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线段的长短比较(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借助圆规,可得图中最长的线段是( )A .BAB .CAC .DAD .EA2.“把弯曲的公路改直”能缩短路程,解释这个现象的数学依据是( ) A .经过两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 B .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C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 .垂线段最短3.若点C 在线段AB 上,线段5cm AB =,3cm BC =则线段AC 的长是( ) A .4cmB .8cmC .2cmD .1cm4.如图所示,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在线段CB 上,且6AD BD -=,若18AB =,则CD 的长( )A .3B .4C .5D .65.如图,一只蚂蚁从“A ”处爬到“B ”处(只能向上、向右爬行),爬行路线共有( )A .3条B .4条C .5条D .6条6.台湾的省会为台北市,在地图上如果把城市看作一点,下列城市与台北市之间的距离最大的是( ) A .吉林市B .西安市C .海口市D .福州市7.如图,线段18cm AB =,点C 在线段AB 上,P ,Q 是线段AC 的三等分点,M ,N 是线段BC 的三等分点,则线段PN 的长为( )A .6B .9C .12D .158.B 是线段AD 上一动点,沿A 至D 的方向以2cm/s 的速度运动.C 是线段BD 的中点10cm AD =.在运动过程中,若线段AB 的中点为E .则EC 的长是( ) A .2cmB .5cmC .2cm 或5cmD .不能确定二、填空题9.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6,2AB BC ==,则AC = .10.线段10cm AB =,点C 在线段AB 上,点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则MN = . 11.P 为线段AB 上一点,且25AP AB =,M 是AB 的中点,若3cm PM =,则AB = . 12.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20AC =,30BC =点M 是AC 的中点且点N 是BC 的三等分点,则线段MN 的长度为 .13.已知点M 是线段AB 上一点,若14AM AB =,点N 是直线AB 上的一动点,且AN BN MN -=,则MNAB= .三、解答题14.如图,已知线a 、b ,求作一条线段c ,使2c a b =-. 要求:不写画法,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15.如图,A 、B 、C 、D 四点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图形填空:(1)图中共有线段_______条;(2)若C 是BD 的中点16cm AD =,2AB BC =求线段AC 的长.16.如图所示,A 、B 、C 是一条公路上的三个村庄,A ,B 间的路程为100km ,A ,C 间的路程为40km ,现欲在C ,B 之间建一个车站P ,设P ,C 之间的路程为km x .(1)若P 为线段BC 的中点,求AP 的长;(2)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车站P 到三个村庄的路程之和;(3)若车站P 到三个村庄的路程之和为102km ,则车站应建在何处?(4)若要使车站P 到三个村庄的路程总和最小,问车站应建在何处?最短路程是多少?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CCAA ACB1.C【分析】用圆规量出四条线段,再进行比较即可.此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会用圆规度量各线段是本题的关键. 【详解】通过用圆规比较图中的四条线段,其中最长的DA故选:C . 2.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性质,熟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题的关键.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把弯曲的公路改直”能缩短路程,解释这个现象的数学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故选:C . 3.C【分析】本题考查线段的加减,根据AC BC AB +=求解即可. 【详解】∵点C 在线段AB 上 ∵AC BC AB += ∵5cm AB = 3cm BC = ∵532cm AC AB BC =-=-= 故选:C . 4.A【分析】本题考查了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根据图示正确找到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是解题关键.根据192AC BC AB === 9,9AD AC CD CD BD BC CD CD =+=+=-=-即可求解. 【详解】解:∵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18AB = ∵192AC BC AB === ∵9,9AD AC CD CD BD BC CD CD =+=+=-=- ∵6AD BD -=∵()9926CD CD CD +--== ∵3CD =故选:A 5.A【分析】只能向上或向右走,就是最短的路线,可以用列举的方法进行求解. 【详解】解:如图,根据规则可得:,,,A C D B A E D B A E F B →→→→→→→→→ 一共有3种不同的走法.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问题,利用求最短路线的方法:清晰的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6.A【分析】本题考查了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根据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并结合生活常识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在地图上如果把城市看作一点,与台北市之间的距离最大的是吉林市 故选:A . 7.C【分析】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n 等分点的定义,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由三等分点的定义得23PC AC =23CN BC =然后由两点间的距离求解即可.【详解】解:∵P ,Q 是线段AC 的三等分点,M ,N 是线段BC 的三等分点 ∵23PC AC =23CN BC =∵22221812cm 3333PN PC CN AC BC AB =+=+==⨯=. 故选C . 8.B【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做出线段AD ,按要求标出各点大致位置,列出EB ,BC 的表达式,即可求出线段EC .【详解】设运动时间为t则AB=2t ,BD=10-2t∵C 是线段BD 的中点,E 为线段AB 的中点 ∵EB=2AB =t ,BC=2BD=5-t ∵EC=EB+BC=t+5-t=5cm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对线段中点的的理解和运用,涉及到关于动点的线段的表示方法,难度一般,理解题意是关键. 9.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和差计算,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式求解即可. 【详解】解;∵点C 在线段AB 上 6,2AB BC == ∵624AC AB BC =-=-= 故答案为:4. 10.5cm /5厘米【分析】本题考查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运算,根据线段中点得到12MC AC =,12NC BC = 结合MN MC NC=+求解即可. 【详解】解: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点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 ∵12MC AC =12NC BC =∵线段10cm AB = ∵()115cm 22MN MC NC AC BC AB =+=+== 故答案为:5cm . 11.30cm /30厘米【分析】本题考查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12AM AB =,从而根据线段的和差得到110PM AM AP AB =-=,即10AB PM =,即可解答. 【详解】解:如图∵点M 是AB 的中点2∵25AP AB =∵1212510PM AM AP AB AB AB =-=-=∵()1010330cm AB PM ==⨯=. 故答案为:30cm 12.30或20/20或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中点的相关计算,线段的和差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数形结合,先求出1102AM MC AC ===,分两种情况:当点N 是靠近B 点的三等份点时,当点N 是靠近C 点的三等份点时,分别画出图形,求出结果即可.【详解】解:∵20AC =,点M 是AC 的中点 ∵1102AM MC AC === 当点N 是靠近B 点的三等份点时,如图所示:∵21030303MN CM CN =+=+⨯=; 当点N 是靠近C 点的三等份点时,如图所示:∵11030203MN CM CN =+=+⨯=综上分析可知,线段MN 的长是30或20. 故答案为:30或20.13.1或12【分析】分两种情况:当点N 在线段AB 上,当点N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然后分别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详解】解:分两种情况:当点N 在线段AB 上,如图:AN BN MN -= AN AM MN -=BN AM ∴=414BN AB 12MN AB AM BNAB 12MN AB; 当点N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如图:AN BN MN -= AN BN AB -=AB MN ∴=1MNAB∴= 综上所述:MNAB的值为1或12故答案为:1或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分两种情况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4.作图见详解【分析】画射线AM ,用尺规在射线AM 上取AB a ,取BC a =,再以C 点为起点,向反方向取CD b =,则AD 即为所求线段c .【详解】解:如图如下AB a ,BC a = 以C 点为起点,向反方向,即CB 方向取CD b = ∵2AD c a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加减,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5.(1)6; (2)12cm .【分析】本题考查线段的和差和中点有关的计算,熟练掌握线段和差倍分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线段定义数出线段即可;(2)根据图形,由线段和差和线段中点求解即可.【详解】(1)解:图中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线段故答案为:6;(2)解:∵C 是BD 中点 ∵12BC CD BD == ∵2AB BC =又∵AD AB BC CD =++ 16cm AD = ∵162BC BC BC =++ ∵4cm BC =∵4cm CD = 28cm AB BC == ∵12cm AC AB BC =+=. 16.(1)70km (2)()100km x +(3)车站应建在村庄C 的右侧2km 处(4)车站建在村庄C 处,路程和最小,最短路程是100km【分析】本题考查了线段长的计算、代数式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根据AC BC AB +=计算出BC ,再根据P 为线段BC 的中点,即可解答; (2)由题意列出车站P 到三个村庄的路程,再求和即可; (3)由题意得100102x +=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4)由题意得车站到三个村庄的总路程为()100100x +=,根据代数式的特点求出最小值,找到车站位置即可.【详解】(1)解:100km,40km,AB AC AC BC AB ==+=∵()1004060km BC AB AC =-=-=. 又∵P 为线段BC 的中点 ∵()30km PB BC ==∵()1003070km AP AB PB =-=-=; (2)解:车站P 到三个村庄的路程之和为()()()4010040100km PA PB PC x x x x ⎡⎤++=++-++=+⎣⎦;(3)解:若车站P 到三个村庄的路程之和为102km ,则100102x += 故2x =即车站应建在村庄C 的右侧2km 处;(4)解:要使车站P 到三个村庄的路程总和最小,即100x +最小,故取0x = 这时车站建在村庄C 处,路程和最小,最短路程是100km .。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比较线段的长短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比较线段的长短练习题(附答案)
A. 与 B. 与
C. 与 D. 与
10.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誉为母亲河,黄河壶口瀑布位于我省吉县城西 千米处,是黄河上最具气势的自然景观.其落差约 米,年平均流量 立方米/秒.若以小时作时间单位,则其年平均流量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立方米/时 B. 立方米/时
C. 立方米/时 D. 立方米/时
火车往返于 两个城市,不同的车站往来需要不同的车票,所以共有30种不同的车票.
