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价值

合集下载

鲁迅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一、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一部引导人们思考思维的经典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思想性十足,深刻地表现了个人追求真理、排除虚伪的思想精神,将历史、文化、思维、哲理渗透于作品之中,并以此启发人们思考人生,探讨社会发展。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作品,都旨在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发挥改变社会的积极作用,让人们认清虚伪,追求真理,勇于改变自身,进而改变社会。

二、引领读者思考开拓进取鲁迅先生的作品旨在引导人们开拓思维,激发思考热情,从不同侧面审视问题,形成多元的观点,以获得全面的、客观的思维,并勇于探索开拓,以谋求新的发展。

《围城》等作品中,以特殊环境描绘人性和社会发展,主人公模拟社会,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刻的寓意,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开拓,坚持正义,不放弃,勇于面对困难。

三、表达对社会的真实态度鲁迅先生的作品描写社会的真实状况,表达他对社会的真实态度,如《发条橙》里描写的黄昏描写的每个人都被压迫和无奈被动的生活;《故事新编》中描写了在当时社会中,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而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彷徨》中探讨的是当时社会部分矛盾如何影响迷茫的主人公;《呐喊》描写的是旧社会环境下年轻人的野心、希望、志向和决心,以及希望改变这个社会的热情。

四、以一种深刻的眼光阐释社会鲁迅先生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社会问题,以一种深刻的视角去解读社会,比如《故事新编》中有着狠毒的描写,讽刺当时现实社会,强烈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围城》中描写的是一种封闭的社会环境,但是在这种社会里,往往有一种自律的秩序,也就是说,在社会的非理性中,总是有着一种自我约束力,也有着它的内在逻辑。

总之,鲁迅先生的作品既揭露当时社会的弊端又带有对未来的展望,其深刻的思想令人动容,它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洞察社会生活,获取真理,以便更好地进行未来的规划,追求真正的进步。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和现实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从不回避真相,用语凝练、犀利,常常猛力打破社会的假象,揭露人性的丑陋,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第一,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揭示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狂人日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极端保守和愚昧,批判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胆怯和软弱。

《阿Q正传》是对农民主义的抨击,揭示了中国旧式乡土文化的陈旧、落后和脆弱。

《药》中揭示了中国医药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官员的贪污行为。

鲁迅通过揭露这些矛盾和问题,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尴尬和困境,从而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改变。

第二,鲁迅的作品教育人们要有独立思考、拥护真理。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疯狂”的手法描述主角的精神变态,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超越封建迷信和禁锢。

《百草园》中通过对商人的讽刺,教育人们要坚持道义、拥护真理。

鲁迅的作品引导社会上的每一位读者都要有自由独立的思想,不断反思,才能从真相中探寻出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鲁迅的作品启迪人们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尊严。

他从不肯定统治者的价值,尤其是关心普通人的生存和尊严。

《孔乙己》中就是一个富有血肉的人性形象,表达了对一些泥腿子的同情,及呼吁社会要关注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

《阿Q正传》中阐明了鲁迅强烈的批判意识,对现有社会的价值观有着很深的批评和反思。

他的作品启示我们关注普通人的尊严和生存,探索人的灵魂,思考人类的未来。

在总结鲁迅的现实意义时,可以说,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更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生活、借助于生活。

鲁迅的作品正是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的引导,无论在精神层面上还是生存层面上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价值和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现代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作品,不仅可以获得文学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思想的力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鲁迅的作品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以尖锐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如封建迷信、旧文化的束缚、社会的丑陋等。

这些问题虽然在百年前的旧中国,但在当代的中国依然存在。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现代读者可以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激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独立思考和勇于抗争的人格魅力。

他在作品中揭示了自己矛盾的内心世界,勇敢地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他的作品鼓励现代读者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对抗不公和不义,不被现实所束缚,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正直、勇敢和独立思考的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变革和文化冲突。

他的作品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现代读者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和变革,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语言,仍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深入人心,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现代读者在阅读鲁迅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文学的美和情感的震撼,享受到艺术的愉悦。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对于培养现代读者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问题,通过阅读他的作品,现代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善恶、社会的真实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有助于现代读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现代读者阅读鲁迅的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可以启发现代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勇敢抗争不公,还可以帮助现代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变革和文化冲突,感受文学的美和艺术的力量,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基于鲁迅作品的文章学价值分析

