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2.23----13.13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篇第⼗⼆:克⼰复礼为仁。
12.1 颜渊问仁,⼦⽈:“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说:“抑制⾃⼰,使⾔语和⾏动都⾛到礼上来,就是仁。
⼀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仁德要靠⾃⼰,难道是靠别⼈吗?”颜渊说:“请问实⾏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注释】克⼰复礼:克制⾃⼰,使⾃⼰的⾏为归到礼的⽅⾯去,即合于礼。
复礼,归于礼。
【华杉详解】颜回问⽼师,什么是仁。
孔⼦说,克⼰复礼就是仁。
《左传》记载,在评论楚灵王因不能约束⾃⼰⽽招祸⾝亡时,孔⼦说:“古也有志:‘克⼰复礼,仁也。
’信善哉!”可见克⼰复礼是古成语,孔⼦引⽤的。
“克⼰”,就是克制⾃⼰,约束⾃⼰。
杨雄《法⾔》说:“胜⼰之私之谓克。
”克⼰,就是要胜过⾃⼰的私⼼。
就这两个字,难了! “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
“复”,是反,反⼰之⾝的反,反求诸⼰的反,就是在⾃⼰⾝上践⾏礼,遵循礼。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天能做到克⼰复礼,则天下归仁。
克⼰复礼这么厉害?只需要⼀天,就全天下都归于仁了吗?不是这样理解。
是说仁在我的⼼中,我如果能做到了克⼰复礼,则天下尽归⼊我仁⼼之中。
钱穆说,⼈⼼之仁,温然爱⼈,恪然敬⼈。
礼则主于恭敬辞让。
⼼存恭敬,就不会对⼈傲慢。
⼼存辞让,就不会伤害他⼈。
那天下之⼤,⽆不尽归于我⼼之仁也。
世界在我⼼中,我⼼中有仁,则满世界都是仁,我⼼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
就像后来王阳明说的,⾛到⼤街上,看见满⼤街⾛的,都是圣⼈!因为你⾃⼰有⼀颗圣⼈的仁⼼。
所以,“为仁由⼰,⽽由⼈乎哉?”“为仁”,全在⾃⼰,跟别⼈没关系。
不要说现在社会怎么礼崩乐坏,⾸先你⾃⼰去爱她!颜回说,哦,是这样,“请问其⽬?”那么请⽼师指点⼀下具体条⽬,怎么去做呢?孔⼦回答了四条⽬:“⾮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原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④,请事斯语矣⑤。” 【注释】 ① 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复:实践,实行; 复礼:践行礼仪。 ② 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 许你是仁人。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③ 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④ 回:颜回。古人自称 用名。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⑤事:从事, 实行,照着做。斯:这,这些,代词。
【原文】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樊迟未达①。子曰:“举直错诸枉②, 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 夫子而问知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 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注释】 ① 达:理解,明白。 ② 举直错诸枉:就是把 正直的人推举出来,罢黜邪曲小人。错:通“措”, 放置。诸:之乎,合音词。 ③ 乡:通“向”,刚 才。 ④皋陶(yáo):传说是为舜掌管刑法的贤臣, 古人认为他是执法公正的典范。 ⑤ 伊尹:商汤的 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 大宾①,使民如承大祭②。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③,在家 无怨④。”仲弓曰:“雍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注释】 ① 大宾:贵宾。 ② 承大祭: 承当重大的祭祀典礼。 ③ 邦:诸 侯管理的国家为“邦”。 ④ 家:卿 大夫管理的封地为“家”。
【语译】 仲弓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 “出门办事就像接待贵宾那样恭敬,役 使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 此则无论在诸侯国做事,还是在卿大夫 的封地做事,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仲 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照您 这些话去做吧。”
论语-颜渊篇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 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 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 无愧,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解读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都带有很强的针对 性。因为司马牛正直善言而性情急躁, 所以在这里,孔子耐心地引导他加强修 养,向内省察自己。
解读
做人要懂得敬重
《论语·颜渊篇》---仁
内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容
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①讱:(rèn):说话谨慎,不容易出囗。
译文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说话常 迟钝。”司马牛说:“说话迟钝,就说是 仁吗?”孔子说:“因知做来难,说来哪 得不迟钝?”
解读
孔子因材施教,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 所以孔子特别针对他这一缺点,告诉他说 话要和缓谨慎,少说话多行动,强调言行 一致的重要性。
《论语·颜渊篇》---君子
内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
容
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
注释
①疚(jiù):内心痛苦,惭愧。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 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解读
君子成人之美和“助纣为虐”
《论语·颜渊篇》---政
内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
容
者,正也。子帅以正①,孰敢不正?”
