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 公四年》)——共,后来写作“供 ”,供 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 年》)——说,后来写作“悦”,高兴。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四》)——责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 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 字的部分意义。
•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 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 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 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 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 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三)今字产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 賈—價 辟—避、僻、譬、闢、嬖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 一、古今字 • (一)定义 •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
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 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 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 例: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 传·隐公元年》)——大,后来写作“太”。
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 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 替代古字。
三、通假字
• (一)定义
•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某个字本有专字, 可古人书写时没有使用这个专字而是借 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现 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字是本字,用 来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称为借字。
• 例:
再如:“游”和“遊”。“遊”的本义是关于 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关于行走 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 “遊”。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的重要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下面就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分别进行详细解释,阐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通用情况。

这些汉字古今通用,形体未变或变化不大,读音不变或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古代的汉字在今天的汉语中依然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能够与现代汉字通用。

“水”、“山”、“人”等字古今通用,这些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在今天的汉语中依然是重要的基础词汇。

古今字通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这些字的形体没有太大的变化,读音也较为稳定。

古今字通在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汉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今字通与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在于,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即形体和读音基本保持不变;而假字和异体字是古代汉字的变体或衍生形式,与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

二、假字假字是指古代汉字的变体或衍生形式,与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并且与现代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形体或读音上与现代汉字存在一些差异,不能直接通用。

“葯”、“馬”、“餘”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繁,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其它相对规范的字形所替代或规范化。

假字的特点是形体或读音与现代汉字有一定差异,而且在使用上受到了限制。

古代文献中的假字在今天的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一般只在特定的语境或者古文字学研究中才会出现。

三、异体字异体字是指形体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字。

这些汉字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在含义上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换使用。

“学”和“學”、“观”和“觀”、“陆”和“陸”等字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不同,但在含义上是相通的。

异体字的特点是形体不同但含义相通,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换关系,可以根据语言的发展和使用需求进行互相替代。

重点总结2 (1)

重点总结2 (1)

• 5.風寒所災 • 災: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 6.而不知慎衆險於未兆 • 兆:名词活用为动词,显露征兆 • 7、外物以累心不存 • 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一、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 荣: 通“营” 俞:同“腧” • 麤:“粗”的异体字 蚩:同“媸” • 崄:“险”的异体字 • 悽:“凄”的异体字 慙:“惭”的异体字 • :“虻”的异体字 蔕:“蒂”的异体字 • 恥:“耻”的异体字 諠:“喧”的异体字 • 譁:“哗”的异体字 燿:“耀”的异体字
重点总结
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災:“灾”的异体字。 栗:通“慄”。 卒:通“猝”。 撰:通“选”。 平:通“辨”。 府:同“腑”。 俞:同“腧”。 二、实词活用 1.华其外而悴其内。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华丽,使……憔悴 2.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感慨,为……感伤
• 二、实词活用 • 1.然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 • 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全面 • 2.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 • 烛:名词活用为动词,指明。 • 幽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隐藏的病症。 • 3.此所以相知之难,自古苦之。 • 苦:形容词为动用法,为……苦恼
三、特殊语序 1、其何裨之与有? 2、讹以传讹
《养生论》
• • • • • • •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较: 嚣:通“枵”。 通“皎”。 棲: “栖”的异体字。 熏: 务的异体字。 由: 絃:“弦”的异体字。 通“犹”。 彊:“强”的异体字。
重点总结
• 词类活用:
• 1.夫神仙雖不目見 • 目:名词活用为状语,凭眼睛 • 2.醇醴發顔 • 发:动词使动用法,使„„发生变化 • 3.蝨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 • 个 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黑 香:形容词活用 为动词,发出香味 瘿:名词活用为动词,长瘿瘤 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黄 • 4.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 • 芬:名词活用为动词,香气侵袭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幹干 乾
辨析
齿(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學-斆
(异体字?繁简字?)
弃-棄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练习
一、请结合上课内容归纳古今字、异体字及繁简字的 概念
二、找出句中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并写出与其对 应的今字、通用字与本字。
1.臣愿奉璧往使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 母有罪。
4.室如縣罄,野无青草。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邹忌脩八尺有余.
7.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此小大之辩也
11.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13.韩厥俛定其右。
(5)某些笔画略有细微差异。如朵、污
(二)要注意的问题:
(一)读音相同,在某些意义上常通用,但 意义不完全相同,不应看作异体字。 “惟,独也。或作唯,维” ຫໍສະໝຸດ 惟,发语词也……字或作唯,或作维”
——《经传释词》 “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
“有光窃惟天下之事,变不可测,而其势之 所趋,必有端而可见” ——《上高阁老书》
(1)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佗,同“他”。
(2)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战国
策·齐策四》)
——徧,同“遍”。 (3)韩厥俛定其右。(《左传·成公二年》)
——俛,同“俯”。
(一)异体分歧类型
1.结构类型不同(造字方法) 如:傘繖
2.结构类型相同,构件不同 (1)意符的不同。 如:詠咏、覩睹、嘆歎、暖煖、遍徧。 (2)声符的不同。 如:蚓螾、綫線、踪踨、笋筍、餽饋。 (3)意符声符都不同。 如:訴愬、村邨。 盃 (4)偏旁位置不同。 如:鵝鵞 慚慙、峰峯、和咊、秋秌。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P97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之。

