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

合集下载

玉米生长期间的灌溉管理策略

玉米生长期间的灌溉管理策略

玉米生长期间的灌溉管理策略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灌溉管理策略对于确保高产和优质的玉米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和讨论玉米生长期间的灌溉管理策略,帮助农民和种植者有效地管理灌溉水资源。

1. 灌溉需求分析在确定灌溉策略之前,了解玉米生长期间的灌溉需求是十分重要的。

玉米的灌溉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生长阶段。

进行土壤测试和监测天气状况可以帮助确定灌溉需求。

2. 灌溉时间选择针对玉米生长期间的灌溉,灌溉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

玉米生长阶段中的不同阶段对水分需求不同。

一般而言,玉米的生长初期和抽穗期需要较多的水分,而成熟期则需要较少。

在生长初期和抽穗期,灌溉应该频繁进行以确保土壤湿润。

而成熟期时,灌溉应适度减少,避免浪费水资源。

3. 灌溉方法选择在玉米生长期间,选择适当的灌溉方法对于提高灌溉效率至关重要。

常见的灌溉方法包括撒水灌溉、滴灌和喷灌等。

灌溉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土壤类型、水源可用性和成本效益等因素。

撒水灌溉适用于土壤渗透性较好的情况下,而滴灌和喷灌则可以提供更精确和节水的灌溉。

4. 灌溉水量控制在玉米生长期间,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对于实现节水灌溉至关重要。

过量灌溉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紊乱和根系窒息等问题。

科学地测定和计算玉米灌溉的水量需求,可以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和气象数据等进行监测,以便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灌溉。

5. 灌溉频率控制除了控制灌溉水量,合理控制灌溉频率也是玉米生长期间灌溉管理的重要方面。

过于频繁的灌溉不仅会增加劳动和能源成本,还可能导致过度湿润的土壤条件。

基于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需水情况,科学地确定灌溉频率,以平衡水分需求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6. 土壤管理与保持除了合理进行灌溉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和保持对于玉米生长期间的灌溉管理也至关重要。

通过缓解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渗透性,从而提高灌溉效果。

7. 科技应用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领域的灌溉管理也得到了许多创新。

农田水利实验指导

农田水利实验指导

《水资源与农田水利学》实验指导书刘佩茹编青岛农业大学资环学院2009年3月实验一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4学时)1、实验目的正确分析所提供的各种资料,掌握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水率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

2、仪器设备绘图工具、计算器3、实验内容(1)基本资料分析。

(2) 农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主要设计水稻的灌溉制度。

(3)灌水率的设计。

4、实验结果(1)灌区灌水定额(2)水稻的灌溉制度表(3)灌区的设计灌水率5、问题讨论灌溉制度的设计方法有哪些?如何设计灌水率?附:设计资料水稻灌溉制度设计某北方水稻(早稻)灌区面积为100公顷,采用河水自流灌溉。

灌区土壤为粘壤土。

某设计年4月14日至4月23日为泡田期,泡田期稻田渗漏量为1mm/d。

4月24日插秧,返青前的淹灌水层深度为10mm。

(1)各生育阶段适宜淹灌水层深度见教材35页表2-5;(2)当地气象站观测资料,设计年4月至8月80cm口径的蒸发皿的蒸发量(E0)的观测资(5)每次灌水延续时间为t=24小时,渠道水利用率为0.85。

根据以上资料,用列表法设计灌区早稻生育期灌溉制度,总灌溉定额;引水灌区灌水率图的制定。

基本资料:(1)某灌区灌溉面积为10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及谷子等旱作物。

各种作物的生育期、种植面积的百分比及设计的灌溉制度,见表2-7。

(2)灌区为有坝取水的自流灌区。

根据设计年河流来水分析,渠首能引取的流量,见表2-8。

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

要求:编制灌区灌水率图,按经济合理的要求并考虑来水流量是否够用进行修正。

应完成计算说明书一份,包括修正前、后的灌水率计算表及灌水率图。

实验二喷灌(2学时)1、实验目的测定喷灌的技术参数,掌握喷灌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

2、仪器设备量雨筒、计时器、绘图工具、计算器3、实验内容(1)喷灌强度(2) 喷灌均匀系数4、实验结果(1)点喷灌强度(2)平均喷管强度(3)喷灌均匀系数5、问题讨论如何测定和选择喷灌技术参数?2.已知某喷头流量为4m3/h,射程为18m,喷灌水利用系数取0.8。

