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整理和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整理和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特征。

2.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以及白板、彩色粉笔和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引入新课。

小学生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2. 展示模型。

请看屏幕上展示的模型,这是长方体,还有这个是正方体,你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什么吗?(请学生回答)3. 介绍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六个矩形面组成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长、宽、高不同。

那么,我们分别来看看它们的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长方体(20分钟)1. 长方体的特征。

请看屏幕上的长方体,它由长、宽、高三条边组成,可以计算出它的底面积(长和宽的乘积)、侧面积(长和高的乘积)和全面积(底面积加上两倍的侧面积),以及体积(长、宽、高的乘积)。

2. 计算方法。

请看屏幕上的公式,它们分别是底面积(S=长×宽)、侧面积(S=长×高)、全面积(S=2×长×宽+2×长×高+2×宽×高)和体积(V=长×宽×高)。

3. 自主练习。

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练习题,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三、正方体(20分钟)1. 正方体的特征。

请看屏幕上的正方体,它由6个相等的正方形面组成,每个面的边长相等,可以计算出它的表面积(6×正方形面积)、体积(边长的立方)。

2. 计算方法。

请看屏幕上的公式,它们分别是表面积(S=6×边长的平方)和体积(V=边长的立方)。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带领学生回顾和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首先,我们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其次,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并学习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

最后,我们将进行一些练习,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图片。

2. 教学PPT或黑板。

3.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 复习: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3. 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4. 练习: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和提高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掌握程度。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举例。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和提高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和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他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时容易犯的错误,我及时给予了纠正和指导。

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复习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复习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区分它们。

2. 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特征。

2. 新课: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重点讲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一些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

4. 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应用。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评估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

2. 多媒体教学课件。

3.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

2. 第3-4周:讲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第5-6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案一、展示交流,梳理知识(一)梳理“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课前,同学们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作品1:这是文文的整理和复习,看到这幅作品,能帮大家回忆起哪些知识呢?预设1:从文文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知道了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圈表示它们的关系。

我们还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和的计算方法,就是求12条棱长度的总和。

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分别展开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展开图,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预设2:我们还认识了体积,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认识了体积单位以及它们间的进率。

我们还认识了容积,容积是容器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容积和体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

还知道了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如水、油等)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1 升液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1 毫升液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预设3: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我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多共同点,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组成的,它们求棱长和的方法都是求12条棱的长度总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也都是求6个面的面积之和,体积也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学生作品2:预设:我们还学习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要把不规则物体想办法转化为规则物体,常用的方法是排水法。

学生作品3:预设:我发现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看长方体里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与同桌交流。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生活应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评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七、教学资源1. 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应用实例。

3. 准备课后练习题,涵盖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知识点。

4. 创设生活情境,提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答。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课》教案

单元复习课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复习内容二、复习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的理解,明确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2.利用思维导图系统整理,沟通学问的联系,形成整体生疏构造。

3.能应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进展应用意识,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的有用性。

三、复习重点回忆所学学问,并能综合应用四、复习难点在整理中构建系统的学问网络五、复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自主复习课本 P18——P43 内容,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学问点。

〔二〕课堂设计1.回忆学问点(1)直接提醒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2)呈现学生自己整理的学问点:①出示预习要求:自主复习课本P18——P43 内容,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学问点。

②小组争辩沟通,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学问点。

比较一下谁整理的简洁明白、便于记忆。

③呈现汇报几位同学整理学问网络。

〔投影呈现,这些都做得比较好,你宠爱哪种就用那种〕【设计意图:复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学问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留意对学问进展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学问网络,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沟通完善思维导图,沟通学问间的联系。

师:下面请大家看着你整理的思维导图,我们再来一起梳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从哪三方面去描述的?〔1〕还有补充吗?不同点在哪里?〔长方体是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正方体是12 条棱长度相等,6 个面完全一样。

正方体是特别的长方体〕(2)棱长总和:它们的计算公式是什么?C =〔a+b+h〕×4 C长=12a正(3)外表积: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进率是什么?师:关于外表积,你还有什么要提示大家留意的吗?〔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状况确定要求的外表积〕(4)体积: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进率是什么?师:关于体积,还有要补充吗?补充:①二者的体积都可以用哪一个公式来计算?〔V=Sh,s 表示底面积,h 表示高〕②不规章物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方法------- 转化(5)容积: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进率是什么?练一练:①棱长1 厘米的小正方体至少需要〔〕个可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北师大版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内容。

