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
商贾起家——业盐出身的清大学士徽州曹振镛家族(五)

商贾起家——业盐出身的清大学士徽州曹振镛家族(五)徽州府歙县雄村的曹氏家族在明初从婺源上鳙迁入到歙县水南洪村居住,始迁祖为曹永卿。
曹永卿为人精明强干,定居洪村后,亦商亦农,逐渐富裕起来,于是将洪村改为雄村,其子孙在业贾的同时,也开始业儒,到了其曾孙曹祥时,终于在甲科竞逐中逐渐崛起。
曹氏在明清时期,世代簪缨,先后有52人中举,其中29人连捷成进士,在曹氏家族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曹文埴、曹振镛父子。
曹振镛故里曹振镛故里曹祥,曹永卿曾孙,曹以能子,字子琛,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进士及第,历官南京户部主事,迁郎中,出守宝庆府,擢四川布政使司参政,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贵州。
曹祥有两个儿子:曹汉和曹深。
曹深,曹永卿玄孙,曹以能孙,曹祥子,字文渊,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
雄村曹氏是明清时期徽州府著名的盐商,曹文埴的曾祖曹士琏,是雄村始迁祖曹永卿的九代孙,常年在外经营盐业,到了其祖父曹世昌时,曹家已经成为海内的盐业巨贾,称雄两淮地区,曹文埴的父亲曹景宸是扬州颇著盛誉的大盐商,晚年归隐歙县老家,富埒王侯。
曹世昌与曹景宸父子对桑梓的最大的贡献是在雄村创办了竹山书院,作养了不少英才。
曹振镛故里曹文埴,曹永卿第十二代孙,曹士琏曾孙,曹世昌孙,曹景宸叔子,字近薇,号竹虚,出身于盐商世家,幼年读书于竹山书院,乾隆二十五年(1760)考中庚辰科第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再迁詹事府詹事。
丁父忧,服阕,仍在南书房行走,晋左副都御史,历任刑部、兵部、工部、户部诸部侍郎,兼管顺天府府尹。
“军机章京、员外郎海升殴杀其妻,以自缢报,其妻弟贵宁争非是。
命左都御史纪昀等验尸,仍以自缢具狱。
贵宁复争言:'海升与大学士阿桂有连,验不实。
’更命文埴与侍郎伊龄阿覆验,得殴杀状,以闻。
上奖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
阿桂以尝奏及语袒海升,坐罚俸,昀下吏议,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及郎中王士棻等皆遣戍。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宋长琨姓名字号年号及第年份县份乡里户籍行实出处江崇时洪武四年辛巳歙县牌头乾隆县志胡昌龄太冲洪武十八年乙巳歙县歙城典故纪闻程善复初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在城江南通志程源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江南通志任亨泰古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休宁鼓楼下明史吴伯宗传郑道同好问洪武二十四年辛未歙县长龄弘治府志郑潜传汪回学颜洪武三十年丁丑休宁万安弘治县志唐吉祥彦祯建文二年庚辰歙县槐塘民籍弘治府志朱元贞粹夫建文二年庚辰婺源香田民籍弘治府志金辉士辉永乐二年甲申休宁珰溪康熙府志汪献惟臣永乐二年甲申休宁洪方新安名族志俞士真还白永乐二年甲申婺源汪口江南通志汪良士时彦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大畈新安名族志王士真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城北江南通志汪景明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横冈江南通志汪彦纯永乐二年甲申黟县南屏江南通志胡文郁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潭口民籍江南通志汪善存初永乐四年丙戌歙县潜口江南通志汪澍汝霖永乐四年丙戌黟县黄陂江南通志方勉懋德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弘治府志郑行简汝敬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郑村民籍江南通志张文忠季立永乐十三年乙未婺源甲道民籍江南通志王俊得大本永乐十三年乙未黟县东珠川民籍弘治府志胡永兴彦隆永乐十六年戊戌祁门赤桥康熙府志谢志道士先永乐十六年戊戌休宁安岐新安名族志王圭永乐十六年戊戌黟县丰溪江南通志周昌文昌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祁门南门道光府志叶蓁永茂宣德二年丁未歙县新州弘治府志杨宁彦谧宣德五年庚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吴宁永清宣德五年庚戌歙县莘墟民籍明史于谦传程宪伯度宣德五年庚戌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汪敬益谦宣德八年癸丑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方贵文本忠正统元年丙辰歙县中塘民籍江南通志程思温叔玉正统元年丙辰婺源种德坊民籍明史王佐传康汝芳仲实正统元年丙辰祁门曲坞民籍康熙府志程信彦实正统七年壬戌休宁陪郭民籍明史本传许仕达廷佐正统十年乙丑歙县许村民籍明史曹凯传李友闻进明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北隅民籍弘治府志胡深文渊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城东民籍江南通志杨宜彦理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江真士元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东民籍江南通志朱永宁孟康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北军籍康熙府志程昊希大正统十三年戊辰婺源凤岭民籍康熙府志汪回显汝光正统十三年戊辰祁门井亭军籍弘治府志庄歙尚源景泰二年辛未歙县庄村民籍弘治府志庄观传方暕文郁景泰五年甲戌歙县潜口上市民籍道光府志方勉传程景云时望景泰五年甲戌休宁泰塘军籍江南通志程永号暘谷景泰五年甲戌婺源梘溪民籍新安名族志程泰用元景泰五年甲戌祁门善和军籍弘治府志吴真秉诚天顺元年丁丑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朱檼伯承天顺元年丁丑婺源松岩里儒籍弘治府志程广克勤天顺元年丁丑婺源城西民籍江南通志谢润德泽天顺四年庚辰祁门王源民籍弘治府志饶钦克恭天顺四年庚辰祁门胥山民籍弘治府志汪杲廷辉天顺八年甲申休宁上溪口民籍道光府志汪进希颜天顺八年甲申婺源大畈民籍弘治府志叶琦廷圭天顺八年甲申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唐墀天顺八年甲申祁门十五都祁门县志胡敬文恭成化二年丙戌歙县上临河民籍弘治府志江弘济本深成化二年丙戌歙县江村官籍两淮盐法志程敏政克勤成化二年丙戌休宁陪郭官籍明史本传张黻致美成化二年丙戌婺源游汀军籍明一统志汪奎文灿成化二年丙戌婺源大畈军籍明史本传程宏毅夫成化二年丙戌祁门善和民籍弘治府志汪直号笔峰成化二年丙戌祁门井亭军籍弘治府志汪回显传汪正惟中成化五年己丑歙县潜口民籍康熙府志叶亨叔通成化五年己丑休宁南街军籍新安名族志谢恭文安成化五年己丑休宁前源民籍弘治府志黄文琰宗器成化五年己丑祁门北隅民籍江南通志汪山仁夫成化八年壬辰歙县东关民籍弘治府志吴宪肃清成化八年壬辰歙县民籍江南通志洪汉朝宗成化八年壬辰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吴郁文盛成化八年壬辰休宁冰潭民籍弘治府志·唐相希凯成化十一年乙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吴湜一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岩镇民籍弘治府志郑达德孚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郑村民籍弘治府志汪贵良贵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大里民籍弘治府志·人物志方进惟新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结林民籍民国台州府志洪远克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洪源民籍弘治府志吴裕克宽成化十四年戊戌休宁黄茅民籍弘治府志汪舜民从仁成化十四年戊戌婺源大畈民籍明史汪奎传倪进贤秉忠成化十四年戊戌婺源五镇民籍新安名族志王珦克温成化十四年戊戌祁门祁门城民籍康熙府志胡富永年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龙川坑口民籍明史本传冯瑢鸣时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冯村民籍江南通志汪滢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登源军籍弘治府志汪溥传黄华实夫成化十七年辛丑歙县潭渡民籍康熙府志汪坚守贞成化十七年辛丑婺源大畈民籍弘治府志谢罃廷献成化十七年辛丑祁门王源民籍江南通志张敏志学成化十七年辛丑祁门石坑民籍康熙府志吴瀚容之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莘墟民籍弘治府志吴宁传鲍南良用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棠樾民籍山东通志程玠文玉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方荣勉仁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临河匠籍新安名族志潘珏玉汝成化二十年甲辰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曹祥应麟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雄村民籍康熙府志孙怡德容成化二十年甲辰祁门益村民籍康熙府志胡光文光成化二十年甲辰绩溪龙川坑口民籍康熙府志唐弼希说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汪侃仲和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岩镇民籍道光府志程昊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祁门善和军籍弘治府志程泰传汪璿舜玑成化二十三年丁未黟县黄陂民籍弘治府志汪凗传汪渊深仲弘治三年庚戌歙县岩镇民籍江南通志何胜斯复弘治三年庚戌歙县民籍弘治府