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合集下载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合理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合理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合理应用摘要: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影响生态系统内生物的存在和发展,而且也间接地影响着人们身心健康。

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技术,它不仅能够提高水质、吸收、输送水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还对提高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环境具有巨大价值。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生态修复;应用前言: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促进了人口密度增加及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水体污染日渐加剧。

城市发展初期,水体主要集中于防洪排涝,对其生态、景观等重要功能有所忽视,导致水环境生态失衡,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干扰,而且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因此,加强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极为紧迫。

1、水生植物的水环境生态修复作用水生植物植株作为水生生态系统核心构成,在能量、物质循环中充当重要协调角色。

水环境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水生植物可对水体中有机质颗粒进行吸附、沉降等,植物自身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作为水体中污染颗粒和微生物核心介质。

水生植物可凭借自身根系菌胶团,促使悬浮于水体中地物质沉降。

水生植物可及时拦截水体中泥砂等污染物,缓解水体中污染负荷。

水生植物可通过多种作用将水体中的营养盐转化为自身物质,或通过代谢工作将其排放。

随着植物不断生长,需定期进行收割,以免植物叶片落入水体,造成水源二次污染。

不同物种、污染源,均会干扰植物吸收污染物实际成效。

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作用下,可将水体中 N、P 降解,植物自身光合作用最终产物传输至根系,并形成两大区域,即无氧、有氧,供给水体中好氧、厌氧微生物各有所得,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对水体中藻类繁殖生长具有约束作用。

2、影响水生植物水生态修复的环境因素2.1光照在水生态系统中,由于污水的排放以及海水中存在的悬浮物颗粒都直接导致水体透明度的降低,水体透明度降低就会致使水中光照不足。

当水中光线严重不足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无法正常运行,使其生长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水体透明度是间接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因素之一。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综合的、可持续的方法,旨在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和降解。

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芦苇等,它们不仅具有美观的观赏价值,还能有效地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引入或激活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来分解和转化污染物。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够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一些真菌能够降解石油等难降解的污染物。

在水环境治理中,可以通过投放微生物制剂或者改善水体环境条件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床上,使其漂浮在水面上的技术。

浮床上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浮床还能够阻挡阳光直射水面,抑制藻类的生长。

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小型湖泊等的治理。

人工湿地技术是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湿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对水体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等类型。

在人工湿地中,水体中的污染物经过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生物降解等过程被去除。

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改善和恢复受损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促使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对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利用植物吸收、富集和转移污染物的能力,改善水环境的质量。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水生植物修复和陆生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水生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生长,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和氧合水体,改善水质。

一些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和耐污染性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盐等污染物。

陆生植物修复则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对水体的渗透和排放。

常见的修复植物如虎耳草、油菜等,具有良好的耐污染能力和疏水性,在水土界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治理作用。

二、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技术,通过构建湿地植被和水流动态、模拟湿地生物的生态链条,提高水体的处理效能。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分为浅水湿地和深水湿地两种类型。

浅水湿地一般是指水深在0.2-0.5米之间的湿地,常见的有人工河流、自然湿地的修复和构建,如湿地池塘、浮床湿地等。

浅水湿地利用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对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等进行吸附和降解,同时也是很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对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深水湿地则是指水深超过0.5米的湿地,在处理水体中重金属和毒物时具有很好的效果,如鱼塘、景观湖泊等。

深水湿地通过植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水流的动力效应,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于植物表面,或通过植物根系的作用,将污染物固定在根系中。

三、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分解,恢复水体的健康。

植物农学中的水生植物栽培与水生态修复

植物农学中的水生植物栽培与水生态修复

植物农学中的水生植物栽培与水生态修复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它们对于水域的生态平衡和水质净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物农学中,水生植物的栽培和水生态修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探讨水生植物栽培技术与水生态修复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生植物以及它们在水环境中的应用。

一、水生植物栽培技术在植物农学中,水生植物的栽培技术是一门专门研究如何在水中种植植物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水生植物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和修复。

水生植物的栽培技术包括水培技术和土培技术两种。

1. 水培技术水培技术是指将水生植物的种子或幼苗直接种植在水中,让其根系在水中生长。

水培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选择适合水培的植物。

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水质、光线和营养需求不同,因此在进行水培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植物。

(2)提供合适的光线和温度。

大多数水生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水培时需要保证植物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照。

同时,水中的温度对水生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影响,需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3)调节水质和提供适当的营养。

水生植物栽培需要注意控制水质,保持水的清洁和氧气的充足。

此外,为水生植物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2. 土培技术土培技术是指将水生植物的种子或幼苗先培育在土壤中,然后将其转移到水中生长。

