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件第三章反应机理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第三章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第三章反应机理
定的碳正离子经1,2位重排(-H,-R)得到 较稳定的碳正离子。
例如:
CH3 CH3
重排
CH3 C H CH2
CH3
C
CH3
由不够稳定的伯碳正离子重排为较稳定的叔碳
正离子。
4、碳负离子
由于烷基是供电子基团,所以碳负离子连接烷基 愈多,则愈不稳定(负电荷集中)。 碳负离子稳定性顺序为:
( CH3)3 C
由不够稳定的碳正离子重排为较为稳定的碳正离子。
CH3 CH3 CH CH CH2
H
CH3 CH3CHCHCH3
Cl
CH3 CH3CHCHCH3 Cl
CH3 CH3CHCHCH3
重排
CH3 CH3CCH2CH3
Cl
CH3 CH3CCH2CH3 Cl
( b ) 与卤素加成 ( Br2反式加成 )
实验事实:
R—X
RCO—X
SO3
(1)卤代反应历程 (Cl2 ,Br2 . FeCl3催化剂)
Br2
+
FeBr3
δ Br
+
δ BrFeBr3
Br
+
H
+
δ Br
+
δ BrFeBr3
-
FeCl4
H
Br
Br
+
H
(2)硝化反应历程
硝化反应通常在混酸(硝酸+硫酸)条件下进行。
H2SO4
+
HONO2
H
ONO2 H
+
HSO4
1° H 氯 代 2 5 ° ,h ν 溴 代 125° , hν 1 .0 1 .0 2° H 3 .8 82 3° H 5 .0 600

有机化学 第三章 烯烃全

有机化学 第三章 烯烃全

KOH
Br
C2H5OH
+ HBr
17
3-4 烯烃的物理性质
物质状态 C2~C4 气体,C5~C18液体 ,C19~固体
沸点、熔点和相对密度 均随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上升;直链烯烃的沸 点略高于支链烯烃;末端烯烃(α-烯烃)的沸点 略低于双键位于碳链中间的异构体。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HCl CF3CH2CH2 Cl
Cl
CF3CH2CH2
(主)
HCl CF3CHCH3
Cl
Cl
CF3CHCH3
35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HX反应活性 HI > HBr > HCl > HF
H2C CH2
HBr HAc
CH2 Br
CH2 H
HCl H2C CH2 AlCl3
H2C CH3 Cl
36
与硫酸的加成 ——间接水合
H3C C
H
CH3 C
H
H C
H3C
CH3 C
H
顺式
反式
7
3-2 烯烃的异构和命名
系统命名法
选主链:选择含双键的最长碳链作主链, 称 “某烯”, 若碳原子数大于10, 则称为“某碳 烯”;
编号:从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编号,确定双键 (两双键碳原子中编号小的数字)及其它取代 基的位次;
其它同烷烃的命名。
18
顺 反 异 构 体 的 差 异
极性较大, b.p. 较高 极性较小, b.p. 较低
对称性较差,m.p. 较低
对称性较好,m.p. 较高19
3-5 烯烃的化学性质(重点)
• 反应:加成、氧化、卤代
α HCCC

有机化学课件(李景宁主编)第3章-单烯烃

有机化学课件(李景宁主编)第3章-单烯烃

总目录
第二节 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一、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1. 构造异构(constitutional isomerism)
构造异构——分子式相同,原子或基团在分子 中连接次序不同。
碳干异构:
位置异构:(官能团变位)
CH3 CH2 CH CH2
CH3 CH2 CH CH2
CH3 C CH2 CH3
CH3 CH CH CH3
a > b;c > d
a > b,c > d
优先基团同侧-(Z) 优先基团异侧-(E)
总目录
Cl >H,Br >CH3 (E)-
I >CH3,Br >H (Z)-
(E)
(Z)
总目录
(E)-2,2,4-三甲基-3-己烯 (E)-2,2,4-trimethyl-3-hexene
(E)-3,4-二甲基-2-戊烯 顺-3,4-二甲基-2-戊烯 (E)-3,4-dimethyl-2-pentene
因为内能:烯烃 > 烷烃,所以氢化反应放热
总目录
烯烃
氢化热 kJ.mol-1
137.2 125.1 126.8 119.7
115.1
总目录
烯烃
氢化热 kJ.mol-1
126.8
119.2
112.5
111.3
总目录
(1)稳定性:反式 > 顺式 (2)C=C连接的烷基越多越稳定 • 稳定性:
• R2C=CR2 > R2C=CHR > RCH=CHR ≈ R2C=CH2 > RCH=CH2 > CH2=CH2
总目录
注意:
• 顺、反与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烯烃几 何构型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存 在对应关系。即顺式不一定是Z构型,而 反式不一定是E构型。例如: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总结最好的) (共143张PPT).ppt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总结最好的) (共143张PPT).ppt

