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

合集下载

苏轼的文字艺术

苏轼的文字艺术
以上三点是苏东坡书法的几个明显特证,构成了苏字风格的基调。当然,以苏东坡豪迈不羁、超尘洒脱的个性,其作品风格并非如此一二便能论定,下面还将具体论述之。
苏轼书法的风格类型
综观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可见其风格与所书内容、所处心理状态极为相关联,大体可划分为凝练端庄、豪放不羁、风神萧散三类。
凝练端庄类。是苏东坡较为正规理性的状态下所写的作品,内容大多为古人或自己的长篇诗文以及碑刻等,书体则在楷行之间。这类书法最能体现苏东坡书法的肥腴、扁平、欹侧及偃卧用笔这些特征。这类作品自由发挥和抒情达意的成分相对少些,故显得凝练端庄。如《归去来辞》、《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及碑书《表忠观碑》、《醉翁亭记》等,《前赤壁赋》为苏文中的得意之作、静穆而又虚灵、深邃而又典雅。于这种文境,苏东坡选用了较丰腴、较正现的行楷书,笔圆而韵胜、沉着而痛快地加以表达。其筋骨内敛处正如乾隆所称“纯棉裹铁”,严谨而又不失飘逸处则使人想起《兰亭序》。董其昌题跋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再次,苏东坡书法的精神之美还表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清净、萧散简远的意蕴上。苏东坡早期作品多气象峥嵘、豪迈不羁的气势,而晚年则极力复归于平淡自然。黄山谷说:“东坡书早年用意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苏东坡也自云:“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他的平淡自然显然是吸取了晋人书法的特征。他说:“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书黄子思诗集后》)“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然林下风。”(《题王逸少帖》)在他看来,颜柳张素之辈“极书之变”的风格都有粉饰雕琢之嫌,都不如钟王等人那种“萧散简远”的风格来得自然。所谓。“萧散简远”正指那种平淡清净的艺术境界。苏东坡书法虽然在外形上与晋人书法差距很大,但在神韵上却是息息相通的。在他的书法风格中,贯穿其中的正是这种“萧散简远”、平淡冲和清净的艺术境界,只不过有时显得端庄,有时显得豪迈,有时则显得萧散罢了。

苏轼书法诗词

苏轼书法诗词

苏轼书法诗词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
诗人,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的书法精美,其中著名的有"楷书"和"行书"。

以下是苏轼的一些著名的书法诗词:
1.《水调歌头》
没沙尽东海,唯有楼台高。

但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石鼓歌》
风雨登大雁塔,苍茫路入玉门。

霜景江上苏台,秋声岸边
渔笛。

3.《江城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赠董其根》
江上谁家月,蒙蒙秋水中。

黄叶落轻舟,寂寂无人管。

5.《赠汪伦》
五湖四海皆春水,绿杨阴里半池烟。

欲取鸳鸯羽,先遣鸳鸯剪。

苏轼的书法细腻流畅,善于表达情感,其书法诗词既有意境,又有美感,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

苏轼《新岁展庆帖》

苏轼《新岁展庆帖》

苏轼《新岁展庆帖》苏轼书法⾏书《新岁展庆帖》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岁展庆帖与《⼈来得书帖》⼆帖合装为⼀卷。

卷后有董其昌跋。

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

此⼆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慰问陈慥所作。

《东坡集》卷五⼗《岐亭五⾸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

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中共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

《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序》中所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致,⽽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在黄州,正⽉⼆⼗⽇往岐亭”。

由以上记载可推知,该《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

该帖在徐邦达先⽣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有详细的考证。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来得书》⼆帖下笔⾃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意。

虽为书札,却写得⾮常精致,字的⼊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中年书的佳作。

《墨缘汇观》、《⼤观录》著录。

苏轼书法⾏书《新岁展庆帖》《新岁展庆帖》,纸本,凡19⾏,249字。

120.2厘⽶×48.8厘⽶。

故宫博物院藏。

释⽂: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穷,稍晴起居何如?数⽇起造必有涯,何⽇果可⼊城。

昨⽇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计⽉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

