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2.1颜渊篇——颜渊问仁
论语颜渊内涵解读

论语颜渊内涵解读《论语·颜渊篇》是《论语》的第十二部分,本文精选其中影响力较为深远,对个人学习、生活较有指导意义的段落深层次解析,邀您一起品鉴。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释义: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修正自己使行为举止符合礼制就是仁。
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有仁德。
到达仁的境界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现仁的具体方法如何?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符合礼的事不听,不符合礼的事不言,不符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按照这些话去做吧。
解读: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从易学象形思维上看是阴阳相济、温暖滋养的状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是古代人的伦理观念。
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人格境界,意指人性的光辉、高尚、博大。
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境界要自我内外兼修,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自我约束修正、克明峻德,提高内在修养;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行为举止符合礼制就呈现出仁的内涵,也就获得天下人认同。
至于具体如何达到礼,孔子认为看、听、言、行四个方面去做,也就是按礼制规定要求来约束自己行为。
但从社会价值看,礼是交际行为规范,封建社会中更多的体现出尊卑等级、长幼秩序、交往形式等方面内涵,与人性内在的仁并非决定性表里关系。
仁更重要表现在人生有博大光辉的天地养育万物之德行,有超越私我造福苍生的精神情怀,仁人必为志士,要达到仁的境界应当做到明志行德,而非克己复礼。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释义:仲弓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举行重大祀典。
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全年级语文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颜渊篇全文及译文

颜渊篇全文及译文颜渊问仁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释义: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
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
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不够聪敏,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仲弓问仁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释义: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他;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他。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仁原文: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释义: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司马牛问君子原文: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释义: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司马牛之忧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全年级语文素材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孔子说:“做一个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居 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 了。
• 评析: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 与居处。他工作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 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 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 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从而 成就自己的高尚主体人格。
•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 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 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 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 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 【评析】仁,仁德。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 包括音乐和舞蹈。
•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 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 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 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 认为没有仁德的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
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
那里,就会长出水草,从高处看,谁会知道这不是从地下喷涌出
来的泉水呢。”
•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
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
全年级语文素材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论语中的颜渊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颜渊原文与解析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物。
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了颜渊的言行。
本文将选择其中一段原文,对其进行解析和阐述。
《论语·学而篇》中记载了颜渊的一段对话,原文如下:颜渊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这段原文中,颜渊询问孔子“为仁之道如何修行”。
孔子回答道:“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首先使工具变得适宜。
在一个国家中,要待在优秀的大臣身边,与有道德的士人为友。
”这段对话揭示了孔子对“仁”的理解和教导。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道德行为需要善选工具和与正直之人为友。
而颜渊的提问则显示了他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对孔子的信任。
首先,孔子的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了修行仁道所需的准备工作。
在这里,工具不是指实际的物品,而是指个人的悟性、知识和能力。
只有通过学习和修炼,使自身具备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践行仁道。
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诫颜渊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便更好地实现仁的理想。
其次,孔子的回答“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为颜渊指明了修行仁道的具体行动方向。
他告诉颜渊,要待在一个能够提供学习机会的环境中。
选择身边的大臣贤者为事业的伙伴,与有道德修养的士人为友,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榜样和指导,更好地实践和弘扬仁的道德。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颜渊在孔子那里学到了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和追求道德的精神。
他对仁道的追求,体现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高尚境界的追求。
在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和教导,以及颜渊的求学态度和对道德的追求。
这段对话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仁道,也指导了我们如何修行和实践仁的理念。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仁道的指引和培养。
这一段对话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修炼和与智者为伍,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完成自我完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论语》读书笔记--12颜渊篇

