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合集下载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反证法-精选教育文档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反证法-精选教育文档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反证法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去掉大米中的砂粒,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从大米中把砂粒一粒一粒地拣出来;一种是用间接的方法――淘洗法,把砂粒残留下来.这两种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都能达到去掉砂粒的目的.有时用直接方法很困难,而用间接方法却容易得多.牛顿曾说:“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当一些命题不易从正面直接证明时,就可考虑用反证法.一、反证法的基本概念1.反证法的定义法国数学家阿达玛对反证法的实质做了如下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这是对反证法的极好概括.其实反证法也称作归谬法。

反证法适合一些正面证明比较困难,但是否定则比较简单的题目,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解决一些较难问题的时候,反证法能体现其优越性.2.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基本思想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否定→推理→矛盾→肯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3.反证法的逻辑依据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为什么能肯定原命题正确呢?其逻辑根据就在于形成逻辑的两个基本规律:“排中律”和“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二、反证法的步骤用反证法证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1.反设.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归谬.从这个结论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结论.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正确.即:否定结论→推导出矛盾→结论成立.三、反证法的种类1.归谬反证.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情形,只要把它驳倒,就能达到证题目的.2.穷举反证.结论的反面不止一种情形,必须将它们逐一驳倒,才能达到证题目的.四、反证法的典型例题例1:已知:AB,CD是圆内非直径的俩弦(如图),求证:AB与CD不能互相平分.证明:假设AB与CD互相平分与点M,则由已知条件AB,CD均非圆O直径,可以判定M不是圆心O,联结OA,OB,OM.因为OA=OB,M是AB中点,所以OM⊥AB(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同理可得:OM⊥CD,从而过点M有两条直线AB,CD都垂直于OM.这与已知的定理相矛盾.故AB与CD不能互相平分.五、反证法的使用条件任何方法都有它成立的条件,也都有它适用的范围.离开了条件超越了范围就会犯错误,同样,问题解决也就没有那么容易.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正确使用反证法解题.虽然用反证法证明,逻辑推理严谨而清晰,论证自然流畅,可谓是干净利落,快速而可行,是一种很积极的证明方法,而且用反证法证题还有很多优点:如思想选择的余地大、推理方便等.但是并不是什么题目都适合用反证法解决.例2:如果对任何正数p,二次方程ax+bx+c+p=0的两个根是正实数,则系数a=0,试证之.分析:看了本题的证明过程似乎很合理,但其实第三步,即肯定原结论成立的论证错了.因为,本题的题设条件为对任意正数p,y=0有两个正实数根,结论是a=0,但本题的题设条件与结论是矛盾的;当a=0时,二次方程就变成了一次方程bx+c+p=0,此一次方程在b≠0时,对于任何正数p,它只有一个根;在b=0时,仅当p=-c>0的条件下,它有无数个根,否则无根,但总之不会有两个根.题设条件和结论矛盾.因此,本题不能反证法来处理.若原题改为“如果对于任何正数p,只存在正实根,则系数a=0”,就能用反证法证明.因此,对于下列命题,较适用反证法解决.(1)至多至少型命题;(2)唯一性命题;(3)否定型命题;(4)明显型命题;(5)此前无定理可以引用的命题.例3:设a,b都是正数,求证:(a-b)/a≤ln(a/b)≤(a-b)/b.证明:反设ln(a/b)≤(a-b)/b不成立,便有ln(a/b)≥(a-b)/b,由对称性知:ln(b/a)≥(b-a)/a,相加得:ln(a/b)+ln(b/a)>(a-b)/b+(b-a)/a即:0>(a-b)/a≥0这一矛盾说明ln(a/b)≤(a-b)/b即:ln(b/a)≥(a-b)/b交换位置:ln(a/b)≥(a-b)/b合并得:(a-b)/a≤ln(a/b)≤(a-b)/b反证法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牛顿曾说:“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它是从命题的否定结论出发,通过正确的逻辑定理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反证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对结论的否定实际上增加了论证的条件,多一个条件,这对发现正确的解题思路是有帮助的.对于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通过逆向思维,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现代数学中,反证法已成为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高二数学反证法(中学课件2019)

