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推拿防治(三)
推拿学PPT课件

1. 分阴阳 。 2. 开天门。 3. 压三经(督脉 太阳经 少阳经)。 4. 点揉头面部经穴(百会 印堂 太阳 四神聪) 及三经。 5. 指梳少阳。 6. 勾点风池 。 7. 松颈肌。 8. 抖动上肢, 点揉曲池、合谷 。 9. 指弹法 。 10.震颤法。
俯卧牵颈旋转复位法
牵颈 颈坐位侧板法 颈坐位摇搬法
颈坐位提拉 摆复位法
胸锥复位法
胸共椎12块,上接颈椎,下连腰椎。上 段胸椎的后关节面较接近矢状方向。故上胸 椎的后关节易发生前后半脱位,下段胸椎的 后关节面较近于冠状方向,故其后关节紊乱 时较多出现旋转性偏歪。临床表现出顽固性 背痛或呼吸痛。
。
脊髓型
临床上出现颈脊髓强损害 的表现。 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 质增生、MR示椎管狭窄、 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脊 髓压迫。
交感神经型
床表现: 头晕、眼花、耳鸣、
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 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 状。
检查: 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
食道型
颈椎椎体前 鸦嘴样增生压迫 食管引起吞咽困 难。(经食管钡剂 检查证实)
坐位板肩膝顶复位法
操作:
患者坐位,术者两 手托住患者的腋部,一膝 顶住胸椎部疼痛处,两手 用力向后板动。
坐位胸椎托压复位法 俯卧冲压复位法
仰卧垫压复位法
肋椎关节对冲复位法
腰椎病的推拿
由于腰部的活动多而且幅度大,往往 因不协调容易造成损伤。其中最常见有急 性腰扭伤、腰锥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变。
颈椎病的推拿
本病以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为主;或是 上肢无力、手指麻木;有的是头痛、头晕、恶心,严重的 会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甚至瘫痪、大小便失禁。
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组织所受压迫与刺激的不同, 颈椎病分为以下几型:颈型、神经 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 髓型、食道型、混合型。
小儿推拿治疗常见病--ppt课件

摩腹,推板门,推天柱; (5)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安,惊惕不安者,加按揉小
天心等。
ppt课件
28
28
2、肺胃实热
主症:高热,面红唇赤,口干燥,口渴引饮,气息喘急, 便秘尿黄,舌红苔燥,脉数实,指纹深紫。
治法:清解肺胃实热。
处方:常例。清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清心经250 次,清肺经350次,补肾经200次,清大肠120次,清后 溪150次,推六腑150次,水底捞明月、推天河水各推20 次,按肩井2~3次。
舌淡,苔白,指纹淡。 治法: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ppt课件
20
20
处方:
常例。灸百会2分钟,推板门30次,补脾经350次,清肝 经200次,补肾经400次,揉按外劳60次,推三关60次, 揉中脘(补中法)120次,摩腹。按揉肚脐、天枢、丹田、 足三里、龟尾、肾、脾、胃俞各60次,推上七节30,拿 肩井3~5次。
ppt课件
32
32
方义:常例开窍。推五经调理脏腑,重补肾经、肺经,揉 上马滋肾肺,滋补阴液,配清天河水,揉按内劳宫以清内 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揉中脘健脾和胃,增进饮食; 揉按涌泉,引热下行以退虚热;按肩井关窍。
ppt课件
33
33
(1)食纳差,加掐四横纹,捏脊; (2)盗汗,自汗加运太阳。
按肩井关窍。
ppt课件
38
38
(1)若风寒者,加推拿风池,掐二扇门;
(2)风热者,加清天河水;痰多喘咳,加揉乳旁、乳根、 天突、丰隆等。
ppt课件
39
39
2.内伤咳嗽
主症:久咳不止,咳嗽频作或阵作。尤以早晚为甚,或干 咳少痰,或咯痰不爽,身微热,盗汗,或咳而无力,神疲 气短,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面色白,自汗,唇舌淡红, 指纹青蓝。
详细介绍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法

详细介绍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法孩子生病了,打针怕疼,吃药怕苦,怎么办?详细全面的介绍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法,认准这几个穴位,学几招推拿手法,自有奇效。
1龟尾[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2肺俞[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3脊柱[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4天枢[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
辣妈教室提醒您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5腹阴阳[别名] 腹。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
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6膻中[位置]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功用]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7退六腑[位置]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常见病推拿体育保健

3.食谱举例: 早餐:面包、低脂牛奶、蒸水蛋、炝芹菜 午餐:水饭 滑炒鸡丝 蒜茸茼蒿 加餐:水果 晚餐:发面饼 肉米烧豆腐 炮黄瓜条
4.能量及营养素:
能量7.66MJ1830kcal、蛋白质76g、 脂肪38g、碳水化合物296g
三低盐膳食
1.适应症: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等.