土培技术的关键在于保证水生植物的根系在水中能够正常生长。

土培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选择合适的土壤和容器。

选择适合水生植物生长的土壤,并将其放入适当的容器中,以便于将其转移到水中。

(2)适时转移。

当水生植物的根系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将其转移到水中。

转移时需要注意保持根系的完整,避免对植物的伤害。

二、水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是指利用水生植物对水域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方法包括人工湿地的建设、水生植物的引种、植物滴灌等。

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湖泊是大自然中一片宝贵的水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风景。

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许多湖泊的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湖泊的生态系统,修复湖泊的水生态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根据不同的类别,介绍湖泊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措施。

一、水生植物类别水生植物是湖泊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水体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一些湖泊由于生态破坏或人为活动,水生植物种类减少或消失,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失衡。

为了修复和保护湖泊的水生植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重新引入水生植物种类。

对于已经消失的水生植物种类,我们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或移植的方法,重新引入到湖泊中。

这样可以增加湖泊水植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控制湖泊水质。

湖泊水质的改善对于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加强湖泊周边农田和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减少湖泊的污染物输入。

此外,定期清理湖泊的垃圾和污泥,以保持湖泊的清洁和健康。

二、湖泊生物类别湖泊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许多湖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

为了修复和保护湖泊的生物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限制捕捞量。

合理控制湖泊的捕捞量,保护湖泊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免受过度捕捞的威胁。

建立合法的渔业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捕捞政策和限制措施,确保湖泊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2.增加人工鱼礁。

建设人工鱼礁是保护湖泊生物的一种有效手段。

人工鱼礁可以为湖泊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湖泊中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人工鱼礁还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三、湖泊水体类别湖泊的水体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为了修复和保护湖泊的水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湖泊周边保护区的建设。

建立湖泊周边的保护区,划定清晰的边界,并加强巡护和管理。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是指能在水体中生长并繁殖的植物。

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净化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在水污染治理中,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修复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一、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1. 吸附作用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等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和菌丝,这些微生物和菌丝可以吸附并寄生在水生植物的表面。

通过这些微生物和菌丝的作用,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水质。

2. 生物吸收水生植物的根部长期浸泡在水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

对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将其转化为植物组织中的有机物。

3. 生物转化水生植物在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后,能够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并释放氧气,提高水体的氧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4. 生态平衡水生植物通过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生态功能,能够促进水体中微生物和藻类等生物的繁衍,构建起一套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从而净化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1. 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在河流湖泊的水污染治理中,通过引种适宜的水生植物,例如莲藕、菰、香蒲等,能够有效稳定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环境。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有效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岸坡生态环境,促进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2. 污水处理水生植物还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中。

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植物滤池等单位工程,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对进入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将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去除或转化,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水产养殖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造成了许多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改善水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具有水土保持、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修复技术是利用人工手段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目前主要采用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体修复等方法。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湿地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中。

目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植物滤池等方式,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修复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和降解的技术。

目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植物共存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藻类修复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以及对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新型的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也将逐渐成为应用的热点。

2. 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向综合治理发展,通过整合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利工程等多种修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实现对污染水体的综合修复和生态重建。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贾鲁河为例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贾鲁河为例

L i n n . ) 、莼 菜 ( B r a s e n i a s c h r e b e r i )、菱
( T r a p a q u a d r i s p i n o s a R o x b . s p p . ) 、萍 蓬 草 ( N u p h a r p u mi l u m )等 。 4 、挺 水 植 物 。挺 水 植 物 形 态 直 立
挺 拔 ,茎 叶挺 出水 面 ,根 或地 茎 扎入 泥 中生长 发育 ,绝 大 多数 具有 茎 、叶 之分 ,花 色 艳 丽 ,花开 时 离 开 水 面 。 以千屈 菜 ( L y t h r u m s a l i c a r i a )、 芦 苇
该处 理系 统在治 理水环 境 工作 中 的功
能和作用。 ( 二)常见的水生植物 1 、沉水植 物。沉水植 物根扎 于水 下 泥土 中 ,有 的茎生 于泥 中 ,全 株沉 没 于水面 之下 。这类植 物 在水下 弱光 的条 件下 也能正 常生 长发 育 ,水 质较 好 的环境 里能形 成水 下森林 。常见 的 水 生 植物 有 眼 子 菜 ( P o t a mo g e t o n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以 贝百 贾鲁 , 河为 H J 例 l J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邢伟明 的河道 治理 中,水生植物 不仅 有去污的 能力,更有水质监 测、景观营造 的作 用 , 探 讨水 生植 物在 生态修 复技 术 中的应
用、作用机理及 影响因素,以期在 河道综合 治理 中为水生植物的生态修 复应 用提供一 定的参考。
养过剩 时 ,营养成 分会 占据 整个水 面 , 影 响沉水 植 物 的生长 ,从 而 导致 整个 水体 系 统 的破坏 。常 见 的漂 浮植 物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一、我国水资源概况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湖泊(水库)2013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

