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古字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古字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童”是“同”的假借字。《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现象在古书中极为常见,尤其是先秦古籍,假借字出现的频率很高。以《诗经》中的《卢令》篇为例,这首诗短短六句,二十四字,其中假借字就有六个,占全篇总字数的四分之一。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第五十五章:“蠭疠虫蛇弗赫,据鸟孟兽弗捕。”除“蠭”是“蜂”的异体,“赫”是“螫”(shì)的形讹,“据”是“鸷”的音误,“虫”是“虺”的古字外,“疠”、“孟”、“捕”分别是“虿”(chài)、“猛”、“搏”的借字。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望文生义,不仅扞格难通,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曲解前人的原意。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不能理解成蓝溪的水厌恶生疏的人。句中的“厌”是“餍”的假借字,诗说蓝溪的水饱餐活人,即多少人葬身鱼腹之意。《管子?重令》:“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句中“离患”与“犯难”并列,“患”与“难”(nàn)同义,“离”与“犯”也应该同义。“犯”的意思是干犯,有触及义,在此句中释为遭遇、遭受,则知“离”是“罹”的假借字,“罹患”也是遭受祸患。如果不懂假借,望文生训,把“离患”解释为脱离祸患,就恰好把意思说反了。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可见在阅读古书时,不可拘泥于字形,而应当按照通假的原理去寻求本字。

按照习惯说法,通假字分为“本无其字”的通假和“本有其字”的通假两大类,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划分的。象《战国策?秦策二》“往而不能反”的“反”字,本义是反覆、翻转(《说文:“反,覆也。”),去而复回是其引申义,这个意义后来才加意符“辵”(chuò,乍行乍止)写作“返”,这是后起字。严格地说,这类字属于古今字的范畴,说成“本无其字”的通假是不够科学的。“本有其字”的通假,指的是本字和借字当时都已存在,不用本字而用借字。通假字实际包含的对象应是这后一类的字。当然,有些通假字也是先借后造,但与古今字是根本不同的(说在后文)。

从音韵学的角度划分,通假字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声韵皆同(声调不计)。《墨子?尚贤中》:“蚤朝晏退。”蚤通早。蚤与早同为精纽、幽韵。《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漆身为厉。”厉通癞。厉与癞同为来纽、月韵。这种类型叫做同音通假。

(二)声同韵近。《论语?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通无。这两个字上古同为明纽。亡,阳韵;无,鱼韵。阳鱼二韵对转。《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胡通何。胡与何同为匣纽。胡,鱼韵;何,歌韵。鱼歌二韵通转。这种类型叫做双声通假。

(三)韵同声近。《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作通斮(zhuó,削。按《尔雅?释器》作“鱼曰斮之”,郭璞注:“谓削鳞也。”)。作与斮同属铎韵。作,从纽;斮,庄纽。从庄准旁纽。《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信通伸。信与伸同为真韵。信,心纽;伸,审纽。心审邻纽。这种类型叫做迭韵通假。

(四)声韵皆近。《诗?大雅?荡》:“侯作侯祝。”作通诅(诅咒);作,从纽、铎韵;诅,庄纽、鱼韵。从庄准旁纽,铎鱼二韵对转。《老子》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兑通穴(从俞樾说)。兑,定纽、月韵。穴,匣纽、质韵。定匣邻纽,月质二韵旁转。这类声与韵都相近的通假,权且称之为音近通假。有人说“声韵连转”,揆其“连转”之意,盖谓辗转相通。甲字与乙字通,乙字与丙字通,甲字也可与丙字通。或者先双声转而后迭韵转,或

者先迭韵转而后双声转,到甲字与丙字转时,就有可能既非双声,又非迭韵。但声与声、韵与韵一定都相近。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云:“《大戴记?夏小正》篇‘缇缟’,按‘缇’字古《夏小正》当作‘是’,‘是’与‘寔’通,‘寔’与‘实’通,故《传》曰:‘是也者,其实也。’”又如《诗?周南?葛覃》“害濣害否”,毛传:“害,何也。”陈奂《传疏》:“《传》释害为何,《绿衣传》解曷为何,害何声同,故曷谓之何,害亦谓之何矣。曷者,本字;害者,假借字。”袁梅《诗经译注》则直截说“害,即‘何’字之假借”。都是辗转相通之例。

