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水肿中医诊治
水肿的中医名词解释是什么

水肿的中医名词解释是什么水肿,又称为浮肿,是一种身体组织或器官中的液体积聚所导致的肿胀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属于湿证范畴,是指湿邪停聚于体内所导致的病理状态。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解释水肿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一、水肿的病因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人体体内湿邪停聚所致。
湿邪多会在体内聚集,最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1. 饮食不节:长期大量食用寒凉、湿重之品,如生冷食物、寒凉饮料等,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停而形成水肿。
2. 湿邪侵袭:外感湿邪或湿邪内生,侵入体内后停聚,引发水肿。
常常与气候潮湿、环境潮湿、体寒、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3.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不能运化水液,导致湿邪内停,形成水肿。
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度劳累,都可能导致脾胃虚弱。
4. 水液代谢障碍:水液代谢异常也是水肿的常见病因之一,如心肾功能不全、淋巴循环障碍等。
二、水肿的常见症状水肿的主要症状是身体组织的肿胀、压痛以及僵硬感,常见于面部、手足、下肢、腹部等部位。
除此之外,水肿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1. 尿量减少:由于湿邪内停,容易导致尿量减少,尿色浓暗,甚至出现尿黄、尿赤等症状。
2. 脾胃不适:湿邪停聚脾胃,容易引发脾胃虚弱的相关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
3. 疲乏无力:湿邪困阻,容易影响人体气血运行,造成气血不足,进而导致疲乏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
4. 舌苔厚腻:中医通过观察舌象来判断疾病,水肿患者舌苔常常厚腻,并可能出现舌体胖大、舌体略暗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多样,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其中,主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以下几点:1. 祛湿利水:中医治疗水肿的关键在于化湿利水。
常用的中药有茯苓、车前子、赤小豆等,这些药物具有利尿作用,可以促进水液排泄,达到祛湿的效果。
2. 补益脾胃:脾胃虚弱是水肿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常用的补益方法有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等,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运化水湿的能力。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摘要:
1.水肿的定义和症状
2.水肿的中医分型
3.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
4.总结
正文:
水肿是指体内积液过多,导致组织间隙和体腔内液体增多的一种症状。
水肿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常见的有眼睑、四肢和全身。
水肿的中医分型主要根据病因和症状来划分,常见的有风水泛滥、风热、风寒等类型。
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
治疗水肿的中医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膳是可以缓解水肿症状的,比如说可以喝一些青鸭赤小豆汤。
这种汤能够帮助增强身体代谢,而且还可以起到利尿的功效,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也可以喝冬瓜汤来治疗水肿,冬瓜汤可以用来缓解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症状。
把玉米须放在热水中煮沸,每天坚持喝也可治疗水肿。
另外,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也可以用来治疗水肿。
对于体虚引起的水肿,可以服用一些健脾补肾的药物来缓解水肿。
对于肾炎引起的水肿,可以将车前草、白茅根以及积雪草放在一起水煎成药剂来治疗。
总之,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肿症状。
治疗水肿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中医药膳、针灸、拔罐等。
水肿名词解释中医

水肿的中医解释水肿是指体内组织或腔隙内过量积聚液体,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肿胀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被称为“水泛”,它与人体的津液代谢紊乱、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基础根据中医理论,水肿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水液代谢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水液由脾、肺、肾等脏腑共同调节。
当这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水液代谢失调,从而引发水肿。
2.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津液停滞,从而形成水肿。
3.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当某个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水肿的发生。
分类与病因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水肿可分为表里两类:1.表层水肿:表层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浮肿,多与外感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
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时,常伴随着面部浮肿。
2.深层水肿:深层水肿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浮肿,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慢性肾病患者常出现双下肢浮肿、眼睑浮肿等症状。