与上年相比,各级别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013年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状况*指太湖、滇池和巢湖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二、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运用1、水生植物介绍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挺水草本植物。

挺水植物挺水型水生植物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上部植株挺出水面。

挺水型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泽泻、旱伞草、芦苇、茭白等。

漂浮植物漂浮型水生植物种类较少,这类植株的根不生于泥中,株体漂浮于水面之上,随水流、风浪四处漂泊,多数以观叶为主,为池水提供装饰和绿荫。

又因为它们体的清澈。

水藻过多会导致水质混浊、发绿、并遮挡水生植物和池塘生物健壮生长所必需的光线。

沉水植物有:轮叶黑藻、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苦草、菹草等。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

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2、水生植物的应用2.1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a)净化所需的能源由光合作用提供;b)具有美学价值,能改善景观生态环境;c)植物可被收割和利用,创造新的价值;d)能固定土壤或底泥中的水分,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e)为降解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物并非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具有毒害作用。

对于此类化合物,一些植物也演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机制使其脱毒。

植物通常是通过螯合和区室化等作用,来耐受并吸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这种机制也存在于许多水生植物中。

水生植物的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并在植物根系附近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环境,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

植物的根系还可分泌一些有机物从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这样就为好氧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根区以外则适于厌氧微生物群落的生存。

2.2几种研究和应用较为普遍的水生植物芦苇生长特点:根系非常发达,生长速度快;污染物去除功能:去除BOD、氮。

凤眼莲生长特点: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分泌克藻物质污染物去除功能:富集镉、铬、铅、汞、砷、硒、铜、镍等;吸收降解酚、氰;抑制藻类生长物质。

浮萍生长特点:生长速度快,分泌克藻物质。

污染物去除功能:富集镉、铬、铜、硒;抑制藻类生长。

狐尾藻生长特点:生长速度快。

污染物去除功能:吸收TNT、DNT等结构相近化合。

2.3 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水生植物修复技术a)生态浮床技术b)氧化塘技术c)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定义:按照自然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

采用该技术可将原来只能在陆地种植的草本陆生植物种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与陆地种植相仿甚至更高的收获量与景观效果。

原理: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污染物质,同时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降解水体中污染物,从而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

典型的湿式有框浮床组成包括4个部分:1浮床框体、2浮床床体、3浮床基质、4浮床植物。

浮床技术设计原则:a)稳定性:从浮床选材和结构组合方面考虑,能抵抗一定的风浪、水流的冲击而不至于被冲坏。

b)耐久性:正确选择浮床材质,保证浮床能历经多年而不会腐烂,能重复使用。

c)便利性: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施工、运行、维护的便利性。

氧化塘技术氧化塘是利用塘库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原位处理的工程措施。

通过在池塘内种植对重金属、有机物有富集和吸收作用的植物,如水葫芦、水芹菜、香蒲等,然后定期收割,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

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净化机理,它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2.4 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优缺点优点:a)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b)较高的环境美化价值;c)经济效益,可获得生物和植物能源;d)操作简单,投资少。

缺点:a)植物枯枝败叶会造成营养释放,应及时收割;b)冬季植物容易枯死,应及时收割;c)植物净化系统一般占地面积大;d)水生植物会在水面屏蔽,压迫环境;e)难以筛选出抗性大的植物。

三、水生植物的选择与种植1、水生植物种植注意在营造溪流、瀑布、水池、湖塘等水景时,配置水生植物,既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情趣,又具有水源净化涵养的生态功能。

但是,要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在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的作用,在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在水生植物群落营造前期,应加强人工维护,去除该群落中生长的其他品种的水生植物,避免其对该植物群落产生的种间竞争,破坏群落的稳定。

2)利用水生植物美化、净化水体时,在保持一定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前提下,要加强后期管理工作,及时将枯老的植物残体移出水体,防止由于植物残体大量堆积、腐烂而导致污染。

3)在水生植物的配置上,要考虑植物之间的遮光效应,在养护管理上采取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证水生观赏植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景观效果。

