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县双河镇基准地价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鄂尔多斯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Wuh nB n e esu n to eB n e ew s (n ldn to eFot a nr r o m lrote se a nr nt t adEuk a nr nt et icu igEu k r n e)ae t i i i h oh i h nB n s at h
对变化率较全区大 , 其余 较全 区接近。与全市耕 地变化 形态特 征不相 似的地 区有南部 和西部 的乌 审旗 和鄂 托克旗( 包括鄂托克前旗 ) 其他旗县与全市耕地变化形式相一致 。 自然条件 、 口压力 、 济利益 、 , 人 经 政策等 因 素的驱动力和阻力的平衡造就 了本地区耕地变化 。
YE a Xio—me ,W ud n,Alt n t y i u ae gu a
( ol efG or h c ne Inr noi N r a nvrt, oht 10 2 C i ) C lg ega iSi c , ne gl om l i sy H h o 00 2 , hn e o pc e Mo a U ei a
以下结果 : 鄂尔 多斯 市耕 地总面积变化呈波动后 缓慢 下降再上升之势。从 14 9 7年到 16 9 1年耕 地面积变化呈 波动状态 ,9 1 97年耕地面积缓慢减少 ,9 7— 0 8年耕地 面积 变化呈上 升之势 。其耕地 总量变化状态 16 —18 18 20 主要有 3个增长期和 3个减少期。伊 金霍 洛旗 和东胜区的耕 地相对变化率 比全市小 , 杭锦旗和乌 审旗耕地相
鄂 尔 多 斯 耕 地 变 化 及 其 驱 动 因子 分 析
叶小 梅 , 乌 敦 , 阿拉 腾 图雅
(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内蒙古 呼和浩 特 0 0 2 ) 10 2
摘
基于PLUS与InVEST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评估

第37卷第6期2023年12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7N o .6D e c .,2023收稿日期:2023-04-05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60286);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项目(R K 2200000139);呼和浩特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社-重-4-2-1) 第一作者:祁迷(1999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碳储量研究㊂E -m a i l :q185********@163.c o m 通信作者:王飞(1980 ),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㊂E -m a i l :w a n g f e i n i h a o 2003@a l i yu n .c o m 滑永春(1981 ),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被遥感研究㊂E -m a i l :398721962@q q.c o m 基于P L U S 与I n V E S T 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评估祁迷,王飞,滑永春,王铭媛(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8)摘要: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的 双碳 目标㊂根据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㊁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L U L C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 十四五 政策规划,建立自然发展㊁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3种情景,利用P L U S 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203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分析,并用I n V E S T 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开发情景下碳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㊂结果表明:(1)2000 2020年间内蒙古地区林地与建设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耕地㊁水域㊁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均呈减少态势,且转移方向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㊂(2)自然发展状态下,草地㊁耕地㊁水域及未利用地呈下降趋势,林地及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在生态保护状态下,林地㊁草地和水域面积均比自然开发情景有所增加;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呈扩张趋势,扩张面积达4.69ˑ104h m 2㊂(3)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内蒙古地区碳储量分别达到1.3717ˑ1010,1.3709ˑ1010,1.3706ˑ1010t ,呈逐年减少趋势㊂2030年自然发展㊁耕地保护㊁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总碳储量分别为1.3701ˑ1010,1.3706ˑ1010,1.3719ˑ1010t,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相比较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更多,表明保护措施的实施,可有效地控制碳储量下降㊂实施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政策以控制耕地扩展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延缓区域碳储量流失㊂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P L U S 模型;I n V E S T 模型;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中图分类号:S 71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3)06-0194-07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3.06.025A s s e s s m e n t o fL a n dU s eC h a n g e a n d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i n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A u t o n o m o u sR e gi o nB a s e do nP L U S a n d I n V E S T M o d e l s Q IM i ,WA N GF e i ,HU A Y o n g c h u n ,WA N G M i n g yu a n (F o r e s t r y C o l l e g e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Ho h h o t 010018)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D u a l c a r b o n t a r g e t o f t h e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u t o n o m o u sR e gi o n ,b a s e do n t h e l a n du s e d a t a (L U L C )i n2000,2010a n d2020a n d f o l l o w e d t h e 14t hF i v e -Y e a rP l a no f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 ,t h r e es c e n a r i o so fn a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e c o l o g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w e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P L U Sm o d e l w a s u s e d t o f o r e c a s t a n d a n a l y z e t h e s pa t i a l d i s t r ib u t i o n o f l a n d u s e i n2030o f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 .T h ec h a n g e so f c a r b o ns t o r a g eu nde rd if f e r e n td e v e l o pm e n t s c e n a r i o s i n t h eR e g i o nw e r e a n a l