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带来的弊端

“考研热”带来的弊端
“考研热”带来的弊端

“考研热”带来的弊端

考研切莫功利化

就业市场不佳,企业人才需求只看学历,不看能力,间接助涨了考研动机的功利化,许多考生为学位而不是为学问来考研,有些人把考研仅仅当作个人命运的赌注,当作“敲门砖”。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未能水涨船高地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而相应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这直接导致高端人才有“学”而无“才”,不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所以,考生在决定考研之前,要清晰认识自己考研的初衷。

为考研逃课不值

如今,大学里考研成风,不少考研者缺课、逃课现象严重,组织纪律涣散、敷衍课程,学业偏废,导致本科教学质量下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直接影响到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本科教育是学生基础阶段学习的关键时期,如果连最起码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好,及时你考生研究生,相信在学术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最终被用人单位摒弃也是必然的。

考研过于应试化

考研备考过程的应试化与素质教育相冲突。不少考生把考研看作通往成功的捷径,指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即便有幸考上研究生,也明显存在“基础薄、知识面窄、能力差”的弱点,只能在专业研究的边缘徘徊。我们考研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通过学术上的成就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为以后运用到实践中提供理论知识,如果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学术在高也是白搭。

研究生培养条件未跟上

“考研热”带来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制度的改善却未跟上,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滞后,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较差的状况比较严重,课程设置存在着与现实脱钩的现象,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其实,如今全国真正有能力招收研究生的院校并不多,有些院校为配合国家研究生扩招,不具备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高校也勉强招收研究生,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习环境都与现实有较大差距。

考研热门、冷门形成鲜明对比

考研的学生都知道,如今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乏人问津的现象比比皆是,这间接造成人才结构的失衡,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并不能人尽其材,人才高消费加剧供需矛盾,造

成人才资源浪费,许多人尽管拿到了学位,但创新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有的还学非所用,总之是偏离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甚至也违背了他们当年考研的初衷。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医学等热门专业,每年报考人数都会超过招收人数数倍,但就业形势却并乐观。但如采矿工程、野生动物保护、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等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而相反就业却相对简单。

针对上面的现象,提议要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考研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首先,即将步入考研行列的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考研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是否适合考研,不盲从、不随大流。各个高校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就业和升学方面的指导。其次,建立完善就业体制和大学生失业保障金制度,用行政手段来杜绝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现象,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校别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实践者: 学院: 班级: 实践主题: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父母恩情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一)摘要:考研,在当今逐渐成为类似与高考的考验,而“考研热”也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以听见关于考研的讨论。而在近这十年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增长了将近100万,每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考研的规模不断地扩大。 眼下的“考研”,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二)关键字:考研原因考研态度考研过程考研形势 (三)活动内容 现如今考研逐渐成为一个市场,各种考研辅导机构相继出现,今年暑假我在考研辅导机构进行了了解与实践。 考研的原因 1.提高自身进入社会的能力,找到好的工作。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的地位与日剧下,而客观的现实表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同学一方面是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在逃避现阶段的就业压力。可以说抱有此种考研目的的同学不在少数。江同学:考研,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如果毕业有好的工作,我会放弃考研。张同学:现在大学生学历低了,以后发展起来,还得需要研究生学历。 2.提升专业素养,从事专业研究。一部分同学想要从事于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希望做出一定的成绩,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他们寻求更高的目标,能够站在学术的最前沿,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有别于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彭同学:我就想高研究,发明创造出我的东西。至于工作暂时没有考虑。李同学:我想提高专业的知识,想在大学任教,对于学术有着很高的要求。 3.没有目标,盲目考研。此类同学占很少的一部分,考研只是他们的一种经历。家里希望其考研,自己想总一个过程。丁同学:我还没上够学呢,反正家里也要求,考考研就考呗。 我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人才,大量的大学生涌入考研队伍中来无疑是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队伍的越来越庞大,其目的性也有了不同,甚至出现了不必要的扭曲。我们要正确面对考研。