2.膳食特点及要求:
3.食谱举例: 早餐:花卷 牛奶 蒸鸡蛋 酱豆腐 午餐:软米饭 口蘑肉蹄蒸肉饼 茄汁菜花 加餐:牛奶 饼干 晚餐:软米饭 囊冬瓜 鸡蛋汤
4.能量及营养素: 能量9.34MJ2233kcal、蛋白质89g、 脂肪45g、碳水化合物368g
治疗取穴
中极:腹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1寸处 膀胱俞:平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肾俞:平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三阴交:内踝直上3寸,胫骨后缘与比目
鱼肌之间. 三焦俞:平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肺俞:平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膈俞:平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足三里:外膝眼直下3寸,胫骨前缘外开约1横指
治疗取穴
胰俞:平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八椎下:第8胸椎棘突下 肾俞:平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俞:平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取穴
上消: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 肺俞:平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心俞:平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桡侧横纹上1.5寸处
溃疡性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是1种原因不明,主要发生在结肠 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1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 端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 疼、血性黏液便、腹泻.多数病程长,有反复发 作的趋势,往往因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 腹部着凉而诱发.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可见 于20-40岁,也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1般认为本 病的发病与免疫机制异常以及精神因素、感冒、 遗传因素等有关,属中医学泄泻范畴.
常见病的推拿

疳积
• 疳积是指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导致小儿脾胃虚 损,运化失常,而导致脏腑失养
• • ,气液干枯的一种慢性病症。临床主要以形体消
瘦,面黄发枯,精神萎废,嗜食异物,二便不调, 等主要症状。。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影响 小儿生长发育,多发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疳积
• 一、病因病机: • • 01饮食不节,肥甘伤脾 • •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 • 3内有宿疾,转化成疳
• • 4气阴两虚
• • 5• 1阳虚自汗
•
•
症状:不分寤寐皆自汗出,动则尤甚,伴神疲乏力, 畏寒肢冷,面色白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
• 治则:补阳益气,固表止汗
•
•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天河,
•
•
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平肝,清补肺,虎 口入天门,太阳太阴,正捏脊,揉颤百会
• • 治则:安神镇惊,滋阴退热或助阳退热
•
• 处方:补肾阳,清天河,分阳,三关,二马,顺 运内八卦,平肝,清补肺,补脾,清补心,正捏 脊,百会(揉或点掐)
汗症
•
汗证是指在安静或无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而出现的面部或 全身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 • 一、病因病机
• • 2表虚不固
• • 3营卫失调
青,四肢厥冷,不欲乳食,口不渴,心不烦,腹冷痛剧烈,时有啼 哭,喜热,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 • 治则:温中散寒,止泻 • • 处方:清天河,关三腑一,分阴阳重分阳,顺运内八卦,补脾,一 窝风,外劳宫,补肾阳,补大肠,运土入水,清小肠,左揉神阙, 上推龟尾七节骨
泄泻 湿热泻
• 2.湿热泻 • • 症状:大便粘腻,臭秽,次多,泄泻急速,量多,
汗症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协定处方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理疗处方一、腰痛1.普通针刺治疗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
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留针40分钟,TDP照射。
