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

合集下载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
c s r lso s ur o e i n
C HEN a g h n DI a h  ̄ Ch n c u NG Xio u C nbn 3 AIHo g ig 1Ra ilg p rme to b iC n e s ia,W u a 4 0 7 ,Ch n ;2I si t fVi lg fW u a iest, . doo y De at n fHu e a c rHop tl hn 3 09 ia . t u e o r o o h n Unv ri n t o y y
上皮 内瘤变 及 宫 颈炎 组 中 的检 出率 ( P=00 4 O .0 , R=26 0 。 结 论 p 3cd n 2 r/ r 因型 是 湖北 地 区汉 族 女 .8 ) 5 o o 7 A gA g基
性发 生 H V1 关 宫颈 癌 的遗传 易 感 因 素。 P 6相 【 关键 词1宫颈 癌 ;5 p 3基 因; 因多 态性 ; 乳 头状 瘤病 毒 1 基 人 6型( VI ) HP 6
22 3第9第 期 0年 月 1 8 1 卷
・论
著 ・
p 3基 因第 7 5 2位密码子基 因多态性 与 HP 6 V1 相关宫颈癌
陈长春 丁晓 华 。 蔡 红 兵 , ‘
1湖北 省肿 瘤 医院 放射 科 , . 湖北 武汉
4 0 7 ; . 汉大 学 医学 院病 毒 学研 究所 , 3 0 9 2武 湖北 武汉 4 07 30 1
4 0 71 h n 3 0 ,C i a
[ sr c]Obet eT v sg t terlt n hp o 5 o o 7 oy rhs w t V1 ne t ev a a cr Ab ta t jci oi et a h eai s i fp 3cd n 2p lmop i v n i e o m i HP 6 if e cri l n e. h cd c c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王晓燕;万沁;张珑山;左唯乂;胡传飞;罗永鸿;陈庄;陈枫【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2014(22)1【摘要】目的探讨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和PCR方法检测高脂血症组202例(均为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正常对照组194例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结果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为ArgArg/ArgPro/ProPro,高脂血症组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1%、45.0%和15.8%,正常对照组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8.4%、55.7%和16.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中女性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8%、42.1%、15.1%和27.3%、58.0%、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男性中三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及男性、女性中的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存在相关性,携带Arg/Arg基因型的女性高脂血症发病风险增高。

基因型Arg/Arg可能是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p53;单核苷酸多态性;高脂血症【作者】王晓燕;万沁;张珑山;左唯乂;胡传飞;罗永鸿;陈庄;陈枫【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实验中心;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女性宫颈癌相关性的Me ta分析[J], 喻芳明;叶滕;苏杨娜;毛广运;施小柯;张本龙2.湖南地区汉族人群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宫颈鳞癌的相关性 [J], 眭鸿颖;周萍;江宁;廖革望3.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中国人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J], 朱忠政;丛文铭;朱冠山;刘淑芳;冼志红;吴伟清;张秀忠;王艳华;吴孟超4.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剖宫产术后病理性瘢痕的相关性 [J], 廖农;鲁峰;赵伟;曾位森;李映桃;王少晶;高建华5.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多态性和蒙古族妇女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 [J], 杨敏;徐景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与乳腺癌术后放化疗疗效相关性分析

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与乳腺癌术后放化疗疗效相关性分析

( HR = 4 . 0 , 9 5 %C I 1 . 3 ~l 2 . 0 , P = 0 . 0 1 3 ) 。结论 : 在E R阳性 的乳腺 癌术后接 受放化 疗患者 中, P r o / P r o 基 因型的局部及局部 区域复发
风险 、 远 处转 移 风 险 、 死 亡 风 险 均 高于 A r g / A r 化疗 p 5 3 基因 c o d o n 7 2多态 性
因素 , P r o / P r o 基 因型 的 患者  ̄ A r g / A r g 基 因型 的 局 部 复发 风 险 增加 5 . 9 倍( H R = 5 . 9 , 9 5 %C I 1 . 1 ~3 1 . 1 , P = 0 . 0 3 6 ) , 局 部 区域 复发 风 险
增加 3 . 1 倍( HR = 3 . 1 , 9 5 %C I 1 . 1 ~9 . 1 , P = O . 0 3 9 ) , 远 处转移风 险增加 2 . 8 倍( HR = 2 . 8 , 9 5 %C I 1 - 3 ~6 . 0 , P = 0 . O l O ) , 死 亡 风 险增 加 4 倍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e e n p 5 3 c o d o n 7 2 p o l y mo r p h i s m a n d t h e p r o g n o s i s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

