全球来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都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由于制度背景迥异,社会发达程度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的定位问题,对于构建和完善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以及把握其发展方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的界定 提及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常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有美国模式、欧洲模式和日本模式,而且都认为日本模式就是亚洲模式,也最适合中国去效仿。我们所说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是指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运营、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的高度概括性描述。那么,如何判定一种模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量: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中的地位(经由量)、投资主体及投资目的、市场管理制度及体系、交易模式及结算模式等。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即中国模式。 二、世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四种模式比较

目前来看,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日本模式及中国模式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在经由量、投资模式、管理模式、交易模式及结算模式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异同点。 (一)批发市场在流通中的地位比较 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中的地位是指农产品的经由量,即农产品经过批发市场进行流通的比率。美国模式的经由量为20% ;欧洲模式的经由量为50%;日本模式的经由量60-70%;中国模式的经由量则高达70-80% 。 (二)投资主体及投资目的比较 在不同的模式中,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不同,决定了投资目的也有所不同。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主体参与,通常由当地(市)政府提供土地和部分资金,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出资建设,甚至市场建设的配套工作也是由政府完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完全定位为公共设施;日本模式也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因此,它们的投资目的都是非营利性质。而中国则是以非政府投资为主体,且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地方政府,企业,甚至还有个人,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 (三)市场管理制度及体系比较 管理主体是指对批发市场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的机构或组织。

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翻译

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 究翻译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Research on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 r o d u c t s i n W e s t e r n C h i n a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written to summarize the problem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wester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It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development by the way of combining with the features of western China, referencing the experienc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give consultation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western China .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stern China; cold chain logistics; strategy China's western region has rich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he output of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12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occupying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across th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pollution-fre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very rapid, the wester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ntaining a huge market potential. While as a result of relative lag development,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lac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high-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still unknown, and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local farmers' income. Since implementing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state increased the intensity of support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areas, to markedly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s, transportation,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hardware conditions, especially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 which provides a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the western reg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vides a new thought and method to further reduc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ss and unnecessary economic loss, and bring hop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n western areas. 1. Overview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logist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