通假字字音相同或相近,是以古音为依据的,主要是上古音。上古没有出现的字,要依据中古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些今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古音却相隔甚远;反之,有些今音绝然不同的字,古音却相同或相近。《管子?心术上》“不义不颇。”义通俄(偏邪)。今音“义”读yì,“俄”读é,古音却同是疑纽、歌韵。《贾谊新书?退让》:“是讲怨分祸之道也。”“讲”是“构”字假借,“分”是“召”字形讹(一本作“构怨召祸”)。今音“讲”读ji ǎnɡ,“构”读ɡòu。声母j、ɡ不同,韵母iang、ou 亦别,古音却同是见纽、侯韵。因此,绝不能以今音判断古字通假。既不能认为今音不同的字古代不能假借;反之,今音即使相同,如果古音相隔,也不能说它们通假。古音的关联,还必须是声纽和韵部同时相同或相近。或声韵全同,或声同韵近,或韵同声近,或声韵俱近,二者之中有一方乖隔者,不可视为通假。

判断古字通假,关键虽然在音,仍然要把正借二字的本形、本义联系起来考察。汉字毕竟是表意文字,尽管语言先于文字,先有其事,事有其音,然后造其字;然而义存于音而载于形,字形起着区别字义的作用。“形以经之,声以纬之”(江沅《说文解字注序》),“有形以范之,而字义有一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这是不容否定的历史事实。不然,许慎何以分立五百四十部首而使众多的文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许慎《说文解字?自序》)?研究通假问题,必须以音为纲,形、音、义三要素统筹考虑,缺一不可。“合三者以为言,譬之束芦,同时相依,而后小学始得为完璧”(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要“把汉字的形、音、义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李格非《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序》)。一些“音同义通”论者往往抛却字形,不分正借,一概名之为“某某音义同”、“某某音同义通”或“音近义通”而了事。“音同义通”会无所不通,直至“通”得一塌糊涂。若依此论,中国文字只需一二千个便绰绰有余,何以有数万之多?眼眶之“眶”、门框之“框”、筐笼之“筐”都不必有,只需一个“匡”字就全“通”了。有了“甲”字,背胛之“胛”、闸门之“闸”、抵押之“押”、狎习之“狎”、鸡鸭之“鸭”、箱盒之“匣”全属多余。“音同义通”论者深知,汉字纠葛甚多,研究宜粗不宜细。约略言之,则安全可靠;究之愈密,则风险愈大。譬如问“他是谁”,只宜回答“他是人”,万无一失。倘若回答是何国籍、何民族、何部门、何职业……则有可能出现错误。这种办法固然稳妥,却未免滑稽。真正的“音义同”,只能是异体字:“音同义通”和“音近义通”也只能用于分析同源字。

研究古汉语通假字,应当根据它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由于文字的形、音、义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尽管变化的主流一脉相承,多数今义由古义(本义)引申发展而来,但有些今义属于后起,有些字意义转移,或借义行而本义废,或借字行而本字废。研究通假,务必追溯文字的本义或早见义,“本义既明,则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乃可定为假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义不明,不但无法确定是否通假,甚至会误流为源,本末颠倒。以“伯”和“霸”为例:《说文?人部》:“伯,长也。”“伯”本指长幼次序——伯、仲、叔、季中排行第一者,最长者称伯。今称年长于父者为伯或伯父,仍保留着“伯”字本义。最长者称伯,引申指最强盛。霸业、霸主等义,其本字应作“伯”而常借“霸”字为之。《说文?月部》:“霸,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声。”本义是夏历每月初始时的月光,故其字从月。后借霸为伯,致“霸”字借义行而本义又被“魄”字取代。凡以为“霸”是本字、“伯”是假借字者,皆是以今义说通假而致本末倒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彊而赵弱”,用“强”的正字。可是人们习

惯认为“彊”借为“强”。《说文?弓部》:“彊,弓有力也。从弓,畺声。”引申为强盛、强壮。又《虫部》:“强,蚚(qí,米中小黑虫)也。从虫,弘声。”一从弓,一从虫,可证“彊”是正字而“强”是借字(认为彊与强是古今字或异体字亦非)。古字通假本是古代的一种文字现象,今天研究这种现象,决不能执今议古,强古就今。

也有人从字形方面探索通假字存在的规律,认为多数通假字有字形上的联系。其实,这也是由“音”决定的。所谓字形上的联系,主要是形声字的声符相互替代。有的是以声符代本字。《淮南子?缪称》:“祸之生也分分。”分通纷。《书?禹贡》:“草木渐包。”包通苞。《易?损》:“包有鱼。”包又通庖。有的是以形声字代替作声符的字。《诗?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匪通非。《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阴怀妬害,苞藏祸心。”苞通包。有的是同声符的字相互替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假之以悲色,开之以礼颜。”悲通斐。《春秋繁露?五行顺逆》:“鼻仇塞。”仇通鼽(qiú,鼻窒塞)。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约有以下几种:

