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
五年级下册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五年级下册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随着对《红楼梦》的进一步深入了解,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深度和深度,《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五年级下册读后感作文红楼梦”,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五年级下册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篇1曾经以为《红楼梦》”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再细细品读一遍,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贾府其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个都是一个社会人,并且百色各异。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
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
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
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
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
”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
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
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
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
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
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
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
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
红楼梦阅读心得体会感悟6篇

红楼梦阅读心得体会感悟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红楼梦阅读心得体会感悟6篇《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红楼小讲周汝昌读后感

红楼小讲周汝昌读后感
红楼小讲周汝昌读后感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物塑造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无数读者。
而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小讲》则是对这部经典名著的深入解读与探讨。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其学术价值和对《红楼梦》的独到见解。
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表面,更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
通过他的解读,我更加理解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成因和命运走向。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家族背景紧密相连。
周汝昌先生的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红学研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即使是在描述一些繁琐的考证过程时,也不忘保持文字的生动和趣味性。
这使得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红学的魅力。
此外,周汝昌先生不仅仅满足于对文本的解读,他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证研究。
这让我深感红学的博大精深,也更加佩服周汝昌先生的学术功底。
读完《红楼小讲》,我对《红楼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对周汝昌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深感敬佩。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红学研究的佳作,更是一本引导读者走进《红楼梦》世界的优
秀导读。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本书将成为我重读《红楼梦》的重要参考。
刘心武红学之误源于周汝昌

他的鼓 励 导 引 更 使 我在 盎 然 的兴致 中如 虎 添翼
… …
’n】0 ’ 25
周先生 以《 红学——沉滞 中之大 突破》 为题 , 对 刘先生的红学研究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前几年 , “ 忽
有作家刘心武先生对 秦氏之死提出了他 自己的新见 解……去年 , 心武先 生从清初人王渔洋的记载 中 刘 见到康熙太子胤扔 的对联 , 到风格 与《 感 红楼梦》 中 联语有其近似处 ……他进而推断 : 可卿 ( 原型) 是胤
滞、 久乏光 彩 的红学 上 的一个 极 有 价值 的重 大 突
破 。 [2- ” 189 29 ̄
作者简 介 : 生 ( 4一 )男 , 郑铁 1 7 , 河北枣强人 , 9 天津外 国语 学院汉学院教 授 , 事 中国古典文 学研 究。 从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20 06年 4月 第2卷 第2 7 期
湛江 师 范学 院学 报
J RN F Z NⅡA OR OU AL O HA NG N MAL C OU G E
A r20 p .0 6
v l2 No 2 0 _7 .
编者按 : 刘心武先生“ 揭秘红楼梦” 掀起的热浪 , 在全 国波及 面很 大 , 争论 颇 多。值得我 们深思的是 : 这场红学争论 虽是刘心武先生“ 红” 揭 引起 的, 问题 的 实质却是红 学的研 究方
曹家的败 落并 不是从 雍. - 年就直线发展 下来 的, 家 fk i, - ̄ 他
、
刘心武对周 汝 昌关 于“ 曹家 中
在新皇帝嗣位 的政 局下 又曾稍稍“ 中兴 ”至 少达 到 了恢 ,
复“ 小康 ” 面的地位 。那 时曹 雪芹 大约正是 十 三岁左 局
2024年红楼小讲读后感(三篇)

2024年红楼小讲读后感我看过周汝昌的《梦解红楼》感觉没什么收获,也因此认为周的红学研究也没什么。
暑假在杭城改高考卷的时候,我偶而在枫林晚看到周的《红楼小讲》,翻看其中关于林黛玉眉眼描写研究的一节,觉得周的考证非常有道理,遂决心买一本看看。
今天刚把这本小书看完,总结一下收获:我读中学的时候久闻《红楼梦》的大名,买了一本准备看,可是看了几页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上大学后,想到自己是文科生,要是没看过《红楼梦》会被人家笑的,所以我就硬着头皮看了一遍,也看了书中的古诗词,都没看出什么味道来。
工作后,我又将前八十回再看了一遍,因为据说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写得,也没看出什么味道来。
后来买了央视版的《红楼梦》电视剧碟片,三十多集,越剧,居然看完了,觉得其中的台词确实很美,演员唱得都很有韵味。
上课时也教过几篇〈红楼梦〉“选段”,但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没什么个人体悟。
今次,看了〈红楼小讲〉,我才发现《红楼梦》原来是这样一部书,发现以前学过的、教过的有许多东西都是错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通过这本书我终于认识到了〈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曹雪芹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高鹗续作对原作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该书加深了我对〈红楼梦〉的认识,改变了我对书中一些人事物的看法,勾起了我研读真〈红楼梦〉的欲望。
如,曹雪芹所描写的“爱情悲剧”决不是简单的粗俗的“三角恋爱”的悲剧,“他所谓‘谈情’,虽也包括着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博大精神并不如此狭细,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即做人应当如何对人对已的巨大课题”;林黛玉是沉湖自尽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应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反思自己不能读出〈红楼梦〉味道的原因,一是天赋不够,不能像张爱玲那样直觉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差别;一是虽听过《红楼梦》有好几个版本,但主观上认为差不多,也就没有找来看,麻痹粗心,所以一直就错下来了(当然周的观点可能也有可商榷之处);三是还是太过粗心,没有从细微处下功夫,没有好好品味;四是书如人也分好坏,好人不易碰到,好书也不易碰到,要看缘份的。
