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音二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著名的汉族民歌
二年级音乐下册 第四单元《阿西里西》课件1 新人教版

村寨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彝族的 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 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以山腰、山梁处 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 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 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 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 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阿西里西
教学目标
• 1.引导大家喜欢我国彝族音乐,感知音乐中 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乐传统, 培养大家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 2.通过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发大 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大家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 和集体主义精神。
忌食狗肉。认为狗是脏的动物,厌气大, 吃了会做事不顺协称口。
忌食猫食,猫虎共祖,食用猫食会招灾。 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这是给 死人敬食的方式。忌做客猛吃不留肉。
笛老挪
• 笛老挪,彝族边棱气鸣乐器。汉族称土 洞箫 .演奏时,双手托持土洞箫,口对 吹孔边棱送气,手指开闭音孔而发音。
月琴
• 是由阮演变而来的弹拨乐器。月 琴的琴颈较短,音箱为木制圆形, 也有八角形的,口张四根丝弦, 分成两组,每组两弦的音高相同。 通常是五度定弦,演奏时左手按 弦,右手持拨子弹奏。常用于戏 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用于器乐 合奏,是京剧乐队三大伴奏乐器 之一.它的音量较小,音色清脆 柔和。
你能说出图片中的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吗?
彝族服饰的介绍
花腰彝族妇女的服饰由头帕、大襟裳、托 肩、领挂、腰巾、腰带、肚兜、绣花鞋等十 余种配件组成。其中以头饰与腰饰最为丰富, 头部多以巾、帽、大股彩色的绒线或银泡为 装饰,以大玛樱花为主图,四周绣有花边。 头巾、衣袖、坎肩、背部和裤脚等显眼的部 分都用马樱花、杜鹃花、山茶花等变形图案, 在帽檐和肩峰处,还扎有银、铜、钢丝为柄 的花缨,走起路来左右晃动,如彩蝶飞舞。
《第三节 汉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汉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汉族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其分类、特点及文化背景。
2. 学生能够欣赏并尝试演唱一些典型的汉族民歌,培养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
3. 通过作业,学生能够理解汉族民歌在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材料:学生需要自行收集有关汉族民歌的资料,包括相关书籍、网络文章、视频等。
阅读这些材料,了解汉族民歌的分类、特点及文化背景。
完成一篇100字以内的读后感,总结自己对汉族民歌的认识。
2. 欣赏民歌:学生需要选择至少两首典型的汉族民歌进行欣赏。
可以通过网络、唱片等途径获得音频或视频资料,并尝试通过歌词、旋律、节奏等元素分析民歌的特点。
3. 尝试演唱:在欣赏民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演唱。
可以自行录制或以其他方式提交演唱视频,以便教师和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提交的阅读材料和欣赏民歌的资料要有来源和标注。
3. 演唱民歌的作业应以视频形式提交,音质清晰,画面稳定。
4.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完成质量、理解程度和原创性。
2. 评价方式将包括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3. 对于优秀的作业,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在下节课上分享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收获和不足,以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2. 教师将根据作业评价结果给出反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族民歌,培养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和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请根据以上内容为《高中音乐课程《汉族民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写一份完整的教案。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熟练掌握和赏析汉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2. 提高对汉族民歌的情感理解和欣赏能力;3. 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人音版小学音乐2年级下册著名的汉族民歌

民歌分区东北平原民歌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
使用东部北方方言。
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
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西北高原民歌包括山西、陕西中部与北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
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
使用西北方言。
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
其次为秧歌、小调。
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江淮民歌包括淮河流域的苏中、苏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
使用江淮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次之。
闻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杨柳青》、《凤阳花鼓》、《彼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吴、越之地。
使用方言为吴语。
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闽台民歌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
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
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粤地民歌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
使用粤方言。
过去广大渔民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江汉平原民歌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使用西南方言。
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
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4(听赏)紫竹调-湘教版(2014秋)