一是古人在写书或作文时仓猝忘其字,暂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尤其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流传主要靠口授手抄,辗转传授迻抄,难免出现音讹笔误,略似现代所说“写别字”。后人沿袭下来,约定俗成,别字和正字就“合法”地通用。这种情形,不妨依王先谦称作“误通”。(《释名?释宫室》:“竈,造也,创造食物也。”王先谦疏证:“创字义与此异,当作刱,俗以音同而误通也。”按:创为创伤,刱为创造。)

二是古代的作者或抄写者在写作或誊抄书文时图省事,以熟代生,以简代繁,用笔画较少的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笔画繁难的字,尤以声符代本字者居多。《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借“去”代“弆”(jǔ,储藏)。王世贞《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次且出门来,不敢归其曹。”借“次且”代“趑趄”。又如伶、鸰、铃、零都借“令”字,试、拭、栻、轼都借“式”字,懕、、餍、魇都借“厌”字,芦、垆、轳、獹、颅、矑都借“卢”字,皆属其类。其中有些可能因当时正字不足,先借声而后造字。有的甚至只取本字中可独立成字的一小部分形体(通常是这个字的声符)代替本字。帛书《老子》甲本第十七章:“其次畏之,其下母之。”“母”即“侮”字之省。傅奕《道德经古本篇》、范应元《道德经古本集注》皆作“其次畏之侮之”。侮从每声,每从母声(古文又作“?”),例可通假。这类情形,很象校勘学所说缺讹、坏损之类,不过字音与本字有联系,与单纯字形上的缺损毕竟不同。学者们常常把这种现象称作“省假”、“省借”,这类字则名之为“省字”、“省文”,足见与笔误、“写别字”不是一回事。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形,吕思勉称之为“增借”。他在《字例略说》中说:“就字之笔画言之,则有省借及增借。省借如借‘隹’为‘维’;增借如借‘盖’为‘盍’是也。予谓省借者,乃既有专字后,仍用未造专字时之字;增借则既有专字后,并以之代元字。实仍以声为主而已,非欲于笔画有所增减也。”

三是方言用字之别。文字假借主音不主形,同一个字,由于时代和地域不同,读音亦变。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千古之音随时而异,一时之音随地而异,一地之音随人而异,一人之音随年而异。”为求适合此时此地语音之字,即舍固有之字而假借他字。《说文?女部》:“蜀人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段玉裁注上句曰:“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又注下句云:“因类记之也,社与姐音近。”社与姐鱼部迭韵,禅声与精声邻纽。吕思勉云:“蜀人用形声之法为之制字;淮南人则不制字,仅借同音之字而用之也。”(《字例略说》)。求诸《方言》,此例颇多。如卷一:“台,养也。晋、卫、燕、赵曰台。”郭璞注:“台犹颐也。”钱绎笺疏:“台之言颐也。《序卦》传:‘颐者,养也。’《尔雅?释诂》同。《说文》:‘,顄也,象形。’篆文作颐,籀文作。《释名》:‘颐,养也。动于下,止于上,上下咀物以养人也。’……台与通。”卷九:“车下鉄(zhí,注意与“鐵”的简化字“铁”别),陈宋淮楚之间谓之毕。”郭注:“鹿车也。”钱疏:“《考工记?玉人》‘天于圭中必’,郑注云:‘必读如鹿车縪之縪,谓

以组约其中央,为执之以备失坠。”按:钱疏引郑玄注,是说《方言》之“毕”是“縪”字假借。卷十一:“蝇,东齐谓之羊,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羊。”郭注:“此亦语转耳。今江东人呼羊声如蝇。”钱疏:“羊、阳、扬、绳、蝇古声并同。扬之转为纯,犹蝇之转为羊矣。……盖音随地异,遂成两名,书中此类,十居七、八。”足以说明各地方言,随音用字,表现在书面语言上,即成假借。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方言》云:“羊,假借为蝇。羊、蝇一声之转。”《汉语大字典?羊部》也是作通假字处理的。