y z e dw i t h t h e I n V E S T M o d e l .T h e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T h e a r e a o f f o r e s t l a n d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i n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2000t o2020,w h i l e t h ea r e ao f 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 ,w a t e ra r e a ,g r a s s l a n da n du n u s e dl a n ds h o w e dad o w n w a r dt r e n d ,a n dt h e m a i nt r a n s f e r d i r e c t i o nw a s f r o m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t o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2)U n d e r t h e s t a t e o f n a t u r a l d e v e l o pm e n t ,t h e a r e a o f 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 ,g r a s s l a n d ,w a t e ra r e a ,a n du n u s e dl a n dd e c r e a s e d ,w h i l et h ea r e ao ff o r e s tl a n d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d s h o we d a nu p w a r d t r e n d ;u n d e r t h e s t a t e of e c o l o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th e a r e ao f f o r e s t l a n d ,g r a s s l a n d ,a n dw a t e ra r e ai n c r e a s e d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n a t u r a l d e v e l o pm e n t s c e n a r i o ;u n d e r t h e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s c e n a r i o ,t h e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a r e as h o w e da ne x p a n s i o nt r e n dc o m pa r e d w i t ht h en a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c e n a r i o ,a n dt h ee x pa n d e da r e ar e a c h e d4.69ˑ104h m 2.(3)I n2000,2010,a n d2020,t h e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i n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r e a c h e d1.3717ˑ1010,1.3709ˑ1010a n d1.3706ˑ1010t ,r e s p e c t i v e l y,s h o w i n g ad e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 y e a rb yy e a r.I n2030,t h et o t a l c a r b o ns t o r a g eu n d e rt h et h r e es c e n a r i o so fn a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w a s1.3701ˑ1010,1.3706ˑ1010a n d1.3719ˑ1010t, r e s p e c t i v e l y.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h e n a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c e n a r i o,t h e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o f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w a s l a r g e r,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p r o t e c t i o nm e a s u r e s c o u l de f f e c t i v e l y c o n t r o l t h ed e c l i n eo f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T h e r e f o r e,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p o l i c i e s c o u l d c o n t r o l t h e e x p a n s i o no f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i n t o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a n du n u s e d l a n d,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l a n du s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h e l p t od e l a y t h e l o s s o f r e g i o n a l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K e y w o r d s: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P L U Sm o d e l;I n V E S T m o d e l;l a n du s e c h a n g e;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人类活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㊂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㊂通过对大气C O2的吸收和固定,能够有效地维护生态平衡和减缓气候变暖等问题,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固定碳是延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最经济实用且环境友好的方法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㊂为此,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区域碳储量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㊁保持碳循环的平衡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㊂为更加准确地预测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情况,国内外许多学者[1]在此方面已进行大量研究,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型有S D㊁L o g i s t i c-C A㊁A N N-C A㊁F L U S㊁C L U E S 和C F L U S等,但已有模型无法有效地发掘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对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时空动态模拟出的结果并不理想㊂P L U S[2]模型保留基于赌盘的自适应惯性竞争机制,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概率[3],同时具有模拟精度高和数据处理速度快的优点,可以对多地类复杂演化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4]㊂利用P L U S模型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在P L U 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的支持下,杨潋威等[5]和李安林等[6]计算3种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自然发展情景㊁经济快速发展情景㊁土地生态保护情景㊁生态经济平衡4种情景下,G a o等[7]采用P L U S模型模拟南京市2025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对各种情景中各类用地变化及用地流转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城市扩张压力㊁景观生态风险,粮食储备压力以及生态退化压力等评价指标,对各种情景中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㊂近年来,估算陆地生态碳储量的学者日益增多,普遍采用实地调查法和模型模拟法[8]㊂实地调查法是估算碳储量最为基础和高效的方法,但操作较繁杂且调研设备价格昂贵,仅适用于小面积的调研,大面积地区较难落实㊂Z