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循环与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
天骄_狂飙九天!从珠海航展看中国五代机发展

天骄,狂飙九天!从珠海航展看中国五代机发展空军是一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空军在国防安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核心角色。
在现代化空军中,先进的战斗机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目前,战斗机已经发展到第四代战斗机。
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如美、俄的空军不仅将逐步换装第四代战斗机。
还已经开始更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和空军强国,中国对现代化战斗机的发展一向给予高度重视。
中国先进战斗机的发展始终受到广大军事爱好者的强烈关注。
和平时期,大型综合航展成为对外展示国家空中力量发展最好的平台。
2012年11月13日,第9届珠海航展在广东珠海开幕。
作为两年一度的航空盛宴,本届航展一大看点,就是大量国产先进战机的集中亮相。
甚至出现了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31的比例模型。
这些兵器基本代表了现阶段,中国在空军战斗机发展现状。
但灵云认为,本次航展上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却向外界展示了当前中国在第五代战斗机技术上取得的进展。
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分析。
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
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作为亚洲最强的空中力量之一,中国空军一向注重先进战斗机的发展。
早期受国内技术条件制约,中国空军多以第二代或二代半战斗机如歼-7系列和歼-8系列,甚至第一代战斗机如强-5攻击机为主。
与世界水平有很大差距。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第三代/三代半战斗机如歼-11B系列、歼-10系列和歼轰-7A等已经大批量服役,成为中国空军主体。
尤其重要的,是国产歼-20和歼-31两种第四代战斗机也已经紧张试飞。
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后,第三个拥有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也是除美国外,唯一同时拥有重型、中型两种档次的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中国空军战斗机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
但我们应该承认,当发达国家的空军相比,中国战斗机发展依然有一定差距,这就是第五代战斗机的发展。
第五代战斗机在有些国家也被定义为第六代战斗机。
飞机发动机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建模与性能研究

飞机发动机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建模与性能研究张启冬1林贵平1*郭京辉1刘子钰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191)摘要:面对具有大幅变化范围的飞行器飞行条件,飞机和发动机热载荷也在随之发生剧烈变化,飞机/发动机如何有效解决宽范围下热载荷散热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设计了基于闭式空气循环、燃油热管理系统以及装备蓄冷油箱的三涵道发动机的飞机发动机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并对此系统进行建模和数值仿真分析。
分别建立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在亚音速巡航、加速爬升和超音速巡航状态下的调控方案和热沉组合形式。
三涵道模式给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带来散热能力的提升。
加速爬升和超音速巡航状态下,蓄冷油箱在严苛的飞行状态下能有效缓解单一燃油热沉在热管理系统中散热能力的局限性,提升热管理系统散热能力,保障飞行器安全可靠地工作。
关键词:飞机发动机一体化 燃油热管理系统 闭式空气循环 蓄冷油箱 三涵道发动机中图分类号:V2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24-0049-05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Study of the Integrated ThermalManagement System for Aircraft EnginesZHANG Qidong1LIN Guiping1*GUO Jinghui1LIU Ziyu2(1.School of Aeronaut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 2.School of 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Abstract: Faced with the flight conditions of aircraft with a significant range of changes, the thermal loads of aircraft and engines are also undergoing drastic changes, and how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heat dissipation problem of thermal loads in a wide range of aircraft/engine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is paper designs an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aircraft engines based on closed air circulation, the fuel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a three-ducted engine equipped with a cold-storage tank, conducts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is sys‐tem, and establishes control schemes and heat sink combination forms for the system in subsonic cruise, accelerated climb and supersonic cruise states respectively. The three-ducted model improves the heat dissipation capability of the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accelerated climb and supersonic cruise conditions, the cold-storage tank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heat dissipation ability of a single fuel heat sink in the heat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harsh flight conditions, improve the heat dissipation ability of the heat management sys‐tem, and ensure the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aircraft.Key Words: Aircraft engine integration; Fuel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losed air circulation; Cold-storage tank; Three-ducted engine随着飞机飞行技术的发展,飞行器一方面需要更多电子设备来实现更高的飞行性能,热载荷随之大幅增加[1-3];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更高隐身性需求,采用大量复合材料和减少飞行器进气口,使得散热路径大大受DOI:10.16661/ki.1672-3791.2308-5042-5505作者简介: 张启冬(1992—),男,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飞机发动机热管理。
被美国定为下一代战机核心的变循环发动机,究竟是什么鬼?

