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题中观点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意识的能动作用仅仅归结为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全面的。(2)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对事物起消极的阻碍作用。题中观点没有看到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是片面的。(3)意识不能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它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题中观点认为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是错误的。2.“运动就是

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1)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重于强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所以,认为运动就是变化是不确切的(2)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势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所以,认为变化就是发展是不确切的。.3.“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1)这句话说明了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的道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3)人们要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就必须首先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按规律办事。不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蛮干,就必然要爱到规律的惩罚4.“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1)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意识由物质决定。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论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精神不可能是万能的。5.重视物质文明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唯心主义的表现。(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文明,或者是是否强调精神文明。(2)追求物质文明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去追求物质文明,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文明不一定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的表现。6.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

为根本出发点(1).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整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3)认为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就会陷入唯心主义。4.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知识构成的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重要的是书本知识。(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经验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含义较广,既指感性认识,也指理性认识。所以,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而不能简单对应,不能认为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8.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不够全面之处。(2)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这说明,由于内因的作用,近朱者不见得赤,近墨者也未必黑。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上述看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

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因此,不能说大家都有理。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1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1)这句话说明了量变会引起质变的道理(2)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3)这句话是说,不要以为好事太小就不屑于去做也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干了也无所谓。量变必定会引起质变,所以对于好事要从点滴做起,对于坏事要防微杜渐。1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性质的变化。(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体现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2)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有两种不同质的变化,一种是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根本性质变化;另一种则相反。前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发展,因为这种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3)命题看到发展是事物性质变化有其合理性,但事物的性质变化不等同于新事物代替

旧事物,因此,命题表述是不科学的。12.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辨题:知荣明耻,根本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然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产生重要作用。(2)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贵在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知道何为荣辱而不在行动上真正地为荣拒辱,那么正确的荣辱观就很难真正树立起来。(3)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13.江苏省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辨题:人类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1)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的活动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2)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3)江苏省提高“两个率先”

的发展战略,是根据江苏省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发展战略,这并没有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恰恰尊重了社会的客观性。可见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得其反。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参考答案】(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参考答案】(1)此观点错误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它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理论体系,这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它的作用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之科学”,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包罗万象的科学,必然导致用哲学原则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用主观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联系,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3.“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参考答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参考答案】(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参考答案】(1)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

状态,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2)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参考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2)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3)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7.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参考答案】(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表现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而不能说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2)此命题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歪曲和归结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参考答案】(1)此观点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该论断的意思是说,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2)此观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

物;二是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认识论上,该论断反映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9.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参考答案】(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2)但由此认为世界不可知,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错误的认识根源之一就是割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现在未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没有可知和不可知之分。不能把“未知”当成“不可知”。我们人类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参考答案】(1)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素质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2)马克思这段著名的论断是说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也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11.“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参考答案】(1)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

只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所以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2.人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永无止境的发展交:程,所以绝对真理是可望不可及的。【参考答案】(1)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绝对真理的这种绝对性,是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的,而不是之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便构成绝对真理。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过程中也就在认识着绝对真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2)该命题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割裂开来,不懂得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的同时也就在认识绝对真理。(3)人类不能一下予达到绝对真理,不等于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认为绝对真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否认了人的思维至上性,会导致不可知论。13.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要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

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该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14.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参考答案】(1)“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知行观,是“知易行难”的观点。这种观点承认知和行的区别,知和行相脱节的可能,要求知必须行、知与行统一、知行一致,反对只知不行、畏难不行、空说不做,这是这种观点的合理性。(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易与难都是相对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都是困难的,但只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遵循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不断地变难为易,取得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成功。(3)该命题将知易行难绝对化,具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倾向。1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参考答案】(1)这个论断是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或理论,哪怕是正确的思想,完全科学的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于指导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2)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和行动,用于指导实践,变成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由此可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

