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单元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以下帝王中,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是()A.李世民B.赵匡胤C.忽必烈D.朱元璋2.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中原,力量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提出了哪一口号()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C.均田免赋D.李氏复起,李氏复辅3. 清朝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A.蒙古族B.满族C.汉族D.藏族4. 下图是位于江苏苏州的戚继光抗倭遗址,其“御寇安民”中的“寇”是指()A.荷兰侵略者B.沙俄侵略者C.英国侵略者D.日本侵略者5. 康熙时,如何对台湾进行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必将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囿”。

康熙据此制定的对台措施的最主要意义是( )A.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B. 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C. 肯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D. 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6. 清朝时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下列哪位皇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7. 《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材料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财富B.收复台湾C.宣扬明朝的富强和国威D.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8. 下列对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B.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C.对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D.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9. 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质量评估试卷

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质量评估试卷

第五单元质量评估试卷[见《全效提分卷》学生用书P105](分数: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逐步壮大,最终统一全国的是( D )A.X邦的队伍B.X角的队伍C.黄巢的队伍D.朱元璋的队伍【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府为都城,建立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D项正确。

明至清前期,我国为抵御外来侵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属于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国家统一和发展的措施是( B )①明中期戚继光、俞大猷抗倭②清初康熙平某某北噶尔丹叛乱③明末X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某某④清初康熙亲征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初康熙平某某北噶尔丹叛乱,噶尔丹叛乱属于国家内部地方分裂,②错误。

3.某某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为加强对某某管理采取的措施是( C )A.设伊犁将军B.设宣政院 C.设驻藏大臣D.改土归流【解析】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置的管辖某某的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元朝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某某的管理,某某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B项不符合题意;改土归流指的是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D项不符合题意。

清朝前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1727年,清朝在某某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某某。

C项符合题意。

4.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某某是棉纺织业中心B.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D.某某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解析】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某某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不是棉纺织业的中心。

故A项错误。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1皇权膨胀练习题含解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1皇权膨胀练习题含解

《皇权膨胀》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解析】本题图片中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应是明代废丞相后。

正确答案为D。

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解析】本题材料中提到以后“不许立丞相”,联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历史事实可知,正确答案为D。

3.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有()①废除丞相②分封藩王③设锦衣卫④廷杖制度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①②③④都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其中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和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

分封藩王,事实证明削弱了皇权。

正确答案为D。

4.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实现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A.恢复明朝内阁 B.三省六部制度确立C.军机处设立D.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由材料关键词“雍正”得出时间。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

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级官员下达命令,使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正确答案为C。

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解析】明代内阁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事,但只能跪受笔录。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

第二课明清文化的发展第一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见学生用书P10]一、明清文化的特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动的重大历史转折阶段。

一方面,__文化专制__不断加强;另一方面,__思想文化__、__科学技术__领域萌发出新的气象,由此呈现出沉暮与开新交织的格局。

二、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1.目的:__巩固统治__。

2.措施(1)文字狱含义统治者故意从诗文中摘取片言只语,罗织罪名,对作者加以严厉惩罚,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表现①明朝的文字狱:__朱元璋__屡兴文字狱②清朝的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更多,获罪的大多是__下层知识分子__危害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实质__思想文化专制__(2)科举考试的变化——__八股取士__变化明清时期,仍然采取科举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但考试的内容和形(3)销毁或篡改书籍:清朝在统治安定后,大规模编纂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__四库全书__》,但在编纂过程中,清政府对全国图书作了一次大检查,大批书籍被认定对清朝统治不利,遭到销毁或篡改。

◆拓展提升1.文字狱与八股取士的对比2.中国封建社会加强思想统治的主要措施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明清文字狱、八股取士3.“四书”“五经”“四书”是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一、选择题1.“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雍正皇帝时期的一位进士因为写了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B )A.设立特务机构B.制造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D.设立军机处2.赵秉忠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科举状元,他的殿试卷子是我国大陆现存的唯一的状元卷。

该卷肯定涉及的内容有( D )A.经济政策B.时事评论C.诗词歌赋D.“四书”“五经”【解析】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X围内命题,故D项正确。