h a o等[9]使用的模型较好地弥补了实地调查法中的不足之处,在碳储量估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数据参数繁杂㊁适用性较差等缺点[10],大大制约其推广应用㊂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如刘洋等[11]㊁B a b b a r等[12]采用I n V E S T模型对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评价,由于其数据需要参数较少,运行速度较快,模型精度较高[13],得到广泛应用㊂综上,P L U S模型与I n V E S T模型在多地类复杂演化模拟与碳储量估算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㊂近年来,大多数学者[14]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全省局部地区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进行研究,但对于内蒙古地区整体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㊁土壤碳储量变化的研究仍然不足㊂为此,拟以整个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在P L U S模型与I n V E S T模型基础上,对内蒙古地区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㊁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进行仿真研究,并讨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继而为保护生态系统㊁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的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内蒙古自治区(37ʎ24' 53ʎ23'N,97ʎ12' 126ʎ04'E)幅员辽阔,自东北至西南走向,总面积约118.3万k m2[15],为中国第三大省,跨越东北㊁西北和华北㊁北邻蒙古国和俄罗斯,南接宁夏,西接甘肃,东接黑龙江,国境线全长4200k m㊂年均降水量30~450m m,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大,年蒸发量大,多数地区在200m m以上,年平均气温为0~18ħ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植被类型以针叶林植被㊁阔叶林植被和草原植被为主㊂地形多样且复杂,以高原为主,高原面积约占内蒙古总面积50%,山地与平原呈带状分布[16]㊂1.2数据源及预处理(1)土地利用类型数据㊂内蒙古自治区3期(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资料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 t t p:ʊw w w.r e s d c.c n/d a t a),是以各时期L a n d s a tTM-E T M 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进行人工目视解译产生㊂以内蒙古自治区3期土地利用类型资料为基础,运用A r c G I S对土地利用类型重分类,由此得出,研究区未利用地㊁建设用地㊁水域㊁草地㊁耕地和林地6种1级土地利用类型㊂(2)驱动因子数据㊂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h t t p s:ʊ591第6期祁迷等:基于P L U S与I n V E S T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评估w w w .gs c l o u d .c n )下载仿真未来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因子高程(D E M )资料,由D E M 数据处理得到坡度数据;通过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 t t p:ʊw w w.r e s d c .c n /)下载社会经济数据(人口密度㊁G D P );通过O S M (o p e ns t r e e tm a p )(h t t p:ʊw w w.o p e n s t r e e t m a p )下载距离因子中公路㊁河流和政府驻点等资料,并借助于A r c G I S 软件中的欧氏距离法进行计算㊂1.3 研究方法1.3.1 P L U S 模型 P L U S 基于F L U S 模型,从斑块层面出发,能够兼顾政策驱动和引导作用,实现土地利用类型精细化预报[17-18],模型基于M a r k o v 模块中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开发出C A R S 和L E A S 2个模块㊂1.3.2 I n V E S T 模型 I n V E S T 模型是为生态系统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而发展起来的模型体系[19]㊂I n V E S T 模型将生态系统碳储量划分为地上㊁地下㊁土壤㊁死亡有机质4个基本碳库㊂其中,研究区总碳储量为所有地类碳储量之和㊂(1)碳储量的计算㊂研究区总碳储量计算公式为:C t o t a l =C a b o v e +C b e l o w +C s o i l +C d e a d(1)C t o t a l i =(C a b o v e i +C b e l o w i +C s o i l i +C d e a d i )ˑA i (2)式中:A i 为该地类面积(h m 2);C a b o v e ㊁C b e l o w ㊁C s o i l ㊁C d e a d 分别为地表碳库㊁地底碳库㊁土壤碳库㊁死亡有机质碳库面积(h m 2);C t o t a l 为各个地类碳储量的总和(108t)㊂(2)各地类碳密度㊂I n V E S T 模型要求输入研究区所有类别碳密度值[20]㊂在解宪丽等[21]研究基础上得到全国6个地类碳密度数据,并根据陈光水等[22]所提出的计算公式修改碳密度(表1),由于死亡有机物中碳密度较难得到,比重也较小,故将其赋值为0㊂表1 研究区4大碳库碳密度单位:t /h m 2碳密度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地上生物量3.0222.4618.701.591.320.69地下生物量42.7461.3845.81009.37土壤98.1375.8690.43070.6128.42死亡有机质00001.3.3 不同情景设置(1)自然发展情景㊂该情景基于2000 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将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转移弹性值分别设置为(E L S A )0.5,0.3,0.5,0.9,0.7,0.9,并设置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表2),不设置限制区㊂采用P L U S 模型M a r k -o v C h a i n 在20年内对2030年自然增长情景土地利用需求进行预测,将其作为模拟其他各情景基础[23]㊂(2)耕地保护情景㊂基本农田的质量与数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需要纳入耕地保护思想作为基准情景㊂设定该情景下耕地到未利用地的E L S A 值分别为0.4,0.3,0.5,0.7,0.6,0.8,并设置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表2)与限制区(图1)㊂(3)生态保护情景㊂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将大兴安岭林区㊁呼伦贝尔草原㊁科尔沁草原㊁锡林郭勒草原㊁科尔沁沙地㊁浑善达克沙地㊁阴山北麓草原㊁黄土丘陵区㊁毛乌素沙地及阿拉善荒漠绿洲保护区等区域设置为限制区域(图1),设定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到未利用地E L S A 值分别为0.6,0.3,0.5,0.6,0.7,0.7,并设置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表2)㊂2 结果与分析2.1 P L U S 模型的精度验证为验证P L U S 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类型模拟的准确性,根据L U L C 生成L E A S 模块在2000年和2010年各个区域内的开发概率,利用C A R S 模块生成2020年L U L C 模拟结果,并将模拟结果同2020年真实L U L C 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图2),验证P L U S 模型精度,得出K a p pa 系数为0.77,结果显示:P L U S 模型对未来L U L C 预测有很高的准确性,故利用此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2030年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模拟㊂表2 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发展情景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111011林地111011自然发展草地111111水域111111建设用地111011未利用地111011耕地100000林地011011耕地保护草地011111水域001111建设用地011011未利用地011111耕地100011林地010000生态保护草地001000水域000100建设用地100011未利用地111691水土保持学报 第37卷图1 2030年耕地保护㊁生态保护情景控制区注:a ㊁b 分别为2020年实际和模拟土地利用类型㊂图2 