”无:通“毋” ,不要。

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

注 P103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古今字 :大: 今字“太”, 表示尊称。

注 P98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 辟: 今字“避”, 避免。

注P99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满足。

注P99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

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

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 同“昵” , 亲近。

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乱》通假字:绌: 通“黜” , 贬低。

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出行 , 乐。

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之”古今字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现”, 出现。

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句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返” , 返回。

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列子·汤 问》:“甚矣,汝之不惠!” 生,本义是“生长”,借作“性”。《荀子·劝学》:“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距,本义是“鸡距”,即雄鸡跖后角质性的、突出像脚趾的 部分,通用义是“距离”,借作“拒”。《史记·项羽本纪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
罢——
“一对多”。原先字义完全不同,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取其中写法最简单的一个字作简体字来 表示所有的字。例如:
谷(山谷)、穀(庄稼) 丑(地支之名)、醜(美的反面) 干(盾牌)、乾(乾燥)、幹(才幹)、榦(树身)
另造一个简体字来表示所有这些字 :復(反復)、複(本义是“重衣也”)——复 發(射箭)、髮(头髮)——发
① 把繁难的偏旁改成简单的。例如: 燈—灯 機—机 憐—怜 遷—迁 膚—肤 ② 删去原字的一部分。例如: 務—务 條—条 習—习 雖—虽 開—开 ③ 草书楷化。例如: 會—会 東—东 書—书 韋—韦 當—当
④ 采用笔划简单的古字。例如: 禮—礼 啟—启 薦—荐 誇—夸 ⑤ 同音替代。例如:
穀—谷 醜—丑 後—后 徵—征
彊—强 、辠—罪、迻—移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3.古今对异体字的不同应用构成古今字。
常—裳 、雅—鸦 、邪—耶、猶—猷、谕—喻、 沈—沉
埜—野 、雚—鹳 、徧—遍、复—復、厷—肱
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 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12、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1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通假字:寤:通“ ”,倒逆。

注P97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无:通“毋”,不要。

注P99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阙:通“掘”,挖掘。

注P103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古今字:大:今字“太”,表示尊称。

注P98例句:“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辟:今字“避”,避免。

注P99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厌:今字“餍”,满足。

注P99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尝:今字“”,副词,品尝,体会滋味。

注P102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佗:同“他”,其也,另外的。

注P98例句:“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同“昵”,亲近。

注P100 例句:“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公孙无知之乱》通假字:绌:通“黜”,贬低。