21.答案:5
解析:因为 互为相反数, 互为倒数,所以 ,
又m的绝对值为 ,所以 ,则原式 .
22.答案:2
解析:
23.答案:5cm或11cm
解析:有两种情况,如答图所示.
24.答案:0
解析:∵从数轴可知: ,
∴ , , ,
3.答案:B
解析:因为 的长为 ,点D为线段 的中点,所以 .
分两种情况:
(1)如图1,C为线段 的一个三等分点,所以
所以 ;
(2)如图2,因为C为线段 的一个三等分点,所以
所以 .故选B.
4.答案:B
解析:因为点M在线段 上,所以再加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确定点M是 的中点:① ;② ;③ .而无论点M在 上的什么位置,都有 ,所以选项B不能确定点M是 的中点.
24.已知有理数 表示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 =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从“数”“形”两个角度理解线段的中点.
(1)由形到数:若点M是线段 的中点,则 .
(2)由数到形:若点M在线段 上,且 或 ,则点M是线段 的中点.
2.答案:C
解析:两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个)交点,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个)交点,五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个)交点,六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个)交点.故选C.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4.2比较线段的长短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4.2比较线段的长短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4.2比较线段的长短知识点总结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3、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1)目测法;(2)度量法;(3)叠合法4、线段的中点:在线段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5、尺规作图: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6、用尺规作线段:(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二倍;(3)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和或差。

其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先画一条射线,然后用圆规在射线上截取即可,注意保留作图痕迹,画完图形后写出总结“某某线段即为所求作的线段”。

尺规作图的定义:仅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图的方法叫做尺规作图.要点诠释:(1)只使用圆规和直尺,并且只准许使用有限次,来解决不同的平面几何作图题.(2)直尺必须没有刻度,无限长,且只能使用直尺的固定一侧.只可以用它来将两个点连在一起,不可以在上面画刻度.(3)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也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之前构造过的长度.2.线段的中点:如下图,若点B在线段AC上,且把线段AC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B与BC,这时点B叫做线段AC的中点.3. 用尺规作线段或比较线段(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例如:下图所示,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要点诠释:几何中连结两点,即画出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2)线段的比较:叠合比较法:利用直尺和圆规把线段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其中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位于重合端点同侧,根据另一端点与重合端点的远近来比较长短.如下图:要点诠释:线段的比较方法除了叠合比较法外,还可以用度量比较法.如图所示,在一条笔直公路a的两侧,分别有A、B两个村庄,现要在公路a上建一个汽车站C,使汽车站到A、B两村的距离之和最小,问汽车站C的位置应如何确定?【答案与解析】解:如图,连接AB与直线a交于点C,这个点C的位置就是符合条件的汽车站的位置.【总结升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此类问题要与线段的性质联系起来,这里线段最短是指线段的长度最短,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线段是图形,线段长度是数值.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1所示,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2)如图2,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上述问题中的道理.【答案】解:(1)河道的长度变小了.(2)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做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有利于游人更好地观赏湖面风光,起到“休闲”的作用.思维导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教材第五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第二节,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线段的长短比较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随堂练习(含答案)

线段的长短比较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随堂练习(含答案)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4. 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
2.线段的长短比较
1.已知A,B,C三点共线,下面能判断C是线段AB中点的是()
A.AB=AC B.AB=1
2AC C.AC=BC D.2AB=AC
2.如果线段AB=13厘米,MA+MB=17厘米,那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M点在线段AB上
B.M点在直线AB上
C.M点在直线AB外
D.M点可能在直线AB上,也可能在直线AB外
3.点A,B,C在直线l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第3题)
A.AB>AC B.AB>BC
C.AC>BC D.AC+BC=AB
4.[泰安东平期末]线段AB=5 cm,点C在直线AB上,BC=3 cm,D为线段AC 的中点,则AD=______________.
5.如图,A,B,C,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AB=CD.
(第5题)
(1)图中共有________条线段;
(2)比较线段的大小:AC________BD(填“>”“=”或“<”);
(3)若BC=2
3AC,且AC=6 cm,则AD的长为________ cm.
参考答案1.C 2.D 3.C
4.1 cm或4 cm
5.(1)6(2)=(3)8。

[初中数+学++] 线段的长短比较+七年级数学上册(华东师大版)

[初中数+学++] 线段的长短比较+七年级数学上册(华东师大版)

若对比数值接近,使用该方法得到结果不准确。
方法二:度量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
注意测量结果可能是估计值,得到结果不准确
新课讲授
你能从比较身高的方法中得到启示,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
方法三:叠合法
先把两条线段的一端重合,另一端落在同侧,
根据另一端落下的位置,来比较。
1
2
∵ 是不是线段的中点,∴ = ≠ ,
∴ − = − = ,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由图形知 + = ,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 是不是线段的中点,
1
2
∴ ≠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D. =
1

2

课堂测试
4. 如图,AB = 12,C为AB的中点,点D在线段AC上,且AD ∶ CB=1 ∶ 3,则DB的长
A.1cm
B.4cm
C.1cm或5cm
【详解】解:∵线段 = 6cm,为的中点,
1
2
∴ = = = 3cm.
当点如图1所示时,
= + = 3 + 2 = 5cm;
当点如图2所示时,
= − = 3 − 2 = 1cm.
∴线段的长为1cm或5cm.
故答案为:14;
课堂测试
8.如图,,,,是直线上的四个点,,分别是,的中点.
(3)如果 = , = ,求的长,并说明理由.
