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负载计算

合集下载

轨道交通接触网导线载流量计算分析

轨道交通接触网导线载流量计算分析
摘 要 : 触 网载 流量 是轨 道 交通 牵 引供 电 系统设 计 的主要 技 术参 数 , 保证 列 车正 常运 行 的重 要技 术 因素 。依 据 国 内外相 关标 准 接 是 文献 , 道 交通 常 用的 简单链 形 悬挂接 触 网及 其组 成 导线 , 照 不 同运 行 环境 ( 下、 面及 高架 ) 行 载流量 计 算。 对轨 按 地 地 进
类型 l型号 单位 电阻 I 每行根数
x 孚 s =
1接触 线结 构及 电气 参数 ) 3 接触 网总 载流 量计算 方 法 ) 接 触线 规格 :A 10 C A 01 C 2 ( u g.) 整 个接 触 网 由不 同导线 组 成 ,各导 线 的 接 触 线 计 算 截 面 A:2m  ̄ 11 m ,考 虑 磨 耗 材 料 、 格 、 规 阻抗 及 工作 温度 均不 同 , 因此 , 流 A = f-0 = 6 m A. 2 %)9. m 1 8 过 各导 线 的负荷 电流也 就不 尽一 致 。接 触 网 接 触线 外径 D : . m,0 c1 9 2 r 2℃电阻率 a 总 载流 量是 根据 上 节得 到 的单线 载 流量 值换 p0=00l n ・ 2: . 7 mm2 / m 算 而得 到 ,主要 原理 是依 据 并联 导线 的 电流 电 阻温 度 系数 O 003 1/ t . 8 K,导 线体 积 分 配与 电阻成 反 比的关 系( 。 : 0 1 2 ) 热容 系数 0 :. ・0J .3 - 3 5 16Km c 4 / 总载 流量 的折算 公式 如下 。 2 持续 载 流量 ) 折 算公 式 : 接 触线 的 持续 载流 量 ( 即额 定 载流 量 ) 即 ha a RtRb,t=I RtRa =I ‘ / Ib b。 / 是 已知 环境 温度 和 给定 的接 触 网线 工作 温度 其 中 :aI 一 不 同 导 线 折 算 得 到 的接 I ,h t } 下 的最 大稳 态 电流 。 触 网总 载流 量f 1 A ( ) 工作 温度 下交 流 电阻 1最高 I一 接 触 线 ( C 2 ) 流量 f) b 铜 a A 10 载 A, 一 I 2 ℃时直 流 电阻 O 绞线 (r 5 ) J l0 载流 量f) A R 一 接 触 线 ( C 2 )单 位 电 阻 (h / a A 10 O m R∞: R 02 " O=18 6×1  ̄./ 3 0 Q mA k ) 虑 2 %磨耗 和温 升 A m, 考 0 Q 最高 工作 温度 时直 流 电阻 : R] 铜 绞线 (T 5 ) 位 电 阻(h /m , 1 一 J 10单 Omk ) R = 2 【 + 【 0 - 0】R = . 5 4 d R0 ( o ( 2 ) 2 4 x D m ’1 ‘ c , 7 考 虑 2%磨耗 和温 升 A 0 Q 电 源 系 统 频 率 f5H :0 z圆 形 导 体 k : s1 R 一 总 电 阻 f h /m , t R ・ R ・ t O m k 1R = a m+ b n (、 n m分别 为 R 、 b a R 导线 根数 ) 由于各 导线 的 最高 工作 温 度不 同 , 因此 , 集 肤效应 因数 Y : s 接 触 网总载 流量 应取 最 高工 作 温度 较低 的 导 线所 折算 得 到 的数 值 , I mn I ,b 。 即 t i( aI ) = t t Ys = =109 ×1 。 . 1 0 根据 上述 持续 载 流量 , 算得 到地 下 、 折 地 最高 工作 温度 下交 流 电阻 面及 高架 接 触 网 的总载 流 量 ,分 别 为 3 2A 05 R R ‘ + s 2 4 x 0 ̄ / = ( Y ) . 8 1- m 1 = 7 Q . 及 2 6 A。 52 ( )接触 线 吸收 的太 阳辐 射 热能 P ,s 2 sP = 结语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一、拉出值(跨中偏移值)1、技术标准160km/h及以下区段: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测量方法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拉出值测量:受电弓滑板平面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检测仪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测量时无需考虑外轨超高,直接校准定位点在检测仪上的投影位置,此位置与检测仪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拉出值。

