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课文主要内容解析(1-30课)
七年级上中学教材全解课文中心思想

七年级上中学教材全解课文中心思想1、《忆读书》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来的外乡人这四件事,叙述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过,这四件事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
这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3、《山中避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中避雨的经历和触感,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相处更为和谐。
4、《风筝》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压制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热烈憧憬。
5、《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以及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6、《小巷深处》本文通过写一位双目失明的养母,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养大的一系列琐事,高度赞扬了深沉无私的母爱。
同时也告诫儿女们,要理解母爱,珍惜母爱。
7、《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以作者童年时代学习的心理感受为线索,真实地记叙了莎利文老师耐心教育“我”并使“我”成长进步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莎利文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表现了她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敬业精神。
8、《“两弹”元勋邓稼先》文章主要介绍邓稼先为研制原子弹而隐姓埋名的一段经历。
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甘愿做无名英雄的崇高精神。
9、《春》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七年级上册语文每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每课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切实关系到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门学科。
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每课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
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七年级上册语文每课知识点。
第一课:《课文背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论语》,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语文学科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课:《飞鸟集》本课主要介绍了诗歌的起源和本质,以及如何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
学生可以通过本课了解到诗歌的艺术特点,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三课:《三个和尚》本课主要介绍了寓言故事,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起源和传统,以及它所要传达的道德理念。
通过阅读和分析寓言故事,可以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课:《盼望》本课主要介绍了现代诗歌,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分析和欣赏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
第五课:《闪闪的红星》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历程。
通过阅读和分析革命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第六课:《荷花》本课主要介绍了写景文学和田园诗歌,让学生了解写景文学和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通过欣赏和分析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七课:《母亲》本课主要介绍了家庭文学和亲情题材,让学生了解家庭文学和亲情题材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第八课:《望庐山瀑布》本课主要介绍了写景和旅游文学,让学生了解写景和旅游文学的特点。
通过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九课:《春》本课主要介绍了季节文学和美景描写,让学生了解季节文学和美景描写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注释全解

七年级语文注释全解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
然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的词语和短语,难以理解其含义。
因此,对语文课文进行注释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七年级语文课文的全面注释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正文)第一课:《论语注释全解》本课主要讲述了《论语》这一经典文化著作的注释全解。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注释全解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
第二课:《鲁迅文选注释全解》本课主要讲解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鲁迅文选》的全面注释解析。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犀利。
通过对其作品进行注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发人深省的见解。
第三课:《古文观止注释全解》本课将注释全解古代文学作品《古文观止》,其中包括了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如《论语》、《左传》等。
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注释,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人物的思想。
第四课:《诗经注释全解》本课将对《诗经》进行全面注释解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丰富的题材和情感。
通过对其注释全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经中的诗意和情感。
第五课:《语文课文注释全解:词语篇》本课将注释全解语文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详细解释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六课:《语文课文注释全解:成语篇》本课将注释全解语文课文中的常见成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
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通过对其进行注释解析,有助于学生明确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七课:《语文课文注释全解:名言警句篇》本课将注释全解语文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观点。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解读分析(全册)