志程忠显良辅弘治六年癸丑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程杲时昭弘治六年癸丑祁门善和军籍江南通志程琯德和弘治九年丙辰歙县东关民籍嘉靖府志程材良用弘治九年丙辰歙县岑山民籍康熙府志吴远惟明弘治九年丙辰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张芝廷毓弘治九年丙辰歙县良干民籍道光府志汪循进之弘治九年丙辰休宁鹏源民籍康熙府志戴敏逊之弘治九年丙辰婺源桂岩民籍康熙府志叶天爵良贵弘治九年丙辰婺源外庄民籍江南通志戴铣宝之弘治九年丙辰婺源桂岩军籍明史本传王寿希仁弘治九年丙辰婺源城北民籍康熙府志吴漳清甫弘治十二年己未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唐泽沛之弘治十二年己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汪大章一夔弘治十二年己未休宁梅林官籍天启滇志方谦纯吉弘治十二年己未祁门城北胡村军籍康熙府志汪标立之弘治十二年己未祁门查湾民籍康熙府志章瑞廷召弘治十二年己未绩溪瀛川民籍康熙府志胡煜廷和弘治十五年壬戌歙县方塘民籍江南通志汪宣之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大畈民籍婺源县志方进以礼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镇头民籍江南通志潘珍玉卿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桃溪民籍明史本传汪彬学之弘治十五年壬戌祁门朴墅民籍康熙府志潘旦希周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桃溪军籍明史潘珍传程文焕章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潘选玉选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桃溪军籍道光府志李汛彦夫弘治十八年乙丑祁门李源民籍康熙府志程定静夫弘治十八年乙丑绩溪市西民籍康熙府志曹深文渊正德三年戊辰歙县雄村民籍康熙府志胡大全惟学正德三年戊辰歙县胡村民籍江南通志王宠仲锡正德三年戊辰歙县岩镇民籍新安名族志吴瓒廷瓘正德三年戊辰休宁油潭民籍新安名族志胡德全之正德三年戊辰婺源清华民籍康熙府志潘希古正德三年戊辰婺源桃溪军籍康熙府志程昌时言正德三年戊辰祁门善和军籍康熙府志张仕镐景周正德六年辛未歙县定潭民籍康熙府志唐濂正德六年辛未歙县槐塘军籍道光府志唐泽传汪玄锡天启正德六年辛未婺源大畈民籍明史本传戴吉惟谦正德六年辛未婺源桂岩民籍江南通志潘锜廷和正德六年辛未婺源桃溪民籍江南通志戴祥应和正德六年辛未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唐皋守之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吴继隆栋卿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郑佐时夫正德九年甲戌歙县岩镇民籍歙献征录巴思明惟哲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民籍乾隆县志叶天球良器正德九年甲戌婺源外庄民籍康熙府志胡松茂卿正德九年甲戌绩溪遵义坊民籍明史胡松传方纪达行可正德十二年丁丑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康熙府志林时懋易正德十二年丁丑休宁民籍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汪思德之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程资仲朴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韩溪民籍康熙府志江元辅尧卿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旃坑军籍康熙府志汪溱蛟潭正德十二年丁丑祁门查湾民籍康熙府志郑建一中正德十二年丁丑祁门奇岭民籍江南通志胡宗明汝城正德十二年丁丑绩溪龙川坑口民籍康熙府志鲍说希傅正德十六年辛巳歙县赤坑民籍江南通志查应兆瑞徵正德十六年辛巳休宁官籍苏州府志潘镒希平正德十六年辛巳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潘潢荐叔正德十六年辛巳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谢霖世泽正德十六年辛巳祁门钟楼下民籍江南通志程辂邦载正德十六年辛巳绩溪程里民籍康熙府志程旦孟明嘉靖二年癸未歙县临河民籍歙献征录方润时雨嘉靖二年癸未歙县结林民籍新安名族志胡道芳蔚中嘉靖二年癸未歙县排充军籍江南通志方远宜伯时嘉靖二年癸未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许琯伯和嘉靖二年癸未歙县许村民籍江南通志戴静夫应山嘉靖二年癸未休宁隆阜民籍薪安名族志程煌子明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婺源城民籍康熙府志叶份原学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外庄民籍康熙府志汪琯谐甫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大畈民籍道光府志方升世猷嘉靖二年癸未婺源方村民籍康熙府志谢应龙云卿嘉靖二年癸未祁门城西民籍康熙府志查懋光允谦嘉靖五年丙戌休宁医籍江南通志程霆仲复嘉靖五年丙戌婺源龙山民籍康熙府志余棐子忱嘉靖五年丙戌婺源沱川民籍婺源县志汪仲成汝玉嘉靖五年丙戌绩溪孔溪民籍康熙府志戴嘉猷献之嘉靖五年丙戌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程烈惟光嘉靖八年己丑歙县岑山民籍康熙府志鲍象贤复之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棠樾民籍明史毛伯温传黄训学古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潭渡民籍康熙府志汪尚宁廷德嘉靖八年己丑歙县竦口匠籍康熙府志黄福子谦嘉靖八年己丑休宁黄村民籍康熙府志汪大受叔可嘉靖八年己丑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方舟时济嘉靖八年己丑婺源平盈民籍江南通志蒋贯一之嘉靖八年己丑祁门白塔民籍江南通志郑恭子安嘉靖八年己丑绩溪市东民籍婺源县志方珊嘉靖八年己丑婺源方村新安名族志王钜德卿嘉靖八年己丑婺源中云民籍婺源县志王献芝德仁嘉靖十一年壬辰歙县岩镇民籍江南通志洪垣峻之嘉靖十一年壬辰婺源官源民籍明史本传余光晦之嘉靖十一年壬辰祁门城南民籍嘉靖府志吴应奎干宿嘉靖十四年乙未休宁高泽民籍江南通志谢镒万卿嘉靖十四年乙未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吴琼德辉嘉靖十四年乙未祁门墩上民籍江南通志舒迁于乔嘉靖十四年乙未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汪伊汝衡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匠籍江南通志鲍道明行之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民籍歙献征录胡川楫汝济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匠籍江南通志潘希行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桃溪民籍江南通志游震得汝潜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济溪民籍康熙府志查秉彝性甫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山坑民籍嘉靖府志胡宗宪汝贞嘉靖十七年戊戌绩溪龙川坑口民籍明史本传王景象景明嘉靖二十年辛丑歙县王村民籍四川通志戴章甫元礼嘉靖二十年辛丑休宁河村民籍江南通志郑维诚伯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祁门奇岭军籍康熙府志汪一中正叔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潜口匠籍明史本传王之臣惟忠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结林民籍嘉靖府志江珍民朴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溪南军籍歙献征录方瑜元忠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潜口后市民籍河南通志汪垍仲宏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上溪口军籍大清一统志查懋昌允言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医籍江南通志汪任子仁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祁门侯潭民籍江南通志汪道昆伯玉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千秋里民籍明史王世贞传程嗣功汝懋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殷正茂养实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上里民籍明史本传郑绮汝文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丰口民籍康熙金华府志胡晓东白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方弘静定之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邵龄汝仁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休宁西门民籍山东通志方邦庆以贤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婺源方村民籍江南通志程金德良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临河江南通志方良曙子宾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中塘民籍天启滇志程廷策汝扬嘉靖三十二年癸丑休宁临溪民籍康熙府志江一麟仲文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婺源旃坑民籍康熙府志汪春时子育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婺源大畈民籍江南通志李叔和介甫