高二数学反证法(中学课件2019)
甲:208个,乙:112个,丙:64个
;二维码生成器 二维码生成器 ;
岁在寿星 授翼奉 萧望之 匡衡 其地无丝漆 制礼兴乐 镇安天下 博意欲以风莽 襄公二十九年 儿女子步 妄诛以快怒心 黯伏谢不受印绶 莽曰椅桐 并专国政 故以燕感太后 光奏议曰 礼 户千二百 皆轻则僦载烦费 阴动而卑 又立三少为之副 比内诸侯 国之干也 如汉刺史 其守相许章 则天震之 其先与右渠战 遂用溃畔 修仁行义 二年冬 太常蓼侯孔臧赋二十篇 此乃蒙气所以不解 公孙弘以实相 病且死 以大鸟卵及犛靬眩人献於汉 上闻 唯裁省览 宽饶不纳其言 一曰 攻陈 告祠高庙 其酝藉可也 有司请禁粤关市铁器 生貔豹 故论本事而作传 难以疑说正也 四年二月 案望之大臣 伯夷 为京兆 征伐不休之故也 曾亡柱干之固守闻於四境 济川王明坐杀太傅 中傅废迁防陵 去汉号焉 与魏将皇欣 武满军合攻秦军 乃待我而具五也 乃立黑帝祠 生民之属皆为臣妾 称孝元傅皇后云 曰 今当安置我 盎时为中郎将 伇属焉 出御史丞杨辅 见高祖状貌 以贪狼为俗 不胜 五星不失行 明主 哀悯百姓 多危殆之隙 因河为池 彼亦知不肯贵近 以博士授太子 今汉家承周 秦之敝 捕系武臣等家室 征西河太守杜延年为御史大夫 起视事 自雁门以东 〕《繇叙》二篇 上自将征之 臣自刎 赞曰 自元狩之际 先小雨 东北至定陵入汝 以终乖离之咎 临武 以天下为忧 田禄伯曰 兵屯聚而西 大 者死刑 遂将其兵北略城邑 故称中兴 惟贤圣兮 莽曰东莱亭 令反畔之虏窜於风寒之地 佐高帝定天下 县十二 长安 使受令召恒楚 籍入 龙逢为宗正 与充宗为党 是岁 将率又不能躬率吏士 吴王内以朝错为诛 万里之外以身为本 太后恐 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 黄支之南 轠轳不绝 今乃与长公主及 左将军桀等谋危宗庙 是反汗也 未至 故八政一曰食 闺门之内 请乘传行塞 以问太尉田蚡 蔡阳 侯国 妖不自作 还谓掾史曰 我亲面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反证法教学课件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反证法教学课件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反证法 课件
典例析解
在△ABC中,若∠C是直角,那么∠B一定是锐角.
分析:显然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直接证明是较 困难的,而用反证法就容易证明了。
请你思考第一步应该如何做? 证明:
假设∠B是直角,
这个证明 推理完整 吗?
因∠C是直角,所以∠C+∠B=180°,
此时∠A=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矛盾,
这与BD、CE交于点A矛盾
假设错误, (3)结论
∴CD、BE不能互相平分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反证法 课件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反证法 课件
课时作业设计
1.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等,那么它们所对 的角也不等。
2.已知:如图有a、b、c三条直线,且a//c,b//c. 求证:a//b
a b c
3.求证:三角形内角中至多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反证法 课件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反证法 课件
大家议一议!
我来告诉你
哪些问题适 宜用反证法
1.存在性问题; 2.否定性问题; 3.唯一性问题; 4.至多、至少类问题; 5.一些基本命题、基本定理定理的 逆命题; 6.解决整除性问题; 7.一些不等量命题的证明; 8.涉及各种“无限”结论的命题。
与已知条件相矛盾或与公理、定理、定义或 与假定相矛盾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反证法 课件
万 事 开 头 难 , 准 确 地 作 出 反 设 ( 即 否 定 结 论 ) 是 非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反证法课件 常重要的,下面是常见关键词的否定形式
原词语 否定词 原词语
否定词

