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后练习学案

劝学课后练习学案
劝学课后练习学案

《劝学》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劝.学

2.学不可以已.

3.木直中.绳

4.虽有槁暴

..

5.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参省

..乎己

7.吾尝跂.而望矣

8.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1.而绝.江河

12.故不积跬.步

13.功.在不舍.

14.锲.而不舍

15.金石可镂.

16.用心一.也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跂而望矣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蟹六跪而二螯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假舆马者

1.青,取之于蓝

2.輮使之然也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以

1.輮以为轮

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1.冰,水为之

2.輮以为轮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圣心备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輮以为轮

2、知明而行无过

3、君子生非异也

4、虽有槁暴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蚓无爪牙之利

下饮黄泉

五、选择

1.下列画横线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虽有槁暴(晒)

(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非利足也(走路)

(6)筋骨之强(强壮)

(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

(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

(11)劝学(勉励)

A.⑴⑵⑷⑸⑹

B. ⑵⑶⑹⑼⑽

C.⑴⑷⑸⑺⑾

D. ⑹⑻⑼⑽⑾

2.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未之有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学不可以已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有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D、(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安身之所,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啊。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

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 “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5.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类比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7.下列画横线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

9.下边各句子里画横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0.下面说法不符合此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登高而招……而绝江河”几句连续设喻,说明借助外物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C.“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不在于先天素质,而在于后天的学习,

D.“君子生非异也”的观点,是对孔子“上智下愚不移”观点的批判,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六、理解性默写

1.《劝学》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是:,,。2.有时作者采用对比方法,将两种相反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增强文字说服力。如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3.《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

己不足的道理。

4.《劝学》中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

是:,,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

是:,。6.《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

是:,。7.《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

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荀子《劝学》中说: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9.“,”,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劝学答案

1. A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

2. C

3. A(生:应翻译为本性)

4. C(“赤兔”、“的卢”都是古代名马的名字,非骏马别称)

5. A(A项中类比应为“比喻论证”)

6. D

7. C(A项中“輮”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D项中“备”意为:具备。)

8. D(A修饰/转折 B兼词,于此/陈述语气 C取独/定后标志)

9. C(A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 B……的人/引出原因 D转折/顺承)

10. D(与孔子观点针锋相对,非批判)

荀子《劝学》三课时导学案

必修四第15课《劝学》(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荀子以及作品风格。 2、正确朗读文章的疑难字词。 【学习重难点】 学习第一段,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结合课本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担任稷下学官祭酒。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自主学习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

(完整版)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课堂过程】 ,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 从_ 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劝学学案

劝学 《荀子》 一.学海拾贝 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 1.文学常识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该书由 《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参省 ..( ) 跬.步( ) 骐骥.()埃.土()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7)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今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 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望日夜望将军至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劝学》复习学案知识讲解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一、指出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二、指出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輮以为轮 2.蟹六跪而二螯 3.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5.而神明自得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用心一也 8蚓无爪牙之利 三、解释下面多义词 疾 1.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2.居十五年,晋景公疾。《赵氏孤儿》 3.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4.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5.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7.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8.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孙膑》 9.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 1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1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 假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2.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井陉之战》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荆轲》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王阁序》 绝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2.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劝学导学案 答案

《劝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写作背景 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 靛.青()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舟楫.() 跬()骐骥()驽()锲()镂()蟮()螯()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完整版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王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着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 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跂.()而望矣假.()舟楫.()者生.()非异也跬.()步()驽.()马十驾锲. ()而舍之 ()螯.()蛇鳝.()爪. ()牙 二、 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博学而.. 行无过矣。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2.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象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识记字音 中() 参()省( ) 须臾() 跂( )望磨砺( ) 镂()刻跬( )步

劝学2019最新导学案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必修2语文导学案《劝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四、读课文,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6.君子【生】非异也()7.【輮】以为轮()8.故不积【跬】步()