摘要
剑 ① 解 云涛② 徐
晔② 朱 广 迎①
目的 : 分析 p 5 3 基 因c o d o n 7 2多 态性 与 乳 腺 癌 患者 术后 放 化 疗 的 预后 相 关 性 。方 法 : 选取 北 京 大 学肿 瘤 医院 乳 腺 癌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发生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具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

野生型基因在保持基因的完整性和抑制细胞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时具有促肿瘤作用,大约50%的人类癌症中存在着p53基因的突变。

p53基因具有多态性,其第72位密码子的CGC/CCC是一个常见的多态位点,研究发现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Arg/Pro多态与多种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标签: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肿瘤1 p53基因概述1.1 p5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p53基因是1979年,Lane[1]等在研究原病毒40转化细胞时发现的,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是一段16~20kb的DNA,编码含393个氨基酸残基的核磷蛋白,分子量約53kDa。

p53蛋白为p53基因的表达产物,含有3个功能域[2]:N-端的转录激活区、C-端的同源寡聚区和中间的DNA结合区。

p53基因可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两种产物。

野生型p53蛋白极不稳定,半衰期仅数分钟,并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广谱的肿瘤抑制作用。

突变型p53蛋白构型发生变化,稳定性增加,半衰期延长至1.4~7 h,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出来。

1.2 p53基因的功能1.2.1阻滞细胞周期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 期校正点的监测上。

在细胞周期调控和修复过程中,p53蛋白重要的效应是上调p21基因的表达,表达的p21 蛋白能够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

p53的3个下游基因cyclin B1,CADD45和14-3-3σ则参与G2/M期的阻滞。

1.2.2促进细胞凋亡p53蛋白能促进许多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已发现的靶基因超过16个,其中促凋亡成员Bax 、NOXA死亡受体Fas和胞质蛋白Apaf-1是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及热点。

p53还可通过介导死亡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如TNF受体及Fas蛋白。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与肿瘤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与肿瘤

报道 %"& $ %"& 基因型是
台湾人食管鳞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 %"& 纯合基因型携带者患食管鳞癌的风 险 分 别 是 !"# $ %"& 基 因 型 和 !"# $ !"# 基 因 型 携 带 者 的 !4 5 倍 和 14 6 倍 。 7(8(9:;<+ 等 , !! . 研究了 !"# $ %"& 多态与 $%& 相关性食管癌的关系,他们发现在 $%& 感染的食管癌病人中, !"# 等位基 因频率明显高于无 $%& 感染者; !"# $ !"# 基 因型 携 带 者患 $%& 相 关 性 食管 癌的风险 是 !"# $ %"& 和 %"& $ %"& 基因 型者的 6 倍。 他们还比较了 $%& 相关性 食管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的 =>6 基因 状况, 发现在 # 例 !"# $ %"& 杂合基因型 者中有 5 例在肿瘤组织中有 =>6 %"& 等 位基因的缺失。因此,他们认为 %"& 等 位基因丢失与 $%& 相关性食管癌的发 生有关。 ?:+@(A(3B 等 , !1 . 分析了 61 例河 南 林 县 食 管 鳞 癌 和 >C 例 健 康 对 照 的 发现该多态与食管癌 =>6 基因型频率, 易感性无关。此外, 还有文献报道 =>6 基 因 第 C1 位 密 码 子 !"# $ %"& 多 态 与 乳腺癌、 肝癌、 卵巢癌等肿瘤易感性的 关系 , !6D!> . 。值得注意的是, =>6 基因第 C1 位密码子 !"# $ %"& 多态与肿瘤易感性的 关系似乎与 $%& 感染与否有基因 0 环境 交互作用。尽管还有争议, 但多数研究认 为 %"& $ %"& 基因型是非 $%& 相关性肿 瘤的遗传易感因素;而 !"# $ !"# 基因型 则是 $%& 相关性肿瘤的遗传易感因素。 !" ! 与肿瘤的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研 究 发 现 分 化 良 好 和 中等 的 乳 腺 癌中, %"& $ %"& 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明 显增高,而分化差的乳腺癌中 %"& $ %"& 基因型频率增加不明显。分化良好和中 等分化的肺癌中 %"& $ %"& 基因型 EF 比 值( EF 比 G 病例组基因型数目 H 预期数 目 ,预 期 数 目 按 对 照 组 基因 型 频 率 计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作者:陈长春丁晓华蔡红兵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08期[摘要]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汉族女性人群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发生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经PCR检测证实HPV16阳性的宫颈病变病例228例,其中病理证实为宫颈浸润癌的156例作为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72例为对照组。