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基于鲁迅作品的文章学价值分析
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 作品的教学基于鲁迅作品的
文章学价值分析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分析篇
引言
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一定比重, 对于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高文学鉴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 锻炼,更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熏陶。其中,鲁迅的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 对于初中生来说,鲁迅的作品往往显得深奥、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 鲁迅作品的教学,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内容摘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鲁迅作品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文学 知识,更是为了引导他们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过 于注重对作品的表面解读,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意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文学鉴赏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初中语文教 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 赏鲁迅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民生活和文化氛围。例如,在《祝福》 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变迁,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教 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这篇小说,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小说所表达的 社会意义。
内容摘要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鲁迅的作品虽然深奥,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作品的全 面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作品,从而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教育价值。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和文化层面有着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作品多描写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因而引发了深层次的社会思考和反思,对于当代的读者依然具有启发和警示意义。

鲁迅的作品对于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代表作《呐喊》中,通过对于中国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痛苦,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

在《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等作品中,鲁迅也通过对社会特定群体或个人的精神状态进行深入描写,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扭曲和病态,对于社会现象的揭露极具现实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引起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鲁迅的作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狂人日记》和《阿Q 正传》中,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剖析和批判,揭露了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束缚和害处,指出了这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不良后果。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也引发了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探讨和反思。

鲁迅的作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中国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方向,也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观点。

鲁迅的作品也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种种弊病和问题,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堕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揭露。

在《鲁迅文集》中,他的一系列文章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呼吁中国人民进行自我救赎和社会变革。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痛点和问题,强调了中国人民应当团结起来,勇于变革和创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者。

其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和文化,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作品以其刻骨铭心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于世。

他以其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上。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呐喊》等作品,直面着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和无奈,毫不掩饰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文化的愚昧、以及人们生活中的痛苦与矛盾。

通过其作品,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腐朽,为今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警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像鲁迅那样用锐利的文字和犀利的视角来观察和批判社会现实,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其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上。

在他的作品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丑陋,以及人们在现实社会的压迫和摧残下,所表现出来的绝望与无力。

他的作品《孔乙己》、《阿Q正传》等,以其独到的洞察和犀利的揭露力度,揭示了中国民族性格的种种狭隘和扭曲,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像鲁迅那样深刻地洞察人性的扭曲和现实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以促进人们对自身的思考和自我反省,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上。

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和落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也一直贯穿于其作品之中。

他的作品《中国小说史略》等,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种种弊端和缺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像鲁迅那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社会发展所用。

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价值

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价值

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价值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被称为“鲁迅文学”,以揭示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性的黑暗面而闻名。

除了文学价值,鲁迅的作品还具有现实教育价值。

本文将探讨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价值,包括其对人性的揭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激发等方面。

首先,鲁迅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言行举止,描绘了一个疯狂的病人逐渐堕落成疯子的过程,从而深挖人性的悲哀。

在《阿Q正传》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角色——阿Q,通过阿Q的失败和受挫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懦弱和软弱。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认识到人性的黑暗面,避免走向极端化,并且更加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

其次,鲁迅的作品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作者通过对敦煌文明的追忆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呼吁人们应该为了我们祖先的文化遗产而努力。

在《呐喊》中,作者呼吁全社会注意贫苦人的生存困境、疾苦之痛,以及全社会的人权意识。

这些作品通过批判现实的方式,为我们灌输了社会责任的理念,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努力,热心公益事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士。

最后,鲁迅的作品能够激发民族精神。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并以此动员全社会对抗外来侵略者。

在《陈涉世家》中,作者通过曹操与陈涉对话的方式,塑造陈涉的形象,将他塑造成一个为民族解放站出来的领袖,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在《故乡》中,作者对乡村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描写,从而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鲁迅的作品能够让人们热爱自己的民族、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鲁迅的作品具有极为丰富的现实教育价值,包括对人性的揭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激发等方面。

希望通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和研究,让人们更加关注现实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强化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并且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鲁迅在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鲁迅在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鲁迅在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中国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鲁迅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中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而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例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等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落后,现代汉语中的“矛盾冲突”、“自卑”、“良心”等词汇在其中得到体现。

其次,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中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自信。

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批判,以及对于西方文化的探索和借鉴,都是值得中学生深思的。

这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最后,鲁迅的文学作品可以启发中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促进心灵成长。

例如,《药》、《祝福》等作品,可以引导中学生关注人的内在世界,反思人生意义和价值。

这些思考和感悟,有助于中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鲁迅在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阅读、研究、欣赏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自信,促进心灵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代化的社会。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价值作者:曹宇明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江泽民同志曾经号召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

他指出:“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他强调:“我们在革命时期需要鲁迅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同样需要鲁迅精神。

”①响应江泽民同志的号召,作为德育的重要渠道、选有大量鲁迅作品的语文课,就应该努力开掘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意义,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

纵观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在其产生的年代,曾发挥过巨大的战斗作用,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伟大斗争,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课在教学这些作品时,并未能很好地开掘其现实教育意义。