农业节水灌溉实验报告(3篇)

农业节水灌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

因此,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对作物生长、产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业节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作物:小麦、玉米等(2)节水灌溉设备:喷灌系统、滴灌系统、微灌系统等(3)实验地点:某农业科研试验基地2. 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实验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采用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

(2)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当地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3)观测指标:作物生长指标(株高、叶面积等)、产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3. 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搭建节水灌溉设备。

(2)实施阶段:按照实验设计,对每个小区进行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处理。

(3)观测阶段:定期观测作物生长指标、产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作物生长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

喷灌系统处理的作物株高和叶面积均高于滴灌系统和微灌系统,这可能是因为喷灌系统能够提供较均匀的水分分布,有利于作物生长。

2. 产量实验结果表明,喷灌系统处理的作物产量最高,滴灌系统和微灌系统处理的作物产量依次降低。

这可能是因为喷灌系统能够提供较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

3. 水资源利用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差异。

喷灌系统处理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滴灌系统和微灌系统处理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依次降低。

这可能是因为喷灌系统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和深层渗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喷灌系统、滴灌系统和微灌系统均具有较好的节水效果。

其中,喷灌系统在作物生长、产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表现最佳。

实验一 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

实验一 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

实验一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一、实验目的正确分析所提供的各种资料,掌握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水率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

二、仪器设备绘图工具、计算器三、实验内容基本资料分析。

1、玉米的地域分布玉米的种植区域遍布全国各省(区、市),而根据适宜种植的程度又较集中分布在从东北三省经冀、鲁、豫、陕走向西南的一个狭长地带,该地带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70%,产量接近玉米总产量的4/5。

根据地理位置、地势、气温、无霜期长短等条件确定玉米的播种期和种植制度,并将玉米大致分为春播和夏播两类。

我国北方北纬40度以北,多为春季播种,为春玉米。

北纬38度以南,气温较高,无霜期多在190天以上,玉米夏季播种,为夏玉米。

冀、晋、陕、鲁及新疆等省区,靠北部种植春玉米,南部复种夏玉米,中部春、夏玉米交叉种植。

长江以南一些地区有一年三熟的秋玉米,而广西、海南等省区,还可以在冬季种植玉米。

2、玉米的需水规律无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北方玉米还是南方玉米,需水模系数(指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均是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各生育阶段需水情况如下:(1)播种~拔节阶段:植株蒸腾量很小,其水分多数消耗在棵间蒸发中,玉米这个生育阶段在全生育期内时间最长,春、夏玉米分别占全生育期天数的32.4%~35.6%和30.3%~31.9%,但需水模系数最低,春玉米占23.9%~24.2%,而夏玉米仅占16. 7%~22.8%。

(2)拔节~抽雄阶段: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此生育阶段都处于气温较高的季节。

玉米在拔节以后,由于植株蒸腾的速率增加较快,日需水强度不断增大。

该阶段经历时间,春玉米34~40天,北方夏玉米25~32天,南方夏玉米仅18~25天。

该阶段需水模系数普遍较高,春玉米为28. 2%~33.5%,在灌溉条件下的夏玉米达28.3%~36.5%。

(3)抽雄~灌浆阶段:是玉米形成产量的关键期。

该阶段时间较短,春玉米18~24天,夏玉米16~21天。

灌溉制度试验设计书模板

灌溉制度试验设计书模板

灌溉制度试验设计书1. 引言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为了探讨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生长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拟进行灌溉制度试验。

本试验设计书旨在明确试验目的、试验对象、试验方法及试验安排等事项,以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2. 试验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 试验对象与地点3.1 试验对象本试验以冬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3.2 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位于我国某灌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

4.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4.1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不同灌溉制度处理,对作物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监测与分析。

4.2 试验设计4.2.1 灌溉制度处理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设置以下灌溉制度处理:(1)充分灌溉: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保证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内水分充足;(2)亏缺灌溉: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有意识地降低灌溉水量,使土壤水分处于亏缺状态;(3)固定灌溉: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按照固定的灌溉周期和灌水量进行灌溉;(4)动态灌溉: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调整灌溉周期和灌水量。

4.2.2 重复次数每个灌溉制度处理设置3次重复,共12个试验小区。

4.2.3 试验区设置每个试验小区面积为1亩,试验区周围设置1米宽的保护行,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

