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小学德育课程

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课相补充,与学校其他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

1.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

2.热爱劳动、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4.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

5.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

6.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养成积极进取的爱国主义情怀。

7.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8.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养成全球意识、世界眼光。

9.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二部分德育范畴

一、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教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基础性内容。道德规范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小学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融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主要集中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要求上,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自尊自爱、调控情绪、战胜挫折、磨砺坚强意志、学会交往与沟通、学会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养成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任务,并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法治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急需加强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学法、守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追求公平正义,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四、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基于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它是一种政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基本国情,理解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具有国家立场和民族担当的合格公民。

五、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反映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归属感。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

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当前我国最主要的政治认同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是教育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帮助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六、经济追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履行社会责任,遵守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等规则。中小学德育课程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经营观、择业观、竞争观、效率与公平观,帮助学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培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个性品质,追求符合时代精神的正当的经济生活。

七、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关系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系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力。中小学德育课程要对学生进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八、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小学德育课程要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九、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教育是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创造和奉献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小学德育课程要引领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学习中华民族及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精神,理性地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正确的判断与行为选择,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过有意义的生活。

中小学德育纲要

《中小学德育纲要》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辩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湿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正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废人、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制定德育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参加上级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2.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落实学科德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科德育内容,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制定学科德育参透计划。积极参加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水平。开齐开足开好传统文化课程。要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本地资源,上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制定传统文化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4.突出实践活动德育功能。不断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积极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融通、互相补充的有效教学方式,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的实践教育机制。研究和提升多彩实践教育与公民教育两大“立德树人”品牌的教学研究成果。探索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办法和实践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构建以生为本、体验核心、知行合一的实践德育新机制。 (三)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育德能力和课程实施水平 注重培养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和育德能力,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和解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让教师切实把握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

精选-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

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自身美德与善性的同一,以减少不良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是整理的一些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希看大家喜欢! 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1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以进步学生文明素养为重点,以;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基;为立足点,牢牢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治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良好发展,确保校园和谐平安。 二、工作重点 1、加大班主任培训工作的力度,继续完善和细化班主任量化考核机制,积极探索班级治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2、坚持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以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抓实抓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及明礼诚信教育。深进开展以;五会;教育(会说话、会走路、会讲卫生、会学习、会健身)为重点内容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3、不断探索和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充分挖掘和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多媒体平台等德育阵地,突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健

康教育、安全教育、勤学上进教育等,切实进步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4、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开创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5、进一步做好;课外访万家;工作,做到精访阶段有重点、有实效。 6、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走进学校受教育、走进教室想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政教队伍建设,进步德育水平 1、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进步政教工作职员综合素质 政教室的主要工作有:政教队伍建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园纪律卫生安全教育、班级治理、班级日常活动开展等。全体政教工作职员要多接触学生、多研究学生,工作上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增强责任感和吃苦意识,不断进步治理水平。 2、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指导者,对学生品德、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政教室要认真督导、牢牢依托班主任做好班级治理,抓好德育工作。 ①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充实《班主任一日常规》,用《西斋中学班主任工作条例》规范班主任的各项工作。

实施《中小学德育纲要》的措施和效果

实施《中小学德育纲要》的措施和效果 为了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让学生在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文明、健康、活泼、自主、自觉发展,特对我校德育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精神,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心理潜能,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师生的公民道德意识,让每一位师生都进步、成长、发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渗透10个100佳的教育活动,使每个班的德育教育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点。加强网络德育基地的建设,利用家校互联网,加强与家长、社会、学生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让学生、让家长爱学校,爱学习。 二、工作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本着“先做人后成才”的宗旨,把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未来合格公民作为基础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努力达到“三做、四爱、四遵守”的德育要求。(“三做”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四爱”即爱校,爱家,爱祖国,爱人民。“四遵守”即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民道德,遵守国家法律。) 三、工作重点