(3)解:∵ = , = ,
∴ + = − ,
∵ ,分别是,的中点,
∴ = 2, = 2,
2
= 12cm,
课堂测试
8.如图,,,,是直线上的四个点,,分别是,的中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综合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综合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1.如图,点C是AB的中点,D是AB上的一点,3AB=,则CD的长是( )AB DB=,已知12A.6B.4C.3D.22.已知线段10cmAC=,则线段AB的中点与AC的中点AB=,在直线AB上取一点C,使16cm的距离为( )A. 13cm或26cmB. 6cm或13cmC. 6cm或25cmD. 3cm或13cm3.下列四个生活、生产现象:①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②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③从A地到B地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 架设;④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其中可用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下列四个生产生活现象,可以用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是( )A.用两颗钉子就可以把木条钉在墙上B.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C.从A地到B地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来架设D.打靶的时候,眼睛要与枪上的准星、靶心在同一条直线上5.下列说法中:①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②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③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6.已知线段6BC=,则线段AC的长( )AB=,在直线AB上取一点C,使2A.2B.4C.8D.8或47.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直线最长,线段最短B.直线、射线及线段的长度都不确定C.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D.射线是直线长度的一半a b c两两相交,8.按下所语句画图:点M在直线a上,也在直线b上,但不在直线c上,直线,,下图中正确的是( )A. B.C. D.9.在平面上有任意四个点,那么这四个点可以确定的直线有( )A.1条B.4条C.6条D.1条或4条或6条10.如图,某同学用剪刀沿直线将一片平整的树叶剪掉一部分,发现剩下树叶的周长比原树叶的周长小,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 )A.两点之间,直段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11.平面内互不重合的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是( )A. 13,B. 0,1,3C. 0,2,3D. 0,1,2,312.线段AB被分为2:3:4三部分,已知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两中点间距离是5.4cm,则线段AB长度为( )A. 8.1cmB. 9.1cmC. 10.8cmD. 7.4cm13.下列生活、生产现象:①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②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③从A地到B地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直线AB架设;④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其中可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的现象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如图,某同学家在A处,现在该同学要去位于B处的同学家玩,请帮助他选择一条最近的路线( )A.A C D B →→→B.A C F B →→→C.A C E F B →→→→D.A C M B →→→15.如图,点M 在线段AB 上,则下列条件不能确定M 是AB 的中点的是( )A.12BM AB = B.AM BM AB +=C.AM BM =D.2AB AM =二、解答题16.如图,N 为线段AC 中点,点M 、点B 分别为线段AN NC ,上的点,且满足::1:4:3AM MB BC =(1)若6AN =,求AM 的长;(2)若2NB =,求AC 的长.三、填空题17.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根据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18.木工师傅在锯木料时,一般先在木料上画出两个点,然后过这两个点弹出一条墨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2.答案:D解析:3.答案:D解析:4.答案:C解析:5.答案:B解析:6.答案:D解析:7.答案:C解析:8.答案:B解析:9.答案:D解析:10.答案:C解析:11.答案:D解析:12.答案:A解析:13.答案:A解析:14.答案:B解析: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C B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线段CB 的长度,所以最近的一条路线是A C F B →→→.15.答案:B解析:因为点M 在线段AB 上,所以再加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确定点M 是AB 的中点:①12BM AB =;②AM BM =;③2AB AM =.而无论点M 在AB 上的什么位置,都有AM BM AB +=,所以选项B 不能确定点M 是AB 的中点. 16.答案:(1)32AM =;(2)16AC = 解析:17.答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析:18.答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解析:。

专题4.2 比较线段的长短【十大题型】(举一反三)(北师大版)(解析版)

专题4.2 比较线段的长短【十大题型】(举一反三)(北师大版)(解析版)

专题4.2 比较线段的长短【十大题型】【北师大版】【题型1 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 (1)【题型2 线段的和差】 (4)【题型3 线段的数量关系】 (8)【题型4 简单线段的长短比较】 (11)【题型5 两点间的距离】 (15)【题型6 线段n等分点的有关计算】 (18)【题型8 线段中的动点问题】 (26)【题型9 尺规作线段】 (31)【题型10 线段中的对折问题】 (33)【知识点比较线段的长短】(1)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2)线段的中点:线段上的一个点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这个点叫做线段的中点.【题型1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例1】(2023春·山东烟台·七年级统考期中)已知线段AB=12cm,点C为直线AB上一点,且AC=4cm,点D为线段BC的中点,则线段AD的长为( )A.4cm B.8cm C.4cm或6cm D.4cm或8cm【答案】D【分析】分两种情况考虑:点C在线段AB上,点C以线段BA的延长线上;利用中点的意义及线段的和差关系即可求得线段AD的长.【详解】①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则BC=AB−AC=12−4=8(cm)∵点D为线段BC的中点BC=4cm∴CD=12∴AD=AC+CD=4+4=8(cm)②点C以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则BC=AB+AC=12+4=16(cm)∵点D为线段BC的中点BC=8cm∴CD=12∴AD=CD−AC=8−4=4(cm)综上所述,AD的长为4cm或8c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中点的含义、线段的和差运算,注意分类讨论.【变式1-1】(2023秋·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中)如图,C是AB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上,且AD+BE=8,AE+BD=12,则CB的长为.【答案】5【分析】由线段和差关系可求DE,AB,由中点的性质可求解.【详解】解:∵AD+BE+DE=AB,AE+BD−DE=AB,∴8+DE=AB,12−DE=AB,∴DE=2,AB=10,∵C是AB的中点,∴CB=1AB=5.2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和差与中点的性质和应用,熟练掌握线段和差倍分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2】(2023秋·山东德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12cm,CB=8 cm,D、E分别是AC、AB的中点.求:(1)求AD 的长度;(2)求DE 的长度;(3)若M 在直线AB 上,且MB =6cm ,求AM 的长度.【答案】(1)6cm (2)4cm (3)26cm 或14cm【分析】(1)直接根据D 是AC 的中点可得答案;(2)先求出AB 的长,然后根据E 是AB 的中点求出AE ,做好应AE−AD 即为DE 的长;(3)分M 在点B 的右侧、M 在点B 的左侧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即可.【详解】(1)解:由线段中点的性质AD =12AC =12×12=6cm ;(2)由线段的和差,得AB =AC +BC =12+8=20cm ,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得AE =12AB =12×20=10cm ,由线段的和差,得DE =AE−AD =10−6=4cm ;(3)当M 在点B 的右侧时,AM =AB +MB =20+6=26cm ,当M 在点B 的左侧时,AM =AB−MB =20−6=14cm ,∴AM 的长度为26cm 或14cm .【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线段的中点的计算,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读懂题意熟练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1-3】(2023秋·江苏徐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点M 在线段AN 的延长线上,且线段MN =10,第一次操作:分别取线段AM 和AN 的中点M 1、N 1;第二次操作:分别取线段AM 1和AN 1的中点M 2,N 2;第三次操作:分别取线段AM 2和AN 2的中点M 3,N 3;…连续这样操作2023次,则每次的两个中点所形成的所有线段之和M 1N 1+M 2N 2+⋅⋅⋅+M 2023N 2023=( )A .10+522022B .10+522023C .10−522022D .10−522023【答案】C【分析】根据MN =10,M 1、N 1分别为AM 、AN 的中点,求出M 1N 1的长度,再由M 1N 1的长度求出M 2N 2的长度,找到M n N n 的规律即可求出M 1N 1+M 2N 2+⋅⋅⋅+M 2023N 2023的值.