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火星山丘斜坡上的有一种“奇特沟壑”—“季节性斜坡纹线”(如图中箭头所指示),该地貌在温暖的季节里出现,寒冷季节消失。研究表明沟壑中有水流沉淀形成的水合盐类矿物。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火星不属于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2. “季节性斜坡纹线”的形成类似于地球上哪种地质作用

A. 岩浆活动

B. 侵蚀和沉积

C. 搬运和风化

D. 变质作用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火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都属于总星系,火星不属于河外星系,选择C。

【2题详解】

根据材料火星上的沟壑中有水流沉淀形成的水合盐类矿物。说明沟壑中曾经有流水,与地球上沟壑形成的原理相似,应是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选择B。

3.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特殊行星,主要是因为地球

A. 有黄赤交角,直射点回归运动

B. 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C.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小的行星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温度条件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大气,有液态水存在,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4.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最外层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其出现于光球层上;耀斑发生于色球层,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风,故A正确,BC错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5.太阳活动

A.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 使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C. 最主要的能量是可见光

D. 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不是太阳活动,故A错误;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运动相关,故B错误;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部分,故C错误;太阳活动会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故D正确。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太阳活动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影响地球的气候;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6.2018年9月23日,某同学傍晚回家走进小区(如图)时,发现自己夕阳下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该同学最有可能进入的小区大门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详解】9月23日是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日落时太阳位于正西方,影子朝东,某同学傍晚放学回家进小区时,应该是日落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夕阳下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说明此时太阳位于正西,该同学背对太阳,影子就能落在自己的正前方。结合图示方向可以推出应该面东背西,从小区西门(甲)进入。排除BCD,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日出日落方向的问题。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是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时,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太阳光的来向和影子的朝向相反。

7.当2019年1月16-18日北京四中高一同学进行期末考试期间

A. 太阳直射赤道与北回归线间

B. 北京山区一年中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C.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D.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期末考试期间是1月16-18日,处于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故A错误;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季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故B错误;因为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所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故D错误;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已过近日点,此时正向北移动,公转速度渐慢,C对。

【点睛】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然后向北移动。在近日点(1月初)的公转速度最快,在远日点(7

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8.北京地区(40°N,116°E)树木影子朝正北方向时,北京时间为

A. 12:00

B. 12:16

C. 11:44

D. 12:20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京地区树木影子朝正北,说明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此时北京地区为正午,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比北京地区116°E的地方时早4°×4分钟/1°=16分钟,故北京时间为12:00+16分钟=12:16,故该题选B。

9.下图为某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A. 白昼长度由长到短依次是①④③②

B. 正午太阳高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②③①④

C. 该日后三个月内白昼逐渐变长的有①②

D. 该日后三个月内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的有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此时为夏至日,昼长从北极地区向南递减,所以白昼由长到短是①②③④,A错误;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①地纬度是45°N,则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分别是②①③④,B错误;夏至日后太阳三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对应的是①②,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对应的是③④,C错误;该日后三个月内太阳向南移动,逐渐靠近③④,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的是③④,D正确。

【点睛】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

10.深圳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图4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完成下题。

北京某中学生计划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需调整的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遮阳板设计原理,要达到相同效果,要考虑安装高度、遮阳板长度、太阳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太阳高度较大,假如安装高度不变,就要缩短遮阳板,假如遮阳板长度不变,就要升高安装高度;如果太阳高度较小,假如安装高度不变,就要加长遮阳板,假如遮阳板长度不变,就要降低安装高度。因为北京比深圳纬度高、太阳高度小,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要保持室内照射面积相同,应该按①或③的方法安装,故该题选A。

11.2014年赛文·哈格迈尔在生日当天通过飞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方式将生日时长延长为46个小时,获得了吉尼斯颁发的世界纪录认证证书(如图),他被认定为“最漫长的生日”世界纪录持有者。他生日当天飞越的路线应是

A. 自澳大利亚飞至夏威夷

B. 自夏威夷飞至澳大利亚

C. 自澳大利亚飞至夏威夷再飞回澳大利亚

D. 自夏威夷飞至澳大利亚再飞回至夏威夷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穿越日界线日期变更的问题。图中所示飞行线路为澳大利亚和夏威夷之间。跨越日界线日期

发生变更,日界线向西加一天,日界线向东减一天。减去一天则会出现同一个日期过两次的情况;因此赛

文·哈格迈尔在生日当天通过飞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方式将生日时长延长为46个小时应该自西向东穿越日

界线,路线为从澳大利亚飞向夏威夷,B、D错误。而飞到夏威夷是生日当天,再飞回澳大利亚向西跨越日

界线则为生日的第二天不符合题意,C错误。正确答案是A。

12.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2015年12月5日,美、英、中等国的30名科学家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大洋钻探。

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一直掘进到地心,则依次钻探的是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由上到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

界面是古登堡界面,故D对,ABC错误。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13. 黄果树瀑布属于水循环的环节是

A. 蒸发

B. 蒸腾

C. 地表径流

D. 地下径流

14. 图中包括的地球圈层最多有

A. 水圈、生物圈

B.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15. 图中各圈层

A. 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 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 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 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3. C 14. D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黄果树瀑布属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C对;蒸发、蒸腾水汽进入大气中,A、B错;地下径流在地表看不到,D错,故该题选C。