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医诊断水肿时,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病史询问: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水肿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和相关症状,以帮助确定水肿的原因。
2.脉诊:中医重视脉象的变化,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体内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进而指导治疗。
3.舌诊:中医认为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病理状态。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可以了解水肿的程度和病因。
中医治疗水肿时,通常会采取综合调理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熏蒸等。
1.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有利尿消肿、活血化瘀等作用。
茯苓、泽泻等可利尿消肿;丹参、川芎等可活血化瘀。
2.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对于水肿患者,针灸可以促进气血畅通,从而减轻水肿的程度。
3.中药熏蒸:中医认为通过将特定的中草药进行熏蒸,可以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
水肿的中医概念

水肿的中医概念水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又称为水湿,是指体内水液代谢紊乱,导致水液滞留在组织间隙或腔隙中,引起水肿现象。
根据中医学理论,水肿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阳水、阴水、气水、湿水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水肿,中医学有着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首先,阳水是指水湿中所带有的热性物质较多,常见于急性炎症、感染等情况。
阳水多为急性发作,水肿部位多为面部、上肢以及下肢等较为局部的部位,皮肤颜色一般红润,伴有温热感。
针对阳水,中医师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治疗方法,如华薏苡仁汤或白虎汤等。
其次,阴水是指水湿中带有的寒性物质较多,常见于寒湿侵袭、肾阴亏损等情况。
阴水多发生于面部、下肢等全身性水肿,水肿部位皮肤颜色一般苍白或青紫,伴有寒冷感。
针对阴水,中医师通常采用温补肾阳、祛寒化湿的治疗方法,如加减逍遥散或四物汤等。
此外,气水是指由于气机失调所引起的水肿,常见于心脏、肺脏疾病等情况,以及情志不畅导致的气郁化火。
气水多见于全身性水肿,水肿部位常见于腹胸腔、腰腹部等较大范围的部位,皮肤颜色一般无明显变化。
针对气水,中医师通常采用疏肝理气、利水消肿的治疗方法,如加减越婢汤或温胆汤等。
最后,湿水是指由内湿或外湿侵袭所引起的水肿,多见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情况。
湿水多见于下肢、腹部等局部水肿,皮肤颜色一般呈现黄色或浑浊色。
针对湿水,中医师通常采用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的治疗方法,如加减升宪散或二妙散等。
总的来说,中医学认为水肿是由于水液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不同类型的水肿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需要采用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在治疗水肿的过程中,中医师通常会综合分析病情,辨证论治,结合体检和望闻问切等方法来确诊水肿的类型,并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重视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促进水液排泄和恢复正常的代谢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水肿的目的。
水肿的中医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在本次实习中,我选择了中医内科作为实习科室,主要学习了中医对于水肿的认识和治疗。
水肿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过程1. 学习中医对水肿的认识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而引起的。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气失宣,水液不得下行,则水湿内停;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水湿不运,则水湿内停;肾主水,若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则水湿内停。
因此,治疗水肿的关键在于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恢复水液代谢平衡。
2. 学习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水肿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等部位的浮肿。
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中医将水肿分为风水、湿阻、脾虚、肾虚、阴水、阳水等类型。
3. 学习水肿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主要包括:(1)宣肺利水:适用于风水型水肿,常用药物有麻黄、石膏、生姜、白术等。
(2)健脾化湿:适用于湿阻型水肿,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等。
(3)温中健脾:适用于脾虚型水肿,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等。
(4)温肾利水:适用于肾虚型水肿,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茯苓、泽泻等。
(5)利水消肿:适用于阴水、阳水等水肿,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白术、车前子等。
4. 学习水肿的中医治疗案例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导师学习了多个水肿病例,包括风水、湿阻、脾虚、肾虚等类型。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治疗水肿的疗效。
三、实习总结1. 中医对水肿的认识通过本次实习,我了解到中医对水肿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而引起的。
2. 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主要包括宣肺利水、健脾化湿、温中健脾、温肾利水、利水消肿等。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3. 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治疗水肿的独特之处。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肿中医辨证论治⽔肿是⾮常常见的现象,但是⽔肿在中医的分类,也是⽐较详细的。