二、导线高度1、技术标准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2、测量方法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导高测量:将测量仪置于两钢轨之上与两轨面平行,利用测量仪上的观察窗校准定位点位置,测出定位点至两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导高。

三、导线坡度及坡变率1、技术标准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

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2、测量与计算方法定位点A与定位点B之间的坡度测量:1、测出A点的导高h a;2、测出B点的导高h b;3、测出或计算出A、B之间的距离H;4、计算出A、B两点之间的导线坡度P ab=(h b -h a)/H×1000‰;5、将P ab记入定位点B的导线坡度P b,即P ab=P b。

判断题接触网高级工复习题

判断题接触网高级工复习题

接触网高级工技能鉴定复习题(判断题)1.构件剪切变形时,其横截面上产生正应力。

( × )2.轴向拉伸时,杆件的绝对变形值为正。

( √ )3.轴向压缩时,杆件的绝对变形值为负。

( √ )4.构件上产生挤压变形的表面称为挤压面。

(√ )5.挤压面一般与外力作用线相平行。

( X )6.剪切变形时,剪应力在截面上的分布比较复杂,但在工程中,通常假定是均匀分布,其方向与截面相切。

( √ )7.在剪切虎克定律中,G是表示材料的抵抗剪切变形能力的量,当剪应力τ一定时,G值越大,剪应变γ就越小。

(√ )8.构件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刚度。

( ×)9.电路中只要有电源就一定有电流。

( ×)10.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 √ )11.电流在一段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

( ×)12.负载的电阻大,通过负载的电流一定大。

(× )13.功率越大的电器,电流在相同时间内做的功越多。

( √ )14.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 )15.对同一导体而言,加在导体两端电压升高,则电阻值就增大。

( ×)16.如果两平行导线中通入相反的电流,则两导线会受相排斥的作用。

( √ )17.钢柱基础混凝土的水灰比一般为0.5~0.8。

( √ )18.重污区绝缘子泄漏距离规定为1100mm。

( × )19.吊弦线夹其A3M10螺栓紧固力矩为20N?m。

( √ )20.测定绝缘子分布电压,应由带电侧向接地侧逐个进行。

( × )21.用力学计算法求出的Y值表示软横跨承力索最低点在左侧相邻分段上的的垂直分力。

( √ )22.在投入运营的电气化线路,凡进行隔离开关倒闸时,必须有电力调度命令。

( √ )23.吊弦顺线路方向的倾斜角不得超过25°。

( ×)24.接触线改变方向时,该线与原方向的水平夹角不宜大于8°。

接触网——软横跨负载计算

接触网——软横跨负载计算
∑ ∑ T下 = 1000+ p jl + P之
=1000+2× 0.75×1.25× 302 ×10× 65× 0.615×10−3 × (16.5 +16.7) + 2× 4× 0.3 / 65× (10000 + 8500)
= 3959.1 N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5)计算支柱负载确定支柱类型
Q1CX 2 + QⅡ(CX 2 + a2 ) + Q3 (CX 2 + a2 + a3 ) + Q4 (CX 2 + a2 + a3 + a4 )
] +Q5 (CX 2 + a2 + a3 + a4 + a5 ) + Q6 (CX 2 + a2 + a3 + a4 + a5 + a6 )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 1709.1 N
Q4 = [1/ 2× 55 +10 +1/ 2× 50 + 0.72× (5.0 + 3.5) +1.44× 65]×10
= 1622.2 N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3)确定最低点位置
根据图3-25,已知预选 Ⅲ 道为横承力索最低点位置,各垂直力对 B 悬挂点
取矩,由 ∑ M B = 0得:
l1
l2
1
CX 2
5
a6
5
a5
5
5
a4
a3
5
5
a2
GJ-70 + GLCB80/173
GJ-70 + GLCB100/215
1
CX 1