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祁门福洲民籍康熙府志方敏汝修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祁门伟溪民籍江南通志程大宾汝见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尹校原学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上丰官籍江南通志叶宗春仁卿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程道东震伯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介塘民籍康熙歙县志王天爵子修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王干民籍苏州府志游淳卿原学嘉靖三十八年己未婺源济溪军籍江南通志王之翰宪卿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祁门严潭民籍江南通志汪如海汝会嘉靖三十八年己未黟县黄陂民籍康熙府志鲍尚伊子任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歙县向杲民籍江南通志凌琯惟和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李寅宾于旸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婺源理田民籍康熙府志程文著美中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婺源长径民籍康熙府志许国维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李汝节道亨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余一龙汝化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游应乾顺之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济溪军籍康熙府志俞一贯原道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汪口民籍康熙府志汪文辉德充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古丰民籍明史本传许天赠德夫嘉靖四十四年乙丑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黄应坤惟简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郡城匠籍康熙府志汪在前立伯隆庆二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张一桂穉圭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黄备民籍江南通志郭庄子蒞隆庆二年戊辰歙县军籍四川通志王之臣更名鏻隆庆二年戊辰休宁城北民籍康熙府志黄金色鍊之隆庆二年戊辰休宁龙湾民籍康熙府志胡用宾晋卿隆庆二年戊辰婺源玉川民籍温州府志余懋学行之隆庆二年戊辰婺源沱川民籍明史本传谢宗伦子叙隆庆二年戊辰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吴自新伯恒隆庆二年戊辰祁门福洲民籍康熙府志方扬思善隆庆五年辛未歙县罗田民籍康熙府志曹楼世登隆庆五年辛未歙县雄村民籍歙献征录罗应鹤德鸣隆庆五年辛未歙县呈坎民籍康熙府志汪彦冲懋中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民籍江南通志张应元子贞隆庆五年辛未休宁岭南民籍万历休宁县志胡宥子仁隆庆五年辛未休宁百石充民籍康熙府志曹诰仲宣隆庆五年辛未休宁曹村民籍江南通志叶时新惟怀隆庆五年辛未休宁朱村民籍康熙府志俞文达行之隆庆五年辛未婺源汪口军籍康熙府志黄云龙逢元万历二年甲戌歙县郡城民籍江南通志程有守万历二年甲戌歙县呈坎民籍江南通志陈与郊广野万历二年甲戌歙县岩镇盐籍江南通志范涞原易万历二年甲戌休宁林塘民籍康熙府志汪应蛟潜夫万历二年甲戌婺源段莘民籍明史本传余启元伯正万历二年甲戌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余孟麟伯光万历二年甲戌祁门城南民籍江南通志方万山仰之万历五年丁丑歙县罗田民籍江南通志程奎国光万历五年丁丑歙县潜口民籍康熙府志江东之长信万历五年丁丑歙县江村民籍明史本传朱朝聘希尹万历八年庚辰歙县民籍江南通志程文万历十一年癸未歙县民籍江南通志邵庶明仲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西门民籍康熙府志张应扬以言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小丙民籍康熙府志程朝京元直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霞汊军籍康熙府志吴尧臣师锡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商山军籍江南通志汪焕文仲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干村军籍山西通志潘士藻去华万历十一年癸未婺源桃溪民籍明史李沂传汪道亨汝立万历十一年癸未婺源大畈匠籍江南通志程子扶舆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槐塘民籍道光府志吴中明知常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溪南军籍康熙府志吴应明以诚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溪南民籍康熙府志方元彦士美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金继震长卿万历十四年丙戌休宁峡东民籍康熙府志洪文衡平仲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桂林民籍明史本传黄全初性甫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黄村民籍康熙府志李先芳茂实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汪先岸登于万历十七年己丑休宁上资民籍康熙府志汪可进惟正万历十七年己丑休宁石田军籍康熙府志汪以时太易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游朋孚伯顺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济溪民籍康熙府志方大镇君静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军籍江南通志杨武烈承之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郡城军籍本朝分省人物考吴士奇无奇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溪南民籍康熙府志李名芳懋才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胡玠原名之瑗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北山民籍康熙府志金忠士元卿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古楼民籍康熙府志吴用先体中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长丰民籍江南通志汪鸣銮律初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段莘民籍康熙府志余懋衡持国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沱川民籍明史本传张应泰大来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军籍嘉庆泾县志毕懋良师皋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毕懋康传程寰伯辅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花台民籍康熙府志洪养蒙正叔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吴一新稚庚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溪南民籍湖南通志吴宗尧仁叔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北岸民籍明史本传鲍应鳌山甫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鲍潭民籍康熙府志汪元功元倩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丛睦军籍康熙府志洪都子厓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路口民籍福建通志洪世俊用章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桂林民籍康熙府志汪承爵仲修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军籍江南通志汪国楠仲木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叶凤翱德羽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外庄民籍江南通志江起鹏羽健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旃坑民籍康熙府志汪尚谊宜言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段莘民籍康熙府志谢存仁大涵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祁门城西民籍康熙府志冯伟长卿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祁门南汊民籍江南通志胡思伸君直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绩溪谿市民籍康熙府志洪翼圣季邻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桂林民籍康熙府志汪之彦君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大里民籍江南通志毕懋康孟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