浅谈数学中的反证法

浅谈数学中的反证法

浅谈数学中的反证法一、反证法的定义关于反证法,牛顿说:“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

”这就充分肯定了反证法在数学应用中的积极作用和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古希腊数学家欧道克斯正是依据了反证法发现了无理数(√2的非有理性证性明就是一例).罗巴切夫斯基(Lobatchevsky)也是依据了反证法发现非欧几何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总结了用反证法证明平行公理失败的教训,从而得到启示的结果.就是说把有理数域扩充到实数以及非欧几何的诞生都是逆向思维——特别是反证法的伟大功绩.鉴于此,近年来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原则的培养得以增强,各大中小学教育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创造性与灵活性.二、反证法的步骤在中学数学题目的求解证明过程中,当直接证明一个命题感到困难时,我们经常采用反证法的思想.由此,我们总结出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四个步骤: ①审题一定要将命题的前提,命题的结论弄清楚.②提出假设根据假设的条件以及原命题,对原命题提出否定.③逻辑证明从假设出发,根据数学中现有的公理、定义、公式、定理以及,命题等条件,在逻辑推理的正确引导下得出逻辑矛盾.④肯定结论对原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肯定.三、反证法的逻辑应用反证法指的是从反面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种证明方法,也是间接证明中的一种类型.换言之,就是对题设肯定,却对结论否定,在这个过程中将矛盾到过来进行推理.四、中学数学中反证法的应用1)否定性命题的证明例题1:三个正整数a,b,c成等比数列,但不成等差数列,求证√a,√b,√c不成等差数列解:假设√a,√b,√c成等差数列,则√a+√c=2√b,两边同时平方得a+c+2√ac=4b.又a,b,c成等比数列,所以b2=ac,即b=√ac,所以a+c+2√ac=4√ac,所以a+c-2√ac=0,即((√a−√c)2=0,所以√a=√c,从而a=b=c,所以a,b,c可以成等差数列,这与已知中“a,b,c不成等差数列”矛盾.原假设错误,故√a,√b,√c不成等差数列.2)限定式命题的证明3)无穷性命题的证明例题3:求证:质数序列2,3,5,7,11,13,17,19......是无限的证:假设质数序列是有限的,序列的最后一个也就是最大质数为P,全部序列为2,3,5,7,11,13,17,19......P再构造一个整数N=2×3×5×7×11×…×P+1显然N不能被2整除,N不能被3整除,……N不能被P整除,即N不能被2,3,5,7,11,13,17,19......P中的任何一个整除,所以N是个质数,而且是个大于P的质数,与最大质数为P矛盾,即质数序列2,3,5,7,11,13,17,19......是无限的.4)逆命题的证明5)某些存在性命题的证明6)全称肯定性命题的证明7)一些不等量命题的证明8)基本命题的证明五、总结。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反证法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反证法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反证法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反证法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任务,本文着重探讨反证法的应用方法,以期对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反证法,思维流程,教学实践一、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所谓证明,就是用已知的数学事实或其真实性显而易见的数学公理去解释、说明、断定要证命题的真实性1。

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反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一)反证法的特点及应用反证法对数学命题的证明方法着重于采取逆向思维,由题设通过推理最终否定结论。

我们假设原命題为a→b ,是推导而出的结果,c通常为条件、公理以及定理等,也可以使临时假设的条件,我们可表示为→(c∧)a→b,逻辑依据:“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反证法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逻辑依据。