风邪、湿毒、⽔湿、以及湿热导致的⽔肿为阳⽔,脾阳虚衰和肾阳衰微,是属于阴⽔的⼀种,不同的病症,⽤药不同,⽐如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汤、寄⽣肾⽓丸合真武汤等。
中医将⽔肿分为阳⽔及阴⽔,各⾃都有不同的特点,阳⽔和阴⽔之间在⼀定的条件下,也是会互相转换的。
所以要⽤动态的观点进⾏辨识,因此要辩证治疗⽔肿,下⾯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下,⽔肿的阳⽔辩证论治以及阴⽔辩证论治吧。
1、阳⽔的辩证论治 阳⽔有四种症候,不同的情况,辩证有所不同。
风⽔泛滥证候主要是由于风邪袭表,多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便不利等症。
治以疏风清热,宣肺⾏⽔,⽅选越婢加术汤。
湿毒侵淫证候主要是由于湿毒侵淫,症状为眼睑浮肿,延及全⾝,⼩便不利。
患者会出现⾆红,苔薄黄的情况,脉浮数或滑数。
治疗的时候需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选⿇黄连翘⾚⼩⾖汤、合五味消毒饮都是⽐较对症的药⽅。
⽔湿浸渍症候主要是由于⽔湿之邪,浸渍肌肤导致的,患者会出现全⾝⽔肿,按之没指,⼩便短少的情况。
观察⾆头部位可以看到苔⽩腻,脉沉缓。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以运脾化湿,通阳利⽔,⽅选五⽪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症候为⽔湿之邪,郁⽽化热或者化于肌肤,症状:遍体浮肿,⽪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渴,⼩便短⾚,或⼤便⼲结。
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以分利湿热,⽅选疏凿饮⼦。
2、阴⽔辩证论治 脾阳虚衰证候分析:中阳不振,健运失司,⽓不化⽔,从⽽出现⽔肿的情况,⽔肿主要表现在腰以下部位,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观察患者的⾆苔,表现为⾆质淡,苔⽩腻或⽩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疗的⽅法⼀般选择健脾温阳利⽔的⽅法,⽅选实脾饮是⽐较对症的。
肾阳衰微症候腰膝以下,肾⽓虚衰,阳不化⽓,⽔湿下聚。
也主要表现为腰部以下的浮肿,腰部冷痛酸重,具体的治疗要温肾助阳,化⽓⾏⽔,⽅选寄⽣肾⽓丸合汤。
中医关于“水肿”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水肿”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病因包括风邪外犯、疮毒内陷、水湿浸渍、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外溢肌肤,则发为水肿。
一、病因1.风邪外犯风为六淫之首,风寒、风热或风湿之邪外犯,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此即《景岳全书·肿胀》所言:“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陷身发疮痍,烂喉丹痧,或乳蛾红肿,火热内攻,肺、脾、肾功能受累,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曰:“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渍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于健运,水无所制,发为水肿。
《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曰:“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
”4.饮食劳倦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劳倦内伤,饥饱失宜,脾气失养,或脾肾俱伤,以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
《景岳全书·水肿》曰:“大人小儿,素无虚泄泻等证,而忽尔通身浮肿,或小水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5.体虚久病素体脾虚、肾虚,久病脾肾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或久病血瘀,血不利则为水,可发为水肿。
二、病机1.水肿的基本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以致水液积聚,泛溢肌肤。
2.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关键在肾。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脾主运化,有布散水津的功能。
水湿浸渍,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作用。
体虚久病,肾脏受损,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溢肌肤,则为水肿。
3.《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腱鞘积液等。
(五)阴水--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
眼睑浮肿、唇色晦暗、舌淡白,苔 白腻,边有瘀,脉沉,胃口差,大 便粘,手脚冰凉,夜尿频多。
(六)阴水--肾阳衰微
主证: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形寒肢冷,腰膝冷
痛,神疲,尿少,面色灰滞或咣白,舌质淡胖,苔 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 治则:温肾助阳、利水消肿 方药:真武汤加减 本证后期,因脾肾阳衰,浊阴不降而见神 疲倦怠, 恶心呕吐,甚至口有尿味,面色晦暗等症,治宜温 阳泄浊解毒,方可选用温脾汤合小半夏汤加减。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妊娠期黄疸等 。
茯苓10 白芍10 附子(炮、去皮、破八)10 白术20 甘草5 生姜10 现代医学多用于:肝、肾、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 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水肿中医诊治
发表时间:2016-11-01T15:14:20.760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9月作者:曾德斌[导读] 本病当与鼓胀鉴别鼓胀往往先见腹部胀大,继则下肢或全身浮肿,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妇幼保健院中医内科;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中医内科【摘要】水肿初起,大都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
亦有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