轼亦⾃不出,⽆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此字旁注)茶⾅⼦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便。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有:
1.笔画舒展。

特别是对撇和捺的处理上更加明显,使得他的字摇曳
生动、姿态万千。

2.结体扁平。

他学习吸收了隶书的特点,结体呈扁平的形态,这在
其《赤壁赋》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着墨丰润。

他的书法给人直观感受是着墨深沉、丰润肥美,瘦硬
的笔画极少,一般没有枯笔和飞白。

4.大小错落。

他很多作品中的字的大小变化巨大,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感,情感表达十分充分。

5.轻重相济。

他的行书比较多的出现用笔的轻重变化,字与字之间
的沉稳和轻盈变化很大,错落盈让,极具韵律感。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苏轼的书法特点之一就是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他的作品呈现出扁平的结字形态,与颜体的书法特点相呼应。

这种书法风格在《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1、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楷书为主,但其行、草、隶也有不俗表现。

其中,楷书独具一格,字形秀丽,笔画工整,章法精致,构图整体感强,是中国书法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2、书法特点:苏轼的书法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墨韵浑厚,遒劲有力;二是结构严谨,章法协调;三是笔画灵动,自由流畅。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自由和舒展。

从笔画到整体的布局,都散发着自由的气息。

他的书法像是抽象的诗歌,很少有丝毫的拘束性,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流畅和自由。

3、诗书合一:苏轼的书法艺术更是与其文学创作相辅相成。

书法与诗歌甚至可以说是互通的。

苏轼在其书法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将诗意嵌入到字里行间。

既表达了文章的意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句不断地启迪着他的书法,而书法也不断地为他的诗歌注入新的灵性和美感。

4、意境深刻: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方法,更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

《行草中秋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字体豪迈而威严,墨水湿润而浓重,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释放出丰富的诗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深受中华民族书法学者的推崇。

其卓越的书法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良好范例。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1037-1101)是宋代伟大文学家、诗人,也是书法家。

他的书法
技法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历史上的书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书法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愤怒,山水
意蕴,工整刚劲。

首先,行写流畅,这是书法家苏轼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的书法能够
自如地把握笔墨的气势,动静有度,坚毅有力,富于生气,使书法中
的每一笔都能够流畅的转化。

其次,结构精致,苏轼书法的结构具有一种精致之美,字母得体,笔
画平整,不粗不细,毫无违和,构成了章法抒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
愉悦。

然后,振奋愤怒,苏轼书法除行写流畅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振奋愤怒,他用犀利、有力的行写表达出自己书法作品中怒放的情感,带给
人们无穷的力量感。

最后,山水意蕴,他运用山水意蕴,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完美的融
入书法作品之中,把大自然的优美景象展现在细节处,营造出一种优
美的境界,情不自禁感叹他卓尔不凡的书法才华。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具有抒情的特色,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
愤怒,山水意蕴,工整刚劲。

他的书法技巧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瞩目,
也为后世书法家所学习。

书体坊苏轼行书 简繁

书体坊苏轼行书 简繁

苏轼行书的艺术魅力
苏轼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其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不仅
在当时备受推崇,至今仍被崇尚者所追捧。

苏轼行书以简洁流畅的笔画、高超的构图和浓郁的个性特色为特点,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
要篇章。

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其行书以「飘逸妙笔」著称。

他曾说过「拳拳一诚,斗斗一节,十年饮冰,始可同舟。

」这句话无
疑反映了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和至诚之心。

苏轼的行书写作具有
立意强烈、笔法磅礴的特点,每一笔都显现出其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
及其傲然的个性。

苏轼行书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他的蹙皱浓
重和短长交错的构图为其增色不少。

苏轼书法风格独具匠心,融合了
秦汉碑文、唐楷等多种书体的特色,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笔道和艺术风格。

对于学习者来说,苏轼行书的精髓在于对行、书、意的兼顾,要
做到行行相通、章章皆是。

具体来说,要注重笔法的练习,尤其是苏
轼蹙皱浓重的体现;注重构图的学习,可以模仿苏轼的短长交错的构
图风格;注重意境的体现,从苏轼多面性的艺术表现中感受其中的情
感和意境。