研究区2020年实际与模拟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2.1 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由图3可知,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㊁2010年及2020年L U L C 主要集中在草地及建设用地上,2020年草地面积在该土地利用面积中所占比例为46.04%,建设用地占比为26.99%;耕地㊁林地分别占总面积的9.93%,14.45%;水域与建设用地面积较小,均<2%㊂2000年 2020年,各地土地利用类型都发生明显变化,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达0.33%;林地面积较2000年增长0.13%;草地㊁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较2000年有所减少,草地面积降幅最大,降幅达0.33%,且草地面积减少量也最大,达3.722ˑ105h m 2;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下降0.02%,0.15%㊂图3 2000-2020年研究区各期不同土地利用 类型面积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3期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见图4,运用A r c G I S 软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00 2020年L U L C ,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3)㊂通过2000 2020年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特征分析发现,耕地转出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建设用地㊁水体和未利用地比例较低;林地以向草地迁移为主,其次是耕地㊁建设用地㊁水体和未利用地;草地流向以耕地㊁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水域与建设用地的比例最低;未利用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最少,向草地转化比例最高,达7.03%;建设用地向其他土地利用转移最多,流向草地和耕地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568ˑ105,4.343ˑ105h m 2;水体占用以草地㊁耕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转移概率之和接近36%,建设用地和林地次之㊂图4 2000年㊁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表3 200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ˑ106h m 2)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年面积耕地7.890.572.100.120.430.2311.34林地0.5113.372.200.040.040.1816.34草地2.192.2845.590.250.462.1752.93水域0.120.040.220.860.020.191.45建设用地0.350.030.210.020.460.041.12未利用地0.280.212.230.140.1128.0030.982020年面积11.3316.5052.561.431.5230.812.2.2 2030年土地利用预测结果分析 通过建立地类之间不同情景下转移矩阵和邻域因子权重,采用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仿真(表4)表明,不同情景对土地利用类型的791第6期 祁迷等:基于P L U S 与I n V E S T 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评估需求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㊂(1)自然发展情景㊂此情景没有考虑政策因素,仅考虑自然和人文双重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㊂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面积(1.12874ˑ107h m2)比2020年下降0.41%,草地㊁水域和林地幅度分别为0.04%,3.76%, 0.02%,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正好相反,未利用地略有增加,增加0.21%,建设用地扩大更为明显,增加4.78%㊂由图5可知,建设用地增加在原土地利用条件下从城镇向外扩展,以占用耕地和林地为主,若不加约束,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将受到威胁㊂(2)耕地保护情景㊂耕地保护情景严格限制耕地向其他地类转化,耕地面积为1.13343ˑ107h m2,对比2020年耕地面积基本没有变化,耕地保护得到一定效果㊂相对于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面积增加4.69ˑ104h m2,说明实施耕地保护和严格控制其他地类对耕地的占用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和确保粮食安全㊂2030年,林地㊁水域及建设用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未利用地及草地仍属于扩张地类但相比较自然发展情景,未利用地面积下降5.45ˑ104h m2,说明耕地保护政策的推动将制约未利用地的扩展趋势㊂(3)生态保护情景㊂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㊁草地㊁水域面积较2020年保持不变,耕地及建设用地面积有所扩大,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达到9.67%,耕地面积增幅较小㊂与自然情景相比,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均呈扩张趋势,扩张面积分别达到1.243ˑ105,1.520ˑ104,2.440ˑ104,5.380ˑ104, 7.430ˑ104h m2,但是未利用地有缩减趋势,缩减面积达2.893ˑ105h m2,降幅为0.25%㊂表4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变化率情景模式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20年现状面积/(ˑ106h m2)11.33416.49952.5591.4301.52030.813 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面积/(ˑ106h m2)11.28716.48652.5351.3761.59330.878 2030年耕地保护情景面积/(ˑ106h m2)11.33416.49052.5691.4241.51530.823 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面积/(ˑ106h m2)11.41216.49952.5591.4301.66730.589 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变化率(较2020年)/%-0.41-0.02-0.04-3.764.780.21 2030年耕地保护情景变化率(较2020年)/%--0.050.02-0.43-0.350.03 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变化率(较2020年)/%0.68---9.67-0.73图52030年3种情景下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格局2.3碳储量变化评估采用I n V E S T模型评价内蒙古自治区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物碳储量(表5),碳储量变化亦存在明显差异㊂从时间变化来看,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㊁2010年与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1.3717ˑ1010,1.3709ˑ1010,1.3706ˑ1010t,20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㊂2000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碳储量总量下降7.85ˑ106t,相比2000年下降0.06%;2010 2020年减幅降慢,下降3.0023ˑ106t,同比2010年下降0.02%㊂2000 2020年碳储量总量下降1.085ˑ107t,年平均下降0.54ˑ106t㊂在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预计达到1.3701ˑ1010t,相比2020年下降4.88ˑ106t;耕地保护情景中碳储量预测值为1.3706ˑ1010t的,比2020年总碳储量提高1.20ˑ107 t,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碳储量减少较少;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预计达到1.3719ˑ1010t,比2020年增长1.30ˑ107t,增幅为0.10%㊂碳储量空间分布(图6)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碳储量变化并不明显,主要集中于林地㊁草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但在空间上仍有所差异㊂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碳储量空间格局有所变化,在巴彦淖尔北部和鄂尔多斯北部碳储量呈减少趋势,在呼伦贝尔西南部㊁锡林郭勒盟东北部㊁巴彦淖尔北部碳储量有少量增加㊂2020 