【详解】解:∵MN =10,M 1、N 1分别为AM 、AN 的中点,∴M 1N 1=AM 1−AN 1=12AM−12AN =12(AM−AN )=12MN =12×10=5,∵M 2、N 2分别为AM 1、A N 1的中点,∴M 2N 2=AM 2−AN 2=12AM 1−12AN 1=12(AM 1−AN 1)=12M 1N 1=12×5=52,∵M 3、N 3分别为AM 2、A N 2的中点,∴M 3N 3=AM 3−AN 3=12AM 2−12AN 2=12(AM 2−AN 2)=12M 2N 2=12×52=522,……由此可得:M n N n =52n−1,∴M 1N 1+M 2N 2+⋯+M 2023N 2023=5+52+522+⋯+522022=10×+122+⋯=10×1−=10−522022,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有理数的简便运算,相对较难,根据题意找出规律是解题的关键.【题型2 线段的和差】【例2】(2023秋·江西上饶·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两点,M 、N 分别是线段AD 、BC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若AD =BM ,则AB =3BD ;②若AC =BD ,则AM =BN ;③AC−BD =2(MC−DN );④2MN =AB−CN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①②③B .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A【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与线段的和差结合图形逐一进行分析即可.【详解】解:如图, ∵M 、N 分别是线段AD 、BC 的中点,∴AM =MD =12AD ,CN =BN =12BC ,∵AD =BM ,∴AD =MD +BD , ∴AD =12AD +BD , ∴AD =2BD ,∴AD +BD =2BD +BD =3BD ,即AB =3BD ,故①符合题意; ∵AC =BD , ∴AD =BC , ∴12AD =12BC ,∴AM =BN ,故②符合题意;∵AC−BD =AD−CD−BD =AD−(CD +BD )=AD−BC ,∴AC−BD =2MD−2CN =2(MD−CN )=2(MC +CD−CD−DN )=2(MC−DN ) ,故③符合题意; ∵2MN =2MC +2CN ,MC =MD−CD ,∴2MN =2(MD−CD )+2CN =2(MD +CN−CD ), ∵MD =12AD ,CN =12BC ,∴2MN =+12BC−CD=AD−CD +BC−CD =AC +BD=AB−CD ,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运算,能够利用中点的性质及线段的和差关系求解一些线段之间的关系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2-1】(2023春·山东济南·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两根木条,一根长10cm ,另一根长8cm ,将它们一端重合且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 cm .【答案】1或9【分析】设AC =8cm ,AB =10cm ,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两根木条如图放置,有一端重合,根据点E 是AC 的中点,点D 是AB 的中点,可得AE =12AC =12×8=4,AD =12AB =12×10=5,再由ED =AE +AD 即可得出答案;②如图2,两根木条如图放置,有一端重合,根据点E 是AC 的中点,点D 是AB 的中点,可得AE =12AC =12×8=4,AD =12AB =12×10=5,再由ED =AD−AE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设AC =8cm ,AB =10cm ,根据题意,①如图1,∵点E 是AC 的中点,点D 是AB 的中点,∴AE =12AC =12×8=4,AD =12AB =12×10=5,∴ED =AE +AD =4+5=9(cm);②如图2,∵点E 是AC 的中点,点D 是AB 的中点,∴AE =12AC =12×8=4,AD =12AB =12×10=5,∴ED =AD−AE =5−4=1(cm).综上所述,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1cm 或9cm .故答案为:1或9.【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点间的距离及线段的和差,中点的定义,本题运用了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熟练掌握两点的距离及线段和差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2】(2023秋·江苏南京·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C 为线段AD 上一点,点B 为CD 的中点,且AD =26cm ,BC =6cm .(1)图中共有 条线段?(2)求AC 的长.(3)若点E 在直线AD 上,且EA =8cm ,求BE 的长.【答案】(1)6(2)14cm (3)12cm 或28cm【分析】(1)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进行求解即可;(2)先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求出CD=12cm,则AC=AD−CD=14cm;(3)分当点E在线段AD上时,当点E在线段DA的延长线上时,两种情况求出CE的长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解:由题意得,图中的线段有:AC,BC,BD,AB,CD,AD一共6条,故答案为:6;(2)解:∵BC=6cm,点B为CD的中点,∴CD=2BC=12cm,∵AD=26cm,∴AC=AD−CD=14cm;(3)解:如图1所示,当点E在线段AD上时,∵AC=14cm,AE=8cm,∴CE=AC−AE=6cm,∵BC=6cm,∴BE=BC+CE=12cm;解:如图2所示,当点E在线段DA的延长线上时,∵AC=14cm,AE=8cm,∴CE=AC+AE=22cm,∵BC=6cm,∴BE=BC+CE=28cm;综上所述,BE的长为12cm或28cm.【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和差计算,与线段中点有关的线段计算,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3】(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考期末)已知B、C在线段AD上.(1)如图,图中共有条线段,AD=+-;(2)如图,若AB:BD=2:5.AC:CD=4:1.且BC=18,求AD的长度.【答案】(1)6;AC,BD,BC (2)AD =35【分析】(1)根据线段的定义可求出线段的数量;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可解决与AD 有关的数量关系;(2)设AD =x ,表示出AB 、AC ,根据BC =18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图中线段有:AB,AC,AD,BC,BD,CD 共6条;AD =AC +BD−BC .故答案为:6;AC,BD,BC .(2)设AD =x因为AB :BD =2:5,AC :CD =4:1所以AB =252BD =27x ,AC =441BD =45x 因为AC−AB =BC ,BC =18所以45x−27x =18解得x =35所以AD =35.【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定义,线段的和差,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形结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型3 线段的数量关系】【例3】(2023秋·江西九江·七年级统考期末)已知点M 是线段AB 上一点,若AM =14AB ,点N 是直线AB 上的一动点,且AN−BN =MN ,则MNAB = .【答案】1或12【分析】分两种情况:当点N 在线段AB 上,当点N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然后分别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详解】解:分两种情况:当点N 在线段AB 上,如图:∵AN−BN =MN ,AN−AM =MN ,∴BN =AM ,∵AM =14AB ,∴BN=14AB,∴MN=AB−AM−BN=12AB,∴MNAB =12;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如图:∵AN−BN=MN,AN−BN=AB,∴AB=MN,∴MNAB=1,综上所述:MNAB 的值为1或12,故答案为:1或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分两种情况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1】(2023秋·江苏·七年级期末)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且CD=3AD−2BC,则AC与BD 的关系是()A.AC=BD B.2AC=BD C.3AC=2BD D.4AC=3BD【答案】C【分析】先分别表示出AC和BD,即可求出两者的关系.【详解】解:∵AC=AD-CD=AD-3AD+2BC=2BC-2AD=2(BC-AD),BD=BC-CD=BC-3AD+2BC=3BC-3AD=3(BC-AD),∴AC BD =2(BC−AD)3(BC−AD)=23,∴3AC=2B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计算,熟练掌握线段的和差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2】(2023春·上海·七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已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D为CB上一点,下列关系表示错误的是( )A.CD=AC﹣DB B.BD+AC=2BC﹣CDC.2CD=2AD﹣AB D.AB﹣CD=AC﹣BD【答案】D【分析】根据图形可以明确线段之间的关系,对线段CD、BD、AD进行和、差转化,即可发现错误选项.【详解】解:∵C是线段AB的中点,∴AC=BC,AB=2BC=2AC,AB﹣BD=AC﹣BD;∴CD=BC﹣BD=12∵BD+AC=AB﹣CD=2BC﹣CD;∵CD=AD﹣AC,∴2CD=2AD﹣2AC=2AD﹣AB;∴选项A、B、C均正确.而答案D中,AB﹣CD=AC+BD;∴答案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和差,是基础考点,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变式3-3】(2023春·浙江·七年级期中)如图1,AB是一条拉直的细绳,C,D两点在AB上,且AC:BC=2:3,AD:BD=3:7.