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报告分析

大学生考研原因的调查 目录 一、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方案 二、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问卷 三、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 联系方式: 完成时间: 探析大学生考研原因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就业压力俱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自然成为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我校大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什么? 影响因素有哪些? 对日趋热化的“考研热”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是必要的。本次调查以安工大学生为例,探索考研其中的缘由! 二、调查目的 1、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考研的反映,促进大学生正确对待考研 2、能给学校对大学生考研教育的促进与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使我校大学生对考研有一个更加充分的的认识,指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研究与否 的选择 三、研究内容 1、考研大学生的构成特征与心理特征 2、考研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及其目的 3、考研大学生考研偏好及其流程的了解 四、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安徽工业大学全体在校大学生 五、调查方法 根据此次调研的目的和调研对象,为使调研结果更加确切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计划采用分层抽样收集原始资料。在原始资料收集过程中主要采取入室问卷调查,并在恰当的时机下辅助观察法和访谈,希望能得到全面的调研结果。 六、调查资料整理分析方法 1.定性调查的深度访谈,采取纸笔记录并整理、筛选、提炼,进而得出结论。 2.定量调查样本较复杂,人工整理并辅助电子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录入,并适当制作图表。 七、调查日程和时间期限 第3~4周——调查实施方案及问卷设计、人员安排; 第5~6周——方案可行性审查、修正; 第7~8周——落实调查工作,打印并发放问卷; 第9~10周——回收问卷并进行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撰写; 第11~12周——报告审核、修改直至完稿。 八、人员安排 我们是安徽工业大学的学生,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我们正在进行一项调查,希望你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作答,我们保证对你填写的内容进行严格保密。谢谢合作! 1. 你是否决定考研:() A.是 B.否(终止访问) 2.你所在的专业年级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考研热”逐渐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自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超过百万以来,考研大军逐步壮大,2005年120万,2006年127.5万,在经历了2007、2008、2009的三年下降之后,从20XX年起,考研人数强势反弹,20XX年140万,20XX年151万,20XX年更是达到史无前历的165.6万,考研人数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考研热”高烧不退,硕士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年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05年起,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而且2009年和20XX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两年均不及本科生。 图表1 97-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情况表 97-08年考研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统计 年份 报名人数(万) 录取人数(万) 报录比例 2008 120 39 3.0:1 2007 128.2 36.4

2006 127.12 40.28 3.2:1 2005 117.2 32.494 3.6:1 2004 94.5 33 2.9:1 2003 79.7 27 2.9:1 2002 62.4 19.5 3.2:1 2001 46 11.05

2000 39.2 8.5 4.6:1 1999 31.9 6.5 4.9:1 1998 27.4 5.8 4.7:1 1997 24.2 5.1 4.7:1 此一现象的原因不妨从两方面来找,一是考生自身心态方面。职业发展不明朗,对自身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单纯为回避就业压力、提高文凭或是满足虚荣心等而考研,结果两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走出校门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已换了新天地。在择业时,没有本科毕业生年龄优势和闯劲,又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昔日的天之骄子最终沦落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夹心层”。看着昔日的同窗

六方面解读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

六方面解读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据统计,我国2001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6万人,到现在2013年,增加到了176万人,人数增加了近四倍,这一增长趋势在今后可能还会得到加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的形成,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对此,跨考考研考研研究院针对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做了一些调查。大多数考研的大学生以及还没有考研的学生,对是否考研的判断是通过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就业形势、研究生待遇以及个人的发展等因素形成的。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强调要通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通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通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 相对在职人员来说,他们有有利的学习环境。他们有专门老师进行指导,并有机会参加考前培训。从专业学习的指导到报考学校、报考专业选择以及考后的联系、调整,老师负责整个过程,有固定的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课时安排等,没有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考研;同学间彼此帮助、鼓