接触网计算

接触网计算
(臂底至单耳 平臂长(臂底至 孔中心) 套管双耳间)
中定位环 定位管长 位置1 度1 定位坡度
当拉出值为 直线反定位 值,根据拉 出值不同, 输入-0.2或 -0.3。其余 均为正值。
锚柱 非支 近开 口
2.67 2.716 2.673 2.745 2.786 2.796 2.957 2.844
0.028 0.033 0.043 0.071 0.094 0.107 0.103 0.101
0.029 0.012 0.019 0.022 0.023 0.02 0.025 0.022
0.21 0.087 0.137 0.159 0.166 0.145 0.181 0.159
0.014 0.101 0.077 0.022 0.159 0.122 0.014 0.101 0.077 -0.01 -0.07 -0.06
1.63 2.735475556 1.63 2.944785 1.63 2.462211667 1.63 2.6547
锚柱 非支 远开 口
99 H60 非支 近开 口 锚柱
2.93 0.088 2.89 0.083 2.8 0.08 2.93 0.082 2.94 0.083
0.08 0.061
1.63 2.706941111 1.63 1.63 1.63 1.63 2.680303889 2.564035556 2.676524444 2.780073889
锚柱 非支 近开 口
0.116 0.231 0.166 0.181 0.181 0.21 0.108 0.159 0.174 0.166 0.108 0.239 0.224
0.088 0.177 0.127 0.138 0.138 0.16 0.083 0.122 0.133 0.127 0.083 0.182 0.171

接触网计算公式

接触网计算公式

接触网计算公式3 2接触网上部悬挂的载荷3 2 1负载分析接触网上部悬挂结构受到的主要外载荷包括:接触线和承力索在风作用下的风负载F风、以及接触线和承力索在覆冰作用下的冰负载Ft、接触线作用下的之字力P、地面对支柱的支持力F冰、受电弓作用下的抬升力N和其自身的重力Q。

由于接触网外部悬挂结构多种多样,但每一种结构的分析方法都大同小异。

本文选择一种典型的接触网上部悬挂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计算,即直线段中间支柱反定位悬挂形式。

其示意图如下其中F风=Pc+Pj,F冰.合成在Qo中以兰新线武威南至嘉峪关段直线段中间柱反安装为例,取侧面界限Cx=3.1m,安装角a=45°。

标准典型气象区选Ⅳ区,最大风度Vb=lOm/s,覆冰厚度b=5mm,吊弦单位长度自重取g。

=0.5×l03 KN/m,跨距取l =65m,拉出值a=200 mm。

承力索和接舷线的相关参数如表3.1。

表3.1 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参数接触线长度65m,考虑弛度的影响,承力索实际长度为L=l+8F/3l计算得到承力索实际长度l=65. 02m。

(1)单位长度风负载P =0.615akv2d×106(kN/m)式中p——绳索所受的实际风负载:a——风速不均匀系数;k——风负载体型系数;d——绳索的直径。

代入数据计算得到:单位长度承力索风负载:P cb=1.494×10-3(KN/m)单位长发接触线风负载:P jb=1.494×10-3 (KN/m)(2)单位长度冰负载g b=πr b b(b+ d)g H l0-9 (KN/m)式中g b——绳索的覆冰重力负载b——覆冰厚度;d——绳索直径;r b——覆冰密度:g H——重力加速度。

代入数据计算得到:承力索单位长度冰负载9hr =2. 003×l0-3 (KN/m) 接触线单位长度冰负载g。

=1. 082×10-3(KN/m)。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硬横跨的设计与施工 毕业论文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硬横跨的设计与施工   毕业论文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设计题目: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硬横跨的设计与施工专业(班级):06级电气化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 0610020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目录前言 (1)1.硬横跨的形式 (2)1.1 硬横跨的基本系形式 (2)1.2 新型斜拉式硬横跨 (2)2.硬横跨结构与基础选用 (5)2.1 选用说明 (5)2.2 基础选用 (5)3. 硬横跨的受力分析及计算 (11)3.1 受力分析及计算 (11)3.2 新型斜拉式硬横跨的力学性能 (19)4. 硬横跨施工作业流程 (21)4.1 施工流程图 (21)4.2 硬横跨施工 (22)4.3 安装示例 (25)5. 既有线路硬横跨的改造、安装技术 (28)5.1 关于既有复线站内架设硬横跨的施工方案 (28)5.2 既有电气化线路车站由软横跨改造为硬横跨的安装技术 (33)5.3 格构式硬横梁上吊柱的通用安装方式 (35)结论 (40)致谢 (41)参考文献 (42)附录 (43)摘要在电气化铁路中,要提高接触悬挂的稳定性,改善受流质量,首先应确保支持装置的稳定性及受力性能良好,而硬横跨正好具备这样的优点。