2.平衡针疗法主穴: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操作:强刺激、不留针、嘱患者卧床休息。
(二)艾灸疗法取穴:病变压痛点(阿是穴)、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绝骨、足临泣。
操作:每次选用5个穴位,连续施灸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每日灸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三)推拿疗法:操作:①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立于患者的一侧,双手拇指自胸腰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往复做3~5遍.;后沿竖脊肌用滚法,手法轻柔有渗透性,约3~5min,再于对侧用同样手法。
②掌压法。
③局部取肾俞、关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上分别用一指禅推法和拿法,约5~7min。
④脊柱微调法。
⑤患者取俯卧位,再两侧腰骶段竖脊肌行擦法,以透热为度。
以上手法一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中央型突出较大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者,突出物有钙化者,伴有严重的椎管狭窄者、椎弓根骨折或伴有脊椎滑脱症者、脊柱有器质性病变者禁用此法。
二、颈椎病(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腹针、头针、手针、火针、铍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体针选穴: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
加减:风寒畀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加肝俞、肾腧、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
按摩治疗消除常见病

oo 绿色中雹 J na au  ̄
G 旭 。n L。e f
l活 绿 色 生
恶心呕 吐、指端麻木等。从医理 上分析 , 同时也 给自己带 来较 重的经济负担 。 颈椎病大致分 为太阳经输不利 型、气滞
中 医 学 称糖 尿病 为 消 渴 症 ,以 多食 、 血 瘀 型 、肝 肾 亏损 型和 痰 浊痹 阻 型 四 种 。 多饮、多尿 、消 瘦的三 多一 少为 主要症
绿色生活
Ie e e i G nf r L
Ma s ge Th r p s a e a y: El n t h m mo s a e i a e t e Co mi n Die s s
按摩治疗消 除 常见病
文 / 三 虎
按摩又称推拿 ,行 内也称手法 ,是 中国传统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 在春秋战国时期 ,按 摩就 已经广为 流传 。随 着社 会的进步 ,人 民生 活的改善 ,中医按摩 以其无 毒、无副作用的非药
分 钟 左 右 。接 下 来 掌 心 向 下 ,用推 法 从 肩 井 穴 往 下 轻 推 慢 移 至 足 跟 。 最 后再 用 掌根从上至下施以抖法令经气顺畅。2 :
颈椎病虽然不像 癌症 、伤寒中 消 、下 消 三 种
人 的 生 命 ,但 却 给 患 者 带 来 许 多 生 活 的 类 型 。上 消症 多 见烦 渴 多饮 、咽干 舌燥 、 不 便 ,严 重 的 甚 至 会 造 成 全 身 瘫 痪 。 由 尿 黄 尿频 量 多、舌 边尖 红 、舌苔 薄黄 、
物 冶 疗 ,越 来越 受 到 大众 的认 可 。
中医按摩有经济方便 、好学 易懂 、疗效显著 、防病 冶病 等特点 ,是老年人健 身保健的一个 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按摩 治疗 不需要器械 ,也无需 药品 ,在任何场地都 可以进 行 ,所以很适
中医按摩的常见病症调理

中医按摩的常见病症调理中医按摩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中医按摩通过传统的推拿、揉捏、按压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理人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中医按摩在常见病症调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头痛头痛是人们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按摩在缓解头痛症状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按摩头部可以通过刺激头部的经络,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症状。
可以用手指按摩太阳穴和百会穴,或者沿着头部的发际线按摩,以减轻头痛的不适感。
二、颈椎病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时间的办公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颈椎受到过度压力,引发疼痛和不适感。
中医按摩可以通过按摩颈部,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症状。
可以用手指按摩风池穴、天柱穴以及肩部的经络,以舒缓颈椎的疼痛和僵硬感。
三、胃痛胃痛是人们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之一,中医按摩可以促进胃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胃肠道的不适感。