4)尽量选择适合当地的乡土水生植物;水面上水生植物的覆盖度最好小于水面积的30%。

在应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绿化时,首先要选好材料,力求做到既兼顾景观效果又能有效净化水质;其次,植物配置要讲究园林美学原则。

下面推荐一些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

荷花,莲科莲属多年生挺水植物,分株或播种繁殖。

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是良好的美化水面、点缀亭榭或盆栽观赏的植物材料。

芦苇,禾本科芦苇属,播种或分株繁殖。

其净化水质的效果较好,如将芦苇布置于自然式水岸边,别有一番野趣。

水葱,莎草科多年生宿根挺水草本植物。

茎杆高大通直,青翠碧绿。

其变种花叶水葱,在茎杆上有黄色环斑,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水葱多于初春分株繁殖,栽种初期宜浅水。

水葱茎杆挺拔翠绿,常用于水面绿化或作岸边点缀。

蒲草,香蒲科香蒲属,多年生沼生草本植物,分株繁殖。

多自生在水边或池沼内,每年春季从地下匍匐茎发芽生长,并且不断发生分株;冬季遇霜后,地上部分完全枯萎,匍匐茎在土中过冬。

成片栽培能形成壮观的景观效果,几丛点缀亦独具特色,其蒲棒可做切花或干花。

水葫芦,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

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像葫芦状的大气泡又称水葫芦。

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

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

但在南方气候条件适宜地区栽植时要小心其强劲的自繁能力,避免其成为入侵植物。

生态修复的河道大部分为流水,自然驳岸可选择成本低廉适应性强的各类水生植物。

改造与绿化时应效仿自然,选用本地植物,成片或块状栽植,以达到修复自然的目的。

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沼生、湿生植物合理搭配,兼顾色彩色调,以达到优化景观的目的。

2、水生植物选择水生植物的选择首先应考虑水生植物在污水中适应性问题,如污水浓度超过一定限度必须经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处理降低到植物能生长的浓度后方可栽植,故选用的植物应具备根系发达抗污能力强,长势旺盛的植物种类,如再力花、千屈菜、水葱、水葫芦、空心菜、水芹菜、芦苇、香蒲等,冬季大部分水生植物休眠后选用冬季分蘖生长的常绿水生鸢尾吸污。

一些沉水植物、园艺种或寡营养植物抗污力较差不宜选用,如金鱼藻、花叶水葱、花叶香蒲或石菖蒲等。

经逐次的处理污染浓度较低后则可选用大多数的水生植物,以营建水生植物花园,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观效果,为污水处理场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而打造休闲场所。

水生植物的配置在污染浓度高的第1至2池或塘内,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种类进行密植。

而经过过滤拦截后污染物浓度较低的塘或池内选择多种类的水生植物,总体应中间高四周较低矮或者远处高近处低的配置方法,形成高低错落的水生植物花境,从高到低的植物依次为花叶芦竹、香蒲、再力花、荷花、黄菖蒲、冠果草、细叶莎草、泽泻、香茹草、睡莲、荇菜、聚草等。

中国水稻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水上种稻专利技术中开创了国内水生植物浮岛种植工作,水生植物浮岛种植不仅在营造水面景观方面有重大突破和特殊价值,近年来在水质治理、生态修复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水生植物浮岛种植技术的关键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和植物种类选择。

浮力设施:早先采用塑料泡沫,它和种植平台融为一体。

优点是浮力大,便于管理;缺点是塑料泡沫二次污染,不利环保。

现在使用较多的是由竹、木等自然材料作浮力材料和框架,近年来也多采用PVC管材、废弃轮胎等。

这些材料成本低,制作方便,二次污染少。

上述这些材料各有优点和缺陷,如PVC管材购买材料方便、成本较低、制作简单;缺点是浮岛管理不够方便,应用时应因地制宜。

种植平台:有种方式是将水生植物种于营养钵(或花盆)中,再把营养钵置于塑料泡沫板做成的种植穴中。

这样种植主要是为景观需要,但在治理水质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

种植穴还可选择秸秆、无纺布等,还有的用大孔径穴盘,如蝴蝶兰穴盘等。

植物选择:用于景观布置的,应多从美观角度来选择植物。

用于水质治理、生态修复的,则要根据污染源和污染物种类,选择相应对这些污染物富集、降解效果好的植物。

在水生植物选择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水体的营养程度,水体富营养的,适应的种类多一些,但当水体贫营养时,许多喜肥植物长势不好。

通常情况下,刚开始做植物浮岛时水体营养丰富,植物长势良好,随着水质的逐渐改善水体的营养不断下降,反而使植物的长势越来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