第五单元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必背知识点

第五单元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必背知识点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第一框明清兴替1.灭元建清:元朝末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2.明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明朝兴盛的原因):(1)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采取了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4项举措,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2)在经济上实施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3)在对外关系上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

(4)明中后期(经济上)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蓝色字体为每条措施对应的影响)3.明末农民起义:明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

4.大金建立: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人崛起。

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5.清朝建立:皇太极即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6.清朝统一: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统一全国。

7.清初弊政(清初抗清斗争的原因):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

影响: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第二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对外:(1)东北地区:明至清朝前期,中国成功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2)东南沿海: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称之为倭寇。

16世纪中期,戚继光等奉命抗倭,取得胜利。

(3)台湾: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单元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人们称作“草根皇帝”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2.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皇帝昏庸无能B.政治腐败C.天灾人祸D.满清强大3. 有人分析明朝灭亡的三大原因有“天灾、人祸、外扰”。

下面对明朝灭亡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饥民遍野B.明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C.清政权趁机占领北京,明朝灭亡D.明朝政权的腐败4.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 D.康熙帝5. 下列关于清朝疆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B.东临太平洋C.北接西伯利亚,以黑龙江为界D.南至南海诸岛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时期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设置了()A.军机处B.澎湖巡检司C.伊犁将军D.驻藏大臣7.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B.民族交往频繁C.商品经济活跃D.皇权高度集中8. 明清时期,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A.晋商与徽商B.徽商与浙商C.苏商与鲁商D.鲁商与晋商9. 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①人口密度过大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③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④水土流失严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 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 300多年,考核的科目和内容几经变革。

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始于()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1. 这部作品初名《石头记》。

其作者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进行小说的创作和修改,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

下侧为该作者画像,他是( )A.关汉卿B.曹雪芹C.高鹗D.罗贯中12. 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岁寿辰,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单元练习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朱元璋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而设立的制度是( ) A.废除宰相制B.厂卫制度C.廷杖制度D.八股取士制度2.“杀牛羊,备酒菜,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上述是引自《石匮书后集》一书的一段材料,材料中的“闯王”是指( )A. 陈胜B. 刘邦C. 黄巢D. 李自成3.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 A.成吉思汗B.忽必烈C.努尔哈赤D.皇太极4.瓦氏出生于今靖西市,后嫁至今田阳区,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檄书到达田州,瓦氏不顾年事已高,统六千八百多俍(liáng)兵奔赴抗倭第一线,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同一时期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A.郑和B.戚继光C.郑成功D.李自成5.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代表清政府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伊犁将军B.军机处C.驻藏大臣D.宣政院6.如果清王朝是一座高山的话,乾隆皇帝就是站在山巅的那个人。

对西北边疆的巩固为他的文治武功又增添了绚丽辉煌的一笔。

这一事件是( )A.台州大捷B.收回台湾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平定准噶尔部叛乱7.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炫耀明朝国威B.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C.开拓新的贸易市场D.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8.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单元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2. 黄仁宇先生写过一本《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

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A.万历皇帝的昏庸B.明末政治日益腐朽C.明朝实现君主立宪制D.官员结党营私3.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

请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①明成祖迁都北京②设立锦衣卫③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④清军入关迁都北京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A.③④⑤②①B.②①⑤③④C.④③②①⑤D.③④②①⑤4. 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

这一史实说明()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5. 康熙时,如何对台湾进行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必将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囿”。

康熙据此制定的对台措施的最主要意义是()A.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B.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C.肯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D.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6. 自汉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

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的是()①设置西域都护②制定“金瓶掣签”制度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设置驻藏大臣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7.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8. 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原因不包括()A.政府的重视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C.重视农业生产D.推行垦荒政策9. “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见学生用书P23]
一、回望“盛世余晖”
1.“乾隆盛世”含义:经历清初倒退逆转之后,清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__乾隆盛世__”。

2.“乾隆盛世”表现
(1)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__世界大国地位__。

(2)__农业生产水平__进一步提高,__人口__急剧增长,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3)__经济总量__巨大。

(4)__文化__繁荣。

二、透视“盛世阴影”
1.在盛世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

2.表现
(1)__人口增长过快__是造成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2)官员__腐败__现象严重。

