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kerstaff’s脑干脑炎

合集下载

Bickerstaff脑干脑炎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Bickerstaff脑干脑炎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能查 。 脑膜刺激征阴性。 急查头颅 c T未见异常。 行脑 电图检
的变异类型 , 表明 G S Fse 综合征、 B B 、i r h B E之 间的连续性 , 提
出应该将上述三种疾病称为抗 G bg QllG抗体综合征 O t l 。
查示 : 双颞极 负性尖波 , 背景 波 漫化 , 中度异常脑电图。血
( 9 , T 3 ℃)无流涕 、 塞 、 鼻 咳嗽等症状 ,3 1服感 冒药物后体温 :
降 至正常 , 感全身乏力 、 头晕 , 食欲减退,反应迟钝, 嗜睡 , 记
忆力 减退 , 听力下 降, 绪不稳, 情 哭泣, 向力障碍 , 定 并逐渐 出
现进行性行走不稳 。 四肢 无 力 , 便 困难 。 毒 物 接触 。人 院 小 无
结报告如下并 对有关文献做一 回顾。
1 病例资料
热 ,%发热并头痛 ,%腹 泻 ,%上感并腹泻 )最常见 的首发 6 5 5 , 症状为复视(2 和 步态不稳 (5 ,9 肢体感觉迟钝 , 5%) 3 %) 1%有 1%意识 障碍 .1 3 1%构音 障碍或无力 。所有 患者均有 眼外 肌 麻痹和共济失调( 躯干+ 肢体 7 %, 1 只躯干 1%, 体 1%) 8 肢 1 ,
导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某些学者研究发现 B E、i e 综合 征 B Fs r h
具有相同的自身抗体— G lIG,可能属同一疾病谱 o 抗 Q bg l 。 O aa 【 究 14例患者 血清抗 G l IG抗体 , 现 10 dk 等 饲 研 9 Q bg 发 1 例为 Fse 综合征 、 B i r h G S重叠型 ,2例为 B E,1 l B 1 例为 B E、 B G S重叠 型.认 为三者同属二个疾病谱 ,B B B E和 F S是 GB S

GBS诊治指南

GBS诊治指南

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定义: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系一类急性免疫介导的炎性周围神经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病前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累及周围神经,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临床症状多在2-4周内达到高峰,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IVIg和血浆交换治疗有效。

疾病本质上是一种针对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性炎性损伤和修复过程,病理主要为脱髓鞘,但也可有神经轴索的损害,以运动神经受累为主,少数伴有或以感觉神经或植物神经受累为主。

以运动受累为主的GBS有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和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AMSAN);以非运动受累为主的GBS有Fisher 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急性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Acute panautonomic neuropathy)和急性感觉神经病(acute sensory neuropathy,ASN)。

一、GBS的诊断(一)AIDP:其是GBS中最常见的类型,也称经典型GBS,疾病的本质是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神经损伤,以比较广泛的神经根和周围神经髓鞘破坏和修复为主。

1.临床特点(1)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有发病。

(2)前驱事件:常见有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尤其空肠弯曲菌和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其他还有EB病毒、HIV、A型肝炎病毒感染;疫苗接种:破伤风、流感、可能脊灰糖丸,狂犬病;分娩、手术、移植等。

(3)急性起病,病情多在2周内达到高峰,绝大多数在4周内达到高峰。

(4)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双下肢无力,常伴有下背部和下肢疼痛或酸痛,部分患者伴有四肢远端麻木。