《劝学》学案

高一语文学案 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 《劝学》学案 【课标点击】 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 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 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 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课内知识精粹 文学文化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积累平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其曲中.( )规槁暴.( ) 輮.( )使之然也 金就砺.( )则利参省.( ) 跂.( )而望舟楫.( ) 蛟.( )龙跬.( )步骐骥 ..( )( ) 驽.马( )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埃.( )土 2.重点文言词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3)冰,水为.之(4)木直中.绳 (5)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7)吾尝跂.而望矣(8)假.舟楫者 (9)而绝.江河(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故不积跬.步(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重点文言虚词 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①青,取之于蓝 于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吾尝跂而望矣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⑥蟹六跪而二螯 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⑧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⑨顺风而呼 4.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高考语文必背篇目导学案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导学案――劝学 一、背诵全文: (一)疏通文意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第9课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

编者:刘晓斌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 1 春 我 开 口 , 我 表 达 。 我 交 流 , 我 收 获! 第九课劝学 【学习目标】 1.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1.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 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 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 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 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 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 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 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概括作者:荀子,名,时期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家、家、 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 肯定,并提出的思想。强调

《劝学》学案

《劝学》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 2019-10-17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

劝学 一轮复习学案

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陈道明 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陈道明 第4页 第1页 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 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句中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渐之滫(渐渐) B 、形乎动静(体现) C 、教使之然而(这样)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A .学;劝 B .入;出 C .布;美 D .身; 己 3.甲文中的“乎”和“曷”分别可用( )和( )来替代。 4.给画线的句子加标点。 5.选取“一可以为法则”正确的译文:( ) A 、一定应该认为是准则 B .一方面能够当作准则 C .能够给人作准则 D .认为可以作准则 6.“形乎动静”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B 、在行动和举止上体现出来 C 、形成于行动上 D 、行动合乎礼仪 7.“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的正确译文是:( ) A 、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愿意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B 、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不原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C 、若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愿亲近,平民就不愿服用 D 、它浸在臭水里,君子不靠近它,平民不佩戴它 8.“其质非不美”的“其”指代的是: 9.“所渐者然也”中的“然”指代的是: 10.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 、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 、喻是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劝学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根据该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作出正确的解释。 3、背诵默写课文。 【基础回顾】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劝学 2、木直中绳 3、吾尝跂而望矣 4、声非加疾也 5、风雨兴焉 6、不积跬步 7、功在不舍 8、非利足也 9、金就砺则利 10、輮以为轮 11、无可寄托者 12、虽有槁暴 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4、君子生非异也 二、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 4、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 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四、一词多义 (一)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劝学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 设计:潘虹时间:2014年4月20日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其人及其思想。 2、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一、荀子及其思想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熟读课文、正音、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四、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熟记掌握以下文言虚词 之、而、以(复习上课)焉(461页)于(463页)者(464页) 五、通读课文,写出以下虚词的用法与意义。1、者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2、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3、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对) 4、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靛青)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代词,代朽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因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 蟹六跪而二螯(并列) 6、以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介词:把)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连词:用来)

《劝学》学案()及标准答案

《劝学》学案()及答案

————————————————————————————————作者:————————————————————————————————日期:

《劝学》学案(2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 《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全篇语言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学习过程: (一)学生齐背一、二、三自然段。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解释加点词语 风雨兴()焉而()神明自得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2.翻译重点句子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

《劝学》《师说》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能够背诵《劝学》和《师说》 2.积累并掌握实词“绝、假、望、道、从、族”等的含义。 3.完成相关的素材积累,学会多角度活用课文素材。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知识梳理 一、朗读《劝学》《师说》,自由背诵,并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 (1)木直中绳(2)吾尝跂而望矣 (3)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用心一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郯子之徒 (9)官盛则近谀(10)圣人无常师 (11)师不必贤于弟子(12)作《师说》以贻之 二、文本知识梳理总结 (一)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释义 1.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或师焉,或不焉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释义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古义:今义:神的总称 2.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今义:托付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义:今义:大家,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三)一词多义: 1.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④以为妙绝⑤佛印绝类弥勒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4.从 ①惑而不从师//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③木兰从军④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与楚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5.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何可胜道也哉/不足为外人道也⑤策之不以其道⑥有碑仆道/会天大雨,道不通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族 ①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其曲中规(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8)故木受绳则直 (9)金就砺则利(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1)用心一也(1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3)而耻学于师(14)孔子师郯子 (15)吾从而师之 (16)小学而大遗 (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五)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