结合的原则。1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法。【参考答案】(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它既否定了真理观上的唯物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又否定了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认为真理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的。(2)所谓真理的辩证法是指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17.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参考答案】(1)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第一,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而对具体事物本质及规律正确反映,只能有一个,即真理是一元的。(3)多元真理观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否认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所以

是错误的。1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参考答案】(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做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19.人口因素在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变革的同时,又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参考答案】(1)说人口因素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变革是错误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先进还是落后,实行何种社会制度,为什么会发生社会变革都不取决于人口因素,相反人口因素,还要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2)人口的繁殖增长虽然依人的生物特性进行,但它归根到底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调节制约。20.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参考答案】(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2)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

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是阻碍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2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参考答案】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1)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是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2)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国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22.人的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参考答案】(1)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实践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3)人的自觉

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2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参考答案】(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计多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24.“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参考答案】(1)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唯物史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都是目的又是手段,彼此之间都是互相服务的,始终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2)马克思提出,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3)如果片面谈论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白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人生价值观。

25.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参考答案】(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没有起点

就没有终点,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

辨析题汇总:

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

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

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个前提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其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已内含着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只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才能对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5.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6.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 1)此说法是错误的。( 2)实践出真知,是指知识的总体而言,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就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事实上,每个

人的知识多数是间接经验的东西,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如果贬低书本知识,拒绝学习前人、别人的东西,这是对实践是认识来源原理的简单化、甚至是歪曲的理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尊重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7.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的“劳动所得”。

1、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掩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4、现实生活中,在现象上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引起的。第一,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交换一样,买者支付一定量货币,卖者交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劳动的能力。由于劳动能力潜藏于人体,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所以,人们直观见到的是工人的劳动。这样,工人出卖的好像是劳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了。第二,工人往往是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也给人一种假象,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所取得的报酬。第三,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或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感情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理解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该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10.“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使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现象,也没有无原因的现象,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

1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和产生信。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

真理具有普遍性。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觉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12.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正确。(1)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2)在实

践中,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这是其他动物多不及的,是人所特有的。(3)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13. 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14.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而实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该命题抹杀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因而是错误的。

15.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7.时势造英雄。

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 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范畴是( B )。 A ?—切哲学的基石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 .辩证法的基石 D .世界观的基石 2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C )。 A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 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D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 B .可感知性 5.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6.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B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C )。 A .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8.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D )。 A .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 .机械唯物主义理解 C .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9.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 .否认静止 D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0.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 .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C .具体性 D .真实性 A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 具体同一 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 A 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 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第二章 1.怎样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社会实践有哪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方式? 答: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基本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第二,社会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答:第一,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第二,实践是人类特殊本质的表现形式。第三,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5.劳动在意识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促使思维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 第二,第四,劳动为意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提高意识反映的能力。 6.意识本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响。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7.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条件? 答:??? 作用:一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二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3、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A、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是 A、专指无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 B、专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领袖 C、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 D、专指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5、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6、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A、社会革命 B、社会改革 C、科学发展 D、教育普及 【】7、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 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8、下列选项中,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的是 A、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监听则明,偏信则暗 【】9、把感觉经验当成世界的本源,这是的观点。 A、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在社会科学领域,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及时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特别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哲学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通俗哲学》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从客观的物质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 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5、某先生病了,家人给他端来香蕉和苹果,他却说,医生让他吃“水果”,不是吃这些。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B、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 C、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转化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6、“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之所以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C、违背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7、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8、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及其解答(复习参考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卷(B)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B)答案卷 出卷审核督导室校对份数日期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名词解释16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正确反映。 2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3 思想政治素质----指一个人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观点 政策水平等方面的基本品质。 4 理想-------指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 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二、填空题11 1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天人合一方式出现的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神学唯心主义。 2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3,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4,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是马克思的名言。 6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7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8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 9 辨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的哲学学说。 10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11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12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 部联系。 三、选择题23 1.哲学是(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B )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C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4.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 D ) 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C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6.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B ) A.广延性 B.持续性 C.绝对性 D.规律性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D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8.《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 ) 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D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ABD)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