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方法

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方法
• 2.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确定的 Bickerstaff 脑干脑炎: • 抗 GQ1b IgG 抗体阳性即可诊断,即使是出现不
完全性眼外肌麻痹或没有评估共济失调时;或者 发病 12 周内恢复正常。
确定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诊断标准
满足以下五项可诊断:
MOG抗体不特异
• 1.首发、多灶 CNS 症状推测由炎性脱髓鞘所致;
• 2. 不能由发热解释的脑病表现;
• 3. 异常的 MRI 表现,包括:(1)主要累及白质
的弥漫性、边界不清、较大的病灶(>1~2 cm);
(2)少数患者出现白质 T1 低信号;(3)可出 现深部灰质的异常(丘脑或基底节);
• 4. 在发病 3 个月内无新发临床症状或 MRI 表现;
• 5.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Susac’s 综合征)。
• 对免疫治疗无反应者可能需要强化或延长治疗 (多数医疗机构不具备条件)
• 某些其他疾病也对免疫治疗有反应(如CNS淋巴 瘤)
可能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标准
满足以下三项标准可诊断: • 1. 亚急性起病(病程 <3 个月),工作记忆缺损(短
期记忆)、意识状态改变或精神症状; • 2. 至少有以下一项:(1)新发的局灶性 CNS 表现;
Hashimoto 脑病诊断标准
满足以下 6 项标准可诊断: • 1. 伴有癫痫、肌阵挛、幻觉或卒中样发作的脑病; • 2. 亚临床或轻度甲状腺疾病(通常为甲状腺功能
低下); • 3. MRI 正常或无特异性异常信号; • 4. 血清甲状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甲状腺球蛋
白)抗体阳性; • 5. 血清和脑脊液中无特征性的神经元抗体; • 6.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自身抗体阴性但很可能的自身免疫性脑 炎的诊断标准

Bickerstaff’s脑干脑炎

Bickerstaff’s脑干脑炎

(2)病毒感染学说。
没有查到关于bickerstaff’s脑干脑炎发病率的 相关文献。
Nurological sciences上一篇文献报到了1 例bickerstaff脑干脑炎合并沙门杆菌感菌感 染。另1文献报到1例空场弯曲杆菌相关性 bickerstaff脑干脑炎。
Bickerstaff脑干脑炎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尤其是Fisher综合 征的临床表现有一些相像之处,且某些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 的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一细胞分别现象。目前,考虑Bickerstaff 脑干脑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类似,可能为病 毒或细菌等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受损疾病。但很多报道的病例 中没有明确的感染史。
治疗及预后 BBE的发病机制不是很明确,目前治疗尚无特 殊有效的方案,国内外未查及关于bickerstaff‘s脑干脑炎治疗的RCT,国内外
文献均报道激素治疗效果良
好;血浆置换治疗抗GQlb抗体阳性BBE疗效显著, 国内尚无报道;也有报道白蛋白治疗的病例;BBE 为单向进展的疾病,复发病人很少见,多数病人预 后良好l2J。Yuki等,对13本内62例BBE患者进展 了回忆性争论觉察:在起病6个月后,约66% 的病 人完全恢复,未遗留任何后遗症,约14%的病人留 有感觉特殊或肢体肌力减退,约9% 的病人留有复 视或步态特殊,约4%病人留有精神病症,约3% 的 病人死亡【20,21]。国外有报道,BBE是可以复发的
该病任何年龄及性别人群均可发病,以儿童及 青壮年多见,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以多组 颅神经及长传导束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国外关 于脑干脑炎的临床表现分析报道说明l2]:对称性外 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反射亢进为主要临 床特点,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占74%,存在双侧面 瘫患者占45%,存在Babinski征的患者占4JD%,存 在瞳孔特殊及延髓性麻痹的患者占34%,血清 GQlbIgG抗体的阳性率为66%,存在MRI脑干特殊 表现的患者占33%,以复视为首发病症的患者占 52%,而以步态特殊为首发病症的占35%。国内关 于Bickerstaff脑干脑炎的病例报道【 , ·, , j中,主要 表现为头晕、颅神经及锥体束受损,有些患者伴有

副肿瘤性脑干脑炎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副肿瘤性脑干脑炎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副肿瘤性脑干脑炎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脑神经的疾病,然而关于此类患者是否伴随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病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合并副肿瘤相关的脑干脑炎报道如下,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7岁,因“右肺腺癌术后5 y,加重伴咳嗽咳痰半月余”于2019年6月23日入住我院放疗科。

5 y前患者因右侧胸痛伴咳嗽、气促,就诊于当地人民医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遂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提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右胸膜见腺癌浸润。

