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成拳)诠释与传承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王芗斋创立大成拳

天下功夫专栏52【编者按】自从王芗斋先生从形意拳创大成拳后,便有一颗新星闪烁于武坛。
经过第二代大师们的辛勤努力,大成拳不断得以发展与壮大。
尤其是20世纪末期,宗师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的推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被称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有一位文武双全的弟子——李照山,更是堪当重任的第三代武学大师。
李照山因病与武术结缘,先后学习少林拳、太极拳、大成拳及多种健身功法。
在河南大学就读期间,他有幸师从王安平先生学习站桩功和五形动功。
1986年夏,他赴北京拜王选杰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大成拳。
他不但继承了大成拳的“七妙法门”(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而且在教学方法与拳法内容方面更有独到与创新之处。
他的速效式教学法既能使习者短期内掌握大成拳的基础练法,又可初步具有放人、抗击与防身自卫能力,又能领略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他的大成拳核心训练法更是其毕生拳学结晶,以此法训练能使习者真正步入武学殿堂;为了使部分习者免于由站桩与单纯性试力所产生的枯燥感,他创大成拳健舞,还在原习五形动功基础上创新并注入了新的功法内容;为了使慢性病患者更好地得以康复,他依据大成拳的养生原理与按摩机理创编了大成拳临症康复法,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均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拳学内容已形成了完整的拳法体系,这些体系虽仍然包容了“七妙法门”,但有别于单纯性“七妙法门”教学内容,故该体系被称为“李照山大成拳”。
应本刊编辑部之邀请,李照山先生将从本期起,在《少林与太极》系统介绍他的拳学体系,以飨读者。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文/李照山王芗斋创立大成拳从心意拳到形意拳提起心意拳或形意拳,了解的人不算少。
但说起大成拳,知者并不算甚多。
其实,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该拳系无套路拳法,训练特点很直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养生修为、劲力体验和单操应用方面。
这是大成拳的优点,但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缺点。
意拳(大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

意拳(⼤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清明节⽆花⽆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邻家乞新⽕,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魏野练站桩的⼈,常会有这样⼀种体会,当站桩真正进⼊状态后,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练完后,才发觉时间已过了很久,这是因为此时⼈的⽣理循环状态⾃然减慢,如同龟蛇的冬眠⼀般,并乐⽽忘时所致,国外称此为“钟慢效应”。
⼈在⽇常⽣活中,若能维持体内新陈代谢的这种“钟慢”状态,则⾃然会延缓衰⽼。
另外,从现代科学尚未能解释的另—个⾓度来讲,站桩功也是使⼈进⼊了⼀种特异状态,经意念⽽诱发出的特异功能虽尚有争论,但意拳(⼤成拳)站桩功对⼈体潜能的深层开发,并由此⽽产⽣的巨⼤能量,是武林中任何⼈⼠也不能回避和漠视的。
王芗斋先⽣创⽴的意拳(⼤成拳),以站桩为本,认为“⼤动不如⼩动,⼩动不如不动(蠕动),不动之动,乃为⽣⽣不已之动。
”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法,正是“不动之动”的根本体现。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可细分为两⼤类,第⼀类为浑元桩,⼜可称之为健⾝桩、养⽣桩,在拳术训练中,这实际上是⼀种“换劲桩”;第⼆类为技击桩,在拳术训练中,实际上是⼀种“摸劲桩”。