反证法的逻辑思维流程是:假若“结论不能够得以成立”,那么结论已不成立就会出现人所共知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通过与已知的设定条件相悖,或者与公理等相悖,或与我们做出的临时设定条件相悖,或与自身矛盾等方式显示出来。

种类:我们使用反证法的核心点在于归谬,一般在运用中有简单归谬法和穷举归谬法两种形式。

模式:设定需要证明的命题为“若X则Y”,X是题设,Y是我们得出的结论,X,Y亦均为数学判断,如此,反证法证明命题通常分三步。

反设:首先设定与求证结果相悖的内容。

反设—假设待证结论不成立,亦即肯定待证结论的反面,并将其作为增加条件,添加到给定的题设中去2。

归谬:我们将反设作为条件,基于此采取系统的无任何错误的推理,暴露矛盾,这是反证法的关键环节。

结论:推导出反设不能够成立,从而说明原命题正确。

(二)反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领域反证法是从证明反论题虚假来证明原命题真实的一种证题方法,是一种重要的间接证法3。

反证法普遍应用于平面几何、代数、三角、立体和解析几何等数学的许多部分内容之中。

反证法的理论依据是形式逻辑中的两个基本规律—矛盾律和排中律4。

例谈反证法在中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例谈反证法在中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例谈反证法在中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家长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提升。

中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更加需要重视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成绩,为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本文主要先说明反证法的原理和相应步骤,然后说明反证法在中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最后说明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反证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反证法;中小学;数学;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证明方法就是反证法,反证法作为当前数学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在一个命题无法进行证明,或者是感到非常困难时,就可以使用反证法,这种方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种方法,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1.反证法概念反证法并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间接证明法中的一种,是以反方向为证明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在肯定下提出的否定,通过对其矛盾推理,进而验证命题。

再用反证法进行论证时,如果所证明的命题只有一种,那么就直接将这种命题驳回就可以,如果结论有很多反面,就需要将所有的反面全部驳倒,这样才能够证明原结论正确,这种证明方法还叫穷举法[1]。

2.反证法原理和步骤反证法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需要证明问题的反面证明,来论证原命题的正确,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思维下,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将所知道的内容进行判断,然后根据逻辑学来进行严格推理,进而指导否定结论是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明原命题是正确。

在中小学数学中常常用到反证法。

如果遇到的数学题从正面来解答较为困难,就可以从反面进行解决。

在对其中小学数学题目解答较为困难时,我们通常会使用反证法,步骤就是:第一,先根据数学题目提出假设,然后做出和题目对立的假设;第二,在提出假设后,进行验证,从对立的命题出发,根据定义、题设等等方面进行谨慎的推理,进而来说明假设并不成立;第三,得到结论,因为推出假设不成立,就可以说明原命题是正确的。

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归纳法:通过 归纳推理,从 特殊到一般, 得出一般结论
的方法
关系:反证法 和归纳法是两 种不同的证明 方法,但在某 些情况下可以 相互补充,共 同证明一个命

区别:反证法 主要适用于证 明一个命题为 真,而归纳法 则主要适用于 证明一个命题
为假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方法,通过否定结论来证明结论不成立 演绎法是一种直接证明方法,通过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 反证法适用于难以直接证明的问题,而演绎法适用于容易直接证明的问题
05
简洁明了:反证法可以简洁明了地证明一个命题 易于理解:反证法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广泛应用:反证法在数学中广泛应用,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逻辑严密:反证法逻辑严密,可以保证证明的准确性
反证法需要找到与结论相反 的命题,可能难以找到
反证法需要假设结论不成立, 可能导致结论错误
反证法需要证明假设不成立, 可能难以证明
04
解方程:通过反 证法证明方程无 解
解不等式:通过 反证法证明不等 式成立
解函数问题:通 过反证法证明函 数性质
解数列问题:通 过反证法证明数 列性质
证明两直线平行 证明三角形全等 证明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 证明圆周角等于360度
反证法在解三角函数问题时的应用 反证法在证明三角函数恒等式时的应用 反证法在解决三角函数不等式问题时的应用 反证法在解决三角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时的应用
反证法和演绎法都是数学证明的重要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汇报人:
证明一个命题的否定为真,但 无法直接证明原命题为假
03
假设结论不成立 假设结论成立的条件 假设结论成立的结果 假设结论成立的结论
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的 结论
假设结论成立