如病势严重,可兼见腹满胸闷,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本病当与鼓胀鉴别鼓胀往往先见腹部胀大,继则下肢或全身浮肿,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而水肿则以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一般皮色不变,腹皮亦无青筋暴露。
【关键词】水肿;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104-01
一、探求病因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房劳过度,内伤肾元生育不节,肾精亏耗,不能化气行水,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发病者.亦有兼杂为病者,临床宜加分辨。
二、拟定治疗原则
1.重视湿邪的治疗湿邪贯穿于水肿的整个病程中,在外可与风邪、热毒夹杂,而成风湿、湿毒之症;在内可以水湿、湿热、湿瘀的形式存在;或与肺、脾、肾虚并存,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根据证情应选用不同治法,如疏风利湿、清热解毒利湿、渗湿利水、渗湿化瘀、健脾渗湿、补肾利湿等。
2.重视肺脾肾三脏功能的调理无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肺、脾、肾亏虚,均可致气化功能失常,因此,肺、脾、肾调治在水肿治疗中十分重要。
治肺有宣肺、清肺、降肺之不同。
外感而兼肺卫证者宜宣肺;肺经热盛者宜清肺;水气上逆,肺气不利者宜降肺气。
治脾需分清湿邪困脾、脾虚湿盛之不同而分别采用化湿醒脾,健脾化湿治法。
治肾多重于补气、养阴、温阳,需根据气阴亏虚之侧重采取不同治法。
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遇有气滞而气化功能失司者当疏肝理气,于化湿同时加理气之品。
如肾阴亏虚累及于肝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者当滋阴潜阳,肝肾共补。
3.久病重视祛痰化瘀痰、瘀为水肿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水肿迁延不愈的病因。
唐容川《血证论》就有“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论断。
现代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研究也表明,临床辨证痰、瘀内积的病人,肾脏病理多有增生性病变,如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的表现。
化痰有清化热痰、温化寒痰之不同。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
(1)治法:散寒祛湿,宣肺利水。
本证是肺之布达、通调为风寒之邪受阻,致水之上源壅闭,故用疏风宣肺以促肺之宣降、水道通调之恢复,俾通调正常则水自下趋,尿自外排,水肿自消矣,正如《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后世“提壶揭盖”之谓。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加术汤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
前两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来,适用于风寒夹湿证,其中麻黄加术汤发汗之力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渗湿之功甚。
五苓散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力,与前两方合用可达散寒解表,祛湿利水之功。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白术、杏仁、薏苡仁、茯苓、泽泻等。
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
(1)治法:疏风清热,利水消肿。
本证同为上焦不得布达通调,唯壅阻之邪为风热,故拟疏散风热,待风热之邪得散,而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得复而水肿自消。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越婢加术汤或银翘散加减。
前方疏风清热,兼能除湿,适用于急性肾炎初起,起病急骤者;后方解表清热之力强,适用于水肿而表热之证重者。
常用药物:麻黄、石膏、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等。
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
(1)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本证为热毒内归,影响脾之运化,湿浊内生,湿热蕴结。
病性属实,当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祛邪泻实,配合宣肃肺气、理脾除湿之法。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解表泻肺,清热利湿;后方清热解毒,消肿散痈,两方合用,共达利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
主要药物有麻黄、连翘、杏仁、桑白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
4.脾肾阳虚,水湿内阻证
(1)治法:健脾温肾,利水渗湿。
本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阻。
以温补脾肾之阳“补其不足”而扶其正,温肾、健脾二者相辅相成,火生土,温肾可温脾,而健脾可以后天充养先天;以利水渗湿“泻其有余”而祛其邪,邪去正安,有助脾肾功能恢复。
(2)选方用药思路:实脾饮或附子理中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实脾饮偏于温暖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汤偏于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而利水之力弱;济生肾气丸偏于温补肾阳,兼有利水消肿之功。
常用药物:炮附子、干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山药、山茱萸、牛膝、生姜、甘草、大枣等。
5.肝肾阴虚,水湿内停证
(1)治法:滋补肝肾,利水渗湿。
本证肝肾阴虚,水湿内停,滋阴常易助湿,利湿常致伤阴,治疗两难。
唯以滋、利并投,方不至掣肘,故一以滋补肝肾扶其正;一以利水渗湿祛其邪。
(2)选方用药思路:方选杞菊地黄丸或猪苓汤合二至丸加减。
前方滋补有余而淡渗不足,故需增入甘淡渗利之品;后二方相配一以淡渗,一以滋养,较为合拍。
常用山萸肉、山药、熟地、女贞子、墨旱莲、猪苓、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等。
参考文献:
[1]梁杰试论中医治疗水肿.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4).
作者简介:
潘月丽.小儿水肿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卢林耿,柯建利,王中民.中医辨证论治的对应分析方法[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