5. 试验观测与数据收集5.1 作物生长指标观测在作物生长周期内,定期对作物高度、叶面积、分蘖数等生长指标进行观测。

5.2 产量测定在作物成熟期,对各试验小区进行测产,计算亩产量。

5.3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根据灌溉水量、降雨量、土壤水分状况等数据,计算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5.4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试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试验结果。

6. 试验周期与经费预算6.1 试验周期本试验预计历时1年,分为冬季小麦生长周期和夏季小麦生长周期。

灌溉技术实验报告

灌溉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灌溉技术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 探究节水灌溉技术的节水效果;3. 评估不同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材料1. 作物:玉米、小麦、棉花等;2. 灌溉设备:喷灌机、滴灌设备、微喷灌设备、漫灌设备等;3. 实验场地:农田、温室等;4.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地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采用不同的灌溉技术;2. 实验设计:根据作物需水量、生长周期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3. 实验实施: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灌溉操作;4. 数据记录:记录各小区的灌溉量、作物生长状况、产量等数据;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灌溉技术的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灌溉技术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喷灌技术:喷灌技术具有灌溉均匀、节水等优点,但容易造成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实验结果显示,喷灌技术在玉米、小麦等作物生长初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生长后期,由于水分蒸发量大,导致作物生长受到抑制。

(2)滴灌技术:滴灌技术将水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节水效果显著。

实验结果显示,滴灌技术在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生长过程中,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节水效果明显。

(3)微喷灌技术:微喷灌技术通过微喷头将水分均匀喷洒到作物周围,具有节水、灌溉均匀等优点。

实验结果显示,微喷灌技术在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生长过程中,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节水效果明显。

(4)漫灌技术:漫灌技术是将水均匀地漫灌到作物周围,但节水效果较差。

实验结果显示,漫灌技术在玉米、小麦等作物生长初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生长后期,由于水分蒸发量大,导致作物生长受到抑制。

2. 节水灌溉技术的节水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滴灌技术和微喷灌技术在节水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滴灌技术每亩地节水80立方米,微喷灌技术节水效果略低于滴灌技术,但也能达到较好的节水效果。

3. 不同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1)滴灌技术:滴灌技术在节水、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适用于水资源短缺、土壤质地较差的地区。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

1 小麦、玉米灌溉制度与灌水率的确定设计年灌区降雨量统计:见表1表格 1 灌区降雨量统计1.1 小麦灌溉制度小麦总需水量ET m=KY=0.45*500/666.7*1000=337.5mm各生育期需水量ET=ET m x模比系数全生育期地下水补给总量K=45m3/亩=67.5mm,随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W t=(800-500)*0.23*(0.95+0.5)/2=50mm,假定K值与W t值均随生育期增长而呈线性变化。

由此得出小麦各生育期需水情况见表2。

表格 2 小麦各生育期需水情况根据表1、2的数据,绘出小麦灌溉制度,见附图一。

1.2 玉米灌溉制度ET m=600×0.38÷666.7×1000=342.0mm各生育期需水量ET=ET m x模比系数全生育期地下水补给总量K=45m3/亩=67.5mm,以直线变化按各生育期所占时间比例划分,假定W t呈直线变化,总量为W t=(900-600)×0.23×(0.95+0.5)÷2=50mm,玉米各生育期需水情况见表3 。

表格3玉米各生育期需水情况根据表1、表3数据,绘出玉米灌溉制度,见附图一。

1.3 初步灌水率根据小麦灌溉制度,得出全生育期需对小麦进行三次灌水,时间分别是5月4日,5月30日和7月25日,灌水量分别为59.3mm,67.3mm,20mm。

由教材表1-27,小麦生育期灌水延续时间为7—10天,第一次灌水处于小麦拔节期,取T1,1=9d;第二次灌水处于小麦抽穗时期,应当及时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取T1,2=7d;最后一次灌水时小麦已即将成熟,灌水量少,取T1,3=5d。

单位换算:1mm=10m3/hm2。

小麦各次初步灌水率如下:=0.042 m3/(s·100hm2)5月4日,T1,1=9d ,m1,1=59.3mm ,q1,1=0.55×59.3×10864×9=0.061 m3/(s·100hm2)5月30日,T1,2=7d ,m1,2=67.3mm ,q1,2=0.55×67.3×10864×7=0.025 m3/(s·100hm2)7月25日,T1,3=5d ,m1,3=20mm ,q1,3=0.55×20×10864×5玉米全生育期共需灌三次水,苗期5月29日灌水61.6mm,拔节期7月3日70.7mm,吐丝期8月4日89.5,mm。

