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2016.2.24
网络及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录第一章四次流传革命文字印刷术国家>公民电报互联网变化:流传媒介流传构造流传方式流传观点流传文化流传成效新流传革命的实质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益人人是记者;监察“自媒体”即时化流传,促使表达权回归全面信息看管无效,“权益”上涨为“权益”新流传革命的基本特色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去中心化:原由:互联网技术特色流传资源泛社会化流传权益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遇到挑战再中心化:原由:信息过度,公民找寻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构造,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表现:1.建议领袖阶层兴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宽泛社会资源,拥有公共关心2.社会关系从头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修舆论中心'..二元:虚构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议新流传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改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流传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供给者,媒体信息散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花费习惯,技术→流传范式,流传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花费方式。
需求:交融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两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精英“隔岸观火”一般公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浮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小民族主义,新花费主义4.崭新执政环境,抢夺流传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牢狱”少量人看多半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实行举措:可操作的“解说框架”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世界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色:全世界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色:碎片化(个人关于体系的和个人生计状态的觉悟)即:吉登斯“意愿性”问题:中国媒风光对现状怎么办?即:媒体转型举措。
2.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3.4.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挪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5.新媒体的基本特色6.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7.新媒体的主要种类8.硬件设施终端区分计算机9.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施10.数字电视机11.*户外LED12.软件属性分'..的特色与发展3.经营性质营利性以信息流传和供给娱乐为主;供给详细产品非营利性政府;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平台应用功能Eg:交际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趋向新技术:光导纤维,电脑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流媒体技术、IPTV技术、WAP平台技术、海量储存技术支撑: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挪动通信技术趋向:数字化,智能化,挪动化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五大平台: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特色:软硬整合互联网功能:信息流传,知识生产,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行,观点争议的场所与平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交流、娱乐的主要渠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网络与新媒体的一些重点知识。
一、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网络,它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冷战时期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的组成和基础技术互联网由各种网络设备和技术组成,包括服务器、路由器、光纤等。
其中,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技术,它规定了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三、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手段来传达信息的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选择。
四、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影响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五、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等,而隐私保护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保护。
我们应当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
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真伪,以可信的信息为依据,进行判断和决策。
七、新媒体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新闻媒体、广告宣传、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和深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总结: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重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提高自己的防范能力和判断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一、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网络与新媒体概念网络与新媒体概念是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它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新媒体技术是指使用新型媒体,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2、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等活动,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此外,新媒体技术也发展迅速,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3、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商业、教育、政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形象。
在教育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在政府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效率,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安全1、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概念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它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2、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络账号和密码等,防止黑客攻击,防止病毒传播,防止网络诈骗,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3、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2)定期更新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3)安装杀毒软件,防止病毒传播;4)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防止网络诈骗;5)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防止黑客攻击。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未来1、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技术将越来越普及,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发达,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完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简答)、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3)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1)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2)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3(、新媒体的基本特征:4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新媒体的主要类型:5)以计算机为终端;(1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2)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3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1()Web1.0(2)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Web2.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3)Web3.0(网三、按经营性质来分:)非营利性新媒体四、((1)营利性新媒体;2按应用功能来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6)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1解释+(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Tag(3)社会化书签()即时通信(2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电话(3)IP)社交网络(4)视频分享(32(1四、娱乐新天地:()对等网络下载)交互式网络电视)图片分享4(------五、商务活动的平台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3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中国贸易报》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10)经济诱因2(1)技术诱因()市场诱因3(、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1)网络融合(1)内容融合(2)终端融合(3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01
