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见病症治理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糠: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搓中枢、搓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糠:迁调脾经、迁调大肠、发推三关、摩腹、搓脐、推向七节骨、搓龟尾、揉脊。
【另】肾阳虚者提滋阴经、搓外劳。
消化不良加运内八卦;长糠远不止者提按搓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清天河水、发推下七节骨、分后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搓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咳嗽化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冷调侃:清脾胃、清大肠、脱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至板门、发推天柱骨、发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化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苦:迁调脾经、清大肠、搓板门、运内八卦、搓中脘、搓天枢、分腹阴阳、拎肚角。
【另】呕吐者提发推天柱骨、横纹推至板门;咳嗽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阴虚腹痛:迁调脾经、滋阴经、发推三关、搓外劳、搓中脘、搓脐、按搓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受伤脾:迁调脾经、搓板门、发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搓中脘、分腹阴阳、搓天枢、按搓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小儿推拿治疗常见病--ppt课件

摩腹,推板门,推天柱; (5)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安,惊惕不安者,加按揉小
天心等。
ppt课件
28
28
2、肺胃实热
主症:高热,面红唇赤,口干燥,口渴引饮,气息喘急, 便秘尿黄,舌红苔燥,脉数实,指纹深紫。
治法:清解肺胃实热。
处方:常例。清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清心经250 次,清肺经350次,补肾经200次,清大肠120次,清后 溪150次,推六腑150次,水底捞明月、推天河水各推20 次,按肩井2~3次。
舌淡,苔白,指纹淡。 治法: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ppt课件
20
20
处方:
常例。灸百会2分钟,推板门30次,补脾经350次,清肝 经200次,补肾经400次,揉按外劳60次,推三关60次, 揉中脘(补中法)120次,摩腹。按揉肚脐、天枢、丹田、 足三里、龟尾、肾、脾、胃俞各60次,推上七节30,拿 肩井3~5次。
ppt课件
32
32
方义:常例开窍。推五经调理脏腑,重补肾经、肺经,揉 上马滋肾肺,滋补阴液,配清天河水,揉按内劳宫以清内 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揉中脘健脾和胃,增进饮食; 揉按涌泉,引热下行以退虚热;按肩井关窍。
ppt课件
33
33
(1)食纳差,加掐四横纹,捏脊; (2)盗汗,自汗加运太阳。
按肩井关窍。
ppt课件
38
38
(1)若风寒者,加推拿风池,掐二扇门;
(2)风热者,加清天河水;痰多喘咳,加揉乳旁、乳根、 天突、丰隆等。
ppt课件
39
39
2.内伤咳嗽
主症:久咳不止,咳嗽频作或阵作。尤以早晚为甚,或干 咳少痰,或咯痰不爽,身微热,盗汗,或咳而无力,神疲 气短,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面色白,自汗,唇舌淡红, 指纹青蓝。
小儿推拿搞定常见病(六)小儿推拿基本常识

小儿推拿搞定常见病(六)小儿推拿基本常识本文约22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读完将会明白小儿推拿的基本常识,包括小儿推拿的适应证、禁忌证、要求等内容。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疏经通络,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顺序,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
小儿推拿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其机理是通过刺激经络,可使小儿气血调和、饮食不偏、正常发育,从而达到未病先防之功效;当其处于疾病期,可激发人体正气以抗邪,从而达到既病防变之目的。
无论治疗外感还是内伤疾病,小儿推拿均可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从根本上改善患儿体质,提高患儿抵抗力,减少患儿生病次数,其远期疗效不容小视。
#1小儿推拿适应证小儿推拿调理范围广泛,可用于治疗发热、感冒、咳嗽、腹痛、腹泻、便秘、厌食、流涎、遗尿、夜啼等多种儿科常见疾病,对于小儿斜颈、生长发育迟缓及脑瘫等疑难病症临床疗效亦为显著。
小儿推拿不打针、不吃药、无创伤之特点深为家长所推崇,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学界的认可。
