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p53基因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山东人群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高发风险研究

p53基因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山东人群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高发风险研究
o ds The Ar g/ Pr o pol ym or p hi s m of p53 ge n e we r e ge n ot y pe d i n 560 Sha n dong Ch i ne s e pa t i e nt s wi t h c hr on i c
牟楠楠 ,张乐 。
( 1 . 济南军 区总医院 3 6 2 0 0 0 ) 超声诊断 科 ,山东 济南 2 5 0 0 3 1 ;2 . 解放 军第 1 8 0 医院 胸外科 ,福建 泉州
[ 摘
要] 目的
探讨在慢性 乙型肝炎背景下,p 5 3 基因第 7 2 位密 码子 ( A r g 7 2 P r o )多态性 与山东汉族人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i n l f u e n c e o f p 5 3 c o d o n 7 2 p o l y mo r p h i s m o n t h e r i s k o f d e v e l o p i n g
De p a r t me n t o f U l t r a s o u n d , J i n a n Mi l i t a r y G 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o f 尸 L A , J i n a n 2 5 0 0 3 1 。 C h i n a
第2 5卷 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志 3
J o u r na l o f He p a t o pa n c r e a t o bi l i a r y S ur g e r y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摘要:p53基因抑制肿瘤是众所周知的,但可能也影响与肿瘤抑制无关的衰老过程。

p53对各种应激做出反应,诱导细胞凋亡或阻滞细胞周期,以抑制肿瘤的发展。

然而,在非癌衰老过程中p53的作用是复杂的。

一方面,p53基因能诱导细胞衰老或凋亡来抑制癌症,但其后果就是加快了衰老。

另一面,P53可以减缓生长和减少与生长有关的应激使细胞存活,最终延缓衰老。

要想阐明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并针对P53或P53转录靶点来治疗癌症和改善衰老,就必须更好地了解p53功能的多样化。

关键词:DNA损伤,细胞生长;细胞衰老;细胞凋亡,无氧酵解引言:p53基因是一种转录因子,其在哺乳动物中抑制肿瘤的发生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1→3),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53基因也影响衰老过程。

但是,p53究竟是怎样影响衰老的还不是很清楚。

p53调控大量有致癌作用的基因的转录,包括细胞周期阻滞(P21,GADD45,14-3-3s,RPRM),细胞凋亡(Scotin,killer,FAS,BBC3,PERP,53BP1,BAX,LRDD,PMAIP1),抑制有氧糖酵解(GLUT1,TIGAR,己糖激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促进氧化磷酸化(OXPHOS)(SCO2,AIF),细胞生长(PTEN,AMPK测试,TSC2,IGF-BP3)(4),以及蛋白质的翻译(sestrins)(5)。

P53还具有与转录无关的其他作用,包括调节微RNA加工(6),DNA修复(7),线粒体蛋白存活(8)和核糖体合成(9,10)。

因此,p53是维持基因组完整性,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增殖的关键,是抑制肿瘤的核心(11)。

同时,p53通过一个非癌症相关的机制影响寿命,这个机制来源于线虫p53基因(CEP-1)的敲除实验,延长了寿命(12)。

此外,人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53蛋白密码子72(精氨酸-脯氨酸)中氨基酸变化产生的多态性减少潜在的细胞凋亡(13),并导致癌症风险增加。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
c s r lso s ur o e i n
C HEN a g h n DI a h  ̄ Ch n c u NG Xio u C nbn 3 AIHo g ig 1Ra ilg p rme to b iC n e s ia,W u a 4 0 7 ,Ch n ;2I si t fVi lg fW u a iest, . doo y De at n fHu e a c rHop tl hn 3 09 ia . t u e o r o o h n Unv ri n t o y y
上皮 内瘤变 及 宫 颈炎 组 中 的检 出率 ( P=00 4 O .0 , R=26 0 。 结 论 p 3cd n 2 r/ r 因型 是 湖北 地 区汉 族 女 .8 ) 5 o o 7 A gA g基
性发 生 H V1 关 宫颈 癌 的遗传 易 感 因 素。 P 6相 【 关键 词1宫颈 癌 ;5 p 3基 因; 因多 态性 ; 乳 头状 瘤病 毒 1 基 人 6型( VI ) HP 6
22 3第9第 期 0年 月 1 8 1 卷
・论
著 ・
p 3基 因第 7 5 2位密码子基 因多态性 与 HP 6 V1 相关宫颈癌
陈长春 丁晓 华 。 蔡 红 兵 , ‘
1湖北 省肿 瘤 医院 放射 科 , . 湖北 武汉
4 0 7 ; . 汉大 学 医学 院病 毒 学研 究所 , 3 0 9 2武 湖北 武汉 4 07 30 1
4 0 71 h n 3 0 ,C i a
[ sr c]Obet eT v sg t terlt n hp o 5 o o 7 oy rhs w t V1 ne t ev a a cr Ab ta t jci oi et a h eai s i fp 3cd n 2p lmop i v n i e o m i HP 6 if e cri l n e. h cd c c