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流失最大区域主要分布在赤峰以南㊁呼和浩特市以南以及阿拉善盟以南地区;2020 2030年耕地保护情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碳储量在锡林郭勒盟中南部有少量减少,相较于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减少程度变小㊂2020 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碳储量呈大幅增加,主要集中于阿拉善盟东北部和兴安盟东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林地㊁草地分布一致,内蒙古东北方向主要是林地,因此碳密度较高㊂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变化一致性较高㊂3讨论本研究利用马尔科夫链和P L U S模型模拟内蒙古自治区3种情景的土地利用格局,在模型验证阶段得到的K a p p a值为0.77,总体精度达0.85,其中F o M 值为0.07,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适用性强,主要源于P L U S模型多类用地斑块变化机理,能模拟出多个地891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类在斑块级别上的演化情况[2],模拟结果一致性较好㊁模拟精度较高㊂当前P L U S模型已被用于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研究及驱动因素分析中,例如,宏观尺度下,胡丰等[3]在P L U S模型中分别对长江三角洲㊁山区重点开发区和渭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研究;微观尺度上,喇蕗梦等[24]采用P L U S模型对秭归县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多情景用地模拟和动态权衡关系分析,均表明P L U S模型可模拟用地复杂空间演变㊁挖掘用地诱因㊂此外,为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内蒙古自治区 十四五 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历史演化,通过调整转移矩阵对发展区域变化进行约束,并且设定今后3种不同的发展情景㊂在自然发展情景㊁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可以预测延续之前的发展模式,执行一些耕地保护政策和生态保护政策㊂3种情景设定,基本能够覆盖未来发展的不同模式,但是所制定的3种发展模式与现实的发展情形还存在一定差距,不可能覆盖今后的全部发展模式㊂此外,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碳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㊂鉴于未来土地利用需求量更接近于实际政策制定,减少发展情景与实际发展模式之间的差距,必将成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仿真研究的重点㊂表5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及2030年3种情景下总碳储量单位:ˑ1010t 情景模式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总碳储量2000年16.31526.10182.0120.0230.80311.921137.174 2010年16.37026.32781.5690.0220.83711.971137.096 2020年16.30926.34981.4350.0231.09411.857137.066 2030年自然发展16.24126.32981.3970.0221.14611.882137.017 2030年耕地保护16.30926.33481.4510.0231.09011.861137.067 2030年生态保护16.42026.34981.4350.0231.19911.770137.197图6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及2030年3种情景下总碳储量分布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碳密度较小的土地利用类型,会引起碳储量下降,否则将引起碳储量上升㊂本研究中,自然发展㊁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中,内蒙古自治区2030年碳储量总量变化显著,自然发展情景中碳储量总量较2020年下降4.88ˑ106t,证明继续原有发展路径将使研究区总碳储量呈下降趋势;在生态保护情景下,较2020年总碳储量增加1.30ˑ107t,表明一定的生态保护措施对林地㊁湿地等生态用地及耕地数量具有保护作用,对高碳密度耕地具有制约作用,而林地㊁草地及湿地转变为低碳密度建设用地,可减缓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趋势,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碳储量总量;耕地保护情景下,由于建设用地大幅度缩减,碳储量总量增加1.2ˑ105 t,说明耕地保护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使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㊂综合来看,内蒙古自治区今后应以生态保护情景为背景,继续执行 退耕还林还草 政策,在恢复生态用地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㊂为达到双碳目的,需要促进生态保护和低碳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㊂991第6期祁迷等:基于P L U S与I n V E S T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评估4结论(1)2000 2020年,内蒙古地区林地与建设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耕地㊁水域㊁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有减少,且转移方向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㊂(2)自然发展情景下,草地㊁耕地㊁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而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㊁草地㊁水域面积增加;在耕地保护情景中,耕地面积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有扩大趋势,扩大面积为4.69ˑ104h m2㊂(3)从I n V E S T模型计算结果来看,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总碳储量逐年下降,且因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和碳密度大的地类被占用而使得碳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㊂(4)2020 2030年,内蒙古自治区总碳储量在自然情景下呈下降趋势,在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情景下呈不同幅度上升趋势,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最多,3种情景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生态保护情景是内蒙古自治区今后发展的最优情景㊂参考文献:[1]许小亮,李鑫,肖长江,等.基于C L U E-S模型的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优化[J].生态学报,2016,36(17):5401-5410.[2] L i a n g X,G u a nQ F,C l a r k eK C,e t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 d r i v e r s o f s u s t a i n a b l e l a n de x p a n s i o nu s i n g a p a t c h-g e n e r a t i n g l a n du s es i m u l a t i o n(P L U S)m o d e l:Ac a s es t u d y i n W u h a n,C h i n a[J].C o m p u t e r s,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U rb a nS y s t e m s,2021,85:e101569.[3]胡丰,张艳,郭宇,等.基于P L U S和I n V E S T模型的渭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J].干旱区地理,2022,45(4):1125-1136.[4]王佳楠,张志.基于M a r k o v-P L U S模型的柴北缘土地利用变化及模拟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139-148,179.[5]杨潋威,赵娟,朱家田,等.基于P L U S和I n V E S T模型的西安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与预测[J].