大棚玉米灌溉管理制度

大棚玉米灌溉管理制度

大棚玉米灌溉管理制度首先,选择合适的灌溉系统是大棚玉米种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常见的灌溉系统包括滴灌、喷灌和微喷灌等。

在大棚环境下,滴灌系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它可以将水量精确地送达到每株玉米的根部,减少水分的浪费和水分的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

另外,喷灌系统和微喷灌系统也可以根据大棚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系统时,要根据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进行合理调节,确保水分能够充分满足玉米的需求。

其次,灌溉水质管理也是大棚玉米种植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玉米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如果灌溉水质不符合要求,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在大棚玉米种植过程中,应该定期监测灌溉水的水质指标,如PH 值、氮磷钾含量、重金属污染等,确保水质符合要求。

同时,还应该根据灌溉水质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水肥配比,使玉米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水分供应。

再次,灌溉频率和用水量的控制也是大棚玉米种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合理控制灌溉的频率和用水量,可以有效防止水分过量或者不足的问题。

在玉米的生长初期,应该适当增加灌溉频率和用水量,确保玉米根系能够得到充分的水分供应,促进玉米的生长。

而在开花结果期,应该适当减少灌溉频率和用水量,避免玉米过度吸收水分导致产量下降的情况。

总的来说,大棚玉米的灌溉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灌溉系统选择、灌溉水质管理、灌溉频率和用水量的控制等方面。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够确保大棚玉米的生长发育良好,产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提升。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棚玉米的灌溉管理制度,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正确分析所提供的各种资料,掌握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水率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

二、仪器设备
绘图工具、计算器
三、实验内容
基本资料分析。

1、玉米的地域分布
玉米的种植区域遍布全国各省(区、市),而根据适宜种植的程度又较集中分布在从东北三省经冀、鲁、豫、陕走向西南的一个狭长地带,该地带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70%,产量接近玉米总产量的4/5。

根据地理位置、地势、气温、无霜期长短等条件确定玉米的播种期和种植制度,并将玉米大致分为春播和夏播两类。

我国北方北纬40度以北,多为春季播种,为春玉米。

北纬38度以南,气温较高,无霜期多在190天以上,玉米夏季播种,为夏玉米。

冀、晋、陕、鲁及新疆等省区,靠北部种植春玉米,南部复种夏玉米,中部春、夏玉米交叉种植。

长江以南一些地区有一年三熟的秋玉米,而广西、海南等省区,还可以在冬季种植玉米。

2、玉米的需水规律
无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北方玉米还是南方玉米,需水模系数(指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均是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各生育阶段需水情况如下:
(1)播种~拔节阶段:植株蒸腾量很小,其水分多数消耗在棵间蒸发中,玉米这个生育阶段在全生育期内时间最长,春、夏玉米分别占全生育期天数的
32.4%~35.6%和30.3%~31.9%,但需水模系数最低,春玉米占23.9%~24.2%,而夏玉米仅占16.7%~22.8%。

(2)拔节~抽雄阶段: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此生育阶段都处于气温较高的季节。

玉米在拔节以后,由于植株蒸腾的速率增加较快,日需水强度不断增大。

该阶段经历时间,春玉米34~40天,北方夏玉米25~32天,南方夏玉米仅18~25天。

该阶段需水模系数普遍较高,春玉米为28.2%~33.5%,在灌溉条件下的夏玉米达28.3%~36.5%。

(3)抽雄~灌浆阶段:是玉米形成产量的关键期。

该阶段时间较短,春玉米18~24天,夏玉米16~21天。

需水模系数的区域差异性较大,辽宁春玉米平均为17.9%,而山西北部春玉米达28.4%,安徽中部夏玉米为23.7%。

(4)灌浆~成熟阶段:除部分春玉米外,此阶段多数地方气温渐降,叶片也开始发黄,该阶段持续时间:春小麦30~36天,夏玉米22~28天。

黄河以北地区,无论春玉米或夏玉米,需水模系数大都为25%左右。

而南方多数省份,生育期正常供水情况下,夏玉米需水模系数一般29%~34%,春玉米也在27%以上。

四、实验成果 玉米的灌溉制度表
分区
水文年份
灌水定额(立方米/亩) 灌溉定额(立方米/亩) 产量水平(千克/亩) 播前 苗期 拨节 抽穗 灌浆
中区 一般年 15 15 25 25 20 125 420 东北区 一般年 14 14 24 24 19 120 408 西北区 一般年 14 14 23 23 18 115 403 西南区 一般年 13 13 21 21 17 105
402 东南区 一般年 13
13
22
22
18
110
404
本设计采用灌溉保证率法确定灌溉设计标准,根据当地水土资源和经济可行建设方案,其灌溉保证率取50%和75%。