则(1)CD:AD=;(2)若将点C固定,将AC折向BC,使得AC落在BC上(如图2),再从点D处剪断,使细绳分成三段,分成的三段细绳的长度由小到大之比为.【答案】1∶3 2∶3∶5【分析】(1)根据题意AC:BC =2:3,可得AC:AB =2:5,AC =25AB ;根据AD:BD =3:7,可得AD:AB =3:10,AD =310AB ;CD =AC−AD =110AB ,CD:AD 就是110AB:310AB ,计算求出答案即可.(2)设对折后点D 关于C 点对称处为D ′,被剪断两处分别是点D 和D ′,剪开的三段细绳依次是AD 、DD ′、D ′B ,根据对折性质DD ′=2DC ,D ′B =CB−CD ′,把AD 、DD ′、D ′B 的长度写成关于AB 的值,比较大小后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1)∵AC:BC =2:3,AC +CB =AB ,∴AC:AB =2:(2+3)=2:5,∴AC =25AB ;∵AD:BD =3:7,AD +DB =AB ,∴AD:AB =3:(3+7)=3:10,∴AD =310AB ;∵CD =AC−AD =25AB−310AB =110AB ,∴CD:AD =110AB:310AB =1:3.(2)设对折后点D 关于C 点对称处为D ′,被剪断两处分别是点D 和D ′,剪开的三段细绳依次是AD 、DD ′、D ′B ,∵根据上题,AD =310AB ;DD ′=2DC =2×110AB =15AB ;D ′B =CB−CD ′=CB−CD =35AB−110AB =12AB ;∴DD ′<AD <D ′B .∴DD ′:AD:D ′B =15AB:310AB:12AB =2:3:5.故答案为:(1)1∶3(2)2∶3∶5.【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与差,根据比值,将每一段的长度表示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用代数的方法代入计算是解题关键.【题型4 简单线段的长短比较】【例4】(2023春·福建龙岩·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小明从家到学校分别有①、②、③三条路可走:①为折线段ABCDEFG ,②为折线段AIG ,③为折线段AJHG .三条路的长依次为a 、b 、c ,则( )A.a>b>c B.a=b>c C.a>c>b D.a=b<c【答案】B【详解】观察图形,可知:①②相等,③最短,a、b、c的大小关系是:a=b>c.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线段长短的度量、比较, 根据平移的性质,两点间线段距离最短,认真观察图形,可知①②都是相当于走直角线,故①②相等,③走的是两点间的线段,最短.【变式4-1】(2023秋·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已知三角形ABC,下列比较线段AC和AB长短的方法中,可行的有()①用直尺度量出AB和AC的长度;②用圆规将线段AB叠放到线段AC上,观察点B的位置;③沿点A折叠,使AB和AC重合,观察点B的位置.A.0个B.1个C.2个D.3个【答案】D【分析】①用直尺度量出AB和AC的长度,比较长度;②用圆规将线段AB叠放到线段AC上,若点B在线段AC 上,AB<AC;若点B与点C重合,AB=AC;若点B在AC的延长线上,AB>AC;③沿点A折叠,使AB和AC 重合,若点B在线段AC上,AB<AC;若点B与点C重合,AB=AC;若点B在AC的延长线上,AB>AC.【详解】比较线段AC和AB长短的方法有:①用直尺度量出AB和AC的长度,比较长度;②用圆规将线段AB叠放到线段AC上,观察点B的位置,若点B在线段AC上,AB<AC;若点B与点C重合,AB=AC;若点B在AC的延长线上,AB>AC;③沿点A折叠,使AB和AC重合,观察点B的位置,若点B在线段AC上,AB<AC;若点B与点C重合,AB=AC;若点B在AC的延长线上,AB>AC.共3个方法.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比较三角形两边长短的方法,熟练掌握度量法,叠合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中叠合法包括叠放法,折叠法.【变式4-2】(2023秋·云南楚雄·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B ,C 在线段AD 上,M 是AB 的中点,N 是CD 的中点,(1)图中以C 为端点的线段共有______条.(2)若AB =CD ,①比较线段的长短:AC ______BD ;AN ______DM (填:“>”、“=”或“<”)②若AD =21,AB:BC =2:3,求MN 的长度.【答案】(1)5(2)①=;=;②15【分析】(1)除C 点外还有5个端点,即以C 为端点的线段有5条;(2)①根据题意有AM =MB =12AB ,CN =ND =12CD ,即有AB +BC =CD +BC ,AM =MB =CN =ND ,即有AC =BD ,AD−ND =AD−AM ,问题随之得解;②设AB =2x ,BC =3x ,则CD =2x ,依题意,得2x +3x +2x =21,即可得AB =6,BC =9,CD =6,根据①:AM =MB =12AB ,CN =ND =12CD ,即可求解.【详解】(1)∵除C 点外还有5个端点,∴以C 为端点的线段有5条,故答案为:5;(2)①∵M 是AB 的中点,N 是CD 的中点,∴AM =MB =12AB ,CN =ND =12CD ,∵AB =CD ,∴AB +BC =CD +BC ,AM =MB =CN =ND ,∴AC =BD ,AD−ND =AD−AM ,∴AN =DM ,故答案为:=,=;②设AB =2x ,BC =3x ,则CD =2x ,依题意,得2x +3x +2x =21,解得x =3,故AB =6,BC =9,CD =6,∵根据①:AM =MB =12AB ,CN =ND =12CD ,∴MN =BM +BC +CN =3+9+3=15.【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理清各线段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4-3】(2023秋·浙江杭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直线AB ,射线AC ,线段BC .(1)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延长BC 到点D ,使CD =AC ,连接AD .(2)比较AB +AD 与BC +AC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AB +AD >BC +AC ,见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即可;(2)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及线段的和差,求解即可.【详解】(1)解:如图;(2)解: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AB +AD >BD .即AB +AD >BC +CD∵CD =AC∴AB+AD>BC+AC【点睛】此题考查了尺规作图-线段,以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题型5 两点间的距离】【例5】(2023秋·河北张家口·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线段MN上有P、Q两点,PQ长度为2cm,MN长为整数,则以M、P、Q、N为端点的所有线段长度和可能为()A.19cm B.20cm C.21cm D.22cm【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是MP+MQ+MN+PQ+PN+QN,然后根据PQ=2cm,线段MN的长度是一个正整数,可以解答本题.【详解】解:由题意可得,图中以M、P、Q、N这四点中任意两点为端点的所有线段长度之和是:MP+MQ+MN+PQ+PN+QN (MP+PQ+QN)+(MQ+PN)+MN=MN+MN+PQ+MN=3MN+PQ∴以M、P、Q、N为端点的所有线段长度和为长度为3的倍数多2,∴以M、P、Q、N为端点的所有线段长度和可能为20.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变式5-1】(2023秋·江西吉安·七年级校考期末)在同一直线上有A,B,C,D不重合的四个点,AB=8,BC=3,CD=5,则AD的长为.【答案】6或10或16【分析】由于没有图形,故A,B,C,D四点相对位置不确定,分:点C在B的左侧、右侧,点D在C的左侧、右侧等,不同情况画图分别求解即可.【详解】解:I.当点C在B的右侧,点D在C的左侧时,如图:∵AB=8,BC=3,CD=5,∴AD =AB +BC−CD =8+3−5=6,II .当点C 在B 的右侧,点D 在C 的右侧时,如图:∴AD =AB +BC−CD =8+3+5=16,III .当点C 在B 的左侧,点D 在C 的左侧时,如图:∴AD =AB−BC−CD =8−3−5=0,点A 、D 重合,不合题意,IV .当点C 在B 的左侧,点D 在C 的右侧时,如图:∴AD =AB−BC +CD =8−3+5=10,点A 、D 重合,不合题意,综上所述:AD 的长为6或10或16故答案为:6或10或1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点的不同位置进行分类讨论、利用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得到AD 的长度.【变式5-2】(2023秋·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互不重合的A 、B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B =2a,AC =a +6,BC =3a +1,则这三点的位置关系是( )A .点A 在B 、C 两点之间B .点B 在A 、C 两点之间C .点C 在A 、B 两点之间D .无法确定【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得a ≥0,若点A 在B 、C 两点之间,则AB +AC =BC ,此时无解,若点B 在A 、C 两点之间,则BC +AB =AC ,解得a =54,若点C 在A 、B 两点之间,则BC +AC =AB ,解得a =−72,综上,即可得.【详解】解:∵AB =2a,AC =a +6,BC =3a +1,∴a ≥0,A 、若点A 在B 、C 两点之间,则AB+AC=BC,2a+a+6=3a+1,此时无解,故选项A情况不存在;B、若点B在A、C两点之间,则BC+AB=AC,3a+1+2a=a+6,a=54,故选项B情况存在;C、若点C在A、B两点之间,则BC+AC=AB,3a+1+a+6=2a,a=−72,故C情况不存在;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整式的加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这些知识点,分类讨论.【变式5-3】(2023秋·辽宁大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A、B、C、D、E是直线l上的点,线段AB=12 cm,点D、E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1)求线段DE的长;(2)若BC=4cm,点O在直线AB上,AO=5cm,求线段OE的长;(3)若BC=m cm,点O在直线AB上,AO=n cm,请直接写出线段OE的长 cm.