【14题详解】

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圈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对,其它选项不全面,A、B、C错,所以该题选D。

【15题详解】

图中各圈层,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各圈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B错;各

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对;物质运动的能量除来自太阳辐射外还有重力和地球内能等,D 错,所以该题选C。

【点睛】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圈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16.在大气成分中,既有保温作用又是光合作用原料的是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臭氧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气中的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人类和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二氧化碳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可以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故选项B正确。

17.华北平原的农民在秋季晴朗的夜晚经常在田间用干燥的牛粪、草皮一起燃烧,产生滚滚浓烟。这样做的作用是

A. 有利于削弱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

B. 有利于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起增温作用

C. 浓烟起反光镜的作用,将部分地面辐射反射回地面

D. 浓烟使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起保温作用

【答案】D

【解析】

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浓烟使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起保温作用。

2018年“十一”长假期间,韩MM同学随父母来海滨旅游。当她面朝大海,长发在海风吹拂下向后飘起时,切实感受到惬意舒畅的心情。

结合“北半球海滨地区海陆环流图(图甲)”和“温度变化特征图(图乙)”,完成下列小题。

18. 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最低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19. 如果韩MM头发向后飘起仅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可能发生在乙图中的哪个时间段

A. 16时至次日8时

B. 8时至16时

C. 18时至次日6时

D. 6时至18时

【答案】18. B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由甲图可知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应是白天。因为陆地比海洋比热容小,所以白天陆地近地面气温高于海洋,气压低于海洋,同一水平面上风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同时对流层大气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①④大于②③,高空气流由③吹向②,说明气压③大于②,因此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压最低的是②处,故该题选B。

【19题详解】

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陆地温度高,空气上升,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这样风才从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在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温度期间,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韩MM头发向后飘起发生在吹海风的时候,由图可知在8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故此时吹海风,该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乙的判读,明确陆地比海洋比热容小,海洋升温降温的幅度均低于陆地。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相反。

20.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

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A. 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 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 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 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与地表高低起伏应该是负相关关系,A错;如果是气候变暖的影响,那么该城市地区的地表温度变化都应该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而不应该高低不一,B错;由1982年到2004年的该市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该市7月均温最低地区几乎没有变化,这只能说明这两个地区是河流,或者说是城市绿地,C正确;城市工业发达、交通工具等尾气排放量大、以及家庭炉灶等生活废弃物的排放等原因导致市区的气温高度,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风在高空吹向郊区,而近地面则由市郊区吹向市区,D错,故该题选C。

21.下图为南半球的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和风向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同一水平面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可排除A、B;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风向向左偏,C正确。

【点睛】南、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斜交。22.下图中,对于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值的比较,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点气压高于乙点

B. 丁点气压低于甲点

C. 丙点气压高于丁点

D. 乙点气压低于丙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故甲点高于乙点,丙点高于丁点;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故甲点气压小于丁点,所以该题选B。

【点睛】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受冷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陷。城市温度高,气流上升;白天陆地温度高,气流上升;夜晚海洋温度高,气流上升;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流上升。丁地气温高,气压低。

下图为冬季、夏季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 冬季、夏季山顶气温日变化均最小

C. 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 谷地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24. 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 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 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 夜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底

D. 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答案】23. B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故A错误;对比左右两图可知,冬季、夏季山顶气温日变化

均最小;山顶和谷地夏季日温差均大于冬季,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B。

【24题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故B错、

C对;山谷地形闭塞,不利于降温,故A错误;谷地多夜雨,保温效果好,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点睛】白天山顶增温快,山谷增温慢。故山谷气温比山顶低,气压比山顶高,吹谷风。

夜晚山谷降温慢,山顶降温快。故山谷气温比山顶高,气压比山顶低,吹山风。

某报每逢周五刊登周日日出日落的时间表,下表为2018年某日刊登的部分城市日出日落的时间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5. 此日的地球位置,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A. 1位置

B. 2位置

C. 3位置

D. 4位置

26. 依据表中的资料,判断下列四个城市中,纬度最低(最接近赤道)的是

A. 北京

B. 成都

C. 上海

D. 拉萨

【答案】25. B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图中2位于近日点附近,为冬至日;4位于远日点附近,为夏至日,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知1为秋分、3为春分。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可算出北京昼长为9小时32分,小于12小时,夜长昼短,应位于图中2位置,B正确。

【26题详解】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可算出北京昼长为9小时32分,小于12小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低昼长越短,图中拉萨昼长最短,纬度最低,D正确。

27.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完成下题。

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①风力②水的重力③太阳辐射④温室效应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沙漠中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图中可见,地面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之下水分蒸发出来,而又被塑料膜拦截,塑料膜随坑自然凹陷,坑面与塑料膜形成弧形,水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集到凹陷部位降落到容器中。故动力为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B正确。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

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28. “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 地壳

B. 软流层

C. 地核

D. 下地幔

29. 含有中华龙鸟化石的页岩属于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侵入岩

D. 喷出岩

30. 形成中华龙鸟化石的地质作用是

A. 重熔再生

B. 冷却凝固

C. 外力作用

D. 变质作用

31. 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A. 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

B. 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 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 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答案】28. B 29. A 30. C 31. B