四是避讳改字。古人在书写文字时,遇到与君主、圣人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就设法回避,叫做避讳。避讳的方式很多,有减笔(又叫缺笔)、减字、改读字音、改换事物名称、改变字形、同义字代替、同音字代替等。其中后者(同音字代替)就有可能形成通假。避讳起源很早,《礼记》、《孟子》等书已有记载,可见远在上古时代就已开始避讳。在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各个朝代的人不单是行文时避本朝讳,就是传抄本朝以前的书籍,除前代的避讳字照抄以外,碰到犯本朝讳和家讳的字也辄行更改。改来改去,古书中避讳改字的数量就越来越多,更换的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后世相承沿用,避讳字也就成为通假字。如《史记?爰盎传》之“赵同”,《汉书》作“赵谈”;《赵世家》之“张孟同”,《战国策》作“张孟谈”。《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之父名谈,避父讳改“谈”为“同”。谈与同双声,谈韵、东韵通转。又如汉人避高祖刘邦讳,改“邦”为“封”(邦与封同音)。《国语?周语上》:“邦内甸服,邦外侯服。”《汉书?严助传》作“封内甸服,封外侯服”。《论语》之“邦域”,《史记》、《汉书》皆作“封域”。后世亦有袭用者:《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唐人李善注《文选?西都赋》引作“封畿”,而《礼记?大学》引《诗》不改。又如避孔丘讳,《文心雕龙》九丘、乘丘、丘明、介丘、发丘、孔丘之“丘”俱作“邱”(邱从丘声);避汉宣帝刘询讳,《战国策》改“荀子”为“孙子”(孙、荀双声,文韵、真韵旁转);避更始帝刘玄讳,扬雄《太玄》改名《太元》;避清圣祖玄烨讳,黄叔琳辑注本《文心雕龙》“玄”字也尽改为“元”,如玄论作元论,玄圣作元圣,玄冥作元冥,玄黄作元黄(玄,匣纽、真韵;元,疑纽、元韵。匣疑旁纽,真元旁转);汉殇帝刘隆为避自己之讳,将“隆虑”(山名)改作“林虑”(隆与林同音);避汉明帝刘庄讳,“杨庄”(人名)改作“杨壮”(庄从壮声);避宋仁宗赵祯讳,《玉海》引《文心雕龙》“义贞”作“义正”(耕部迭韵,端纽、照纽准双声)。只不过有些借字后世沿用,有些未见沿用而已。

五是校书者臆改。古人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一般不擅改原书。但也有一些浅陋之人,常据己意妄加改窜。《淮南子?说山》:“见弹而求鸮炙,见卵而求晨夜。”据俞樾《诸子平议》,“晨夜”,原书当作“辰夜”。《诗?东方末明》“不能辰夜”,毛传:“辰,时也。”孔颖达疏:“不能时节此夜之漏刻。”《庄子?齐物论》作“见卵而求时夜”。《淮南》用其文而《庄子》用其义。浅人不知“辰夜”即时夜,见与“夜”字对文,遂改“辰”为“晨”。《扬子法言?先知》:“吾见其玄驹之步,雉之晨雊也。”据朱起风《辞通》说:“晨雊”当作“震雊”,二字并从辰声。《大戴记?夏小正》:“正月,雉震呴。呴也者,鸣也;震也者,鼓其翼也。”“震”即“振”字假借。后儒不得“震”字之义,遂据《诗?小弁》“雉之朝雊”改“震”为“晨”。《吕氏春秋?孟秋纪》:“孟秋之月……鹰乃祭鸟,始用刑戮。”《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俱作“用始行戮”。高诱注《淮南》云:“是月鹰搏鸷杀鸟于大泽之中,四面陈之,世谓之祭鸟。用是时乃始行杀戮,刑罚顺秋气也。”《吕氏春秋》“用始”二字误倒,后人见“始用行戮”不通,因改“行”为“刑”以顺其文(用毕沅、陈奇猷说)。行与刑双声,阳韵、耕韵旁转。

六是变文避复。变文避复是古代汉语文言文的一种属辞手法。运用变文的办法,既可使文意反复重迭,以增强语气;又能在文字上错落有致,避免重复。

1、联绵词避复。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山则……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陁,下属江河。”“罢池陂陁”与“交错纠纷”,“下属江河”与“上干青云”各自相对为文,“交

错”与“纠纷”同义,“罢池”亦应与“陂陁”同义。古音罢、陂迭韵,池、陁同音,例可假借。《吕氏春秋?召类》“士尹池”,李善注《文选?张协〈杂诗〉》引作“士尹陁”;古书常借“罢”为“疲”,疲与陂都从皮声,故可借“罢”为“陂”。“罢池陂陁”四字联绵重叠,极状山势倾斜之貌。且“陂陁”本是迭韵联绵词,原无定字,只凑足音节即可,故可借“罢池”二字为之。又如宋玉《风赋》“被丽披离”、扬雄《甘泉赋》“柴虒参差”,都属这类情形。

2、形容词避复。《诗?大雅?桑柔》:“朋友已谮,不胥以穀;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毛传、郑笺、孔疏皆以“谷”为本字,训穷。“进退维谷”犹今语进退两难。据《晏子春秋》则不然。《问下》篇:“晏子对曰:‘婴闻君子之事君也,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叔向曰:‘善哉!《诗》有之曰:进退维谷。其此之谓欤!”玩晏子之言及叔向引《诗》,“进退维谷”针对“进不失忠,退不失行”而引,叹赏其进退皆善。《尔雅?释诂上》:“穀,善也。”“谷”即“穀”之假借。因上句有“穀”字,不可同字为韵,故下句变文作“谷”。