P_53_基因与肿瘤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P_53_基因与肿瘤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P53基因与肿瘤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肖 强 H il m ar M1W aren ius(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 南宁 530021) (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室)摘要 目的:探讨P53基因的变化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对两个分别具有野生型和突变型P53基因的膀胱癌细胞株M GHU1和R T112进行8GyΧ射线照射,并采用定时显微录影设备观察240h,对每个被观察的细胞进行谱系分析。

结果:两个细胞株均出现了以凋亡为主的细胞死亡,累积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98和10513,比较指数曲线后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 0105。

结论:虽然两个细胞株的P53基因状态和总P53蛋白含量有所不同,但并没有影响Χ射线照射后的细胞凋亡的形成,从而未能影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亦表明P53基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可能取决于不同的细胞类型。

关键词 P53基因;细胞凋亡;Χ射线照射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3014A STUDY OF THE RE LATI ONSH I P BET W EEN P53AND APOPT OSI SX iao Q iang(D epart m en t of Surgery,the F irst A ffiliated Ho s p ital,Guangx iM edicalU n iversity,N ann ing,530021 Ch ina)H il m ar M1W aren ius(O nco l ogy R esearch U n it,D epart m en t of M edicine,the U n iversity of L iverpoo l,L iverpoo l L693BX,U K)Abstract Objecti ve:T h is study w 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 on sh i p bet w een changes of P53gene and apop to sis in tumo r cells expo sed to ga mm a irradiati on1M ethods:Tw o bladder cancer cell lines,M GHU1w ith w ild2type P53and R T112w ith m utan t P53,w ere expo sed to8Gy of ga mm a irradiati on and then observed fo r a peri od of240hours by ti m e2lap se m icro scopy1Pedigrees of observed cells w ere analysed1Results:M mo st died cells w ere found to be apop to sis1T he cum ulative cell apop to tic indices w ere98and10513res pectively1T here w as no sign ifican t difference bet w een the t w o curves of the indices,P>01051Conclusi on:T he result suggested the apop to sis,o r the radi o2sen sitivity,of the t w o cell lines w as no t influenced by P53gene statues and level of P53p ro tein1It w as po ssible that the influence of P53gene on apop to sis w as cell2type dependen t1Key words P53;A pop to sis;Ga mm a irradiati on 细胞凋亡和P53基因都是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对象。

p53基因的功能和研究进展

p53基因的功能和研究进展

P53基因功能及前沿研究现状一.P53基因的功能p53 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自1979年Lane等[1] 发现p53 基因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肿瘤抗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三个阶段。

近年的深入研究表明p5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类50%以上p53都发生了突变,导致了肿瘤的发生。

[2]P5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1,长20kb,含有11个外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组成的相对分子量为53*103的蛋白质。

P53蛋白是一个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

主要执行DNA 损伤“检查点”功能,若DNA受损,p53蛋白水平迅速升高并激活其下游的p21/WAF1/CIP1基因表达,这是一组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的抑制剂,使细胞停滞于G1期,执行DNA修复。