被美国定为下一代战机核心的变循环发动机,究竟是什么鬼?都说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那咱们今天就顺着心脏这个思路来说道说道。
心脏真的是一个十分精巧的结构,尤其是其中的瓣膜结构,通过张开和闭合来控制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从而帮助心脏有力地驱动全身的血液。
心脏的瓣膜结构在航空发动机中,其实也有类似“瓣膜”的结构,有了它,就能够改变发动机的热力循环,从而获得不同的发动机性能,这样一来发动机的能力就更强大了。
话不多说,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变循环发动机的强大吧。
变循环发动机什么是变循环发动机?变循环发动机(Variable CycleEngine,简称VCE),是指在一台发动机上,通过改变发动机的一些部件的几何形状、尺寸或者位置,来实现不同热力循环的燃气涡轮发动机。
变循环发动机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在爬升、加速和超声速飞行时减小涵道比以增大推力,在起飞和亚声速飞行时增大涵道比以降低耗油率和噪声。
变循环发动机外观变循环发动机工作示意图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发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各大航空发动机公司均在不断地进行变循环发动机的概念、方案及相关技术的研究验证。
例如,英国提出分排、混排涡扇和涡喷3种循环方式的选择放气式变循环发动机概念,法国SNECMA公司提出双压缩系统变循环发动机概念,日本牵头开展了变循环发动机“HYPR90-T”的技术研究与验证。
法国SNECMA公司双压缩系统变循环发动机设计图日本变循环发动机结构设想图而对变循环发动机研究时间最为持久、程度最为深入、取得较大成果的是以GE公司为代表的美国航空界。
早在1960年美国空军航空推进实验室就提出了变吸气压气机(CAPCOM)发动机方案;之后提出了第二代变循环发动机方案,即GE21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方案,并在1975-1981年间进行了部件和整机试验验证。
GE21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方案GE公司第三代变循环发动机是YF120发动机,该发动机是世界上第一种经飞行验证的变循环发动机,用作美国空军先进战术战斗机(ATF)的候选发动机;之后GE公司与Allison 公司合作研究了第4代变循环发动机——可控压比发动机(COPE),允许发动机在一个宽广的压比范围内以恒定的涵道比工作。
三涵道变循环发动机的发展前景

十一的悠闲这么快就走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又要到来了,小瓜在此又要开始推送发动机知识了。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一个优秀的航空发动机是飞机可以拥有优秀性能的前提,这次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比现役最强发动机还要强大的发动机,他就是第六代战斗机迫切需要的,三涵道变循环发动机。
美军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第六代发动机的论证工作。
根据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研制计划,第六代发动机共分两个阶段进行技术研发。
第一阶段开发“自适应通用发动机技术”(ADVENT)项目。
由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承担,共耗资5.24亿美元,目的是演示第六代战斗机的动力装置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用途是为下一代亚声速轰炸机提供动力。
这个项目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2007~2008年,进行为期一年的概念探索研究,初步设计出发动机并进行关键部件试验;第二步,从2009年9月开始,进行为期3年的研制。
要在风扇、压气机和涡轮等核心部件上取得重大突破。
如今,第一阶段的项目任务已基本完成,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完成自适应风扇技术的演示实验工作,并进行了首台核心机的测试,发动机的核心机已实现变流量工作,并进行了技术验证,2013年还将进行整机试车。
第二阶段是“自适应发动机技术开发”(AETD)项目。
由通用电气公司和普惠公司承担,重点是为超声速战斗机提供动力。
该项目从2013年开始,为期4年,计划2015年前进行环形燃烧室和高压压气机装置试验,2016年进行自适应风扇和核心机验证机试验,并完成地面演示验证,2017年进行整机地面试验。
美军认为,这两个项目对于保持美国在发动机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十分重要,其意义如同由涡轮喷气发动机到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进步,对于全面提升飞机的性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美国《航宇日报》报道,美国通用电气和普惠公司获得了价值超过6.8亿美元的演示验证变循环战斗机发动机合同。
美国空军希望这两家公司继续完善“自适应发动机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大幅度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大幅度增加发动机推力和飞机航程,生产出第六代作战飞机所需的发动机。
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性能优势评价方法

第47卷第2期2021年4月航空发动机AeroengineVol.47No.2Apr.2021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性能优势评价方法李瑞军,王靖凯,吴濛(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沈阳110015)摘要:为了综合评价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相比常规涡扇发动机的性能优势,提出了从发动机耗油率降低和质量增加2个维度以及从发动机耗油率、飞机燃油消耗量和燃油效率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评价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性能的2种方法。
