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合集下载

2017山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解读

2017山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解读

意❖保 识❖健
行为,在游戏中提醒监督。
田径、体操、球类、民族 初中:观看田径、球类比赛中,列举违反体育道德行为,做文明观众;
民间体育等项目的规则与要求。 讨论优秀运动员应该具备的素养。
竞 争


走、跑、跳、投等基本活 动能力的教学。
精❖病
小学:积极展示走、跑、跳、投等动作。 快速跑中将成绩相近同学编组,体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和快乐;利用“让 距跑”,让不同水平的同学都有可能获得胜利,使竞争白热化;根据速
学科德育的特点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自主体育锻炼和合作运动体验为基础,以提高
运动能力和生存能力为主要趋向的生活类指导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课程教学与校
内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陶冶学生性情,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人生价值。
❖ 健美理念
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地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通过塑造完美形态,改善自身 体能和体格,凸显个体的生命健康意识,唤醒学生对健美的向往与追求。

踢毽子、抖空竹等民族民间传 小学:通过学习踢毽子、抖空竹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初步了

统体育活动。
解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特点,掌握两项我国传统体育技艺。

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历程,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和魅力,感受优
怀
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历程。 秀运动员的努力和付出,充分发挥明星榜样作用,从而培养民族自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描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 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 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 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 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来源:中国网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总体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成立角峪镇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三、工作任务1、探索和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2、强化学科育人功能。

将德育课程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学科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3、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微德育”。

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开展渗透式、生活化的育人方式,利用“微时间”,为学生搭建“微平台”、创设“微机会”、加强“微体验”,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发展、身心健康和个性需求。

4、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

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

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挖掘传统节日资源,开发传统节日课程,形成传统节日活动资源包,使传统节日成为重要育人载体。

6、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体系,优化育人环境。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中小学音乐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情感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聆听、鉴赏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兴趣、实践能力及创造精神。

(一)人文性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风格,是世界各个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以美育人”的思想取向渗透在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与每一环节。

音乐教育应“寓教于美”“寓教— 1 —于乐”“寓教于悦”,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践性音乐教育具有非语义性、非模拟性、非同一性、非具象性、非静态性等特征。

在音乐学习或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鉴赏中,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才得以实施。

(四)创造性音乐教育具有“寓教于(活)动”的特点。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必须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领悟音乐的内涵,演唱(奏)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创(编)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德育范畴(一)高尚情操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精神涵养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 —从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其精神内涵。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为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

本方案是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的。

一、工作目标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本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具体地,我们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

同时,我们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

最终目的是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我们将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

具体而言,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们将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

同时,我们将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我们将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将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

我们将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课相补充,与学校其他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

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1.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

2.热爱劳动、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4.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

5.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课相补充,与学校其他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

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1.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

2.热爱劳动、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4.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

5.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

打造有温度的课堂,享受有温度的教育

打造有温度的课堂,享受有温度的教育

872018.08(中)[摘 要]《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在引导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目标与立德树人目标的高度融合的实践中,我们全体英语教师以“打造有温度的英语课堂”为核心,开始了有温度的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立德树人 温度 英语课堂2016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纲要》清晰地提出了英语学科的德育特点主要是“人文性”,强调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要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为了落实《纲要》精神,探索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校长组织我校各学科分管领导、骨干教师进行了多轮的学习、讨论。

在反复地学习、交流、思考、碰撞中,我们对《纲要》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清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仅仅传递、搬运知识,还是透过学科教学,传递出生命对生命真实、温暖、热烈或深沉的看见、关爱、激励、引领等影响,这份影响就是教师的温度,也是教育的温度。

下面将我们的实践收获整理汇报如下。

一、概念界定“有温度的英语课堂”即真实、有情的课堂,师生课堂上发生着真实的语言交流、真实的情感互动、真实的生命体验,于是生发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有温度的课堂。

“有温度的课堂”的四大特点:语言训练真实有情、情感互动真实有情、德育渗透真实有情、课堂生成真实有情。

二、提出背景及解决问题“有温度的英语课堂”是我校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实现学科课程目标与立德树人目标的高度融合的积极思考和行动目标。

它主要解决当前英语课堂偏于语言知识传授,忽视语言的真实互动;偏于照本宣科,忽视语言的情感传递;囿于教材文本,忽视文本背后的价值传递,从而形成的课堂机械重复、效率低下,师生无成就感、幸福感的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来源:中国网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习落实《指导纲要》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一)提高育德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施《指导纲要》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

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垂,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传道”与“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深化课程改革。

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树立一体化育人意识,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统筹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学科教学中,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加强党史教育,让学生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将《宪法》作为中学法治教育的重要容,使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养成遵法守法行为习惯。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加强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实践与理性、科学的重要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加强研究指导。

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为学校和学科教师实施《指导纲要》提供科学指导,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省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对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

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行同步考核。

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三、加强对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容,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基层首创,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

各市要选择确定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学校,先行先试。

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建构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文化德育和实践德育“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关于《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容抽象化,德育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容《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

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外,《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特点。

指学科(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德育畴。

指学科(活动)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实施建议。

结合具体教学容,对学科(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评价案例。

根据德育特点、德育畴,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参考。

三、预期达到的效果(一)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

《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指导实际教学。

《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育德成效。

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政策问答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5年5月,省教育厅启动了《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编制工作,历时一年,于近期正式印发。

为使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全面、准确、系统了解《指导刚要》有关容,确保《指导刚要》顺利实施,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1.《指导纲要》的研制过程《指导纲要》编制是一个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尽可能凝聚广泛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使其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