3、虚词避复。李贽《焚书》卷五:“非疏匪拙。”借“匪”为“非”。说他写别字,前已用了“非”字,可见不是“仓卒忘其字”;说他图省事,“匪”的笔划又比“非”多。显然是有意换用“匪”字而避免与“非”字犯复。当然,借“匪”为“非”并非始于李贽,“非”作“匪”者,经传中俯拾即是。虚词避复之例甚多:《礼记?礼运》“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是起”,借“用”字避“由”字之复;《汉书?扬雄传》“建道德以为师,友仁义与为朋”,借“与”避“以”;《盐铁论?世务》“见利如前,乘便而起”,借“如”避“而”;《潜夫论?忠贵》“媚子以贼其躯,……骄臣用灭其家”,借“用”避“以”。

4、实词避复。《礼记?月令》:“省妇使以劝蚕事。”郑玄注:“妇使,缝线组紃之事。”据《说文》“使,令也”(段注:“令者,发号也”)、“事,职也”云云,知“使”与“事”二字二义。郑玄以“事”训“使”,实则读“使”为“事”。使、事二字之部迭韵,山、床旁纽,自然可以假借。《周礼?秋官?条狼氏》“誓邦之大史曰杀,誓小史曰墨”,王引之谓二“史”字皆当为“事”,是其佐证(使从吏声,吏从史声)。“省妇事以劝蚕事”,谓简省女红之事而劝勉蚕桑之事,明是借“使”字避“事”字之复。《论语?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借“立”避“位”。与《吕氏春秋?制乐》“周文王立国八年”借“立”为“”同例。有的也出于变文协韵的需要。《诗?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陆德明释文:“(草虫)一名负蠜。”按,《尔雅?释虫》:“草螽,负蠜。”是《诗》之“草虫”即《尔雅》之“草螽”,因下句有“螽”字,上句变文作“虫”。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xx通论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 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 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 (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 《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舍”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舍”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舍”等称为古今字(注: 现在“舍”又简化为“舍”。)。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於《说文》的归a组,见於《说文》的归b组)如下: a.大太弟悌间间说悦孰熟竟境队坠涂涂赴讣冯凭贾价(注:

(完整版)文言文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 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 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燕,通“宴”饮宴、玩乐)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这份资料必须收藏! 1.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7.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9.被:通“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10.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11.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2. “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13.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14.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5.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16.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17.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18.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9.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0.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21.廛:通“缠”,量词。“胡取禾三百廛兮?” 22.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23.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24.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25.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 26.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27.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28.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29.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0.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1.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32.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33.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34.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35.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36.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37.读:通“逗”,即现在的逗号。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讲课教案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倒逆。注P97 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无:通“毋”,不要。注P99 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阙:通“掘”,挖掘。注P103 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古今字: 大:今字“太”,表示尊称。注P98 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辟:今字“避”,避免。注P99 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厌:今字“餍”,满足。注P99 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尝:今字“”,副词,品尝,体会滋味。注P102 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佗:同“他”,其也,另外的。注P98 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同“昵”,亲近。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公孙无知之乱》 通假字: 绌:通“黜”,贬低。注P109 例句: “衣服礼秩如,襄公绌之”。 游:通“”,出行, 乐。注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通“”,抵。注P110 例句: “我奚御哉! ”

税:通“脱”,解脱桎梏。注P113 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古今字: :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注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见:今字“现”,出现。注P110 例句: “彭生敢见”! 坠:今字“”,坠落。注P110 例句: “公惧, 坠于车”。 反:今字“返”,返回。注P110 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注P112 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辟:今字“避”,躺避。注P112 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异体字: 期:同“”,一周年。注P109 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之战》 通假字: 无:通“毋”,不要。注P120 例句: “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与师淹于君地”。桀:通“揭”,举起。注P120 例句: “齐高固入晋师, 桀石以投人”。 翦:通“剪”,剪除。注P121 例句: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古今字: 道:今字“导”,引导,带路。注P118 例句: “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禽:今字“擒”,捉拿。注P120 例句: “禽之而乘其车”。 陈:今字“阵”,摆开阵势。注P121 例句: “师陈于”。 异体字: :同“鞍”,齐地名,今山东济南市附近。注P121 例句:“师陈于”。 :同“俯”,弯下身子。注P123 例句: “韩厥,定其右”。