#2小儿推拿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具体如下。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慎推拿。
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容易发病、传变迅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故推拿治疗前应先由专业医师进行诊断后再施行推拿治疗,必要时需配合内治法协同治疗。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
01
03
02
外感发热
病因: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灸病伤阴而致肺曳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
01
临床表现: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02
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搓涌泉。
03
阴虚内热
病因: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牛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 常见病治疗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除了有点状穴外,还有线状穴、面状穴等。
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儿科学基础
1、儿科基础知识:小儿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2、儿科诊断基础:小儿常见病的四诊(望闻问切)
十天
小儿推拿基础
小儿推拿适应症、禁忌症、基本要求、推拿处方、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详解及实际操作,老师一对一指导;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定位、操作、功效及主治。
小儿推拿临床运用
常见病及疑难病证治疗:
小儿推拿
全科班
小儿推拿中级+小儿推拿高级+一天校内真人小儿模特实操
+5天免费中医门诊实习+中医药博物馆游学
【证书】国家人社部双认证康复理疗师小儿推拿证书
【复训】一年之内免费复训
小儿推拿中级班3980(前10名送小儿推拿证书+开店扶持)
报名资料
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复印件、个人近照(2寸蓝底照片4张以及电子版照片)
【小儿推拿高级班】招生简章
【招生对象】
以小儿推拿为职业者、获取小儿推拿专业资格者、增加小儿推拿专业技能者、为自己宝宝治疗保健者、小儿推拿爱好者。如医生、护士、医学院校毕业生等。
宋《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儿推拿专科, 小儿推拿著作有30余种;
小儿推拿于2013年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小儿推拿至今兴起
【小儿推拿的核心优势】
小儿推拿(大全)PPT课件

contents •小儿推拿概述•常用手法介绍•常见病症治疗•操作注意事项•实践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目录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发展历程原理及作用机制原理作用机制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可以激活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改善病情。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禁忌症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030201三指拿法用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用力提捏肌肤。
五指拿法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肌肤。
指按法掌按法摩法指摩法掌摩法症状表现推拿手法注意事项1 2 3症状表现推拿手法注意事项症状表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可伴有腹痛、发热等。
推拿手法补脾经、补大肠经、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等。
注意事项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避免腹部受凉,注意饮食卫生。
推拿手法症状表现清胃经、清大肠经、揉板门穴、运内八卦等。
注意事项力度适中根据小儿年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力度,以达到治疗效果。
轻柔为主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柔为主,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小儿不适或伤害。
逐渐增加在推拿过程中,可根据小儿的反应逐渐增加手法力度,但需注意适度。
手法力度掌握穴位选择准确性熟悉穴位01准确取穴02避免误伤03避免误操作风险了解禁忌症推拿师应了解小儿推拿的禁忌症,如高热、急性炎症等,避免对禁忌症患者进行推拿。
注意观察反应在推拿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推拿。