若修复失败,p53则通过激活BAX基因通路诱导凋亡。

约50%的人类肿瘤与p53基因的等位失活或突变有关。

突变型P53则具有癌基因的作用,促进细胞恶性转化。

P53基因的突变常发生在结肠癌、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

P53基因功能失活机制有以下几种:1、P53基因自身突变,导致P53蛋白丧失与DNA结合的能力,这是P53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2、MDM2癌基因的负调节。

MDM2是P53蛋白的靶基因,P53蛋白刺激MDM2基因的表达,而MDM2蛋白可与P53蛋白结合,一直P53蛋白接到的反式激活、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功能,同时MDM2蛋白可以催化p53蛋白的降解,从而形成一个反馈调节环,负调节p53蛋白的活性。

3、p53蛋白与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失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DNA肿瘤病毒蛋白如SV40大T抗原、腺病毒E1B转化蛋白,人乳头瘤病毒E6蛋白等,均可以和P53蛋白结合,抑制其功能活性并促进其降解。

由于p53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寻找和发现其相关基因以及应用于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法。

单核苷酸多态SNP

单核苷酸多态SNP

单核苷酸多态SNP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表明,不同个体的基因都是一样的但在序列上有极小的遗传差异,即遗传多态(genetic polymorphism),其中最主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所谓单核苷酸多态是指特定的核苷酸遗传变异在人群中出现频率大于1%,它与“种系突变(germline mutation)”在概念上的区别在于种系突变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远远<1%。

一般来说,种系突变存在于引起稀有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编码序列,而SNP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且出现的频率约为每600个碱基对左右就有1个SNP。

人类基因组中至少有300万个SNP。

研究表明,基因编码序列的SNP往往引起基因产物氨基酸的改变;非编码序列的SNP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

所以,这些功能性SNP可造成不同个体对疾病特别是慢性复杂性疾病易感性和对药物治疗反应性的差异。

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SNP与肿瘤易感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发现一些多态等位基因与常见肿瘤易感性相关。

概括而言,这些基因主要包括:(1)致癌物代谢酶基因,(2)DNA修复基因,(3)针对感染原的免疫反应相关基因,(4)细胞凋亡和周期调控基因。

最近,SNP尤其是药物通路基因的SNP与肿瘤化疗和放疗敏感性以及毒副作用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因为SNP是性质稳定的DNA水平的生物标志、可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而取材容易、检测方法相对简单经济,所以学者们正在积极探讨利用SNP作为预测肿瘤发生和发展以及疗效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的可能性。

单核苷酸多态作为肿瘤易感性标志代谢酶基因多态与肿瘤易感性大多数环境致癌物需经过代谢激活后才有致癌作用,而代谢也可以使致癌物失去活性。

因此,个体对致癌物作用的敏感性取决于代谢激活和代谢解毒的平衡。

激活活性高而解毒活性低的人可能处于易感状态,相反则可能处于低风险状态。

参与代谢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酶在人群中分布呈多型性,即酶的活性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胃癌易感性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胃癌易感性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g e n e t i c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o f p 5 3 c o d o n 7 2 a n d s u s c e p t i —
b i l i t y o f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i n Q i n g h a i a r e a . Me t h o d s T h e A r g / P r o p o l y mo r p h i s m o f p 5 3 g e n e 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r e a l —
R 3 9 4 文献 标识码 A
性 。
中图分 类号
D I O: 1 0 . 1 3 4 5 2 / j . c n k i . j q m c . 2 0 1 4 . 0 1 . 0 0 9
THE PoLYM oRPHI S MS oF NUM BER 7 2 CODEN oF p 5 3
第3 5卷
第1 期
青 海 医 学 院 学 报
J OU RN A L OF QI N GH AI ME D I C AL COL L E GE
Vo 1 . 3 5 No . 1
2 01 4
2 0 1 4生
p 5 3基 因第 7 2密 码 子 多态 性 与 青海 地 区胃癌 易 感 性 ※
i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r g a n d P r o a l l e l e s i n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g r o u p we r e 48. 4 4% ,

mgmt基因及tp53基因结构改变与食管鳞状细胞癌

mgmt基因及tp53基因结构改变与食管鳞状细胞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MGMT基因及TP53基因结构改变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姓名:张蕾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指导教师:何祖根;林东昕2002.5.1中文摘要MGMT和TP53基因在保持基因组稳定性和防止细胞突变或癌变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本研究探讨这2个基因的遗传和/或表遗传改变与食管癌的关系。