(用含m、n的式子表示)【答案】(1)6cm(2)5cm或15cm(3)(n+12−m2)或(12−n−m2)或(n−12+m2)cm【分析】(1)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点D 、E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DC =AD =12AC ,BE =CE =12BC ,∴DE =DC +CE =12AC +12BC =12AB =12×12=6cm ;(2)∵E 为BC 的中点,∴BE =CE =12BC =2cm ,当点O 在点A 的左边时,OE =OA +AE =OA +AB−BE =5+12−2=15cm ;当点O 在点A 的右侧时,OE =AE−OA =AB−BE−OA =12−2−5=5cm ;(3)∵BC =m cm ,∴BE =CE =12BC =m 2,当点O 在点A 的左边时,OE =OA +AE =OA +AB−BE =(n +12−m 2)cm ;当点O 在点A 的右侧在E 的左侧时,OE =AE−OA =AB−BE−OA =(12−n−m 2)cm ,当点O 在E 的右侧时,OE =BE−AB +OA =(n−12+m 2)cm ,综上所述,线段OE 的长为(n +12−m 2)或(12−n−m 2)或(n−12+m 2)cm ;故答案为: (n +12−m 2)或(12−n−m 2)或(n−12+m 2)cm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题型6 线段n 等分点的有关计算】【例6】(2023·全国·七年级假期作业)如图,将一根绳子对折以后用线段AB 表示,点P 是AB 的四等分点,现从P 处将绳子剪断,剪断后的各段绳子中的一段长为30cm ,则这条绳子的原长为 cm .【答案】40或80或120或240.【分析】分AP =13PB ,PB =13AP 这两种情况,结合图形就所得三段绳子其中一段长度为30cm ,再分类讨论求解可得.【详解】解:①如图1,当AP =13PB 时,此时剪开的三段分别为AP 、PP′、A′P′,若AP=A′P′=30cm ,则PB=P′B=3PA=90cm ,此时AA′=AP+PP′+A′P′=30+180+30=240(cm );若PP′=30cm ,则PB=P′B=15cm ,AP=A′P′=13PB=5cm ,此时AA′=5+30+5=40(cm );②如图2,当PB =13AP 时,此时剪开的三段分别为AP 、PP′、A′P′,若AP=A′P′=30cm ,则PB=P′B=13AP=10cm ,此时AA′=AP+PP′+A′P′=30+20+30=80(cm );若PP′=30cm ,则PB=P′B=15cm ,AP=A′P′=3PB=45cm ,此时AA′=AP+PP′+A′P′=45+30+45=120(cm );综上,这条绳子的原长为40或80或120或240cm ,故答案为:40或80或120或240.【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和差.熟练掌握线段等分点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计算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变式6-1】(2023秋·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3:4的三部分,M 是AD 的中点,CD =8,求MC 的长.【答案】MC =1【分析】设AB =2x ,得CD =4x ,BC =3x ,AD =9x ,再根据CD =8,求出x 的值,故可得出线段AD 的长度,再根据M 是AD 的中点可求出MD 的长,由MC =MD−CD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设AB =2x ,∵AB ∶BC ∶CD =2∶3∶4,∴CD =4x ,BC =3x ,AD =(2+3+4)x =9x ,∵CD =8,∴x=2,∴AD=9x=18,∵M是AD的中点,∴MD=12AD,∴MC=MD−CD=12AD−CD=12×18−8=1.【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的和差运算,中点的含义,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变式6-2】(2023春·黑龙江哈尔滨·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线段AB和线段CD的公共部分是线段BD,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若BF:DE=5:2,BC−EF=3,AE=6,则AC的长为.【答案】26【分析】由图,可求CF−BE=3,由BE=AE=6,得DF=CF=3+BE=9,于是9−DB6−DB =52,得DB=4,进而求得AC=AB+CD−DB=26.【详解】解:∵BC−EF=3,BC,EF有一段公共边BF,∴CF−BE=3,∵E、F分别是AB、CD的中点,∴BE=AE=6,∴DF=CF=3+BE=3+6=9,∵BF=9−DB,DE=6−DB,BF:DE=5:2,∴9−DB6−DB =52,∴DB=4,∴AC=AB+CD−DB=6×2+9×2−4=26.故答案为:26.【点睛】本题考查根据直线上线段间的数量关系计算线段长度,由直线上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变式6-3】(2023秋·河南新乡·七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在学习了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对下面一道题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如图1,点C 在线段AB 上,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若AB =6,AC =2,求MN 的长.(1)根据题意,小明求得MN =______.(2)小明在求解(1)的过程中,发现MN 的长度具有一个特殊性质,于是他先将题中的条件一般化,并开始深入探究.设AB =a ,C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不与点A ,B 重合),小明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请你帮助小明解答.①如图1,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则MN =______.②如图2,M ,N 分别是AC ,BC 的三等分点,即AM =13AC ,BN =13BC ,求MN 的长.③若M ,N 分别是AC ,BC 的n (n ≥2)等分点,即AM =1n AC ,BN =1n BC ,则MN =______.【答案】(1)3(2)①12a ;②23a ;③n−1n a【分析】(1)由AB =6,AC =2,得BC =AB−AC =4,根据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即得CM = 12 AC =1,CN = 12 BC =2,故MN =CM +CN =3;(2)①由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知CM = 12 AC ,CN = 12 BC ,即得MN = 12 AC + 12 BC = 12 AB ,故MN = 12 a ;②由AM = 13 AC ,BN = 13 BC ,知CM = 23 AC ,CN = 23 BC ,即得MN =CM +CN = 23 AC + 23 BC = 23 AB ,故MN = 23 a ;③由AM = 1n AC ,BN = 1n BC ,知CM =n−1n AC ,CN = n−1n BC ,即得MN =CM +CN = n−1n AC + n−1n BC = n−1n AB ,故MN = n−1n a .【详解】(1)解:∵AB=6,AC=2,∴BC=AB−AC=4,∵M,N分别是AC,BC的中点,∴CM=12AC=1,CN=12BC=2,∴MN=CM+CN=3;故答案为:3;(2)解:①∵M,N分别是AC,BC的中点,∴CM=12AC,CN=12BC,∴MN=12AC+12BC=12AB,∵AB=a,∴MN=12a;故答案为:12a;②∵AM=13AC,BN=13BC,∴CM=23AC,CN=23BC,∴MN=CM+CN=23AC+23BC=23AB,∵AB=a,∴MN=23a;③∵AM=1n AC,BN=1nBC,∴CM=n−1n AC,CN=n−1nBC,∴MN=CM+CN=n−1n AC+n−1nBC=n−1nAB,∵AB=a,∴MN=n−1na,故答案为:n−1na.【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中点、线段的和差,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及线段和差运算.【题型7与线段的长短比较有关的应用】【例7】(2023春·北京海淀·七年级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考开学考试)如图,在公路MN两侧分别有A1,A2,⋯,A7七个工厂,各工厂与公路MN(图中粗线)之间有小公路连接.现在需要在公路MN上设置一个车站,选择站址的标准是“使各工厂到车站的距离之和越小越好”,由以上几个描述①车站的位置设在C点好于B点;②车站的位置在B点与C点之间任何一点效果一样;③车站位置的设置与各段小公路的长短无关.其中,正确的是.【答案】①③【分析】根据最优化问题,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详解】解;如图,因为A、D、E点各有一个工厂相连,B,C,各有两个工厂相连,把工厂看作“人”.可简化为“A,B,C,D,E处分别站着1,2,2,1,1个人(如图),求一点,使所有人走到这一点的距离和最小”把人尽量靠拢,显然把人聚到B、C最合适,靠拢完的结果变成了B=4,C=3,最好是移动3个人而不要移动4个人.所以车站设在C点,且与各段小公路的长度无关.故答案为:①③.【点睛】此题属于最优化问题,做这类题要做到规划合理,也就是要考虑到省时省力.【变式7-1】(2023春·江西宜春·七年级江西省丰城中学校考开学考试)如图所示,某公司有三个住宅区,A、B、C各区分别住有职工30人,15人,10人,且这三点在一条大道上(A,B,C三点共线),已知AB=100米,BC=200米.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该公司的接送车打算在此间只设一个停靠点,为使所有的人步行到停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那么该停靠点的位置应设在( )A.点A B.点B C.A,B之间D.B,C之间【答案】A【分析】此题为数学知识的应用,由题意设一个停靠点,为使所有的人步行到停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肯定要尽量缩短两地之间的里程,就用到两点间线段最短定理.【详解】解:①以点A为停靠点,则所有人的路程的和=15×100+10×300=4500(米),②以点B为停靠点,则所有人的路程的和=30×100+10×200=5000(米),③以点C为停靠点,则所有人的路程的和=30×300+15×200=12000(米),④当在AB之间停靠时,设停靠点到A的距离是m,则(0<m<100),则所有人的路程的和是:30m+15(100﹣m)+10(300﹣m)=4500+5m>4500,⑤当在BC之间停靠时,设停靠点到B的距离为n,则(0<n<200),则总路程为30(100+n)+15n+10(200﹣n)=5000+35n>4500.∴该停靠点的位置应设在点A;故选A.【点睛】此题为数学知识的应用,考查知识点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变式7-2】(2023春·浙江宁波·七年级校考开学考试)一条直街上有5栋楼,按从左至右顺序编号为1、2、3、4、5,第k号楼恰好有k(k=1、2、3、4、5)个A厂的职工,相邻两楼之间的距离为50米.A厂打算在直街上建一车站,为使这5栋楼所有A厂职工去车站所走的路程之和最小,车站应建在距1号楼米处.