关于考研热的调查报告

关于考研热的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大二学生的考研动态,针对同学们在考研上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及方向。 时间:2013年12月8日——2013年12月13日 地点:大连海洋大学 调查对象:部分大二在校生 报告人:IT英语2012: 罗琼玉(1 2 0 8 1 4 0 1 1 7) 李琛(12081402 2) 宋雨濛(1 2 0 8 1 4 0 1 5) 董婷婷(12 0 8 1 4 0 1 2 0) 于婷婷(12 0 8 1 4 0 1 1 9) 冷佳时(12 0 8 1 4 0 1 1 8)

一、实践目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也进行了研究生的扩招.由此引发了一场考研热.在校园的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都可以看到认真准备考研的同学.作为大二的学生,我们对于未来是否要考研,选择什么样的学校的各方面都存在很多困惑,这次的进行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大二学生的考研现状,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意见. 二、实践内容 (一)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二)调查方法:随机抽样,共发放11个院系, 每个院系随机发放10份,共110份,收回107份,回收率为97%.考研人数如下图: :

三调查数据分析 1考研意向 关于考研与否结果如图所示,有39%想考研,有46%不想考研,有15%还不太清楚。单从考研人数这一方面来看,几乎一半的比例说明打算考研的同学还是很多的,但是再从整体上看,考研与不考研所占比例基本持平,这说明持续了很久考研热,已经开始逐渐的降温了。大多数同学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不再跟随他人,盲目考研。还有15%的同学还没有有明确的打算,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他们大多对考研不太了解,对自己日后的打算也不太清楚。

科技发展的弊端辩词

科技发展的弊端辩词 (以下是辩论赛整个过程,可以作为参考) 主持人:各位评委,各位辩手,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一些弊端,我们要怎 样来看待这样的利和弊了,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了,下面请我们的双方辩手给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 首先请双方一辩各自开场陈说 正方一辩:关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辨题,我方辨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人类的生存方式,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000年前与20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600年前与5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今人与古人其实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现在与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我说,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反方一辩: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 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各种病毒的侵入,汽车身后的尾气,工厂的废气等等无补侵害着我们美丽的家园.试问为什么我们的家园受到了威胁,为什么树木被大量的砍伐,为什么空气不在新鲜,这一切一切正是科技带来 的种种罪证.现代科技是给我们带了一些舒适与方便,可同时也带了幅面影响,试问没有了美好的环境人类该 怎么舒适生存呢?如果人们还不赶快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进行补救的话,人类终将会被科技所毁灭. 主持人:好,节下来请双方二辩陈述己方观点 正方二辩:在古代,人们迷信鬼神,认为人的一生是天定的,生老病死是天来掌控的; 在现代,人们通过科技的发展,证明了迷信思想是不可取的,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古代,许多人得了重病,大夫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痛苦地死去.可现在,通过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疑难杂症已能成功治愈,人们不用为生病而烦恼。……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科技发展为人类造福事例的冰山一角。科技发展得如此迅速是古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为什么电视上、报纸上,几乎天天说要提倡科技发展,因为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圆的?是科技的发达;通迅的便捷是什么造成的?是科技的发达;身患重病的人为什厶能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科技的发达!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错误的,那么,伽利略、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发明家、科学家,为什么要将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科学?为什么要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用在“错误”的事业身上?难道他们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吗?有谁认为他们的死毫无价值,又有谁认为他们为科学献身,根本没有意义? 反方二辩:科技发展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这点我们并没有否认.但是我方认为科技带来的弊处大于 利的.首先汽车虽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但牌坊的尾气造成环境的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其次,电视等娱乐设施的出现,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却无形的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人情淡薄.还有就是网络的出现,是一些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合集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合集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 0 10 篇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 10 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 10 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调查报告篇 1 一、调查背景 在伟大的“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背景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有着我们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息息相关,这就是“学子梦”。今之中华,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其毕业后,考取研究生,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为国献力,是其成为此类人才的重要途径。下表是 20xx-20xx 年全国考研人数统计(单位:万人) 二、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考研的情况,以及了解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也为更多有志考研的同学提供一些信息,真实地了解