用直接PCR法检测新鲜组织标本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的基因型在宫颈癌组与对照组的分布情况,分析p53 codon72基因多态性与HPV16阳性宫颈癌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样本均成功检测出p53 codon72基因型。

Pro/Pro、Arg/Pro、Arg/Arg在HPV阳性宫颈癌样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2.2%、47.2%、30.6%;在对照组中的比例分别为32.7%、53.2%、14.1%。

两组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0)。

与其他两种基因型相比,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在HPV16阳性宫颈癌样本检出率明显高于在HPV16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炎组中的检出率(P = 0.004,OR = 2.680)。

结论 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是湖北地区汉族女性发生HPV16相关宫颈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关键词] 宫颈癌;p53基因;基因多态性;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16)[中图分类号] R3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009-03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感染是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的最主要病因。

HPV16E6基因所表达的E6蛋白是重要原癌蛋白之一,高危型HPV16E6蛋白对p53蛋白的降解、灭活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与胃癌研究进展

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与胃癌研究进展

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与胃癌研究进展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省份统计,死亡率最高的为青海省。

胃癌发病过程较长且发病机理复杂,是由多个基因参与,多个步骤进行,有多个抑癌基因和癌基因参与了这个过程。

作为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

p53基因是人体内最主要的抑癌基因,其生物学功能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DNA 损伤的修复。

p53基因的缺失或失活与50%的肿瘤的发生相关。

P53基因位于染色体 17p13,基因长度19 kb,包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

p53 基因在一些重要点位的突变,可导致异常的细胞增值。

它们形成了一个人群中的基因多态性。

p53蛋白的多态性有10多个不同的形式[1]。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p53codon 72多态性,含精氨酸残基或含脯氨酸酸残基的。

由此得出:人群中携带的基因型为Pro/Pro纯合子、Arg/Arg 纯合子与Pro/Arg杂合子的三者之一。

虽然脯氨酸、精氨酸均是野生型蛋白,但其生物活性有很大不同[2]。

由于是两个不同的氨基酸残基,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也不一致。

抗体反应的实验证明这两种蛋白质的转录活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也有差异。

Pro型的转录激活能力比Arg型强;p53的精氨酸型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高于的脯氨酸型。

总之, Pro型p53 蛋白激活转录的能力较高, Arg型p53 蛋白诱导凋亡的能力较强。

文献报道p53基因密码子72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它导致一个位点精氨酸-脯氨酸改变。

Dumont等[3]人报告说Arg72等位基因如果是纯合子,具有诱导凋亡的功能,他的诱导能力是Pro72等位基因的15倍。

因为Arg72等位基因越少,其诱导凋亡的能力就越弱。

因此,研究P53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是基于评价它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作用。

目前已经有很多报道在肺癌,宫颈癌,食管癌的发生和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有相关性。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胃溃疡患者Hp易感性、预后的关系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胃溃疡患者Hp易感性、预后的关系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胃溃疡患者Hp易感性、预后的关系HAO Xin;WANG Rongsheng;LI Jianhui【摘要】目的探讨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Hp感染阳性胃溃疡患者(观察组)和Hp感染阴性胃溃疡患者(对照组)各150例.治疗前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设计p53基因第72密码子PCR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型,观察两组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型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型包括Pro/Pro、Arg/Arg和Pro/Arg.两组基因型Pro/Pro、Arg/Arg和Pro/Arg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基因型为Arg/Arg和Pro/Arg患者比较,基因型Pro/Pro患者Hp感染危险性升高(OR分别为0.586、0.512、1.000,P均<0.05).药物治疗4周、停药1个月时,观察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7.33%和83.33%;与基因型Arg/Arg和Pro/Arg患者比较,基因型Pro/Pro患者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降低(P均<0.05).结论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基因型Pro/Pro胃溃疡患者Hp易感性增加,预后差.【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9(059)001【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胃溃疡;幽门螺杆菌;p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预后【作者】HAO Xin;WANG Rongsheng;LI Jianhu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6幽门螺杆菌(Hp)具有高感染性,普通人群Hp感染率约为50%,是消化性溃疡、远端胃腺癌和胃淋巴瘤的主要病因[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目的探讨湖北地区汉族女性人群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发生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经PCR检测证实HPV16阳性的宫颈病变病例228例,其中病理证实为宫颈浸润癌的156例作为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72例为对照组。

用直接PCR法检测新鲜组织标本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的基因型在宫颈癌组与对照组的分布情况,分析p53 codon72基因多态性与HPV16阳性宫颈癌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样本均成功检测出p53 codon72基因型。