(3)连年出现文字狱,__禁锢了思想__,造成社会恐怖气氛。

三、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
1.__马戛尔尼使团__访华的时间及目的
(1)时间: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

1793年,英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给__乾隆帝__祝寿。

(2)目的:名义上是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实际上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__进行殖民扩张__的一个环节,带有__获取殖民利益__的目的。

2.概况
(1)要求:向清政府提出__开放通商口岸__等多项要求。

(2)乾隆帝的态度:对各项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完全拒绝。

(3)结果:英国使团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马戛尔尼十分沮丧地离开了中国。

(4)影响:英国使团在访华过程中,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独特的资料。

(5)结论与反思: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不过是藩属般的小国,视马戛尔尼为“贡使”,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

3.中国近代前夜逐渐落伍的原因
(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的黑暗腐败。

(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4)文化科技:统治者狂妄自大而又愚昧无知,文化专制,科技落后;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较低。

(5)国际方面: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通过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

4.中英近代前夜历史对比
◆知识助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治世或盛世
“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

“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

“乾隆盛世”:出现在清朝乾隆皇帝统治时期。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D )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乾隆盛世
2.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真正目的是( C )
A.为乾隆帝祝寿B.带战船攻打中国
C.扩大英国的海外市场D.与中国进行平等贸易
3.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

其主要表现有( A )
①乾隆中期,中国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②当时中国的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 ③乾隆时期人口急剧增长,达到3亿左右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书五经》编纂完成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④说法错误,乾隆时期,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编纂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文化工程。

4.乾隆帝观看英国“皇家号”军舰模型后,对沿海地区高级官员说:“英国的海船只能在大洋中行驶,无法进入内地。

如果海岸防守严密,他们也无计可施。

”他的认识说明了( B ) A.对英国的海军认识很透彻
B.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
C.清朝统治者很有远见
D.感谢英国送厚重寿礼
【解析】从乾隆帝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乾隆帝未能从根本上了解英国海军的整体实力,说明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愚昧无知。

B项符合题意。

5.下列是马戛尔尼来华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B )
①是19世纪中期由英王派遣来华的②来华的目的是为乾隆皇帝祝寿③提出了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岛屿的要求④深刻认识到当时中国隐藏的危机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戛尔尼是18世纪末期来华,马戛尔尼访华表面上看是给乾隆帝祝寿,其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①②不符合题意。

6.马戛尔尼说:“广东一处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国者必在此间登岸,中国为防御洋人起见,特设重兵镇之……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军队不能抵抗入侵的洋兵,其主要依据有( D )
①中国军队战斗力弱②中国军队所用的军器落后③中国政府没有派重兵镇守广东④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④B.②③ C.②④ D.①②
【解析】根据“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可知①②符合题意;从“中国为防御洋人起见,特设重兵镇之”可知③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在近代世博会上,中国的丝绸、茶叶、景泰蓝等农耕文明的经典之作,在蒸汽机、电灯、电话机等工业文明的杰作面前,犹如“明日黄花”。

造成这一差距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是( B )
A.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B.专制皇权严格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C.盲目自大的心态使国家闭关自守
D.商品经济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项符合题意。

8.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C )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对外交流,而且行销内容和范围都很有限,所以“闭关锁国”一词在当时来讲是正确的,A项说法过于片面;“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B项错误;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C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清朝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反而导致中国的落后,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当西方社会跃上世界文明进程制高点的时候,中国却在封建社会的迟暮中步履蹒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王派使团来访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却称,英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

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

……又据尔使臣称。

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一节。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此事尤不便准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目的时,两广总督上呈的信函译文与英方信函原文有何不同。

【答案】关于马戛尔尼使团来访目的的描述上有本质区别。

总督译文写的是:来华朝贡;英方信函写的却是:扩大贸易。

(2)根据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给英方的回信,简要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提出的几点要求的回应。

【答案】①“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反映出乾隆帝坚守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步自封;②“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反映了乾隆帝以天朝大国自居,盲目自大;③“天朝尺土俱归版籍……此事尤不便准行”反映了乾隆帝坚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