术后多次行放、化疗(先后2周期TP,6周期培美曲塞,胸部放疗一疗程)及靶向药物(凯美纳125 mg tid)治疗。

2018年12月1日入院复查颅内转移瘤,给于颅内转移灶伽马刀放射治疗,期间肺癌外周血基因检测EGFR19外显子突变。

2019年2月14日服用“吉非替尼”至今。

15 d(2019年6月10日)患者咳嗽咳痰较前明显,黄白痰、偶有痰中带血,伴恶心、间断呕吐胃内容物,无呕血、咖啡样物,无腹痛、发热等不适,随至我院住院治疗。

入院第11天患者出现左下肢无力,不伴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尚能自行如厕、走路。

入院第12天患者左下肢无力逐渐加重,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入院第16天患者出现右下肢肢体无力,且左下肢无力活动不能,呈持续性,请神经内科会诊查体示:意识呈嗜睡状态,构音障碍,高级智能明显减退。

双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光反射存在,双眼向左侧凝视麻痹,双鼻唇沟对称,伸舌左偏,咽反射消失,30 ml哇田饮水试验阳性,四肢肌张力减低,双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3级,双上肢腱反射(-),左侧下肢腱反射(+),右侧下肢腱反射(+),双侧巴氏征阳性。

分析MillerFisher综合征(MFS)和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的临床特点及鉴

分析MillerFisher综合征(MFS)和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的临床特点及鉴

Miller-Fisher 综合征(MFS)和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在临床上为少见疾病之一,这两个疾病也较多发生在感染以后,并且两者临床特点表现也较为相似[1],两种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密切联系和怎样准确鉴别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基于此,在本文中,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MFS 和BBE 患者各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MFS 和BBE 患者各13例,MFS 组男8例,女5例;年龄18~56岁;病程3~12d。

BBE 组男7例,女6例;年龄19~68岁;病程2~20d。

所有患者诊断的标准: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对称性的眼外肌瘫痪和共济失调,同时排除患者出现病毒性脑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

方法: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MFS 和BBE 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MFS 和BBE 患者的临床特点:MFS 和BBE 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其中MFS 组患者在发病前就已经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5例和腹泻3例。

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体现在视物重影和四肢无力,并且随着患者病情加重,症状愈发明显。

BBE 组患者在发病之前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7例和腹泻4例。

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体现在头晕,随着患者病情加重,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中枢性面瘫、病理征阳性等症状,见表1。

实验室检查结果:对MFS 和BBE 患者开展实验室检查,主要包含:①脑脊液检查:经检查后,两组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均处于正常状态,其中MFS 组患者出现蛋白、白细胞数和免疫球蛋白升高8例;BBE 组患者出现蛋白和白细胞数升高10例,患者出现GMI 抗体阳性1例;②肌电图检查:MFS 组患者选取病侧面神经、正中神经肌、尺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表现患者出现了神经源性伤害3例,而BBE 组行以上部位检查,患者出现了神经源性损伤2例;③影像学检查:MFS 组患者行MRI 检查8例,行颅脑CT 检查5例,均未发现异常情况;对BBE 组患者行以上检查,CT 出现低密度影和MRI 长T 1、T 2信号,具体部位表现在中脑3例,延髓2例,丘脑4例,小脑1例。

脑干脑炎脑干脑炎的临床表现

脑干脑炎脑干脑炎的临床表现

脑干脑炎脑干脑炎的临床表现(1) [脑干脑炎]脑干脑炎脑干脑炎脑干脑炎(brainstemencephalitis,BE)系指发生在脑干的炎症。

广义上属病毒性脑炎,因临床表现特殊而单独列出。

1951年Bickerstaff和Cloake报告3例头痛患者,除急性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外,尚有嗜睡、半身感觉丧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1957年Bickerstaff再次报道5例,并提出诊断名称,故称Bickerstaff脑炎或Bickerstaff-Cloake脑炎。

一、脑干解剖及功能脑干为一蒂状结构(stalk-likestructure),是脊髓在颅内的延续。

传统上将脑干分为3部分,即中脑、桥脑和延髓;共有10对颅神经(Ⅲ~Ⅻ)位于此处,按所在部位也可分为3组,即延髓有Ⅸ-Ⅻ颅神经、桥脑有Ⅴ~Ⅷ颅神经、中脑有Ⅲ及Ⅳ颅神经。