注释
①帅:通“率",率领。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 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 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论语·颜渊第十二》是《论语》中的名篇,自古以来备受关注.该篇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为题,记载了孔门师生问答之事,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反映出孔子对人性、政治的思考。
该篇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论仁、论君子、论政三块,但主要讨论的还是人性.孔子谈人性,既非经济人,亦非社会人,而是复杂人。
1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做出不同的应对,但孔子自有一套恒定的价值体系去引导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仁人君子、做仁君。
这套价值的灌输对有些弟子体现为行为的具体指导,而对有些弟子则表现为理论上的指引,这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一、论仁该篇的前三章节分别记载了颜回、冉雍和司马牛与孔子关于“仁”的内涵的讨论,孔子根据三个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冉雍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司马牛则简化为“其言也讱”。
2笔者认为,“问仁”中最有争议、也是最精彩的一回是颜渊问仁.孔子告诉颜渊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首先,“克己复礼”一词的含义便存在很大争议:克字在含义上有一般有两解,一说为克制,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代表;一说为战胜,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
杨伯峻则认为,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因此需要抑制;而朱子释“克"为“胜”,“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之意,朱子不仅对“己”延伸性解释为私欲,而且表达了人要积极的克制自己的私欲的意旨。
3对于“复礼"二字,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有将其理解为“恢复周礼”,即传统的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4也有将其理解为对周代秩序化社会的的一种开放性继承,主张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
5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克己”与“复礼"不应作为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而应结合整体的含义解释为“自身能够复归于礼”。
全年级语文素材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论语颜渊第十二

仁与礼
礼∈制度
仁
基础,体现,内核
礼
仁
实现途径,外在表现
礼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现
实
加强克己自修,学会理性控制
克己修身,克己修和
意
加强礼仪学习,规范自己行为
义
践行“仁者爱人”,实现人际和谐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 克制自己
性善论 复礼 实践礼的要求
需要克制的欲望
人性本恶?!!
克≠克制 克 能够做主
显示自我向 善的动力, 可以主动负
人应该自觉而自愿, 责地安排人 自主而自动,去实践 生
礼的要求
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
朱熹 “克己” 战胜自我的私欲 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
礼节,而是泛指天理, “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 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 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
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 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 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 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 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 境界。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
克己 由己
人的主动性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 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 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 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全年级语文素材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权威直接打印)

子 曰:“如 杀 无 道,以 就 有 对 曰:“在 邦 必 闻,在 家 必
dào hé rú
kǒng zǐ duì yuē
zǐ wén
zǐ yuē
shì wén yě fēi dá
道,何 如?”孔 子 对 曰:“子 闻。”子 曰:“是 闻 也,非 达
wéi zhèng yān yòng shā zǐ yù shàn yě fú dá yě zhě zhì zhí ér hào yì
fán chí wèn rén zǐ yuē
ài
居 之 不 疑。在 邦 必 闻,在 12.22 樊 迟 问 仁。子 曰:“爱
jiā bì wén
家 必 闻。”
rén
wèn zhì zǐ yuē
之 美,不 成 人 之 恶。小 人
zǐ yuē
tīng sòng wú yóu fǎn shì
12.13 子 曰:“ 听 讼 ,吾 犹 反 是。”
rén yě bì yě shǐ wú sòng hū
jì kāng zǐ wèn zhèng yú kǒng
人 也。必 也 使 无 讼 乎?” 12.17 季 康 子 问 政 于 孔
chén fù fù zǐ zǐ
gōng yuē
臣 ,父 父,子 子。” 公 曰:
zǐ zhāng wèn chóng dé biàn huò
shàn zāi xìn rú jūn bù jūn chén
12.10 子 张 问 崇 德 辨 惑。“ 善 哉!信 如 君 不 君, 臣
zǐ yuē
zhǔ zhōng xìn xǐ yì chóng bù chén fù bú fù zǐ bù zǐ suī
zǐ yuē h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表示的是一种秩序、规范、法则。
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封建பைடு நூலகம்理关系。
法家“以名责时,循名求实”的政治主张。
出自《韩非子正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 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儒家的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儒家道德法则。 陈寅恪指出:“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 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 《五伦观念的新检讨》,贺麟揭示了它的四大内涵: 一、注重人与人的关系; 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永久关系; 三、以等差之爱为本而善推之; 四、以常德为准而皆尽单方面之 爱或单方面的义务。
注释:“人情孤独则懒惰,易观摩则奋历生。置诸 众正友之中,则寡失德;置诸多闻人之中,则不寡陋。 故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君子以文会友,这里强调的是好朋友可以丰富生命 的内涵。
《论语》中的“仁” 仁:“爱人” 仁人:修己以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与人字有关:一是修已,二是安人。 孔子论仁,常与智勇并说。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令:教令。
《颜渊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7、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 人何?” 从政,指为政,也就是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如果能正其身,则为政一切不难。
诗经的作用:外交工具 《 汉书•艺文志》: “古者诸侯抑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 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襄公二十六年,晋侯借故扣住了卫侯,齐侯和郑伯不 满,跑去说情,直接提出问题,碰了钉 子,后来改用赋 诗言志法,齐侯国子赋 《 容之柔矣 》,郑伯子展赋《将 仲子兮》 (一首情歌 )”,赋完之后,“ 晋侯乃许归卫 侯“。
《中庸》有云:“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 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 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 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专对:谓出使时以己意应对,不随时请示于本国之朝廷。
虽多,亦奚以为: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学 于《诗》,便须得《诗》之用。若学 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 多亦无用,绝非孔门教人之意。
《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
12.23——13.13
1、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体现了孔子的交友原则。 孔子与朋友相交时所持的价值观很特别:《乡党》里的一段 记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极致无岸, 专业设计
2、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诗经的作用 反映民风及大臣的意见:
《国语· 周语》召公谏厉王日 : “故天子听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普敲肉,史敲书,师茂 ,瞍 赋 ,朦诵 ,百工谏,鹿人传语, 近臣尽规 ,亲戚补察,普史教侮, 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不悖。” 此处 “ 曲 ”、“ 赋 ”、“ 诵 ”的内容是指民间搜集来的歌谣。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先之劳之:之,指民。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 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故为政者贵能劳其民。
先之者,尤贵能以身先其民而劳,故民劳而不怨。
4、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 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 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 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 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左传•昭公16年》: 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 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子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 子产赋《郑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 子大叔赋《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 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终乎?」 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蘀兮》。宣子 喜曰:「郑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 二三君子数世之主也,可以无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