程坚鸣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休宁汊口民籍江南通志程再伊连叔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休宁汊口江南通志程克显君谟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城西民籍江南通志游汉龙蛰初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济溪军籍康熙府志汪怀德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官源民籍婺源县志潘之祥伯和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宋之祯子德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石潭民籍同治六安州志何如申仲嘉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田坑民籍明史何如宠传何如宠康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田坑民籍明史本传程希道道南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溪头军籍江南通志程子鏊坤舆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洪佐圣仲邻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吴邦相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休宁民籍康熙仁和县志程汝继敬承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婺源溪头民籍康熙府志梅有月如恒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婺源梅田军籍江南通志江世东伯达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江村民籍橙阳散志吴国仕季升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吴汝显养微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歙城民籍山东通志。
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

明代徽州的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兼谈家族背景对进士政治地位升迁的影响宋长琨摘要:明代徽州共有454名进士,他们在不同姓氏、宗族和家族中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出10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姓”有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总数的73%;出3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宗”有42支,共出进士197人,占总数的43%;出进士2人以上的“进士家族”有45个,共出进士124人,占总数的27%。
454个明代徽州进士中,有129人成为三品以上高官,其平均高官几率为0.28,来自“大姓”进士的高官几率,略低于这一均值,而“大宗”进士和“家族”进士,其高官几率则高于这一均值。
197名“大宗”进士中,有103人同时为“家族”进士,如果减掉彼此交叉的这103人,则其余94名非“家族”进士的“大宗”进士,其高官几率反而低于均值。
可见,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是家族背景,而非姓氏或宗族,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徽州;进士;家族;高官几率;明代进士是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政治精英,进士群体在科举考试尚处起步阶段的唐代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致。
明代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关于传统之宗族社会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宗族社会传统与官僚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最好的纽带,就是进士。
明代徽州进士背后有其深刻的宗族文化印记,而他所面对和投身的则是明代官僚政治和皇权政治的舞台,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贯通明代徽州社会与明代政治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彼此悬隔的两个领域由天堑变为通途。
时下,进士研究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层面,对于不同地域进士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尤其对于徽州进士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本文作者运用史料考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这种分布状况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宗族社会和官僚政治文化研究积累一点素材,并进而对不断深化的徽学、科举学以及刚刚勃兴的进士研究有所裨益。
徽州进士表

徽州进士表姓名朝代籍贯学衔页码备注江崇寿明歙县进士P39洪武胡昌龄明歙县进士P39洪武程善明婺源进士P39洪武郑道同明歙县进士P39洪武汪囘明休宁进士P39洪武唐吉祥明歙县进士P39建文朱元正明婺源进士P39建文金辉明休宁进士P39永乐汪献明休宁进士P39永乐俞士真明婺源进士P39永乐王士真明婺源进士P39永乐汪良士明婺源进士P39永乐汪景明明黟县进士P39永乐汪彦纯明黟县进士P39永乐胡文郁明黟县进士P39永乐汪善明歙县进士P40永乐汪澍明黟县进士P40永乐方勉明歙县进士P40永乐郑行简明歙县进士P40永乐张文中明婺源进士P40永乐王俊得明黟县进士P40永乐胡永兴明祁门进士P40永乐谢志道明祁门进士P40永乐王圭明黟县进士P40永乐周昌明祁门进士P40永乐叶蓁明歙县进士P40宣德杨凝明歙县进士P40宣德吴凝明歙县进士P40宣德程宪明婺源进士P40宣德汪敬明婺源进士P40宣德方贵文明歙县进士P40正统程思温明婺源进士P630正统康汝芳明祁门进士P40正统程信明休宁进士P40正统许士达明歙县进士P40正统李友闻明祁门进士P40正统胡深明祁门进士P40正统杨宜明歙县进士P40正统江真明歙县进士P40正统朱永凝明歙县进士P40正统程昊明婺源进士P40正统汪囘显明祁门进士P40正统庄歙明歙县进士P40景泰方暕明歙县进士P40景泰程景云明休宁进士P41景泰程永明婺源进士P41景泰程泰明祁门进士P41景泰吴真明歙县进士P41天顺朱稳明婺源进士P41天顺程广明婺源进士P41天顺谢润明祁门进士P41天顺饶钦明祁门进士P41天顺汪杲明休宁进士P41天顺汪进明婺源进士P41天顺叶琦明祁门进士P41天顺胡敬明歙县进士P41成化程敏政明休宁进士P41成化张黼明婺源进士P41成化汪奎明婺源进士P41成化方瓘明婺源进士P41成化程宏明祁门进士P41成化汪直明祁门进士P41成化汪正明歙县进士P41成化谢恭明休宁进士P41成化黄文掞明祁门进士P41成化汪山明歙县进士P41成化吴憲明歙县进士P41成化洪汉明歙县进士P41成化吴郁明休宁进士P41成化唐相明歙县进士P41成化吴湜明歙县进士P41成化郑达明歙县进士P41成化汪贵明歙县进士P41成化方进明歙县进士P41成化洪远明歙县进士P41成化吴裕明休宁进士P41成化汪舜民明婺源进士P41成化倪进贤明婺源进士P41成化王晌明祁门进士P41成化胡富明绩溪进士P42成化汪滢明绩溪进士P42成化冯瑢明绩溪进士P42成化黄华明歙县进士P42成化汪坚明婺源进士P42成化谢莹明祁门进士P42成化张敏明祁门进士P42成化吴瀚明歙县进士P42成化鲍楠明歙县进士P42成化程玠明歙县进士P42成化方荣明歙县进士P42成化潘珏明婺源进士P42成化曹祥明婺源进士P42成化孙怡明祁门进士P42成化胡光明绩溪进士P42成化唐弼明歙县进士P42成化汪侃明歙县进士P42成化程昊明祁门进士P42成化汪璿明黟县进士P42成化汪渊明歙县进士P42宏治何胜明歙县进士P42宏治程忠显明歙县进士P42宏治程杲明祁门进士P42宏治程琯明歙县进士P42宏治程材明歙县进士P42宏治吴远明歙县进士P42宏治张芝明歙县进士P42宏治汪循明休宁进士P42宏治戴敏明婺源进士P42宏治叶天爵明婺源进士P42宏治戴铣明婺源进士P42宏治王寿明婺源进士P42宏治吴漳明歙县进士P42宏治唐泽明歙县进士P42宏治汪大章明休宁进士P42宏治方谦明祁门进士P42宏治汪标明祁门进士P42宏治章瑞明绩溪进士P42宏治胡煜明歙县进士P42宏治汪鋐明婺源进士P42宏治方进明婺源进士P42宏治潘珍明婺源进士P42宏治汪彬明祁门进士P42宏治潘旦明婺源进士P43宏治程文明婺源进士P43宏治潘选明婺源进士P43宏治李汛明祁门进士P43宏治程定明绩溪进士P43宏治曹深明歙县进士P43正统胡大全明歙县进士P43正统王宠明歙县进士P43正统吴瓒明休宁进士P43正德胡德明婺源进士P43正德潘鑑明婺源进士P43正德程昌明祁门进士P43正德张仕镐明歙县进士P43正德唐濂明歙县进士P43正德汪元锡明婺源进士P43正德戴吉明婺源进士P43正德潘锜明婺源进士P43正德戴祥明绩溪进士P43正德唐皋明歙县进士P43正德吴继隆明歙县进士P43正德郑佐明歙县进士P43正德巴思明明歙县进士P43正德叶天球明婺源进士P43正德胡松明绩溪进士P43正德方纪达明歙县进士P43正德林时明休宁进士P43正德汪思明婺源进士P43正德程资明婺源进士P43正德汪元辅明婺源进士P43正德汪溱明祁门进士P43正德郑建明祁门进士P43正德胡宗明明绩溪进士P43正德鲍说明歙县进士P43正德查应兆明休宁进士P43正德潘镒明婺源进士P43正德谢霖明祁门进士P43正德程辂明绩溪进士P43正德程旦明歙县进士P43嘉靖方润明歙县进士P43嘉靖胡道芳明歙县进士P43嘉靖方远宜明歙县进士P43嘉靖许琯明歙县进士P43嘉靖戴静夫明休宁进士P44嘉靖程煌明婺源进士P44嘉靖叶份明婺源进士P44嘉靖汪琯明婺源进士P44嘉靖方升明婺源进士P44嘉靖谢应龙明祁门进士P44嘉靖查懋光明休宁进士P44嘉靖程霆明婺源进士P44嘉靖余棐明婺源进士P44嘉靖汪仲成明绩溪进士P44嘉靖戴嘉犹明绩溪进士P44嘉靖程烈明歙县进士P44嘉靖鲍象贤明歙县进士P44嘉靖黄训明歙县进士P44嘉靖汪尚凝明歙县进士P44嘉靖黄福明休宁进士P44嘉靖汪大受明婺源进士P44嘉靖王钜明婺源进士P44嘉靖方舟明婺源进士P44嘉靖将贯明祁门进士P44嘉靖郑恭明绩溪进士P44嘉