注P109例句: “衣服礼秩如 ,襄公绌之”。

游:通“”,出行,乐。

注P110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通“”,抵。

注P110例句: “我奚御哉! ”税:通“脱”,解脱桎梏。

注P113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古今字::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例句:“衣服礼秩如”。

见:今字“现”,出现。

注P110例句: “彭生敢见”!坠:今字“”,坠落。

注P110例句:“公惧, 坠于车”。

反:今字“返”,返回。

注P110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P112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辟:今字“避”,躺避。

注P112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异体字:期:同“”,一周年。

注P109 例句:“期戍,公问不至”。

〈之战〉通假字:无:通“毋”,不要。

注P120例句:“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与师淹于君地”。

桀:通“揭”,举起。

注P120例句: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翦:通“剪”,剪除。

注P121例句: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古今字:道:今字“导”,引导,带路。

注P118例句: “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禽:今字“擒”,捉拿。

注P120例句:“禽之而乘其车”。

陈:今字“阵”,摆开阵势。

注P121例句:“师陈于”。

异体字::同“鞍”,齐地名,今山东济南市附近。

注P121例句:“师陈于”。

:同“俯”,弯下身子。

注P123例句: “韩厥,定其右”。

〈子产说范宣子轻币〉古今字:说:今字“悦”,高兴,喜悦。

注P132例句: “宣子说,乃轻币”。

第三单元〈苏秦连横约纵〉通假字:庭:通“廷”,朝廷。

注P183例句: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策:通“册”,税册。

注P185例句: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通“”,冲击,撞击。

注P186例句:“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

:通“昏”,糊涂。

注P186例句:“皆于教,乱于治”。

赢:通“累”,缠绕。

注P187例句:“赢滕履 ,负书担橐”。

:通“”,草鞋。

注P187例句:“赢滕履,负书担橐”。

:通“黧”,黑中带黄的颜色。

注P187例句:“形容枯槁,面目黑”。

归:通“愧”,惭愧,羞愧。

注P187例句: “伏有归色”。

溢:通“镒”,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

注P188例句:“黄金万溢”。

掘:通“窟”,洞穴。

P189例句: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枢之士耳”。

伉:通“抗”,相敌,相当。

注P190例句:“天下莫之能伉”。

:通“盍”,疑问代词,怎么。

注P191例句:“人生世上,势位富贵, 可忽乎哉”! 诎:通“屈”,屈服。

注P186例句: “诎敌国,制海内”。

古今字:从:今字“纵”,合纵。

注P181例句: “苏秦连横约纵”。

禽:今字“擒”,捉拿。

注P184例句: “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伯:今字“霸”,指称霸。

注P184例句: “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章:今字“彰”,明白,明显。

注P185例句: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受:今字“授”,授予。

注P188例句: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异体字::同“饰”,巧饰。

注P184 例句: “文士并 ,诸侯乱惑”。

:同“决”,取决。

注P189 例句: “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同“煌”,辉煌。

注P189例句: “转连骑,炫于道”。

:同“蛇”注P190例句: “嫂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冯谖客孟尝君〉通假字:介:通“芥”,小草。

注P201 例句: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

古今字:属:今字“嘱”,嘱托,转达意愿。

注P194例句: “使人属孟尝君”。

责:今字“债”,所欠的钱财。

注P196例句: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反:今字“返”,归来。

注P197例句:“责毕收,以何市而反”?说:今字“悦”,高兴,喜悦。

注P199例句:“孟尝君不说”。

异体字::同“懦”,软弱。

注P197例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

:同“遍”,全部。

注P197例句:“券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郭隗说燕昭王求士〉通假字::通“”,跳。

注P206 例句: “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籍:通“藉”,践踏。

注P206例句:“若恣睢奋击, 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古今字:指:今字“旨”,意思,想法。

注P206例句:“诎指而事之”。

冯:今字“凭”,靠着。

注P206例句: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反:今字“返”,返回。

注P207例句:“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异体字:嘿:同“默”,静默,沉默。

注P206例句: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第四单元〈项羽本纪〉通假字:繇:通“徭”,劳役。