为确保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该年度的德育工作重点概括为“一中心、两教育、三治理”。“一中心”即培养师生公民道德意识为中心。公民道德意识包括环境保护意识、公共设施爱护意识、公共秩序遵守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文明交际意识等。“两教育”即坚持开展“福民小学生形象”教育,坚持开展十个“一百佳”的评比教育。“三治理”即坚持在教学楼、综合楼内开展治理“追、跑、喊、叫、挤”的活动;坚持在校内外开展治理“乱丢、乱吐、乱涂、乱画、乱刻、乱踩、乱攀”的活动;坚持开展治理“不文明语言、不规范行为”的活动。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建立德育网络。通过10个一百佳的评比形成班级特色,突出班级的特色。 四、具体工作与措施 1、充分调动教育创新中心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团结创新、高效、尽职、尽心、尽情做好学校教育工作,做到职责分明、团结合作、再上台阶。 2、确立“民族精神代代传”为教育主题,围绕爱国篇、责任篇的内容有序地开展系列活动。 本学期我校进行“民族精神代代传”为主题教育含两部分内容:(1)爱国篇。 ①夸夸我们的老师(第2周,周三)。 ②多姿多彩迎国庆(第5周)。 ③国情知识竞赛。 ④国歌、队歌、校歌竞赛。

兰州中小学德育工作134行动计划上课

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134”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未成年人抓起,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十八大以来确定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德育环境、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稳步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德育教研和德育评价改革,初步形成了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德智体美有机融合的德育工作体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尽管如此,但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工作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学校文化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等。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构建兰州教育德育新模式,以科学务实的行动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按照我市将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今后五年,“134”总体思路,统筹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1.“1”个目标。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到2020年,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时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全市建成德育示范校200所、文明校园200所。分学段重点培养目标为: 小学学段重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情感、文明有礼的习惯、安全自护的意识、乐学向上的意趣、诚实守纪的品质。 初中学段重点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举止文明的言行、遵规担责的意识、自控耐挫的品质、立志怡情的志趣。 高中学段重点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敢于担当的公民意识、乐观向上的个性追求、志存高远的理想情操。

(完整版)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

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作为一线小学教师,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指南》,从中受益匪浅,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指南》中指出了小学中高年级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将粗话,要讲文明礼貌,要求学生不乱仍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深入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积极引导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德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拓视野,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如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中,我组织本班同学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符合时代要求的青

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可打印修改)

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 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化学学科是在分子、原子的关系上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探究物质体系内各微观粒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改造或创造物质以满足社会需 求的应用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组成与变化 的基本认识,掌握独特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 确的科学伦理观念与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会遵守科学 规范并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生活习惯。 二、德育范畴 (一)科学世界观 化学科学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独特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在对物质与原子、分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等实验的观察与探索过程中,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认识物质世界的根本特征,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相互 作用、变化发展”的规律与条件,建构科学的分析范式, 准确有效地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条件,控制变化的 路径与进程,把握变化的规律与结果,科学认识生命起源、

物种繁衍、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物质不灭等客观规律,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掌握和理解维护个体生命健康、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的方法和意义,树立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科学世界观。 1.化学科学基于实验证据揭示了自然界数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是原子核内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在一般的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下,元素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自然界发生的物质变化和人类用化学方法促发的物质变化,所能改变的只是原子的结合方式,所以在自然界物质是不灭的。这给中学生科学分析物质、正确看待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奠定了认识基础。 2.化学科学提供了从微观到宏观认识物质的独特视角,由于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组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差异,我们不仅要认识物质外在的宏观属性,还要探究其内在的微观本质,不同的宏观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与功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来推知其宏观属性,这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知微见著的科学思维习惯。 3.化学科学揭示出的宏观物质的属性、功能与其微观组成与结构的必然联系,变革物质需要破坏微观粒子旧结构的相互作用、构建起新结构的相互作用,化学变化过程中新物质的生成和能量的变化都源于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等规律,不仅给学生指明了认识、应用和改造物质的