总之,苏轼行书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壮举,其艺术魅力仍然广受推崇。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苏轼行书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更能够领略到苏轼这位古代文化巨匠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

苏轼书法浅析PPT课件

苏轼书法浅析PPT课件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凄凉惆怅,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错综变化的线条, 寓意深刻的笔墨,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2021
6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笔触干净利落、行间距离较宽,带来一种 疏朗之感,几处有力的折笔和个别字对轴线的偏离,表面上似乎很平静, 实质暗示作者内心的躁动;“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笔势逐渐展开, 运笔速度随之加快,线条由谨严变细腻,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情。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行笔放慢,线条变为厚重,字体也稍稍变 大。此句表露出对海棠的怜惜,隐隐寄托出自己的身世之感。由此第四、 第五两行成为书作第一段的重心。从诗作来看,被泥水玷污的海棠恰好是 描写的重笔。而书法作品的重笔和诗歌作品的重笔恰巧是一种暗合。
苏轼书法浅析
——苏轼书法, 到底好在哪里?
2021
1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
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
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
• 其二,不可替代、风格独特。我们试将苏轼所传墨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黄州寒 食诗帖》与其它作品迥然不同。虽然此帖笔法、结体还保留着作者的某些习惯,但 是出现了许多其它作品所没有的特点,古轴线的弯曲、字结构的欹侧和大小错落、 空间的疏密对比等,使人一眼就能将它与其它作品区分开。
2021
8
• 三:冲和淡远的书风
他对杜甫“书贵瘦硬”的审美观提出异议,认为“短长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 “少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似有情。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经月亮银辉的浸染,怡 茫茫的雾气、江水,夜空显得浩瀚无边,浑然 然 一片;心境也随着疏朗开阔,无拘无束。 自 乐
第二段 承上,继续描写“泛舟”的欢 快心情。“于是饮酒乐甚”——点 出“乐”字。歌词既表达了对美好 理想、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又包含 着求之不得的惆怅和迷惘。为苏轼 伴奏的客触景生怀,有感于人生的 短促,吹起洞箫,箫声悲凉。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rénxū) 1、壬戌( zhà 2、桂棹( o)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 5、嫠妇( lí ) qiǎo ) 6、愀然( o 7、山川相缪(liá ) lú 8、舳舻千里( zhú ) jīng ) 9、旌旗( 10、酾酒( shī ) 11、横槊(shuò ) o 12、渔樵(qiá ) 13、扁舟(piān) o 14、匏樽(pá ) fú u 15、蜉蝣( yó ) ng 16、无尽藏(zà )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状语后置 )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4、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 )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使动用法 )
开头交代游赏的时间“七月既望”、方式是 “泛舟” 、地点是“赤壁之下”、和人物“苏子 与客”。 接着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静水 悠 (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然 “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人物活动 自
悲凉的箫声与气氛很不协调,引动了 苏轼的愁绪,才有作者的询问,于是 由客的回答带出第三段文字,启下写 “悲”。“托遗响于悲风。”(抒情) 第四段苏轼对客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 主义思想的驳斥,又回到了“乐”字 上来了。(议论) 第五段作结,写客被苏轼说服了。结 尾一句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 遥相呼应。
板书设计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游 月出 水波不兴 水光Hale Waihona Puke 羽化登天 怨慕 2、乐 歌 箫声 泣诉
3、苏子问 客答: 孟德而今安在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写景 乐
抒情 悲
水—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4、 议论 乐 月—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5、喜笑 更酌 狼籍 枕藉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 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 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 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 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 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 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 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 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 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在那里, 他写下了千古名作,两赋一词: 《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书法
赤壁图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本文 写景与抒情、议论 紧密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语言 精练、优美的特点。
二、背景提示
黄州,现湖北黄 冈。黄冈西北的长 江边上,有一处风 景胜地。那儿矗立 着一座红褐色的山 崖,因为形状很像 鼻子,人们就称它 为赤壁矶;又因为 山崖陡峭如一面墙 壁,所以也被称为 赤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