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考研心态,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考研学习条件。因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考研情况进行了实践调查。 三、调查对象、时间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XX 学院学生 (二)调查时间 20xx 年 5 月 16 日,17 日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以及网络问卷为载体,以网络调查为主,书面问卷调查为辅。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2、资料查阅:通过图书馆,各考研机构以及网络获取可靠的资料。 四、调查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不同的年级调查显示,会考研与不会考研有明显的区别,考研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由结果可知,大三的选择考研的比例明显比其它年级的要高。这说明在大三同学对考研的意识比较强,比较突出。

解读“考研热”的成因

解读“考研热”的成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的形成,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针对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大多数考研的大学生以及还没有考研的学生,对是否考研的判断是通过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就业形势、研究生待遇以及个人的发展等因素形成的。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强调要通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通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通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

高科技带来的利与弊

科学发展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里解放出来。 但是科学发展加速了地球毁灭,也就是人类毁灭的过程 地球毁灭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利用地球资源的过程 原始时代,人类只需地表面的资源就能生活,只需要溪水、树上的果子、草籽等生活资源,也其乐融融 后来,出现工具,然后养殖、重植,资源利用到破土一尺 再后来,煤炭、金属等矿产,人类利用地球资源深入到地表下100米这种深度 石油的开采,人类利用资源到地表下5000米,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利用地球资源到万米深度随着科学发展,人类需要更多的资源,科学发展又促进人力利用地球资源的能力,人类加速的向地球深层索取资源,由现在的万米到10万米、百万米,当人类利用地核资源时,地球也就到了毁灭的时候。 可以说,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利用资源的能力,减少了为争夺资源引发的战争,但不能避免集体毁灭,却加速了集体毁灭的进程 科学技术可以探索到地球外的人类生活空间,但不可能在地球毁灭时转移全人类,只能模仿诺亚方舟,每个物种带一个源种,来拯救地球物种的延续 下边是关于科学发展利大于弊的分析希望能帮的上你啊! 人类的生存方式,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000年前与20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600年前与5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今人与古人其实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现在与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 我说,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 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 ,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

“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

“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 摘要:“考研热”持续升温,甚至在各种媒体上“考研村”、“考研经济’’等一些全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名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成为一种独特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简单的对社会中存在大学生的“考研热”现象和“考研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考研热;原因;社会问题 在当今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再考虑考研的事情了。据了解,2012年全国共有165.6万名考生比2011年增加14.47万人,增幅9.6%,再创历史新高,然而2014年已经突破180万人。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规模连续第4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短短30多年时间,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的50余倍。自1992年以来,“考研热”持久不衰,影响面广,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现象。无论是报名人数的连年攀升,还是“考研辅导市场”的火爆,都无不让人感受到这股热浪的强大。如今“考研热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出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日益尊重.然而在“考研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如考研动机功利化,备考过程应试化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考研热”的原因探析 (一)国家对研究教育的重视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也相应地扩大规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地必然结果。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立足于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专门人才,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考研热就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国家推行研究生免学费和奖助学金的政策,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虽然2014年国家取消研究生免学费政策,但是高额奖助学金依然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个人为了提高竞争力 2003年8月20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展开了关于为何要参加考研的调查,截至9月26日,共有11062名用户参加了投票。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人考研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有56.28%的学生是为了获得高学位.便于就业,另有30.69%的人是为了提高自身素