中脑含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的核团,与调控眼球运动(外展除外)、瞳孔的收缩及调节、大脑的清醒程度有关;桥脑含有运动、感觉、面部副交感神经支配及眼外展的神经核团;延髓则分布着有关吞咽、舌运动、说话及某些内脏神经的运动核团,延髓尚控制呼吸、心跳、随意肌运动及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过程。

二、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明了,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诱发的免疫反应性脱髓鞘有关。

有报告发现脑干脑炎患者lgG及神经节苷脂(GQ1b)抗体滴度增高,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脑干梗死、单纯疱疹性病毒脑炎在lgG抗体滴度增高的同时并无GQ1b抗体增高,故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损伤引起。

李海荣等(2004)报告32例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全部患者激素治疗有效,7例免疫球蛋白A/G增高均提示本病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且28例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查均为阴性,提示本病可能并非病毒直接感染所致。

目前多认为是脑干部位感染后的变态反应。

已报道的病原体有单纯疱疹病毒(HSV)(多为HSV-1、少数为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EB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圣路易丝脑炎病毒、肠病毒71(EV71)、西尼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伤寒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肺炎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曲霉菌(白血病患儿)、空肠弯曲菌、手足口病等。

吉兰-巴雷综合征研究进展

吉兰-巴雷综合征研究进展

吉兰-巴雷综合征研究进展导读:吉兰-巴雷综合征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炎性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临床上以急性、感染性、对称弛缓性肢体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为主要特征。

本文就该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疾病分型及病理1916年,Guillain等指出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和腱反射消失是本病特征,后被命名为Landry-Guillain-Barré综合征,简称吉兰-巴雷综合征。

1969年,Asbury指出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干有炎性细胞浸润及原发性脱髓鞘,此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被广泛使用。

1956年Fisher等描述了3名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丧失的患者,后期均自发恢复,且这些病例均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自此有了Miller-Fisher综合征(MFS)这一GBS的变异型。

1978年将表现为急性对称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和(或)锥体束征的疾病命名为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BBE与MFS症状存在着交叉重叠。

1990年后李春岩、McKhann等发现并证实一组病理学表现以脊髓运动神经根原发性轴索损害为特征的病例,由此诞生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的概念。

并将运动、感觉神经根均受累的轴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称为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MSAN)。

AMSAN的病理改变与AMAN相似,但是涉及运动及感觉神经根。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世界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年发病率约0.8/10万~1.9/10万,欧洲国家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发病率呈年龄增长性,无明显的季节倾向,发病第一位的类型是AIDP。