意拳(⼤成拳)站桩的以上两类功法,以第⼀类的浑元桩即“换劲桩”最为重要,它是意拳(⼤成拳)⼊门的关键。
“换劲桩”从养⽣健⾝的意义上讲,同传统的佛、道养⽣术及⽓功⼀样,均能起到养⽣健⾝、祛病除疾的作⽤。
但“换劲桩”⼜不同于⼀般的⽓功功法,它既不需意守丹⽥,或意守⾝体内部的某⼀部位,也不需⽤意念进⾏吐纳导引,更不⽤掐诀念咒或接什么宇宙信息。
意拳(⼤成拳)是在佛、道、儒、俗、医、武理论学说及养⽣健⾝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升华其精神,通过意念的假想训练,进⾏系统的体能开发,藉以改变⼈体内在机制。
在站桩中,“不期然⽽然”,丹⽥会⾃然⽽盈,经络⾎脉会⾃然⽽通,经过上万个练功者的实践检验,⼏⼗年来从未出偏,对各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均有明显的疗效。
⼈体的体内循环机制,与其主观地控制或⼈为地限制它,不如良性地去诱导和开发它,以发挥其⾃⾝的潜在能量。
大成拳

大成拳武术气功本一家,可叹后学习练差,内外兼修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形意拳名家马礼堂诗一首)得意忘形勾心斗角(大成拳明家刘新军论站桩)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的七妙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等七种锻炼方法,也就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试力、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
称为大成拳的“七妙法门”。
以上七个锻炼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以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
总之,只有通过对“七妙法门”系统学习,力量才能笃实。
大成拳的另一个特点是医疗保健、养生强身、技击实战融为一体,以站桩不动为其基本锻炼手段,没有固定不移的套路和招法训练。
大成拳站桩锻炼原则,以求物为目的,以“站桩站桩,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为基本学说,它与《管子》的“毋先物动、毋代马走、毋代鸟飞”的三毋学说及《老子》的“独立不改”和《黄帝内经》的“独立守神”等学说是相吻合的。
养生桩歌两脚平站腿微屈(曲),松静安详要调息,气沉丹田须自然,松圆常圆是根基。
(王永祥)双推手歌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wyx)浑圆歌(wyx)三圆:松圆→常圆(经常松圆,指球体--丹田气)→实圆(浑圆一体)欲求浑圆气充足拨水试力最为先树木立基根生地再把六面争力添三个争力要单做然后组合成浑圆大成拳的基本要求静中求松,松中求整,松中求紧,松紧结合。
静—松---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然。
习拳入手之法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神、形、意、力、气、法、声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象。
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漂摆无定,唯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
又浪中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返,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谈一下苦练八年大成拳的一些认识

谈⼀下苦练⼋年⼤成拳的⼀些认识⼤国崛起民风尚武练武⼈的修⾏⼿札 桩功在⼤成拳法中占有相当的⽐重,万法桩中起,⼤成拳的桩功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成功?站桩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站桩⼜是在站什么?有什么作⽤?都知道⼒由站桩⽽得,得到什么⼒?有何作⽤? 我谈⼀下苦练⼋年⼤成拳的⼀些认识。
我认为站桩只求⼀种全⾝放松的均整的浑元整体⼒,这种⼒不是脑⼦明⽩,⽽是⾝体能做拳。
要想⾝体明⽩拳,必须吃常⼈不能吃的苦,作常⼈不能做的事,练常⼈练不到的功夫。
多数初练者,开始站桩只能坚持⼗分钟⼋分钟,再后来半⼩时,站桩下来,全⾝不舒服,肩部酸痛⿇胀,每天坚持并延长时间,达到2⼩时,痛感减轻。
只要有毅⼒,继续深造,坚持站桩达到3⼩时。