有的教师仅结合时代背景,讲这些作品在当时的作用;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时代性,忽视甚至否定这些作品的现实教育意义,只把这些作品作为读写听说的训练材料。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社会性和综合性”②。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思想教育功能,尤其要体现现实教育作用。

鲁迅作品中多方面的现实教育意义,使其成为现实教育的重要凭借。

现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精神
选人高中语文课本的《自序》一文第一句是“我青年时期曾作过许
多梦”。

读过全文就会知道,这里的所谓“梦”,就是对祖国新生、富强的憧憬。

文章接下来写了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为发展实业,他告别慈母不顾奚落到N城进了K学堂;后来看到庸医误人,为了救治病人的疾苦,战时当军医,促进国人对维新的认识,毅然东渡日本学医;再后,看到体格健全、健壮的国民只能作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想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又弃医从文。

从文中经历了挫折、苦闷和思索,终于写起小说来,为革命而呐喊,以“慰藉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

在这里,一颗对祖国无限赤诚的爱心跃然纸上。

离家乡—到日本—回祖国,学矿业—学医学—搞文学,经千辛历万苦,完全是为着祖国。

当时是什么样的祖国呢?“风雨如磐”“万家墨面”,充满“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

对这样的祖国,鲁迅不是嫌弃,不是逃避,而是更加炽烈地热爱她,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斗争去改造她,使她新生,促她富强。

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宝贵,多么崇高!20世纪90年代的祖国,早已今非昔比。

我们推翻了反动统治,赶走了帝国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只是由于我们起步晚,我们的经济还处于落后状态,与先进国家还有差距。

面对差距,应当怎么办?有些人竟采取鄙弃的态度,逃避的态度,对洋人的一点施舍,趋之若鹜。

鲁迅若有在天之灵,一定怒斥他们为“不肖的子孙”。

我们要唾弃这种弃宗忘祖、崇洋媚外、唯钱是图的人。

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学习发扬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为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荣誉为耻辱。

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批判
选入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反映了鲁迅对帝国主义的清醒的认识和深刻地揭露批判。

选人高中语文课的《拿来主义》一文提到帝国主义“抛给”中国的,有鸦片、旧枪炮、香粉、电影及剩余农产品。

并指出这一方面是磋来之食,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别有用心,我们必须警惕。

选人初中语文课本的(友邦惊诧论》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

鲁迅写道:‘旧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辽吉,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写到这里,鲁迅已怒不可遏,接下来怒斥道:“好个国民党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文章还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所谓“文明”,只不过是个面具而已。

它们的所作作为,早已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竟然还“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这种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批判,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现在,我们虽处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但国际敌对势力一直亡我之心不死,只是策略有所转变。

他们经常对我们国内事务说三道四,造谣诬蔑,不时地表示什么震惊(类似惊诧)、谴责、恫吓,甚至制裁。

这些我们必须正视。

我们要学习鲁迅,对帝国主义保持高度警惕,识破它们的本质,揭露它们的阴谋,痛击它们的破坏活动。

三、倡导博采众长,反对全盘西化
鲁迅倡导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主张吸收古今中外各个国家一切长处。

《拿来主义》一文,讲到了对待外国文化和民族遗产的态度,他主张首先要“拿来”,“占有”。

这篇文章的最后强调:“没有拿来的,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这已成为一句有名的格言。

要创新,要发展,就要吸收别人的长处,就是要“拿来”。

人是这样,文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

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正是实行拿来主义。

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只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就要拿来,这是强国的必经之路。

当然拿来不是全部吸收,要挑选,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全部摈弃、全部吸收都是错误的。

鲁迅在这里用了一个著名的比喻:一个青年得了一个大宅子,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屏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是混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整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这个比喻鲜明地彻底地否定了全盘西化的主张。

全盘西化论者,必然否定祖国的文化遗产,那就是混蛋;他们全部吸收外国的一套,“整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更是废物,是要坏大事的。

四、鲜明的马列主义文艺观
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的马列主义文艺观。

首先,是为谁服务的问题。

(自序》里鲁迅回答得斩钉截铁:“当然须听将令的。

”这将令就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李大钊等人。

这篇文章还写道,由于那时的主将不主张消极,他就不惜用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再次,文学的阶级性问题。

选人高中语文课的《文学和出汗》,用巧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文学是有阶
级性的。

这篇文章和选人高中语文课本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还深刻地批判了所谓超阶级的文学。

第四,创作的源泉问题。

选人高中语文课本的(答北斗杂志社问一创作怎样才会好?)第一条就是“多看看,石看到一点就写”。

第七条,“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这里用极通俗简明的话说明了一个根本的文艺观点,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要创作出好的作品,作家必须深人生活。

第五,文艺的大众化问题。

《答北半杂志社问》还写到“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这是要大众化,让广大读者看得清楚明白,不故弄玄虚,装样子吓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