_考研热_的经济学解读

收稿日期:2008201222 作者简介:王丽(1980~ ),女,山东潍坊人,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   2008年4月第27卷 第4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Ap r .,2008 Vol .27 No .4   “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 王 丽 (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新疆伊宁 835000) 摘 要: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形成“考研热”。运用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考研热”;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8)04-0020-03 一、“考研热”的现状 如今,“考研热”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从下 面表(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考研的火热程度。此表为2000-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和招生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 考人数逐年增多,其中2004—2005年增幅最大。尽管八年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在增长,但这个增长明显低于报考人数的增长,如八年间招生人数增长了35.9万人,报考人数却增长了89万人。这种增长量上的差异,加剧了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给考研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 表1 2000-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与招生情况表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报考人数(万人)39.246.062.479.794.5117.2127.5128.2招生人数(万人)6.59.115.919.627.4932.49440.042.4录取率(%) 16.6 19.8 25.5 24.6 29.1 27.7 31.4 33.1 此外,伴随着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产生的巨大“考研市场”也是长盛不衰。不仅办辅导班的,出辅导书的,赚足了腰包;就连考点附近的旅馆餐厅也会在考研期间临时提高价码,大赚一笔(可见其生意火爆),甚至名牌学校专业辅导班的内部资料如一本薄薄的笔记也多达百元每份。据一项对某高校师 范类本科生考研意向的调查统计,[2] 在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中,准备投入500元以下的学生比例为33.4%,准备投入500-1000元的为33.4%,准备投入1000-1500元的为10.4%,准备投入1500元以上的为9.2%。在投入方向上,表现为“购买课本及复习资料(77.6%)”、“参加考研辅导班(41.2%)”、“了解考研信息(30.6%)”和“提高营养水平(20.7%)”等。可见,考研人还承担着不小的经济压力。 由此,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便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就从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背后的因素,把握其实质所在。 二、“考研热”的教育经济学分析 (一)人力资本理论 西奥多?W ?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将资本的概念扩大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与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教育投资→较高的生产能力→较高的收入。即教育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可带来较高的收入。因而为获得较高收入,人们自我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和消 费能力,而学校教育乃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3] 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一般而言,生产能 ? 02?

大学生考研的动机研究

基于考研视角的大学生成就动机分析研究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近年来,随着高学历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上涨,“考研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考研的路途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大学生经历着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这时,是否有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选择考研甚至考研成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调查法,试图从成就动机理论出发,对大学生是否准备考研以及考研心态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探讨。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在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和成就动机相关理论这两个大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对大学生考研过程中的成就动机水平方面的研究不多,并且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因此,本研究在采用问卷调查法的同时,在分析研究结果的过程中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本研究通过成就动机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在考研这一行为过程中的心理调查结果,旨在得出大学生的考研心理特点,为其提出中肯的建议,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价值。 I

1引言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客观实际,运用成就动机的相关理论,以及回归分析法来对大学生考研这一行为进行调研分析,采用相关文献资料、电子资源和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展开本研究。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当个人追求进步时力求达成目标的强烈愿望;二是当个体正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时,力求达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和达到活动尽善尽美的结果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是由默里(H.A.Murry,1938)于20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下述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之后,阿特金森(Atkinson&Birch,1964)在默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成就动机理论做了进一步地深化和发展,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是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1。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强,所以P与I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即I=1-P。另外,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理论进行了心理行为上的区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一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即成就动机是由力求成功的倾向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强度而形成的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其成就动机的状况对于社会、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进一步深造的迫切愿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过去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了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现象对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要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考研自然成为大学生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在这种“考研热”不断升温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理性分析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及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对考研动机的多方面了解有利于得到大学生考研动态的真实情况,这对于学校相关部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考研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态度都是具有重大的作用的。 近几十年,我国学者在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和成就动机相关理论这两个大方面 1在以上公式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 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2刘彦华,杜卉,朱丽娜.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科学, 2006,22( 3) : 89-91. 2