靖王献芝明歙县进士P44嘉靖洪垣明婺源进士P44嘉靖余光明祁门进士P44嘉靖吴应奎明休宁进士P44嘉靖谢镒明祁门进士P44嘉靖吴瑗明祁门进士P44嘉靖舒迁明黟县进士P44嘉靖汪伊明歙县进士P44嘉靖鲍道明明歙县进士P44嘉靖胡川辑明歙县进士P44嘉靖潘釴明婺源进士P44嘉靖游震得明婺源进士P44嘉靖查秉彝明婺源进士P44嘉靖胡宗宪明绩溪进士P44嘉靖王景象明歙县进士P44嘉靖戴章甫明休宁进士P44嘉靖郑维诚明祁门进士P45嘉靖汪一中明歙县进士P45嘉靖王之臣明歙县进士P45嘉靖江珍明歙县进士P45嘉靖方渝明歙县进士P45嘉靖汪垍明休宁进士P45嘉靖查懋昌明休宁进士P45嘉靖汪任明祁门进士P45嘉靖汪道昆明歙县进士P45嘉靖程嗣功明歙县进士P45嘉靖殷正茂明歙县进士P45嘉靖郑绮明歙县进士P45嘉靖胡晓明绩溪进士P45嘉靖方宏静明歙县进士P45嘉靖邵龄明休宁进士P45嘉靖方邦庆明婺源进士P45嘉靖程金明歙县进士P45嘉靖方良曙明歙县进士P45嘉靖程延策明休宁进士P45嘉靖汪一麟明婺源进士P45嘉靖汪春时明婺源进士P45嘉靖李叔和明祁门进士P45嘉靖方敏明祁门进士P45嘉靖程大实明歙县进士P45嘉靖尹校明歙县进士P45嘉靖叶宗春明祁门进士P45嘉靖程道东明歙县进士P45嘉靖王天爵明歙县进士P45嘉靖游醇卿明婺源进士P45嘉靖王之翰明祁门进士P45嘉靖汪如海明黟县进士P45嘉靖鲍尚伊明歙县进士P45嘉靖凌琯明歙县进士P45嘉靖李寅实明婺源进士P45嘉靖程文著明婺源进士P45嘉靖许国明歙县进士P45嘉靖李汝节明歙县进士P45嘉靖余一龙明婺源进士P45嘉靖游应乾明婺源进士P45嘉靖俞一贯明婺源进士P46嘉靖汪文辉明婺源进士P46嘉靖许天赠明黟县进士P46嘉靖黄应坤明歙县进士P46隆庆汪在前明歙县进士P46隆庆张一桂明歙县进士P46隆庆王之臣明休宁进士P46隆庆黄金色明休宁进士P46隆庆胡用实明婺源进士P46隆庆余懋学明婺源进士P46隆庆谢宗伦明祁门进士P46隆庆吴自新明祁门进士P46隆庆万扬明歙县进士P46隆庆曹楼明歙县进士P46隆庆罗应鹤明歙县进士P46隆庆汪彦冲明歙县进士P46隆庆张应元明休宁进士P46隆庆胡宥明休宁进士P46隆庆曹诰明休宁进士P46隆庆叶时新明休宁进士P46隆庆俞文达明婺源进士P46隆庆黄云龙明歙县进士P46万历程有守明歙县进士P46万历陈兴郊明歙县进士P46万历范涞明休宁进士P46万历汪应蛟明婺源进士P46万历余启元明婺源进士P46万历余孟麟明祁门进士P46万历方万山明歙县进士P46万历程奎明歙县进士P46万历江东之明歙县进士P46万历朱朝聘明歙县进士P46万历程文明歙县进士P46万历邵庶明休宁进士P46万历张应扬明休宁进士P46万历程朝京明休宁进士P46万历吴尧臣明休宁进士P46万历汪焕明休宁进士P46万历潘士藻明婺源进士P46万历汪道亭明婺源进士P46万历程子釴明歙县进士P46万历吴中明明歙县进士P46万历吴应明明歙县进士P46万历方元彦明歙县进士P46万历金继震明休宁进士P47万历洪文衡明歙县进士P47万历黄全初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李先芳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汪先岸明休宁进士P47万历汪可进明休宁进士P47万历汪以时明婺源进士P47万历游朋孚明婺源进士P47万历方大镇明婺源进士P47万历杨武烈明歙县进士P47万历吴士奇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李名芳明歙县进士P47万历胡玠明休宁进士P47万历金忠士明休宁进士P47万历吴用先明休宁进士P47万历汪鸣鸞明婺源进士P47万历余懋衡明婺源进士P47万历张应泰明婺源进士P47万历毕懋良明歙县进士P47万历程寰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洪养蒙明歙县进士P47万历吴一新明歙县进士P47万历吴宗尧明歙县进士P47万历鲍应鳌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汪元功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洪都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洪世俊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汪承爵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汪国楠明婺源进士P47万历叶凤翔明婺源进士P47万历江起鹏明婺源进士P47万历汪尚谊明婺源进士P47万历谢存仁明祁门进士P47万历冯伟明祁门进士P47万历胡思伸明绩溪进士P47万历洪翼圣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汪之彦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毕懋康明歙县进士P47万历程鈜明休宁进士P47万历程再伊明休宁进士P47万历程克显明婺源进士P47万历游汉龙明婺源进士P47万历汪怀德明婺源进士P47万历潘之祥明婺源进士P47万历宋之贞明婺源进士P47万历何如申明婺源进士P47万历何如宠明婺源进士P47万历程希道明婺源进士P47万历程子鏊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洪佐圣明歙县进士P47万历江世东明歙县进士P47万历吴邦相明休宁进士P48万历程汝继明婺源进士P48万历梅友月明婺源进士P48万历吴国仕明歙县进士P48万历吴汝显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方道通明歙县进士P48万历张泰阶明歙县进士P48万历程国祥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汪有功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汪辉明休宁进士P48万历吴应琦明休宁进士P48万历余懋孳明婺源进士P48万历卢谦明婺源进士P48万历殷宗器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洪辅圣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汪三益明歙县进士P48万历倪思辉明祁门进士P48万历余大成明祁门进士P48万历舒荣都明黟县进士P48万历唐晖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江秉谦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汪泗论明休宁进士P48万历程策明休宁进士P48万历汪元哲明婺源进士P48万历吴之俊明歙县进士P48万历罗尚忠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潘文龙明歙县进士P48万历赵时用明休宁进士P48万历汪康谣明休宁进士P48万历方大炫明婺源进士P48万历叶灿明婺源进士P48万历王建和明祁门进士P48万历汪应元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方有度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汪元标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汪秉元明婺源进士P48万历舒崇功明黟县进士P48万历黄愿素明歙县进士P48万历仇梦台明歙县进士P48万历胡尚英明歙县进士P48万历胡承熙明歙县进士P48万历汪渐磐明休宁进士P48万历汪邦柱明休宁进士P48万历汪若极明婺源进士P48万历何应奎明歙县进士P49万历余成治明歙县进士P49天启汪始亨明歙县进士P49天启方一藻明歙县进士P49天启汪秉忠明婺源进士P49天启吴孔嘉明歙县进士P49天启罗人望明歙县进士P49天启吴彦芳明歙县进士P49天启吴家周明歙县进士P49天启程子铎明歙县进士P49崇祯王文企明歙县进士P49崇祯姚思孝明歙县进士P49崇祯吴廷简明歙县进士P49崇祯程世培明休宁进士P49崇祯汪伟明休宁进士P49崇祯金声明休宁进士P49崇祯程近信明休宁进士P49崇祯李经世明休宁进士P49崇祯余自怡明婺源进士P49崇祯胡士昌明婺源进士P49崇祯方拱乾明婺源进士P49崇祯张作楫明婺源进士P49崇祯汪全智明婺源进士P49崇祯许捷明祁门进士P49崇祯方士亮明歙县进士P49崇祯项人龙明歙县进士P49崇祯曹奕明歙县进士P49崇祯江禹绪明歙县进士P49崇祯郑元禧明歙县进士P49崇祯汪运光明歙县进士P49崇祯戴杲明休宁进士P49崇祯汪惟效明祁门进士P49崇祯韩如愈明黟县进士P49崇祯陈于泰明绩溪进士P49崇祯罗炌明歙县进士P49崇祯谢鼎新明歙县进士P49崇祯凌世韶明歙县进士P49崇祯汪宗友明休宁进士P49崇祯夏雨金明休宁进士P49崇祯苏瓊明休宁进士P49崇祯戴英明休宁进士P49崇祯汪元兆明婺源进士P49崇祯汪国策明婺源进士P49崇祯光时亨明祁门进士P49崇祯洪天擢明歙县进士P50崇祯王泰征明歙县进士P50崇祯徐敬时明歙县进士P50崇祯黄澍明休宁进士P50崇祯冯钦明明祁门进士P50崇祯洪明伟明歙县进士P50崇祯姚宗衡明歙县进士P50崇祯曹广明歙县进士P50崇祯仇秉忠明歙县进士P50崇祯汪德元明歙县进士P50崇祯游有伦明婺源进士P50崇祯张士楚明绩溪进士P50崇祯凌駉明歙县进士P50崇祯汪觐光明歙县进士P50崇祯郑元勲明歙县进士P50崇祯洪维瀚明歙县进士P50崇祯郑为虹明歙县进士P50崇祯汪姬生明休宁进士P50崇祯吴闻礼明休宁进士P50崇祯曹鸣达明婺源进士P50崇祯朱廷瑞清歙县进士P50 张光祁清歙县进士P50罗云达清歙县进士P50王大礽清休宁进士P50顺治吴道凝清休宁进士P50顺治程芳朝清休宁进士P50顺治史士?