【解析】

【28题详解】

“火山灰”来源于岩浆喷发,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特殊圈层--软流层,该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呈熔融状态,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故形成“火山灰”的物质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软流层。故选B。

【29题详解】

根据各岩石的特征,沉积岩层中含有化石,故含有中华龙鸟化石的页岩属于沉积岩,A项正确。

【30题详解】

由上题页岩为沉积岩,是在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1题详解】

由于该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说明中华龙鸟生活的环境可能是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ACD自然条件恶劣,动植物稀少,不符合题意,故选B。

32.读图,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地质构造A是向斜,B为背斜

B. 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最有可能为沉积岩的是①和②

C. A处多为储水构造

D. B处多为储油构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故A错误;图中①②处岩石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③④附近有岩浆活动,应为岩浆岩和变质岩,B正确;A为背斜为储油的构造,B为向斜为储水的构造,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B。

【点睛】石油、天然气一般储存在背斜构造中;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断层地带岩石破碎,因此水库和其他工程建筑地基应避免建在断层带上;但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出现泉和湖泊;若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部位,安全、干燥。

33.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①是褶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②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③是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④是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项正确。故选D。

【点睛】

34.“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为外来岩块。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有岩块之上。当老岩层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的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题。

关于飞来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A. 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岩层断裂——外力侵蚀

B. 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C. 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

D. 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

【答案】B

【解析】

结合题干中关于“飞来峰”的叙述,即可判断出飞来峰的形成过程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后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断层的部分岩体受到力的推移,上覆到原地岩块上;受到强烈剥蚀后成。

35.下图为某地沙丘景观图,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据此完成下题。

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中,能正确示意上图景观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沙丘的迎风坡缓,等高线稀疏,因此西北坡等高线稀疏,A正确。36.下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该地理事物的数量。读图完成下题。

如果纵坐标是白昼长度,横坐标是一年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地纬度高于b地

B. a地经度高于b地

C. a地夏至日太阳高度高于b地

D. a地自转线速度大于b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a曲线白昼年变化小于b,则a的纬度低于b(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故A错误;根据昼长的变化无法判断两地的经度大小,故B错误;读图根据两地白昼的年变化规律只能判断两地的纬度高低,无法判断两地所在的半球,两地夏至日太阳高度无法判断,故C错误;根据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到两极逐渐递减,a的纬度低于b,所以a自转线速度大于b地,故该题选D。

二、综合题

37.读“北京市某地上午9时景观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上方为北)”,完成下列问题。

(1)右图中①位置的日期是________,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所示地球由②位置运行至③位置的过程中,北京地区________(双项选择)。

A. 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B. 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 日落时刻越来越早

D. 正午人的影长逐渐变短

(3)仅考虑昼夜长短的影响,左图中路灯开启时间最早时,地球运行至右图中________位置附近。

(4)左图中小路的延伸方向大致是________方向。

【答案】(1)3月21日前后(春分日)0°纬线(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BC

(3)④

(4)东西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准确判断地球公转图的节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1)读图在②位置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该点表示的节气应为夏至日,④位置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夜,该点表示的节气应为冬至日,根据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所以③为秋分日,①为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为由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故春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由上题②为夏至日,③为秋分日,当太阳直射点由②向③移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逐渐变晚,故A错,C对;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过程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正午影长变长,故B对,C 错,所以该题选BC。

(3)路灯开启最早的时间为白昼最短、夜最长时,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夜最长,对应④。(4)读图北京上午9时影子朝向左前方,9点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影子朝向西北,故该图小路为东西走向。【点睛】太阳公转图二分二至日的位置可根据极圈内的昼夜情况判断,图示②④两点北极圈以及以内分别为极夜和极昼现象对应冬至日和夏至日,然后根据公转的方向判断二分日的位置。

38.读“大气受热过程图”、“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东亚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左图中,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________(长波、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________(填字母),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左图中,受雾霾天气影响而增强的是________(填字母)。

(4)右图中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阴天的夜晚,气温比晴天________。

(5)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____,理由是________。

(6)此时,北京的风向是_______。

【答案】(1)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

(2)长波 B C

(3)C

(4)b 高

(5)①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6)偏南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常见等压线图的判读。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同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等压线图中风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

【详解】(1)读图A代表到穿过大气层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为地面长波辐射,C为指向地面的大气辐射,为大气逆辐射。

(2)根据所学知识气温越高波长越短,所以相对太阳辐射地面为长波辐射,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较少,但是能够吸收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大气逆辐射能够补偿地面能量的散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雾霾天气增强大气层的厚度,从而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对应C。

(4)阴天时大气层较晴天时云层较厚,所以白天比晴天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保温效果强,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昼夜温差小,对应b曲线。

(5)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作用强,①处等压线最为密集,风力最大。

(6)同一水平面上风向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偏,偏为东南风(偏南风)。

3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1)发射时美国纽约(西五区)时间是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时_______分

(2)专家认为,地球也像月球一样,曾遭受许多陨石撞击,而目前陆地表面却很少发现明显的陨石坑。探究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单项选择)

A. 月球阻挡

B. 地质作用改造

C. 地表布满岩石

D. 地表水体覆盖

材料2:

月球表面可分为月海和月陆两大地理单元。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做月海。

月球上颜色较浅的部分海拔较高,类似地球上的“陆地”,称为月陆,月陆比月海更古老,保留着更为原始的状态,它的反照率比较高,因此从地球上看月陆会比较明亮。

月陆地形的显著特点是具有一大堆起伏不平的撞击坑(环形山)。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今年的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题量,难度适中,题型能体现课改的要求,结合实际,图形类型比较高,注重读图识图知识。试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注重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二、试题解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15个小题,满分30分 出现错误较多的有第3题,地图上的方向判断不准;第5题,点A在那个半球掌握不准;第11题,选项A发达国家全部集中在北半球中的“全部集中”没有看清楚;第15题,学生对由降水和气温图判断气候类型掌握不准,对气候类型的特点掌握不牢,所以丢分较多。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个小题,满分30分 错误较多的有第16题,(3)讲过原题,但个别学生回答错误,对四季和温度带的理解不够。 第17题,东、西半球判断错误,亚洲和欧洲分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不会写。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多读多练,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

地理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突出读图教学的地位,加大了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强化平时训练。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试题的命制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紧扣教材,以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注重地理事物、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的考查。试卷内容知识覆盖面较广,对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基础题、中等难度题比重合理,但难题难度略大。不足有:①没有体现出课标要求中“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要求;②试题的生活化气息不够浓厚,没有充分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二、成绩情况: ******** 三、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较高。失分率比较高的题是第10小题。 第10小题:学生对根据经度的理解存在困难,不能判断出东边时刻比西边早。(二)读图分析题: 第17小题:少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将东半球看成西半球而选择B 第18小题:学生在区别山脊与山谷时,只会死记硬背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时为山谷,向低处凸出时为山脊,学生在判断时,最容易将其搞混淆。

初一地理下册试卷分析

初一地理下册试卷分析 做好初一地理试卷分析可以使初中地理体验式教学不断的深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 这次地理期末考试的范围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命题面向全体同学,从考察基础知入手,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整个试题难易适中,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较好的完成答题,从考试结果来看,总人数56人,优秀17人,及格42人。基本完成了学校制定的教学任务。 试卷总分50分,共有二种题型:1、选择题,2、非选择题。分值比例是: 24分、26分。第一大题,选择题,12个小题,每题2分,共计24分。其中,基础题8道,占2/3,中档题4道,占1/3,难题、偏题没有出现。学生多数失分在中档题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灵活,不能举一反三,做题时不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尤其是在地理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方面学生还有待提高。 第二大题,非选择题,即读图解答题,共3个小题,共计26分。读图题的三个小题,在平时的学习中都做过了,特别是在复习阶段,针对读

图、识图能力进行了专项训练,但是在这次考试中还是失分较多,分析其原因发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不够扎实。另外还发现学生读题不够仔细,有漏填的现象。读图能力的培养依旧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今后要加强发展学生读图用图的学习,不断的养成读地图学习地理的良好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做题习惯。 今后地理教学,要改变过去只注重课本知识、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要注重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方法,要加强“请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请找一找这个图上有什么?总结一下有什么特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尽快适应课改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地理考试总分为50分,选择题20分,综合题30分。试题题量、难度适中,题型能体现课改的要求,注重读图识图知识。试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侧重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答卷中出现的错误主要有: 一选择题:第1小题错误较多,讲课时只侧重于欧洲最典型的气候类

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中国自然地理测试题 一、单选题 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别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离支”后写成“荔枝”。荔枝在我国主要分布于18°N-29°N,两广地区栽培最盛。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北方某中学地理小组研究贵妃所食荔枝来源,发现存在四种学说,下图为四种学说运输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四种学说涉及的荔枝产地中,两广地区栽种荔枝最突出的自然条件是 A. 气候 B.地形 C.水源 D.土壤 2. 地理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 A. 说路线翻越南岭 B. 说路线翻越秦岭 C. 两广说路线经过云贵高原 D. 合江说路线经过青藏高原 3. 地理小组所在学校附近居民如今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这主要得益于 A. 荔枝新品种的培育 B.当地种植规模的扩大 C. 市场需求快速增加 D. 交通和保鲜技术发展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 N为塔里木盆地的陆湖,M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 A. 地下水、夏季 B. 冰雪融水、冬季 C. 冰雪融水、夏季 D. 地下水、秋季 5. 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湖泊水是主要水源 B. 棉花、瓜果是主要经济作物

C. 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 D. 农作物分布在山坡地区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6. 此时,( ) A. 降水量较大 B. 气压较高 C. 以晴天为主 D. 气温日较差小 7. 与省相比,省( ) A. 冬季低温危害较大 B. 全年太阳辐射充足 C. 洪涝灾害多在冬季 D. 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下图所示右侧圆形区域是左图P区域的放大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 P地形区名称及成因分别是:( ) A. 华北平原;流水沉积 B. 华北平原;风力沉积 C. 黄土高原;流水沉积 D.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9. P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成因分别是( ) A.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流水沉积 B. 地势较高,开阔平整;风力沉积 C. 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D. 地表崎岖,岩石裸露;风力侵蚀 10. 上图中甲、乙、丙代表黄河流域拥有的能源资源,从甲至丙依次是 A. 水能、煤炭、石油 B. 煤炭、水能、石油 C. 煤炭、石油、水能 D. 太阳能、风能、煤炭 黄河入一带盛产海盐,使滨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下图为及周边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黄河入一带盛产海盐的原因是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初一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范围为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题。综合题内容丰富,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所有的题目都结合地图展开。本试卷考察的知识以课本为主,试题的考察面很广,包括经纬度、地球公转、五带、七大洲四大洋、六大板块等,难易适中有梯度,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命题时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的考查并不是直接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课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试题在突出“双基”考查的同时,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总体来看,试卷有如下优点: 1、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难易度适中,重点突出,整卷能紧扣新课标和泰州市地理会考说明的考试要求,重视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没有出现怪题、偏题。基础题比较到位,学生容易得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今后地理学科的教学。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大多数知识取材于课本或稍有改编。试卷的整体结构和形式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图文并茂,文字准确凝练,语言简明而易懂,题量适中,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水平。 3、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接触的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态度和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试题重视运用图像,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既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又能为考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信息。 二、答题分析