5⼩时以上,双肩感觉酸痛全⽆,有⿇胀和下坠之感,只是双脚的后跟部位特别疼痛难忍。
站桩到这步时,已有很⼤进步。
形意⼤成拳作者:王建平著当当⼴告购买⼤成拳筑基功作者:张东宝 著当当⼴告购买⼤成拳核⼼训练法作者:李照⼭当当⼴告购买⼤成拳-站桩与道德经作者:于永年著当当⼴告购买⼤成拳-科学站桩功作者:曾⼴骅 著当当⼴告购买意拳索钥--意拳(⼤成拳)进阶与点窍作者:薄家骢当当⼴告购买⼤成若缺——浑元冲氧拳作者:王建中当当⼴告购买但我认为还是不够,常听前辈讲当年王选杰先⽣.姚宗勋先⽣下⼤功夫时,⼀练就是⼀晚上,天亮才收功回家,所以站桩应在8⼩时以上。
如站桩在8⼩时到10⼩时以上,就能体会到⾝体完全放松,拙⼒全⽆,⾝体舒适,双⼿抬起和放下完全⼀样,有时感觉双⼿放下还不如抬起时舒服,得⼼应⼿,从⽽产⽣了双⼿抬起和放下⼀样灵活的本能,这样桩功才是有了⼀定的基础。
达到这种地步,只是⼤成拳的⼀个开始,虽然放松了,灵活了,但没有达到技击实战的要求,还要加上精神意识,思想概念,也就是王芗斋⽼先⽣说的假借⽆穷⼒。
把站桩得到的这种浑元整体⼒通过假借意念变成活桩,能在技击中实⽤的桩。
⽐如技击桩,要求双⼿撑抱,做到肩松肘横,内七外三,把⼒量⽤在⾝体上⽽不是⼿上,因为⼤成拳是⼀种整体运动,肩胯运动通过整体和局部的运动使⾝体达到⾼度协调,协调的⾼低,取决于功夫的⼤⼩。
意拳的文化内涵哲理

意拳的文化内涵哲理首先讲究练习步骤的系统化。
系统化即为:站桩、试力、摩擦步、试声、发力、推手和散手等基本方法。
意拳没有套路,势简易学,科学合理,它是精气神、心意感和自然力之锻炼。
王芗斋宗师曾讲:“人体与大气相应和,取宇宙间之原理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练成触觉活力之本能,达到一触即发之效果。
意从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
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也。
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内外相连,虚实一贯”。
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形、意、力、经统一,一动无有不动。
逢曲就伸,无过不出,顺中行逆,逆中用顺,有无不立。
以上都是意拳“超速度”、“精神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意拳拳理中对哲学的应用,主要就是“矛盾”观点的应用。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各方面能合理的统一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
比如音乐的高低音组成,绘画表现了远近、疏密、浓淡的和谐美。
还有螺栓和螺母,必须从相反的方向拧紧,利用矛盾来固定物体。
所以说矛盾构成了世界。
在武术里的矛盾,就是“争力”。
而争力是一个物体同时做向相反方向的力量。
意拳的争力有前后、左右、上下争力,三维争力能使人体完整起来。
从三维争力升华就形成了“浑圆力”,争力不是练习的最终目的,而又必须练争力。
比如做前后争力的时候,身体做的是前后运动,但手臂没有因为身体前后运动而出现前伸或后拉等相对于身体的位移,而是手臂与身体形成了整体,运动起来就一致了,这种一致就是“合”,说明周身各部都合在一起了,而且是因为相争合在一起的。
争是为了“一致”,为了“合”。
左右矛盾,假如说从小臂上到腰间各系一条松紧带,用两臂张开,再将松紧带支撑起来,做左右拧裹争力。
那条腿在前面就往哪里裹,左右一拧才是相争的两面争力。
做时一定要轻柔、缓和。
动作可以越做越小,转动起来由推到拧腰,往左时有往右的力量,往右时有往左的力量,形成有左就有右的训练方法。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https://img.taocdn.com/s3/m/108a6fdadd88d0d233d46aaa.png)
意拳正轨——xxxx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xx十八年菊月xxxx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相传为民族英雄岳飞所创!解密大成拳的创立及发展

相传为民族英雄岳飞所创!解密大成拳的创立及发展大成拳的创立及发展一、大成拳的历史渊源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相传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创。
据说当时凡参加岳家军的,都练此拳,能攻能守,使金兵闻风丧胆。
后来岳飞被害,岳家军解散,金兵占据中原后,将形意拳列为禁拳,以致经元、明两朝,此拳几乎失传。