古代汉语繁简字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繁简字南京大学 高小方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繁简字(一) 繁体字: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化字,那笔画较繁的形体,就是它的繁体字。 欢(正)---欢(正体) 懽(异体)讙(异体)驩(异体)第二版的书教材447页(70组繁简字) 繁简字是什么关系? 有些人说繁简字是一正一异的关系。 高小方:繁简字是双正的关系。繁体字里也有正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对应关系 1、板---木板板---老板 2、里---里程里---里面 3、表---外表表---钟表 4、别(bie阳平)---分别别(bie去声)---别扭 5、卜(bu上声)---占卜卜(bo轻声)---萝卜,萝卜 6、才---才智才---方才的才有繁体 繁简字(二) 繁体字与简化字(第六组) (1)厂(an阴平)庵的异体字,盫(异体)。 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 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 例子戏曲《庵堂相会》。 (2)厰(chang上声)工厂 一个正体往往对应几个异体,如窗(正体)---窻(异体)窓(异体) 同形字:同形而异音异意的字。《影梅厂语》,钵厂。 她---姐的异体; 她---刘半农19世纪20年代造第三人称女性。 繁体字与简化字(第七组) (1)冲:(chong)“冲”是异体字 用开水浇:冲茶、冲鸡蛋;一飞冲天;大盈若冲(空虚);冲龄(幼小) (2)冲:(chong)要冲(交通要道);冲击。 (chong)首冲南方,冲劲儿 繁简字(三)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举例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举例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高中文言文人教版必修一至五【通假字】总结归纳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总汇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 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 45、终老不复取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46、箱帘六七十奁,梳妆匣子。 47、虽与府吏要邀,邀请。 48、蒲苇纫如丝韧,柔软而结实。 49、摧藏马悲哀脏,脏腑。 50、府吏见丁宁叮咛。 《兰亭集序》 5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 5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 《赤壁赋》 5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56、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57、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59、山川相缪,郁乎苍苍(通“缭”:连结,盘绕。)《游褒禅山记》 6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63、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64、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 《寡人之子国也》 6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6、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6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69、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7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72、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73、合从缔交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7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75、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76、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7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78、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师说》 7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8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必修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81、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 《廉颇蔺相如列传》 82、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 8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 84、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8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8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8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8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8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 《苏武传》 90、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91、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9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9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4、法令亡常(“亡”通“无”) 95、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9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9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98、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 《张衡传》 99、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 100、傍行八道(傍,通“旁”) 101、一时收禽(禽,通“擒”,捕捉。)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102、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10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 相对) 10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105、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106、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107、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逍遥游》 108、北冥有鱼“冥”通“溟” 109、而征一国“而”通“能” 110、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111、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112、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113、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114、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115、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116、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117、四十有四(通“又”) 1

高中语文文言文考试常见通假字

高中语文文言文考试常见通假字 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3.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板:通“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7.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 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 9.不:通“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0.材:通“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11.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 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16.当:通“挡”,遮挡,动词。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9.反:通“返”,往返,动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 ②通“横”,梗塞,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还:通“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23.惠:通“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4.疾:通“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25.见:①通“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②通“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6.具:①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27.距:通“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28.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古代汉语下 字词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 (一)字: 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 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 异体字:飡(餐) (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 2、语气词:也 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 1、双宾句:芥为之舟 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 3、判断句:此小年也。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 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 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怒而飞。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 一、掌握下列词义: 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 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 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 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 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为了帮助考生更深刻的理解,本尊特意整理了课本内通假字,以及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翻译。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必修1-必修5通假字汇总 .....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失其所与,不知 3. 无能为也已 4. 秦伯说 5、荆轲刺秦王 1. 秦王必说见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秦王还柱而走 5. 卒起不意 6、鸿门宴 1. 距关,毋内诸侯 2. 张良出,要项伯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令将军与臣有郤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悦——矣——返——环——猝——震——供——拒——纳——智——邀——早——背——隙——彰——必修二 4、《诗经》两首 1. 氓之蚩蚩 2. 匪来贸丝 3. 于嗟女兮 4. 犹可说也 5. 隰则有泮 6. 岁亦莫止 7. 彼尔维何 5、离骚 1. 偭规矩而改错 2. 忳郁邑余侘傺兮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4. 延伫乎吾将反 5. 进不入以离尤兮 6. 芳菲菲其弥章 6、《孔雀东南飞》并序 1. 箱帘六七十 2. 蒲苇纫如丝 3. 终老不复取 7、诗三首 1. 契阔谈 8、兰亭集序 1. 悟言一室之内 8、赤壁赋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 山川相缪 3. 举酒属客 4. 举匏樽以相属9、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非——措——宴——吁——返——晤——脱——奁——凭——畔——韧——缭——暮——娶——嘱——甫——罹—— 必修三 4、蜀道难 所守或匪亲 8、国人之于国也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考试总结】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含出处)