随着高速电气化的发展,既有线的大面积提速,原有的软横跨已不能满足提速后的质量要求,性能好的硬横跨取而代之已是必然。

所以对硬横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在接触网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硬横跨的结构特征和硬横跨的受力性能;系统地论述了硬横跨的施工技术。

设计中结合实际站场进行分析,提高了文章的实用性,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统一。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硬横跨的基本形式,并根据实际站场设立的硬横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二章叙述了硬横跨的类型结构、硬横跨的基础选用及施工要求。

第三章结合实际站场,对硬横跨的受力进行分析计算,完成了硬横跨的力学性能分析。

第四章概述了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硬横跨的施工作业流程。

第五章探讨了有线路硬横跨的改造、安装技术。

高速铁路接触网技术培训接触网的工程计算

高速铁路接触网技术培训接触网的工程计算

Eye clamp for
wind stay 防风拉线固定环
Rectangular light
weight steady arm 矩形管轻形定位器
SWJTU
OCS 2015.11.02
Wind stay 定位器防风拉线
Page 9
To the midpoint
1 Round圆形 Ø 3 mm) 2 Washer垫圈
2 Double tube holder 双套管连接器
3 Messenger wire support clamp 承力索支撑线夹
4 Tube cap Ø 70 管帽
5 Cantilever Support Tube (Z-Tube) Ø42/ Ø 55腕臂支撑
6
X-Tube
斜腕臂
cantilever
距相邻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
上 底 座 对 低 上底座中心垂直于低轨面的垂直距离
轨面高度
下 底 座 对 低 上底座中心垂直于低轨面的垂直距离
轨面高度
跨距
同一组悬挂在相邻两定位点之间的距离
Page 19
五跨绝缘锚段关节布置图
SWJTU
OCS 2015.11.02
Page 20
参数名称
设计参数 含义
SWJTU
M
ß
G定位器
L
限位范围
T之
Gd+ G定位线夹
Page 15
定位器的允许抬升
SWJTU
OCS 2015.11.02
b——无限位抬升量 u——最大运营抬升量 s——受电弓摆动量
Page 16
正常运行条件及最大抬升 b 〉2.0 * u b 〉1.5 * u 带抬升限位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覆冰负载由下式计算得出:
g 式中 gbc-承力索的冰负载(N/m);
b-覆冰厚度(mm);
bc
d-承力索直径(mm);

b (b d )
1000
b -覆冰的密度(g/cm3)。
如果是计算接触线冰负载时,上式中的d则为接触线的平均直
径d=(A+B)/2,且接触线的覆冰厚度折算为承力索覆冰厚
度的一般,即bj=b/2
覆冰时,承力索的合成负载由下式求得:
arctan pcb
g gb0
链形悬挂无冰无风时,其合成负载为链形悬挂的自重负载,以
q0表示 q0 夹角由下式计算: arctan pcb
g gb0
二、 锚段长度的确定 接触网每个锚段包括若干个跨距。在确定锚段长度时,要
p0 F V 2 / 1610
式中 p0-支柱承受的风载(N);
F-支柱迎风面的面积(m2)。
④合成负载 由于线索同时承受垂直负载和水平负载,因此还应确定两者的 合成负载,合成负载系上述两负载的几何相加。当最大风速时, 承力索的合成负载由下式求得:
qvc (g j gc gd )2 pc2v
锚段长度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确定,经验取值法和计算法, 经验取值可根据铁道部颁发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中经验值 表确定。计算法则通过对线索张力差的计算,确定锚段长度。
轨道交通一般在全补偿和半补偿悬挂时锚段长度为 1500m左右。
三、支柱负载计算及容量选择 1. 支柱负载的确定 支柱的负载:支柱在工作状态下所承受的垂直负载和水平负载 的统称。 支柱负载计算目的:根据计算结果来选择适当容量的支柱。 支柱的最大弯矩,除了与支柱所在的位置、支柱类型、接触悬 挂类型、线索悬挂高度、支柱跨距及支柱侧面限界有关外,还 与计算气象条件有直接关系。最大弯矩可能出现在最大风速、 最大附加负载(覆冰)或最低温度的时候。 一般来说,支柱的最大计算弯矩多发生在最大风速及最大冰负 载时。
③风负载 风负载时指风作用到线索和支柱上的压力,又称风压。线索上 的风负载可由下式决定:
Pv