明朝末年,山西人姬际可曾在终南山破庙的墙壁中,发现了《岳武穆拳谱》。
姬际可原系武人出身,得此岳公拳谱之后,朝夕钻研,勤学苦练,奠定了后世形意拳的基础。
姬际可传授了曹继武和马学礼。
曹继武的弟子戴龙邦又传授了李洛能。
李洛能当时被称为“神拳手”,他的门徒很多,弟子中杰出成就的就有十几位之多,其中更有一位佼佼者,名为郭云深。
在李先生的精心传授之下,郭云深深得形意拳之精义,因他在技击中善用崩拳,故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称。
郭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对形意拳理也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总结,著有《能说形意拳》一书。
而郭云深的得意弟子正是一代实战拳法大师王芗斋。
因为李、郭、王三位先生原籍都是河北人士,故这一派称为河北形意拳。
此外还有山西和河南另外的两派形意拳。
因岳公拳谱是在终南山发现的,故形意拳总称终南派拳法。
王芗斋先生将他的多年研究中国拳学的心得,并参以实践,以形意拳中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并吸取了八卦拳种舒展的身法、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步法,加之儒、禅、道、三家气功的精粹,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创立了一种新兴拳学,就是大成拳。
其理论还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和力学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以禅家气功和道家气功的理论为基础,如芗斋先生在他所著的拳理中,曾提到过“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以及“有为丛无为生,不动是动之母”,这些类似禅家和道家的理论。
二、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王芗斋,号宇僧,生于1890年,1963年在天津病故,河北省深县人。
王芗斋自幼体弱多病,其少年时代正是八国联军侵华之际。
意拳(大成拳)词汇诠释

意拳(大成拳)词汇诠释1、抱间架与间架结构拳学中常见“抱住间架”或“抱着间架进身”等词句。
其间架所指是功法练用的手、腕、肘、臂、肩的相对空间结构位置,并包括有头、面部与其整体配合关系。
抱住间架是指上述间架配合与头部有防堵、护守含意,同时有间架不应松散,应结构合理、严谨的要求。
抱着间架的指练用时手、臂、头部以上的体位、手拉的结构合理配合的情况而言,如抱着间架进步迎击客方,或抱着间架应用等等。
“间架结构”是指人体手、腕、肘、臂、肩、头、胸、背、胯、腿、膝、脚的位置及相对应的空间距离、角度等方面的整体结构配合形式,而对形体的局部、各部的配合结构也可视为局部的间架,例如:上手位为驼形或云手的间架。
一般间架的含意多指手、臂、肩与头部的上体位和腰、腿、膝、脚下体位之间,有攻、防关系的结构,例如试力功法的间架结构。
2、武术、拳术与拳学之含意“武术”是指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
“拳术”是指为了应付技击的一种锻炼方法。
“拳学”作为一门研究武术、拳术的一门学科,其学术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沿革、科学训练、改造生理、养生健身、祛病治病、延病益寿、技击自卫、武德修为、理论研究等内容,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医学、哲学、养生学等有关生命学科和多种周边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的综合和系统科学研究的一门学术。
3、拳学中的力量传导与力量发放拳学中“力量传导”是指在功法练用中或断手实战中,力由根节传导到发力部位的传导过程而言。
力根于脚,发于腿,行于腰背,达于手指,是指自身的动能以脚与地面之间摩擦力的承重点之间在地磁吸引力的反向争力中,通过肌肉的松紧,形成骨骼、关节组成的间架在角度、位置变化的动能下形成的传导运行过程。
“力量发放”是指人体在动态能所发放出来的力,再通过自身力量传导形成的动态能在与客方接触时,通过双方的接触部位,如指、掌、拳、肩或其它某一部位,将主方的力能通过传导点(接触部位),传导至客方的身上,形成作用于客方的力,以达击、放、推、拉、摔等具体发力效果,这种发力的具体形式,既称力量发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拳(大成拳)诠释与传承
周广学