我们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了食管癌、癌旁组织和『F常食管粘膜中MGMT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状况,并以定量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了MGMT基因过甲基化状态与MGMT表达的关系。

/\结果发现,119例食管癌组织中46例(38.7%)、22例癌旁组织中\5例(22.7%)有MGMT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而21例正常食管粘膜无此种改变。

MGMT基因过甲基化的食管癌组织MGMT表达水平(积分光密度中位数为O.19:范围为O.01~3.27)显著(P=0.02)低于无甲基化的组织(2.66;0.07~11.66)。

用PCR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和直接测序的方法筛查了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我们首次发现MGMT基因启动子区G/T多态,位于转录起始点上。

’。

—1。

—‘‘‘‘1。

—‘。

’——。

一游.3"/0bp处。

在正常人群中,一370G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O.697和0.303。

与GG和GT基因型比较,r,基因型携带者患食管癌的风险降低约60%。

我们还以病例.对照方法分析了MGMT基因和T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与食管癌风险的关系,发现携带P,D/P,D纯合变异基因型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比携带Arg/Arg纯合野生基因型者高2倍(校正的OR=2.30,95%CI=1.30~412)。

■上述结果表明?MGMT启动子区过甲基化失活是食管癌变过/程中重要的分子事件,可能发生在癌变的早期阶段。

MGMT基因启动子区.370G/T多态与中国人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相关,.370T等———一—,————一位基因可能是保护因素,而"53基因第72密码子Pro/Pro多态增加食管癌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发生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具有野生型和
突变型两种。

野生型基因在保持基因的完整性和抑制细胞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时具有促肿瘤作用,大约50%的人类癌症中存在着p53基因的突变。

p53基因具有多态性,其第72位密码子的CGC/CCC是一个常见的多态位点,研究发现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Arg/Pro多态与多种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标签: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肿瘤
1 p53基因概述
1.1 p5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p53基因是1979年,Lane[1]等在研究原病毒40转化细胞时发现的,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是一段16~20kb的DNA,编码含393个氨基酸残基的核磷蛋白,分子量約53kDa。

p53蛋白为p53基因的表达产物,含有3个功能域[2]:N-端的转录激活区、C-端的同源寡聚区和中间的DNA结合区。

p53基因可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两种产物。

野生型p53蛋白极不稳定,半衰期仅数分钟,并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广谱的肿瘤抑制作用。

突变型p53蛋白构型发生变化,稳定性增加,半衰期延长至1.4~7 h,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出来。

1.2 p53基因的功能
1.2.1阻滞细胞周期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 期校正点的监测上。

在细胞周期调控和修复过程中,p53蛋白重要的效应是上调p21基因的表达,表达的p21 蛋白能够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

p53的3个下游基因cyclin B1,CADD45和14-3-3σ则参与G2/M期的阻滞。

1.2.2促进细胞凋亡p53蛋白能促进许多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已发现的靶基因超过16个,其中促凋亡成员Bax 、NOXA死亡受体Fas和胞质蛋白Apaf-1是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及热点。

p53还可通过介导死亡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如TNF受体及Fas蛋白。

在无细胞核的细胞实验中证实,p53蛋白可通过促进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导致caspase活化来诱导细胞凋亡。

1.2.3维持基因组稳定DNA受损后,由于错配修复的积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p53可通过先找到受损的DNA,接下来由多种蛋白质合力修复受损的DNA。

另DNA损伤后p53能特异性诱导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基因的表达,而后者在调控DNA错配、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功能。

1.2.4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长因子Smad4等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