4(听赏)紫竹调1、教材分析这是根据江南民歌《紫竹调》改编而成的民乐合奏曲。
乐曲以民歌《紫竹调》的音调为主题,通过用加花和变换乐器等方式,将主题重复变化了五次。
轻柔婉转的“紫竹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歌唱性很强。
这一音调在民间流传广泛,上海的地方戏沪戏和滑稽戏也都将“紫竹调”作为基本音调。
2、教学目标1、听赏民乐合奏《紫竹调》并模唱主旋律,感受江南地方音乐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的风格特点。
2、能够听辨《紫竹调》中三种领奏乐器的音色,并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
3、能在表演过程中体验学习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听赏民乐合奏《紫竹调》,感受江南地方音乐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的风格特点。
2、能够听辨《紫竹调》中三种领奏乐器的音色,并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
教学难点:模唱《紫竹调》主旋律。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古筝、乐器模型、碰铃等。
5、教学过程5.1 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 播放视频,师介绍。
)活动2【讲授】听赏《紫竹调》二、听赏《紫竹调》1、初听全曲,揭示课题。
师:江南不仅有如画的美景,还有许多美妙动听的音乐呢!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请你们静静地聆听,听完之后告诉我,乐曲的旋律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播放《紫竹调》)生:……师:这首好听的乐曲叫做《紫竹调》,是江南民歌,由民乐合奏的,它的旋律抒情、悠扬,节奏轻快、爽朗,特别富有江南乡土气息。
2、再次聆听,模唱主题旋律(1)听师:这首乐曲从开头到结尾,有一个相同的旋律,它反复地出现了多次,请你们仔细地听。
(播放主题旋律)(2)画师:这个出现了多次的旋律就叫做整首乐曲的主题旋律。
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刚才随着主题旋律在做一种手势,这种手势可以用图形谱来表示,一起来看一看。
师带着学生画图形谱,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
(3)唱①师带学生用“啦”模唱;②生小声、慢速的跟琴唱;③强调注意旋律的柔美、轻快、活泼;④恢复原速唱。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3节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欣赏。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弥渡山歌》、《姑苏风光》、《孟姜女》和《幸福歌》。
《澧水船夫号子》是流行于湖南澧水一带的船夫号子,是船工们行船时演唱的歌曲。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
歌曲开头为平水号子,通过由弱及强的劳动节奏衬词,展现了船工们摇船自远而近、徐徐而来的情景。
欣赏时注意体会民歌与地理环境、方言之间的关系。
《脚夫调》是一首陕西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
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起题。
既可以两句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
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弥渡山歌》采用比兴手法,前三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一句才切入主题,具有南方的含蓄色彩。
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云南山歌的独特风格。
《姑苏风光》是一首表现对家乡热爱的江苏小调,是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鲜花调][湘江浪]等几个独立的曲调连缀而成的一首较为大型的叙事性歌曲。
教材节选的是[码头调]。
此曲在旋律音调方面具有典型的江南小调特点。
《孟姜女》是在江苏民歌《孟姜女》曲调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幸福歌》》是根据一首湖北天门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歌曲。
歌曲采用了领唱、齐唱的演唱形式。
前半部分的和腔用重复的手法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和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
通过作品欣赏,对汉族民歌的类别与特征初步了解。
第二部分,讲解音乐知识——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讲解汉族民歌的起源、地位、体裁分类(号子、山歌、小调等)及其特征。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聆听汉族民歌,感受并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并理解音乐风格及体裁形式。
2.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如号子、山歌、小调等。
3.了解汉族民歌的现状及发展。
(二)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六首音乐作品鉴赏,使学生明白汉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征,培育在听觉机制作用下对音乐音响的综合体验、感知和评鉴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塑造能力。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5 《喜鹊钻篱笆》 ︳人音版 (五线谱)

喜鹊钻篱笆教案授课人: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五课内容,歌曲《喜鹊钻篱笆》是一首贵州彝族的儿童游戏歌曲。
五声宫调式,4/2拍,单乐段结构。
歌曲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欢快的律动展现了彝族儿童游戏时载歌载舞、无比欢快的心情。
“阿西里西”为“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求堵啦来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
二、教学涉及思路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该教学设计力求从音乐本体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审美视角诠释音乐。
力争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体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智慧的学生个体,无论教学导入、教材挖掘还是学生创编活动的设计都结合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音乐的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少数民族歌曲对学生而言稍感陌生,但律动鲜明,符合低段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
二年级的学生们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高,体验音乐的热情高涨。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合作探究法、快乐教学法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寓教于乐,得到美得熏陶。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感受歌曲情绪、速度掌握歌曲的节奏特点。
2.能伴简单肢体律动演唱歌曲。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活泼跳跃的情绪,通过了解歌曲中彝族语汇的含义,体验彝族儿童游戏的欢快心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我分析、体验合作的方式主动参与歌曲欣赏,了解歌曲语言、节拍节奏特点,体验歌曲律动。
通过舞蹈创编,培养学生载歌载舞的音乐创新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个彝族词汇“阿西里西”“求堵啦来嗡啊”的含义和唱准节奏。
教学难点:以欢快的情绪和简单肢体动作载歌载舞。
六、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律动引入,营造氛围。
(播放《爱我中华》片段)(二)情境导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的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和文化,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彝族”,引出课题《喜鹊钻篱笆》。
人教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紫竹调》课件(精选)