自然资源遥感,2022,34(4):175-182.[6]李安林,周艳,唐丽毅,等.怒江州土地利用模拟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基于P L U S模型的多情景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1):140-149. [7] G a oLN,T a oF,L i uRR,e t a l.M u l t i-s c e n a r i o s i m u l a-t i o n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r i s k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u s e b a s e do n t h eP L U S m o d e l:Ac a s es t u d y o fN a n j i n g[J].S u s t a i n a b l eC i t i e s a n dS o c i e t y,2022,85:e104055.[8]李姣,汪杰,李朗,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22,41(6):1156-1165.[9] Z h a o M W,Y u eT X,Z h a oN,e t a l.C o m b i n i n g L P J-G U E S Sa n d HA S Mt os i m u l a t e t h e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f o r e s t v e g e t a t i o n c a r b o n s t o c k i n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 S c i e n c e s,2014,24(2):249-268.[10]张平平,李艳红,殷浩然,等.中国南北过渡带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动态模拟[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5):1183-1197.[11]刘洋,张军,周冬梅,等.基于I n V E S T模型的疏勒河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J].生态学报,2021,41(10):4052-4065.[12] B a b b a rD,A r e e n d r a nG,S a h a n aM,e t a l.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p r e d i c t i o n o f c a r b o n 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u s i n g M a r k o v c h a i na n dI n V E S T m o d e l i nS a r i s k aT i g e rR e s e r v e,I n d i a[J].J o u r n a lo f C l e a n e r P r o d u c t i o n,2021,278:e123333. [13]杨芝歌,周彬,余新晓,等.北京山区生物多样性分析与碳储量评估[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3):42-46.[14]王超越,郭先华,郭莉,等.基于F L U S-I n V E S T的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22,31(8):1667-1679. [15]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16]李佳鸣,冯长春.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改善效果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9,39(13):4741-4750.[17] F e n g DR,B a o W K,F u M C,e t a l.C u r r e n t a n d f u-t u r e l a n d u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a n a t i o n a l c e n t r a l c i t y i n e c o-f r ag i l er e g i o n:A c a s es t u d y i n X i a nc i t y b a s e d o nF L U Sm o d e l[J].L a n d,2021,10(3):e286.[18]张志国,班高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洛阳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异[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4):226-230.[19]王旭,马伯文,李丹,等.基于F L U S模型的湖北省生态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30-242.[20]杨洁,谢保鹏,张德罡.基于I n V E S T和C A-M a r k o v模型的黄河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6):1018-1029. [21]解宪丽,孙波,周慧珍,等.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与空间分布分析[J].土壤学报,2004,41(1):35-43.[22]陈光水,杨玉盛,刘乐中,等.森林地下碳分配(T B C A)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2(1):34-42. [23]陈理庭,蔡海生,张婷,等.基于M a r k o v-F L U S模型的饶河流域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分析[J].生态学报,2022,42(10):3947-3958.[24]喇蕗梦,勾蒙蒙,李乐,等.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时空动态与情景模拟:以秭归县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11):1368-1377.002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
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P 9 T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0 6 2 1 )4— 1 0 10 4 6 (0 0 0 7 — 5
Ana y i n h nd Us l ss o t e La e Cha ge a d Is I fu ncng Fa t r n u ke n n t n e i c o s i Et a n n n a d.T a sa d a d wa e sta f r d it u i z d ln u a a d a d i d sf la d mi i g ln i he g s ln n tr rnso me no un t ie a d.Fr m O 0 r l o 2o
第3 6卷
第 4期
内
蒙
古
林
业
科
技
V0. 6 No 4 13 .
De . 01 c2 0
21 0 0年 1 2月
J u l fI n r Mo g l o e t ce c o ma n e n o i F r sr S in e& Te h oo y o a y c n lg
t 0 7,u u iie a d ta so me n o g a sa d,wae sa d f r a d,fr a d ta so me n o fr sln n o2 0 n tl d ln r n fr d i t s ln z r tr n a mln a mln r n fr d i t o e ta d a d g a sa d,u b n—r r lln n n u tila d mi n a d ta so e no g a sa d a d f r sl n .Al t e e r . r s ln ra u a a d a d i d sra nig l n r n f r d i t s ln n o e ta d n m r l h s e l ee h ti u k fe t d t a n Et o e,boh r t r i a ml n o fr s n r s n e li n sea x se t te me n t eu nng f r a d t o e ta d g a s a d r c ami g wa tlnd e itd a h a . t i me. W i h e r a e o a ml d a d u u iie a d,t e a e ff r sl n n r sln n r a e t t e d c e s ffr a n n tl d l n h n z h r a o o e ta d a d g a sa d i c e s d wh c ih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研究

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时采用权能修正法、比例系数法,可以为评估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比例系数法;权能修正法