注P252例句: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游: 通“”,指巡视览。

注P252例句: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罢:通“疲”,疲困。

注P258例句:“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

承:通“乘”,趁着。

注P258例句: “我承其敝”。

戮:通“”, ,合。

注P259例句: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距:通“拒”,抵挡。

注P264例句: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游: 通“”,交往。

注P265例句: “秦时与臣游”。

豪:通“毫”,指长而尖的细毛。

注P265例句:“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倍:通“背”,背离,违反。

注P265例句: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通“早”,早上。

注P265例句: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P263:通“隙”,缝隙,本篇课文中指感情上的隔、裂痕。

注P267例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以:通“已”,已经。

注P273例句: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

伏:通“服”,佩服。

注P277例句:“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古今字:说:今字“悦”,喜悦,高兴。

注P258例句: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

:今字“虻”,牛虻,吸取牛马家畜血液的一种昆虫”。

注P258例句: “夫搏牛之不可以破”。

被:今字“披”,穿上。

注P258例句: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今字“犟”,倔强。

注P259例句: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 不可使者,皆斩之”。

见:今字“现”,出现,存现。

注P259 例句: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量”。

:今字“强”,强大。

注P259例句: “赵举而秦 ,何敝之承”。

埽:今字“扫”,指收罗,调集。

注P259例句: “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

沈:通“沉”,沉没入水。

注P260例句: “皆沈船,破釜甑”。

当:今字“挡”,挡住,抵挡。

注P260例句:“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采:今字“彩”,彩色。

注P263例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内:今字“纳”,接纳,放进来。

注P264例句: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坐:今字“座”,座位。

注P268例句: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P266 内:今字“纳”,入进来。

注P268例句: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暴:今字“曝”注P273例句: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

寤:今字“悟”,明白。

注P281例句: “五年之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异体字::同“杯”注P271例句: “沛公不胜杓”。

:同“慷”注P276例句: “于是项王乃悲歌慨”。

:同“舣”,拢船靠岸。

注P278例句: “乌江亮长船待”。

:同“蜂”注P280例句: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

〈田单列传〉通假字:傅:通“附”,附着,在本文中指包裹住。

注P286例句: “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

距:通“拒”,抵抗。

注P286例句:“淖齿既杀泯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

插:通“”,掘土的工具,类似今天的锹。

注P289例句:“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

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

注P289例句:“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

无:通“毋”,不要。

P289例句: “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

畔:通“叛”,背叛。

注P291例句: “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通“敌”,敌人。

注P291例句: “夫始如处女, 人开户”。

距:通“拒”,抵挡。

注P291例句: “夫始如处女, 人开户;后如脱兔, 不及距”。

古今字::今字“途”,道路。

注P286例句: “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

反:今字“返”,回来。

注P288例句:“有一卒曰: “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

文:今字“纹”,花纹。

注P290例句: “画以五彩以文,束兵刃于其角”。

〈苏武传〉通假字:蹈:通“”,叩,轻轻敲打。

注P299例句: “蹈其背以出血”。

畔:通“叛”,背叛。

注P300例句: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P299 旃:通“”,一种毛织物。

注P302例句: “天雨雪,武卧雪,与旃毛并咽之”。

去:通“”,收藏。

注P302例句:“掘野鼠,去实而食之”。

伏:通“服”,用。

注P304例句:“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通“欢”,指欢叙之情。

注P305例句: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

宿:通“夙”,早。

注P307例句: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昔:通“夕”,晚。

注P307例句: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幕:通“漠”,沙漠。

注P307-308例句: “径万里兮度沙幕”。

以:通“已”,已经。

注P308例句: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物:通“”,死。

注P308例句: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P306古今字::今字“悬”,挂。

注P301例句: “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

见:今字“现”,表现。

注P304例句: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决:今字“诀”,辞别。

注P305例句:“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乡:今字“向”,面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