清黟县进士P50史树驳清黟县进士P50张习孔清歙县进士P50潘士璜清歙县进士P50汪继昌清歙县进士P50方跃龙清歙县进士P50刘兆元清歙县进士P50吴道观清休宁进士P50顺治吴正治清休宁进士P50顺治李桢清婺源进士P50顺治何采清婺源进士P50顺治李蔚清婺源进士P50顺治汪汇清婺源进士P50顺治洪琮清歙县进士P50何如龙清歙县进士P50王仕云清歙县进士P50罗汉章清歙县进士P50吴晋剡清歙县进士P50胡文学清歙县进士P50吴雯清清歙县进士P51吴元石清歙县进士P51刘廷献清歙县进士P51戴应昌清休宁进士P51顺治程邑清休宁进士P51顺治苏汝霖清休宁进士P51顺治吴宏安清休宁进士P51顺治汪练南清休宁进士P51顺治汪宗鲁清婺源进士P51顺治查培继清婺源进士P51顺治许书清歙县进士P51汪有朋清歙县进士P51郑嗣武清歙县进士P51闵叙清歙县进士P51王益朋清歙县进士P51程之明清休宁进士P51顺治徐旭龄清休宁进士P51顺治吴子云清婺源进士P51顺治汪观清婺源进士P51顺治程瀚清歙县进士P51金怀玉清休宁进士P51顺治汪以淳清休宁进士P51顺治胡宗鼎清婺源进士P51顺治张士楚明进士P50崇祯胡公著清绩溪进士P51顺治王国相清歙县进士P51罗苍期清歙县进士P51鲍济清歙县进士P51项时亨清歙县进士P51郑为光清歙县进士P51吴涵清歙县进士P51程涞清歙县进士P51江皋清歙县进士P51江同海清歙县进士P51方秉桢清歙县进士P51程梦简清歙县进士P51张都甫清歙县进士P51王铉清歙县进士P51汪士鹏清休宁进士P51顺治程文彝清休宁进士P51康熙詹养成顺治江蕃清婺源进士P51康熙胡开生清婺源进士P51康熙胡士著清祁门进士P52康熙吴树声清祁门进士P52康熙江肇衍清黟县进士P52 曹有光清绩溪进士P52康熙洪玕清歙县进士P52汪溥勲清歙县进士P52吴云卿清歙县进士P52汪懋麟清休宁进士P52康熙程国祝清休宁进士P52康熙江德新清歙县进士P52汪浩然清歙县进士P52江同淇清歙县进士P52汪虬清歙县进士P52江允汭清歙县进士P52洪寿国清歙县进士P52黄云企清休宁进士P52康熙程化龙清休宁进士P52康熙汪錞清休宁进士P52康熙谢玉成清祁门进士P52康熙陈秉谦清绩溪进士P52康熙汪鹤孙清歙县进士P52黄士埙清休宁进士P52康熙苏玮清休宁进士P52康熙汪霖清婺源进士P52康熙祝翼权清婺源进士P52康熙许承宣清歙县进士P52 程浚清歙县进士P52汪霖清歙县进士P52潘沐清休宁进士P52康熙江笔清歙县进士P52汪晋徵清休宁进士P52康熙方伸清黟县进士P52吴苑清歙县进士P52汪士楚清休宁进士P52康熙汪兆璂清休宁进士P52康熙孙皋清休宁进士P52康熙汪清徵清婺源进士P52康熙汪薇清歙县进士P53 许承家清歙县进士P53黄梦麟清歙县进士P53江朝宗清歙县进士P53江广誉清歙县进士P53江煜清歙县进士P53程珣清休宁进士P53康熙孙勷清婺源进士P53康熙吴鹗清黟县进士P53唐鸿举清歙县进士P53查嗣韩清婺源进士P53康熙查昇清婺源进士P53康熙程文正清歙县进士P53汪勳清歙县进士P53戴有祺清休宁进士P53康熙戴绂清休宁进士P53康熙祝翼模清婺源进士P53康熙张瑗清祁门进士P53康熙程湜清歙县进士P53 程湄清歙县进士P53吴狱清歙县进士P53汪漋清休宁进士P53康熙朱启昆清休宁进士P53康熙吴宗礼清休宁进士P53康熙吴文炎清婺源进士P53康熙查嗣珣清婺源进士P53康熙查克建清婺源进士P53康熙江为龙清歙县P53鲍夔清歙县P53许迎年清歙县P53汪升英清休宁进士P53康熙汪绎清休宁进士P53康熙吴之琦清休宁进士P53康熙金樟清休宁进士P53康熙余尚钰清休宁进士P53康熙查嗣瑮清婺源进士P53康熙吴瞻淇歙县P53吴蔚起清歙县P53吴琏清歙县P54吴煐清歙县P54汪文炯清休宁进士P54康熙汪灏清休宁进士P54康熙吴廷桢清休宁进士P54康熙程彦清歙县P54许进清休宁进士P54康熙程燧清休宁进士P54康熙吴文煊清休宁进士P54康熙程喈清歙县P54方觐清歙县P54李绂清歙县P54黄璜清休宁进士P54康熙赵继抃清休宁进士P54康熙汪倬清休宁进士P54康熙王辛元清休宁进士P54康熙吴曙清休宁进士P54康熙洪泽清歙县P54鲍开清歙县P54程梦星清歙县P54汪泰来清歙县P54汪榯清休宁进士P54康熙查慎行清婺源进士P54康熙祝贻清婺源进士P54康熙祝安国清婺源进士P54康熙何隆遇清婺源进士P54康熙查云标清婺源进士P54康熙曹志宏清歙县P54程崟清歙县P54江发清歙县P54凌如焕歙县P54洪勋歙县P54汪应铨清休宁进士P54康熙戴洪禌清休宁进士P54康熙毕谊清休宁进士P54康熙吴士进婺源进士P54康熙查祥婺源进士P54康熙蒋大成歙县P55吴锟歙县P55黄之雋清休宁进士P55康熙洪肇懋歙县P55朱世勳歙县P55周掞歙县P55戴瀚清休宁进士P55雍正邵大椿清休宁进士P55雍正戴永椿清休宁进士P55雍正黄景佳清休宁进士P55雍正朱陵歙县P55 程锡琮歙县P55汪德容歙县P55程恂清休宁进士P55雍正汪由敦清休宁进士P55雍正吴澄清清休宁进士P55雍正汪作楫婺源进士P55雍正李于盩婺源进士P55雍正汪波婺源进士P55雍正吴炜歙县P55吴华孙歙县P55汪衡歙县P55罗克昌歙县P55唐廷赓歙县P55汪振中歙县P55汪宏禧歙县P55方邦基歙县P55黄兰谷清休宁进士P55雍正程有成清休宁进士P55雍正戴章甫清休宁进士P55雍正吴嗣爵清休宁进士P55雍正王应綵清休宁进士P55雍正金士仁歙县P55项樟歙县P55程仁秩歙县P55朱桓歙县P55汪师韩歙县P55查锡韩清休宁进士P55雍正程钟彦清休宁进士P55雍正方骞歙县P55凌应龙歙县P55金德瑛清休宁进士P55乾隆金门诏清休宁进士P55乾隆汪文在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戴源亨清休宁进士P56乾隆倪嘉谦清休宁进士P56乾隆许宗峻歙县P56程隆家歙县P56洪本仁歙县P56黄克业歙县P56凌应兰歙县P56陈尚友清休宁进士P56乾隆程思齐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朱良弼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汪家瑑清休宁进士P56乾隆程廷栋清休宁进士P56乾隆俞武琛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杨沄森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戴兆复乾隆汪元麟清休宁进士P56乾隆吴嗣富清休宁进士P56乾隆陈兴祚清休宁进士P56乾隆胡华训清绩溪进士P56乾隆郑捷甲歙县P56仇然歙县P56潘伟清休宁进士P56乾隆金廉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汪鼎金清休宁进士P56乾隆邵齐焘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朱履端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朱炎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游方震婺源进士P56乾隆江权歙县P56徐光文歙县P56谢溶生歙县P56吴锁兖清休宁进士P56乾隆张国林清休宁进士P56乾隆孙汉清休宁进士P56乾隆程化鹏清休宁进士P56乾隆邵齐烈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汪宪黟县P56金长溥歙县P56曹学诗歙县P56吴绶诏歙县P56叶采歙县P56汪廷璵(探花)歙县P56张文歙县P56邵齐然清休宁进士P56乾隆方玉麟婺源进士P57乾隆詹世适婺源进士P57乾隆P56胡宝歙县胡廷槐歙县P57戴天溥清休宁进士P57乾隆王应渝婺源进士P57乾隆吴以镇歙县P57曹昞歙县P57郑鸿撰歙县P57程暄歙县P57汪永聪清休宁进士P57乾隆邵嗣宗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施发元清休宁进士P57乾隆吴椿清休宁进士P57乾隆马道周清祁门进士P57乾隆程埙歙县P57胡瑨歙县P57汪永锡歙县P57胡德琳歙县P57吴玉鎔歙县P57徐焕歙县P57吴振域歙县P57汪致和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汪存宽清休宁进士P57乾隆金忠济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查善长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查虞昌婺源进士P57乾隆罗廷梅歙县P57郑曦歙县P57朱芫会歙县P57洪钧歙县P57程文球歙县P57汪廷泰歙县P57方汝谦歙县P57程学道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戴第元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戴文灯清休宁进士P57乾隆金科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汪新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方春熙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曹文埴歙县P57汪献芝歙县P57毕沅清休宁进士P57乾隆李瑞罔清休宁进士P57乾隆姚左垣清休宁进士P57乾隆金云槐歙县P57蒋雍植歙县P58洪锡璋歙县P58张念祖清休宁进士P58乾隆黄腾达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汪上林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汪大亨清休宁进士P58乾隆吴兴宗婺源进士P58乾隆吴珏歙县P58汪百名歙县P58唐来松歙县P58程沆歙县P58洪銮歙县P58邵伦清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戴璐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戴观清休宁进士P58乾隆齐翀婺源进士P58乾隆胡珊歙县P58吴之珩清休宁进士P58乾隆金洁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戴翼子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毕锁清休宁进士P58乾隆黄良栋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汪孟鋗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查莹清休宁进士P58乾隆胡京清绩溪进士P58乾隆程在嵘歙县P58程元基歙县P58潘奕隽歙县P58汪焕歙县P58王邦治歙县P58程宗濂清休宁进士P58乾隆金蓉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汪佑煌清休宁进士P58乾隆金序珽清休宁进士P58乾隆吴覃诏歙县P58 曹城歙县P58程晋芳歙县P58程世錞歙县P58洪朴歙县P58黄轩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江琅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方炜清休宁进士P58乾隆吴诒澧清休宁进士P58乾隆方昂黟县P58金榜歙县P58王照歙县P58郑宗彝歙县P58戴树屏清休宁进士P58乾隆王佩葵婺源进士P59乾隆胡光琦婺源进士P59乾隆吴锡龄清休宁进士P59乾隆戴均元清休宁进士P59乾隆戴震清休宁进士P59乾隆戴心亨清休宁进士P59乾隆汪如藻清休宁进。
徽州文化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

徽州宗族的姓氏来源“十姓九汪”宗族俗语。
汪姓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开始迁居徽州。
隋唐之际出现地方军事豪强汪华,位高权重,子孙繁盛,散布四方,徽州因有”十姓九汪”的盛况。
“丁氏”姓氏名。
休宁丁氏出江苏常州毘陵派。
宋代丁亨一任休宁教谕,留居于此。
后人散居于休宁县城西街、水碓巷、社坛、西门桥、叶淇、麦歧村、临溪、石叶等地。
绩溪丁氏系明代丁齐宝从族德迁居上丁村(今荆州乡石川),后散居横坞、大坑口(今龙川)等地。
“马氏”姓氏名。
婺源马氏始迁祖马咸,在宋宣和年间任遂宁知府,与蔡京有隙,辞官避居婺源,村名马家。
马咸兼业医,号清虚先生,后裔分居他地。
又宋朝世居乐平的马廷鸾,曾任观文殿大学士,入赘婺源甲路张氏,遂居其地。
所生六子,五人回迁鄱阳,季子马端益留居婺源甲路。
祁门马氏始迁祖马皇甫,元至正二年(1342)由婺源迁祁门伟溪(今胥岭塔下),后裔迁居县城,散处四门,称”四门马氏”。
“万氏”姓氏名。
元朝,万登旺由江西新建迁居祁门城西,后裔移居北乡方村(今胥岭芳村),又分迁城内东街、沙湾(今属胥岭)。
休宁五城镇高仓也有万氏居住。