结果表明:发动机耗油率降低和质量增加之间存在某个平衡点,只有质量增加幅度小于耗油率降低幅度时,才能体现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的性能优势,并且飞机航程越长,越能体现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耗油率降低带来的优势;发动机耗油率、飞机燃油消耗量和燃油效率之间呈指数关系变化,当假设飞机巡航航程为3500km 、飞机升阻比为10.5时,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巡航耗油率相比常规涡扇发动机的降低1%,可使飞机燃油消耗量减少约1.9%,飞机燃油效率提高约2.4%。
关键词: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燃油消耗量;燃油效率;耗油率;性能优势;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V231文献标识码:Adoi :10.13477/ki.aeroengine.2021.02.003Performance Advantage Evaluation Method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LI Rui-jun ,WANG Jing-kai ,WU-Meng(AECC Shenyang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Shenyang 110015,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advantages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urbofan engines ,two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s were proposed from two dimensions of engin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reduction and mass increase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aircraft fuel consumption and fuel efficienc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thedecrease of engin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engine mass.Only when the increase of mass is less than the decrease of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can the performance advantages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 be reflected.The longer the flight ,the bett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duced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of the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and aircraft fuel consumption and fuel efficiency is exponential.Assuming that the aircraft cruise range is 3500km and the lift-to-drag ratio is 10.5,the cruis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 can be reduced by 1%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turbofan engine ,which can reduce the aircraft fuel consumption by about 1.9%and increase the aircraft fuel efficiency by about 2.4%.Key words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 ;fuel consumption ;fuel efficiency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performance advantages ;evaluation method收稿日期:2020-03-06基金项目:航空动力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李瑞军(1979),男,硕士,自然科学研究员,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设计工作;E-mail :***************。
从历代战斗机核心性能特征看未来六代机发展方向

从历代战斗机核心性能特征看经列装服役的仅有美国F-22/-35、俄罗斯苏-57三种机型。
这代飞机不仅飞行性能进一步提高,具备超声速巡航、超机动和高敏捷等特性,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隐身性能,由此在作战能力方面与上一代飞机拉开了巨大差距。
美《空军杂志》所提出的五代划分法中的历代战斗机代表机型在此划代方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三代机,这批飞机尽管型号众多、性能各异,但是从平台性能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仍然在延续前两代战斗机对高空高速性能的追求(这之后的四代机则转向高机动)。
同时,这批飞机在气动布局、动力装置、航电系统等方面所采用的技术,也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四代机则在这些技术领域全面更新换代),因此将它们全部划归一代也并非说不过去。
根据该划代标准,欧洲台风、法国阵风、瑞典鹰狮、美国F/A-18E /F 超级大黄蜂、俄罗斯苏-35/米格-35等部分20世纪90年代后入役的战斗机,尽管与美国F-22同期研制,作战能力也较早期四代机明显提高,但与F-22为代表的五代机仍有着很大差距,尤其是不具备隐身这一核心性能特征,因而被认为比五代机所代表的技术层次低0.25—0.5代,为此专门为这些飞机设置了4+和4++(或称4.5、4.75)两个子代。
考虑到此划代标准公布时间较早,其中部分信息已略显过时,为此笔者对其做了一定修正完善,如下表所示。
在修正后的划代标准中,笔者参照四代机被细分为三个子代的做法,将其中的三代机也同样细分为3、3+、3++三个子代。