2021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2020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德育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对于小学而言,德育教育就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xx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供大家分享。 xx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理、心理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二、德育内容、形式与实施途径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的思想,把德育当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常规教育、专题教育、系列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为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为辅助,开

辟多种德育途径,使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㈠常规教育 1、认真贯彻和落实《国旗法》,坚持每周星期一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结合形势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及学校大事等,安排好国旗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讲话内容。 2、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守则》、《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 3、继续推行校园文明礼仪监督岗值勤制度,让学生干部参与校园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能力。 4、组织"校园巡摄"活动,用影像真实记录校园内发生的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并利用闭路电视、宣传画廊进行宣传和曝光,弘扬正气,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5、继续实行定期评定学生品德行为和定期评选文明班级、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的制度,利用校会、表彰大会等形式,表彰先进典型,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 ㈡专题教育 1、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如"五四"青年节,举行表彰大会、校园艺术节等,弘扬五四传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七一"举办"颂歌献给伟大的党"演唱会,激发学生对党的感情。国庆节开展"祖国巨变"、"家乡变化"等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改革的信心和责任感。"一二·九"举行专题报告会、

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朱芦中心小学学校德育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成效,根据《临沂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经研究,我校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总体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作任务 (一)探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二)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将德育课程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学科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三)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微德育”。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开展渗透式、生活化的育人方式,利用“微时间”,为学生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加强“微体验”,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发展、身心健康和个性需求。 (四)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挖掘传统节日资源,开发传统节日课程,形成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使传统节日成为重要育人载体。 (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体系,优化育人环境。以学生为德育主体,激发家庭德育力量,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工作,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方位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合力育人的德育运行机制,使家校共建工作有机协调发展,同时提高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 (七)抓好立德树人工作队伍的培养工作。积极发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开展学科渗透德育课题研究,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检查和指导,经常性组织学科渗透德育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 作实施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拓展

丰富教育内容,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制定德育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参加上级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2.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落实学科德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科德育内容,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制定学科德育参透计划。积极参加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水平。开齐开足开好传统文化课程。要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本地资源,上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制定传统文化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4.突出实践活动德育功能。不断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积极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融通、互相补充的有效教学方式,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的实践教育机制。研究和提升多彩实践教育与公民教育两大“立德树人”品牌的教学研究成果。探索实践活动课程评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陈路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工作,探索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教育。做到认识全面,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达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方法灵活的教育合力,努力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课程目标 1、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形成”德育。为学生提供可以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2、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习得。 3、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同时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4、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为学生搭建展现他们风采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发展。 5、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优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凸显校园特色。 6、挖掘在教育教学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宝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勤学、卫生、守纪、锻炼、创新意识等习惯,以“爱心”为核心,以小见大,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开始,胸怀祖国,逐步提升为爱人民、爱祖国。使学校、家庭、社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学校、家庭、都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 三、课程实施网络 1、社会网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建单位德育基地、校外辅导员等。 2、家校联系网络。如学校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互访、家校联系卡包括电话、网络联系等。 3、学校内部网络。学校完善德育的三条主线。即以“教导处——备课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渠道主线,把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校委会——大队部——班主任“为主体的常规教育主线。 四、本学期具体德育课程安排 总体思路: 分段构建,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确立年级

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实 施 方 案

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总体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成立角峪镇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任务 1、探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2、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将德育课程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学科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3、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微德育”。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开展渗透式、生活化的育人方式,利用“微时间”,为学生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加强“微体验”,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发展、身心健康和个性需求。 4、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挖掘传统节日资源,开发传统节日课程,形成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使传统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 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这一文件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即构建德育工作的“一个体系”、深化德育工作的“两个结合”、抓好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点”、坚持德育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明确德育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把这些要求扎实落地,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从行动上将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列为工作重点。《指南》的发布,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的系统化提供了充分的指引。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轻课程”的倾向。有些学校,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德育活动,就算是完成了德育任务,而对于需要持久发力的德育课程,则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位,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评价环节,都难以体现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有的地区甚至以“德育课程就是解决思想素质问题”为借口,将德育课程排斥在考试评价体系之外,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这样