(转载)周汝昌评《红楼梦》

周汝昌评《红楼梦魇》咱们今天选的这个主题是我来看张爱玲和红楼梦这么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吸引人的题目。
张爱玲是一个有国际声誉的女作家,我非常佩服敬重她。
她研究《红楼梦》,曾写出《红楼梦魇》的红学著作,书中她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精彩。
她说自己平生有三大恨,两恨是老词,古人的。
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无骨,第三恨呢,《红楼梦》未完。
她说为什么《红楼梦》未完?我非得要追寻一下真正的曹雪芹的《红楼梦》,而不是高鹗续的那个。
她就是为这花了十年,写了这本书,因为她没法解决,她所以取了个这么个怪书名。
这个好不好,能不能这样子对待你十年的光阴?我不评论,诸位想一想,我们这样的文化问题,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仅仅有这么一个特例,没有第二个,你把小说从开天辟地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看看就知道,这个大特例,引动了全中华人的头脑的活动,为什么?那是文艺问题吗?不是的,这是个文化问题。
我今天和诸位谈,我说一百句、一万句,我只有一句,文化大问题!那么张爱玲因为太爱《红楼梦》了,所以她特别恨高鹗,她给高鹗的评价,是她自己承认,简直就是破口大骂了。
她说了三句,第一句是“庸俗化”,第二说是说高鹗的后四十回是“附骨之疽”,第三她说高鹗“死有余辜”。
了不起!死有余辜!这四个字是随便由一个有修养的中华女士嘴里,随随便便说出来的吗?请诸位想一想,我没有意思,没有任何意思请这么多在座的来同意我的话,同意她的话。
我毫无此意,而是说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个东西到底怎么办?我们就永远不解决?再过五百年,一千年,这不好。
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我们这个中华大文化的问题,这么一个独特的例子,好!谢谢诸位。
(全文)咱们今天选的这个主题是我来看张爱玲和红楼梦这么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吸引人的题目。
张爱玲是一个有国际声誉的女作家,我非常佩服敬重她。
但她平生的事业是创作,看一看她的生平,她是河北丰润人,但这是说她的祖籍。
红楼小讲周汝昌摘抄

红楼小讲周汝昌摘抄
周汝昌经典语录:
治学不易,要有才、学、识、德、勇、毅、果、静、谦……也要有悟。
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
我这个人是这么一个怪人,我是一个矛盾体,我有时候看事看得很清,有时候自己看不清很糊涂。
人生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活。
生存主要是物质方面,它就是创造一切条件,维持你的生存,存在。
你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吃饭,睡觉。
而是你要工作,你要创造,你的创造就是一种艺术。
要把艺术看成广义的一个含义,不是说艺术非得唱歌、跳舞、表演、画画、弹琴。
我们说的艺术是你应该把人生,看作是一部艺术作品,你本人生存着就是一个艺术家。
一个人的感情不要太小,太小了就容易流于自私,完全不顾别人的痛苦痛痒。
天天计算着心里的日夜不眠,就是那点小痛苦,小矛盾。
这样的,这个人就不太令人可爱。
男的也好,女的也好,我都不喜欢。
我说过,第一流的学者有自己的事业,不会去研究《红楼梦》,我不是第一流的学者,差得远,最多三四流。
说是第一流,那叫骗人。
但我也有股痴劲,曾有一诗言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
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
”。
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

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但凡“观”,大概指对某种领域的看法、态度和认识吧,之所以取题为“现阶段我的红楼观”,大概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以现阶段我的水平,所写出的我对红楼的认识。
这是因为我之于红学,乃一彻底门外汉,本没什么资格。