但对我国住院患者资料的分析显示,我国以儿童和青壮年好发,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高发,轴索型比例较高,且积极治疗后仍有高达20%的患者遗留严重残疾,5%的患者死亡。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约70%患者病前有前驱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ckerstaff’s脑干脑炎
.
1
1、定义:
Bickerstaff脑干脑炎是一组以意识障碍、眼外肌
麻痹、对称性迟缓性四肢瘫、共济失调、双侧面瘫、
Babinski征、瞳孔异常和球麻痹等为表现的I临床综
合征。任何年龄及性别人群均可发病,以儿童及青壮
年多见,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以多组颅神经
及长传导束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
.
2
2、病因及发病机制:
Bickerstaff脑干脑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尚不明确,主要存在两种观点:(1)自身免
疫受损学说;,一般认为涉及某些炎性致病因子,可能是 抗GQlb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血清抗GQlb抗 体可致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障碍,对神经元具有 细胞毒性,抑制轴突的外向生长。。清除这种抗体可使病 人早期康复,减轻残疾程度。
.
8
小脑受损表现,而意识障碍者少见,绝大 多数患者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正常,头颅MRI大多可见 脑干及
(或)小脑异常信号。
.
9
诊断: ①任何年龄、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以儿童及青壮 年多见;②多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起病前绝大多 数患者有感染症状,多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 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③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多 组颅神经及长传导束受损的症状及体征,有时伴有 小脑受损的临床表现;④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基 本正常;也可为蛋白轻度增高,细胞数 增加,糖氯化物轻度降低;血清学检查可正常,也可 有血清学空肠弯曲菌感染证据,anti—GQlb IgG阳 性、anti—GM1,anti—GDla阳性。可有巨细胞病毒 IgM阳性,单纯疱疹I型IgM弱阳性,柯萨奇病毒B5 型IgM阳性、EB病毒IgM抗体阳性;⑤头颅MRI或 增强MRI可明确病灶位置,并有助于与脑干梗死、 肿瘤、血管瘤、多发性硬化等相鉴别;⑥应用激素及 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⑦ 一般预后较好
呼 吸衰竭等并发症,一般预后较好[1]。 参考
.
13
Bickerstaff脑干脑炎通常是单相炎性疾病, 其临床谱可能与miller-fisher综合征和格林 巴利综合征相似,GQ1b抗体阳和异常头部 MRI可帮助诊断。然而,缺乏抗GQ1b抗体 和正常的MRI不排除诊断,这仍然需要根据 临床标准和排除其他病因。
.
7
该病任何年龄及性别人群均可发病,以儿童及 青壮年多见,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以多组 颅神经及长传导束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国外关 于脑干脑炎的临床表现分析报道表明l2]:对称性外 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反射亢进为主要临 床特点,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占74%,存在双侧面 瘫患者占45%,存在Babinski征的患者占4JD%,存 在瞳孔异常及延髓性麻痹的患者占34%,血清 GQlbIgG抗体的阳性率为66%,存在MRI脑干异常 表现的患者占33%,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占 52%,而以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的占35%。国内关 于Bickerstaff脑干脑炎的病例报道【 , ·, , j中,主要 表现为头晕、颅神经及锥体束受损,有些患者伴有
PNS与.CNS广泛的免疫性炎症反应提示可 能存在相同的免疫机制
.
12
目前认为BBE、FS 及GBS属于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不同亚型[5]。早期应用 淋巴血浆置换能去除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有助于防止病 程进展促进早期康复;在淋巴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可联合应 用免疫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治疗。BBE虽有意识障碍和严 重神经受损表现,但只要治疗及时,积极防治肺部感染及
.
11
BBE、Fisher综合征、GBS之 间具有连续性,构成病理机制相同的免疫性疾病谱,且多数 患者GQlblgG抗体阳性,故将其称为GQlblgG抗体综合 征 ]。此病免疫学检查常见血清抗GQ1b的IgG抗体水平 升高,且随着病情逐渐改善,抗体滴度逐渐下降[1。]。此 例血清抗GQlb、GM1、GDlb的IgG抗体、IgM 抗体均为 (一),这有可能与曾接受血浆置换治疗抗体滴度已明显下 降有关。近年来,有文献报道GBS和费希尔综合征(Fisher syndrome,FS)屡见CNS受累者,受累部位包括脑干和和小脑这种
.
14
参考文献:
J Neurol. 2008 May;255(5):674-82. Epub 2008 Feb 18. Bickerstaff's brainstem encephalitis and Fisher syndrome form a
.
10
治疗及预后 BBE的发病机制不是很明确,目前治疗尚无特 殊有效的方案,国内外未查及关于bickerstaff‘s脑干脑炎治疗的RCT,国内外
文献均报道激素治疗效果良 好;血浆置换治疗抗GQlb抗体阳性BBE疗效显著, 国内尚无报道;也有报道白蛋白治疗的病例;BBE 为单向发展的疾病,复发病人很少见,多数病人预 后良好l2J。Yuki等,对13本内62例BBE患者进行 了回顾性研究发现:在起病6个月后,约66% 的病 人完全恢复,未遗留任何后遗症,约14%的病人留 有感觉异常或肢体肌力减退,约9% 的病人留有复 视或步态异常,约4%病人留有精神症状,约3% 的 病人死亡【20,21]。国外有报道,BBE是可以复发的
.
3
(2)病毒感染学说。
.
Hale Waihona Puke 4没有查到关于bickerstaff’s脑干脑炎发病率的 相关文献。
.
5
Nurological sciences上一篇文献报到了1 例bickerstaff脑干脑炎合并沙门杆菌感菌感 染。另1文献报到1例空场弯曲杆菌相关性 bickerstaff脑干脑炎。
.
6
Bickerstaff脑干脑炎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尤其是Fisher综合 征的临床表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且某些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 的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目前,考虑Bickerstaff 脑干脑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类似,可能为病 毒或细菌等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受损疾病。但很多报道的病例 中没有明确的感染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