【答案】150【详解】假设车站距离1号楼x米,然后运用绝对值表示出总共的距离,继而分段讨论x的取值去掉绝对值,根据数的大小即可得出答案.解:假设车站距离1号楼x米,则总距离S=|x|+2|x-50|+3|x-100|+4|x-150|+5|x-200|,①当0≤x≤50时,S=2000-13x,最小值为1350;②当50≤x≤100时,S=1800-9x,最小值为900;②当100≤x≤150时,S=1200-3x ,最小值为750(此时x=150);当150≤x≤200时,S=5x ,最小值为750(此时x=150).∴综上,当车站距离1号楼150米时,总距离最小,为750米.故答案为150.【变式7-3】(2023秋·江苏常州·七年级常州市清潭中学校考期中)在一条直线上有依次排列的n (n >1)台机床在工作,我们需要设置零件供应站P ,使这n 台机床到供应站P 的距离总和最小.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分析比较简单的情形:如果直线上只有2台机床A 1,A 2时,很明显供应站P 设在A 1和A 2之间的任何地方都行,距离之和等于A 1到A 2的距离;如果直线上有3台机床A 1、A 2、A 3,供应站P 应设在中间一台机床A 2处最合适,距离之和恰好为A 1到A 3的距离;如果在直线上4台机床,供应站P 应设在第2台与第3台之间的任何地方;如果直线上有5台机床,供应站P 应设在第3台的地方;(1)阅读递推:如果在直线上有7台机床,供应站P 应设在( )处.A .第3台B .第3台和第4台之间C .第4台D .第4台和第5台之间(2)问题解决: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有n 台机床,供应站P 应设在什么位置?(3)问题转化:在数轴上找一点P ,其表示的有理数为x .当x =_______时,代数式|x−1|+|x−2|+|x−3|+⋯+|x−99|取到最小值,此时最小值为___________.【答案】(1)C(2)当n 为奇数时,供应站P 应设在第n 12台的位置;当n 为偶数时,供应站P 应设在第n 2台第1台之间的任何位置(3)50,2450【分析】(1)从所给材料中找出规律即可求解;(2)分n 为奇数和n 为偶数两种情况,找出规律即可求解;(3)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连续整数的和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详解】(1)解:根据题意可知:直线上有3台机床,供应站P应设在中间一台机床A2处最合适,直线上有5台机床,供应站P应设在中间一台机床A3处最合适,以此类推,如果在直线上有7台机床,供应站P应设在中间一台机床A4处最合适,故选C;(2)解:由题意知:台的位置;当n为奇数时,供应站P应设在第n12台和第1台之间的任何位置;当n为偶数时,供应站P应设在第n2(3)解:1到99最中间的数为:(1+99)÷2=50,应用(2)中结论可知,当x=50时,代数式|x−1|+|x−2|+|x−3|+⋯+|x−99|取到最小值,|50−1|+|50−2|+|50−3|+⋯+|50−99|=49+48+47+⋯+2+1+0+1+2+⋯+48+49=(1+49)×49=2450,即当x=50时,代数式|x−1|+|x−2|+|x−3|+⋯+|x−99|取到最小值,最小值为2450.【点睛】本题考查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和分类讨论的方法.【题型8线段中的动点问题】【例8】.(2023秋·新疆乌鲁木齐·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已知点A、点B是直线上的两点,AB=14厘米,点C在线段AB上,且BC=3厘米.点P、点Q是直线AB上的两个动点,点P的速度为1厘米/秒,点Q的速度为2厘米/秒.点P、Q分别从点C、点B同时出发在直线上运动,则经过秒时线段PQ的长为6厘米.【答案】3或9或1【分析】分四种情况:(1)点P、Q都向右运动;(2)点P、Q都向左运动;(3)点P向左运动,点Q 向右运动;(4)点P向右运动,点Q向左运动;求出经过多少秒时线段PQ的长为6厘米即可.【详解】解:(1)点P、Q都向右运动时,(6−3)÷(2−1)=3÷1。

七年级数学比较线段长短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数学比较线段长短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数学比较线段长短专项练习题一、解答题1.如图,点C 是AB 的中点,,D E 分别是线段,AC CB 上的点,且23,35AD AC DE AB ==,若24cm AB =,求线段CE 的长.2.如图,P 是线段AB 上一点, 12cm AB =,,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2/cm s ,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运动的时间为t .(1)当1t =时,2PD AC =,请求出AP 的长; (2)当2t =时,2PD AC =,请求出AP 的长;(3)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2PD AC =,请求出AP 的长;(4)在(3)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PQ 的长.3.如图,已知,C D 为线段AB 上顺次两点,点,M N 分别为AC 与BD 的中点,若20,8AB CD ==,求线段MN 的长.4.已知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6cm,4cm AC BC ==,若.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5.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3:2AC BC =:,点M 是AB 的中点,点N 是BC 的中点,若3cm MN =,求线段AB 的长.6.已知线段6AB =,在直线AB 上取一点P ,恰好使2AP PB =,点Q 为PB 的中点,求线段AQ 的长.7.如图,N 为线段AC 中点,点M 、点B 分别为线段AN NC ,上的点,且满足::1:4:3AM MB BC =(1)若6AN =,求AM 的长; (2)若2NB =,求AC 的长. 8.读题计算并作答线段3cm AB =,在线段AB 上取一点K ,使AK BK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 ,使3AC B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取一点D ,使12AD AB =. (1)求线段,BC DC 的长? (2)点K 是哪些线段的中点?9..如图,已知,C D 为线段AB 上顺次两点,点M N ,分别为AC 与BD 的中点,若10AB =,4CD =,求线段MN 的长.10.如图,已知点,,A B C 在同一直线上,,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1)若20,8AB BC ==,求MN 的长; (2)若,8AB a BC ==,求MN 的长; (3)若,AB a BC b ==,求MN 的长;(4)从(1)(2)(3)的结果中能得到什么结论?11.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线段7cm,5cm AC BC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求MN 的长度.12.已知线段10cm AB =,直线AB 上有一点,6cm,C BC M =为线段AB 的中点,N 为线段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13.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5:3三部分,M 为AD 的中点,6cm BM =,求CM 和AD 的长.14.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点,,M N P 分别是线段,,AC BC AB 的中点.(1)若12cm AB =,求线段MN 的长度; (2)若3cm,1cm AC CP ==,求线段PN 的长度.15.如图,已知线段AB 上有两点,C D ,且AC BD =,,M N 分别是线段,AC AD 的中点,若cm,cm AB a AC BD b ===,且,a b 满足2(10)|4|02ba -+-=.(1)求,AB AC 的长度. (2)求线段MN 的长度.16.如图,已知E 是AB 的中点,F 是CD 的中点,且11,10cm 34BD AB CD EF ===,求AC 的长.17.如图,已知线段65AB =cm ,点M 为AB 的中点,点P 在MB 上,且N 为PB 的中点,若6.5BN =cm ,试求线段MP 的长.18.如图,,M N 两点把线段AB 分成2:3:4三部分,C 是线段AB 的中点,4NB = cm. (1)求CN 的长. (2)求:AM MC .19.如图,点,,,,A B E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C BD =,点E 是BC 的中点,那么点E 是AD 的中点吗?为什么?20.如图,已知111,,,333CB AB AC AD AB AE ===,且2CB =,求CD 的长.21.如图①,已知点M 是线段AB 上一点,点C 在线段AM 上,点D 在线段BM 上,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s 3cm/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1)若10cm AB =,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 (2)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3MD AC =,则:AM = AB . (3)如图②,若14AM AB =,点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AB的值.22.如图,D 是AB 的中点,E 是BC 的中点,12cm 5BE AC ==,求线段DE 的长.23.画线段3cm MN =,在线段MN 上取一点Q ,使MQ NQ =;延长线段MN 到点A ,使12AN MN =;延长线段NM 到点B ,使3BN BM =. (1)求线段AN 的长; (2)求线段BM 的长;(3)试说明点Q 是哪些线段的中点.24.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8cm,6cm AC CB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1)求线段MN 的长.(2)若点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满足cm AC CB a +=,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3)若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满足cm AC BC b -=,,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答案:10.4cm CE =. 解析:2.答案:(1)4cm ;(2)4cm ;(3)4cm ;(4)4cm 或12cm 解析:3.答案:14MN = 解析:4.答案:线段MN 长5cm . 解析:5.答案:10cm 解析:6.答案:AQ 的长度为5或9. 解析:7.答案:(1)32AM =;(2)16AC = 解析:8.答案:(1) 1.5cm 6cm BC DC ==,; (2)点K 是线段AB 和DC 的中点. 解析: 9.答案:7 解析:10.