沪剧简介
❖ 沪剧兴起于上海。因上海简称沪,故名沪剧。
❖ 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富有表现现代生活的 能力,音乐比较柔和、优美。曲调委婉动听, 带有江南的水乡情调。
第九页,共十页。
上海童谣
❖ 《摇啊摇》 ❖ 游戏歌曲《猜冬猜》
第十页,共十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教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紫竹调》课件(精选)
科 目:音乐 适用版本:人教人音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紫竹调
第一页,共十页。
江南丝竹
❖ 江南丝竹——泛指江苏南部、 浙江西部以及上海地区的 民间丝竹合奏乐。
第二页,共十页。
唱唱主题旋律
第三页,共十页。
轻打乐器 板、板鼓、木鱼
第四页,共十页。
不同的江南丝竹乐队编制
第五页,共十页。
民歌《紫竹调》
❖ 《紫竹调》体裁 民歌小调(时调)
第六页,共十页。
唱—歌曲
❖ 紫竹开花七月天 ❖ 小妹妹呀采花走得欢 ❖ 手挎紫竹篮 ❖ 身穿紫竹衫 ❖ 美丽的紫竹花开胸前 ❖ 采了一山又一山 ❖ 好像彩蝶飞花间
第七页,共十页。
沪剧
❖ 传统沪剧的基本音乐元素,多由江南山歌、 小调和丝竹音乐中的部分曲调组成,而其 中闻名遐迩的“紫竹调”更是家喻户晓。
2023年二年级音乐《箫》教案

2023年二年级音乐《箫》教案2023年二年级音乐《箫》教案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zz小学的__。
今天我反思性说课的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7课《跳动的音符》中的歌曲《箫》。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后,将本课的再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歌曲《箫》是一首2/4拍,五声徵调式,抒情优美又不失愉快欢乐的汉族民歌。
歌曲旋律悠扬,节奏较为宽松,以八分、四分音符节奏为主,偶尔在小节中出现附点四分音符。
二、教学目标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歌曲《箫》,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优美抒情的情绪,体验歌曲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形式学习歌曲、表现歌曲。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运用连贯的气息,用舒展、流畅和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箫》。
在歌唱中唱好一字多音的乐句,能够按乐句进行呼吸。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通过演唱歌曲《箫》,让孩子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流畅舒展的旋律。
能用连贯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来表现优美抒情的歌曲。
教学难点:能运用连贯的气息和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箫》,唱好一字多音。
四、过程分析:在教学本课时,我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
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我采用音乐导入法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欣赏箫与钢琴合奏的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做好思想和情绪的准备,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投入学习。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箫这个乐器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理解歌词做好铺垫。
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将歌曲《箫》的第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曲,让学生在聆听、练唱中熟悉旋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分区
东北平原民歌
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
使用东部北方方言。
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
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西北高原民歌
包括山西、陕西中部与北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
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
使用西北方言。
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
其次为秧歌、小调。
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江淮民歌
包括淮河流域的苏中、苏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
使用江淮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次之。
闻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杨柳青》、《凤阳花鼓》、《彼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
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吴、越之地。
使用方言为吴语。
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闽台民歌
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
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
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粤地民歌
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
使用粤方言。
过去广大渔民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江汉平原民歌
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使用西南方言。
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
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湘楚民歌
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
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
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
闻名曲目有《乡里妹子进城来》、《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赣地民歌
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
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
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
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西南高原民歌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
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
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
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
闻名的曲目有《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郎在对门唱山歌》等。
客家民歌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主要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
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
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