可以用手掌按摩胃部,顺时针轻轻揉捏脐部周围的穴位,以减轻胃痛的症状。
四、失眠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问题,中医按摩可以通过刺激头部和全身的穴位,平衡人体阴阳气血,调节睡眠质量。
可以用手指按摩人中穴、神阙穴以及承泣穴,以改善睡眠问题。
此外,按摩足底的睡眠区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催眠作用。
五、肩周炎肩周炎是肩部疼痛和功能受限的疾病,中医按摩通过刺激肩背部的经络,消除炎症,促进肩关节的血液循环,缓解肩周炎的症状。
可以用手掌和手臂按摩肩背部,顺着肩部的经络推拿,以减轻肩痛和肌肉僵硬感。
六、腰痛腰痛是现代人常见的疼痛问题之一,中医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腰部和腰部周围的穴位,舒缓腰椎的疼痛和不适感。
可以用手指按摩腰部的悬钟穴、命门穴以及腰部的经络,以缓解腰痛的症状。
七、便秘便秘是人们常见的消化问题之一,中医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腹部和腹部周围的穴位,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可以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腹部,轻轻揉捏脐部周围的穴位,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和代谢。
以上是中医按摩在常见病症调理中的应用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证的推拿防治(三)
张振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体征、治疗
2. 熟悉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注意事项
3. 了解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定义
内容介绍
1. 肩关节周围炎
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T_e
一、肩关节周围炎
B_e
(一)病因
1.风寒湿邪侵犯肩部血脉筋肉,导致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脉络拘急或挛缩,导致肩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关节疼痛。
2.外伤或劳损,以劳损最为常见,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广的关节,其关节囊非常松驰,肩关节的稳定主要依靠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肌腱,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韧带、肌腱常会发生退行性的改变。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发生损伤而导致肩部的炎症。
肩周炎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自然病程非常长。
(二)临床表现
1.疼痛
(1)疼痛在早期呈阵发性酸痛沉重感,常因为天气的变化和劳累而诱发。
以后疼痛进行性加重,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的疼痛,性质为难以忍受的酸痛或胀痛。
(2)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3)疼痛呈昼轻夜重的特点,患者晚上经常在睡眠中被痛醒,影响睡眠。
(4)压痛点比较广泛,肩胛肌周围炎的压痛点有规律可寻,多在肩前喙突、肩峰下相当于肩髃穴,肩胛冈上缘类似秉风穴的部位,肩后部小圆肌的上缘相当于肩贞穴,冈上窝、冈下窝。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主动和被活动均受限。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了广泛的粘连,造成的肩关节功能受限。
由于患者外展和上举功能受限最为显著而且出现最早,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三)治疗
少部分人可以自愈,但自愈过程比较长。
通过推拿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疼痛。
1.滚肩法
医生站在病人的患侧,一手握住患者的患臂使其略外展,另一手用滚法作用于肩前、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同时握腕这只手可以使上肢做外展、内旋、外旋各种活动,以缓解肩部的肌肉痉挛。
2.点穴
压痛点的点穴非常重要的,可以适当地有配合使用,这些穴位主要在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每个穴位可以操作半分钟。
如肩井穴、肩髃穴、秉风穴、肩贞穴、肩内陵、曲池、合谷,舒通经络。
3.按揉肩背及拿捏肩臂
先用掌根或拇指按揉肩关节周围,以及肩胛内缘数分钟,然后再用三指拿法拿捏患肢数遍,重点在上臂内侧和后侧,进一步缓解痉挛、疏通经络。
4.弹拨痛点
适用于慢性期的患者,用拇指重点弹拨肩部的压痛点,以有酸胀感而且能忍受为度,可以疏通经络、松解粘连。
5.背后屈肘上扳法
医生一手扶住肩部,另外一手将患肢后伸可以旋内,把患侧肢体放在患者的背后脊柱上。
第一次治疗时患者因为功能受限比较严重,往往只能放在臀部,医生抓住患手慢慢的逐渐加大幅度的向上抬。
切忌做动作粗暴的运动,以免引起剧烈疼痛。
接着让患者手臂向对侧进行牵拉,一松一紧、一松一紧、一放一紧、一收一紧逐渐的用力加大范围。
6.晃转摇肩