文章编号:1004-7026(2022)07-0014-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日益完善、相关政策 法规不断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背景下,对集体 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研究日益丰富,集体建设用地基 准地价评估方法也逐渐增多。齐小军(2009)[1]采用成 本逼近法和剩余法评估都江堰市集体建设用地基准 地价。陈丹怡(2019)[2]、单胜道和蔡国平(1999)[3]说明 了收益还原法、成本法、剩余法及市场比较法等评估 方法的运用范围。程永杰(2019)[4]采用修正法评估集 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庞学珺等(2021)[5]运用心理账 户理论,提出了集体建设用地评估的方法。徐启薇和 冯友建(2019)[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评估集体建设 用地基准地价时权能修正法是有效的。
根据国有建设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在产权权能、 市场交易、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选择权利完整性 因素、交易完善性因素、政策支持度 3 个因素,权能差 异指标具体见表 2。
设定国有建设用地各个因素的总分值为 100 分, 然后将 100 分根据各个因子的重要程度分解到各因 子层, 在此基础上借助于特尔非法来确定各因子分 值,最终获得国有建设用地因子层各指标得分。
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研究区商服用地、工业用地 和宅基地隐性交易的年租金、年收入、占地面积、建筑 面积、流转时间等相关交易资料。从正镶白旗自然资 源局收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台账、 房屋出租资 料、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等资料,并收集土地利用现状 图、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图件资料。
呼和浩特市土地价格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价格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王海雯张倩来源:《西部资源》2017年第01期摘要:以住宅、工业、商服三种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价格为样本,分析了呼和浩特市2004年~2014年土地价格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用途的价格也各不相同。
其中商业用地价格最高,其次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价格最低;呼和浩特市土地价格受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综合因素的影响,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关键词:土地价格;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呼和浩特市1. 研究目的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其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1]。
土地价格作为反映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市场和经济环境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城市反映土地资源配置状况的重要指标[2]。
而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经济运营的核心,也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最为重要的手段。
因此,通过分析城市土地的价格变化,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变化。
城市地价作为土地市场价值的判断标准和反映土地市场运作状况的重要信息,处于土地经济生活的中心地位,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调节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
分析城市不同类型的土地价格变化特征对于研究城市土地合理开发配置、完善土地市场各项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土地开发投资情况等是造成土地价格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为例,以2004年~2014年城市土地价格为研究对象,选择总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以及房屋销售单价作为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4],分析呼和浩特市地价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 研究区概况2.1 自然概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土地总面积17224km2,市区面积达2054km2,下设玉泉区、赛罕区、新城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九个旗县区。
托克逊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单一 土地 利用类 型动态度表 达的是研究 区一定时 间范 围 内某种 土地利用类 型的数量变化 情况 , 其表达式为 :
W a g W e n i
( rmq L n uvyn Pa nn s tt, rmq 8 0 0 , hn U u i a dS re ig& ln igI t ue U u i 30 2 C ia) ni
Ab t a t Th s P p r b s d o h y a c mo e r m S d p s t e l n t ia i n c mp e e sv n e d l s r c : i a e , a e n t e d n mi d lfo GI ,a o t h a d u i z t o r h n i e i d x mo e l o
u e c a g i l t n mo e . a d s a ec mp e e s v n e d I n a d u e ta s t n ma rx i h e e t1 s h n e smu a i d 1 1 n —u e r t o r h n i e i d x mo e d l n — s n ii ti t er c n o a r o n 3 y a si o s n c u t , u e r n T k u o n y s mma i e h e t r s a d c u e f a d u i z t n d n mi h n e st a in ,n r p s rz st ef a u e n a s so n tl a i y a cc a g i t l i o u o a dp o o eS c u t r a u e fl n e s n b e u e i o s n c u t . o n e me s r so dr a o a l s n T k u o n y a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

WU Xiao-ling et al (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China )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related social and economic indexe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1997 to 2017,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 was studi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r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size and the policy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riv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some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Inner Mongolia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人口预测方法

4、灰色GM(1,1)预测模型
灰色预测法是一种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因素的 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所需信息量少,不仅能够将 无序离散的原始序列转化为有序序列,而且预测精度高,能够 保持原系统的特征,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情况。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处理
灰色GM(1,1)预测模型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列进行累加处理
双河镇人口
1.0000
地
二产产值
0.9782
0.9998
1.0000
三产产值
0.9769
0.9979
0.9966
三产产值 1.0000
1、综合增长率预测模型
P np0(1r1r2)n
P0 为基期人口数;
Pn 为预测年份人口数;
n 为预测年份距基期的年数;
r1 为预测期内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r2 为预测期内的年平均人口机械增长率;
12.8 12.5-13.0
The End
谢谢您的聆听!
期待您的指正!