这主要是因为这代飞机在发展过程中,从平台性能来看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飞行速度由低超声速逐步提升到马赫数2以上,飞机平台由轻型制空/截击逐步转向中/重型多用途。
此外,这一时期出现的两种具备“双3”性能的高空高速截击/侦察机(美国YF-12/SR-71和苏联米格-25),由于飞行性能和功能用途均比较另类,笔者为其另外单独设置了一个子代。
历代战斗机核心性能特征分析历代战斗机都有各自众多性能特点,如果以对飞机作战能力提升的贡献大小以及具备该性能的技术门槛高低为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排序,可以发现每代战斗机都拥有一项比较特殊、最具标志性的性能特点,它对于本代战斗机代次地位的维持意义特别重大,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核心性能特征(或代差特征、标志性性能特征)。
发动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发动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引言发动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各个行业的关注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长,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就发动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及对未来发动机技术的展望。
一、燃油效率的提升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石油资源的日益稀缺,提升发动机燃油效率成为了发动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通过优化燃烧系统、采用高效燃料喷射技术、减少摩擦损失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发动机的燃油利用率。
同时,还可以采用混合动力技术,结合电动机和内燃机的优势,进一步提升燃油效率。
二、减少排放的要求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
因此,发动机技术的创新也要面对减少排放的要求。
发动机的排放控制系统需要不断改进,采用先进的催化剂、颗粒捕集器等装置来减少排放物的产生。
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减少传统燃油车辆的使用,也是减少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提高动力输出除了环保和燃油效率之外,提高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于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需要通过改进发动机的结构设计、提高气缸的压缩比、增加涡轮增压系统等手段,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输出。
同时,还可以采用增压直喷技术、双燃料系统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四、智能化和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和自动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
在发动机技术方面,也开始出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创新。
例如,智能化车载电脑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同时,自动化生产线可以提高发动机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五、新能源的发展随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可再生能源的追求,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新能源汽车中,电动机成为了动力系统的核心。
因此,电动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当前发动机技术的重要方向。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开发与展望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开发与展望近年来,汽车技术的发展飞快,特别是对于发动机技术的研发更加注重,以改善燃油效率和减少排放为目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新兴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缸内直喷技术传统的汽车发动机采用的燃油喷射方式是在进气道的气流中加入燃油,然后在汽缸内进行混合燃烧。
而缸内直喷技术则是将燃油直接喷射到汽缸内,这种喷射方式比传统的喷射方式更为高效,能够提高燃油利用率并降低排放。
缸内直喷技术还具有调控发动机功率和油耗的作用。
它可以根据车速、转速等不同的行驶状态进行燃油喷射量的控制,从而实现不同动力输出和油耗要求。
二、电动增压技术在传统汽车车型中,增压技术是通过机械方式实现的,从而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电动增压技术则是通过电机代替传统的机械增压器,让增压器旋转时的操作更加灵活和快捷。
电动增压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快速响应和可变增压能力,它可以根据汽车行驶状态的变化即时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提速和油耗控制。
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发动机的一项新兴技术。
它能够将氢和空气作为燃料在电池中反应,然后将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将水作为唯一的废气排放物质。
相对于传统内燃机,燃料电池的优势在于其高效、清洁和可持续能性。
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和成本上的挑战,但燃料电池作为汽车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
四、电力化技术汽车电力化已经成为汽车企业的一项研究重点。