教材的章节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理解。

2. 提高学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箱子、电视、书本、积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特征。

2. 知识点回顾:回顾教材中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的对角线最长;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对角线最长等。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引导学生运用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计算包装箱的表面积和体积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 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 长方体的对角线最长。

3. 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对角线最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1. 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22. 体积 = 长×宽×高七、作业设计a. 长:2m,宽:1m,高:1.5mb. 长:3cm,宽:2cm,高:2cm2. 应用题:小明买了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收纳箱,长为40cm,宽为30cm,高为20cm,请计算该收纳箱的表面积和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复习,提炼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点,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用图表的方式反映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系统图表。

2、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联想,归纳求长方体表面积的特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图表的方式反映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相关知识点1、直接揭示课题:本节课复习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2、出示复习目标:(1)、能够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点(知识图、表)。

(2)、能够通过过关检测。

3、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快速大声朗读课本第1 -- 27 页,划线内容。

4、谁能简单概括一下这一部分内容?指名回答。

(本单元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二、学生自主整理你能不能按照刚刚同学说的,按照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展开图、表面积、体积容积四方面进行知识整理呢?1、学生分小组整理:要求:1、在小组里交流你在家整理的知识图;2、吸收他人优点改进自己的整理图;3、讨论形成你们公认最好的整理图,并推选汇报代表。

)2、小组展示汇报:板书思维导图① 你们小组是怎么整理的?(介绍意思)② 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整理的?(学习顺序、分块整理、枝形图……)整理知识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整理。

三、班内交流:下面我们就来看着我们同学自己整理的这张图表,具体地回忆一下:1、看图想象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展开图、表面积、体积容积)的哪些知识?2、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那些特征特征长方体:相对(面、棱相等)正方体:都(面、棱相等)(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刚才我们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现在你来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有哪些相同点?(8 个顶点,12 条棱,6 个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进率、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等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网络、进行分析归纳、逻辑推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长正方体、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老师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是如何来整理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谁先来说说看?二、汇报交流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1,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 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重点整理归纳形成系统图表。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等。

(长方体 6 个面 12 条棱 8 个顶点 6 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 6 个面 12 条棱 8 个顶点 6 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6 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 条棱的长度都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上面主要是从长、正方体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联系来整理的,又从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来整理指名汇报:师小结: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将厚厚的几十页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你觉得整理复习的怎么样?
三、基本练习
1 、正方体的棱长和是 7
2 厘米,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
(体积:6 x 6X 6= 216 (cm3) 表面积:6 x 6X 6= 216(cm2);重点让学生体会体积和表面积的不同。

)
2 、把上面的正方体的高延长到 10厘米,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重点让学生体会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和展开图的关系。

体积: 6x6x10=360 (cm3 ) 表面积:( 6x6+ 6x10 + 6x10)x 2 =312 (cm2) 6
x6x2+6x10x4=312 (cm2) 6 x6x2+6x4x10=312 (cm2 )
3、下面是小马虎的数学日记的一个片段,请你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我家房子的面积约是 90 立方米。

客厅里有一桶容积是 1 8毫升的纯净水够我家喝上两星期的呢!我的身高只有 1.4 厘米,睡在 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的写字台不大,上面放着一个体积为 1 立方米的笔盒,笔盒的旁边是一瓶容积为 60 升的黑墨水。

在写字台旁还有一台体积是 200 立方厘米的电视机
:重点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并注重平时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

(长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S=(ab+ah+bh) x 2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
精品文档
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立方米正方体 S=6a2 V =a 3 V=sh )
4、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都掌握的

错,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会用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

有一个新建的小区准备修建一个游泳池,知道咱们班同学这部分知识学得不错,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出示:游泳池长 50 米,宽 20 米,深 20 分米。

( 1)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 2)需要挖出多少立方米的土?
(3)挖出的土作为一段路的路基,路宽 2 米,厚度 10 厘米,能铺多长?
(4)如果给这个游泳池的池底和四周贴上瓷砖,每平方米需要10 块瓷砖,那么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瓷砖
( 5)如果沿着游泳池的池口涂上一条红色的边线,这条边线的长度是多少米?
( 6)如果在游泳池中放入 1.8 米深的水,那么一共需要多少升水?(7)如果一个成年人的体积是 60立方分米, 100 个人在游泳池游泳,水面最多升高多少?
同学分组讨论后集体订正
四、布置课后作业
作者:甄新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