(3)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综合增长率法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指数函数预测模型 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灰色GM(1,1)模型
·······
以双河镇为例——城镇规模发展条件分析
2008年,呼包鄂三市经济总量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 18.9%,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三市经济总量 占全区各盟市比重达53.7% ; 《呼包鄂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两轴——多点” 的产业空间结构,托克托县位于其“沿黄河发展轴”;
P np0(1r1)np
综合增长率预测模型
近期: 2008—2010年,工业园区以及其他重点项目的建设,双河镇作为
二、三产业和城镇人口的集聚地,必然吸引大量本旗农业剩余劳动力 以及部分外来人口进入。近期内,机械增长必然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 来源。增长速度应比之前有较大幅度提高,约25‰; 中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研 究意 义
要 影 响 因 素 ,对 双 河 镇 科 学 规 划 用 地 、建 设 用 地 的 用途 管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 的物质基础 ,为我们 的生活和 制 、合理调控 土地市场 、制定土地利用计划 、促进 区域社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产提供活动空间 ,因此合理 开发利用管理每一寸土地是 经济生态效益的平衡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用 ,2015年提 出要强化土地市场监管 ,高度重视土地市场的 光经济带 ,现黄河旅游小镇三期将要开发建设 。在装备制
管理 。本文对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双河镇 201 1年和 2015 造业各项 目规划和专项报告编制工作均有所突破 ,生物制
年 两 期 基 准地 价 更 新 成 果 进 行 对 比分 析 ,计 算 同级 各 类 地 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生产效益较高。
西部鸳
物 化探 2018年 第三 期
级 别 年 份
2011正
修正后
2015焦
变化 变 化 幅 度
I
元 /平 方 米
万 元,亩
l3()0
86 67
l230
l215
81.99
2018年第三期物化探
西部鸳
托克托县双河镇基准地价动态变化及其驱动 因子分析
李晓景 周瑞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基准地价是 一个地 区土地 市场活跃程度 的晴雨表 ,基准地价的动 态变化研究对于指导土地市场有 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托 克托县双河镇 2011年和 2015年两次基准地价更新成果 ,通过计算 同级各类地价比率指 数 、同级 各 类 地价 环 比指数 、同类 各 级地 价 比 率指 数 和 同类 各级 地 价 环 比指 数在 内的基 准地 价 内部 结 构 比率 关 系,分析双河镇基 准地价 变化情况 ,总结各类用地基准地价各级别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双 河镇各类用地的价格 以 商业 用地 最 高 ,工业 用地 最低 。 商业 用地各 级 别地 价整 体 呈 下降趋 势 ,住 宅用地 各级 别 地价 均在 上 升 ,III级 住 宅 用地 地 价上 升 幅度 最 大 ,工 业 用地 各级 别 的地价 均 在 上 涨 ,且 上 涨 幅度 较 大 。运 用 主成 分 分析 法对 地价 演 变 的驱动 因子分析 ,得 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 乡居 民储 蓄存款余额、工业总产值、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收入 、邮 电业务 总 量 、产业 结 构 、建 筑业 总 产值 是 主要 驱 动 因子 ,经 济发展 和建 设规 模 是 影 响地 价 变化 的主 要 因素 。 关键 词 :托 克托 县 双河镇 ;基 准地 价 ;内部 结构 比率 指数 ;驱 动 因子
价 比率指数 、同级各类地价环 比指数 、同类各级地价 比率指
双河镇 位 于托克 托县 的西南 部 ,是 托克托 县县 委政府 所
数 、同类各级地价环 比指数在 内的基准地 价内部结构 比率 在地 ,全 镇 总 面 积 266.1km ,地 理 坐标 为 111。2 30 E一
关系 ,揭示双河镇基准地价变化规律和土地市场总体水平 , 111。 32 21” E、40。 5 55” N_ 40。 35 15” N,东 与 新
运 用 SPSS对 影 响地 价 的驱 动 因子 进行 主 成 分分 析 ,得 出主 营子镇接壤 ,东南与托电工业园区相邻 ,是托克托县政治 、经
基金 项 目: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年度研 究生科研创新基金 项 目“托 克托 县双河镇基准地价 动态 变化分析 (CXJJS17106)”和 内蒙古师范大 学重大项 目培 育专项项 目“中国北方草原 区风 力发 电场对植被 的影响机 理研 究”(2015ZDPY002)。
人类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我 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自然
2.研 究 区概 况
条 件 复 杂 ,随着 我 国社 会 经济 的发 展 和 城 镇化 水 平 的快 速
托克托县地处 内蒙古 自治 区中部土默特平原 ,隶属于
推进 ,人类对土地 的需求 日益 旺盛 ,土地市场愈加活跃 ,土 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市 ,全县 的总面积为 1416.8km ,总人
作 者简介 :李晓景 (1994 ̄),女 ,汉族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 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 生,主要研 究方向为土地信息技术 。 周瑞 平(1977 ̄),男 ,内蒙古师 范大学地理科 学学院教授 ,博士。硕士研 究生导师 。主要研 究方 向为土地规 划与信 息技 术。
RESOURCES f 173
地 价格 也 处 于不 断 变化 和更 新 之 中 。土地 价 格是 衡量 土 地 口有 20万 人 。东 西 宽 37.9km,南 北 长 52.35km,平 均 海 拔
市场运作情况和价值判断 的标准 ,地价的核心体 系是基准 1 132m。托克托县是呼包鄂城市群内的新兴 中等规模城市 ,
市场 的发展状况 ,发现地价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来为地 化工 等 重 要 工 业基 地 。托 县 是具 有 悠 久 历 史 的文 化 名 城 ,
价的调控作指导 ,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正 在全 力 打 造 一 流 特色 风 景 区 ,现 已建 成 的有 神 泉 生 态 旅
自“十 二 五 ”以来 ,托 克托 县 全 面 推进 土地 节 约 集 约 利 游风景区、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科技 园,形成沿黄休 闲观
地价 ,基准地价体现一个地区土地市场 中地价的总体水平 目前 已形成“五纵四横一环线”的交通网络 。拥有依托大唐
和 变化 趋 势 ,是 政府 宏 观调 整 和管 理 土地价 格 的标 准 ,对 基 托克托大型火力发 电厂建设的新兴工业 园区,与此毗邻相
准 地 价 的变 化 以 及影 响 因素 进 行 分析 ,可 以 明 晰 当前 土 地 依 的金河 集 团实 业有 限公 司 ,是 国家 电力 、生 物制 药 、冶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