传统的汽车发动机主要依靠燃油来提供能源,而电动发动机则通过电池储存的电能来提供动力。
这种技术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控车速、强化启动加速性能,同时还能够降低噪声和减少碳排放。
尽管目前电动汽车的成本和性能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随着新的技术的推出和成本的下降,电动化将成为未来发动机技术的中心领域。
未来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于提高燃油效率和降低碳排放,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开发,“技术驱动”的汽车行业将实现更加强大的发展,并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航空制造技术·2014 年第 1/2 期NEW VIEWPOINTMBD。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李 斌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赵成伟变循环与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Consider on Variable Cycle Engine and Adaptive Cycle Engine Technology De-velopment动机(Adaptive Cycle Engine, 简称ACE)。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在典型的类似YF120发动机的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布局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外涵道而构成,即在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风扇上采用一个“Flade”(风扇叶尖风扇)级延伸出第3外涵道,见图1。
Flade 是接在风扇外围的一排短的转子叶片,有单独可调静子。
因为采用Flade 和多个外涵道,自适应循环发动机能够实现更大幅度的变循环能力,是变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重要的前沿方向。
变循环发动机技术进化分析变循环发动机(Variable Cycle Engine,简称VCE)的研究由来已久。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各大航空发动机公司均在不断地进行VCE 的概念和方案设计以及相关技术的本文所论及的变循环发动机是指实际使用中能通过(但不限于)控制调整发动机相关部件的几何形状、尺寸或者位置等手段,改变流路结构和相应热力循环参数(流量、压比、涵道比等)、获得预期性能的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
广义上看,能够通过再燃、电功转换等途径实现工作循环过程中能量的可控“迁移”的发动机,也可以归为变循环发动机的范畴。
与常规循环发动机相比,变循环发动机在配装飞行包线宽广、任务剖面复杂多样的飞机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兼顾超声速飞行的高推力性能和亚声速巡航低耗油率的矛盾性要求,适应多用途飞机的各种任务需求。
并且与进气道的流量匹配性能好,减小飞机在低速飞行时因发动机深度节流而产生的溢流阻力,从而降低推进系统的安装损失,提高飞行器性能。
现役发动机中,变循环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早期的黑鸟侦察机用的J58发动机(具有连续放气模式)和美第五代F-35B 用带升力风扇的F135发动机可认为具有一定的变循环技术特征。
变循环发动机家族中构型最为新颖的最新一代是自适应循环发李 斌自然科学研究员,工学硕士,从事航空发动机规划论证和总体设计研究工作。
2014 年第1/2 期·航空制造技术55NEW VIEWPOINT研究和验证工作,比如,英国提出有分排、混排涡扇和涡喷3种循环方式的选择放气式VCE 概念[1],法国SNECMA 公司提出双压缩系统VCE 概念,日本牵头开展了VCE 发动机“HYPR90-T”的技术研究与验证[2-3]。
而对VCE 研究时间最为持久,程度最为深入,取得了较大成果的是以GE 公司为代表的美国航空界。
早在1960年美国空军航空推进实验室就提出了变吸气压气机(CAPCOM)发动机方案(图2)。
该方案通过部件调节实现变循环设计,在最大推力和超声速巡航状态时,其工作模态类似于一个双轴涡喷发动机,此时,低压压气机的气流几乎全部流经高压压气机,外涵道可调阀门关闭。
在亚声速巡航时,通过关小高压压气机导流叶片和静子叶片角度,实现降低核心机流量并扩大涵道比的目标。
GE 公司在变吸气压气机概念发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2代VCE 即GE21(图3)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方案,并在1975~1981年间进行了部件和整机试验验证[4-6]。
GE21发动机与常规混排涡扇发动机不同的是将风扇分为前后两段,后段与压气机连在一起,称为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DFS),并带有可调进口导流叶片。
在风扇和CDFS 之后设有外涵道,用以在宽广的工作范围内更好地控制空气流量。
其他变循环发动机部件有模式选择阀门、前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前VABI)、后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后VABI)和可变面积低压涡轮导向器。
模式选择阀门用来确定发动机以涡喷或涡扇模态工作;可变面积低压涡轮控制高、低压涡轮转速,从而使发动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在宽广的工作范围内提高循环匹配能力。
GE 公司第3代VCE 为YF120(图4)发动机。
YF120是世界上第一种经飞行验证的变循环发动机,用作美国空军先进战术战斗机(ATF)的候选发动机。
YF120发动机基本结构是一台带对转涡轮的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能够满足ATF 大功率状态高的单位推力和部分功率状态低耗油率的矛盾要求。
与 GE21一样,它能够以单外涵和双外涵模式工作,其变循环特征基本上与GE21相同,但YF120将可调模式选择阀门改为了被动作动的旁路阀门。
在YF120发动机技术基础上,GE 公司与Allison 公司合作研究了第4代VCE—可控压比发动机(COPE)[7]。
可控压比发动机项目研究验证了可调面积高压涡轮导向器、高负荷跨声速高压涡轮和无导叶对转低压涡轮等独特部件的气动和传热特性。