在肿瘤进展阶段,p53基因突变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这是肿瘤进入晚期的表现。

1.3 p53基因的突变p53基因可因突变、缺失、重排等形式失活,失去对细胞生长、凋亡、DNA修复等调节作用,但其最主要的失活方式是基因突变。

研究表明肿瘤中p53突变可分为3类:零突变、负突变和正突变。

当p53基因发生突变后,可合成无功能的多肽链或多肽片段,对肿瘤细胞的基因不再发挥调控作用。

实验证明,野生型突变体组成的四聚体不能与结合位点结合,也丧失对目的基因的激活作用。

2 p53第72密码子的多态性
p53基因具有多态性,其第4外显子的第72位密码子是1个常见的多态位点,具有CGC/CCC单核苷酸多态性,表达产生两种野生型p53蛋白:含精氨酸的p53蛋白(Arg)或含脯氨酸的p53蛋白(Pro),由此使得一般人群中携带Arg/Arg、Arg/Pro和Pro/Pro三种基因型之一。

Thomas[3]等用含有可编码Arg型和Pro型p53蛋白相应基因的质粒转化有p53缺陷的鼠细胞,得出转化细胞中两种p53蛋白表达水平基本相同,但Pro型p53的转录激活能力比Arg型p53约高一倍。

这两种蛋白抑制转化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能力也不同,以HPVE7-EJ-ras癌基因转化的BRK细胞为对象进行抑制实验,发现Arg型p53能更有效地抑制转化细胞克隆形成,而诱导Saos-2细胞凋亡的实验表明,转染Arg型p53的细胞死亡动力学明显快于转染Pro型p53者。

3 p53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肿瘤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多种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有关,且与各种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报道不一致,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

3.1与宫颈癌的相关性Malisic等[4]发现携带Arg/Arg纯合基因型的塞尔维亚妇女患宫颈癌的的风险更大。

Pei Jiang等[5]研究中国南方人群发现携带Arg/Arg 纯合基因型者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加。

相反的,Roh JW等[6]研究了韩国宫颈癌患者,发现Pro基因型是宫颈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然而,Oliveira等[7]通过研究宫颈脱落细胞发现在葡萄牙妇女中Arg/Arg纯合基因型并未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

3.2与肺癌的相关性Siyang Wang等[8]严格入选14篇相关文章对亚洲人群p53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肺癌发生相关性进行了最新的Meta研究,发现Pro基因型携带者患肺癌的风险明显增高,而且鳞癌患者携带Pro基因型的频率低于腺癌患者,吸烟患者携带Pro基因型的频率高于非吸烟者。

Fan等[9]报道携带Pro 纯合基因型的美国白人患肺腺癌的风险明显增高,日本人该基因型携带者患吸烟相关性肺癌的风险是其它基因型的1.7倍。

而Matakidou等[10]行Meta分析后认为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肺癌发生易感性关系不大。

3.3 与大肠癌的相关性Dastjerdi等[11]研究发现在伊朗伊斯法罕省人群中Arg/Arg基因型可增加其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Aizat等[12]报道携带Pro/Pro基因型者患大肠癌几率是携带Arg/Arg基因型者的两倍。

辛大平等[13]纳入12篇病例
对照研究后进行Meta分析,提示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亚洲人和高加索人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p53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结直肠癌易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3.4与食管癌的相关性张健慧等[14]报道Pro/Pro基因型是食管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Y.Shao等[15]发现Arg/Arg基因型与中国大陆人群食管癌发生有显著关联,可能是食管癌发生易感性的独立因子,这种关联性在女性及年轻患者中尤为明显。

而Piao等[16]发现韩国人群中携带Pro/Pro基因型者更易发生食管癌。

Peixoto等[17]认为HPV感染相关食管癌的发生与p53基因多态性无关。

3.5与胃癌的相关性Kui Jie Liu等[18]行Meta分析得出在亚洲人群中,Arg/Arg基因型可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且基因型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阶段、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均有关系。

Filho等[19]报道Arg/Arg基因型是胃癌发生的一个保护性因素,携带Pro/Pro基因型者胃癌发生年龄较携带Arg/Arg基因型者早。

国内张伟华等[20]报道Arg/Arg基因型与西北人群胃癌尤其是弥漫性胃癌的高风险具有相关性。

但Mojtahedi等[21]报道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与印度患者的胃癌无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