避免过度治疗推拿治疗应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治疗导致小儿身体负担加重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成功案例展示01020304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案例四问题解决方案探讨如何准确判断小儿病症推拿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根据小儿年龄和体质调整推拿手法遇到复杂病症时的处理建议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问题四建议一建议二建议三建议四家长自助推拿指导建议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定义、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小儿推拿基本概念与原理常用手法与穴位常见病症治疗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详细讲解了小儿推拿中常用的手法,如推、拿、按、摩等,以及常用的穴位和经络。
小儿推拿学精美PPT课件 - 常见病治疗

第二节 咳嗽
内伤咳嗽:
(一)痰湿咳嗽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质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则:健脾除湿 化痰止咳 推拿处方:1、健脾:补脾经、揉脾俞、摩中脘、揉足三里
2、宣肺止咳祛痰:推揉膻中、运内八卦、 揉乳根乳旁、揉肺俞、补肺经、揉丰隆、揉天突 3、兼证:腹泻(龟尾七节、摩腹揉脐)
第二节 咳嗽
外感咳嗽:
(一)风寒咳嗽 临床表现:咳嗽,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流清涕,恶寒,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指纹鲜红。 治则:解表散寒 宣肺止咳 推拿处方:1、外感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2、散寒:(清肺经、推三关、揉外劳宫) 3、宣肺止咳祛痰:推揉膻中、运内八卦、 揉乳根乳旁、揉风门、揉肺俞、揉丰隆、揉天突 4、兼证:发热(清天河水)、鼻塞(揉迎香)、无汗(拿风池、揉二扇门)
第二节 咳嗽
宣肺止咳:推揉膻中、运内八卦、 揉乳根乳旁、揉肺俞 祛痰:揉丰隆、揉天突 消啰音:干啰音(推小横纹)、湿罗音(揉掌小横纹) 健脾:补脾经、揉脾俞、摩中脘、揉足三里 滋阴退热:揉二人上大便次数增多。 分类:寒湿泻
湿热泻 伤食泻 脾虚泻
第三节 泄泻
2、病因病机:退热散寒(清肺经、清天河水、推三关、揉外劳宫) 3、兼证:发汗、通窍、止咳、祛痰(拿风池、揉二扇门、揉迎香、黄蜂入洞、推揉膻中、
揉乳根乳旁、揉风门、揉肺俞、揉丰隆、揉天突)
(二)外感风热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鼻塞,流浊/黄涕,口干,咽痛,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则:疏风解表 清热利咽 推拿处方:1、外感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2、病因病机:退热(清肺经、清天河水、揉大椎) 3、兼证:通窍、止咳、祛痰(揉迎香、黄蜂入洞、推揉膻中、
小儿常见病中医推拿诊疗方案

小儿常见病中医推拿诊疗方案与健康管理措施邵忠民编著小儿感冒小儿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 以发热, 恶寒, 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
发病率高,四时皆有,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高。
一般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
若伴有兼证则为:感冒夹痰、感冒夹滞、感冒夹惊。
风寒、风热辨证要点:凡咽红,喉咙肿痛,舌红,苔白而干,多为风热证候,虽见恶寒,鼻塞,流清涕,也为寒包热郁或寒热挟杂的证候;若咽不红,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为风寒证候。
风寒感冒一、病因: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二、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有痰、痰液清稀, 口不渴, 咽不红, 苔薄白, 指纹鲜红或脉浮紧。
三、治则: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四、处方(主手为主穴,辅手为配穴主手:清天河水(或拍红,分阳, 补肾阳, 关三腑一,平肝清肺,顺运内八卦,揉一窝风,外劳宫、两扇门。
辅手:补脾胃板门掐五指节(掐五揉三为一遍做三遍身体:搓擦百会太阳、大椎(搓红捏脊加减:头痛鼻塞重加迎香、膊阳池,咳嗽有痰加小横纹、掌小横纹健康管理措施(一饮食1、常用、多用食品宜吃具有辛温发汗散寒之品, 带有温性的食品,如生姜、葱白、豆豉、白菜、南瓜、白萝卜等。
2、忌口食品:忌吃生冷性凉食物,忌吃油腻、粘滞食物,避免影响消化功能。
禁忌食材:牛奶、番茄、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小米、薏米、绿豆、等一般寒凉食物。
3、食疗宜多选些如生姜、葱白类具有辛温发汗作用的药物做药膳:(1神仙粥:大米50~100克,生姜3克,入沙锅同煮1~2沸,再放入连须葱白5~7段,待粥将熟时, 放入米醋10~15毫升, 稍煮即可。
此粥要趁热服,食后宜盖被静卧,以微微出汗为佳。