“不是篁墩不是程”氏族民谚。
指徽州程氏皆出篁墩。
篁墩在唐以前属休宁,以后属歙。
程氏居篁墩始于东晋。
太兴二年(319),程元谭以镇东军谋襄州刺史持节新安,为刺史,有惠政。
永昌元年(322)秩满,新安郡民众请留,遂安家于篁墩。
后裔有南朝名将程灵洗、程文季,隋末协助汪华镇守地方的程富,唐朝多次保障地方的程澐兄弟。
支派分迁广泛。
“天下之汪皆出新安”姓氏论语。
语出《荆山堂汪氏统谱》。
新安汪氏系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后裔于战国末期楚威王灭越(前334)时进入徽州。
唐宋以降,新安汪氏后裔又不断徙居外郡,而成”天下之汪”。
“巴氏”姓氏名。
南朝梁武帝时,巴播从丹阳迁居休宁二十四都以避乱,即为徽州巴氏始迁祖。
后裔散居休宁中街、望干、东林竹、岭后、上颜溪等地。
宋朝初年,巴珣再迁歙县河西,后世有”东门许,西门巴”的俗语。
“方氏”姓氏名。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宋长琨关键词:明代;徽州;进士数量;地理分布摘要:在徽州府志、徽州府各县的县志,以及《新安名族志》、《登科录》、《进士题名碑录》等历史文献中,共有464名明代徽州进士的记载,其中454人出处有据,履历翔实。
有明一代,徽州进士的人数在全国各府中位居第十一位,在万人进士数上位居第五位。
这454名徽州进士在徽州府六个县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不但如此,即使在同一县份的不同地域之间,这种不平衡性也有所体现。
SONG Chang-kun (Associate professor, be studying phD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mount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uizhou Jinshi in Ming DynastyKey Words: Ming Dynasty; Huizhou; Amount of Jinshi; Geographic distributionAbstract:In Huizhou Fu-zhi, Xian-zhies of counties of Huizhou-fu,Xinan Ming-zu-zhi, Dengke-lu, Ti-ming-bei-lu of Jinshies and other historical literatures, include 464 records of Jinshes of Huizhou in Ming Dynasty. In these records, there are 454 people who have historical figures. In Ming Dynasty, the amount of Huizhou Jinshies ranks No. 11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in comparative amount it ranks No. 5. In all six counties of Huizhou,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454 Jinshies is unbalancing, and this unbalancing featur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amount of different counties, but also reflec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ame county.《嘉靖婺源县志》云:徽州“儒风独茂,科甲蝉联”;[1]《万历歙县志》云:徽州“人文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2]《乾隆绩溪县志》云:“徽为朱子阕里,彬彬多文学之士”;[3]《道光徽州府志》则说:徽州“人文辈出,鼎盛辐臻”;[4]元末学者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更称:“新安为东南邹鲁。
明代婺源沱川余氏探析

明代婺源沱川余氏探析作者:刘金金徐彬来源:《寻根》2022年第04期明代沱川余氏家族突出的仕进成就婺源,古属徽州,是徽州著名的“茶乡”“书乡”。
“婺人喜读书,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
”婺源人注重子弟教育,注重科举应试。
明清时期,沱川余氏是婺源乃至徽州府有名的大族。
沱川位于婺源县北部,周围群山环抱,水源丰沛。
余氏所在村落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保存诸多古代建筑,是婺源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个村落。
余氏一族相传由桐庐迁来沱川,据清代余懋学、余光绍修《婺源沱川余氏家谱》记载,沱川“在邑北九十里,先世居下邳,徙浙复迁之桐安。
宋有讳道潜者,登重和元年戊戌进士,桐庐县簿,避睦寇,于宣和二年(1120年)庚子,由桐安迁此”。
余氏始迁祖余道潜为避方腊起义,在北宋宣和二年由桐安县迁至婺源沱川,经过十代的繁衍发展,余氏一族开枝散叶,子孙兴旺,逐渐发展至篁村、鄣村、燕山、理源四个村落,至明洪武年间,形成了篁村百三公派、鄣村闰三公派、燕山震四公派、理源闰五公派四大派系。
其中理源一支最为兴盛。
南宋初,郭村余闰五建村于小坑溪源头,初名“里坑”,后取余光耿为族人南京吏部尚书余懋衡书“理学渊源”而改称“理坑”。
沱川余氏家族现存家谱三部,分别为《婺源沱川余氏宗谱》《沱川余氏家乘》《婺源沱川余氏家谱》。
由十七世南京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余懋学修,二十世余光绍辑,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该谱自北宋余氏始祖迁于沱川开始,记载北宋至清初沱川余氏家族历代情况,包括婺源沱川余氏族谱、沱川余氏派衍源流、沱川余氏宗支歌、理源松房世序诗、忠贞堂本系祖德颂五部分。
该谱现藏于美国犹他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沱川余氏家乘》纂修者不详,有清道光间抄本二册,现存一卷《仕进》,记事至清道光间,记载家族世代成员入仕情况,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婺源沱川余氏家谱》是最晚成谱的一部,作者为清末附贡生余家鼎。
该谱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撰写,记录沱川余氏始祖迁至至清末余氏家族的世系、科第、人物、礼俗等情况。
徽县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淡氏,即先太宜人。按《通志》:先大夫没,先宜人孀居,饥馁忍 饿,力田自活,艰辛万状,誓死不二。抚遗骨垂三十余年,乡无间语。 知州白松以事奏闻,诏旌其门。后诰赠太宜人,兵部尚书韩邦奇立传 (见《巩郡志》)”“地官坊,为从道父建。旌表贞洁坊,为郭门淡 氏宜人。”(《徽郡志 •人物志•节妇》;康熙版《徽州志•节类》, 乾隆版《徽州志•孝友》,嘉庆版《徽州志•节烈》)。
州志•人物》)
郭执中家族世系表:
— ↓
郭执中
郭玑
↓
郭世精
↓
帖木儿
↓
郭守福
↓
郭安
↓
郭 政 ———————————— 郭 敩
————↓———
郭瑛
郭珊
郭璋
郭从仁 郭从道—
郭体道 — 郭从源 — 郭从先 — 郭应时
↓
郭维垣— 郭维玠— 郭维锡 — 郭维亨 — 郭维宁 — 郭维思
↓
↓
↓
↓
↓
↓
郭 庄 ( )( ) ( ) (
“郭从道,字省亭,玑之子。早失怙,事母至孝。母疾,日待寝 侧,衣不解带,分享拜祷,请以身代。正德(1506-1521)间,举于乡, 任大名府判。升应州知府,转潞安。时古北口常有边警,捐俸修关, 民得安堵。人以郭公名关,刻石记功。有‘宇宙不凋经国绩,姓名永 勒石郭公关’之句。行取户部员外郎。转贵州按察司、兵备佥事,进 阶参议。以老致仕。归家值秋霪,方食辍箸。家人问其故,曰:‘转 潞安修应城,一工未坚,今如此雨,恐圮矣!’怅然久之。其轸念民 瘼类如此。平生痛母氏苦节,凡里中嫠妇孤儿,无不馈济。有为粮役 所迫者,必助给之。家居创修郡志,郡之有志自郭始。其一生性成忠 孝,事协圣贤,崇祀乡贤,宜哉!”(嘉庆版《徽县志•人物》,另 见 2004 版《徽县志》第二十编人物,P9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徽州的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兼谈家族背景对进士政治地位升迁的影响宋长琨摘要:明代徽州共有454名进士,他们在不同姓氏、宗族和家族中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出10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姓”有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总数的73%;出3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宗”有42支,共出进士197人,占总数的43%;出进士2人以上的“进士家族”有45个,共出进士124人,占总数的27%。
454个明代徽州进士中,有129人成为三品以上高官,其平均高官几率为0.28,来自“大姓”进士的高官几率,略低于这一均值,而“大宗”进士和“家族”进士,其高官几率则高于这一均值。
197名“大宗”进士中,有103人同时为“家族”进士,如果减掉彼此交叉的这103人,则其余94名非“家族”进士的“大宗”进士,其高官几率反而低于均值。
可见,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是家族背景,而非姓氏或宗族,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徽州;进士;家族;高官几率;明代进士是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政治精英,进士群体在科举考试尚处起步阶段的唐代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致。
明代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关于传统之宗族社会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宗族社会传统与官僚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最好的纽带,就是进士。
明代徽州进士背后有其深刻的宗族文化印记,而他所面对和投身的则是明代官僚政治和皇权政治的舞台,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贯通明代徽州社会与明代政治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彼此悬隔的两个领域由天堑变为通途。