CH3
OH
C-O+ CCHH33 -H+
CH3
O
C-OCH3 CH3
CH3
CH3 78%
仅有少量空阻大的羧酸按此反应碱性水解
双分子反应一 步活化能较高
O
H+
CH3C-OH
+OH CH3C-OH HOC2H5
按加成--消除机理进行 反应,是酰氧键断裂
加成
OH CH3-C-OH
HO+ C2H5
质子转移
四面体正离子
OH CH3-C-O+ H2
OC2H5
-H2O 消除
+OH
-H+
CH3C-OC2H5
O CH3C-OC2H5
*2 碳正离子机理
实例:卤代烃溶剂解反应的反应机理(SN1)
进攻C+
CH3 CH3 C Br
CH3
慢 -Br-
CH3
CH3 C+
CH3
C2H5OH

-H+
CH3 +
CH3 C HOC2H5 CH3
CH3
CH3 C OC2H5
CH3
3 酯化反应
定义:羧酸与醇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失去一分子水 而生成酯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常用的催化剂有盐酸 、硫酸、苯磺酸等
n-C6H13 HO C H
CH3
(S)-2-辛醇
[]D= + 9.9o
构型翻转
n-C6H13 H C OH CH3
(R)-2-辛醇
[]D= - 9.9o
构型保持
如果一个反应涉及到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一根键的变化,则将新
键在旧键断裂方向形成的情况称为构型保持,而将新键在旧键断裂的相 反方向形成的情况称为构型翻转。这种构型的翻转也称为Walden转换。 在SN2反应中,得到构型翻转的产物。

大学有机化学第三章烯烃ppt课件

大学有机化学第三章烯烃ppt课件

c
(E)-构型
Entgegen(相反)
3.3.2 次序规则 (1)将双键碳原子所连接的原子或基团按其原子序数的大
小排列,把大的排在前面,小的排在后面,同位素则按 原子量大小次序排列。
I, Br, Cl,, S, P, O, N, C, D, H
13
(2)如果与双键碳原子连接的基团第一个原子相 同而无法确定次序时,则应看基团的第二个 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按照次序规则 (Sequence rule)先后排列。
例如:-CH(CH3)3 > -CH2CH3 > -CH3 又例如:
Cl
O
C H> C O
Cl
C O>
Cl CC
H
C
H
C
14
(3)含有双键和叁健基团,可认为连有二个或三个 相同原子
HC CH2
HH 12
C C (C)
(C) H
C1(C,C,H) C2(C,H,H)
H 12
C CH3
CH3
C1(C,C,H) C2(H,H,H)
32
CH2=CH2
98% H2SO4
H2O
C H3C H2O H
CH3CH=CH2
80 % H2SO4
H2O
OH
65 %
H2O
H2SO4
OH
33
(3)与水的的加成: 在酸催化下,烯烃与水作用得醇,副产物多, 实验室无制备价值。 工业上乙烯水解制备乙醇(p54)
(4)与卤素的加成: a)卤素的活泼性:F2>Cl2>Br2>I2 b)Br2/CCl4溶液可鉴定烯烃(黄棕色退为无色) e)反应历程也为亲电加成*
+ HBr

高等有机化学 第三章 亲核取代反应(2010)

高等有机化学 第三章 亲核取代反应(2010)

31
R
CH3CH2 CH2=CHCH2
C6H5CH2
相对速度: 1
40
120
⑤ -C是桥头碳,分子的立体结构使亲核试
剂没有从背面进攻的可能,所以这样的化
合物不能按SN2反应历程进行反应。
L
32
(2)离去基团(L)的性质
一般来说,离去基团越容易离去,
SN2越快。反应时,L是带着原来与
相对速度: 1
410-1
310-2
110-5
其中,新戊基与异丁基相比,SN2的速度
大大下降,这也是位阻的结果。
28
② -C是不饱和碳,SN2很难发生。如乙烯基
卤化物和芳基卤化物都很难水解。
.. C=CH X
p- 共轭效应,X 很难离去
CH2=CH X
X
很难水解!
29
③ 若-C上连有C=O、CN等吸电子基团,
RX + Y:
例如
RY + X:
-
NaI CH3CHCH2CN acetone CH3CHCH2CN
Br
I
11
LiBr CH2OTs acetone
CH2Br
CH3CH(CH2)5CH3 + PhS - ethanol CH3CH(CH2)5CH3 SPh OTs
12
(3)正离子底物 + 中性亲核体
的条件。这种条件变化使负离子稳定性产
生差异,对于不同的卤素,影响程度是不
同的。卤原子愈小,影响程度愈大。所以 RCl、RBr 和RI在DMF中的相对活性差距, 与醇水溶液中的差距相比就大了。
38
(3)亲核试剂性质的影响
亲核试剂的亲核性愈强,浓度愈高,反