(2葱姜红糖水:小葱2-3根,老生姜片、红糖各适量。
将小葱、生姜片分别洗净,置小锅内,加水约500克煎到小半碗,去渣留汁, 加红糖。
趁热喝,每晚1剂,连服3次。
此汤辛温解表,主治小儿风寒感冒伴咳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肾200 红 按肩井2-3下
备注
说明; (1)头痛——风池,二扇门,一窝风,阳 池 (2)痰多——丰隆,耳后高骨 外感风寒或风热均按上列推法治之,多数 经推一次后,即热退而咳嗽减轻,连续2-3 次 加即 减可 :痊愈。 1、纳差(气虚导致)四横纹 板门 足三里 中脘(补中) 运水入土
2、自汗或盗汗 揉太阳 3、易感冒 足三里 风池 捏脊。 灸中脘是阻止生痰,所有痰多者要炙膻中 、 1、中痰脘多、肺丰俞隆 耳后高骨 2、热盛 推脊 涌泉 外劳宫
多呈急性,便泻每日数次至十余
次,稀水样,或有少许粘液,肛门
热泻
灼热发红,小便量少而色黄,中等 度发热或者不发热,烦热口渴、唇
红,舌尖通红,舌苔黄腻,脉数,
指纹深红
清脾 胃湿 热
患儿每日大便数次,便稀多沫、色
寒泻
淡或色绿,腹胀、肠鸣或腹痛,或 伴有发热,轻咳,不口渴,舌苔淡
白润,脉浮数或浮紧,指纹淡红。
固肾
多汗系指 素体表虚,微受风袭,以致营卫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常伴 补气
盗汗与自 不和,腠理开泄而汗出;病久体 汗,是阴 虚,伤及肺气,皮毛不固,阴津外
自汗
神疲乏力,气短胃寒等阳气虚损的 症状,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浅
以密 肌表
阳失调, 泄,亦可见汗出多于常人。
红。
面止
营卫不
汗
和,腠理 2、盗汗,多为阴虚所致。汗为
内伤之 故; 3、虚热 多由体虚 气弱,营 卫不和所 致; 4、实热 则多是肺 气壅塞,
病因机机
类型
症状表现
(风寒)---证见发热恶寒,无汗,
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口不
渴咽不红,痰液清稀,舌质淡,苔
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外感 发热
(风热)---证见发热重,恶风,有 汗或微出汗,头痛,鼻塞,流脓 涕,喷嚏,咽喉红肿热痛,口干而
(1)风寒加揉太阳,外劳
次 揉膻中120次 揉中脘
(2)风热加三关:六腑(2:
清肺经300 (安中)120次
1),水底捞明月
次
揉创新
揉丰隆
(3)咳痰加丰隆,耳后高骨
补肾经150 揉板门 推揉肺俞兼盐
次
擦发红。
捏脊
按肩井2-3下
说明: 大椎吮痧,灸涌泉
清脾400次
1、推后24小时内可全部退烧,一般于当晚
入睡则出汗,醒后则汗止,常伴五
理开阖失 心液。若久病耗损心血,血不养
心烦热,颧红,口咽干燥等症,舌
度而引起 心,神气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 盗汗 红少苔或乏津,脉细数,指纹紫红
的汗液外 则睡中盗汗;若久病阴血亏损,
。
泄过多的 虚火内炽,阳热亢盛,蒸津外泄,
疳积是
患儿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晦黄,
滋补 肾水 而降 火
补肾经200 2-3次
补脾次经400 推大肠120次 揉外劳150
次次
掐捻四横
清肝经250 纹3-5遍
备注:每日一次,连推二次后,揉中脘之
次 揉按足三里60次
消导法改为补中法
先补心300 揉中脘(消导法:先揉
再清心150 300下,再直推150次 )
补肺经200 揉脐100次 捏脊5-8遍 推 补脾经400 推大肠120次 揉外劳200
疏风 散 寒, 温中 化湿
每天泻5-6次或者8-9次,便多呈水
脾虚 久泻
状或便质稀薄,但量不太多,食欲 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苍 白,嘴唇淡红,舌质淡,光滑无
苔,脉沉细,指纹淡红
健补 脾胃
五经
基本取穴
备注
先清脾400 推大肠150次 揉外劳
再补脾100 100次(无腹痛则不用,
清肝经300 加四横纹) 推六腑
咳嗽 苍白,唇干红,舌质淡或舌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青紫
咳嗽频作或阵作,尤以早晚为甚,
内伤 咳嗽
干咳无痰或痰稠难咯,神乏气短, 胸闷纳呆,自汗或盗汗,面色晄 白,唇舌淡红不过,无苔或白腻
苔,指纹青蓝
发热,咳嗽频作,气息喘急,胸动
无权,痰壅气道而成咳嗽。 喘咳 鼻煽,喉中痰鸣,面色苍白,嘴唇
大便次数 增多,便 多为湿热之邪损伤脾胃,脾失 下稀薄或 健运,水湿相杂,下迫大肠而 者便如水 致
样为特征
的小儿常
见疾病之
一。四季
均有发 由于风寒之邪侵入机体,客于
生,但多 肠胃,阳气受阻,气机不畅,
见于夏秋 传化失常而成
两季.四
时外感、
饮食内伤
等都可导
致脾胃运 化失常而 致泄泻, 根据病因
多因病后体虚,或诸泻误治或 失治,耗伤真气,脾失健运, 导致泄泻日久不愈
饮食喂养
不当而导
致脾胃不
和,受纳
五经
补脾经250 次,
清肝经150 次、
先补心300 再清150、 补肺250、 补肾经350
次
基本取穴
备注
揉膻中100次, 揉中脘150次(补中),
揉丹田200次、 按揉小天心200、
按三阴交200, 按涌泉200,
太阳200, 推揉肺俞,
捏脊, 按肩井。
艾灸--太阳穴、涌泉、关元、肾俞(其中 两个可)
清肝经300
子时后2-3小时发热即可退除,如有余热未
次
推大肠120次,清后溪150 退者,次日再推一次即可。
清心经250 次,推六腑150次,推三关 2、如果其他原因的高烧大热,或发热日久
次
50次,水底捞明月 推天 不退者,俱可按上列推治法治之。
清肺经350 河水 , 推揉膻中100次 3、若为5岁以上小孩,则推五经的次数可
渴,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以解表宣肺,散寒清热为
病因病机
主,兼治痰咳。
1、外感风寒或风热时邪,侵袭
体表皮毛,客于肺卫,导致表
卫调节失司,腠理闭塞,卫阳
受遏,肺气失宣,因而出现发
热及其他外感症状!