在VCE 技术多年研究的基础上,2007年,GE 公司和RR 公司被选择参与美国自适应通用发动机技术(ADVENT)研究计划。
而后GE 公司又和PW 公司一起被选择参与ADVENT 后继计划-自适应发动机技术发展(AETD)计划,共同开发和验证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即ACE)。
ACE 与YF120等双外涵VCE 相比,最具特点的部件就是Flade 风扇和第3外涵道,Flade 技术的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GE 公司研制的涵道比达到8的TF39涡扇发动机上的带Flade 结构的风扇。
而正是Flade 风扇和更多的外涵道使ACE获得了更大程度的变循环能力,对飞行任务的适应性也就更强。
纵观VCE 技术几十年来的进化过程,新一代总是充分继承前一代的特征而又不断创新和提升:(1)调节变量越来越多,可调部位分布越来越广。
与常规循环发动机相比,主要可调特征由低压局部(如分离风扇)、到高压系统(如CDFS),最后发展到全机范围(低压系统—Flade、高压系统—CDFS),对VCE 高低压系统都具有较强的主动调节能力,使其在使用中具有更大的性能寻优潜力。
(2)工作模式越来越多。
从J58通过连续放气使涡喷发动机增加了类似涡扇发动机的“双流路”模式,到双外涵VCE 具有“单外涵”、“双外涵”两种工作模式,而ACE 具有与第三外涵调节相组合的4种工作模式,对各种飞行任务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
(3)VCE 的热力循环的“柔性”越来越好,涵道比、压比等热力循环参数的调节范围越来越大,发动机性能的可控性越来越强。
使VCE 在宽广的飞行包线范围内,提供接近最优循环的性能,并具备更强的流量控制能力,从非安装性能和安装性能两方面,使飞机从推进系统获得的综合效图 1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结构示意图第三外涵道Flade 第二外涵道后可变面积引射器模式选择活门CDFS 第一外涵道NEW VIEWPOINT益最大化。
(4)对核心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VCE要求在小涵道比模式时具有高单位推力,在较大涵道比模式时又能以较小流量的核心机带动大流量的风扇,二者都需要核心机的能力(涡轮前温度等)越来越高,也可以说,核心机能力的提高是VCE技术进化的推动力。
当然,VCE工作模式越多,控制越复杂,对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更高,结构也相应更为复杂。
除重量上的代价外,应对高可靠性的挑战也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此,国外除YF120试飞验证外,至今仍没有典型意义上的VCE投入现役使用。
然而,由于VCE蕴含的巨大性能潜力,各大公司(以GE公司最为突出)仍持续开展研究,并不断推陈出新,升级换代。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研究现状面对ACE巨大的技术潜在优势,2007年,美国在多用途、经济可承受的先进涡轮发动机(VAATE)计划[8]中发起了针对下一代军用发动机的计划之一,即ADVENT计划项目。
挑选GE和RR公司作为承包商,进行为期2年的部件级技术试验考察,主要是ADVENT的风扇、压气机和涡轮的变流量技术[9]。
2009年,ADVENT计划开始第二阶段的关键技术研究,继续进行部件关键技术验证,并开发一台风扇流量和压比可变的ACE技术验证机。
这一阶段将在2013年完成全尺寸的技术验证机地面试验后结束。
2012年,美国空军决定实施为期4年的AETD计划,以促进ACE 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为美国空军下一代作战飞机开发所需的发动机技术,并确定GE公司和PW公司参与AETD计划研究。
AETD计划将首先完成风扇等部件试验和核心机试验,发动机整机试验预计在2017年进行。
ACE采用“Flade”以及多个外涵的突出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更大幅度的变循环,使其在固定进气道的情况下,在亚声速和超声速巡航节流工作时,实现进气道供气量的自动适应。
即,通过多个可调几何机构协同匹配发动机在各个涵道的流量,避免多余气流无法通过发动机而从进气道溢流,产生过大溢流阻力,从而改善发动机的安装性能。
在技术水平相当的前提下,与常规循环结构涡扇发动机相比,ACE完成相同的飞行任务可以节省12-17%的燃油[10]。
固定和简化了进排气装置,更适宜与飞机机体一体化,从而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同时还会带来机体阻力的减少。
多种工作模式对飞机的多样性任务适应性更好,兼顾超声速巡航、亚声速巡航和短距起飞等多种需求。
初步分析论证的结果,也印证了ACE的优势。
相对于双外涵VCE,涵道比变化幅度增加了1倍——双外涵VCE涵道比可调范围一般为0.3~0.5(估算值),而ACE涵道比调节范围可超过1.0。
单从非安装性能上看,亚声速巡航和超声速巡航油耗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ACE的复杂性超过双涵VCE,但两者存在良好的技术相容性,即ACE的核心部分即为一个双外涵VCE,除Flade及第三外涵道的调节外,其余部位(包括CDFS、可调涡轮、前后可变涵道引射器等部件)的技术关键与双外涵VCE基本类似,所应用的技术有通用性。
下一代战机动力其他先进特征目前,国外对于下一代作战机及其动力技术特征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下一代作战飞机的技术特征和发展方向大体上具有:隐身能力进一步增强,向多频谱宽频段全向隐身方向发展;无人作战飞机的过载大幅度提高;航程增加,增强远程作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应用智能结构、主动控制技术,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可能会使用激光、微波等定向能武器,向多电、全电飞机方向发展;具有经济可承受性等。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飞行性能、作战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
下一代作战飞机多数技术特征的实现离不开动力的支持。
本文论述的变循环技术,特别是自适应循环技术有利于满足飞机对动力在高单位推力、低油耗、大的功率提取等方面的需求,而下一代战机动力还有其他的先进特征需求:高推重比、高隐身、高的环境适应性、高经济可承受性等。
对发展自适应循环等变循环发动机技术的思考国外把变循环发动机特别是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作为下一代发动机的重要特征,值得注意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