av

K
d
L V2 1600
sin
式中 Pv -线索所受的风载;
av -风速不均匀系数; K-风载体形系数;
d-线索直径,接触线取平均直径(mm);
L-跨进中线索的长度(m);
-风向与线索的夹角;
(7)接触线无弛度时的温度t0 我国t0取值方法如下:对于简单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比平均 温度低10℃;对于弹性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比平均温度低 5℃。 (8)吊弦及定位器正常位置时的温度tp 确定这一温度的原则是,吊弦及定位器在最高或最低温度下产 生的纵向偏移值尽量相等,并要求吊弦及定位器无纵向偏移的 时间尽可能的长些。在设计中,一般取该地区最高温度与最低 温度的平均值。 (9)隧道内气象条件 当整个接触网锚段都在隧道时,最高温度应比隧道外约低10℃, 最低温度比隧道外约高5℃,隧道内可不计算风速,接触悬挂 不考虑覆冰。当锚段的一部分在隧道内而另一部分在隧道外时, 一般应按隧道外的情况进行计算。
V-最大风速(m/s)。
上式表示在一个跨距内线索所承受的风负载。在计算时,总是
取线索受风影响最大的情况,即风向与线索垂直,则 sin=1。 为了计算方便,取L=1m,则线索单位长度的风负载由下式求
出:
V2
pv

av

K
d

L 1600
式中 pv -线索单位长度的风负载(N/m)
其余符号同前
对于支柱所承受的风负载可由下式求得
(4)线索覆冰时的温度tb 我国在覆冰地区一般选取-5℃为线索覆冰时的温度。 (5)覆冰厚度b和覆冰密度b 线索覆冰厚度不得小于该地区实际观测到每五年一遇的最大冰 厚。 覆冰考虑为圆筒形,沿导线表面等厚度分布,不考虑导线截面 的不规则形状。 计算中一般取为0.9g/cm3。 (6)线索覆冰时的风速Vb 一般取覆冰时的风速为10m/s。沿海、草原等地区取为15m/s。
②冰负载
计算冰负载时,其冰壳的计算厚度应不小于实际观测到的每五
年至少出现一次的最大覆冰厚度。当计算接触线覆冰时的垂直
负载时,可忽略其截面沟槽形状,即认为是圆形,并且沿导线
覆冰呈圆筒状。由于运行中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的刮冰作用,
在计算时,将接触线覆冰厚度折算为承力索覆冰厚度的一般。
对于承力索,则认为覆冰呈圆筒状,且全线覆冰厚度相等,其
2. 计算负载的确定 (1)计算负载的分类 计算负载分为垂直负载和水平负载。在计算中,无论垂直负载 还是水平负载,均认为是沿跨距均匀分布的。 垂直负载包括悬挂的自重和覆冰载荷。 水平负载包括风负载和由吊弦横偏造成的水平负载。 水平负载还包括线索改变方向所产生的水平分力,如之字力、 曲线力等。
(2)各种负载的计算 ①自重负载 一般标准型号的线索,其单位长度自重可通过查材料表确认。 链形悬挂负载计算中,还应考虑吊弦及其线夹的自重,通常按 平均0.5N/m计算,并以符号gd表示。
6.2 接触网负载计算
一、气象条件及计算负载的确定 1. 气象条件的确定 (1)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tmax、最低温度tmin应根据线路通过地区的实 际极限温度,采用各地气象台的年最高、年最低温度, 在数值上取5的整数倍。
(2)最大风速Vmax 其计算方法为:设有年资料,按年份排列,自第一年开始,每 五年为一组,每组按顺序相隔一年,取出每组中的最大值并求 出各组最大值的平均值。最大风速与距地面的高度有关,所以, 接触网设计用最大风速应采用距地面10m高度,每五年一遇的 10min平均最大值。 (3)最大风速出现时的温度tv 一般选取风速大出现次数多的月平均温度值。
考虑发生事故的影响范围;当温度变化时,因线索伸缩引起吊 弦、定位器及腕臂的偏斜不超过允许值;下锚处补偿坠砣应有 足够的上下移动空间;要保证在极限温度下,中心锚结处和补 偿器端线索张力差不超过规定值。由于线索顺线路的热胀冷缩 移动,使每一根吊弦、定位器和腕臂固定点处,因偏斜而对线 索产生分力作用出现张力差。对于半补偿链形悬挂设计规定其 张力差不超过接触线额定张力的±15%;全补偿链形悬挂,除 满足接触线张力差外,要求承力索张力差不超过承力索额定张 力的±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