小度写范文科技发展的弊端100条【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反方辩论词】模板

科技发展的弊端100条【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反方辩论词】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反方辩论词篇一主持人:各位评委,各位辩手,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一些弊端,我们要怎样来看待这样的利和弊了,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了,下面请我们的双方辩手给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 首先请双方一辩各自开场陈说 正方一辩:关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辨题,我方辨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人类的生存方式,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000年前与20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600年前与5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今人与古人其实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现在与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我说,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反方一辩: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各种病毒的侵入,汽车身后的尾气,工厂的废气等等无补侵害着我们美丽的家园.试问为什么我们的家园受到了威胁,为什么树木被大量的砍伐,为什么空气不在新鲜,这一切一切正是科技带来的种种罪证.现代科技是给我们带了一些舒适与方便,可同时也带了幅面影响,试问没有了美好的环境人类该怎么舒适生存呢?如果人们还不赶快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进行补救的话,人类终将会被科技所毁灭. 主持人:好,节下来请双方二辩陈述己方观点 正方二辩:在古代,人们迷信鬼神,认为人的一生是天定的,生老病死是天来掌控的; 在现代,人们通过科技的发展,证明了迷信思想是不可取的,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古代,许多人得了重病,大夫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痛苦地死去.可现在,通过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疑难杂症已能成功治愈,人们不用为生病而烦恼。……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科技发展为人类造福事例的冰山一角。科技发展得如此迅速是古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为什么电视上、报纸上,几乎天天说要提倡科技发展,因为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圆的?是科技的发达;通迅的便捷是什么造成的?是科技的发达;身患重病的人为什厶能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科技的发达!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错误的,那么,伽利略、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发明家、科学家,为什么要将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科学?为什么要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用在“错误”的事业身上?难道他们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吗?有谁认为他们的死毫无价值,又有谁认为他们为科学献身,根本没有意义? 反方二辩:科技发展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这点我们并没有否认.但是我方认为科技带来的弊处大于利的.首先汽车虽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但牌坊的尾气造成环境的污染,影响人类

英语作文——对于考研热潮的观点

My view on the post-graduate craze. Nowadays, there is a majority of senior student choosing to go after the post-graduate when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graduation, which has been a fashion sweeping all over the universities. Various factors, I think, contribute to this situ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craze. Among the students who decide to continue with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y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the one group, they are willing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usually they have a direct goal about the future. It’s necessary for them to get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kind of students is generally the top students in one class. However, not all the students have the interests on academic field. For the other group, most students are usually confused about what they can do when they step into society. It’s long term school life that makes students have not enough confidence to be adapted to the new environment after their graduation. What’s more, the tense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frightens the future graduates and they would rather have a try to the examination for postgraduate than avoid looking for work. The reason for the dilemma is that universities put excessive attention on book knowledge and neglect the necessity of society skills. As a result, senior students had better decide whether they should take part in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after their deep consideration.

大学生考研思考

大学生考研思考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几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不管是因为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占领教育体系的高端,还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缓解就业压力,绝大多数大学生会在本科阶段决定参加到考研大 军中来。 标签:大学生;考研;考研热 0 引言 近几年,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求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场“考研风席卷中国大江南北所有高校,“考研热”持续升温。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考研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2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文化事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普通高校的招生扩招幅度一年比一年大。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精、尖的技术则需要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此外,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递增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样,由于大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所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 机遇和挑战,都将促使人们去追求高学历。 由此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现实,是一种需要引起普遍关注的教育现 象,也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 1 考研热出现的原因 1.1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 江泽民同志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 要支撑力量。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考研热作文

The Post-graduate Craz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7821581.html,), 111,421 students in Henan province took these exams this year, adding 12,045 more than last year. Why do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take these exams? The main reason are students’ desires for changing their current learning situation, expectations and effects from others, and social employment pressure. Firstly, students take the exams to change their current learning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ir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ir universities’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ferring to another university, many students choose to take the exams to another better university. Take me for example; I am an English major a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English, as a liberal art at my university, is less valued than at a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For instance, reference books and related courses for TEM4 and TEM8 are fewer than those of other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ies. Thus, our passing rate of TEM4 last semester of my university is about 50% whil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is about 95%. So, if I want to change my learning situation and learn further about English, taking the exams to a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is my best choice. Secondly, students take the exams because of the expectations and effects from others. According to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7821581.html,, more and more parents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get the three degrees which are Bachelor Degree, Master Degree, and Doctor Degree. In parents’ eyes, these three degrees are their children’s employment security and life safeguard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live up to their parents’expectations and lessen their parents’ anxiety, many of students take the exams. What’s more, some students take part in the exams because many of their friends take the exams. For example, Lilu, one of my friends, did not want to take the exams at first. But most of her intimates took the exams. So, naturally they wer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exams and had no time to accompany her like before. Recalling the wonderful time when they played together, she felt deserted and lonely. Besides, she had no idea about the direction of her future development. Gradually affected by them, she decided to take the exa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