医生一手扶住肩膀、一个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或托住患者的肘部,以肩关节为中心做旋转摇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均做数遍,幅度由小到大,旋转摇动称为晃转摇肩。
7.内收扳肩法
医生站立于患者的背后,用腹部贴住患者的背部以稳住患者的身体,然后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托住患肘向健侧肩膀进行扳动。
8.提抖肩关节法
医生站在患者患侧的前方,用双手握住患者患肢的腕部,慢慢向上提起,并同时作牵抖的动作,提抖时要求患肢充分放松,提抖时频率要快一些,幅度逐渐加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9.平抖肩关节
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医生站在患者的外侧,双手握住患者的手腕,或一手扶住患者的肩部、一手抓住患者的手腕,让患者外展到一定角度时,外力做连续不断的小幅度上下抖动,使肩部有一种松动感可以放松肩关节。
10. 搓肩
患者取坐位,肩臂放松,手臂自然下垂。
医生站在侧方,用双手分别夹住患者的肢体前后部,用力快速揉搓,从自上而下做快速的揉搓,一直搓到腕部,整个动作做3-5遍。
(四)注意事项
1.注意肩部保暖,避免肩部负重以及过度劳累。
2.典型的肩周炎发病规律一般是疼痛、功能受限、疼痛减轻、功能恢复,这个过程推拿是不能改变的,只能缩短这一过程。
所以一般肩周炎的患者需要20次甚至2个月以上的推拿治疗,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根据临床观察,肩周炎有自愈倾向,但病程较长,推拿治疗能缩短病程,但是还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功能锻炼,效果才能明显。
【我的笔记】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B_e
主要指膝关节发生退变或老化,加上损伤或劳损,导致膝关节软组织变形,软骨下的骨板发生增生,形成骨刺并产生一系列症状,临床以行走时膝关节炎明显疼痛,活动受限为特征。
(一)临床表现
(1)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劳累史。
(2)膝关节活动时疼痛,其特点是初起为发作性,后为持续性,劳累、受寒以及夜间加重,下楼梯疼痛明显,休息后感觉关节僵硬。
(3)膝关节活动受限,不能过伸、过屈,跑、跳、蹲、跪等亦有不同程度限制,甚至跛行,但无关节强直。
(4)膝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摩擦音,部分患者膝关节轻度肿胀。
(5)关节内有游离体时可在行走时突然出现交锁现象,稍活动后又可消失。
(二)体征
(1)髌骨周围及膝眼处有压痛,股四头肌可呈萎缩状。
(2)个别患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
(3)X 线片显示胫股骨内、外髁增生模糊,胫骨髁间隆突变尖、胫股骨关节面模糊、髌股关节面变窄、髌骨边缘骨质增生及髌韧带钙化。
(三)病因
1.年龄
中老年女性比较多见。
2.职业
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较多,或与膝关节外伤职业有关。
3.反复劳损
反复劳损是最重要的原因,由于长期超负荷因素(如肥胖、长时间站立、持久行走或持久的跑跳)反复刺激引起关节软骨面和临近软组织慢性积累性损伤,骨和骨之间的关节腔逐渐变窄,关节腔内容物产生相互的摩擦和挤压。
4.内分泌系统功能减退
50岁后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关节系统逐渐衰退,滑液分泌减少,滑液成分逐渐发生改变,黏多糖蛋白和胶原蛋白减少,纤维成分增加,使关节软组织的弹性明显降低,承受外力能力下降。
(四)治疗
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特别是膝关节没有出现变形的状态下,用按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出现急性关节内翻或外翻。
1.滚法
先用滚法作用于大腿股四头肌1-2分钟,使股四头肌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力量增强。
2.捏法
捏拿股四头肌10~20 遍,并按揉血海、梁丘、鹤顶(经外奇穴,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伏兔、风市等穴。
3.按法
以按揉与弹拨法交替作用于髌骨周围压痛点及关节间隙、髌韧带、内外膝眼、小腿前外侧、阳陵泉等处约5 分钟。
4.推法
推揉髌骨,用掌根或双拇指向各方向推挤髌骨,增加髌骨的活动性,双手合揉膝周,以发热为度。
5.摇法
屈膝摇3~5 次,而后先过屈后过伸,加压3~5 次,动作要缓和平稳,忌用暴力。
6.揉法
患者俯卧位,揉按腘窝及小腿后侧2~3 分钟,重点是委中、承山穴。
(五)注意事项
1.在日常生活工作时,尽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但一般不需要完全休息。
膝关节肿痛严重者应予休息。
2.主动做膝关节屈伸活动和直腿抬高锻炼,以改善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防止股四头肌萎缩。
踏步练习,从每次10 步开始增加到每次30 步为维持量,循序渐进,下踏时足跟要落地,踏站要实,每日1 次。
3.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减少或避免一些有害的、超负荷的活动、劳动和锻炼,如下蹲、爬楼梯、快跑等,以减轻膝关节的负担。
如需上、下楼梯应扶楼梯扶手。
坐位或蹲位站起时用手支撑扶手以减少关节软骨承受的压力。
病情严重时应扶手杖行走。
4.肥胖者减肥是减轻受累关节压力的有效措施。
【我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