高等有机第三章立体化学ppt课件

高等有机第三章立体化学ppt课件
手性辅剂的去除
在合成完成后,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手性辅剂从目标化合物中去除 。
不对称催化合成策略
1 2
不对称催化剂的设计
针对目标反应设计具有手性识别能力的不对称催 化剂。
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实现
在不对称催化剂的作用下,使反应底物形成特定 的立体构型,实现不对称合成。
3
不对称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通过特定的方法将不对称催化剂从反应体系中分 离出来,实现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通过旋转晶体收集衍射数据,并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 处理和结构解析。
结构解析与精修
利用直接法、帕特森函数等方法解析晶体结构,并通过最 小二乘法进行结构精修。
核磁共振波谱在确定结构中应用
核磁共振原理
利用核自旋磁矩在外磁 场中发生能级分裂,通 过射频脉冲激发核自旋 跃迁,产生核磁共振信 号。
数据收集与处理

拉曼光谱原理
利用光与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 拉曼散射光谱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与处理
通过红外光谱仪或拉曼光谱仪 收集光谱数据,并利用计算机 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谱图分析 。
结构解析与验证
根据特征峰位、峰强等参数推 断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和化学 键信息,并通过与其他实验数
据相互验证。
其他实验方法及技术
圆二色光谱
小分子的代谢与排泄
生物活性小分子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可能会因立体构型的改变而影响其生物活 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06
实验方法及技术在立体化学研究 中应用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在确定结构中应用
X射线晶体衍射原理
利用X射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离相互作用产生衍射现象, 通过分析衍射图谱确定晶体结构。
数据收集与处理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可能会因立体构型的改变而影响其生物活性