虽说圣人往往述而不作,或者一两本书流传千古,而往往汗牛充栋著书立说者大抵都是庸庸碌碌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比尔盖茨在某次信息产业峰会上曾说大狗叫也得允许小狗叫,另有人说这允许狗叫也得允许猫叫,周汝昌前辈自序曰“其说不一,那就不妨多一说”,众看客就当我是那猫里的小猫或那多写无益的公知一说吧。
一、我、彬爷及红楼梦说起红楼梦,我首先得说说彬爷,因为此人是我的红学引路人、精神导师。
我小杨虽不才,但承蒙天下才俊不弃,愿意与我交往,并在各种领域里给我以悉心指导,其中才高八斗者,多不可胜数,但在古汉语领域,彬爷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厉害的一个,没有之一。
彬爷者,安徽阜阳人也,时年二四,人大文学系毕业,主修古汉语,浓眉大眼,附一眼镜凸显文人风范,面首如有宝光流动,一身军装时眼睛炯炯有神透出王霸之气,休闲时一双拖鞋短裤背心盘腿而坐好似那火云邪神。
其人谈吐幽默,条理清晰。
初识时余对彬爷甚不以为然,以为彬爷大抵属于一般的文人骚客,伤今怀古、吟诗赋词,大抵不屑于与我等谈吐低俗伴随着烟灰四溅、酒肉场称兄道弟争雌雄的大老粗之流为伍。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后来发现跟彬爷还是颇有共同语言的,彬爷貌似也挺喜欢和我交往,渐渐的,交流也多了起来,但究竟如何随着后来向彬爷请教红学而让我对彬爷崇拜之至,且听我细细道来。
20XX年3月中旬的某一天,我看红楼也有一些时日了,颇为迷惑,决定向这位彬爷这位“红学高人”请教,那天的谈话时间略长。
开始时,彬爷一步步的引导我,叫我不要迷茫不要急躁,先说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吧,我叫他写个“红学”的一些专著推荐书目给我,等我有朝一日再去借阅,本想着让彬爷过几天写好给我即可,哪知那彬爷当时一挥二就,一口气在纸上写了约15本书给我,书名、出版社、作者,包括版本号,那一刹那间,我惊呆了!世间博闻强识者,莫过于此!!!余虽不才,偶尔也推荐某些领域的书给别人,但有些书名会记错,作者会记混,版本、出版社更是没那个严谨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现今我的“红楼观”及其他--周汝昌《红楼小讲》读后感但凡“观”,大概指对某种领域的看法、态度和认识吧,之所以取题为“现阶段我的红楼观”,大概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以现阶段我的水平,所写出的我对红楼的认识。
这是因为我之于红学,乃一彻底门外汉,本没什么资格。
虽说圣人往往述而不作,或者一两本书流传千古,而往往汗牛充栋著书立说者大抵都是庸庸碌碌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比尔盖茨在某次信息产业峰会上曾说大狗叫也得允许小狗叫,另有人说这允许狗叫也得允许猫叫,周汝昌前辈自序曰“其说不一,那就不妨多一说”,众看客就当我是那猫里的小猫或那多写无益的公知一说吧。
一、我、彬爷及红楼梦说起红楼梦,我首先得说说彬爷,因为此人是我的红学引路人、精神导师。
我小杨虽不才,但承蒙天下才俊不弃,愿意与我交往,并在各种领域里给我以悉心指导,其中才高八斗者,多不可胜数,但在古汉语领域,彬爷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厉害的一个,没有之一。
彬爷者,安徽阜阳人也,时年二四,人大文学系毕业,主修古汉语,浓眉大眼,附一眼镜凸显文人风范,面首如有宝光流动,一身军装时眼睛炯炯有神透出王霸之气,休闲时一双拖鞋短裤背心盘腿而坐好似那火云邪神。
其人谈吐幽默,条理清晰。
初识时余对彬爷甚不以为然,以为彬爷大抵属于一般的文人骚客,伤今怀古、吟诗赋词,大抵不屑于与我等谈吐低俗伴随着烟灰四溅、酒肉场称兄道弟争雌雄的大老粗之流为伍。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后来发现跟彬爷还是颇有共同语言的,彬爷貌似也挺喜欢和我交往,渐渐的,交流也多了起来,但究竟如何随着后来向彬爷请教红学而让我对彬爷崇拜之至,且听我细细道来。
2015年3月中旬的某一天,我看红楼也有一些时日了,颇为迷惑,决定向这位彬爷这位“红学高人”请教,那天的谈话时间略长。
开始时,彬爷一步步的引导我,叫我不要迷茫不要急躁,先说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吧,我叫他写个“红学”的一些专著推荐书目给我,等我有朝一日再去借阅,本想着让彬爷过几天写好给我即可,哪知那彬爷当时一挥二就,一口气在纸上写了约15本书给我,书名、出版社、作者,包括版本号,那一刹那间,我惊呆了!世间博闻强识者,莫过于此!!!余虽不才,偶尔也推荐某些领域的书给别人,但有些书名会记错,作者会记混,版本、出版社更是没那个严谨的习惯。
彬爷的这一举动,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之后的谈话中,彬爷时而激情澎湃的给我讲那贾府风云,时而略有伤感的对那红颜薄命娓娓道来。
有那么一刻,我记得很清楚,彬爷自如的盘腿而高高在上坐在他的床上,而我战战兢兢促膝坐在那地上的小板凳上,这分明是一位智者在对愚者的开导么,宛如那警幻仙姑带领着那懵懂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又宛如那如来讲经,我如同那经坛下那只偷听讲经将要得道成仙的老鼠。