03
05
02
04
06
相对论
凡数字论
互联论
媒体定义回归论
规模论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的定义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 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 形态即是新媒体。 □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 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 所以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 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 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0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能提升品牌形象的数字媒体广告 微博
广告主认同新媒体对提升品牌形象的效果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迅速发展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党政重视支持
资本市场准备
技术与市场发育
新媒体发展
十一五发展规划
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的宏观环境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 MOOC韦路笔记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1.2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 ENIAC ;EDVAC ;UNIV AC;TRADIC;IBM360;IBM PC;Apple 网络时代: Web1.0,浏览器,门户网站。
Web2.0,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3.0,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 2 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2.2 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2.3 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 >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 >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 3 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3.1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3.2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分享和评论,实现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2. 即时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4.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5. 普及性:新媒体设备普及,用户基数庞大。
1.2 新媒体的历史1. 新媒体的起源: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了ARPANET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a) 萌芽阶段(1960s-1990s):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出现了电子邮件、BBS等早期网络应用。
b) 成长阶段(1990s-2000s):互联网商业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开始流行。
c) 爆发阶段(2000s-2010s):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
d) 移动阶段(2010s至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向移动端转移。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1. 技术决定论的定义: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的变化。
2. 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a) 技术是自主的,其发展遵循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b) 技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c) 技术的发展不受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因素往往适应技术变化。
3. 技术决定论的批评:a) 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b) 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②web2.0
Web1.0--web3.0的特点与发展
3.经营性质
①营利性
以信息传播和提供娱乐为主;提供具体产品
②非营利性
政府;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平台
4.应用功能
Eg:社交媒体
2.4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技术:光导纤维,电脑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流媒体技术、IPTV技
术、WAP平台技术、海量存储技术
支撑: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
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
五大平台: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特征:软硬整合
互联网功能:信息传播,知识生产,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广,观念争议的场所与平台。
3.1信息传播的通道
①BBS
②超级链接与门户
③搜索引擎
3.2 知识生产的平台
①信息聚合(RSS)
②Wiki
③社会化书签Tag
3.3 人际交往的平台
①电邮
②即时通信
③IP电话
®社交网络
3.4 娱乐新天地
①对等网络下载(p2p)
②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
③视频分享
3.5商务活动的平台
3.6意见自由市场
①博客
②微博
③微信
专题:微博,微信比较
※
第四章从受众到用户
4.1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
规模(世界与中国,农村与城市)
结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应用)
4.2 从受众到用户
1.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搜索引擎(P59)(云计算,搜索云,挖掘信息价值)
协同过滤(比邻浏览者,豆瓣)
原因:1.人际2.分享3.现实与虚拟融合
2.从接受信息到传播信息
接近权,技术,互联网
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
UGC(P65)(1.网络出版。
2.内容创新3.非专业人士创作)
1.社会驱动维度(信任,认同,共同远景...)
2.技术驱动维度(技术接受,技术任务匹配,可用性工程【安全,隐私,可靠】
3.个体驱动维度(好奇心,利他主义,外部奖励)
4.人口统计学特征
4.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
实名,共享,联通,互证
5.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
“体验经济”
1.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用户的参与化需求
3.用户的情感性需求
尼葛洛庞帝:未来的界面代理人可以阅读地球上每一种报纸,每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掌握所有广播电视的内容,然后把资料组合成个人化的摘要。
这种报纸每天只制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版本。
4.3 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碎片化趋势
主要原因:社会结构分化;信息技术成熟
小众传播特点
1.传播主题和传播内容细分
2.用户主动性增强
3.传受界限模糊
积极意义:
1.文化发展新方向
2.经济增长新动力
消极意义:
1.信息茧房
2.社会粘性丧失
第五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5.1新媒体带来的传媒格局变革
一.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颓势难以逆转
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
2.电视,广播不同程度面临衰退
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
二.新媒体产业持续升温
三.受众阅读习惯与媒介接触方式改变
5.2传统媒体的求生之路
一.进入新媒体
二.调整战略
1.保持内容优势
①信息量丰富,可提供大量原创内容
②信息质量高,有深度,权威性强
2.适应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
①品牌精确定位
②筛分用户群
③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媒介形态,转型“网络平台”
©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据用户反馈,定制内容。
3.创新盈利模式
5.3媒介融合
一.媒介融合概念
二.媒介融合的三大诱因
1.技术
2.经济
3.市场
三.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1.内容融合
①生产融合(数字化处理)
②形态融合(多媒体形态)
③应用融合
2.网络融合
电信网,广播网,互联网
3.终端融合(智能手机)
四、媒介融合实践
BBC案例
第六章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生产(不重要)
第七章互联网与民主政治建设
7.1四权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八章
8.1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第九章互联网与新意见领袖
第十章互联网与社会思潮(仔细看)第十一章互联网与文化
第十二章互联网时代的精准营销
第十三章网络媒体的经营
第十四章依法治网(不重要)
第十五章互联网与网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