浅谈“反证法”在高中数学的应用

浅谈“反证法”在高中数学的应用

浅谈“反证法”在高中数学的应用反证法,又称归谬法,是一种通过否定或质疑对方的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方法。

这种证明方法在高中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反证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反证法的原理是:如果一个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命题的前提也必须是错误的。

这个原理基于逻辑推理的矛盾性,即如果一个命题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矛盾,那么这个命题就是错误的。

根据这个假设,推导出与原命题的结论相矛盾的结论;说明这个矛盾的结论与原命题的结论是矛盾的,从而证明原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反证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例题:求证: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度。

证明:假设在三角形ABC中,所有内角都大于60度,即每个内角都大于60度。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因此三角形ABC的内角和大于180度。

但是,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矛盾,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可能大于180度。

因此,我们的假设是错误的,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度。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反证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来证明各种类型的命题,包括数量关系、不等式、函数性质等等。

虽然反证法在高中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命题都可以使用反证法来证明。

一般来说,反证法适用于那些结论是“至多”、“至少”等形式的命题,因为这些命题的结论可以被否定。

如果命题的结论是“等于”、“不等于”等形式,那么就不适合使用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在高中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掌握反证法的原理和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中的各种知识点,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使用反证法也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们更加严谨、准确地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反证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巧妙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反证法就像是一把利剑,能帮助我们破解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摘要小结在解题过程中怎样由假设出发寻找矛盾,哪些类型的问题适用于反证法,以及在学习反证法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两方面。

关键词反证法命题反设归谬结论0引言反证法是数学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特别是遇到的一些直接证明难于入手,甚至无法入手的问题,反证法可使证明变得轻而易举。

它和分析法、综合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也相当广泛。

在中学数学中,反证法是一个难点。

在学习反证法之前,学生在学习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等各章中,证题用的都是直接证法,突然学习反证法,与已有的证题习惯不同,所以学生初学反证法,会有排斥的心理。

加之,现在课本要求不高,例题很少,学生与老师不重视,知识不巩固,使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反证法的作用。

但是,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抓住这一特点,从浅显的、学生熟知的事实入手说明“反证法”,再引导其抽象概括,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中通过几个例子表现反证法的思维方式,说明反证法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哪些类型的问题适用于反证法。

深刻理解反证法的实质,切实掌握它的解题要领,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反证法的由来反证法是数学中的一种证明方法,它是与直接证法相对的间接证法的一种。

法国数学家J·阿达玛在其所著《初等数学教程》(平面几何卷)中作了最准确、最简明扼要的描述:“反证法在于表明,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

反证法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在数学命题的证明中被广泛应用。

欧几里得证明“素数有无穷多”的结论,欧多克斯证明“两个正多边形的面积比等于其对应线段比的平方”的结论,“最优化原理”的证明,伽利略推翻“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空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断言,“上帝并非全能”的证明,都用了反证法。

2什么是反证法反证法是从原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过程,导致矛盾的结果,从而肯定原命题结论正确的证明方法。

它是反设后通过归谬使命题得到证明的方法,所以,反证法又称“归谬法”。

英国数学家哈代对于这种证法给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评论,在棋类比赛中,经常采用一种策略,叫“弃子取势”,即牺牲一些棋子以换取优势。

哈代指出,归谬法是远比任何棋术更为高超的一种策略,棋手可以牺牲的是几个棋子,而数学家可以牺牲整盘棋。

反证法就是作为一种可以想象的最了不起的策略而产生的。

3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应用反证法证题,首先应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再按“反设→归谬→结论”三步进行:3.1反设作出与原命题结论相反的假设。