【考试总结】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含出处) 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3.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6.被: 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 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 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 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21.衡: 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 ②通“横”,梗塞,不顺,动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还:通“环”,绕,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23.惠:通“慧”,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4.疾:通“嫉”,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25.见:

古代汉语繁简字作业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20142015 第一学期) 姓名:学号: 社会上关于简化字,曾经流行这样一段话: 汉字简化之社会现象演变一一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麺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佇无脚,飛单翼,湧无力,雲无雨,開關无门,鄉里无郎,魔仍就是 魔…… 请结合这段话,做以下几个工作: (1)探讨上述每字得简化来源,分析其简化方式,评价说法得优劣。示例(以 “爱”为例 “爱”这个简化字形来源于草书。楷化后得“爱”最早出现在元抄本《京 本通俗小说》上,并不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造得简化字。按《说文》: 愛,从夂,?聲。”它得繁体字形结构由夂”?“’两部分组成本义与脚得 动作有关,作亲爱、惠爱义讲时为“ ?”得借字。“心”在该字字形中并 不就是个独立得构件,不表示“心”愆愛无心”这种说法本身对愛”得结 构分析就是不准确得。 (2)搜寻媒体关于简繁汉字问题得报道,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评价其中得 两则报道,不少于500字。 1、親不见 親T亲 “亲”最早见于金代韩道昭得《改并四声篇海》引《俗字背篇》,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中也有此字。1935年《简体字表》将该字收入。 按《说文》:親,至也。从見亲聲。七人切。它得繁体字形结构由亲与見两部分构成,指关系至近至密者。字形采用“见”作边旁,“亲”

作声旁,实际就是见草木至于土地得意思。“親”得“亲人”、“亲情” 之义,就是后世引申而得一一人们认为世间最可以称得上“至”得,就就是父母之情。可见,无论就是“见”还就是“親”,跟今天所说得“亲人”、“亲情”都没有直接关系一一那本来就就是这个字得引申意义,所以“親不见”对“親”得结构分析就是不准确得。 2、產不生 產—产 产:现代群众创造,省略右下部。就是采用简省笔画、保留原字得特征部分得方法构拟而成得。 《说文》中写道:产,生也。从生,彥省聲。所簡切。产字从生得义。生,生长、生殖,去掉生,便失去字义无法理解。产字得声符为彦,造字时为考虑形象,去掉三撇。 简化了得产字,不仅去掉了“生”,还去掉了“文”,虽然“产”与“文” 关系不大,但“彦”字从文得义,本义为文米、美好,去掉文之后显得粗鲁,且“彦”字发生变化后仍然都就是九画,并没有起到简化字得作用,反而使得其字义不彰。 因此我认为,从意义得角度来说,“產不生”就是具有道理得。 3、廠空空 廠T厂 厂:现代群众创造,借用了古字“厂”(读h a n,又读a n)得字形,去掉了原字得声旁。就是采用简省笔画、保留原字得特征部分得方法构拟而成得。廠就是由“广”与“敞”两部分组成得。

必修一至五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梨树。)

古代汉语

《五蠹》知識點歸納: ?一、文字方面 ?通假字: ? 1、夫離法者罪:離,通罹,觸犯 ? 2、法趣上下:趣,通取,取得 ? 3、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舉,通譽,讚賞 ? 4、必不幾矣:幾,通冀,希望 ? 5、美薦紳之飾:薦,通搢,插 ? 6、距敵恃卒:距,通拒,抗拒 ? 7、無私劍之捍:捍,通悍,勇猛、強悍 ? 8、畜王資而承敵國之舋:承,通乘,趁機會 ? 9、蒼頡固以知之矣:以,通已,已經? 10、脩行義而習文學:脩,通修,講求? 11、寡趣本務而趨末作:趣,通趨,趨向 ? 12、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籍,通藉,憑藉 ? 13、僥倖其後:徼,通邀(僥),求取;倖,通幸 ? 14、修治苦窳之器:苦,通盬,粗劣 ? 15、侔農夫之利:侔,通牟,侵取 ?異體字: ? 1、而群俠以私劒養:劒,同劍 ? 2、畜王資而承敵國之舋:舋,同釁(衅),破綻、缺點?古今字: ? 1、堅甲厲兵以備難:厲,今作礪,磨礪 ? 2、修行義而習文學:義,今作儀,節操 ? 3、被甲者少:被,今作披,披上 ? 4、畜王資而承敵國之舋:畜,今作蓄,積累 ? 5、有分於从衡之黨:从,今作縱,合縱 ? 6、有分於从衡之黨:衡,今作橫,連橫 ? 7、為設詐稱:為,今作偽,虛構?二、詞彙方面 ?重點詞義: ?兼:同時,同樣。“人主兼禮之” ?文學:泛指文章經籍。“諸先生以文學取” ?禁:法令。“俠以武犯禁” ?非所:不可。“行仁義者非所譽……工文學者非所用” ?報:判決。“報而罪之” ?北:敗逃。“三戰三北” ?奸:壞人壞事。《左傳》:竊賄為盜,竊器為奸。“令尹誅 而楚奸不上聞” ?行義:行義即行儀,品行節操。義,儀的本字。“修行義而 習文學” ?徼倖:徼倖即僥幸,求取意外的成功。“徼倖其後”?三、語法方面 ?虛詞用法 ?之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助詞,連 接主語和謂語,形成偏正結構) ?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人稱代詞)