答案:(1)因为20,8AB BC ==,所以28AC AB BC =+=, 因为点,,A B C 在同一直线上,,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所以1114,422MC AC NC BC ====, 所以14410MN MC NC =-=-=.(2)根据(1)得111()222MN AC BC AB a =-==.(3)根据(1)得111()222MN AC BC AB a =-==.(4)从(1)(2)(3)的结果中能得到线段MN 的长度始终等于线段AB 的一半,与C 点的位置无关. 解析:11.答案:【解】因为7cm,5cm AC BC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所以113.5cm, 2.5cm 22MC AC CN BC ====. 则 3.5 2.56(cm)MN MC CN =+=+=. 解析:12.答案:【解】第一种情况:若为图(1)情形,因为M 为AB 的中点,所以5cm MB MA ==. 因为N 为BC 的中点,所以3cm NB NC ==. 所以2cm MN MB NB =-=. 第二种情况:若为图(2)情形,因为M 为AB 的中点,所以5cm MB MA ==. 因为N 为BC 的中点,所以3cm NB NC ==.解析:13.答案:【解】设2cm,5cm,3cm AB x BC x CD x ===. 所以10cm AD AB BC CD =++=. 因为M 是AD 的中点, 所以15cm 2AM MD AD x ===. 所以523cm BM AM AB x x x =-=-=. 因为6cm BM =,所以36,2x x ==.故532224(cm)CM MD CD x x x =-=-==⨯=. 1010220(cm)AD x ==⨯-.解析:14.答案:(1)因为,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所以11,22MC AC CN BC ==. 所以1111()6cm 2222MN MC CN AC BC AC BC AB =+=+=+==. (2)因为3cm,1cm AC CP ==,所以4cm AP AC CP =+=. 因为P 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28cm AB AP ==. 所以5cm CB AB AC =-=.因为N 是线段CB 的中点,12.5cm 2CN CB ==.所以 1.5cm PN CN CP =-=.解析:(1)根据,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及AB 的长度,可求出MN .(2)先求出AP ,再利用P 是AB 的中点,求出AB .进而利用BC AB AC =-求出BC .根据N 为BC 的中点又可求出12CN BC =.最后利用PN CN CP =-求出结果. 15.答案:解:(1)由题意可知2(10)0,|4|02ba -=-=, 所以10,8ab ==,所以10cm,8cm AB AC ==. (2)因为8cm BD AC ==, 所以2cm AD AB BD =-=.又因为,M N 分别是,AC AD 的中点,所以3cm MN AM AN =-=.解析:若几个非负数之和为0,则这几个非负数均为0. 16.答案:解:设BD x =, 因为1134AB CD BD ==,所以33,44AB BD x CD BD x ====, 因为E 为AB 的中点, 所以1322BE AB x ==. 因为F 为CD 的中点, 所以122DF CD x ==,所以2BF DF BD x x x =-=-=, 所以3522EF BE BF x x x =+=+=. 因为10EF =, 所以5102x =,解得4x =.所以312,416,4AB x CD x DB x ======, 所以16412BC CD BD =-=-=, 所以121224(cm)C AB BC =+=+=.解析:线段,AB CD 与BD 都有倍分关系,故把BD 设为x ,表示出,AB CD 的长. 17.答案:解:因为M 为AB 的中点,且65AB =cm 所以652AM MB ==cm. 又N 为PB 的中点,且 6.5BN =cm, 所以 6.5PN NB ==cm ,所以13PB =cm. 所以65391322MP MB PB =-=-= (cm). 解析:18.答案:解:(1)由题意得::2:3:4AM MN NB =,设 2AM x =,则3,4MN x NB x ==.又4NB =cm ,故2AM =cm,3MN =cm, 因此9AB =cm.又C 为AB 的中点,所以1922CB AB ==cm, 故91422CN CB BN =-=-= (cm) (2)由(1)知15322MC MN CN =-=-=(cm), 故5:2:4:52AM MC ==. 解析:19.答案:解:点E 是AD 的中点.理由如下:因为,,,,A B E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C BD = (已知), 所以AC BC BD BC -=- (等式的性质),, 即AB CD = (线段和、差的意义). 因为点E 是BC 的中点(已知), 所以BE CE =(线段中点的定义), 所以AB BE CD CE +=+ (等式的性质), 即AE ED = (线段和、差的意义), 所以点E 是AD 的中点(线段中点的定义). 解析:20.答案:解:因为1,24CB AB CB ==,所以36AB CB ==. 所以4AC AB BC =-=.因为13AC AD =,所以312AD AC ==.所以1248CD AD AC =-=-=. 解析:21.答案:解:(1)当点C D 、运动了2s 时,2cm,6cm CM BD ==10cm,2cm,6cm AB CM BD ===10262cm AC MD AB CM BD ∴+=--=--= (2),C D 两点的速度分别为1cm/s,3cm/s , 3BD CM ∴=. 又3MD AC =,33BD MD CM AC ∴+=+,即3BM AM =,14AM AB ∴=;(3)当点N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AN BN MN -=,又AN AM MN -=1142BN AM AB MN AB ∴==∴=,,即12MN AB =. 当点N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AN BN MN -=,又AN BN AB -=MN AB ∴=,即1MNAB=. 综上所述12MN AB =或1. 解析:22.因为E 是BC 的中点,所以24cm BC BE ==. 因为D 是AB 的中点,解析:23.答案:(1)解:如图所示:因为1,3cm 2AN MN MN ==,所以 1.5cm AN => (2)因为3cm,MN MQ NQ ==,所以 1.5cm MQ NQ ==又因为13BM BN =,所以23MN BN =.所以34.5cm 2BN MN == 所以 1.5cm BM BN MN =-=.(3)因为 1.5 1.53(cm)BQ BM MQ =+=+=3cm AQ AN NQ =+=所以BQ AQ = 又MQ NQ =,所以Q 是MN 的中点,也是AB 的中点.解析:24.答案:(1)解:因为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8cm,6cm AC CB == 所以114cm,3cm 22CM AC CN BC ====. 所以437(cm)MN CM CN =+=+= 所以线段MN 的长是7cm .(2)1cm 2MN a =.理由如下:因为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cm AC CB a +=, 所以11,22CM AC CN BC ==, 所以1111()cm 2222MN CM CN AC BC AC BC a =+=+=+= 所以线段MN 的长是1cm 2a .(3)如图.1cm 2MN b =.理由如下:因为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cm AC CB b -= 所以11,22CM AC CN BC == 所以1111()cm 2222MN CM CN AC BC AC BC b =-=-=-=, 即线段MN 的长是1cm 2b .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1 线段的长短比较
课内练习 A 组
1.下列图形能比较大小的是( )
(A )直线与线段 (B )直线与射线; (C )两条线段 (D )射线与线段 2.如图,AB=CD ,则AC 与BD 的大小关系是( )
(A )AC>BD (B )AC=BD
(C )AC<BD (D )不能确定
3.已知线段AB=3厘米,延长BA 到C 使BC=5厘米,则AC (A )11厘米 (B )8厘米 (C )3厘米 (D )2厘米
4.已知A ,B ,C 是数轴上的三个点,点B 表示2,点C 表示-4,AB=3,则AC 的长是( ) (A )3 (B )6 (C )3或6 (D )3或9
5.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 6.如图,已知直线上四点A ,B ,C ,D ,那么,
AD=BD+_______+______=AB+_____=AC+________7.用恰当的方法比较长方形ABCD 中AC ,AC ,AD D C
A
B 组
8.如图中AB=8cm ,AD=5cm ,BC=5cm ,则CD 的长是( )
(A )1cm (B )2cm (C )
3cm (D )4cm 9.下列四个图中,能表示线段x=a+c-b 的是( )
10.如图,用直尺和圆规画图:
(1)画线段MN ,使MN=AB+AC ; (2)画线段PQ ,使PQ=DB+DC ;
(3)比较线段MN ,PQ ,BC 的大小,用“>”把它们连结起来.
课外练习 A 组
1.如图,点C ,D ,E 是线段AB 上的三个点,下面关于线段CE 的表示:
①CE=CD+DE; ②CE=BC-EB;
③CE=CD+BD-AC; ④CE=AE+BC-AB.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P 是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一点,且满足AP 与BP 4cm ,则AB=_________.
3.已知A ,B 是数轴上两点,AB=2,点B 表示
-1,那么点A 表示________
. 4.如图,从A 地去B 地,哪一条路比较近?
5.如图,如何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周长?请你设计出一种方法,写出比较结果.
B 组 6.如图,10条20
厘米长的线条首尾黏合成一个纸圈,•黏合部分的长度为1.5,则纸圈的周长是( ) (A )200厘米 (B )198.5厘米 (C )186.5厘米 (D )185厘米
7.A 市辖区内的B 、C 、D 、E 四县市正被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所困扰,居民的饮用水长期达不到较高的标准.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该市与四个县市的领导、
专家多次研究,计划从A市某水库引水,供给四县市的城市居民.五个市县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千米).已知铺设引水管道每千米需费用14500元.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请你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引水管道铺设方案,并指出哪种铺设方案最经济.
7.3 线段的长短比较(一)答案:
课内练习:
1.C 2.B 3.D 4.D
5.叠合法、测量法
6.AB,CD,BD,CD;AB,•BD,AB,CD 7.AD<AB<AC 8.B 9.D
10.略
课外练习:
1.①②④ 2.6cm 3.-3或1
4.A→D→B
5.画线段分别等于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再比较6.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