Pro/Pro、Arg/Pro、Arg/Arg在HPV阳性宫颈癌样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2.2%、47.2%、30.6%;在对照组中的比例分别为32.7%、53.2%、14.1%。

两组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0)。

与其他两种基因型相比,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在HPV16阳性宫颈癌样本检出率明显高于在HPV16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炎组中的检出率(P = 0.004,OR = 2.680)。

结论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是湖北地区汉族女性发生HPV16相关宫颈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标签:宫颈癌;p53基因;基因多态性;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16)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感染是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的最主要病因。

HPV16E6基因所表达的E6蛋白是重要原癌蛋白之一,高危型HPV16E6蛋白对p53蛋白的降解、灭活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对于HPV16E6蛋白所介导的P53蛋白的降解更敏感,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妇女较携带Arg/Pro基因型妇女患HPV相关宫颈癌的危险性更高,而p53 codon72Pro/Pro基因型与HPV相关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无关[1]。

国内外诸多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结果不尽一致[2]。

湖北省是宫颈癌的高发地区之一,研究发现,HPV16是该地区宫颈癌患者主要感染亚型(81.25%)[3]。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HPV16感染宫颈癌相关性对与宫颈癌基因水平的筛查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运用直接PCR法检测p53基因3种基因型在HPV16阳性宫颈癌组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炎组中的分布情况,探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p53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的联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5月~2009年7月因宫颈病变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瘤科行宫颈活检或手术的病例228例,包括156例宫颈癌,7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所有样本均经病理诊断确诊(鳞癌149例、腺癌7例、CINⅡ~Ⅲ54例、宫颈炎-CINⅠ18例),患者知情同意,术后新鲜组织标本保存于-70℃低温冰箱中;所有病例经PCR检测证实HPV16感染。

患者均为长期居留于湖北地区的汉族女性。

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5~48岁,平均41岁,宫颈癌组年龄28~64岁,平均43岁,各组样本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7)。

1.2 主要试剂PCR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合成,具体见表1;DNATaq酶及DNA maker DL500均购自北京天根公司。

1.3 DNA提取用蛋白酶K-苯酚法提取样品组织DNA,产物溶于TE缓冲液中,置-20℃冰箱中备用。

提取基因组产物均经β-globin球蛋白引物行PCR扩增,验证所提取DNA质量。

1.4 PCR扩增反应总体系20 μL:DNA样本1 μL、上游引物1 μL、下游引物1 μL、2×Taq PCR Mix试剂10 μL,去离子双蒸水7 μL,于冰上混匀,矿物油封顶。

PCR反应以p53 Arg/Pro杂合子样本为阳性对照,双蒸水为阴性对照。

扩增程序为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60℃退火30 s,72℃延伸30 s,进行35个循环;72℃最后延伸5 min。

1.5 电泳使用0.5×TBE电泳缓冲液,PCR产物在1.2%的琼脂糖凝胶(含1%溴化乙锭)中电泳30 min(100 V,80 mA)。

置于紫外灯下观察,β-globin扩增者在267 bp处出现亮带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β-globin阴性者则需再次行基因提取及扩增。

p53基因多态性检测中,扩增产物仅在141 bp处有亮带则为Arg/Arg基因型,若扩增产物仅在177 bp处有亮带则为Pro/Pro基因型,同时在141 bp处及177 bp 处见亮带则该样本基因型为Arg/Pro。

1.6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软件行χ2检验及Fish精确检验统计分析,计算相关危险度及其95%置信区间以进行危险度评价,P < 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p53 codon72三种基因型Pro/Pro、Arg/Pro、Arg/Arg在HPV阳性宫颈癌样本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2.2%、47.2%、30.6%;三者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炎组HPV16阳性样本中的比例分别为32.7%、53.2%、14.1%,两组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0),见表2。

Arg/Arg基因型与Arg/Pro及Pro/Pro基因型二者总和比较,Arg/Arg基因型在HPV16阳性宫颈癌组中所占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4),其发生宫颈癌的相关危险度为2.680,95%置信区间为1.365~5.260。

3 讨论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主要病因,宫颈癌患者的HPV检出率达93%,其中HPV16型感染率超过50%,是CIN和宫颈癌中最常见的高危HPV亚型[4]。

笔者在湖北地区研究发现HPV16亚型感染是本地区宫颈癌的主要高危因素[3,5],高于欧、美一些国家的研究结果(56.2%~64.1%)[6]。

反映了湖北地区高危型HPV的流行具有其地域特点。

HPV16E6基因产物E6蛋白与细胞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是致癌的中心环节之一,HPV16E6蛋白能通过与细胞内抑癌蛋白p53作用抑制p53的功能,E6持续表达,从而引起细胞恶性转化。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在体内能改变E6、E6AP或泛素依赖途径中其他成分与p53的联结。