意拳传承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尽管师祖王芗斋先生创立意拳历史清晰可追溯,甚至第二代师爷级别的还有几位在世,不过意拳功法甚至传承、名称(意拳、大成拳置之辩)的问题一直都没有统一过,这也是意拳的尴尬,因为意拳没有套路(别的拳种大都有套路),每位意拳前辈的经历、学识、性格、立场造成对意拳诠释的迥异,不过意拳入手之法还是站桩意念诱导、试力、推手、实作、健武等没有争议,根据个人理解意拳来诠释,在传承意拳方面也各有千秋参差不齐,不能片面来论断。
论述起来这个问题也是错综的事情,学没学到意拳的实质?学到意拳的实质是否能讲出来?讲出来后人能否听的懂?听的懂能否炼到身上?从学者是否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等问题要看缘分了,不是每个人都能继承的。
以上问题没有障碍了才是意拳传承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都是意拳门人必须经历的。
意拳的实质在于秉承事实客观论述才能更好的传承,继承发展意拳这个伟大艰巨的任务王芗斋先生没有单独赋予一个人,假如是这样也是极其不公平的。
我从恩师李海名先生再到师叔王永立先生诠释意拳,经常听到这个师爷怎么讲解的站桩问题那个师爷怎么理解试力的问题,甚至延伸到郭云深先生半步崩拳的由来。
恩师李海名先生跟师叔王永立先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拿生活的例子来讲解意拳的知识,这也是师爷王斌魁先生经常念叨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吧。
通过耳熏目染亲身立行。
对意拳的认识轮廓逐渐清晰,前辈的话语启迪
至深难以言语,表述以上这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兴趣教学,意拳的难在于抽象(其实是认识的问题),易在于不用刻意去记什么,在轻松娱乐当中把身体锻炼了。
这就是王芗斋先生所倡导的意拳,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生活基础不期然而然的夯实了,练拳的基础才具备了。
恩师李海名先生着重意念诱导尤为重要,阐述意念语气严肃,等我有体认跟恩师求证时恩师面带喜色,言语亲切。
仔细听完我说的体认,然后恩师再说这种现象的由来与对错。
我有一次体认到站桩、试力手犹如壁虎的爪子有吸盘一样,在墙上自由迂回,并不会落下来。
当我求证恩师的时候,恩师言语疑惑问我听谁说的,我说真实的体认,从来没听谁说过,恩师这才语气缓和的说,这个比喻你师爷王斌魁先生提起过,我才明白恩师的意思。
我请教到争力的问题时恩师跟我讲以前师爷王斌魁先生到恩师家喝酒的事情,由于师娘当时忙,做菜来不及(师爷王斌魁先生爱喝酒)师娘就买了个水果罐头先让师爷当下酒菜然后再炒菜,这也是师爷喜爱的酒肴,师爷用筷子往外夹水果的时候跟恩师说这就是争力,这个事情恩师同样说给听,这样的比喻对我启发同样很大,可见师爷对意拳、生活结合至深。
恩师在讲到卜恩富师爷诠释意拳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卜爷说意拳跟摔跤是一码事,卜恩富师爷教摔跤基本功就有站桩,至今在香港教摔跤的师叔田长禄先生基本功也有站桩。
在我跟恩师学习期间时常听到意拳跟摔跤的关系,还有意拳腿法的问题。
这个话题还是从夏天热说起,有一次在恩师家见到他把裤腿挽起,不经意间看到到恩师迎面骨上的点点小坑,甚是疑惑,这才打开话题,恩师说这些都是你卜师
爷踢的,不经意间一件事情解释了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当时有好奇者要体会恩师一下脚丫子发力的,恩师把鞋脱了,袜子扒掉,用脚掌轻触对方的迎面骨,听当事人说疼痛剧烈,第二天起了个不小的紫疙瘩,当我说给恩师听的时候,恩师心存歉意说:“这孩子没事吧,你瞧瞧都是我不好”。
恩师提起王芗斋先生在先农坛传授卜恩富师爷丁脚的时候叙述如亲见,并且说师伯赵英杰先生(卜师爷重要弟子)亲历这重要时刻,恩师比划腿法与步法的结合犹如活龙,提起当年卜爷亲做的丁、庄、切、跁、抽、钻子腿(用字不见的准确音对)恩师言语激动。
还有就是“动静都是客观条件反应,练着复杂用着简单”,等话语是恩师李海名先生诠释意拳口头语。
师叔王永立先生也是以自己的经历来诠释意拳,申明原由,体认为据。
在师叔家他指着《意拳汇宗》上的《意拳正轨》里面的图一幅幅解释其中的道理,并且讲解少了一副的由来。
有借鉴盆景形状来讲解意拳也有列举看《洗冤录》来明理的例子,这一切都是因为意拳是辩证的,无处不矛盾。
从师爷李永宗先生惯用的爆发力到师爷杨德茂先生讲解的试力原由和对重心变化的观点。
师叔对意拳的严谨始终如一。
师叔强调站桩是意拳之母,桩上没体认,别的无从谈起,意拳细堪比头发丝,大至包寰宇。
习练哪门拳法都是一样的,首要符合生理卫生不能偏颇,养生、自卫、理趣才勾勒出成拳学面貌。
拳学跟中医学甚至根植国人思想里面的国学有诸多共通之处,稍加留心就会感受到共鸣。