工程灌溉形式为管道防渗,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

灌溉用水量
(1)种植面积及植物种植比例的确定
根据当地气侯、土壤、种植习惯、劳力等确定560亩耕地全部种植玉米。

(2)作物有效降雨量
有效降雨分作物播前有效降雨和生产期内有效降雨量两项。

由于当地无资料,雨量资料采用附件地区五台县城雨量站50年的实测资料频率分析,采取P=50%,P=75%的典型年分别为1996年和2000年。

典型年降雨量见表4-1,降雨量有效利用系数见表4-2
对典型年各种作物播前及生育期内每次实际降雨量,按有效利用系数扣除损
失后,计算播前及生育期有效降雨量,计算结果见表4-3.扣除办法采用了“山西省水利厅《灌溉管理》”一书中的推荐方法。

a、作物产量及需水系数的确定
作物需水量的确定,采用以计划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

作物计划产量,根据本地区历年作物产量,结合五台县农业规划的数值确定。

作物需水系数,是根据省水科所灌溉试验资料及附近灌区的试验资料确定,玉米需水系数为0.5.
b、作物总需水量计算
作物总需水量计算公式:E=KY
式中:E —作物总需水量(方/亩)
K —需水系数(方/公斤)
Y —作物亩产量(公斤/亩)
根据上式可计算出玉米在生育期内总需水量E=500×0.5=250m3/亩。

(4)净灌溉定额的确定
灌溉定额采用计算公式:
M=M
1+M
2
M 1=666.7Hγ(β
max

)-P′
有效
M 2=E-P
有效
-W
1
+W
2
上式中:
M —灌溉定额(m3/亩)
M
1
—作物播前灌水定额
M
2
—作物生育期灌溉定额
H —土壤计划湿润层最大深度,取H=0.6米
γ—土壤干容重,取1.42t/m3
β
max —播前土壤田间持水率,即土壤含水率上限,取β
max
=24%
β
—播前土壤耕作层内平均含水率,取最大持水率的60%。

P′
有效
—播前有效降雨量,mm
P
有效
—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mm
E——作物生育期内总需水量
W 1——播前土壤耕作层要求含水量,其值为666.7 Hγβ
1
,β
1
按最大
持水率的60%计
W 2——收割前耕作层含水量,其值为666.7 Hγβ
2
,β
2
按最大持水率
的80%计
计算成果见表,4-4
表4-4 灌区作物灌溉定额单位:方
(5)毛灌水定额的确定
管道为一级管道,直接送到地头,根据灌区现状测算,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8.
P=50%: 151.7/0.8=189.63m3/亩。

P=75%: 188.9/0.8=236.13m3/亩。

(6)灌溉用水量
560亩水浇地相应于50%和75%保证率毛用水量分别为:
P=50%: 189.63×560=10.62万m3。

P=75%: 236.13×560=13.22万m3。

灌溉制度设计
理论灌水定额的确定
对于高产增产作物,不仅灌水要求做到适时灌水,而且要求灌溉量要适度。

适时适量灌水不仅可防止超渗漏引起水肥设施,同时对作物生长也有利,所以在制度灌水定额时采用勤灌浅灌的原则。

采用公式:m=666.7h()η
γ
β
β
β/
2
1土
-
式中: m—设计灌水定额,mm
h---计划湿润层深度(mm),取0.6m
β—田间持水率,β=24%
β
1—土壤适宜含水量上限。

取β
1
=0.9
β
2—土壤适宜含水量下限。

取β
2
=0.6
γ
土—土壤干容重,γ

=1.42t/m3
m=10h
()

土γ
γ
β
β
β/
2
1
-
=666.7×0.6×0.26×(0.9-0.6)×1.42/0.8 =51.1m3。

(2)灌溉制度的拟定
根据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水定额理论计算,拟定各类作物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见表5-1。

灌水时间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及群众丰产灌水经验来确定。

经修正后,制定出本灌区灌溉制度,见表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