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转眼间,期中考试的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通过这次考试,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更是给我敲响了警钟。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 一、试卷情况 这次试卷表现出重视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目的在于让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夯实双基的内容,重视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并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题目设置的难度比月考和日常练习要小一些,除了选择题第9题考试之前我没有着重强调过,其余大部分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考试之前复习过的。所以这样的试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给其增加信心的一个考试,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学生,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考试中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这张试卷突出地图这个第二语言在地理中的重要性。20个选择题,出现了9幅图,6道综合题,出现了6幅图。由此可见地图在以后的考试中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其实,增加地图的出现,不但不是要为难学生,相反是想要帮助学生思考,从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这张卷子体现出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一章的学习,难度比较大。但是,这次期中考试没有难为学

生,而是考察其运用地理的能力。所以,很多学习比较死板的学生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考试成绩 这次考试全年级共243名学生参加,平均分为72.4,共有47人不及格,及格率为80.7%;76人优秀,优秀率31.3%。我将以本次考试退步比较多的三班和进步较大的五班为例,进行分析:下表是三班各分数段统计表。 优秀 100分 99—90分 89—85分 0人 6人 6人 0% 14.6% 14.6% 合格 80—84分 79—70分 69—60分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大陆度-表征大陆性气候强弱的用气温年较差计算的一种参数。 干燥度-年最大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季风-广义指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方向变化120°)有明显转变的现象。 狭义指海陆热力学变化引起的风向变化的现象。 大陆性气候-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海洋性气候-临近海洋地区受海洋气团控制的气候。 水团-海洋中理化性质(温度,密度,盐度等)比较均一的大块水体。 地理区划-根据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和利用改造、保护进行不同目的不同尺度区块划分的过程。 二简述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 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绳。 1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贯彻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位,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2 发生学原则。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其发生、发展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再了解区域分异规律。 3 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区划的这一属性,称为区域共轭性。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位的分离部分。 区域单位的划分与合并,主要是根据区域发生上的共同性,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区域共同性来进行,因此,上述三个原则是进行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概述中国土壤、植被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 1.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在东部湿润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着纬度变化,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赤红壤与砖红壤。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而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至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暖温带土壤分布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黑垆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 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带性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干湿带性分布中仍有纬度地带性差异,

七年级地理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分析 淮南第十九中学地理备课组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范围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图》和。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题。综合题内容丰富,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所有的题目都结合地图展开。本试卷考察的知识以课本为主,试题的考察面很广,包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地球自转和公转、四季、五带、等高线地形图等,难易适中有梯度,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答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计50分,25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抽样分析,学生得分率为74%,计37分。其中第一小题、第七小题、第十小题得分率较低。第二部分综合题50分,学生得分率为78%,计39分。第27题(地球公转)得分率最低。从失分情况来看,首先,很多的知识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存在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彻。有些需要记忆的,有的学生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其次,基本读图能力差。在第二部分综合题表现很突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另一反面也反映出审题不清,盲目答题。第29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有些学生答不上来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第27题考查的是二至二分,学生读图不认真,下笔匆忙,有些不该错的错了。再次是学生自信心

不强,有些题难度不是学生臆想中的大,一看题就发蒙,其实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是能答出来的,当卷子发到学生手中,有的学生再看卷子时说,这分丢的实在冤枉。再有就是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差,知道意思说不出来,或表达不清,如第27题的第5问。 三、学情分析 就整体情况看,七年级学生稳定,课堂纪律也比较好。从小学升入初中,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此次考试成绩与我预想的差不多,与以往期中同比差距不大。这次七年级8个班378人参加考试,平均分是68.63,合格率是71.16 %,优生率(85分以上)是27.51%。各班地理成绩较为均衡,差距不大。此次考试复习三节课,复习较充分。学生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出课堂所学、所记,不是临阵磨枪所得。这次考试的试题,多是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的,有些是做过的。个别题是做过的原题,有些学生还是没有准确掌握失了不少分。主要原因是,一是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作业完成了,不是真理解,或不是独立完成。二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极少有学生找到我问地理问题的,即便是地理上课铃响了,有的学生还在写语数外作业。 四、提高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载体,只有基础知识掌握了,学生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标和教材,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主干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 2、课上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充裕的时间去记忆,去练习,这

武汉大学自然地理题库期末考试(最终版)