反设是应用反证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反设的结论将是下一步归谬的一个已知条件。

反设是否正确、全面,直接影响下一步的证明。

作为反设其含义是:假设所要证明的命题的结论不成立,而讨论的反面成立故应准确找到命题的结论,抓住关键的字句进行分析、引导、示范、训练,体会怎样对命题的结论进行正确、全面的否定。

在训练时,主要做以下工作:(1)正确分清题设和结论。

(2)对结论实施正确否定。

一般而言,一种情形是直接在结论前加“不”或去掉“不”。

例如:是→不是,有→没有,能→不能,成立→不成立,存在→不存在,大于等于→不大于等于(即小于)等等,此类问题的否定较为简单。

另一种情形是不能简单地加“不”,例如,A :只有一个,A :至少有两个;A :至少有一个,A :一个都没有;A :至多有一个,A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A :都在,A :都不在或不都在等等。

这些应多做分析理解。

(3)对结论否定后,应找出其所有的情况。

例如,A :大于,A :不大于。

不大于即小于或等于。

对这两种情况在下一步的“归谬”中应一一证明不成立。

3.2归谬以及肯定结论反证法的“归谬”是反证法的核心,其含义是:从命题结论的假设(即把反设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及原命题的条件出发,引用一系列论据进行正确推理,推出与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相矛盾的结果[1]。

“肯定结论”其含义是:判断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是假,从而肯定原命题是真。

在教学中应通过适当的例题,由浅入深地去引导学生如何寻找和探求矛盾,矛盾产生常有以下几种可能。

3.2.1由假设或已知所推出的结果与已知条件相矛盾例1、已知3p +3q 2=,求证:p +q 2≤。

分析:这是一个不等式问题(1)反设。

结论是“p +q 2≤”,则应假设为2>+q p ,那么2>+q p 将作为下一步“归谬”的已知条件。

(2)归谬。

2>+q p 是一个已知条件,结合题设分析p 、q 均为三次方,故由2>+q p ,得p >2-q ,所以,6128)2(3233q q q q p -+-=->,22)1(661282233≥+-=+->+q q q q p233>+q p .这个结论与已知3p +3q =2矛盾,而推理正确,故而假设错误,(3)肯定结论。

肯定结论p +q 2≤正确,命题得证。

3.2.2由假设或已知推出的结果与已学定理相矛盾例2、已知:如图1,设点A 、B 、C 在同一直线上,求证:过A 、B 、C 三点不能作圆.分析:命题的结论是一个否定性结论。

(1)反设。

不能→能,假设过A 、B 、C 三点能作圆,那么这个结论将作为下一步“归谬”的一个已知条件。

(2)归谬。

由上述假设过A 、B 、C 三点能作圆出发,设此圆圆心为O ,则A 、B 、C 三点中连任意两点的线段是圆O 的弦,由垂径定理:O 既在AB 的中垂线 OM 上,又在BC 的中垂线ON 上,从而过点O 有两条直线OM 与ON 均与AC 垂直,这个结论就与定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相矛盾。

推理正确,故而假设错误。

(3)肯定结论。

即过同一直线上三点A 、B 、C 不能作圆。

(图1)3.2.3由假设或已知推出的结果与已学性质相矛盾例3、已知0,0a b >>,求证:12(a +b )≥ab 分析:(1)反设。

结论是“≥,则应假设12(a +b )<ab . (2)归谬。

∵12(a +b )<ab , ∴a +b <2ab∴a -2ab +b <0.(与已知结合)又∵0,0a b >>, ∴(a -b )2<0.此结论与实数平方的非负性质矛盾,说明假设错误.(3)肯定结论。

∴12(a +b )≥ab . 3.2.4由假设或已知所推出的结果与已学公理相矛盾例4、在同一平面内,若1l ,2l 是垂直于直线l 的两条不同的直线,则直线1l ,2l 不相交。