《有机化学》第三章 不饱和烃

《有机化学》第三章 不饱和烃
供电子基团: O- > COO- >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H
吸电子基团: +NR3>NO2>CN>COOH>F>Cl>Br>I>COOR>OR>
COR>SH>OH> C CR>C6H5>CH=CH2>H
诱导效应的特点:
(1)诱导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原了或基团的电负性的大小
的两原子可相对的自由旋转。 能相对自由旋转。Βιβλιοθήκη c.键的可极化度:较小。 较大
1.2 单烯烃的异构现象
1.2.1 结构异构
CH3 CH2 CH CH2 CH3 CH CH CH3
1-丁 烯
2-丁 烯
官能团碳碳双键 位置异构
CH3 C CH2 2-甲 基 丁 烯 CH3
碳链异构
结构异构是由于分子中各原子的结合顺序不同而引起的, 位置异构和碳链异构均属于结构异构。
(2) 与卤化氢的加成
CH3CH CHCH3 + HCl CH3CH2CHCH3
2–丁烯
HBr CH3CH2CH CH2
Markovnikov规则
Cl
2–氯丁烷
Br
CH3CHCH CH3
80 %
CH3CHCH2 CH2Br 20 %
当不对称的烯烃与卤化氢等极性试剂加成时,氢原总
是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卤原子(或其子或
上相互重叠。
从侧面重叠。
电子云的分布情况 a. 电子云集中于两原子 电子云分布在 键所
核的连线上,呈圆柱形分布。 在平面的上下两方,呈块
状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H H H C H H C C C H H H
>
CH3
常见碳自由基稳定性顺序:
CH2
>
CH2 CH CH2
( CH3)3 C
>
(CH3)2 CH >
CH3CH2 > CH3
(2) 产物分布 产物分布主要受两种因素影响: 反应物分子中各类氢的活泼性; 分子中各类氢的数目
三种不同氢在卤代时的相对生成速率:
例如:
CH3 CH3 C CH2
+
CH3 H CH3 CH CH2
+
CH3 CH3CCH3
(a)
(b)
形成碳正离子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a)
(b)
三、自由基反应历程
1、自由基取代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的一般表示式: 链引发 链增长
RH R
+ + + + +
X2 X X2 R X X
X R RX R RX X2
380 易 395 410 435 KJ/mol 难
从键的离解能可以推知自由基的稳定性:
离解能小的键易断裂,生成的自由基就稳定; 反之亦然。 从电子效应考虑自由基的稳定性: 碳自由基SP2杂化,当连有烷基(SP3杂化)时根 据诱导效应稳定性比较: CH3 CH3 C CH3
> CH3
根据 σ-p超共轭效应:稳定性比较
二、活泼中间体与过渡态结构
1、过渡态与活泼中间体 由反应物转变为产物,可以是一步完成(只经 过一个过渡态);也可以分两步完成(经过两个过渡 态),中间可瞬时生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中间体。
能 量
过渡态
活化能Ea 中间体 E1
E2
反应进程
一步反应
二步反应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生成的中间体存在时间极短, 根据不同类型的反应,主要有三类中间体: 碳自由基R,碳正离子 R+和碳负离子R-。 2、碳自由基 (1)碳自由基的稳定性 碳自由基是由键的均裂产生的,由碳-氢键的离 解能可知: 3°C-H > 2°C-H > 1°C-H > CH3-H
定的碳正离子经1,2位重排(-H,-R)得到 较稳定的碳正离子。
例如:
CH3 CH3 CH3
重排
C H CH2
CH3
C
CH3
由不够稳定的伯碳正离子重排为较稳定的叔碳
正离子。
4、碳负离子
由于烷基是供电子基团,所以碳负离子连接烷基 愈多,则愈不稳定(负电荷集中)。 碳负离子稳定性顺序为:
( CH3)3 C
1° H 氯 代 2 5 ° ,h ν 溴 代 125° , hν 1 .0 1 .0 2° H 3 .8 82 3° H 5 .0 600
计算丙烷氯代和溴代生成卤代烃的产率:
CH3CH2CH3
+
X2
CH3CH2CH2X
+
CH3CHCH3 X
1-氯丙烷生成速率 2-氯丙烷生成速率
=
6 ×1.0 2×3.8
Cl Cl Cl CH3 CH4 Cl2
Cl CH3 CH3Cl
Cl HCl Cl
H= 243KJ/mol H= 4KJ/mol H= -106KJ/mol
第二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仅供给4KJ/mol的能量是
不够的。因为反应的发生必须翻越能量为17KJ/mol的 17KJ/mol 活化能。 K=Ae-Ea/RT CH3 CH4+Cl 4KJ/mol
投料方式等的变化来控制反应产物。②反应是
自由基型,可以被高温、光照、过氧化物所催
化。③少量氧可以抑制反应的进行,因生成
CH3OO 而使反应终止,待一段时间后,反应
还可继续,此段时间称为诱导期。
这种由反应物到产物所经历过程的详细 描述和理论解释称为反应历程,依据的实验 事实越多,则由此作出的理论解释越可靠。
一、基元反应与反应机理
1、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包括由反应物向产物的转化,反应主要 以单分子或双分子反应进行。 反应机理是由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途径,若为基 元反应,则为一步反应得到产物;若不为基元反应, 则可以分解为多步基元反应过程。反应机理就是将反 应的各步基元反应都详细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对中间 体杂化状态、能量变化的描述。
活性高的氢易发生反应。溴的选择性较高。
3、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是一个缺电子体系,与自由基相似,烷 基可以通过诱导效应和超共轭效应对碳正离子供电子。
各类碳正离子稳定性顺序为:
CH2 > CH2 CH CH2 ( CH3)3 C > (CH3)2 CH > CH3CH2 > CH3
碳正离子在稳定性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从不够稳
CH4
Cl2 Cl Cl Cl CH3 Cl Cl CH3 CH4 Cl2 Cl CH3 CH3
CH3Cl Cl CH3 CH3Cl Cl2 CH3Cl CH3CH3 Cl
HCl
甲烷氯代
链引发: 链增长:
HCl Cl
链终止:
从各步基元反应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可通
过对反应的原料配比、光照时间、反应温度、
<
(CH3)2 CH < CH3CH2 < CH3
5、键的极性与反应形式
δ C δC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亲核
Nu
亲电
6、过渡态结构 了解过渡态结构对推测反应的发生,反应的过程 非常有用。反应过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Ⅰ Ⅱ Ⅲ
(Ⅰ)放热反应,过渡态结构与反应物近。 (Ⅱ)过渡态结构接近于反应物和产物。
(Ⅲ)吸热反应,过渡态结构与产物相近。
=
6.0 7.6
1-氯丙烷产率= 6÷(6+7.6)×100% = 44.1% 2-氯丙烷产率= 7.6÷(6+7.6)×100%= 55.9%
1-溴丙烷生成速率 2-溴丙烷生成速率
=
6×1.0 2×82
=
6 164
1-溴丙烷产率= 6÷(6+164)×100% = 3.5% 2-溴丙烷产率= 164÷(6+164)×100%= 96.5%
一个反应的历程应经得起实验事实的考验,
并应有一定的预见性。
2、反应热和活化能
反应热是状态函数,仅表示反应物与产物的能 量差。反应热可以通过离解能数据计算得出。
CH3
435
H
Cl
243
Cl
CH3
349
Cl
H
431
Cl
H=(435+243)-(349+431)= -102KJ/ mol
用反应热来说明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完全的, 因为本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
+ + +
X HX X
hv ROOR
链终止
R R X
R
例如:
CH3CH2CH3
Cl2 hv
Cl2,500°
CH3CH2CH2Cl CH3CHCH3 Cl (主)
CH2 CH2 CH CH CHCH3 Cl CHCH3 Br
CH2
CH
CH2CH3 Br , ° 2 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