厄尔尼诺:源自西班牙语,原意“圣婴”,用来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气候分异: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了全球的气候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即气候分异。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显示土层序列及其组合状况的垂直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白浆化过程:是指在较冷的湿润地区,土壤表层由于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表层铁锰还原,并随水侧向流失或向下积淀,部分则在干季就地形成铁锰结核,使腐殖质层下的土层逐渐脱色,形成粉砂含量高,铁,锰氧化物含量较少的灰白色白浆层。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一定功能的统一体。 生物放大作用:某些物质,尤其是一些进入生物体后难以分解或排出的物质,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极为显著地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即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土壤也称为显域土,是指那些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强烈影响的土壤。地带性土壤大多是受不同程度的灰化、铁铝化和钙化作用而发育形成的,剖面发育完善,土壤分布与相应的生物气候带一致。 非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也称泛域土,是指那些土壤发育极弱,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土壤特性主要仍受母质影响的未成熟土壤。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一般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土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壤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地承载力变弱的过程。 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地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且非周期性地运动。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海沟:海洋中最深区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深度一般超过6000m 冰川:是陆地表面的一种固态水体,是地表固态降水的积累与演化形成的能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系。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层层序律: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到扰动,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岩层,后沉积的是较新的岩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初一地理期中试卷分析

初一地理期中试卷分析范文 一、基本情况 二、试卷情况这次试卷表现出重视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目的在于让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夯实双基的内容,重视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并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题目设置的难度比月考和日常练习要大一些,题量也大一些,主要体现在考察内容涉及得很细很广。整份试卷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50分,综合题50分,学生失分主要体现在综合题。 三、学生答题情况 1、单项选择题 25个小题中,难度较大的有8、9题,这两个小题需要在已学的知识基础上再经一遍加工才可以,因此有的学生就失分多。 2、综合题 50个空,一共涉及到了两幅地图,其中“中东”部分已经超过一半的内容,因此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复习到位。总体来说,50个小题考得十分细,所以学生失分特别严重。例如:湄公河注入什么大洋,学生弄错;“富士山”出现错别字;“马航失踪”是指的哪个国家;“气候特点”与“气候类型”分不清;“多选题”做成“单选题”等。 四、存在情况 1、通过这次考试,暴露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平常嘴巴上说全部都背完了,其实全部都是假的;另外还暴漏出不会识图用图的弱点。 2、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审题不准确,理解题意能力较弱。也许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思想上没有重视,所以没仔细审题。 3、知识记忆不牢,知识关系混乱。 4、读图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大体出现地理知识和地图两张皮的现象,不能一一对应,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掌握不准确。 5、地理专用名词不熟悉,地理专用名词错别字情况突出。 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本身内容关注不够,试卷中出现的.课本原题和原图也不能很好解答。 五、采取措施 1、在日常的辅导课和课余时间多督促学生进行背诵记忆。 2、加强图表训练,善于运用图表。一方面把所获得的知识落在地图上,另一方面要培养读图、画图及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立足课本,学好基础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 4、关注时事热点,与时俱进。 5、抓住后进生,教不会的学生,以及对于作业的处理。 6、对于一再强调的知识如何抓好落实。 7、还是应该提高课堂吸收率,通过合理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活动,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总之,针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会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注重地理教学的过程,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将地理知识的掌握融入到平时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查缺补漏,加强指导,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成绩。

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学科 试卷分析 一、考点分布 作为一份文科班的期中考试试卷,该考卷命题立足2019高考大纲、关注热点、贴近生活,考查内容覆盖度广,图表形式多样,以基础训练立意为主,紧密结合课堂重点内容,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就考点分布来看,命题者对考点研究深入,选题细致、布局规范、详略得当,对城市、农业、工业内容考察较大。对于人口与城市部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三个考点未设置考题。而对于生产活动部分考点均有涉及。对照2019高考大纲考点,题目与之对应如下表: 1.人口与城市 二、难易度分析 试卷总体难度不大,立足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设问简洁明了,读图能力要求

不高,加上综合题的材料紧扣书本,图和书本母图极为相似,所以综合题得分率总体较高。就我校学生基础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试卷难易度为8:1:1,相对而言,较难题为:3、4、7、8、20、22、27、33(5)。全校均分79.73,两个普通班均分68.86,三个重点班均分为83.87,创新实验班均分为90.47。 三、学生答题易错分析 1、错误表现 (1)概念模糊 忽视对材料中新名词的理解,主观想象胡乱猜测。 (2)答案的逻辑、因果关系混乱 现象解释现象,过程当成结论,不该答的答了,该答的没答全。 (3)答案不能切中要害 答非所问,以偏概全,分析不到位,无结论,答案空泛没有针对性。 (4)审题不细致 无视材料信息或不能有效和全面地提取信息,信息提取不全,教条主义,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导致表达意思不到位。 (5)语言表达不规范 语言不通顺,用词不规范,条理性查,书写潦草难以辨识。 2、深层原因 (1)知识碎片化,体系构建不完整 (2)基础知识不过关 (3)迁移能力不强 (4)读图能力欠缺 (5)答题规范掌握不够 四、教学对策与建议 1、作为文科班地理学科教师要有积极的心理调整和思想转变。教学安排上备课 组要有预案,步法要灵活。 2、考试大纲要分析到位,考点有什么变化,掌握到什么程度,具体内容是什么, 都要在集体备课时认真研讨,仔细分析。教师只有熟悉考试大纲,课堂、选题、补弱才有针对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3、精简教学案,教学案一定要体现核心知识点,练习围绕核心知识点开展,学 生拿到教学案能很快看懂重点掌握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字体、行距、符号等