Storey A等[1]报道,高危型HPV E6对Arg型p53的降解能力更强。

国内、外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归因于p53 codon72基因型多态性存在对宫颈癌的影响存在种族和地域的差异[2]。

Jee SH等[7]分析世界范围内的70项研究得出结论: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与Arg/Pro基因型比例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的分布有差异(P = 0.002,OR = 1.5,95%CI = 1.2~1.9)。

本研究发现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p53 codon72基因型比例在HPV16阳性宫颈病变不同进展阶段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提示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HPV16相关的宫颈病变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国内四川[8]和贵州[9]的研究报道也支持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是HPV相关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而广东[10]和新疆[11]对汉族人群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则得出相反结论。

对于汉族人群,国内各地区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其主要原因应考虑各地域汉族人群基因差异和其他因素影响宫颈癌的发生。

一方面,人群中Arg/Arg基因型比例对研究结果有明显影响,支持Arg/Arg基因型是宫颈癌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的研究,如希腊[12]、南非[13]等人群中Arg/Arg基因型比例均较低(9%~20%);而在人群中Arg/Arg基因型比例高的美国白人(47%~56%)的研究[14]则显示二者无相关性,国内研究也可发现类似特点。

另一方面,还有高危型HPV16病毒E6基因变异影响,Duin MV等[15]认为在p53 Arg/Arg妇女中,感染HPV16E6 350T变异株发生宫颈癌风险更高;湖北地区主要流行的HPV16变异株为E6 D25E变异[16],对p53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是湖北地区汉族女性发生HPV16相关宫颈癌的重要遗传易感因素,对于制定基因水平的宫颈癌筛查策略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Storey A,Thomas M,Kalita A,et al. Role of a p53 polymorph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papillomavirus-associated cancer[J]. Nature,1998,393:229-234.[2]Koushik A,Plat RW,Franco EL. 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 and cervicalneoplasia:a meta-analysis review[J]. Cancer Epidemiol,2004,13:11-22.[3]Cai HB,Ding XH,Zhou YF. Risk factors for cervical cancer in China:a case-control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gynaecological oncology,2008,29(1):72-75.[4]Walboomers JM,Jacobs MV,Manos MM,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J]. J Pathol,1999,189:12-19.[5]Cai HB,Ding XH,Chen CC. Prevalence of single and multiple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in cervical cancer and precursor lesions in Hubei,China[J]. Oncology,2009,76(3):157-161.[6]Munoz N,Bosch FX. 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cancer[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3,348(6):518-527.[7]Jee SH,Won SY,Y un JE,et al. Polymorphism p53 codon-72 and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a meta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04,85:301-308.[8]HOU Min-min,XI Ming-rong,CAO Zo-yi,et al. 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 in Cervical Cancer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HPV16,18E6[J]. Journal of 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006,37(3):404-407.[9]Yao Ning,Zheng Hong. Correlation between P53 Codon72 Polymorphism and Cervical Cancer[J].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Zunyi,2008,3l(1):1-5.[10]LI Can-Yu,LIU Ji-Hong,HUANG Bi-Jun. Correlation between 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 and Tumorigenesis of Cervical Cancer[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04,23(11S):1396-1399.[11]ZHENG Xing-zheng,YANG An-qiang,PAN Xiao-lin,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53 Arg72Pro polymorphism and cervical carcinoma in Uigur and Han women in Xinjiang[J].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2007,36(8):511-515.[12]Dokianakis DN,Spandidos DA.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 as a risk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HPV-associated cervical cancer[J]. Mol Cell Biol Res Commun,2000,3:111-114.[13]PegoraroRJ,Rom I,Lanning PA,et al. 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in relation to cervical cancer inSouth African women[J]. Int J Gynecol Cancer,2002,12(4):383-388.[14]Calhoun ES,McGovem RM,Janney CA,et al. Host genetic polymorphism analysis in cervical cancer[J]. Clin Chem,2002,48(8):1218-1224.[15]Duin MV,Snijders PJ,V ossen MT,et al.Analysi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6 variants in relation to 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 genotypes in cervical carcinogenesis[J]. J Gen Virol,2000,81:317-325.[16]Cai HB,Chen CC,Ding XH.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6 gene variations in Chinese population[J]. Eur J SurgOncol,2010,36(2):16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