时下,进士研究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层面,对于不同地域进士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尤其对于徽州进士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本文作者运用史料考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这种分布状况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宗族社会和官僚政治文化研究积累一点素材,并进而对不断深化的徽学、科举学以及刚刚勃兴的进士研究有所裨益。
(二)宗与族——宗族概念的界定由各姓氏所组成的徽州人群,以一个个不同的宗族纽带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宗族社会。
血缘的远近,决定了人与人关系的亲疏。
明代徽州人对于亲疏远近非常在意,他们嘲笑山西人“不分族从”,而对“亲—从—族—宗”的次序守之甚笃。
费孝通先生在论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时,用“差序”概念来表达传统中国人对社会关系的认同,并用“波纹理论”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样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开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这个经典的描述用来形容明代徽州社会的宗族社会和宗族观念再恰当不过了。
同宗本是是一种疏远的关系,为了把业已疏远的关系重新连结起来,徽州人的做法是通家谱、联宗族、叙昭穆,形成有条不紊的宗族支派,结成一个个庞大复杂的宗族系统。
正是通家谱、族谱,到联宗谱,使得他们本已疏离的关系密切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此种作用,如徽州族谱中所说的:一本之义不明,则世系不可考。
世系不可考,则昭穆不可叙。
昭穆失叙,则尊卑之分不定。
夫分不定,则称谓之名不正。
名分既泯,则彼此相视皆为路人。
……是以君子必明始祖以来之世系,详五服既穷之昭穆,使服虽穷而尊卑之分在,世虽远而称谓之名存。
[2]族至千百,称为故旧。
然必喜庆相贺,忧戚相吊,疾病相问患难相扶。
[3]与同宗的疏远相比,同族则是一种亲近的关系。
班固说:“上凑高祖,下凑玄孙”,“谓之族”。
[4]当代学者瞿同祖说:“以世代言之,包含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所谓九族是。
” [5](参见图1)所以,“族非疏远之称。
” [6]明代徽州人对族的界定,与上述说法是一致的:一家之人,高曾祖考,子孙玄庶,门分户别,众而为族。
[7]所谓“门分户别”,指的是家庭,而家族虽有家庭的“分”与“别”,但亲缘关系没有中断,而且也很容易区分。
我们把同族中的由高祖而下的“九族”分成直系血亲和同族两大类,而同族关系中又以“从曾祖”至“从玄孙”的“从亲”系列更为亲近,即“从”比“族”更密切一层。
在同族中,就又形成了亲—从—族的亲疏分野。
宗族这个概念,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把同宗和同族混淆加以混淆,而使得远近亲疏的关系无法界定。
这与重视亲缘关系的传统社会的情况颇不相符,也明代徽州的实际情况不一致。
概念的清晰界定对于我们考察徽州进士之间的关系是大有助益的。
在徽州进士中,绝大部分有着各自不同的宗族背景,而来自同一宗族的进士有的关系很进,有的则很疏远,我们需要通过界定概念进而使得这种关系被准确地反映出来。
比如,图2所显示的绩溪龙川胡氏,在明代出了4名进士,他们是成化十四年的胡富、成化二十年的胡光、正德十二年的胡宗明和嘉靖十七年的胡宗宪。
在这4个进士中,胡富是龙川胡氏三十世,胡光是三十三世,胡宗明和胡宗宪是三十四世。
胡富、胡宗宪的共同祖先要上溯到该宗的第二十二世胡震,他是胡富的上九世祖,是胡宗宪的上十三世祖。
[8]虽然,朝廷有“奕世尚书坊”表彰他们二人,但他们不是近亲,也不是同族。
四人中,胡光和胡宗明是叔侄,是紧密的“从亲”关系,而他们二人与胡富、胡宗宪的关系,则比胡富、胡宗宪之间的关系更疏远一层。
这是一个同宗同派同支的宗族关系,其疏远的程度尚且如此。
故如果我们不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我们很容易把胡宗宪与胡宗明看成同族,或者把胡宗明和胡光当作了同族,都会把远近亲疏的关系紊乱了。
正象何炳棣先生所批评海姆斯时所说的,把“百年及百年以上同姓同乡同里者都认可为同族”。
[9]这种紊乱,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我们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基于此,我们应该也必须区分徽州的宗与族,区分徽州进士中的同宗者与同族者。
从徽州的情形来看,宗族的总体构建,是由“宗”而分“派”,由“派”而分“支”,“支”下面可能还有更小的“分支”,其下,是家族和家庭。
为了能够清晰地通过亲疏关系来界定同一宗族内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宗族分解为“宗派”和“家族”两个概念,用宗派表示同宗关系,用家族表示同族关系。
这里所定义的宗派虽为同宗之义,但所取的是狭义的概念,指的是同一宗派分支,而不是联宗、通谱后形成的广义上的同宗。
因为宗本来已经较为疏远,如果再联宗,则其关系的亲近程度和联系的紧密程度都很松散了。
二、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现在,我们分别用“进士大姓”、“进士大宗”和“进士家族”三个标准,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姓氏、宗派和家族分布进行考察。
表1 明代徽州进士的姓氏分布姓氏人数姓氏人数汪82 潘12程52 郑11吴33 江11方28 黄10胡23 余10王16 叶10洪13 谢10(二)进士大姓徽州聚族而居,其姓氏并不多,《新安名族志》所载的徽州姓氏共81个,在这81个姓氏中,以人口而论,汪、程、吴、黄等大姓占据了人口的相当比例。
徽州历来就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说法。
所谓“八大姓”,是指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倘若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和孙诸姓,则为“新安十五姓”。
我们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姓氏进行考察后发现,徽州进士的姓氏与徽州大姓的分布是大体一致的。
明代徽州共出454名进士,他们分属于62个姓氏,其中共出进士10人以上的姓氏依次分别是:汪、程、吴、方、胡、王、洪、张、潘、郑、黄、余、叶、谢、江,共15姓。
(各姓氏的进士数量见表9)这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明代徽州进士总数的73%。
(见表1)其他47姓合计出进士121人,占明代徽州进士总数的27%。
表面看,徽州进士的姓氏分布,虽然在姓氏上有着很大的不均衡性,比如:汪氏所出进士为82人,程姓52人,吴姓33人,方姓28人,这四个姓堪称徽州进士的“超级大姓”,其进士数合计占了明代徽州进士总数的42%,那么,能否由此得出其分布不均衡的结论呢?我们可以把上列的出进士最多的15个姓氏称作“进士大姓”,看它与徽州大姓是否一致。
在“徽州八大姓”中,只有李姓不足10人;在“新安十五姓”中,有李、鲍、戴、曹四姓所出进士少于10人。
这四姓的进士数量分别是:戴姓9人;李姓8人;曹姓7人;鲍姓6人;孙姓1人。
虽然,这几个“新安大姓”不是我们所界定的“进士大姓”,但该四姓除孙姓外,所出的进士数量,亦相差不远。
而所谓的“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不是根据精确的人口数字统计出来的。
比如,就人口数量而言,入选了大姓的孙姓在当时未必就一定比没有入选的郑、张、谢、叶、潘诸姓为多。
总的看,“新安大姓”与“进士大姓”是大体一致的。
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明代徽州的进士在各姓氏间的分布,不均衡只是表面的现象,就徽州人口的姓氏结构来看,这种姓氏分布恰恰是均衡的、合理的。
比如,汪姓为徽州第一大姓,“新安郡望首汪”,[10]“黟、歙之人,十姓九汪”,[11]那么,汪姓占据了徽州进士的相当比例,当然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李林琦先生看到“明清徽州进士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姓之中”的现象,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姓宗族拥有优越的文化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子弟具备了较强的科举竞争力”的结论,[12]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
(二)进士大宗接下来,看明代徽州进士在各宗派间的分布情况。
笔者以《名族志》的宗派分支为主要依据,对明代徽州进士按照宗派进行了统计,得出了以下结果:出进士3人以上的宗派分支共42支。
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作“进士大宗”。
42支“进士大宗”共出进士197名,占明代徽州进士总数的43%。
(见表2)(续上表)虽然,徽州进士各姓氏间的分布是相对均衡的,但在各姓氏内部,不同宗派分支间的分布则是不均衡的。
我们现在以《名族志》中不同姓氏的宗派分支数量分布为准,考察一下几个姓氏的进士数量在不同宗派分支中的分布情况。
其中,唐、何、罗、游几姓,其宗派分支较少,故进士数量相对集中,则是比较正常的,但其他几个大姓的宗派分支数和进士数的分布就很不对称。
明代,徽州汪姓进士共有82人,这82人就很不均衡地分布在各汪姓分支中。
《名族志》中开列了徽州汪氏分支121支,[13]其中有35支出了进士,占汪氏分支的29%。
在这35支中,表2所列的9个汪姓宗派分支所出进士的数量是50人,占徽州汪姓进士的61%,而这9支中,大畈汪氏一支就出了14个进士,占徽州汪姓进士的17%。
《名族志》记载徽州余氏共宗派11支,[14]这11中,出进士的只有1支,即婺源沱川余氏,共出进士7人支;另有1支《名族志》未载的祁门城南余氏(移籍于江宁)出进士3人。
这是说,徽州余氏至少有12支,但出进士的只有2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