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 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 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 、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 、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 、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标准答案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过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而形成的。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化学形成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自上地幔顶部到大气层顶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环境整体系统,各圈层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有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网 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8.气旋、反气旋 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9.土壤腐殖质层 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10.冰川作用、冻融作用(4分) 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1.黄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风沙地貌 14.对流层 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2015年下期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北杨寨中学李刚 本次试题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选题共40分,第二部分为综合题共60分。总体上看题不是很难,但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不是很理想。参考人数154人,及格人数43人,优秀人数10人,均分55分,最高分92分,最低分10分。相差82分,低分学生居多。分析如下: 第一大题单选题基本上是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的东西,学生做不上来,就是落实不到位。比如第4小题: 生活在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种是黑色人种,学生以为是白色人种。 第15小题:跨经度最多的是什么洋?(北冰洋)一些学生选错“太平洋”。 第二大题综合题失分较多。 第1题,得高线图,虽然平时强调的多,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做不到。第2题判断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按理说应该很简单,但是还是有些同学做不到。第3题看地图,很多学生不会做。第4题“西半球”比较简单,其中“在哪可看到北极星”,有同学做不到,失分较多。 失分原因: 一、考前复习重点的偏差。我老认为经纬网一章才是重点,难点。学生不易掌握。所以考前侧重于本节的复习,忽视了期中考试以后内容的巩固。而此次考试经纬网只出了一个选择题,即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几乎等于没有考。而重点则在期中考试以后的内容,世界气候。世界发展差异。国际合作。世界居民这三章内容。这是本次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学生对地图还是不熟悉。不会看图。析图,还是局限于死记硬背。 今后措施:

一、着重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从图中分析数据,加强记忆,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中。 二、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要抓住概念,世界之最,方法,总结性的语言,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在作业本上做一遍,加强记忆。 三、关注文中的“小字部分”。这几年地理考试的“小字部分”考查内容逐渐增多。平时我总认为小字部分不考,实际上不是这样。小字内容还是重点考查对象。 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兴趣教学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杨涛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范围为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和第三章的前两节。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填空题、第三部分为综合题。综合题内容丰富,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所有的题目都结合地图展开。本试卷考察的知识以课本为主,试题的考察面很广,包括经纬度、地球公转、五带、七大洲四大洋、六大板块、气温等,难易适中有梯度,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突出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二、答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计30分,15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抽样分析,学生得分率为70%,计21分。其中第一小题、第七小题、第十小题得分率较低。第二部分填空题共计20分,10道题,每道题2分,学生得分率为60%,计12分。其中第四、第六、第七小题,得分率较低。第三部分综合题50分,学生得分率为44%,计22分。第27题(地球公转)得分率最低。从失分情况来看,首先,很多的知识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存在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彻。有些需要记忆的,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有的学生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其次,基本读图能力差。在第三部分综合题表现很突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另一反面也反映出审题不清,盲目答题。第26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有些学生答不上来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第27题考查的是二至二分,学生读图不认真,下笔匆忙,有些不该错的错了。再次是学生自信心不强,有些题难度不是学生臆想中的大,一看题就发蒙,其实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是能答出来的,当卷子发到学生手中,有的学生再看卷子时说,这分丢的实在冤枉。再有就是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差,知道意思说不出来,或表达不清,如第29题的第2问。 三、学情分析 就整体情况看,本届七年级学生稳定,课堂纪律也比较好。从小学升入初中,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此次考试成绩与我预想的差不多,与以往期中同比差距不大。这次七年级六个班233人参加考试,平均分是54.7,合格率是42.1%,优生率(85分以上)是2.5%。各班地理成绩较为均衡,差距不大。此次考试仅复习一节课,结课比较仓促。学生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出课堂所学、所记,不是临阵磨枪所得。这次考试的试题,多是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的,有些是做过的。个别题是做过的原题,有些学生还是没有准确掌握失了不少分。主要原因是,一复习不充分,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作业完成了,不是真理解,或不是独立完成。二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极少有学生找到我问地理问题的,即便是地理上课铃响了,有的学生还在写语数外作业。 四、提高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载体,只有基础知识掌握了,学生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标和教材,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主干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 2、课上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充裕的时间去记忆,去练习,这样学生才会每节课都有收获。教师在教学中除对地理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能力培养要贯穿在每堂课的始终。 3、要加强地理图表的教学。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灵魂,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用图、识图、分析图的习惯和能力。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自然地理概况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自然地理概况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资料,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横断山区、江南丘陵 C.横断山区、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2.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成因是()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可能是由于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B.河流沿岸大规模挖砂 C.修建水库数量增多 D.近十年降水持续偏多 4.据图推断,近年我国 A.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 B.台风破坏程度明显降低 C.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 D.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绘制的是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如果副高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则雨带处于 A.南部沿海一带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6.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 A.我国受副高控制最明显 B.我国锋面雨带控制在华北地区 C.锋面雨带已撤离我国大陆 D.台风已蓄势待发 读“我国某地某月等温线图”,回答7~8 题。 7.图中三条28℃等温线将图示地区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其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是 A.甲、乙 B.乙、丁 C.甲、丙 D.丙、丁