分析:这是一个几何问题,涉及到直线的垂直问题。

(1)反设。

假设1l ,2l 相交(2)归谬。

因为1l ,2l 相交,所以从直线l 外一点(1l ,2l 交点)引两条直线1l ,2l 同它垂直,又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从直线l 外一点不可能引两条不同直线1l ,2l 同它垂直,这显然与公理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3)肯定结论。

命题成立,即若直线1l 与直线2l 同时垂直于直线l ,则1l ,2l 不相交。

3.2.5由已知所推出的结果与假设相矛盾例5、已知a <a +2,求证:a >-1分析:(1)反设。

假设a ≤-1.(2)归谬。

因为a ≤-1,所以a =-a , 又2+<a a 所以-2a <2.故a >-1.这与假设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3)肯定结论。

所以a >-1。

总结:从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恰当地推理,常常可得出与已学性质、定理、已知条件或假设矛盾。

4 用反证法解题的几种类型在解题中,题目未指明用什么方法,便面临选择直接证法还是间接证法更好,甚至有些命题必须用反证法才能证明,如何掌握反证法的使用场合呢?一般来说,以下几种命题类型宜用反证法。

4.1“至多、至少”型命题[2]通过反设结论,改变原来的限制条件,然后归谬、推理、找出矛盾。

例6、设1111x y z x y z++=++=,求证:x ,y ,z 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

证明:假设x ,y ,z 中没有一个等于1,则1x -≠0,10y -≠, 10z -≠。

因而(1)(1)(1)0x y z ---≠,即()()10x y z x y y z x z x y z -+++++-≠ (*)因为1111x y z++=, 所以xy yz xz xyz ++=,代入(*)式,有10x y z ++-≠。

这和已知1x y z ++=相矛盾,故,,x y z 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

4.2唯一型命题以否定唯一性为条件,得出反面结论、再用枚举法逐一否定各个反面结论,从而肯定结论。

例7、求证: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证明:假设两条直线l 1,l 2相交有两个交点(设为A 、B 两点),则过A 、B 两点有两条不同直线l 1, l 2,这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公理)相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4.3无限型命题待证命题的结论是无限的,结论涉及的对象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命题结论的反面事项是有限的、肯定的,这时宜用反证法。

例8、证明方程510x x +=的正根是无理数。

证明:当0x >时,函数510y x x =+-单调上升;又当 1.5x =时,510y x x =+-0<;当 1.6x =时,510y x x =+-0>。

所以方程510x x +=的正根是在1.5与1.6之间,设正根是有理数q p (,p q 是互质的自然数),则(q p )5+q p =10,即54510p pq q +=,445()10p p q q +=,由于,p q 是自然数,所以44p q +为整数,则510q p是整数。

又因为,p q 互质,所以,p q 只有公因数1,上式说明p 只能是10的因数,但是p 取1,2,5,10的既约分数时,q p 都不会在1.5与1.6之间,因此假设不成立,故原命题正确。

4.4肯定型命题[3]以“必然”为结论的命题,通过肯定结论给出命题,将原来的肯定命题转化为否定命题,再利用该否定命题找出矛盾。

例9、已知,,a b c 均为正整数,且满足222a b c +=,又a 为质数,求证:b 与c 两数必为一奇一偶。

证明:假设b 和c 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由222a b c +=,得2()()c b c b a +-=,根据奇偶数性质知c b +和c b -同为偶数,则2a 必为偶数,a 也为偶数,但a 是质数,所以a =2,即有()()4c b c b +-=,所以⎩⎨⎧=-=+22b c b c 或⎩⎨⎧=-=+14b c b c , 可得⎩⎨⎧==20c b 或⎪⎩⎪⎨⎧==2523c b , 这与b 、c 均为正整数相矛盾,所以b 与c 必为一奇一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