【原文】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笔记】“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1·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笔记】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12·3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笔记】“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
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
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12·4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笔记】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12.1颜渊篇——颜渊问仁一起学《论语》12.1颜渊篇——颜渊问仁【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颜渊向孔子请教行仁之道。
孔子说:“约束己身(修身)返归于礼(践行礼)这就是仁。
一日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称其仁。
行仁是由自己啊,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要点。
”孔子说:“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看,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听,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说,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按照夫子的话去做。
”【释词】克己:约束己身。
克,意思是“胜”,引申为约束。
己,自己、己身。
克己即是“约身”,“约身犹言修身也”。
马融:“克己约身。
”按:不训“己”为私欲。
惠士奇:“己之欲非己,犹身之垢非身。
”阮元:“颜子克己,己字即是自己之己。
”钱穆:“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
”复礼:复,返也。
复礼,将要有所视听言动,而先返乎礼、合乎礼,谓之“复礼”。
为:是。
《注疏》:“言能约身反礼则为仁矣。
”钱穆:“仁存于心(内),礼见之行(外),必内外心行合一始成道,故《论语》常‘仁礼’并言。
”天下归仁:归仁,称其仁。
《正义》:“己诚为仁,人必知之,故能‘归仁’,己得成名也(内)。
言天下者,大之也。
或曰‘天下归仁’:克己复礼而为仁,则见天下而归为一体,不复有区别也(外)。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为仁由己,不由他人。
《注疏》:“言不在人也。
”此处“为仁”即“行仁”之意。
目:条目、要点。
按:具体内容很多,只是问其主要者,故曰“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者,克已复礼之要点。
勿,不要。
动,行。
郑康成:“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
”按:视听言动,皆在自己,不在别人,故而为仁由己,不由别人。
动,与“视听言”并列,或解释为“动容貌”。
事:从事、做。
王肃:“敬事此语,必行之。
”【先贤精义】《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门治心之实学也。
钱穆曰:本章问答,乃孔颜传授切要之言。
孔安国曰:复,反也。
身能反礼则为仁矣。
行善在己,不在人也。
《论语义疏》曰:若能自约检己身,返反于礼中,则为仁也。
于时为奢泰过礼,故云礼也。
一云:身能使礼反返于身中,则为仁也。
江声曰:《说文解字》曰:“克,肩也。
”克己复礼,以己身肩任礼也。
言“复”者,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周易》所谓“不远复”也。
克己复礼,仁以为己任矣,故为仁也。
《孟子》曰“汤武身之也”,克己之谓也;又曰“汤武反之也”,复礼之谓也。
《论语注疏》曰:此并下三章,皆明仁也。
言能约身反礼则为仁矣。
《曲礼》曰“视瞻毋回”“立视五巂”“式视马尾”之类,是礼也,非此则勿视;《曲礼》云:“毋侧听”,侧听则非礼也;言无非礼,则口无择言也;动无非礼,则身无择行也。
四者皆所以为仁。
《论语后案》曰:樊迟问仁问知章明智以成仁之道,此言礼以成仁之道。
五德之相为用,犹六律六侣之旋相为宫也。
《礼记》曰: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论语正义》曰:《礼•中庸》云:“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盖视听言动,古人皆有礼以制之,若《曲礼》《少仪》《内则》诸篇,及贾子《容经》所载,皆是其礼。
惟能克己复礼,凡非礼之事,所接与吾者,自能有以制吾之目而勿视,制吾之耳而勿听,制吾之口而勿言,制吾之心而勿行,所谓克己复礼者如此。
视听言动,古人皆致慎之,所以勉成德行,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也。
《周语》曰: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
《春秋繁露》曰: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
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目视正色,耳听正声,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夺之情,所以安其情也。
陈祥道曰:为仁由己,则不在外矣。
为仁由己,故不可以不克己;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故不可以不复礼。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是礼以仁而后复,仁以礼而后成。
钱穆曰:礼在外,反之己身而践之,故克己复礼,即犹云“约我以礼”。
礼者,仁道之节文,无仁即礼不兴,无礼则仁道亦不见,故仁道必以复礼为重。
宋儒以胜私欲全天理释此“克己复礼”四字,大义亦相通。
然克己之“己”实不指私欲,复礼之“礼”亦与天理义蕴不尽洽。
宋儒之说,未尝不可以通《论语》,而多有非《论语》之本义,此章即其一例,亦学者所当细辨。
《困学纪闻》曰:孔门独颜子为好学,所问曰“为仁”,曰“为邦”,成己成物,体用本末备矣。
(按:体用、本末,四字当熟思。
)蔡节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言用力在我,而不系乎人也。
颜子闻言则喻,而直请问其目。
“非礼勿视、勿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克己之目也;“勿”之一字,夫子语颜子用力之要也。
视听言动,一于礼则为仁矣。
颜子自知其能从事于斯,故有请事斯语之对。
刘宗周曰:提一礼以溯性命之体,而合之于睹闻显见,发必中节,是中庸之教也;首拈克复为纲领,终分视听言动为四目,壹是修身为本,是大学之道也。
学者明克复之旨,而六经无馀蕴矣。
孟子曰:仁,人心也。
陈祥道曰:仁者,人道也;圣者,天道也。
朱子曰: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
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
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
【附录】不同观点(净、染角度):刘炫曰: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
嗜欲与礼义战,使礼义胜其嗜欲,身得归复于礼,如是乃为仁也。
情为嗜欲所逼,己离礼,而更归复之。
今刊定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于礼也。
朱子曰: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
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
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
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康有为曰:至于颜子,至善之姿,犹须从事。
若中下之人,质性粗恶,嗜欲繁多,若听自由,则纵欲妄行,必至灭人道以为禽兽,不止国土沦亡已也。
蕅益大师曰:所以夫子直示下手功夫,正所谓“流转生死,安乐涅槃,惟汝六根,更非他物”。
视听言动,即六根之用,即是自己之事,非教汝不视不听不言不动。
只要拣去非礼,便即是礼。
礼复,则仁体全矣。
【相关材料】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犫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齐国佐见其语尽。
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郤犫之谮。
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殆必祸者也。
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
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
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
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
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
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
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
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
高位寔疾颠,厚味寔腊毒。
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
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虽齐国子亦将与焉。
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乎?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
今君逼于晋,而邻于齐,齐、晋有祸,可以取伯,无德之患,何忧于晋?且夫长翟之人利而不义,其利淫矣,流之若何?”鲁侯归,乃逐叔孙侨如。
简王十一年,诸侯会于柯陵。
十二年,晋杀三郤。
十三年,晋侯弑,于翼东门葬以车一乘。
齐人杀国武子。
———选自《国语•周语》【本章参考书目】《礼记》《孟子》《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全解》《论语集说》《论语学案》《论语稽求篇》《论语竢质》《论语后案》《论语集注》《论语注》《论语点睛》《国语》《春秋繁露》《困学纪闻》《礼说》《揅经室集》《四书解义》。
20190304-20190311所学内容卡片一起学《论语》课程公告我们倡导的学习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时习;尊重文化道统(荐读《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多措并举,解悟经典,感应圣贤气质:诵读原文、抄写原文、了解基础字意词意、领会先贤精义、品味原文并尝试自己解读、了解相关故事、旁通相关经典、与学友交流讨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课,就近参加线下活动……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