8.图中M地气温区别于周围地区的影响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势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干流区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9~10题。9.据图示信息可推测,该河流() A.冬季无结冰现象 B.以雨水补给为主 C.水位季节变化小 D.下游径流量最小 10.与1985~2019年对比,该流域2019~2019年水体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蒸发量加大,下渗严重 B.耕地面积扩大,农田灌溉量增大 C.城镇规模过大,需水量增大 D.林地、草地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下图是“中国雨季类型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①地区雨季类型为 A.全年干旱多晴区 B.夏半年多雨区 C.夏雨集中区 D.夏雨区 12.图中M地区夏秋季节多雨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影响 B.受高压脊的影响 C.受台风影响 D.多对流雨 13.导致N地类型界线向西北凸出的因素主要是 A.水源 B.土壤 C.地形 D.人为活动 二、综合题 14.读四川省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四川省地形特征。 (2)你是否赞成四川省大力发展水电?请依据所知识图中信息说明理由。 (3)结合达州地区地形特征,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原因。 15.读“我国某区域及其1月0℃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1月0℃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2)图示区域生物资源丰富,简析其自然原因。 (3)比较R1、R2河段流速和流量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4)简析古汉中在历史上的交通地位,并说明判断理由。 1.D 2.A 【解析】第1题,根据甲、乙所在经纬度,结合甲、乙两地的海拔可以判断,甲地纬度低,海拔较高,应为云贵高原;乙地位置偏东,海拔低,应为洞庭湖平原。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甲为云贵高原,乙为洞庭湖平原,根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较易得出正确答案为A项。 3.C 4.D 【解析】第3题,整体来看河流的泥沙是在波动中减少的,而海平面的变化是在波动中加大的,而且海平面在波动中升高。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如果水土流失加剧,入海泥沙量会增加,而不是减少。大江大河泥沙的减少受人为挖沙活动的影响不大,甚至可以不考虑。如果降水偏多,水土流失应该加大,河流携带的泥沙量也会增加,整体应该是增加而不是减少。第4题,由图中可以判读出海平面是上升的,滨海盐碱化应该加重,而不是减弱。台风的破坏程度与海平面变化以及入海泥沙量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由于海平面上升,入海河水受阻,因此沿岸的湿地面积应该是扩大。由于海平面上

中国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自然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注:★为重点内容) 第一章:国土概况 1、国家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数理位置) 2、什么是领海、领海基线? ★3、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四种特征) 第二章:地貌 4、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三种特征) ★★5、主要山系图 6、阶梯的分界线 7、秦岭、南岭的自然地理意义。 8、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以下155米。 9、柴达木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平均海拔2600~3000米。 10、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11、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12、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天府之国)。 13、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14、影响我国地貌发展的内外因素(四种因素) 第三章:气候 ★15、我国的气候特征(四中特征) ★16、我国各种气候形成因素(四中因素) 17、希克的季风指数公式:I s =(F 1-F 7)+(F ’7-F ’1) 18、焦金斯基大陆度公式:大陆度= 4.20(sin 7.1-??是纬度) )气温年较差(??C 19、季风与非季风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shao 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20、海洋区与大陆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横断山→冈底斯山 21、干燥度的概念 22、华南春、秋雨区(“双峰型”前峰高于后峰) 23、海南热带夏秋雨区(“双峰型”后峰高于前峰) 第四章:陆地水 ★24、我国内流河与外流河 25、第一、二、三河源带 26、径流变差系数(Cv ) ★27、我国五大湖区 28、黄河河源扎陵湖、鄂陵湖是较大的淡水湖 29、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30、黄河水文特征 ★31、长江水文特征、发源、上中下游以及长江三峡为那三峡? 第五章: 中国近海 ★32、渤海的水文特征 ★33、四个近海的分界线 ★34、中国三大岛屿的类型

好七年级下册地理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隐贤中学陈方永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份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次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本次考试覆盖面广,基础性较强,整套试卷覆盖了全册书的各章节,且各部分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合理。 2、注重运用图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原理或规律、变化过程、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和过程的评价,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解决所学的地形的基本知识。 二、试题解题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出现错误较多的有(2)、(4)、(6)、(9)、(16)、(20),大多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 第二题综合题有3道题,共40分。 第21题是读“中东地区简图”,回答问题(13分)。有的学生看图不仔细,有的主要是学生忘记了主要产油国的分布,不会填写,还

有的把“伊朗”写成“伊郎”。 第2 2题读“美国本土工农业分布图”和“”“美国本土地形略图”,回答问题(13分)。第4小题答错的最多,主要出错原因是学生记不住美国的地理位置,而且答非所问,答的不够全面。 第23题,读“巴西简图”,回答问题,第(3)小题,很多同学答题不认真,还有些同学不会做,没有掌握从巴西经过海洋到达中国的最近航线。 三、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1、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不注重审题,特别是在相应图上填出有关信息,有部分学生漏掉题而不得分。 2、学生基本读图能力较差,如第23题,学生普遍得分不高。 3、学生实际运用地理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四、对今后教学建议 从本次考试看出,在平时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多读多练,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加强学生实际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