2、外感失治或误治,或热邪由
表及里,或寒邪入里化热,造
证见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口渴
成肺气壅实,热郁胃腑,化燥 伤阴而见肺胃实热之证;
次 次 按揉足三里60次 揉
清肝经300 中脘200次 揉脐100次
次
揉丹田200次 揉龟尾80 多揉中脘
清心经100 次 推揉肺俞 按肩井2-3
次次
补肺经200
厌食是
指小儿较
长时期食
欲不振,
进食不
多,甚至
病因机机
拒食的一
种病证,
以1-6岁
小儿多
见,本病
注意由于
饮食喂养
不当而导
致脾胃不
和,受纳
泄运泻化是失以
先清脾300 清大肠120次 揉外劳
再补脾100 100次
推六腑90
清肝经250 次 推三关30次
备注:每日一次,连推二次后,揉中脘之
次
揉中脘(消导法:先揉 消导法改为调中法,脾经不再用清法,只
清心经150 200次,再直推100次) 用补法补400
清肺经100 揉脐150次 捏脊5-8
次 遍,推揉肺俞发红 按肩井
补补脾肾25100,0清 肝200,清心 推大肠80次 揉外劳100 经100,先清 次 清后溪60次 全推揉 肺100(清 膻中150次 揉中脘120次 热),再补 推揉擦肺俞发红 按肩井 肺300(调 2-3次
先理清气脾机3)00, 清大肠100次
清
再补脾100 后溪80次
揉外劳
清肝350 60次
次
120次
推三关30次 可加四指纹
清心经200 水底捞明月
揉
次 按足三里60次 揉中脘200
3、咳喘突出 天突(久揉) 创新 定喘 均揉至发红为止
4、纳差 推中脘 5、热不明显 去水底捞明月及清后溪
每天上、下午各推一次,热退后可改为每 天一次,再连推3-5次即可痊愈
(1) 热甚——打马过天河, 推脊柱骨
(2)痰多——丰隆,耳后高骨 (3)喘甚——创新,定喘
发热 发热在小 儿疾病中
极为常 见,以体 温超过正 常者而称 之。 但 也有体温 正常而用 手触摸体 表有灼热 感或伴有 其他发热 证象而诊 断为发热 的。发热 有表里虚 实之分: 1、表热 乃为外邪 侵犯体表 所引起; 2、里热 多因食积
次
揉中脘150次(安中), 适当增加。
补肾经200 推擦肺俞发红。按肩井2- 注:
(1) 肺热甚(高热、喘息-鼻翼
次 3下
煽动)就清肺为主:
(开始治疗
(2) 脾胃热甚,重点放在脾
一到二次可
胃,加內劳,六腑与三关2:1,
不补肾)
(3)高热不退加內劳,打马天
河,推大椎 ,推脊柱,涌泉
补脾300次, 清肝250次, 先补心200 次再清心经 100次,补肺 经350次,补
肾400次
推大肠120 清后溪150 揉內劳150次 推揉膻 中150次 揉中脘150次 (腹不胀—— 补中法,腹 胀——调中法,食积—— 消导法) 推揉肺俞发红。 按肩井2-3下
注:阴虚重点要补肾,多用捏脊法 按上法每日推治一次,连推3-5次,
大多数患儿可以痊愈。
病因机机类型ຫໍສະໝຸດ 症状表现治理 法则
多汗 1、自汗,多为气虚所致,若小儿
病因机机
类型
症状表现
1、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
证见咳嗽频作,痰白或黄稠,发
卫外功能不固,若外感风、寒 外感 热,头痛,鼻流清涕或浊涕,面色
咳嗽: 咳 嗽是小儿 疾患中一 个常见的 症状,无 论外感、 内伤,凡 能导致肺 失清肃, 肺气壅遏 不宣者
、热(火)等邪,从口鼻或皮 毛而入,侵袭人体,內犯肺 脏,使肺失宣降,以致肺气郁 闭不宣,其气上逆而发为外感 咳嗽。 2、若由于外感咳嗽日久不愈, 耗伤正气,肺气愈伤,清肃功 能难复,从而出现肺阴不足或 肺气虚弱的证候,发展成为内 伤咳嗽》 3、如感受时邪郁积于内,化热 郁阻肺胃,滋生痰浊致肺肃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