1春导入一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
走进美丽的春光,我们的心灵会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多少作家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绘春天的优美散文——朱自清的《春》。
导入二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1.开篇点题,奠定基调“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突出了“盼”。
全段运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的到来,充满了喜悦之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盼春图”。
同时点明了题目,领起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1段)2.总体勾勒,春回大地这一段从总体上描写春天,描绘了一幅万物复苏的“春醒图”。
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总体上勾勒,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然后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形容,写出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形容,表现了冰雪融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形容,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
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描绘春景创设广阔的背景。
(第2段)3.描写春草,抓住特点此段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等方面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草图”。
第一句从“点”上描绘春草。
运用拟人手法把春草人格化了。
“钻”字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各课重点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各课重点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是初中语文课程的开端,它包括了文言文和现代文两部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接触到很多基础课程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考试有影响,也是学生日常汉语使用中的基础。
下面就七年级上册语文各课的重点知识点作简要介绍。
1.《人生的枝繁叶茂》--陶渊明这一课主要是介绍陶渊明和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
知识点包括:- 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 《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桃花源记》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逃》--张恨水这一课主要是讲述一位小学生在战争中逃离的经历。
知识点包括:- 内战时期的历史背景;- 作者张恨水的生平;- 当时中国民众的生活状况;-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小狗钱钱》--鲁迅这一课主要是探讨中国的颓废现象和鲁迅的思想。
知识点包括:- 鲁迅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中国现代史上的主要事件;- 对白话文运动的理解;-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4.《赤壁赋》--曹操这一课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赤壁赋》。
知识点包括:- 作者曹操的生平和作品;- 《赤壁赋》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赤壁赋》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5.《小窗幽记》--凌濛初这一课主要是讲述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恐怖故事。
知识点包括:- 《小窗幽记》的作者凌濛初的生平;-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故事中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6.《山行》--唐代杜牧这一课主要是介绍唐代诗人杜牧和他的代表作《山行》。
知识点包括:- 杜牧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山行》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山行》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7.《茶花女》--大仲马这一课主要是讲述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
知识点包括:- 作者大仲马的生平和作品;-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小说中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8.《骆驼祥子》--老舍这一课主要是探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老舍的思想。
知识点包括:- 老舍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骆驼祥子》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1.忆读书这是一篇书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
全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联系自己平时读书的实际,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
我们还应——1.在不断的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文中涉及名著较多,可排出时间表,有计划地进行阅读。
3.同学之间可于课下互相交流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点滴体会。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是她最早的小说。
1921年,冰心接连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并参加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观点。
后赴美留学,专攻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南归》、《往事》、《去国》,散文集《同情》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分》,呈现出新的思想面貌,对超阶级的“爱”是一个不自觉的否定,显示冰心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
抗战爆发后,辗转到昆明、重庆,以“男士”为笔名,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都收录在《关于女人》的集子里。
抗战胜利后去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出版了小说集《可纪念的朋友们》。
194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秋回国。
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使她文思如泉涌,写出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等作品。
1958年又写《再寄小读者》。
这些新篇章,保留了过去清新明媚、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作品中虽然蕴含着缕缕温柔情思,却跳动着乐观主义的音调;赞美的也不再是超阶级的“母爱”,而是祖国的建设和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了。
打倒“四人帮”后,冰心精神焕发,陆续发表了不少新的作品,如《三寄小读者》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及注释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4、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课文解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解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注释】岱宗:即泰山。
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青:指苍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段析】首联用问答的形式,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这两句总括泰山宏伟壮阔的景色。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颔联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译文】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注释】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割,分。
【段析】颔联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前两联为第一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③颈联中诗人凝神细望泰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译文】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
【注释】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入:收入视野,看到。
【段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尾联已经超越了诗本身的境界,被后人誉为“绝唱”试分析其原因。
)【译文】终要登上泰山的顸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注释】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乘。
一览众山小:《孟子•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段析】最后两句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后两联为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课文主要内容解析(1-30课)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王家新诗中海指“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1)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2)由此可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重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真理。
3、短文两篇《蝉》小思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席慕蓉由一枚“小小”却“坚硬的精致”的贝壳展开联想,深入浅出地表明这样的主旨:在有限的生命里,把事情做的更加仔细,精致,一丝不苟!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
一文的主旨就是由花的经历感悟到尽管我们会遭遇到一些不幸与挫折,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面对不幸与挫折。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一种独有的乐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
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行道树》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短文要表达的哲理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第一次真好》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本文的主旨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周国平《白兔和月亮》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是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作者是波兰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
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
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
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10、《论语》十则是关于求知、关于为学、关于修身做人的格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
11、《春》朱自清《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
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唱春的创造力及其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
12、《济南的冬天》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
《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
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主旨是什么?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13、《夏感》梁衡散文作者用包含激情的笔触,抓住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特点,从夏季的旋律和夏天的色彩两个方面,把一个“总是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夏天描写得生机勃发、热情奔放、有声有色、磅礴大气。
表达了对夏天“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季节”的由衷赞美之情。
14、《秋天》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对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15、《古代诗歌四首》分别出自汉乐府、唐诗(五律、七律)、元曲。
《观沧海》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唐代诗人王湾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所作这首诗通过抓住环境和季节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天净沙,秋思》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所作。
天净沙是曲牌名。
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16、《化石吟》张锋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文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
诗人用第二人称来写,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同时,也使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更富有感染力。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17、《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俩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18、《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选自他的作品《昆虫的故事》(《昆虫记》),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
字里行间洋溢着科学家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19、《月亮的足迹》朱长超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文章从“准备、登月、升空、返航”四个方面按时间顺序作了记叙。
这是一篇饶有兴味的科普小品。
全文按时间顺序将登月过程叙述得具体清楚,通晓明白。
20、《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本文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述了山市的美景。
21、《风筝》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往事的一篇文章。
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他在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
鲁迅的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坟》《三闲集》《而已集》等。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围绕“风筝”叙写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精神上的压制,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精神和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
22、《羚羊木雕》张之路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我”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内心世界。
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
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赞美了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地行为。
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23、《散步》莫怀戚以时间顺序叙写散步的过程,叙写了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
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昭示中年人应肩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给人以深刻启示。
文中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24、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是一首散文诗。
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展开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的形象。
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寄寓了母子情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一篇《荷叶母亲》,道尽多少人间母爱。
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红莲的生动场景所触动,而联想到母亲对儿女不计得失、无私付出的呵护与关爱,给予“荷叶母亲”如诗般的赞美与讴歌!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选自南朝宋时刘义庆组织人员编写的《世说新语》,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全书共8卷,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36门。
本文编入“言语”门。
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有力的赞赏。
谢朗的诗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诗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注重了神似,有深刻的意象。
《陈太丘与友期》。
记陈记七岁时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慧,但主要是写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
“无信”和“无礼”为全篇核心。
26、《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
全文围绕“新装”这个中心,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作者最后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说出了真相,既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又暗示了率直和诚实还没有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