那天,从彬爷的口中,我知道了那“红学”的四大分支,知道了脂砚斋和畸笏叟,知道了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知道了那精细的回目上下扇布局。
知道了原来彬爷是如此的喜欢红学如此的喜欢宝钗以及于把薛宝钗的芳容设置成电脑桌面达近十年之久!!!!!另外,彬爷引证时,会说明出处、章回、时间、版本,以及相关的脂评,彬爷那天也给我讲了至今我最信奉的结局:贾府家亡事败,人散园空后,贾宝玉沦为更夫,与史湘云重逢结为夫妻。
正应了那金麒麟的征兆和海棠诗社那“香清纸帐来新梦、圃令斜阳忆旧游”的对诗。
彬爷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红学泰斗周汝昌以及胡适、张爱玲等等的观点异同都非常清楚、信手拈来,据说彬爷曾就红学的某些问题专门查阅过清史稿等史籍资料去考证,大抵彬爷也是像周汝昌这样的考证派大师吧,在方法论上,彬爷从我的对话说清晰的感觉出我的实证倾向,他引导我不要用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那一套实证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并且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如阶级立场分析红学时,要适度即可。
真正的听彬爷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了彬爷的指导,我也成了一个伪红学迷,至少彬爷把我领进了门。
哎,现在回想起来,我和彬爷,天壤之别,正如那三国里说的,寒鸦比于鸾凤,明明皓月比于萤火之光。
彬爷的形象好伟岸,在此再给彬爷插播一广告,其人现在在北京,人品一流,有意向的上进女青年我给提供联系方式,此是题外话。
说完了彬爷,再说说我与《红楼梦》的缘分。
我只读过一遍《红楼梦》,这也是因为从小不学无术,如果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伤痕,那语文成绩便是我永远的痛,成绩越差变越厌学。
土鳖,也就是这么炼成的。
我2015年3月份彼时虽身在行伍,当我宣布我要读红楼的决定时,诸多小伙伴们惊呆了,依稀记得司令曾说“处长你个土鳖要读红楼?今晚不健身啦?”小胖也说,“处长你不看你的欧洲中世纪了”,(在此再辟一次谣言,处长称谓乃众人戏谑之称,但凡以前叫我处长者,今后请叫我小杨,谢谢,哈哈)。
不过在班里给我举行的生日聚餐上,大肥、乐总、小胖等人还是很鼓励的,大抵意思是说我这读完了红楼,便会看清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炎凉世态吧,之后阿克苏同志也表示支持,愿意和我一同读红楼,如今回想起在福州指挥学院那段挥汗如雨的战友情谊,倍感怀念。
谨以此段纪念作风扎实的五队十班的战友们,尤其是经常打击我的司令和陪伴我读红楼的阿克苏。
二、我的“红楼观”在此以问答形式回答一些常见问题,也算是但凡讨论红楼者的必答题吧。
1、你对林黛玉、薛宝钗是怎么看的,更喜欢哪一个?答:我只读过一遍红楼梦,这林妹妹给我的印象其实不算好,虽说她是情榜之首。
但她体弱多病又多猜疑,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但这个描写也太抽象了吧,我又不知道长啥样,而这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更为具体,这大抵是我开始时较为喜欢宝钗的原因吧,彬爷曾说,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学中女人两种完美的极致,黛玉感性、忧伤、小女人气,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宝钗优雅、识大体、顾大局,传统体面。
像俞平伯所说“书中黛钗每每相提,若二峰对峙,两水分流,各尽其妙”,一个是海外仙株、一个是人间花王。
从阶级立场和传统红学家的分析,黛玉象征着自由恋爱,她是宝玉浪漫情怀的支持者,而宝钗虽在和宝黛都年少时读《西厢记》也有浪漫情怀,但她懂孝道、有家教,入奉母仪,是封建伦理秩序塑造的成功女性。
不过,自从读了红楼,在网上又下载了《葬花吟》、《枉凝眉》等视频,看到了陈晓旭的绝版林黛玉,让我改变了对林黛玉的看法,让我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有了具体的感官认识,那忧伤的气质也让我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林妹妹、明白了为什么她能居于十二钗之首了。
据说那陈晓旭是天生的林黛玉,也是书香门第,3岁学诗,从小好读《简爱》《红楼梦》等书,她14岁时第一首诗词就是悲天悯人的惆怅,名曰《我是一朵柳絮》,那时她并未恋爱,却写了很多爱情诗,她演林黛玉那年18岁,正是青春年华,怪不得后来成了绝版,据说她后来削发为尼又英年早逝,周汝昌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悼诗。