(精选)古代汉语繁简字作业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2014-2015第一学期) 姓名:学号: 社会上关于简化字,曾经流行这样一段话: 汉字简化之社会现象演变——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麺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佇无脚,飛单翼,湧无力,雲无雨,開關无门,鄉里无郎,魔仍是魔…… 请结合这段话,做以下几个工作: (1)探讨上述每字的简化来源,分析其简化方式,评价说法的优劣。示例(以“爱”为例): “爱”这个简化字形来源于草书。楷化后的“爱”最早出现在元抄本 《京本通俗小说》上,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造的简化字。按《说文》: “愛,从夊,?聲。”它的繁体字形结构由“夊”“?”两部分组成, 本义与脚的动作有关,作亲爱、惠爱义讲时为“?”的借字。“心” 在该字字形中并不是个独立的构件,不表示“心”义,故“愛无心” 这种说法本身对“愛”的结构分析是不准确的。 (2)搜寻媒体关于简繁汉字问题的报道,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评价其中的两则报道,不少于500字。 1、親不见 親→亲

“亲”最早见于金代韩道昭的《改并四声篇海》引《俗字背篇》,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中也有此字。1935年《简体字表》将该字收入。 按《说文》:親,至也。从見亲聲。七人切。它的繁体字形结构由亲和見两部分构成,指关系至近至密者。字形采用“见”作边旁,“亲”作声旁,实际是见草木至于土地的意思。“親”的“亲人”、“亲情”之义,是后世引申而得——人们认为世间最可以称得上“至”的,就是父母之情。可见,无论是“见”还是“親”,跟今天所说的“亲人”、“亲情”都没有直接关系——那本来就是这个字的引申意义,所以“親不见”对“親”的结构分析是不准确的。 2、產不生 產→产 产:现代群众创造,省略右下部。是采用简省笔画、保留原字的特征部分的方法构拟而成的。 《说文》中写道:产,生也。从生,彥省聲。所簡切。产字从生得义。生,生长、生殖,去掉生,便失去字义无法理解。产字的声符为彦,造字时为考虑形象,去掉三撇。 简化了的产字,不仅去掉了“生”,还去掉了“文”,虽然“产”与“文”关系不大,但“彦”字从文得义,本义为文采、美好,去掉文之后显得粗鲁,且“彦”字发生变化后仍然都是九画,并没有起到简化字的作用,反而使得其字义不彰。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参考答案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失其所与,不知 3. 无能为也已 4. 秦伯说 5、荆轲刺秦王 1. 秦王必说见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秦王还柱而走 5. 卒起不意 6、鸿门宴 1. 距关,毋内诸侯 2. 张良出,要项伯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悦——矣——返——环——猝——震——供——拒——纳——智——邀——早——背——隙——彰—— 必修二 4、《诗经》两首 1. 氓之蚩蚩 2. 匪来贸丝 3. 于嗟女兮 4. 犹可说也 5. 隰则有泮 6. 岁亦莫止 7. 彼尔维何

8. 狁孔棘 5、离骚 1. 偭规矩而改错 2. 忳郁邑余侘傺兮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4. 延伫乎吾将反 5. 进不入以离尤兮 6. 芳菲菲其弥章 6、《孔雀东南飞》并序 1. 箱帘六七十 2. 蒲苇纫如丝 3. 终老不复取 7、诗三首 1. 契阔谈8、兰亭集序 1. 悟言一室之内 8、赤壁赋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 山川相缪 3. 举酒属客 4. 举匏樽以相属 9、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非——措——宴——吁——返——晤——脱——奁——凭——畔——

韧——缭——暮——娶——嘱——甫——罹—— 必修三 4、蜀道难 所守或匪亲 8、国人之于国也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9、劝学 1. 輮以为轮 2. 虽有槁暴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君子生非异也 10、过秦论 1. 外连衡而斗诸侯 2. 合从缔交 3. 赢粮而景从 4. 锄櫌棘矜 5.百有余年矣 11、师说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或师焉,或不焉 练习:写出下列本字的通假字 非——智——授——毋——性——否——斑——横——途——纵——煣——影——又——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