的做法,不仅极大损害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更对这些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德育实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只做表面文章、不问实际效果的做法。以上问题必须加以根本改变。要切实联盟落实《指南》所说的“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和“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的要求,让德育课程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德育课程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核心课程,必须在教学体系中给予优先保证。当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并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做法,正是德育课程“落在实处”的重要契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德育课堂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德育课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课程。同时,要从实效性角度审视和评价德育实践活动,不求花样、只求有效,切实为学生的品德养成提供条件。将这些内容系统部署是《指南》的亮点,将这一任务扎实落实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发现和优化德育课程的实践方式。《指南》确定了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明确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需赘言。而对于这些内容如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落实,则需要认真考虑。现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林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在青少年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二、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是少年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理应抓住爱国主义的根基"孝"为传统美德教育的切入口,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孝心"、"爱心"、"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品德高尚之人。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其中。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坚持资源校本化。 3、认真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 方向性与探究性。 4、构建以人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和谐团队,结合校本研修的管理 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五、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1、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发挥特色在创建过程中的优势,形成校 本课程的新的亮点。 2、各学科在确定的年级中实施,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日 常生活中做人、安全、法制、交通、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为契机,进行合理开发与研究。 3、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生活教 育的重要载体。 4、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完善课程 体系,落实好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020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2020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育中居于首位并不断地渗透在智育、美育和体育中。下面是有20xx 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欢迎参阅。 20xx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1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以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严抓师生养成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生命教育、绿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努力构建学校的“和谐绿色德育”。 重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提升教职工德育理念。 要牢固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德育观,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岗位的育人功能,自觉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

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工作。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该确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把教书和育人的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学期将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自律,规范教学行为,增强爱生意识,关心学生品行健康发展,认识并掌握教育规律,坚持耐心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拿起表扬、赞美的武器,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继续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要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工作相关管理和考评细则。以20XX年一月参加的省班主任培训高级研修班学习为依据,制定详实的班主任培训方案,认真组织班主任培训学习,并继续组织班主任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用专家的理论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努力在本学期内在绿色班级创建上取得成效。 3、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科德育功能。

九山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案例

“三三制”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九山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申良智 活动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老师非常失落地说:“为什么给学生讲了那么多道理,学生还是不懂事,我们做得那么多工作难道是白费吗?”很多家长无奈地说:“孩子对上网、玩游戏都是无师自通,可简单的家务却不会做,甚至觉得大人做家务是应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认真反思了我们的德育工作。结果发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更多的是靠在课堂上说教和学科教学来实现,学生的道德观念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没有认同感,更不容易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接受的是“关于德育”的教育。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上,动辄就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而空的现象。在德育活动组织上,很多活动都流于形式,或“毕其功于一役”,仅仅体现在几个特定的日子,这都是功利性的德育活动,与德育的目标相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思想道德的形成将奠定孩子做人的基础。因此,有必要进行小学生德育方法的探索与研究,解决由于上述现象造成的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差,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一等问题。在“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思想指导下,我们认识到,德育工作必须逐步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注重道德技能训练,注重培养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三三制”体验式德育模式。 一、具体做法(分为四个方面)。

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教案资料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研究专题之一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1 (2011年9月22日讨论稿,内部资料,切勿外传) 中小学德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和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建设“首善之区”、“学习化城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为目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满足首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的需求,有效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社会文明发展,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梳理和创新德育发展思路,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落实全员育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任务提供有效指导。《纲要》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于素质教育全过程。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道 1本稿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全体老师参与撰写的《德育纲要》前六稿基础上形成,积极借鉴了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王蕤副处长、徐志芳老师及特级教师李烈、徐安德等意见,参考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龙院长的相关文章精神。鉴于水平所限,本稿子还很不成熟,请批评指正。本稿执笔人为:秦廷国、孟佳、谢春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