而对于薛宝钗,我则没有这种感官上的太深印象,但照书上所写,她的人格很完美。
所以,对于更喜欢哪一个文学形象,我还是圆滑一点,不发表意见吧,待有朝一日我重读一边红楼再说。
2、读完红楼后你最佩服的人物是哪几个呢?答:应该有很多。
这里先说司棋吧。
以下这段文字是我去年读红楼时自己从网上摘录的自己又略微加工了一下:俗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然百年尤为夭”。
死会很久很久,生却很短很短,能清醒热烈地活着才不算白活,按自己想的活过一回,而不是受他人影响委委屈屈活着,这才叫不白活一世。
红楼梦中有些这样清醒的女子。
黛玉,探春,凤姐,鸳鸯,晴雯,尤三姐等。
但她们都不如司棋彻底。
探春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可见能干如她亦处处被裹脚;凤姐不得不让平儿做了贾琏的小妾,堆上笑容接纳尤二姐和秋桐;黛玉虽然追求心性自由,却徒然与宝玉无缘,只敢暗中饮泣;晴雯死不瞑目;鸳鸯的爱情宣言掷地有声,可贵而难得,但她一生不知爱的滋味,贾母一死,只有凄凄艾艾的活或者自杀。
尤三姐尝尽暗恋的相思痛苦,最后还被柳湘莲认作水性杨花,死时徒有悲伤和遗憾。
只有司棋,将爱情的所有味道尝遍,独她知道爱情甜蜜和相处的幸福的滋味,虽然潘又安逃走伤透了她的心,但毕竟还是等回了他,心里多少有些安慰。
如果司棋死时知道潘又安为她殉情,她当是幸福的笑着离开人世吧。
红楼女子,独有司棋,爱得彻底,遗憾最少。
妙玉。
这妙玉应该是给我印象较深的一位,她是带发修行的尼姑,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属冰清玉洁型,据考证她家室辉煌,为避难才将她隐匿起来,又据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在栊翠庵时的举动,可推测她见惯了那荣华富贵,她修行也算较深,但据考证她毕竟是带发修行,且家室显赫,仍未能断红尘之念。
据判词“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推测,其结局之一可能是最后流落烟云巷沦为妓女,但大部分红学家认为这只可能仅是字面推测,据诗词考证和判词以及曹雪芹原稿以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推测出这妙玉在后文中的非凡表现,丝毫不亚于贾芸和小红救宝玉和凤姐于狱神庙,根据《红楼小讲》的引子,我又在网上查了刘心武关于妙玉的考证,原文粘贴如下:妙玉在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听从她师父的劝告?师父说她“不宜还乡”,在佛教界,一个师父圆寂的时候跟你说的话,那是绝对要遵守的;而且书里交代了,她那个师傅会演先天神数,是会算命的。
但是妙玉义无反顾,坚决南下。
据我推测,她就是去解救贾宝玉的,并且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她还解救了史湘云。
而解救这两人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屈从“枯骨”,“枯骨”就很残酷地提出来,如果你牺牲自己,我就可以放这两个人一马。
袭人,初读红楼,懵懵懂懂,我总感觉这袭人和宝玉该是一对,谁知后来嫁给了蒋玉菡,这袭人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似乎从不参与那些鸡毛蒜皮的勾心斗角,他总是给宝玉细致入微的照顾,“袭人”这一名字的来历好像是与“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这句诗有关。
据我同多位同学、同事等的聊天得知,不管大家喜欢谁,但共同的交集都有袭人,可见袭人属于是大众情人型的红楼女性。
3、对于众说纷纭的秦可卿,你有什么见地?答:这见地谈不上,只读过一本红学专著那就是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属于红学入门级书籍,我的看法大抵都是周汝昌前辈的看法。
这秦可卿大抵是个绝美的少妇。
她之所以让大家“众说纷纭”,是因为她的形象太朦胧,而且与众多文人骚客的对于贾珍与可卿的乱伦及最终的“淫丧天香楼”有关,而且这一艺术形象应该是曹雪芹设计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形象,据周汝昌分析这警幻仙姑便是秦可卿的化身幻影。
是她,在宝玉年少之时第一次教给了他这么多人生路途中的关键道理,这是宝玉人生中的一堂非常重要的课程,仿佛那菩提老祖三更时点化孙悟空一般,终其身都受用无穷。
对宝玉的成熟、成长和一生,可卿都是关键的启蒙,周汝昌认为,曹雪芹幼年时遇到过类似的这样的一位人物。
在此我提出一点自己的见地,我认为曹雪芹构思这一人物的灵感还可能与其康熙的养母“孙夫人”有关,且听我慢慢道来,据历代红学家考证以及周汝昌《红楼小讲》最后的考证,这曹家虽历代家室显赫,文臣武将辈出,其家谱有言“诗礼簪缨,文武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